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會還你的,而且我也不打算借太多,十萬兩銀子就夠了”,趙旉模仿張俊的語氣說道,然後語氣突然一冷,“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
張俊的臉色都變了,忙不迭地辯解道,“臣不敢,不就十萬兩銀子嘛,臣明天就派人給您送去。”,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大不了再給趙構打個小報告吧。
“你還是不相信我算了,也不跟你磨嘴皮子,等到還你的時候自然都清楚了,一年給你一分利,三年後還你。”,趙旉聳聳肩,露出了很無奈的表情。其實這種超低的利率在宋朝早就絕跡了,但趙旉可是當朝太子,就算不給利息,張俊也不敢說半個不字
既然趙旉收下了,張俊的心情也就放鬆下來,可這時趙旉又提出了一個要求,令他心裏不由一緊。
“現在我們神武右軍沒有固定的糧草來源,那些奸商趁機哄抬物價,令我的恩師虞宣撫很是頭痛。聽說張大人您有良田萬頃,不知道今年豐收之後,能不能平價賣給我們一些?”,趙旉雖然用的是商量的語氣,但卻很明顯是誌在必得。
張俊卻推辭道,“買糧您不必找臣,臣的田地雖多,畢竟隻是私田,供給大軍尚嫌不足。荊南鎮撫使解潛這兩年在荊南屯田,成效卓著,糧倉都快放不下了,殿下您隻需手書一封,他肯定會立刻發糧到淮西去的。”
“荊南太遠了,這運費呃,是我疏漏了,荊南的話可以從水路運來,而且還是順流而下,這運費幾乎可以忽略了,加上裝卸時的耗費也很有限,而且屯田產出的糧食本來就便宜這個買賣不錯,多謝太尉指點!”,趙旉顯得很高興。
雖然此行很順利,但趙旉剛一回到淮西,就聽到了一個令他直翻白眼的消息。王彥的“八字軍”走水路出川後,本以為很快便可以趕到淮西,誰知路過荊南時卻出了事。王彥和解潛本有過節,他們的部下自然也一直都看對方不順眼,結果在上岸補充水糧的時候,兩軍官兵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八字軍”戰鬥力強一些,但解潛是荊南的地頭蛇,一場群毆之下兩邊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死者加起來竟然超過了百人。解潛立刻就將此事告了上去,言官們這段時間正好閑得發慌,王彥這回可真是慘了
在這些無聊之人的攛掇下,趙構一度甚至想要撤消“八字軍”的編製,並讓王彥改任地方官。好在朝中還有明白人,知道現在大敵未去,豈可自毀長城?
趙構也意識到目前大宋還需要“八字軍”這支勁旅來抵禦金軍,當初淮西軍的軍紀比“八字軍”還差,他不也忍了好幾年嗎?所以最後趙構隻是下詔將王彥訓斥了一頓。不過他倒也有些好奇,不知道兒子是否有辦法製得住王彥這個惹禍精
但出麵整治“八字軍”的卻是淮南西路宣撫使虞允文,雖然王彥身為都統製,官階並不比虞允文低多少,但虞允文是文官,又有天然的威勢,而且執法公正,王彥也不敢頂牛,隻得乖乖地受罰,按照趙旉的意思帶隊去給淮西百姓“做好事”去了
不過對於此事,即使是虞允文也感到不解,在他看來軍隊就是用來禦敵的,能夠做到不擾民也就很不錯了,幹嘛還要讓他們幫老百姓幹活呢?
“軍,魚也;民,水也。軍隊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就好像魚兒離開了水。軍民關係良好,軍隊就會為了保護百姓而戰,這種動力是穩定而可靠的,因為我們的敵人不可能給予;而百姓也會自發地支持軍隊,無論是鼓勵、糧草還是後備兵源,都是軍隊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少花錢甚至不花錢。”,趙旉笑道。
“可若軍民關係惡劣,百姓視軍隊如寇仇,不但不會支持,反而會鄙視厭惡疏遠他們,軍隊又哪兒來的士氣呢?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軍隊賣命,就隻能靠高官厚祿,可是一來花費太大,二來敵人未必就給不出這樣的條件。更重要的是,百姓會因厭惡軍隊而畏懼戰爭,也往往不願從軍,會大大影響國家向外開拓的動力”,趙旉接著說道。
雖然覺得趙旉的話很有道理,但聽到趙旉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後,虞允文還是愣在了那裏。三大紀律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八項注意是:“說話和氣,買賣公平(緊急征用不算買賣),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定價權在趙旉手裏),不打罵百姓,不糟蹋(動詞改了)莊稼,不調戲良家(注意這多出來的兩個字)婦女,不虐待俘虜(不過什麽人算俘虜,可是他趙旉說了算)。”,趙旉很無恥地盜用了革命軍隊的紀律,隻作了一些細微的改動,原來的內容對宋代的人來說實在有些太超前了。
虞允文雖然是百年不遇的天才人物,但畢竟受到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雖然覺得這些紀律挺有道理,卻不太看好其可行性,“殿下,恕臣直言,這些紀律推行起來恐怕不太容易。就拿這‘一切繳獲要歸公’來說,現在朝廷發不齊軍餉俸祿,官兵們主要的收入都來自於戰場的繳獲,若連這一財路都斷了,誰還願意當兵啊?”
