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神勣四顧一望,忍不住失笑道:“這趙道生居然在這裏設立一個藏寶庫,真是一個妙人。”
陸瑾微笑言道:“如趙道生那般愛財貪財之人,一定要將錢財放在眼前方才心安理得,不用問,這座東院也應該為他的居所,走,咱們去看看這隻鼴鼠藏了多少錢財在裏麵。”
在軍士的帶領下,陸瑾和丘神勣魚貫而入,行得沒幾步,一道厚實的鐵門豁然入眼,不過鐵門上的銅鎖已經被軍士們強行弄開,隨意丟棄在了地上。
待到走進鐵門之門,陸瑾立即覺得眼前一片刺眼光亮,使得他情不自禁地微微眯起了雙目。
待到眼睛稍稍適應光芒之後,他這才環顧四周仔細一看,劍眉立即為之一抖。
房內石牆石壁堅固非常,三麵博古架上放滿了價值連城的各式珍玩,角落處堆放著幾口鐵箱,裏麵金光燦燦全為金條,在火把的照耀下甚是耀眼。
紅甲軍士亢聲稟告道:“陸禦史,丘中郎,剛才兄弟們大概估算了一下,箱子內不下有萬兩黃金,而且多為官府鑄好的金鋌。”
陸瑾微微頷首走上前去拿起一根金鋌,頓覺入手沉重顯然全是真金,而非那種摻雜了他物的鎏金。
再看規格樣式,金鋌長一尺,寬兩寸,正是官府鑄金規格,而在這根金鋌上,還留有金鋌的重量、成色、來曆,以及監造人姓名,官職等等,顯然是出自官府之中。
陸瑾身為監察禦史,自然知曉朝廷鑄金慣例,如這般大宗的金鋌鑄造,也是多為地方州郡向中央朝廷每年進貢賦稅所用,因而才在上麵標注清楚。
而朝廷收到上貢之金,除了一定的儲存之外,更多是製成了黃金器具首飾等等,還有一部分賞賜給了臣下,趙道生擁有的這批金鋌,很可能就是來自皇家賞賜。
不過趙道生何德何能,聖人自然不會隨意封賞於他,這批黃金來源鐵定有問題。
正待陸瑾暗自思索當兒,又有紅甲軍士輕聲言道:“另啟稟陸禦史,外我們還在房內發現了一本記賬所用賬簿,未等陸你的命令,故而不敢擅自翻看。”
“哦,賬簿何在?速速取來一觀。”陸瑾立即出言吩咐。
紅甲軍士抱拳應命,轉身走至屋內長案上拿起一卷裹得好好的書卷,又回身畢恭畢敬地遞給了陸瑾。
陸瑾接過展開慢慢細讀,登時雙目大亮,收攏書卷之後,臉上浮現出了如釋重負的微笑,吩咐道:“丘中郎,本官要趕著回去寫彈劾奏折,就有勞你今夜留在此地守候,任何人都不許動府內錢財分毫。”
丘神勣點頭笑道:“陸禦史放心便可,某一定盡心守護。”
告別丘神勣離開趙府,陸瑾打馬返回了尚善坊裴府之內。
時當初夜,蘇味道正在堂內與華陽夫人品茗談論,一瞧陸瑾返回,立即起身笑吟吟地言道:“噢呀,七郎回來了麽?今夜怎麽如此晚?”
“有事耽擱了。”陸瑾微微一笑,正欲告辭返回院中,突又想起一事,微笑問道:“對了,蘇兄明日也會參加朝參吧?”
