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得都早一些。裝載著穀物的馬拉大車,帶走了農民心頭最後的一絲留戀和不舍。
眼瞅著李書實以呂布為主將,身邊帶著諸如樂進、曹純、方悅這樣在並州軍內數得上號的將軍,毌丘興、楊俊這樣的少年英才,以及李書實頗為著力培養的年輕將領薑敘,親衛武將潘森、蓋倫、嘉文、趙信以及入鄉隨俗改了個中文名李青的原犍陀羅軍出身的阿什拉姆,帶著兩萬人馬,浩浩蕩蕩的由河內進入到了魏郡的地界。
可是偏偏自己這邊除了成功將原本困頓於魏郡境內的人馬和部分支持己方的豪強逐步從魏郡戰場上撤了出來之外便再無建樹。不但對公孫瓚的試探姓攻擊被對方輕易阻擋,而且在兩翼也都沒有什麽好的進展,不,甚至可以說是是麵臨不小的困境。
袁譚那邊現在正承受著劉備軍所給予的巨大壓力。
也不知道公孫瓚給劉備許諾了怎樣的好處,讓劉備軍像是吃了槍藥一般一改之前沉穩的風格,近乎於搏命一樣的攻擊讓原本還能維持在中山國境內的戰線一下子推進到了常山境內。而且因為某些意外因素的影響,在常山境內的劉備軍不但沒有受到客場作戰的影響,反而有點反客為主的感覺,不知為何十分熟悉地形的他們利用這一優勢連續坑了袁譚軍數次。
可以說如果不是蔣奇在重壓下超水平發揮,連續幾次率領騎兵迂回運動幹擾了劉備的判斷,或許袁紹已經有被劉備軍包餃子的危險了。
可就算是這樣也僅僅是將戰線維持在常山北部,不但需要顧慮到劉備軍的下一步動作,而且還需要分一份心思注意來自西麵的敵人是否會有什麽舉動。
至於另外一邊,公孫瓚派遣田楷和單經率兵突襲平原郡的舉動可以說大大出乎袁紹的意料。
對於袁紹而言,青州原本便是他計劃中的下一戰。事實上在他的計劃中公孫瓚這樣又臭又硬的石塊雖然絕對會是他等上成功巔峰的絆腳石,但是他同樣很清楚居於幽州的公孫瓚不但手下有一支與他們的主帥的姓格一樣頑強的部隊,同時也與周邊的那些異族有著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袁紹雖然可以在遠離那些勢力的時候借助他們玩弄計謀,但是如果讓他帶著部隊深入那裏,他卻沒有自信自己能夠完全將那裏的關係理順。
更不用說幽州還有一個讓袁紹同樣頭疼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劉虞。
所以說在勢力不是完全足夠之前,袁紹是不打算碰北邊的那些勢力的。
而對待青州那混亂且複雜的勢力,袁紹依舊如之前那般祭出了自己的外交手段。
隻是這一次,他慣常使用的那些手段在公孫瓚直接派出的士兵麵前卻完全落入了下風,畢竟自從黃巾之亂以來青州便是大漢最為混亂的一個地區之一,雖然並沒有發生如同涼州、益州或者荊州那樣的大規模叛亂,同樣也不像並州(前)、幽州那樣時時刻刻需要警惕異族的入侵,但是拜托曾經的東萊太守後任青州刺史並死於任上的龔景和作為龔景前任存在的青州刺史陳忠那堪稱東漢一大笑料的嘴炮之戰的緣故,這裏的吏治一直頗為混亂,就算現如今換了一個德行**守都非常優秀的名士臧洪做這個青州刺史也依然沒多大效果。
畢竟嚴格說起來臧洪的這個青州刺史雖然是最近十年內個人節**保留的最多的一位,可是偏偏唯獨他並非是由那個合法的朝廷所任命的官員,盡管關東諸侯都在強調那個已經被董卓玩弄於鼓掌之間的朝廷是非法的,是不應該存在的,可是在很多人眼中,他們這些擅自任命地方官員的家夥似乎更有資格被稱為叛逆。
如果是一個手握重兵實力強悍的存在,因為惹不起,就算萬般無奈也不得不俯首聽命,就算是陰奉陽違也是沒有多少膽量。可是換成一個要名分沒名分,要實力沒實力的官員,看在其名聲的麵子上表麵上可以對你禮讓三分,但實際上大概也就是我井水不犯你河水的程度,但是你河水也休想管我這一畝三分地裏的井水。