“但若沒有這條紀律,那些繳獲少而傷亡大的硬仗又有誰願意打呢?而且若繳獲都被參戰軍隊拿走,朝廷完全從國庫裏掏錢封賞,這負擔就太大了,漢武帝當年隻不過前後出動了二十萬軍隊北伐匈奴,就差點令本來國庫極其充裕的西漢王朝完全崩潰,這可是前車之鑒啊!所以無論有多困難,都一定要推行下去,如果全軍推行有較大阻力的話,可以先從軍紀較好的原神武後軍和你帶過的義烏兵開始。然後是老淮西軍,最後是王彥的隊伍。至於軍餉,我相信隻要集思廣益,總能找到辦法的”
盡管趙旉的語氣斬釘截鐵,但虞允文還是不依不饒地逐條問了過去,以求解開心中的疑惑。趙旉雖然口才算不上多麽擅長,可他“要建設一支人民的子弟兵”的思想還是表達了出來,虞允文也終被打動,接下了這一艱巨無比的重任。
趙旉對此非常欣慰,他已經可以確認,虞允文雖然深受儒家思想的“毒害”,但“愛民”才是他更核心的價值觀
軍餉問題的解決比趙旉預想的要快得多,趙開不愧是南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理財專家,他抵達淮西後,通過向商人拍賣淮西境內未來三年絲、茶等官營商品的專營權,獲得了大量的流動資金,一下子便讓淮南的財政緩過勁來。
不過趙開的囉嗦也令趙旉頭皮發麻,而更惡心的是他還喜歡像祥林嫂一樣無休止地訴苦(哪怕問題已經被他解決了)。後來趙旉幹脆讓孫默專門負責轉達,這下話匣子碰上了悶罐子,趙旉才終於從噩夢中解脫出來,“不怪吳玠要趕這廝走”
除了因德安又被匪軍圍困而暫時無法趕來的陳規,吳璘是最後一個趕到淮西的,比趙開還晚了十多天,不光是因為他距離淮西比身在川中的趙開更遠,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還帶來了三百多名戰士
張俊的臉色都變了,忙不迭地辯解道,“臣不敢,不就十萬兩銀子嘛,臣明天就派人給您送去。”,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大不了再給趙構打個小報告吧。
“你還是不相信我算了,也不跟你磨嘴皮子,等到還你的時候自然都清楚了,一年給你一分利,三年後還你。”,趙旉聳聳肩,露出了很無奈的表情。其實這種超低的利率在宋朝早就絕跡了,但趙旉可是當朝太子,就算不給利息,張俊也不敢說半個不字
既然趙旉收下了,張俊的心情也就放鬆下來,可這時趙旉又提出了一個要求,令他心裏不由一緊。
“現在我們神武右軍沒有固定的糧草來源,那些奸商趁機哄抬物價,令我的恩師虞宣撫很是頭痛。聽說張大人您有良田萬頃,不知道今年豐收之後,能不能平價賣給我們一些?”,趙旉雖然用的是商量的語氣,但卻很明顯是誌在必得。
張俊卻推辭道,“買糧您不必找臣,臣的田地雖多,畢竟隻是私田,供給大軍尚嫌不足。荊南鎮撫使解潛這兩年在荊南屯田,成效卓著,糧倉都快放不下了,殿下您隻需手書一封,他肯定會立刻發糧到淮西去的。”
“荊南太遠了,這運費呃,是我疏漏了,荊南的話可以從水路運來,而且還是順流而下,這運費幾乎可以忽略了,加上裝卸時的耗費也很有限,而且屯田產出的糧食本來就便宜這個買賣不錯,多謝太尉指點!”,趙旉顯得很高興。
雖然此行很順利,但趙旉剛一回到淮西,就聽到了一個令他直翻白眼的消息。王彥的“八字軍”走水路出川後,本以為很快便可以趕到淮西,誰知路過荊南時卻出了事。王彥和解潛本有過節,他們的部下自然也一直都看對方不順眼,結果在上岸補充水糧的時候,兩軍官兵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八字軍”戰鬥力強一些,但解潛是荊南的地頭蛇,一場群毆之下兩邊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死者加起來竟然超過了百人。解潛立刻就將此事告了上去,言官們這段時間正好閑得發慌,王彥這回可真是慘了
在這些無聊之人的攛掇下,趙構一度甚至想要撤消“八字軍”的編製,並讓王彥改任地方官。好在朝中還有明白人,知道現在大敵未去,豈可自毀長城?
