“嘩啦!”魏三摘下鬥篷,用力抖了抖,然後對那兩個太監道,“你們都出去!”
房間裏就隻剩下魏三和戚遼兩人,炭火在銅盆裏燒得通紅,“劈啪”作響。
“公公,還是先吃點東西吧。”戚遼道。
“啪!”魏三將鬥篷重重丟在木製的長衣架上,扯著嗓子道:“這個高第,真是不識抬舉!”
戚遼倒了一杯熱茶,小心翼翼的遞到魏三跟前,道:“公公息怒。”
魏三抓過茶杯,仰起脖子一飲而盡,道:“你知道他說什麽嗎?他說朝廷派人來查他,是聽信讒言!聽信讒言?誰聽信讒言?誰不知道現在的朝廷是九千歲說了算!他說這話,就是說九千歲冤枉他了!他自個兒還是九千歲提拔的呢!”
“公公請息怒,”戚遼道,“我看那高第是嚇壞了。”
“嚇壞了?我看他就是個孬種!”魏三提高了嗓子,唯恐屋外的人聽不到自己的吼聲,“先前孫閣老返鄉,朝廷廷議遼東經略的人選,這廝便躲躲閃閃不願出頭;後來九千歲點了他的名,他又找這個那個借口推托不去;到了任上,別說寧遠了,就連山海關他都不敢踏出一步。我一個太監,都敢頂著擔子出紫禁城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來辦差;他一個堂堂的經略使,韃子還沒打來,就嚇得把孫閣老四年花了朝廷幾千萬兩銀子建的地方全丟了!北京城的狗見了生人還吠兩聲呢!”
“那公公打算怎麽辦?”戚遼問道。
“怎麽辦?涼拌!”魏三搓了搓手,道,“我說老弟,咱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是辦過大案子的人,我這可是頭一回出宮,那高第死不認賬,我還真沒轍了!你說說,這下一步該怎麽辦?我聽你的!”
戚遼是知道魏三底細的,魏忠賢得勢前,他不過是宮裏給皇帝後妃們倒馬桶的一名小太監。當了十幾年的“淨壇使者”,聞夠了龍子龍孫們的“味兒”,尤其是緊跟老上級魏忠賢(魏忠賢進宮後也倒過馬桶)的步子,魏三時來運轉,鬥大的字不識一個,竟在李實外放蘇州織造後混進了司禮監,成了魏忠賢最信得過的跟班。
見戚遼不說話,魏三急道:“我說老弟,要不,下回咱們一塊兒去?”
戚遼沉吟片刻,道:“這事兒的確不好辦。其一,朝廷給咱們的旨意隻是查問,就是說,讓我們找高第把事情問清楚,而不是當場拿人。想要在山海關拿人,非出動一營人馬不可。我看非但是朝廷,就連那些告高第狀的人,手上也沒有他通敵受賄的證據。如此一來,案子便難以坐實。”
“有理。”魏三道。
“再者,公公想想,那些人為何要告高第狀?”戚遼道,“正是因為高第要跑!”
“這丫就是屬狗的!”魏三補充道。
“我再問公公,撤遼西防線,死守山海關,可是聖上的旨意?”戚遼問道。
“當然不是。”
“那是九千歲的主意?”戚遼又問。
“九千歲豈會幹這等禍國殃民之事!”魏三斷然否決。
戚遼暗笑一聲,心想他魏忠賢倒是不賣國,可禍國殃民的事兒,整個大明朝就數他第一。於是道:“那這讓地於賊的主意,是誰提的?”
“高第!”魏三脫口而出。
“他高第為何擺著孫閣老費大力氣建起來的地方不守,偏偏要跑到山海關窩著,難道隻是因為膽小嗎?”戚遼繼續發問。
魏三撓了撓腦袋,似乎除了膽小怕死,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了。
戚遼示意他坐下,笑了笑道:“當官當官,官是當出來的,咱們不妨站在高第那邊來想想: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既然孫閣老被‘拿下’了,那麽孫閣老之前在用的那套平遼方略便不能再用,否則,他高經略跟孫閣老又有何不同,又如何體現他高經略的雄才偉略?於是,凡是孫閣老大力支持的,他就一律反對;凡是孫閣老大力營建的地方,他就一律毀棄!”