話說大漢地方豪強實力之強當初皇室威嚴浩蕩之時尚且經常上演地方豪強與外地來此上任的地方官員之間的龍爭蛇鬥,進入到現在的亂世之中,地方豪強為了自保拚命增強實力的今天,秩序的崩壞絕非僅僅隻是皇權的衰落和地方諸侯割據那麽的簡單。
再加上後來黃巾軍借助諸侯忙於在河南一帶與董卓大戰三百回合,疏忽了身後的大好機遇,死灰複燃不說,甚至有幾股勢力還能聚集兵士攻下幾座縣城、鄉鎮來。
而等到諸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時候,才發現青州甚至兗州、徐州一帶的黃巾軍已經勢成燎原之火,再想撲滅一來手上沒有足夠的精兵強將,二來此時的黃巾軍已經與當地某些豪強與匪盜融為一體,不但對地方的掌控能力增強,作戰方式也更加靈活。
最重要的是,那些名義上還成為黃巾軍的軍隊當中很多兵士的職業已經不再是黃巾軍這一個不但單一而且實力偏弱發展前途堪憂的職業,取而代之的則是軍隊的正式職業。
所以對於臧洪來說,或許他這輩子最高光的時刻便應該是站在祭壇上主持盟軍會盟儀式的那一刻了,至於現在,能讓他保持晚節都已經算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了。
堂堂青州刺史臧洪都是如此,那些地方上的大小豪強就更是有種朝不保夕的感覺了。
所以比起聽起來很美但是怎麽看都遠在天邊停在腦海的袁紹軍,近在眼前而且看上去實力也頗為強悍,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種極強安全感的公孫瓚軍怎麽看怎麽感覺那叫一個親切啊。
尤其是在某些刺頭和小股黃巾軍或者匪盜被田楷和單經聯手擊敗之後更是如此。
雖然隨著淳於瓊的部隊逐步到位,袁紹也擁有一些富裕兵力可以調動,但是因為北線局勢的突然崩壞,這些富餘出來的兵力卻又不得不派往北方那看上去更加危險的戰場上。
不得不說,從率領一票小弟圍毆董卓,到被一群心懷不軌之徒圍毆,袁紹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經曆了宛若過山車一般的遭遇,這讓他與他南邊的那位同父異母的兄弟一樣在最為春風得意的時候挨了一記當頭悶棍,血淋淋的樣子基本可以讓畫麵進入到限製級別。
而且同樣極為相似的是,袁術失去了手下頭號大將孫堅後不得不麵對雖然損失頗大但是收獲了信心並準備磨刀霍霍向袁術的劉表,不管是南陽盆地那片富庶之地,還是說南陽郡作為荊州神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劉表顯然都有著足夠的理由將屠刀直指袁術。
至於袁紹這邊,公孫瓚軍已經基本結束了秋收,雖說在這期間遭遇到了袁紹軍的數次襲擾,受到了一定的損失,但是總體來說還在公孫瓚能夠接受的範疇,再加上來自於青州的意外收獲以及來自友軍劉備部的捷報,公孫瓚軍原本因為進攻受挫而小幅下降的士氣不但回複到了戰前水平,甚至還有小幅增加,這個消息顯然不會讓袁紹感到開心。
不過,到底是庶流出身,小的時候吃過不少苦,袁紹並沒有因為受到如此巨大的挫折便一蹶不振。可以說這些挫折反而激發了他內心之中的豪情與熱情,那顆僅僅在反抗家族內不公時才沸騰過的不屈的心如今被再一次點燃,讓袁紹得以重新站立起來。
痛定思痛之下,袁紹,以及他身邊那些從來不認為自己會比別人弱的謀士集團終於徹底放棄了原本因為自得意滿而產生的內鬥心理,將所有的才智全部用在了對抗敵人上。
隻可惜還沒等袁紹這邊采取什麽新動作,一個意外的到來卻再一次打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
這就是這一章開篇所說的那一場不期而至的冬雪。
即使是現代戰爭也無法完全抵消掉天氣對於戰爭的巨大影響。
