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衛軍的艦船是真正的炮艦,就算陸軍兵力少點,也可以在水軍的炮火支援下輕易攻克沿海的城市,就像曆史上的英國人那樣。不過衛軍現在雖然已經有了勉強能用的火炮,但在技術細節上仍然問題多多,對艦上火炮而言尤為明顯,而其中最要命的一點是火炮後座力的問題。
雖然在趙旉的建議下,特區各大造船場下水的新式艦船多少融入了一些後世西方艦船的長處,這令它們更加容易增設跑位,也能夠承受數十門火炮齊射的巨大後座力而不致傾覆。然而,炮擊後火炮的複位問題卻令船工和製炮師們非常頭痛,由於手動複位耗時耗力,衛軍最新的炮艦在一輪齊射之後得等上好久才能再次炮擊,事實上除了嚇唬人,並沒有太大的實戰價值。
而趙旉前世雖然也算是個軍事發燒友,不過他更注重戰略戰術與軍隊的各項製度之類的“軟件”,而對武器裝備之類的“硬件”興趣一般,再加上他前世記憶力實在是不咋地,所以趙旉雖然心急,卻也給不出什麽有價值的參考意見。這令趙旉愈加想念自己一手培養出的天才科學家陳靈,可惜人家現在已經遵從父命嫁作人婦,聽說前不久還懷孕了,趙旉也隻好斷了念想。再說陳家父女為趙旉和大宋所做的貢獻已經太多了,陳靈現在的生活好像又挺美滿,趙旉也不好意思再去打擾她平靜的生活
硬的不行,趙旉就來軟的,他宣布由於人員裁減太多,特區各地的眾多倉儲物資來不及搬走,所以請求朝廷派出要員接收,以免造成浪費。這下朝堂之上立刻炸開了鍋,誰都知道這是天大的肥缺,也因此誰都想伸手分一杯羹,奈何僧多粥少,於是他們立刻發揮出大宋官僚善於內鬥的光榮傳統,再沒人有力氣將矛頭對準衛王府了。而趙旉最為重視的教育資源,也安然無恙地基本保存了下來
不過,朝廷的那些大員們雖然專心內鬥,卻也不是完全對此放任不管,他們認為應該由小孩的父母決定孩子接受何種教育,而由於趙旉南下之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學生前途難測,大多數家長很自然會選擇可以通過科舉當官的舊式教育,這還真是殺人不見血的毒計。但趙旉雖然不滿,可在宋代“孝”字是一條連皇帝都不敢有違的鐵律,他隻能無奈地接受。
好在,宋代雖然已經是中國古代識字率最高的朝代,但也不過三成出頭而已,在戰亂剛剛過去的現在,無疑更低。對那些無錢供孩子讀私塾的貧苦家庭來說,能夠免費就讀而且還有機會學門手藝的新式教育還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更別說中學以上的學校畢業後還有可以選擇由衛王府為其安排工作的福利了。(注1)
另外,由於朝廷方麵的壓力,也由於趙旉對此前攤子鋪得太大的反思,除兩淮地區以外的特區各地學校都會盡快遷到淮南,並在未來的幾年內酌情南遷。所謂酌情,就是要看未來天下形勢的變化,趙旉雖然暫時退出中樞,但如果天下形勢有變,他又不是傻子,自然不會放過機會,那時淮南的學校和師資自然就不用搬家了
由於衛軍仍有相當的力量,再加上淮南地區受新政影響已深,朝廷同意讓衛軍再在淮南駐防一段時間,直到衛王府的所有官吏全部撤走為止,但時間不能超過兩年。同時,淮南淮北兩地的總體政策也不會做太大的變動,這一方麵是趙構當初對兒子的承諾,另一方麵兩淮是目前大宋最大的稅源,維持它的經濟繁榮對大宋朝廷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朝廷的大臣們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但也是很現實的,稅源(注意是稅源,指收上來的;不是稅收,那是繳上去的。)充足,他們才有更多好處可撈啊!不過,連此時的趙旉都沒有料到,雖然朝中那些大員們出人意料地履行了承諾,但結果卻依然令他笑不出來
早在當初上層大批官吏將領投向朝廷的時候,衛軍各部的編製就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混亂,而當趙旉與朝廷達成妥協,並放走大量立場不堅定的官兵之後,衛軍的編製就更是根本沒法看了,一個師的人數可能還比不上原先的一個團,而且軍官數量也嚴重不足。不過,由於留下繼續追隨趙旉的,都是堅定不移的死忠,趙旉重建衛軍編製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因為人數大減,衛軍將來一兩年內又將會處於一分為二的狀態,所以趙旉大幅度裁撤了原有的編製,隻留下揚州衛和徐州衛這兩個最初的衛級編製。
