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我母親生下我沒多少日子就自己吊死了。我是跟著我姥娘家姓,其實,我應姓於,跟你們一個姓。
他說:說出來也許你們不信,但現在信不信都不礙事了。我父親叫於有慶,是你父親的二哥。
他說:1975年於明來的時候,我知道她是誰,她卻不知道我是誰。好幾次,我想告訴她,卻沒說成,一是我張不開口,二是那時於明也不把我放在眼裏。
他說:我那時還年輕,不大懂事。那些日子我特別恨於明,也特別恨你們家。我恨於明是看於明年紀輕輕的什麽都有什麽也不缺,恨你們家這麽多年也不知來找找我,把我帶走。
他說:於明走後,這種恨不但沒消,反而越想越厲害。我就寫了那封信,那封告她的信。
他說:信發走後,我就一直盼著你們家來找我箅賬,盼到最後,卻盼來了於明的死訊,我……他哽住,說不下去了。
我腦子裏亂得厲害,身子也飄得厲害,我覺得眼前的一切失真得厲害,像在做夢。
我定定地望著他,一言不發。我不知道我該說什麽,我也說不出什麽。
他放下手裏的一個塑料袋,說:我也沒哈帶的。帶了點咱那兒出的黏米,我聽說三叔愛吃。
他搓著兩隻枯瘦的手,訕訕地說:沒啥事了,我回了。他下了兩級樓梯,又回過頭來,望著我’他的眼神裏有一種令人難受的東西。他望著我說:小妹,有工夫跟三叔三嬸回趟家吧。三叔多少年沒回了,家來看看。
我望著他挺不太直的後背,一直到他那件過時的藍滌卡中山裝從眼前消失。
我蹲下身子,打開他帶來的塑料袋。塑料袋裏是一隻布口袋,是那種家織的土布口袋。我解開布口袋,眼睛裏是一片金燦燦的黃色的米。
我不知道父親愛吃這種米,但我聽父親提過這種米。父親說,他們那兒出一種黃米,黏得厲害,別的地方長不出那麽黏的米。
我注意到口袋旁邊一個小紙團,我猜是剛才王誌河掏手帕掉出來的。我撿起來,打開一看,是張腫瘤醫院的掛號單。那一瞬間,我腦子裏出現了他的蒼白和枯瘦,我蹲在那愣了一會兒,身不由己,我站起身來向樓下跑去。
剛跑到大院門口。在迎麵開來的308路公共汽車上,我看見了那藍色的中山裝。車子路過大門口時,他在車裏伸長了脖子向院子裏張望,不知為什麽,我將自己藏到了一棵很粗的楊樹後邊。
在那棵枝繁葉茂的楊樹下,望著遠去的公共汽車,不知不覺,我的眼淚流了出來。
飄落
她是個很漂亮的上海女人。
我叫過她一陣子“婆婆”,我把“婆婆”兩個字叫得拖泥帶水,表明了我的不情願。我不喜歡她,說不上為什麽,反正就是不喜歡。
那個時候我很小,隻有六歲多一點點。說起來有點像編造,但的確不是編造:那一年簡直可以說是我記憶上的一個分水嶺——六歲以前的事我一件也記不得,六歲以後的事我又幾乎一件也忘不掉。這種齊斬斬地一刀切下去的痕跡使事情的可信程度大大地打了折扣。
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事情有時就是這樣地整齊不零碎。
我不喜歡這個漂亮的上海女人。雖然這種不喜歡蠻橫得沒有任何道理,但這種不喜歡如同我六歲的正在發育的身體,沒有辦法地勢不可擋。
我相信我的這種沒來由的不喜歡在我們島上是很有些市場的。自然沒有人同我交流這種感覺,當然也不可能有哪個人肯同一個六歲多一點兒的黃毛丫頭交流這方麵的感覺。我與我同齡的女孩兒亦沒有這種交流,議論一個成熟的女性不是我們這種年齡的女孩可以消受得起的。雖然這種感覺有點孤軍奮戰的味道,但我知道這種感覺並不孤單——我能覺察到在我們島上不喜歡她的大有人在,並且數量可觀。
我們住的島子按官方正規說法叫黃海前哨。這幾年很少有人這樣稱它了,但在那個“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這樣“前哨”的稱呼卻非常時髦,並且令人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我們住的這個叫黃海前哨的島子偏遠不說,還小得不太成體統。但那時的我,對大小的概念模棚得一團糟,對小島的閉塞和小是沒有比較和體會的。何況那小島有著真正的山清水秀的美麗,人亦樸素得實在得可以。即便三十年後的我有了點走南闖北的閱曆,我還是很固執地保持我的公正:那島子除了小和閉塞,實在沒有什麽明顯的缺點和錯誤。
那個漂亮的上海女人卻不這樣認為。這是她被拖上這個小島那一瞬間就被樸實的島上軍民們一眼看穿了的。
多少年過去了,關於我自己的好些事情都被忘得完全徹底,惟獨她,那個漂亮的上海女人渾身**地癱坐在軍用碼頭上的樣子,卻時常出現在我熟睡的記憶深處,搞得我的夢境總是水淋淋的令人掃興。
那是一次漫長的強台風,不知從哪卷過來的風暴將小小的島子刮得人仰馬翻。當風暴肆虐到第九天時,全島軍民除了無知無覺的嬰孩兒和清欲寡念的老人兒,幾乎像流感一樣,症狀空前地一致:心神不寧、焦躁不安。熟人們見麵不約而同地廢止了祖宗傳下來的互問饑飽的老套式,改為“今天能來船嗎”的期盼,然後不忘補罵一句“這操蛋的天!”