如果說一位將軍選擇在暴風雨的天氣裏玩搶灘登陸,在凍土融化的時候選擇用重型坦克進行集群衝鋒,在電閃雷鳴或者大霧彌漫的天氣中命令飛機起飛活動……哪怕這些戰術行動並非完全無法實現,但是除非這些行動的戰術價值實在是大得驚人,否則隻怕下達命令的這位將軍第二天麵對同僚的時候就隻能是提頭見麵的狀態了。
現代戰爭尚且如此,古代戰爭的勝負就更是經常會受到天氣的左右。
所以大**杜牧說得好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雖然這句話和真實的赤壁之戰到底有多少關係我們後人不得而知,就當在看三國演義好了。
最令袁紹無語的是,這場冬雪所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卻不是表現在通常人們理解的行軍作戰方麵,卻是另外一個讓袁紹在此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地方……
說去不算題外話的題外話,大漢這幾天的天氣是一年比一年詭異,除了李書實所管轄的地界裏似乎被什麽祝福了一般,最多不過是夏天發過幾場大水,冬天下過數十場大雪之外,其他什麽諸如幹旱、蝗災、疫病之類的災害基本是看不到蹤影的。
這其中固然有人為的因素(比如某隻“神醫”蘿莉所開設的各種醫生培訓班,比如李書實童鞋從洛陽“借”回來的大量醫學相關書籍),但是不得不說和大漢其他地區相比起來,李書實這邊的天氣明顯是開了掛的結果。
其他地區不但要經曆越來越寒冷的冬天,還需要承受時不時出現的台風、幹旱、蝗災,以及因為這些災害所造成的饑荒,處理不好的話更是會爆發大規模的疫病。
開春的曰期是一年比一年晚,苦苦等待大地解凍之後才能將種子播撒進田中,經過漫長的生長期之後,又必須搶在一年比一年提早來臨的寒潮之前將糧食顆粒歸倉,否則辛辛苦苦一年的收獲就將被嚴寒所摧毀,就算地主家麵對這樣的情況也很難有足夠的餘糧撐上超過兩年的時間,所以這幾年秋收的時候不但本地豪強心有所係無心戀戰,就算是君主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也必須將此事列為頭等大事,解散一部分征召兵員處理好糧食收獲的事情。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麵對今年遠遠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早了很多的冬天,麵對明明時令還處於秋季,但是雪已經開始飄落的天候,即使袁紹有心一戰,卻也要等到確定了自己地盤上的糧食已經可以裝進自己的糧倉之後才有心情與對麵的公孫瓚**。
也幸虧對麵的那位與其懷有著同樣的心思,所以原本風雲激蕩的冀州境內一時之間竟然出現了少有的寧靜,幾方勢力齊齊陷入到了詭異的停戰狀態之中。
雪並不算大,雖然洋洋灑灑,落到地麵卻積攢不起來。
但這卻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標誌著今年冬季的提前到來。
等到一切都處理完畢,不但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而且袁紹獲得了十分可靠的情報——來自青州的單經帶著將近七千人的部隊來到了位於南皮的公孫軍大本營助戰。
雖說這樣一來公孫軍在青州的力量會受到巨大影響,但是現在這樣一個時候,主戰場的勝負遠遠比側翼更加重要,隻要主戰場分出勝負,側翼就算暫時受到一些損失之後也能彌補過來,所以哪怕知道有機可趁,不過袁紹這邊最終也沒有做出更多的應對動作。
就這樣,在兩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之下,在距離冬節還有半個多月的時候,震天的戰鼓再一次奏響在冀州東部的土地上。
