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聽她和姐姐聊天我才知道,她小時候娘家的家境很好,那時我們李家的光景雖然不錯,和她王家卻是絕不能比的。他們大家族枝枝杈杈四五輩共有四五十口人,男人們多,家裏還雇有十幾個長工,女人們便不用下地,隻是輪流在家做飯。她們這一茬女孩子有八九個,從小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隻是學做女紅和廚藝。家裏開著方圓十幾裏最大的磨坊和粉坊,養著五六頭大牲口和幾十頭豬。農閑的時候,磨坊磨麵,粉坊出粉條,牲口們都派上了用場,豬也有了下腳料吃,豬糞再起了去壯地,一樣也不耽擱。到了趕集的日子,她們的爺爺會駕著馬車,帶她們去逛一圈,買些花布、頭繩,再給她們每人買個燒餅和一碗羊雜碎。家裏哪位堂哥娶了新媳婦,她們會瞞著長輩們偷偷地去聽房,當然也常常會被發現。一聽見爺爺的咳嗽聲,她們就會作鳥獸散,有一次,她撒丫子跑的時候,被一塊磚頭絆倒,磕了碗大的一片黑青。
嫁過來的時候,因為知道婆家這邊不如娘家,怕姑娘受苦,她的嫁妝就格外豐厚:帶鏡子和小抽屜的臉盆架,雕花的衣架,紅漆四屜的首飾盒,一張八仙桌,一對太師椅,兩個帶鞋櫃的大樟木箱子,八床緞子麵棉被……還有那張水曲柳的黃漆木床。
“一共有二十抬呢。”她說。那時候的嫁妝是論“抬”的。小件的兩個人抬一樣,大件的四個人抬一樣。能有二十抬,確實很有規模。
說得興起,她就會打開樟木箱子,給姐姐看她新婚時的紅棉褲。隔著幾十年的光陰,棉褲的顏色依然很鮮豔。大紅底兒上起著淡藍色的小花,既喜氣,又沉靜。還有她的首飾。“文革”時被破“四舊”的人搶走了許多,不過她還是偷偷地保留了一些。她打開一層層的紅布包,給姐姐看:兩支長長的鳳頭銀釵,因為時日久遠,銀都灰暗了。她說原本還有一對雕龍畫鳳的銀鐲子,三年困難時期,她響應國家號召向災區捐獻物資,狠狠心把那對鐲子捐了。後來發現戴在了一名村幹部的女兒手上。
“我把她叫到咱家,哄她洗手吃饃,又把鐲子拿了回來。他們到底理虧,沒敢朝我再要。”
“那鐲子呢?”
“賣了,換了二十斤黃豆。”
她生爸爸的時候,娘家人給她慶滿月送的銀鎖,每一把都有三兩重,一尺長,都佩著繁繁瑣瑣的銀鈴和胖胖的小銀人兒。她說原先一共有七把,破“四舊”時,被搶走了四把,就隻剩下了三把,後來大哥和二哥生孩子,生的都是兒子,她就一家給了一把。姐姐生的是女兒,她就沒給。
“你再生,要生出來兒子我就給你。”她對姐姐說,又把臉轉向我,“看你們誰有本事先生出兒子。遲早是你們的。”
“得了吧。我不要。”我道,“明知道我最小,結婚最晚。根本就是不存心給我。”
“你說得沒錯,不是給你的,是給我重外孫子的。”她又小心翼翼地裹起來,“你們要是都生了兒子,就把這個鎖回回爐,做兩個小的,一人一個。”
偶爾,她也會跟姐姐聊起祖父。
“我比‘人家’大三歲。女大三,抱金磚。”她說,她總用“人家”這個詞來代指祖父。“我過門不多時,就亂了,煤窯廠子都關了,你太爺爺就回家閑了,家裏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啥金磚?銀磚也沒抱上,抱的都是土坷垃。”
“‘人家’話不多。”
“就見過一麵,連‘人家’的臉都沒敢看清,就嫁給‘人家’了。那時候嫁人,誰不是暈著頭嫁呢?”