“這,其心可誅,其行可誅啊!”魏三突然爆出兩句文縐縐的話來,卻是一嘴的京片子太監腔。
戚遼倒不是存心要說高第的壞話,而是不想看到這麽個怯懦無能的書生在遼東經略任上屍位素餐。從時間上看,努爾哈赤很快就會率軍再次進犯,寧遠之戰很快就會爆發,等袁崇煥打了勝仗,這個高第就會被撤換。既然是注定的事,又何妨添一把火?當然,戚遼也不是沒有自己的打算。
“公公,這兒冷吧?”戚遼突然岔開了話題。
“冷!可比京城冷多了!”魏三哈了口白氣,又搓搓手,張了張嘴,險些又是一個噴嚏。
“我倒是有個主意,不知當說不當說。”戚遼故意道。
“說,說,你我兄弟還分什麽彼此!”
“公公不妨病它一場……”戚遼望了他一眼,低聲道。
“病?”魏三不明所以。
戚遼點點頭,道:“裝病。”
“裝病?”這回,魏三,道,“這還用裝?明天我就病它一場!”
戚遼道:“不管是真病還是假病,公公就安心留在山海關,高第自然不敢怠慢公公。咱二人聯手,上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三來了興致。
戚遼點點頭,道:“不瞞公公,我想去寧遠走一趟!”
“寧遠?!”魏三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議的望著他,“戚老弟,這……說句大實話吧,你我雖然職分不同,可咱家也不想看到你為了差事,把命給送了啊!”
“公公也覺得寧遠守不住?”戚遼反問。
魏三道:“高第和馬世龍的折子年前就到了朝廷,說是從大淩河到錦州,從寧遠到前屯,所有軍民全都撤進山海關,帶不走的就都丟掉……也就是那個袁崇煥敢抗命不從。寧遠,現在可是一座孤城啊!”
房間裏就隻剩下魏三和戚遼兩人,炭火在銅盆裏燒得通紅,“劈啪”作響。
“公公,還是先吃點東西吧。”戚遼道。
“啪!”魏三將鬥篷重重丟在木製的長衣架上,扯著嗓子道:“這個高第,真是不識抬舉!”
戚遼倒了一杯熱茶,小心翼翼的遞到魏三跟前,道:“公公息怒。”
魏三抓過茶杯,仰起脖子一飲而盡,道:“你知道他說什麽嗎?他說朝廷派人來查他,是聽信讒言!聽信讒言?誰聽信讒言?誰不知道現在的朝廷是九千歲說了算!他說這話,就是說九千歲冤枉他了!他自個兒還是九千歲提拔的呢!”
“公公請息怒,”戚遼道,“我看那高第是嚇壞了。”
“嚇壞了?我看他就是個孬種!”魏三提高了嗓子,唯恐屋外的人聽不到自己的吼聲,“先前孫閣老返鄉,朝廷廷議遼東經略的人選,這廝便躲躲閃閃不願出頭;後來九千歲點了他的名,他又找這個那個借口推托不去;到了任上,別說寧遠了,就連山海關他都不敢踏出一步。我一個太監,都敢頂著擔子出紫禁城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來辦差;他一個堂堂的經略使,韃子還沒打來,就嚇得把孫閣老四年花了朝廷幾千萬兩銀子建的地方全丟了!北京城的狗見了生人還吠兩聲呢!”
“那公公打算怎麽辦?”戚遼問道。
“怎麽辦?涼拌!”魏三搓了搓手,道,“我說老弟,咱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是辦過大案子的人,我這可是頭一回出宮,那高第死不認賬,我還真沒轍了!你說說,這下一步該怎麽辦?我聽你的!”