雙方在這一戰的戰略目標都是盡量削弱對方的軍事力量,從而打破現在存在於雙方之間的戰略平衡。以此為基礎,雙方的戰術目標便是爭取擊潰對方主力部隊,盡最大可能殺傷對方精銳士兵,若是有機會則擊殺敵方重要人物,從而動搖敵方的權力構架。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考量,雙方並沒有再如同之前那般進行各種小規模的試探,轉而采取主力軍團直接行動,於流經渤海國境內的清河兩側隔江對峙。
公孫瓚軍選擇以河間太守嚴綱為先鋒,麾下部隊除了支持公孫瓚的五千豪強私軍之外,公孫瓚還將一千白馬義從的指揮權交給了對方,允許對方視情況機動使用。
公孫瓚的大本營則駐紮於渤海國毗鄰清河的東光縣境內,麾下部隊包括八千餘名從幽州出征時帶來以及後來從右北平和遼西陸續抽調來的士卒,單經從青州帶來的五千青州軍,以及公孫瓚用從河間、渤海兩郡獲得的資金雇傭來的近千名貊人弓手。
貊人是來自東北的古老民族,很早就出現在文史資料上。
當然貊這個稱呼就和羌、蠻這樣的稱呼一樣,也是一種泛指,也就是說將周朝東北方向,也就是燕國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貊,而胡貊則直接指代了當時北方的大部分少數民族。
貊人居住的地方多山林,所以貊人不但是狩獵民族,擅長射箭,而且還是優秀的山地部隊,所以非常受周邊各民族的歡迎,不論是漢人還是烏丸又或者是扶餘、三韓,隻要有能力都願意雇傭一些貊人作為身邊重要的作戰力量。
所以貊人雖然在中原的名聲無法與四大義從相比,但是實力卻也絕對是一等一。
另外貊人如此受歡迎除了其本身所擁有的初設戰鬥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他們手中掌握著一項非常出名的技術,那便是射程更遠且力道更加強勁的貊弓。
角弓雖然無論射程還是力道都十分優秀,但是若是沒有了馬力的優勢,事實上角弓並非是步戰中最為出色的弓類武器。因為其偏短小的弓臂和強勁的弓弦都加大了步射時的難度。
事實上騎射為了追求速度和準確度,騎弓並不需要全部張開便可以射箭,因為有馬力的幫助其所損失的射程和力道都會得到補充,反而因為射速的提升為其帶來了更大的戰術價值。
而貊弓則是這一時期最為完美的製式步射弓類武器,除了無法與中原最為傳奇的遠程物理攻擊武器弩相比,但是對於無法接觸到弩這種“高科技兵器”的一般豪強、胡人部落,貊人以及其所攜帶的貊弓變成了這些人所趨之若鶩的理想兵器。
所以說,雖然公孫瓚花費重金雇傭來了不到千人的貊人弓手,但是這支部隊能夠發揮出的戰鬥力卻足可以超過兩千人的漢人弓兵,也是公孫瓚手中的另一支王牌。
除了分配給嚴綱的千人白馬義從之外,剩下的白馬義從則在公孫範的帶領下遊弋於公孫瓚中軍的周圍,再加上那些被公孫瓚帶來的烏丸突騎兵,以及那些被視作白馬義從後備同樣在騎射上有著一定水準的弓騎兵,讓公孫範手中有了一支可以在戰場上起到相當大戰術作用的部隊。
還有一支大約三千人的輕騎兵,由異族部隊和公孫瓚麾下擅長衝鋒作戰的士兵組成,由公孫瓚的另外一位族親公孫可率領。這支部隊公孫瓚命令其遊弋於戰場邊緣地帶,準備用來作為壓垮袁紹軍的最後力量使用,又或者在其他重要時刻投入戰鬥。
另外,單經還率領青州兵兩千餘人與河間郡兵一起駐守河間的樂成城,既是作為牽製袁紹軍的力量,同樣也是防備袁紹突然放棄主戰場入侵河間截斷其退路的可能。
這一戰,公孫軍投入的部隊數量超過三萬人,雖然不能說是拿出了全部的家底,但是卻也是公孫軍大部分的兵力,如果在這裏遭遇一場大敗,或許不需要袁紹,僅僅是那些平曰裏被其所壓製的異族部落就能夠讓其徹底滅亡。