趙構也意識到目前大宋還需要“八字軍”這支勁旅來抵禦金軍,當初淮西軍的軍紀比“八字軍”還差,他不也忍了好幾年嗎?所以最後趙構隻是下詔將王彥訓斥了一頓。不過他倒也有些好奇,不知道兒子是否有辦法製得住王彥這個惹禍精
但出麵整治“八字軍”的卻是淮南西路宣撫使虞允文,雖然王彥身為都統製,官階並不比虞允文低多少,但虞允文是文官,又有天然的威勢,而且執法公正,王彥也不敢頂牛,隻得乖乖地受罰,按照趙旉的意思帶隊去給淮西百姓“做好事”去了
不過對於此事,即使是虞允文也感到不解,在他看來軍隊就是用來禦敵的,能夠做到不擾民也就很不錯了,幹嘛還要讓他們幫老百姓幹活呢?
“軍,魚也;民,水也。軍隊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就好像魚兒離開了水。軍民關係良好,軍隊就會為了保護百姓而戰,這種動力是穩定而可靠的,因為我們的敵人不可能給予;而百姓也會自發地支持軍隊,無論是鼓勵、糧草還是後備兵源,都是軍隊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少花錢甚至不花錢。”,趙旉笑道。
“可若軍民關係惡劣,百姓視軍隊如寇仇,不但不會支持,反而會鄙視厭惡疏遠他們,軍隊又哪兒來的士氣呢?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軍隊賣命,就隻能靠高官厚祿,可是一來花費太大,二來敵人未必就給不出這樣的條件。更重要的是,百姓會因厭惡軍隊而畏懼戰爭,也往往不願從軍,會大大影響國家向外開拓的動力”,趙旉接著說道。
雖然覺得趙旉的話很有道理,但聽到趙旉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後,虞允文還是愣在了那裏。三大紀律是:“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八項注意是:“說話和氣,買賣公平(緊急征用不算買賣),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定價權在趙旉手裏),不打罵百姓,不糟蹋(動詞改了)莊稼,不調戲良家(注意這多出來的兩個字)婦女,不虐待俘虜(不過什麽人算俘虜,可是他趙旉說了算)。”,趙旉很無恥地盜用了革命軍隊的紀律,隻作了一些細微的改動,原來的內容對宋代的人來說實在有些太超前了。
虞允文雖然是百年不遇的天才人物,但畢竟受到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雖然覺得這些紀律挺有道理,卻不太看好其可行性,“殿下,恕臣直言,這些紀律推行起來恐怕不太容易。就拿這‘一切繳獲要歸公’來說,現在朝廷發不齊軍餉俸祿,官兵們主要的收入都來自於戰場的繳獲,若連這一財路都斷了,誰還願意當兵啊?”
“但若沒有這條紀律,那些繳獲少而傷亡大的硬仗又有誰願意打呢?而且若繳獲都被參戰軍隊拿走,朝廷完全從國庫裏掏錢封賞,這負擔就太大了,漢武帝當年隻不過前後出動了二十萬軍隊北伐匈奴,就差點令本來國庫極其充裕的西漢王朝完全崩潰,這可是前車之鑒啊!所以無論有多困難,都一定要推行下去,如果全軍推行有較大阻力的話,可以先從軍紀較好的原神武後軍和你帶過的義烏兵開始。然後是老淮西軍,最後是王彥的隊伍。至於軍餉,我相信隻要集思廣益,總能找到辦法的”
盡管趙旉的語氣斬釘截鐵,但虞允文還是不依不饒地逐條問了過去,以求解開心中的疑惑。趙旉雖然口才算不上多麽擅長,可他“要建設一支人民的子弟兵”的思想還是表達了出來,虞允文也終被打動,接下了這一艱巨無比的重任。
趙旉對此非常欣慰,他已經可以確認,虞允文雖然深受儒家思想的“毒害”,但“愛民”才是他更核心的價值觀
軍餉問題的解決比趙旉預想的要快得多,趙開不愧是南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理財專家,他抵達淮西後,通過向商人拍賣淮西境內未來三年絲、茶等官營商品的專營權,獲得了大量的流動資金,一下子便讓淮南的財政緩過勁來。
不過趙開的囉嗦也令趙旉頭皮發麻,而更惡心的是他還喜歡像祥林嫂一樣無休止地訴苦(哪怕問題已經被他解決了)。後來趙旉幹脆讓孫默專門負責轉達,這下話匣子碰上了悶罐子,趙旉才終於從噩夢中解脫出來,“不怪吳玠要趕這廝走”
除了因德安又被匪軍圍困而暫時無法趕來的陳規,吳璘是最後一個趕到淮西的,比趙開還晚了十多天,不光是因為他距離淮西比身在川中的趙開更遠,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還帶來了三百多名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