戚遼是知道魏三底細的,魏忠賢得勢前,他不過是宮裏給皇帝後妃們倒馬桶的一名小太監。當了十幾年的“淨壇使者”,聞夠了龍子龍孫們的“味兒”,尤其是緊跟老上級魏忠賢(魏忠賢進宮後也倒過馬桶)的步子,魏三時來運轉,鬥大的字不識一個,竟在李實外放蘇州織造後混進了司禮監,成了魏忠賢最信得過的跟班。
見戚遼不說話,魏三急道:“我說老弟,要不,下回咱們一塊兒去?”
戚遼沉吟片刻,道:“這事兒的確不好辦。其一,朝廷給咱們的旨意隻是查問,就是說,讓我們找高第把事情問清楚,而不是當場拿人。想要在山海關拿人,非出動一營人馬不可。我看非但是朝廷,就連那些告高第狀的人,手上也沒有他通敵受賄的證據。如此一來,案子便難以坐實。”
“有理。”魏三道。
“再者,公公想想,那些人為何要告高第狀?”戚遼道,“正是因為高第要跑!”
“這丫就是屬狗的!”魏三補充道。
“我再問公公,撤遼西防線,死守山海關,可是聖上的旨意?”戚遼問道。
“當然不是。”
“那是九千歲的主意?”戚遼又問。
“九千歲豈會幹這等禍國殃民之事!”魏三斷然否決。
戚遼暗笑一聲,心想他魏忠賢倒是不賣國,可禍國殃民的事兒,整個大明朝就數他第一。於是道:“那這讓地於賊的主意,是誰提的?”
“高第!”魏三脫口而出。
“他高第為何擺著孫閣老費大力氣建起來的地方不守,偏偏要跑到山海關窩著,難道隻是因為膽小嗎?”戚遼繼續發問。
魏三撓了撓腦袋,似乎除了膽小怕死,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了。
戚遼示意他坐下,笑了笑道:“當官當官,官是當出來的,咱們不妨站在高第那邊來想想: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既然孫閣老被‘拿下’了,那麽孫閣老之前在用的那套平遼方略便不能再用,否則,他高經略跟孫閣老又有何不同,又如何體現他高經略的雄才偉略?於是,凡是孫閣老大力支持的,他就一律反對;凡是孫閣老大力營建的地方,他就一律毀棄!”
“這,其心可誅,其行可誅啊!”魏三突然爆出兩句文縐縐的話來,卻是一嘴的京片子太監腔。
戚遼倒不是存心要說高第的壞話,而是不想看到這麽個怯懦無能的書生在遼東經略任上屍位素餐。從時間上看,努爾哈赤很快就會率軍再次進犯,寧遠之戰很快就會爆發,等袁崇煥打了勝仗,這個高第就會被撤換。既然是注定的事,又何妨添一把火?當然,戚遼也不是沒有自己的打算。
“公公,這兒冷吧?”戚遼突然岔開了話題。
“冷!可比京城冷多了!”魏三哈了口白氣,又搓搓手,張了張嘴,險些又是一個噴嚏。
“我倒是有個主意,不知當說不當說。”戚遼故意道。
“說,說,你我兄弟還分什麽彼此!”
“公公不妨病它一場……”戚遼望了他一眼,低聲道。
“病?”魏三不明所以。
戚遼點點頭,道:“裝病。”
“裝病?”這回,魏三,道,“這還用裝?明天我就病它一場!”
戚遼道:“不管是真病還是假病,公公就安心留在山海關,高第自然不敢怠慢公公。咱二人聯手,上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三來了興致。
戚遼點點頭,道:“不瞞公公,我想去寧遠走一趟!”
“寧遠?!”魏三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議的望著他,“戚老弟,這……說句大實話吧,你我雖然職分不同,可咱家也不想看到你為了差事,把命給送了啊!”
“公公也覺得寧遠守不住?”戚遼反問。
魏三道:“高第和馬世龍的折子年前就到了朝廷,說是從大淩河到錦州,從寧遠到前屯,所有軍民全都撤進山海關,帶不走的就都丟掉……也就是那個袁崇煥敢抗命不從。寧遠,現在可是一座孤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