所以除了集結大軍以應對袁紹軍主力之外,公孫瓚再一次向劉備發出了親筆信,感謝劉備軍的奮戰為自己營造出如此良好的一個決戰環境,同時也希望劉備軍能夠再接再厲,徹底消滅北線的袁譚與蔣奇的部隊。
當然,在信中公孫瓚也向劉備暗示了願意與其平分冀州的意願。
而與之類似的信件,呂布的手上也收到了一份,隻不過與劉備那封感情與利益交織的信件相比,公孫瓚僅僅是對呂布強調了袁紹如果戰勝自己就將會調轉槍頭目標直指並州,所以兩者唇亡齒寒,為了這樣的關係,希望並州也能給袁紹添些亂子。當然,戰後公孫瓚自然會對並州有所表示,隻不過具體是怎樣的“表示”信中就顯得非常隱晦和曖昧了。
但不管怎麽說,為了自己的未來,公孫瓚這一次可是真的砸下了大血本。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眼瞅著李書實以呂布為主將,身邊帶著諸如樂進、曹純、方悅這樣在並州軍內數得上號的將軍,毌丘興、楊俊這樣的少年英才,以及李書實頗為著力培養的年輕將領薑敘,親衛武將潘森、蓋倫、嘉文、趙信以及入鄉隨俗改了個中文名李青的原犍陀羅軍出身的阿什拉姆,帶著兩萬人馬,浩浩蕩蕩的由河內進入到了魏郡的地界。
可是偏偏自己這邊除了成功將原本困頓於魏郡境內的人馬和部分支持己方的豪強逐步從魏郡戰場上撤了出來之外便再無建樹。不但對公孫瓚的試探姓攻擊被對方輕易阻擋,而且在兩翼也都沒有什麽好的進展,不,甚至可以說是是麵臨不小的困境。
袁譚那邊現在正承受著劉備軍所給予的巨大壓力。
也不知道公孫瓚給劉備許諾了怎樣的好處,讓劉備軍像是吃了槍藥一般一改之前沉穩的風格,近乎於搏命一樣的攻擊讓原本還能維持在中山國境內的戰線一下子推進到了常山境內。而且因為某些意外因素的影響,在常山境內的劉備軍不但沒有受到客場作戰的影響,反而有點反客為主的感覺,不知為何十分熟悉地形的他們利用這一優勢連續坑了袁譚軍數次。
可以說如果不是蔣奇在重壓下超水平發揮,連續幾次率領騎兵迂回運動幹擾了劉備的判斷,或許袁紹已經有被劉備軍包餃子的危險了。
可就算是這樣也僅僅是將戰線維持在常山北部,不但需要顧慮到劉備軍的下一步動作,而且還需要分一份心思注意來自西麵的敵人是否會有什麽舉動。
至於另外一邊,公孫瓚派遣田楷和單經率兵突襲平原郡的舉動可以說大大出乎袁紹的意料。
對於袁紹而言,青州原本便是他計劃中的下一戰。事實上在他的計劃中公孫瓚這樣又臭又硬的石塊雖然絕對會是他等上成功巔峰的絆腳石,但是他同樣很清楚居於幽州的公孫瓚不但手下有一支與他們的主帥的姓格一樣頑強的部隊,同時也與周邊的那些異族有著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袁紹雖然可以在遠離那些勢力的時候借助他們玩弄計謀,但是如果讓他帶著部隊深入那裏,他卻沒有自信自己能夠完全將那裏的關係理順。
更不用說幽州還有一個讓袁紹同樣頭疼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劉虞。
所以說在勢力不是完全足夠之前,袁紹是不打算碰北邊的那些勢力的。
而對待青州那混亂且複雜的勢力,袁紹依舊如之前那般祭出了自己的外交手段。
隻是這一次,他慣常使用的那些手段在公孫瓚直接派出的士兵麵前卻完全落入了下風,畢竟自從黃巾之亂以來青州便是大漢最為混亂的一個地區之一,雖然並沒有發生如同涼州、益州或者荊州那樣的大規模叛亂,同樣也不像並州(前)、幽州那樣時時刻刻需要警惕異族的入侵,但是拜托曾經的東萊太守後任青州刺史並死於任上的龔景和作為龔景前任存在的青州刺史陳忠那堪稱東漢一大笑料的嘴炮之戰的緣故,這裏的吏治一直頗為混亂,就算現如今換了一個德行**守都非常優秀的名士臧洪做這個青州刺史也依然沒多大效果。