“和‘人家’過了三年,哪年都沒空肚子,前兩個都是四六風。可惜的,都是男孩兒呢。剛生下來的時候還好好兒的,都是在第六天頭上死了,要是早知道把剪刀在火上烤烤再剪臍帶就中,哪兒會隻剩下你爸爸一個人?”
後來,“人家”當兵走了。
“八路軍過來的時候,‘人家’上了掃盲班,學認字。‘人家’腦子靈,學得快……不過,世上的事誰說得準呢?要是笨點兒,說不定也不會跟著隊伍走,現在還能活著呢。”
“哪個人傻了想去當兵?隊伍來了,不當不行了。”她毫不掩飾祖父當時的思想落後,“就是不跟著這幫人走,還有國民黨呢,還有雜牌軍呢,哪幫人都饒不了。還有老日呢。”——老日,就是日本鬼子。
“老日開始不殺人的。進屋見了咱家供的菩薩,就趕忙跪下磕頭。看見小孩子還給糖吃,後來就不中了,見人就殺。還把周歲大的孩子挑到刺刀尖兒上耍,那哪還能叫人?”
老日來的時候,她的臉上都是抹著鍋黑的。
“人家”打徐州的時候,她去看他,要過黃河,黃河上的橋散了,隻剩下了個鐵架子。白天不敢過,隻能晚上過。她就帶著爸爸,一步一步地踩過了那條漫長的鐵架子,過了黃河。
“月亮可白。就是黃河水在腳底下,嘩啦啦地嚇人。”
“‘人家’那時候已經有通信員了,部隊上的人對我們可好。吃得也可好,可飽。住了兩天,我們就回來了。家屬不能多住,看看就中了。”
那次探親回來,她又懷了孕,生下了一個女兒。女兒白白胖胖,麵如滿月,特別愛笑。但是,一次,一個街坊舉起孩子逗著玩的時候,失手摔到了地上。第二天,這個孩子就夭折了。才五個月。講這件事時,我和她坐在大門樓下。那個街坊正緩緩走過,還和她打著招呼。“歇著呢?”“歇著呢。”她和和氣氣地答應。“不要理他!”我氣惱她無原則地大度。“那還能怎麽著?賬哪能算得那麽清?他也不是蓄心的。”她歎氣,“死了的人死了,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後來,她收到了祖父的陣亡通知書,“就知道了,人沒了。那個人,沒了。”“聽爸爸說,解放後你去找過爺爺一次。沒找到,就回來了。回來時還生了一場大病。”“哦。”她說,“一個人說沒就沒了,一張紙就說這個人沒了,總覺得不真。去找了一趟,就死心了。”“你是哪一年去的?”“五六年吧。五六五七,記不清了。”“那一趟,你走到了哪兒?”“誰知道走到了哪兒。我一個大字不識的婦女,到外頭知道個啥?”
嫁過來的時候,因為知道婆家這邊不如娘家,怕姑娘受苦,她的嫁妝就格外豐厚:帶鏡子和小抽屜的臉盆架,雕花的衣架,紅漆四屜的首飾盒,一張八仙桌,一對太師椅,兩個帶鞋櫃的大樟木箱子,八床緞子麵棉被……還有那張水曲柳的黃漆木床。
“一共有二十抬呢。”她說。那時候的嫁妝是論“抬”的。小件的兩個人抬一樣,大件的四個人抬一樣。能有二十抬,確實很有規模。
說得興起,她就會打開樟木箱子,給姐姐看她新婚時的紅棉褲。隔著幾十年的光陰,棉褲的顏色依然很鮮豔。大紅底兒上起著淡藍色的小花,既喜氣,又沉靜。還有她的首飾。“文革”時被破“四舊”的人搶走了許多,不過她還是偷偷地保留了一些。她打開一層層的紅布包,給姐姐看:兩支長長的鳳頭銀釵,因為時日久遠,銀都灰暗了。她說原本還有一對雕龍畫鳳的銀鐲子,三年困難時期,她響應國家號召向災區捐獻物資,狠狠心把那對鐲子捐了。後來發現戴在了一名村幹部的女兒手上。
“我把她叫到咱家,哄她洗手吃饃,又把鐲子拿了回來。他們到底理虧,沒敢朝我再要。”
“那鐲子呢?”
