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軍的大戰略就是在曾誌國方寸之間決定的。與左營和浙東兵相比,蕪湖的黃得功一鎮與京營兵要好對付的多。
論起戰力,當然是黃鎮比左營強的多,論起忠義之心,也是黃得功遠遠超過左營上下。不過,曾誌國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才決定先擊破黃得功一鎮和京營,在南京方向尋取突破。
以江南來說,不論是鎮江還是蘇州都不適合做為抵抗建奴的大本營。這個大本營放眼東南,放眼全國,隻有南京最合適,也隻能是南京!
狂瀾之下,天降大任於南京!
原本,按著大明成祖皇帝的規劃,地處燕地的北京將負有抵禦胡塵的重任。在北京之西是天下雄關,一麵臨水,三麵環山,和寧遠一起,雄關勁兵成為北京的一道屏障,關寧防線,如果不是吳三桂打開關門,建奴絕無可能正麵叩關而入。
絕無可能!
北京北麵,則是薊鎮防線。建奴也好,北虜也罷,想入寇京師,都得從薊鎮防線通過,而薊鎮防線則是建立在大山與長城協同的防線之上,無數的敵樓鋒火台和險峻的大山構建成了無可潛越的邊防重鎮。
至於京師,古之燕國國都,唐幽州,中國之人失去它長達四百多年才又收回,大明成祖將國都遷至於此,定下以天子守國門的策略,二百多年,以京師製九邊重鎮,哪怕是也先兵臨城下,大明也是穩若磐石,皆是此國策之功。
現在卻是說不得了,京師已經丟失,放眼天下,能在戰略上影響大勢,然後推動國運,轉變國運的,唯有南京這座六朝古都金陵形勝之地了。
這就是曾誌國早就盤算好的計劃。除了他自己之外,在一開始決斷之時,甚至連呂承誌和張廣仁這樣的心腹也不知道他的打算。而在曾誌國後來向他們說出自己的打算之時,這些心腹們也是竭力反對。
畢竟,讓出江南戰略縱深,把原有的地盤全部拱手讓人,甚至連鎮江也不守,國門大開,地盤盡失,這樣的話,天雄軍原本的地盤和勢力等於全部白費了功夫去經營,如果失了大勢,以曾誌國得罪了整個大明文官階層和在江南士紳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想再把這個地盤拿回來,卻是難了。
曾誌國卻不以為然。究竟是存人失地,奪回失地,還是人地兩失?放眼整個江南,不論是在地形或城防上,倉儲物資,還有天下郡望上,不論是蘇鬆還是常鎮,甚至是杭州、長沙、九江、武昌、襄陽,又或是廣州,桂林、昆明,把當時的天下重鎮挨個過一遍,再看看北地名城,唯一在戰略層麵上,戰術層麵上,經濟、文化、地理人文和天下民心士氣上能與北京相抗衡的,也唯有南京了。
得南京,保而守之,拖過弘光二年到三年這一段關鍵的時間,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屯甲士和糧草於堅城之內,坐待人心時局變化,這,是唯一自保和翻轉大局的希望所在!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天下皆在方寸之間,大約說的就是這麽一種情形了。
與擁有幾十萬人和驕兵悍將的左營相比,額兵三萬的黃得功無疑來說更好對付。雖然黃得功向來忠義,不過他的忠義也就成為更好對付的弱點。對朝廷的調度黃得功一定會言聽計從,等黃得功一來,南京側翼唯一一支忠於明朝,而且還有相當戰鬥力的部隊也就沒有了。
隻要讓敵人大勢運成,然後信心爆漲,接著天雄軍挑逗邀擊,在南京城下把黃得功一鎮擊跨,這一路的威脅就徹底消失,接著,就是和左營周旋的事了。
先並不會棄守鎮江沿線,扼住長江對岸揚州一帶建奴的喉嚨,使其不能輕易渡江,這樣的話,大局上天雄軍就遊刃有餘,輕鬆的多了。
“對不起了,黃帥。雖然你秉持忠義之心,是難得的豪傑好漢子,不過也隻能對不起了。”
曾誌國對黃得功當然沒有真正的故主之情,不過,當清兵南下之時,江北四鎮高傑先死,餘鎮皆降,然後左營降,京營降,文武操江降,杭州降,湖北江西降,當此之時,漢人之中能有一個黃得功力戰不降,不肯辱沒自己的先人,不肯出賣自己的良心,曾誌國認為不管如何,對黃得功這樣的人應該保有一點尊重才是。
“不過到了戰場上,我也並不會因此而心軟。”
黃得功所部的實力曾誌國清楚的很,雖然黃得功在四鎮中以忠義聞名,雖然黃得功在四鎮將領中以武藝高強聞名,雖然黃得功在四鎮中以膽大敢戰聞名……雖然是這樣,黃鎮所部的實力還是太弱了一點。
當初立江北四鎮,史可法上疏為四鎮請餉,人員和餉銀都是固定,請餉六十萬,每鎮按額兵三萬來算。
數字當然有出入。四鎮中,劉良佐和黃得功實力稍弱些,真正的兵員與朝廷定額差不多少。倒是劉澤清與高傑所部,其部下則絕對不止朝廷願意下發軍餉的這三萬人。