久居大陸的幸福的人們簡直想象不到那沒報紙讀、沒電影看、沒小道消息聽(那時的小道消息可比收音機裏的正規消息要實在並且有趣得多)、甚至沒有蔬菜豬肉吃的那種眼角生眼眵、嘴裏長潰瘍的寡然索味的難受異常的日子!
台風好像是一下子停的,連個稍微的鋪墊和過渡都沒有。天氣風和閂麗得厲官,讓人覺得那麽的不真實可靠。島上的人們心中全都扯起了一張白帆,一律拽長了脖子向遠海眺望,像今日的海外赤子們站在羅湖橋頭上表達的那種心情一模一樣。當證實了有一班登陸艇將乘風破浪進島送給養和卸下積壓了將近十天之久的乘客後,島上有事的和沒事的人們一律擁向碼頭,把個冷落寂寞了許久的碼頭激動得到處都是喘粗氣的聲音。
台風雖然停得一點痕跡也沒有,像個作案的高手。但海上的浪濤卻不配合地洶湧得要命,“轟隆、轟隆”的浪頭敲打著碼頭兩邊起加固作用的巨大的水泥三角墩,濺起的白沫子肆無忌憚地甩在擁擠在碼頭上的人群中,空氣中有一股子清涼的海腥味,吸進鼻子中猶如吸進了清涼的薄荷粉。
那天的浪頭實在大得嚇人,把個笨重的登陸艇砸得東倒西歪,狼狽不堪。連站在高高的塔台上平時威風得不得了的登陸艇艇長也露出了破綻,他的兩隻手不停地上下左右亂比畫,像個溺水的人在做徒勞的掙紮,五官擠成一團,嗓子粗得不成體統。登陸艇離我們近在咫尺,卻怎麽也靠不上岸,最後不得不在一碼頭的“笨蛋”聲中,晃晃悠悠地在距碼頭幾十米的地方拋了錨。
雖然我有多次目睹那種卸船方式的經驗,但那次還是把我給嚇得夠嗆。
幾個胡茬都泛了白的肀老漁民,穿著膠皮衣褲,罵罵咧咧地跳上了破舊的小舢板。他們上半身急促地晃動著,將手裏笨重的木櫓搖得雜耍一般。嘴裏“嗷嗷”叫著,像是壯膽,又像是在遙相呼應。他們一會兒在浪尖上戰栗,一會兒隱沒在浪穀裏蹤影全無,引得碼頭上的驚叫聲像是經過集體排練,整齊劃一且恐怖異常。
三十年過去了,那個漂亮的上海女人被人拖牲口似的從小舢板上拽著胳膊抻著腿地拉上碼頭的樣子依然清清楚楚地就在眼前,耳邊似乎還有海水的滴滴答答的聲音。
好像是七月的天氣,她穿什麽衣服已記不大清了,隻記得她渾身濕得非常徹底不留死角。衣服**地緊貼在身上,不知為什麽她始終將兩隻胳膊交叉地抱在胸前,這個姿勢使她看上去既傲慢無理又冷漠不恭,像蔑視整整一碼頭的人。
碼頭上的人們表情複雜地望著這個渾身滴答著海水的漂亮女人,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失去了他們以往那種樸素實在、助人為樂的好品質,眼睜睜地望著這個需要幫助的女人竟沒人做出善意之舉。他們像是被眼前這個將兩臂抱在胸前的傲慢無理又冷漠不恭的漂亮女人震住了,露出了偏遠地帶的小家子氣。
他說:說出來也許你們不信,但現在信不信都不礙事了。我父親叫於有慶,是你父親的二哥。
他說:1975年於明來的時候,我知道她是誰,她卻不知道我是誰。好幾次,我想告訴她,卻沒說成,一是我張不開口,二是那時於明也不把我放在眼裏。
他說:我那時還年輕,不大懂事。那些日子我特別恨於明,也特別恨你們家。我恨於明是看於明年紀輕輕的什麽都有什麽也不缺,恨你們家這麽多年也不知來找找我,把我帶走。
他說:於明走後,這種恨不但沒消,反而越想越厲害。我就寫了那封信,那封告她的信。
他說:信發走後,我就一直盼著你們家來找我箅賬,盼到最後,卻盼來了於明的死訊,我……他哽住,說不下去了。
我腦子裏亂得厲害,身子也飄得厲害,我覺得眼前的一切失真得厲害,像在做夢。
我定定地望著他,一言不發。我不知道我該說什麽,我也說不出什麽。
他放下手裏的一個塑料袋,說:我也沒哈帶的。帶了點咱那兒出的黏米,我聽說三叔愛吃。