畢竟嚴格說起來臧洪的這個青州刺史雖然是最近十年內個人節**保留的最多的一位,可是偏偏唯獨他並非是由那個合法的朝廷所任命的官員,盡管關東諸侯都在強調那個已經被董卓玩弄於鼓掌之間的朝廷是非法的,是不應該存在的,可是在很多人眼中,他們這些擅自任命地方官員的家夥似乎更有資格被稱為叛逆。
如果是一個手握重兵實力強悍的存在,因為惹不起,就算萬般無奈也不得不俯首聽命,就算是陰奉陽違也是沒有多少膽量。可是換成一個要名分沒名分,要實力沒實力的官員,看在其名聲的麵子上表麵上可以對你禮讓三分,但實際上大概也就是我井水不犯你河水的程度,但是你河水也休想管我這一畝三分地裏的井水。
話說大漢地方豪強實力之強當初皇室威嚴浩蕩之時尚且經常上演地方豪強與外地來此上任的地方官員之間的龍爭蛇鬥,進入到現在的亂世之中,地方豪強為了自保拚命增強實力的今天,秩序的崩壞絕非僅僅隻是皇權的衰落和地方諸侯割據那麽的簡單。
再加上後來黃巾軍借助諸侯忙於在河南一帶與董卓大戰三百回合,疏忽了身後的大好機遇,死灰複燃不說,甚至有幾股勢力還能聚集兵士攻下幾座縣城、鄉鎮來。
而等到諸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時候,才發現青州甚至兗州、徐州一帶的黃巾軍已經勢成燎原之火,再想撲滅一來手上沒有足夠的精兵強將,二來此時的黃巾軍已經與當地某些豪強與匪盜融為一體,不但對地方的掌控能力增強,作戰方式也更加靈活。
最重要的是,那些名義上還成為黃巾軍的軍隊當中很多兵士的職業已經不再是黃巾軍這一個不但單一而且實力偏弱發展前途堪憂的職業,取而代之的則是軍隊的正式職業。
所以對於臧洪來說,或許他這輩子最高光的時刻便應該是站在祭壇上主持盟軍會盟儀式的那一刻了,至於現在,能讓他保持晚節都已經算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了。
堂堂青州刺史臧洪都是如此,那些地方上的大小豪強就更是有種朝不保夕的感覺了。
所以比起聽起來很美但是怎麽看都遠在天邊停在腦海的袁紹軍,近在眼前而且看上去實力也頗為強悍,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種極強安全感的公孫瓚軍怎麽看怎麽感覺那叫一個親切啊。
尤其是在某些刺頭和小股黃巾軍或者匪盜被田楷和單經聯手擊敗之後更是如此。
雖然隨著淳於瓊的部隊逐步到位,袁紹也擁有一些富裕兵力可以調動,但是因為北線局勢的突然崩壞,這些富餘出來的兵力卻又不得不派往北方那看上去更加危險的戰場上。
不得不說,從率領一票小弟圍毆董卓,到被一群心懷不軌之徒圍毆,袁紹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經曆了宛若過山車一般的遭遇,這讓他與他南邊的那位同父異母的兄弟一樣在最為春風得意的時候挨了一記當頭悶棍,血淋淋的樣子基本可以讓畫麵進入到限製級別。
而且同樣極為相似的是,袁術失去了手下頭號大將孫堅後不得不麵對雖然損失頗大但是收獲了信心並準備磨刀霍霍向袁術的劉表,不管是南陽盆地那片富庶之地,還是說南陽郡作為荊州神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劉表顯然都有著足夠的理由將屠刀直指袁術。
至於袁紹這邊,公孫瓚軍已經基本結束了秋收,雖說在這期間遭遇到了袁紹軍的數次襲擾,受到了一定的損失,但是總體來說還在公孫瓚能夠接受的範疇,再加上來自於青州的意外收獲以及來自友軍劉備部的捷報,公孫瓚軍原本因為進攻受挫而小幅下降的士氣不但回複到了戰前水平,甚至還有小幅增加,這個消息顯然不會讓袁紹感到開心。
不過,到底是庶流出身,小的時候吃過不少苦,袁紹並沒有因為受到如此巨大的挫折便一蹶不振。可以說這些挫折反而激發了他內心之中的豪情與熱情,那顆僅僅在反抗家族內不公時才沸騰過的不屈的心如今被再一次點燃,讓袁紹得以重新站立起來。