僅以高傑一部來說,他的部下總兵就有八個,副將十三人,其餘差遣將官無數,他與劉澤清不對付,幾次大戰,甚至在開始時還把史可法關在自己的軍營裏不放,後來還是史可法用大義感召,這個實力強勁桀驁不馴的鎮將總算幡然悔悟,一心抗敵。
高傑實力強,對清兵也並不放在眼裏,軍神阿巴泰鎮山東,當時清兵也對鎮守徐州的高傑極為忌憚,為了怕觸怒高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特別下令,有南明官員將佐來投,暫且不受,以免得觸怒高傑,引起兵端。
可以說,當時在宿遷的史可法,還有在徐州的高傑如果能排除內鬥,一心北上的話,河南山東兩省的清軍加起來不到一萬人,就是清軍解決了李自成的主力,派多鐸南下的時候,高傑還判斷建奴的主力不過幾千人而已,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裏。
可惜,高傑死了,劉澤清和劉良佐無恥一對,下流成雙,兩人一個隻會殘民以逞,一個早早就管多鐸叫幹爹……在原本的曆史上,劉良佐還成為攻打江陰城的主帥,他和原本江北的明軍一起投降,其中還有赫赫有名的李成棟等總兵,南下之後,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類的大屠殺中也少不了這些原本明軍將士矯健的身影。
是誰在叛賣?是誰在吞噬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肉?又是誰明知絕望,卻依然堅守著心中的信念?
黃得功與這些人比起來,當然也曾經有過讓江北百姓“助餉”的不光彩的過去,不過,在華夷之防與國家民族大防的大事大非麵前,黃得功在個人品德上就是一個高尚的完全沒有瑕疵的高尚君子,和劉澤清等人比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無暇的聖徒。
不過雖然是這樣,還是沒有辦法啊。
距離年關隻有十幾天了,往年在這種時候哪怕是窮凶極惡的建奴也沒有發起過進攻。不過在禮崩樂壞國家法統都蕩然無存的今天,一切約定俗成的舊日傳統與思維都被拋到了一邊。
就在陰沉沉的黑雲之下,天雄軍誓師出征,喊出了清君側,誅奸逆的口號。
“清君側”意味著什麽,就連普通的大頭兵和小老百姓們都知道。活見了鬼,不成想,大明幾百年了,臨了臨了,皇上身邊已經被人清了幾回君側了。
上回是弘光元年的時候,左營的左帥左良玉帶著幾十萬大軍從武昌出發,號稱要到南京清君側,那會子南京城內大亂,那些皇親貴戚達官貴人們不知道左良玉和左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說是清君側,說是和東林合作,其實左營腐敗不能戰已經到了連大順軍的餘部也打不過的地步了。所以所謂的清君側不過是一場鬧劇,京營和黃帥一出兵,左營大潰,威風了幾十年的左良玉也一命嗚呼一病不起了。
那場亂子時隔不遠,好象就在昨天一樣,結果沒隔多久,又有人來清君側了。
說起來也真是尷尬,鎮江這裏已經早就堅壁清野,稍遠點的地方軍司已經撤了回來,軍隊又沒有到,地方官府早就失去統治效能,一時間,就立刻形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消息一傳過來,當時情形,原本是北方是教門地盤,南方統治靠士紳。不過,現在這個時候兒士紳的力量已經被曾誌國和天雄軍蕩滌的差不多了。
在幾次大掃蕩和無數次清算中僥幸沒事保有身家財產和首級的,必定也是滑不留手兩麵逢迎之輩,甭看現在天雄軍有點狗急跳牆的味道,甭看現在朝廷勢大,事情尚未水落石出之前,這些士紳卻是再也不敢出來多事。
如此一來,從南京到鎮江一邊相隔,一邊是幾十萬的大軍,磨刀霍霍,黃鎮前鋒與京營一部一萬多人的前鋒已經進入丹陽,另外一邊,也是全軍誓師,要與南京來敵決一死戰,而夾在兩邊的丹陽與京口等地的百姓卻是惶惶不可終日。
天雄軍是主動放棄,朝廷大軍卻也是得不到什麽支持,地方百姓和縉紳們一起當了縮頭烏龜,不管你們打生打死,百姓與士紳卻都是作鳥獸散,原本指望的百姓簞壺以奉迎王師的場麵,卻是沒有出現。(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論起戰力,當然是黃鎮比左營強的多,論起忠義之心,也是黃得功遠遠超過左營上下。不過,曾誌國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才決定先擊破黃得功一鎮和京營,在南京方向尋取突破。
以江南來說,不論是鎮江還是蘇州都不適合做為抵抗建奴的大本營。這個大本營放眼東南,放眼全國,隻有南京最合適,也隻能是南京!