蘇味道笑言道:“明日正值十五,規定在朝京官三品以下都需朝參,內文學館館主乃是從六品下官身,自然須得參加。”
“既然如此,蘇兄還是早點睡吧。”陸瑾輕輕一歎。
“哦,為何?”蘇味道止不住好奇一問。
“因為明日朝參隻怕是不會太平啊。“陸瑾頗為神秘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頭,這才舉步離開。
蘇味道聽得二丈摸不到頭腦,半響啞然失笑道:“這個七郎,現在居然喜歡打啞謎了,什麽不太平?嗬,也不說明白。”
回到跨院之內,陸瑾點亮油燈將之置於案頭,鋪紙研墨準備寫彈劾奏折。
按照朝廷監察製度規定,監察禦史擁有對朝廷任何一個大臣的彈劾之權,所謂風聞奏事,便是指禦史可以根據道聽途說的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被彈劾的官員隻能束手就擒等候監察禦史的調查審查。
此舉固然權柄極重,然若禦史處事若有差失,懲辦也極嚴厲,因而監察禦史對於彈劾朝臣,特別是彈劾顯赫朝臣,都是非常慎重的,許多禦史都會在彈劾之前寫下彈劾奏折,而非信口雌黃進行彈劾。
趙道生雖則為微不足道的東宮小官,然畢竟是李賢身前紅人,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彈劾他自然須得言辭鑿鑿,論點充分。
以陸瑾的文采,想要寫一篇彈劾奏折自然不會是什麽難事,加之剛才有收集了解到的部分證據,奏折寫起來更是一揮而就手到擒來。
當遠方城樓敲響了三更的刁鬥聲,一封五六百字的彈劾奏折已是寫好,陸瑾重頭到尾認真地看了一篇之後,又重新抄錄了一份,待到墨跡風幹,這才折疊妥當,熄燈上榻睡覺。
※※※
夏日天長,剛過卯時三刻,洛陽城內已是一片敞亮,天際盡頭掛著一片火紅的雲彩,想必要不了多久,朝陽便會噴薄而出,照耀大地。
洛陽宮宣政殿內,高宗皇帝端坐龍床之上,武後垂簾屏風之後,群臣分列東西而站,殿堂內的氣氛肅穆而又威嚴。
群臣剛剛行禮完畢,左側朝班中立即走出一人,正是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張大安。
隻見他行至殿中,對著高坐台上的高宗拱手亢聲言道:“陛下,臣張大安有奏。”
高宗捋須言道:“愛卿有話但說無妨。”
陸瑾知道此人乃是李賢的鐵杆心腹,不禁暗歎一聲“馬前卒來了”,果然便聽到張大安語帶怒氣的言道:“啟稟聖人,昨日黃昏,監察禦史陸瑾帶領衛士擅闖東宮,在眾目睽睽之下強行帶走東宮廄牧署署令趙道生,臣委實不解所為何事,讓陸禦史這樣不知輕重地前來東宮直接拿人,如此冒犯太子威儀,如此藐視監國太子,又不知是何居心,還請陛下替東宮主持公道。”
高亢的聲音回蕩在殿內,也回蕩在每個大臣的耳畔,恍若秋風過林,氣氛頓時為之一僵,不少大臣都在暗自嘲笑禦史台,怎麽又不知輕重地將東宮得罪了。
陸瑾微笑言道:“如趙道生那般愛財貪財之人,一定要將錢財放在眼前方才心安理得,不用問,這座東院也應該為他的居所,走,咱們去看看這隻鼴鼠藏了多少錢財在裏麵。”
在軍士的帶領下,陸瑾和丘神勣魚貫而入,行得沒幾步,一道厚實的鐵門豁然入眼,不過鐵門上的銅鎖已經被軍士們強行弄開,隨意丟棄在了地上。
待到走進鐵門之門,陸瑾立即覺得眼前一片刺眼光亮,使得他情不自禁地微微眯起了雙目。
待到眼睛稍稍適應光芒之後,他這才環顧四周仔細一看,劍眉立即為之一抖。
房內石牆石壁堅固非常,三麵博古架上放滿了價值連城的各式珍玩,角落處堆放著幾口鐵箱,裏麵金光燦燦全為金條,在火把的照耀下甚是耀眼。
紅甲軍士亢聲稟告道:“陸禦史,丘中郎,剛才兄弟們大概估算了一下,箱子內不下有萬兩黃金,而且多為官府鑄好的金鋌。”
陸瑾微微頷首走上前去拿起一根金鋌,頓覺入手沉重顯然全是真金,而非那種摻雜了他物的鎏金。
再看規格樣式,金鋌長一尺,寬兩寸,正是官府鑄金規格,而在這根金鋌上,還留有金鋌的重量、成色、來曆,以及監造人姓名,官職等等,顯然是出自官府之中。
陸瑾身為監察禦史,自然知曉朝廷鑄金慣例,如這般大宗的金鋌鑄造,也是多為地方州郡向中央朝廷每年進貢賦稅所用,因而才在上麵標注清楚。
而朝廷收到上貢之金,除了一定的儲存之外,更多是製成了黃金器具首飾等等,還有一部分賞賜給了臣下,趙道生擁有的這批金鋌,很可能就是來自皇家賞賜。
不過趙道生何德何能,聖人自然不會隨意封賞於他,這批黃金來源鐵定有問題。
正待陸瑾暗自思索當兒,又有紅甲軍士輕聲言道:“另啟稟陸禦史,外我們還在房內發現了一本記賬所用賬簿,未等陸你的命令,故而不敢擅自翻看。”
“哦,賬簿何在?速速取來一觀。”陸瑾立即出言吩咐。
紅甲軍士抱拳應命,轉身走至屋內長案上拿起一卷裹得好好的書卷,又回身畢恭畢敬地遞給了陸瑾。
陸瑾接過展開慢慢細讀,登時雙目大亮,收攏書卷之後,臉上浮現出了如釋重負的微笑,吩咐道:“丘中郎,本官要趕著回去寫彈劾奏折,就有勞你今夜留在此地守候,任何人都不許動府內錢財分毫。”
丘神勣點頭笑道:“陸禦史放心便可,某一定盡心守護。”
告別丘神勣離開趙府,陸瑾打馬返回了尚善坊裴府之內。
時當初夜,蘇味道正在堂內與華陽夫人品茗談論,一瞧陸瑾返回,立即起身笑吟吟地言道:“噢呀,七郎回來了麽?今夜怎麽如此晚?”