他搓著兩隻枯瘦的手,訕訕地說:沒啥事了,我回了。他下了兩級樓梯,又回過頭來,望著我’他的眼神裏有一種令人難受的東西。他望著我說:小妹,有工夫跟三叔三嬸回趟家吧。三叔多少年沒回了,家來看看。
我望著他挺不太直的後背,一直到他那件過時的藍滌卡中山裝從眼前消失。
我蹲下身子,打開他帶來的塑料袋。塑料袋裏是一隻布口袋,是那種家織的土布口袋。我解開布口袋,眼睛裏是一片金燦燦的黃色的米。
我不知道父親愛吃這種米,但我聽父親提過這種米。父親說,他們那兒出一種黃米,黏得厲害,別的地方長不出那麽黏的米。
我注意到口袋旁邊一個小紙團,我猜是剛才王誌河掏手帕掉出來的。我撿起來,打開一看,是張腫瘤醫院的掛號單。那一瞬間,我腦子裏出現了他的蒼白和枯瘦,我蹲在那愣了一會兒,身不由己,我站起身來向樓下跑去。
剛跑到大院門口。在迎麵開來的308路公共汽車上,我看見了那藍色的中山裝。車子路過大門口時,他在車裏伸長了脖子向院子裏張望,不知為什麽,我將自己藏到了一棵很粗的楊樹後邊。
在那棵枝繁葉茂的楊樹下,望著遠去的公共汽車,不知不覺,我的眼淚流了出來。
飄落
她是個很漂亮的上海女人。
我叫過她一陣子“婆婆”,我把“婆婆”兩個字叫得拖泥帶水,表明了我的不情願。我不喜歡她,說不上為什麽,反正就是不喜歡。
那個時候我很小,隻有六歲多一點點。說起來有點像編造,但的確不是編造:那一年簡直可以說是我記憶上的一個分水嶺——六歲以前的事我一件也記不得,六歲以後的事我又幾乎一件也忘不掉。這種齊斬斬地一刀切下去的痕跡使事情的可信程度大大地打了折扣。
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事情有時就是這樣地整齊不零碎。
我不喜歡這個漂亮的上海女人。雖然這種不喜歡蠻橫得沒有任何道理,但這種不喜歡如同我六歲的正在發育的身體,沒有辦法地勢不可擋。
我相信我的這種沒來由的不喜歡在我們島上是很有些市場的。自然沒有人同我交流這種感覺,當然也不可能有哪個人肯同一個六歲多一點兒的黃毛丫頭交流這方麵的感覺。我與我同齡的女孩兒亦沒有這種交流,議論一個成熟的女性不是我們這種年齡的女孩可以消受得起的。雖然這種感覺有點孤軍奮戰的味道,但我知道這種感覺並不孤單——我能覺察到在我們島上不喜歡她的大有人在,並且數量可觀。
我們住的島子按官方正規說法叫黃海前哨。這幾年很少有人這樣稱它了,但在那個“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這樣“前哨”的稱呼卻非常時髦,並且令人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我們住的這個叫黃海前哨的島子偏遠不說,還小得不太成體統。但那時的我,對大小的概念模棚得一團糟,對小島的閉塞和小是沒有比較和體會的。何況那小島有著真正的山清水秀的美麗,人亦樸素得實在得可以。即便三十年後的我有了點走南闖北的閱曆,我還是很固執地保持我的公正:那島子除了小和閉塞,實在沒有什麽明顯的缺點和錯誤。
那個漂亮的上海女人卻不這樣認為。這是她被拖上這個小島那一瞬間就被樸實的島上軍民們一眼看穿了的。
多少年過去了,關於我自己的好些事情都被忘得完全徹底,惟獨她,那個漂亮的上海女人渾身**地癱坐在軍用碼頭上的樣子,卻時常出現在我熟睡的記憶深處,搞得我的夢境總是水淋淋的令人掃興。
那是一次漫長的強台風,不知從哪卷過來的風暴將小小的島子刮得人仰馬翻。當風暴肆虐到第九天時,全島軍民除了無知無覺的嬰孩兒和清欲寡念的老人兒,幾乎像流感一樣,症狀空前地一致:心神不寧、焦躁不安。熟人們見麵不約而同地廢止了祖宗傳下來的互問饑飽的老套式,改為“今天能來船嗎”的期盼,然後不忘補罵一句“這操蛋的天!”