狂瀾之下,天降大任於南京!
原本,按著大明成祖皇帝的規劃,地處燕地的北京將負有抵禦胡塵的重任。在北京之西是天下雄關,一麵臨水,三麵環山,和寧遠一起,雄關勁兵成為北京的一道屏障,關寧防線,如果不是吳三桂打開關門,建奴絕無可能正麵叩關而入。
絕無可能!
北京北麵,則是薊鎮防線。建奴也好,北虜也罷,想入寇京師,都得從薊鎮防線通過,而薊鎮防線則是建立在大山與長城協同的防線之上,無數的敵樓鋒火台和險峻的大山構建成了無可潛越的邊防重鎮。
至於京師,古之燕國國都,唐幽州,中國之人失去它長達四百多年才又收回,大明成祖將國都遷至於此,定下以天子守國門的策略,二百多年,以京師製九邊重鎮,哪怕是也先兵臨城下,大明也是穩若磐石,皆是此國策之功。
現在卻是說不得了,京師已經丟失,放眼天下,能在戰略上影響大勢,然後推動國運,轉變國運的,唯有南京這座六朝古都金陵形勝之地了。
這就是曾誌國早就盤算好的計劃。除了他自己之外,在一開始決斷之時,甚至連呂承誌和張廣仁這樣的心腹也不知道他的打算。而在曾誌國後來向他們說出自己的打算之時,這些心腹們也是竭力反對。
畢竟,讓出江南戰略縱深,把原有的地盤全部拱手讓人,甚至連鎮江也不守,國門大開,地盤盡失,這樣的話,天雄軍原本的地盤和勢力等於全部白費了功夫去經營,如果失了大勢,以曾誌國得罪了整個大明文官階層和在江南士紳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想再把這個地盤拿回來,卻是難了。
曾誌國卻不以為然。究竟是存人失地,奪回失地,還是人地兩失?放眼整個江南,不論是在地形或城防上,倉儲物資,還有天下郡望上,不論是蘇鬆還是常鎮,甚至是杭州、長沙、九江、武昌、襄陽,又或是廣州,桂林、昆明,把當時的天下重鎮挨個過一遍,再看看北地名城,唯一在戰略層麵上,戰術層麵上,經濟、文化、地理人文和天下民心士氣上能與北京相抗衡的,也唯有南京了。
得南京,保而守之,拖過弘光二年到三年這一段關鍵的時間,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屯甲士和糧草於堅城之內,坐待人心時局變化,這,是唯一自保和翻轉大局的希望所在!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天下皆在方寸之間,大約說的就是這麽一種情形了。
與擁有幾十萬人和驕兵悍將的左營相比,額兵三萬的黃得功無疑來說更好對付。雖然黃得功向來忠義,不過他的忠義也就成為更好對付的弱點。對朝廷的調度黃得功一定會言聽計從,等黃得功一來,南京側翼唯一一支忠於明朝,而且還有相當戰鬥力的部隊也就沒有了。
隻要讓敵人大勢運成,然後信心爆漲,接著天雄軍挑逗邀擊,在南京城下把黃得功一鎮擊跨,這一路的威脅就徹底消失,接著,就是和左營周旋的事了。
先並不會棄守鎮江沿線,扼住長江對岸揚州一帶建奴的喉嚨,使其不能輕易渡江,這樣的話,大局上天雄軍就遊刃有餘,輕鬆的多了。
“對不起了,黃帥。雖然你秉持忠義之心,是難得的豪傑好漢子,不過也隻能對不起了。”
曾誌國對黃得功當然沒有真正的故主之情,不過,當清兵南下之時,江北四鎮高傑先死,餘鎮皆降,然後左營降,京營降,文武操江降,杭州降,湖北江西降,當此之時,漢人之中能有一個黃得功力戰不降,不肯辱沒自己的先人,不肯出賣自己的良心,曾誌國認為不管如何,對黃得功這樣的人應該保有一點尊重才是。
“不過到了戰場上,我也並不會因此而心軟。”
黃得功所部的實力曾誌國清楚的很,雖然黃得功在四鎮中以忠義聞名,雖然黃得功在四鎮將領中以武藝高強聞名,雖然黃得功在四鎮中以膽大敢戰聞名……雖然是這樣,黃鎮所部的實力還是太弱了一點。
當初立江北四鎮,史可法上疏為四鎮請餉,人員和餉銀都是固定,請餉六十萬,每鎮按額兵三萬來算。
數字當然有出入。四鎮中,劉良佐和黃得功實力稍弱些,真正的兵員與朝廷定額差不多少。倒是劉澤清與高傑所部,其部下則絕對不止朝廷願意下發軍餉的這三萬人。
僅以高傑一部來說,他的部下總兵就有八個,副將十三人,其餘差遣將官無數,他與劉澤清不對付,幾次大戰,甚至在開始時還把史可法關在自己的軍營裏不放,後來還是史可法用大義感召,這個實力強勁桀驁不馴的鎮將總算幡然悔悟,一心抗敵。