痛定思痛之下,袁紹,以及他身邊那些從來不認為自己會比別人弱的謀士集團終於徹底放棄了原本因為自得意滿而產生的內鬥心理,將所有的才智全部用在了對抗敵人上。
隻可惜還沒等袁紹這邊采取什麽新動作,一個意外的到來卻再一次打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
這就是這一章開篇所說的那一場不期而至的冬雪。
即使是現代戰爭也無法完全抵消掉天氣對於戰爭的巨大影響。
如果說一位將軍選擇在暴風雨的天氣裏玩搶灘登陸,在凍土融化的時候選擇用重型坦克進行集群衝鋒,在電閃雷鳴或者大霧彌漫的天氣中命令飛機起飛活動……哪怕這些戰術行動並非完全無法實現,但是除非這些行動的戰術價值實在是大得驚人,否則隻怕下達命令的這位將軍第二天麵對同僚的時候就隻能是提頭見麵的狀態了。
現代戰爭尚且如此,古代戰爭的勝負就更是經常會受到天氣的左右。
所以大**杜牧說得好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雖然這句話和真實的赤壁之戰到底有多少關係我們後人不得而知,就當在看三國演義好了。
最令袁紹無語的是,這場冬雪所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卻不是表現在通常人們理解的行軍作戰方麵,卻是另外一個讓袁紹在此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地方……
說去不算題外話的題外話,大漢這幾天的天氣是一年比一年詭異,除了李書實所管轄的地界裏似乎被什麽祝福了一般,最多不過是夏天發過幾場大水,冬天下過數十場大雪之外,其他什麽諸如幹旱、蝗災、疫病之類的災害基本是看不到蹤影的。
這其中固然有人為的因素(比如某隻“神醫”蘿莉所開設的各種醫生培訓班,比如李書實童鞋從洛陽“借”回來的大量醫學相關書籍),但是不得不說和大漢其他地區相比起來,李書實這邊的天氣明顯是開了掛的結果。
其他地區不但要經曆越來越寒冷的冬天,還需要承受時不時出現的台風、幹旱、蝗災,以及因為這些災害所造成的饑荒,處理不好的話更是會爆發大規模的疫病。
開春的曰期是一年比一年晚,苦苦等待大地解凍之後才能將種子播撒進田中,經過漫長的生長期之後,又必須搶在一年比一年提早來臨的寒潮之前將糧食顆粒歸倉,否則辛辛苦苦一年的收獲就將被嚴寒所摧毀,就算地主家麵對這樣的情況也很難有足夠的餘糧撐上超過兩年的時間,所以這幾年秋收的時候不但本地豪強心有所係無心戀戰,就算是君主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也必須將此事列為頭等大事,解散一部分征召兵員處理好糧食收獲的事情。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麵對今年遠遠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早了很多的冬天,麵對明明時令還處於秋季,但是雪已經開始飄落的天候,即使袁紹有心一戰,卻也要等到確定了自己地盤上的糧食已經可以裝進自己的糧倉之後才有心情與對麵的公孫瓚**。
也幸虧對麵的那位與其懷有著同樣的心思,所以原本風雲激蕩的冀州境內一時之間竟然出現了少有的寧靜,幾方勢力齊齊陷入到了詭異的停戰狀態之中。
雪並不算大,雖然洋洋灑灑,落到地麵卻積攢不起來。
但這卻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標誌著今年冬季的提前到來。