改編完成並注入不少新生力量(主要是那些受到“蠱惑”的青少年)之後,衛軍的總兵力依然達到了差不多三十萬人,比起以前幾乎是有增無減。不過,這是由於火器研發進展很快,趙旉放低了對於二線部隊戰鬥能力的要求所致,其中的很多人在上報朝廷的資料裏都是算作民夫的。當然,即使隻算一線戰鬥部隊,衛軍固守淮南以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其中實力更強的揚州衛擁有兩個滿編的步兵師,合計三萬多人,而且均以老兵為主,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其配套的兩個屯田師和兩個工兵師總兵力合計九萬多人,雖然都被上報成民夫,其實也有不弱的戰鬥力,至少同等兵力下不會輸給朝廷官軍的張俊之流(未考慮張俊所部已經開始的蛻變)。
不過,由於揚州衛是要跟隨趙旉南下瓊州的,那裏既缺乏養馬的牧場,濕熱的氣候對大部分馬種來說也是很大的考驗,而且海運戰馬的成本與耗損也十分驚人,所以趙旉隻能無奈地將揚州衛中原有的騎兵師裁撤掉,全部並入了會在未來兩年內駐守淮南的徐州衛中。不過就在趙旉作出決定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曆史上源義經第一次在日本使用騎兵並大獲成功的戰例。
趙旉知道,日本的所謂戰馬,體型就和中國的驢子差不多,而且源義經當時隻不過帶了三百騎,戰鬥力能強到哪兒去?可就是這麽點“日本驢騎兵”,居然輕而易舉就將數萬敵軍(雖然水分不少,但幾千精銳總是有的。)打垮了。趙旉自然不相信這種匪夷所思的戰果隻是因為日本人所謂的“戰神”源義經那卓越的軍事才華所致,而想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關鍵在於那是第一次,日本人此前從未在戰場上使用過騎兵,所以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而步兵對於騎兵的恐懼也因此而成倍地放大,出現一邊倒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趙旉意識到一個問題,的確騎兵是不利於潮濕多雨的南洋地區作戰,也不方便海運以參加登陸作戰,但是南洋地區和大部分海島國家也由於同樣的原因嚴重缺乏與騎兵交戰的經驗,所以哪怕隻是幾百騎兵在適當的時機加入戰場,都可能對整個戰役的勝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注1:由於古代需要學習的知識有限,特區雖然為盡快擴大新式教育的影響,所有學齡的教育都是免費,但隻有小學是無限製入學,中學大學都得考上才行,要不然即使以衛王府的財力,也未必吃得消,畢竟占總課程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各種實踐課是很燒錢的。
雖然在趙旉的建議下,特區各大造船場下水的新式艦船多少融入了一些後世西方艦船的長處,這令它們更加容易增設跑位,也能夠承受數十門火炮齊射的巨大後座力而不致傾覆。然而,炮擊後火炮的複位問題卻令船工和製炮師們非常頭痛,由於手動複位耗時耗力,衛軍最新的炮艦在一輪齊射之後得等上好久才能再次炮擊,事實上除了嚇唬人,並沒有太大的實戰價值。
而趙旉前世雖然也算是個軍事發燒友,不過他更注重戰略戰術與軍隊的各項製度之類的“軟件”,而對武器裝備之類的“硬件”興趣一般,再加上他前世記憶力實在是不咋地,所以趙旉雖然心急,卻也給不出什麽有價值的參考意見。這令趙旉愈加想念自己一手培養出的天才科學家陳靈,可惜人家現在已經遵從父命嫁作人婦,聽說前不久還懷孕了,趙旉也隻好斷了念想。再說陳家父女為趙旉和大宋所做的貢獻已經太多了,陳靈現在的生活好像又挺美滿,趙旉也不好意思再去打擾她平靜的生活
硬的不行,趙旉就來軟的,他宣布由於人員裁減太多,特區各地的眾多倉儲物資來不及搬走,所以請求朝廷派出要員接收,以免造成浪費。這下朝堂之上立刻炸開了鍋,誰都知道這是天大的肥缺,也因此誰都想伸手分一杯羹,奈何僧多粥少,於是他們立刻發揮出大宋官僚善於內鬥的光榮傳統,再沒人有力氣將矛頭對準衛王府了。而趙旉最為重視的教育資源,也安然無恙地基本保存了下來
不過,朝廷的那些大員們雖然專心內鬥,卻也不是完全對此放任不管,他們認為應該由小孩的父母決定孩子接受何種教育,而由於趙旉南下之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學生前途難測,大多數家長很自然會選擇可以通過科舉當官的舊式教育,這還真是殺人不見血的毒計。但趙旉雖然不滿,可在宋代“孝”字是一條連皇帝都不敢有違的鐵律,他隻能無奈地接受。
好在,宋代雖然已經是中國古代識字率最高的朝代,但也不過三成出頭而已,在戰亂剛剛過去的現在,無疑更低。對那些無錢供孩子讀私塾的貧苦家庭來說,能夠免費就讀而且還有機會學門手藝的新式教育還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更別說中學以上的學校畢業後還有可以選擇由衛王府為其安排工作的福利了。(注1)