高傑實力強,對清兵也並不放在眼裏,軍神阿巴泰鎮山東,當時清兵也對鎮守徐州的高傑極為忌憚,為了怕觸怒高傑,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特別下令,有南明官員將佐來投,暫且不受,以免得觸怒高傑,引起兵端。
可以說,當時在宿遷的史可法,還有在徐州的高傑如果能排除內鬥,一心北上的話,河南山東兩省的清軍加起來不到一萬人,就是清軍解決了李自成的主力,派多鐸南下的時候,高傑還判斷建奴的主力不過幾千人而已,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裏。
可惜,高傑死了,劉澤清和劉良佐無恥一對,下流成雙,兩人一個隻會殘民以逞,一個早早就管多鐸叫幹爹……在原本的曆史上,劉良佐還成為攻打江陰城的主帥,他和原本江北的明軍一起投降,其中還有赫赫有名的李成棟等總兵,南下之後,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類的大屠殺中也少不了這些原本明軍將士矯健的身影。
是誰在叛賣?是誰在吞噬著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肉?又是誰明知絕望,卻依然堅守著心中的信念?
黃得功與這些人比起來,當然也曾經有過讓江北百姓“助餉”的不光彩的過去,不過,在華夷之防與國家民族大防的大事大非麵前,黃得功在個人品德上就是一個高尚的完全沒有瑕疵的高尚君子,和劉澤清等人比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無暇的聖徒。
不過雖然是這樣,還是沒有辦法啊。
距離年關隻有十幾天了,往年在這種時候哪怕是窮凶極惡的建奴也沒有發起過進攻。不過在禮崩樂壞國家法統都蕩然無存的今天,一切約定俗成的舊日傳統與思維都被拋到了一邊。
就在陰沉沉的黑雲之下,天雄軍誓師出征,喊出了清君側,誅奸逆的口號。
“清君側”意味著什麽,就連普通的大頭兵和小老百姓們都知道。活見了鬼,不成想,大明幾百年了,臨了臨了,皇上身邊已經被人清了幾回君側了。
上回是弘光元年的時候,左營的左帥左良玉帶著幾十萬大軍從武昌出發,號稱要到南京清君側,那會子南京城內大亂,那些皇親貴戚達官貴人們不知道左良玉和左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說是清君側,說是和東林合作,其實左營腐敗不能戰已經到了連大順軍的餘部也打不過的地步了。所以所謂的清君側不過是一場鬧劇,京營和黃帥一出兵,左營大潰,威風了幾十年的左良玉也一命嗚呼一病不起了。
那場亂子時隔不遠,好象就在昨天一樣,結果沒隔多久,又有人來清君側了。
說起來也真是尷尬,鎮江這裏已經早就堅壁清野,稍遠點的地方軍司已經撤了回來,軍隊又沒有到,地方官府早就失去統治效能,一時間,就立刻形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消息一傳過來,當時情形,原本是北方是教門地盤,南方統治靠士紳。不過,現在這個時候兒士紳的力量已經被曾誌國和天雄軍蕩滌的差不多了。
在幾次大掃蕩和無數次清算中僥幸沒事保有身家財產和首級的,必定也是滑不留手兩麵逢迎之輩,甭看現在天雄軍有點狗急跳牆的味道,甭看現在朝廷勢大,事情尚未水落石出之前,這些士紳卻是再也不敢出來多事。
如此一來,從南京到鎮江一邊相隔,一邊是幾十萬的大軍,磨刀霍霍,黃鎮前鋒與京營一部一萬多人的前鋒已經進入丹陽,另外一邊,也是全軍誓師,要與南京來敵決一死戰,而夾在兩邊的丹陽與京口等地的百姓卻是惶惶不可終日。
天雄軍是主動放棄,朝廷大軍卻也是得不到什麽支持,地方百姓和縉紳們一起當了縮頭烏龜,不管你們打生打死,百姓與士紳卻都是作鳥獸散,原本指望的百姓簞壺以奉迎王師的場麵,卻是沒有出現。(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