“賣了,換了二十斤黃豆。”
她生爸爸的時候,娘家人給她慶滿月送的銀鎖,每一把都有三兩重,一尺長,都佩著繁繁瑣瑣的銀鈴和胖胖的小銀人兒。她說原先一共有七把,破“四舊”時,被搶走了四把,就隻剩下了三把,後來大哥和二哥生孩子,生的都是兒子,她就一家給了一把。姐姐生的是女兒,她就沒給。
“你再生,要生出來兒子我就給你。”她對姐姐說,又把臉轉向我,“看你們誰有本事先生出兒子。遲早是你們的。”
“得了吧。我不要。”我道,“明知道我最小,結婚最晚。根本就是不存心給我。”
“你說得沒錯,不是給你的,是給我重外孫子的。”她又小心翼翼地裹起來,“你們要是都生了兒子,就把這個鎖回回爐,做兩個小的,一人一個。”
偶爾,她也會跟姐姐聊起祖父。
“我比‘人家’大三歲。女大三,抱金磚。”她說,她總用“人家”這個詞來代指祖父。“我過門不多時,就亂了,煤窯廠子都關了,你太爺爺就回家閑了,家裏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啥金磚?銀磚也沒抱上,抱的都是土坷垃。”
“‘人家’話不多。”
“就見過一麵,連‘人家’的臉都沒敢看清,就嫁給‘人家’了。那時候嫁人,誰不是暈著頭嫁呢?”
“和‘人家’過了三年,哪年都沒空肚子,前兩個都是四六風。可惜的,都是男孩兒呢。剛生下來的時候還好好兒的,都是在第六天頭上死了,要是早知道把剪刀在火上烤烤再剪臍帶就中,哪兒會隻剩下你爸爸一個人?”
後來,“人家”當兵走了。
“八路軍過來的時候,‘人家’上了掃盲班,學認字。‘人家’腦子靈,學得快……不過,世上的事誰說得準呢?要是笨點兒,說不定也不會跟著隊伍走,現在還能活著呢。”
“哪個人傻了想去當兵?隊伍來了,不當不行了。”她毫不掩飾祖父當時的思想落後,“就是不跟著這幫人走,還有國民黨呢,還有雜牌軍呢,哪幫人都饒不了。還有老日呢。”——老日,就是日本鬼子。
“老日開始不殺人的。進屋見了咱家供的菩薩,就趕忙跪下磕頭。看見小孩子還給糖吃,後來就不中了,見人就殺。還把周歲大的孩子挑到刺刀尖兒上耍,那哪還能叫人?”
老日來的時候,她的臉上都是抹著鍋黑的。
“人家”打徐州的時候,她去看他,要過黃河,黃河上的橋散了,隻剩下了個鐵架子。白天不敢過,隻能晚上過。她就帶著爸爸,一步一步地踩過了那條漫長的鐵架子,過了黃河。
“月亮可白。就是黃河水在腳底下,嘩啦啦地嚇人。”
“‘人家’那時候已經有通信員了,部隊上的人對我們可好。吃得也可好,可飽。住了兩天,我們就回來了。家屬不能多住,看看就中了。”
那次探親回來,她又懷了孕,生下了一個女兒。女兒白白胖胖,麵如滿月,特別愛笑。但是,一次,一個街坊舉起孩子逗著玩的時候,失手摔到了地上。第二天,這個孩子就夭折了。才五個月。講這件事時,我和她坐在大門樓下。那個街坊正緩緩走過,還和她打著招呼。“歇著呢?”“歇著呢。”她和和氣氣地答應。“不要理他!”我氣惱她無原則地大度。“那還能怎麽著?賬哪能算得那麽清?他也不是蓄心的。”她歎氣,“死了的人死了,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後來,她收到了祖父的陣亡通知書,“就知道了,人沒了。那個人,沒了。”“聽爸爸說,解放後你去找過爺爺一次。沒找到,就回來了。回來時還生了一場大病。”“哦。”她說,“一個人說沒就沒了,一張紙就說這個人沒了,總覺得不真。去找了一趟,就死心了。”“你是哪一年去的?”“五六年吧。五六五七,記不清了。”“那一趟,你走到了哪兒?”“誰知道走到了哪兒。我一個大字不識的婦女,到外頭知道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