“有事耽擱了。”陸瑾微微一笑,正欲告辭返回院中,突又想起一事,微笑問道:“對了,蘇兄明日也會參加朝參吧?”
蘇味道笑言道:“明日正值十五,規定在朝京官三品以下都需朝參,內文學館館主乃是從六品下官身,自然須得參加。”
“既然如此,蘇兄還是早點睡吧。”陸瑾輕輕一歎。
“哦,為何?”蘇味道止不住好奇一問。
“因為明日朝參隻怕是不會太平啊。“陸瑾頗為神秘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頭,這才舉步離開。
蘇味道聽得二丈摸不到頭腦,半響啞然失笑道:“這個七郎,現在居然喜歡打啞謎了,什麽不太平?嗬,也不說明白。”
回到跨院之內,陸瑾點亮油燈將之置於案頭,鋪紙研墨準備寫彈劾奏折。
按照朝廷監察製度規定,監察禦史擁有對朝廷任何一個大臣的彈劾之權,所謂風聞奏事,便是指禦史可以根據道聽途說的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被彈劾的官員隻能束手就擒等候監察禦史的調查審查。
此舉固然權柄極重,然若禦史處事若有差失,懲辦也極嚴厲,因而監察禦史對於彈劾朝臣,特別是彈劾顯赫朝臣,都是非常慎重的,許多禦史都會在彈劾之前寫下彈劾奏折,而非信口雌黃進行彈劾。
趙道生雖則為微不足道的東宮小官,然畢竟是李賢身前紅人,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彈劾他自然須得言辭鑿鑿,論點充分。
以陸瑾的文采,想要寫一篇彈劾奏折自然不會是什麽難事,加之剛才有收集了解到的部分證據,奏折寫起來更是一揮而就手到擒來。
當遠方城樓敲響了三更的刁鬥聲,一封五六百字的彈劾奏折已是寫好,陸瑾重頭到尾認真地看了一篇之後,又重新抄錄了一份,待到墨跡風幹,這才折疊妥當,熄燈上榻睡覺。
※※※
夏日天長,剛過卯時三刻,洛陽城內已是一片敞亮,天際盡頭掛著一片火紅的雲彩,想必要不了多久,朝陽便會噴薄而出,照耀大地。
洛陽宮宣政殿內,高宗皇帝端坐龍床之上,武後垂簾屏風之後,群臣分列東西而站,殿堂內的氣氛肅穆而又威嚴。
群臣剛剛行禮完畢,左側朝班中立即走出一人,正是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張大安。
隻見他行至殿中,對著高坐台上的高宗拱手亢聲言道:“陛下,臣張大安有奏。”
高宗捋須言道:“愛卿有話但說無妨。”
陸瑾知道此人乃是李賢的鐵杆心腹,不禁暗歎一聲“馬前卒來了”,果然便聽到張大安語帶怒氣的言道:“啟稟聖人,昨日黃昏,監察禦史陸瑾帶領衛士擅闖東宮,在眾目睽睽之下強行帶走東宮廄牧署署令趙道生,臣委實不解所為何事,讓陸禦史這樣不知輕重地前來東宮直接拿人,如此冒犯太子威儀,如此藐視監國太子,又不知是何居心,還請陛下替東宮主持公道。”
高亢的聲音回蕩在殿內,也回蕩在每個大臣的耳畔,恍若秋風過林,氣氛頓時為之一僵,不少大臣都在暗自嘲笑禦史台,怎麽又不知輕重地將東宮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