另外,由於朝廷方麵的壓力,也由於趙旉對此前攤子鋪得太大的反思,除兩淮地區以外的特區各地學校都會盡快遷到淮南,並在未來的幾年內酌情南遷。所謂酌情,就是要看未來天下形勢的變化,趙旉雖然暫時退出中樞,但如果天下形勢有變,他又不是傻子,自然不會放過機會,那時淮南的學校和師資自然就不用搬家了
由於衛軍仍有相當的力量,再加上淮南地區受新政影響已深,朝廷同意讓衛軍再在淮南駐防一段時間,直到衛王府的所有官吏全部撤走為止,但時間不能超過兩年。同時,淮南淮北兩地的總體政策也不會做太大的變動,這一方麵是趙構當初對兒子的承諾,另一方麵兩淮是目前大宋最大的稅源,維持它的經濟繁榮對大宋朝廷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朝廷的大臣們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但也是很現實的,稅源(注意是稅源,指收上來的;不是稅收,那是繳上去的。)充足,他們才有更多好處可撈啊!不過,連此時的趙旉都沒有料到,雖然朝中那些大員們出人意料地履行了承諾,但結果卻依然令他笑不出來
早在當初上層大批官吏將領投向朝廷的時候,衛軍各部的編製就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混亂,而當趙旉與朝廷達成妥協,並放走大量立場不堅定的官兵之後,衛軍的編製就更是根本沒法看了,一個師的人數可能還比不上原先的一個團,而且軍官數量也嚴重不足。不過,由於留下繼續追隨趙旉的,都是堅定不移的死忠,趙旉重建衛軍編製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因為人數大減,衛軍將來一兩年內又將會處於一分為二的狀態,所以趙旉大幅度裁撤了原有的編製,隻留下揚州衛和徐州衛這兩個最初的衛級編製。
改編完成並注入不少新生力量(主要是那些受到“蠱惑”的青少年)之後,衛軍的總兵力依然達到了差不多三十萬人,比起以前幾乎是有增無減。不過,這是由於火器研發進展很快,趙旉放低了對於二線部隊戰鬥能力的要求所致,其中的很多人在上報朝廷的資料裏都是算作民夫的。當然,即使隻算一線戰鬥部隊,衛軍固守淮南以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其中實力更強的揚州衛擁有兩個滿編的步兵師,合計三萬多人,而且均以老兵為主,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其配套的兩個屯田師和兩個工兵師總兵力合計九萬多人,雖然都被上報成民夫,其實也有不弱的戰鬥力,至少同等兵力下不會輸給朝廷官軍的張俊之流(未考慮張俊所部已經開始的蛻變)。
不過,由於揚州衛是要跟隨趙旉南下瓊州的,那裏既缺乏養馬的牧場,濕熱的氣候對大部分馬種來說也是很大的考驗,而且海運戰馬的成本與耗損也十分驚人,所以趙旉隻能無奈地將揚州衛中原有的騎兵師裁撤掉,全部並入了會在未來兩年內駐守淮南的徐州衛中。不過就在趙旉作出決定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曆史上源義經第一次在日本使用騎兵並大獲成功的戰例。
趙旉知道,日本的所謂戰馬,體型就和中國的驢子差不多,而且源義經當時隻不過帶了三百騎,戰鬥力能強到哪兒去?可就是這麽點“日本驢騎兵”,居然輕而易舉就將數萬敵軍(雖然水分不少,但幾千精銳總是有的。)打垮了。趙旉自然不相信這種匪夷所思的戰果隻是因為日本人所謂的“戰神”源義經那卓越的軍事才華所致,而想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關鍵在於那是第一次,日本人此前從未在戰場上使用過騎兵,所以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而步兵對於騎兵的恐懼也因此而成倍地放大,出現一邊倒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趙旉意識到一個問題,的確騎兵是不利於潮濕多雨的南洋地區作戰,也不方便海運以參加登陸作戰,但是南洋地區和大部分海島國家也由於同樣的原因嚴重缺乏與騎兵交戰的經驗,所以哪怕隻是幾百騎兵在適當的時機加入戰場,都可能對整個戰役的勝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注1:由於古代需要學習的知識有限,特區雖然為盡快擴大新式教育的影響,所有學齡的教育都是免費,但隻有小學是無限製入學,中學大學都得考上才行,要不然即使以衛王府的財力,也未必吃得消,畢竟占總課程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各種實踐課是很燒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