久居大陸的幸福的人們簡直想象不到那沒報紙讀、沒電影看、沒小道消息聽(那時的小道消息可比收音機裏的正規消息要實在並且有趣得多)、甚至沒有蔬菜豬肉吃的那種眼角生眼眵、嘴裏長潰瘍的寡然索味的難受異常的日子!
台風好像是一下子停的,連個稍微的鋪墊和過渡都沒有。天氣風和閂麗得厲官,讓人覺得那麽的不真實可靠。島上的人們心中全都扯起了一張白帆,一律拽長了脖子向遠海眺望,像今日的海外赤子們站在羅湖橋頭上表達的那種心情一模一樣。當證實了有一班登陸艇將乘風破浪進島送給養和卸下積壓了將近十天之久的乘客後,島上有事的和沒事的人們一律擁向碼頭,把個冷落寂寞了許久的碼頭激動得到處都是喘粗氣的聲音。
台風雖然停得一點痕跡也沒有,像個作案的高手。但海上的浪濤卻不配合地洶湧得要命,“轟隆、轟隆”的浪頭敲打著碼頭兩邊起加固作用的巨大的水泥三角墩,濺起的白沫子肆無忌憚地甩在擁擠在碼頭上的人群中,空氣中有一股子清涼的海腥味,吸進鼻子中猶如吸進了清涼的薄荷粉。
那天的浪頭實在大得嚇人,把個笨重的登陸艇砸得東倒西歪,狼狽不堪。連站在高高的塔台上平時威風得不得了的登陸艇艇長也露出了破綻,他的兩隻手不停地上下左右亂比畫,像個溺水的人在做徒勞的掙紮,五官擠成一團,嗓子粗得不成體統。登陸艇離我們近在咫尺,卻怎麽也靠不上岸,最後不得不在一碼頭的“笨蛋”聲中,晃晃悠悠地在距碼頭幾十米的地方拋了錨。
雖然我有多次目睹那種卸船方式的經驗,但那次還是把我給嚇得夠嗆。
幾個胡茬都泛了白的肀老漁民,穿著膠皮衣褲,罵罵咧咧地跳上了破舊的小舢板。他們上半身急促地晃動著,將手裏笨重的木櫓搖得雜耍一般。嘴裏“嗷嗷”叫著,像是壯膽,又像是在遙相呼應。他們一會兒在浪尖上戰栗,一會兒隱沒在浪穀裏蹤影全無,引得碼頭上的驚叫聲像是經過集體排練,整齊劃一且恐怖異常。
三十年過去了,那個漂亮的上海女人被人拖牲口似的從小舢板上拽著胳膊抻著腿地拉上碼頭的樣子依然清清楚楚地就在眼前,耳邊似乎還有海水的滴滴答答的聲音。
好像是七月的天氣,她穿什麽衣服已記不大清了,隻記得她渾身濕得非常徹底不留死角。衣服**地緊貼在身上,不知為什麽她始終將兩隻胳膊交叉地抱在胸前,這個姿勢使她看上去既傲慢無理又冷漠不恭,像蔑視整整一碼頭的人。
碼頭上的人們表情複雜地望著這個渾身滴答著海水的漂亮女人,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失去了他們以往那種樸素實在、助人為樂的好品質,眼睜睜地望著這個需要幫助的女人竟沒人做出善意之舉。他們像是被眼前這個將兩臂抱在胸前的傲慢無理又冷漠不恭的漂亮女人震住了,露出了偏遠地帶的小家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