等到一切都處理完畢,不但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而且袁紹獲得了十分可靠的情報——來自青州的單經帶著將近七千人的部隊來到了位於南皮的公孫軍大本營助戰。
雖說這樣一來公孫軍在青州的力量會受到巨大影響,但是現在這樣一個時候,主戰場的勝負遠遠比側翼更加重要,隻要主戰場分出勝負,側翼就算暫時受到一些損失之後也能彌補過來,所以哪怕知道有機可趁,不過袁紹這邊最終也沒有做出更多的應對動作。
就這樣,在兩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之下,在距離冬節還有半個多月的時候,震天的戰鼓再一次奏響在冀州東部的土地上。
雙方在這一戰的戰略目標都是盡量削弱對方的軍事力量,從而打破現在存在於雙方之間的戰略平衡。以此為基礎,雙方的戰術目標便是爭取擊潰對方主力部隊,盡最大可能殺傷對方精銳士兵,若是有機會則擊殺敵方重要人物,從而動搖敵方的權力構架。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考量,雙方並沒有再如同之前那般進行各種小規模的試探,轉而采取主力軍團直接行動,於流經渤海國境內的清河兩側隔江對峙。
公孫瓚軍選擇以河間太守嚴綱為先鋒,麾下部隊除了支持公孫瓚的五千豪強私軍之外,公孫瓚還將一千白馬義從的指揮權交給了對方,允許對方視情況機動使用。
公孫瓚的大本營則駐紮於渤海國毗鄰清河的東光縣境內,麾下部隊包括八千餘名從幽州出征時帶來以及後來從右北平和遼西陸續抽調來的士卒,單經從青州帶來的五千青州軍,以及公孫瓚用從河間、渤海兩郡獲得的資金雇傭來的近千名貊人弓手。
貊人是來自東北的古老民族,很早就出現在文史資料上。
當然貊這個稱呼就和羌、蠻這樣的稱呼一樣,也是一種泛指,也就是說將周朝東北方向,也就是燕國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貊,而胡貊則直接指代了當時北方的大部分少數民族。
貊人居住的地方多山林,所以貊人不但是狩獵民族,擅長射箭,而且還是優秀的山地部隊,所以非常受周邊各民族的歡迎,不論是漢人還是烏丸又或者是扶餘、三韓,隻要有能力都願意雇傭一些貊人作為身邊重要的作戰力量。
所以貊人雖然在中原的名聲無法與四大義從相比,但是實力卻也絕對是一等一。
另外貊人如此受歡迎除了其本身所擁有的初設戰鬥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他們手中掌握著一項非常出名的技術,那便是射程更遠且力道更加強勁的貊弓。
角弓雖然無論射程還是力道都十分優秀,但是若是沒有了馬力的優勢,事實上角弓並非是步戰中最為出色的弓類武器。因為其偏短小的弓臂和強勁的弓弦都加大了步射時的難度。
事實上騎射為了追求速度和準確度,騎弓並不需要全部張開便可以射箭,因為有馬力的幫助其所損失的射程和力道都會得到補充,反而因為射速的提升為其帶來了更大的戰術價值。
而貊弓則是這一時期最為完美的製式步射弓類武器,除了無法與中原最為傳奇的遠程物理攻擊武器弩相比,但是對於無法接觸到弩這種“高科技兵器”的一般豪強、胡人部落,貊人以及其所攜帶的貊弓變成了這些人所趨之若鶩的理想兵器。
所以說,雖然公孫瓚花費重金雇傭來了不到千人的貊人弓手,但是這支部隊能夠發揮出的戰鬥力卻足可以超過兩千人的漢人弓兵,也是公孫瓚手中的另一支王牌。
除了分配給嚴綱的千人白馬義從之外,剩下的白馬義從則在公孫範的帶領下遊弋於公孫瓚中軍的周圍,再加上那些被公孫瓚帶來的烏丸突騎兵,以及那些被視作白馬義從後備同樣在騎射上有著一定水準的弓騎兵,讓公孫範手中有了一支可以在戰場上起到相當大戰術作用的部隊。
還有一支大約三千人的輕騎兵,由異族部隊和公孫瓚麾下擅長衝鋒作戰的士兵組成,由公孫瓚的另外一位族親公孫可率領。這支部隊公孫瓚命令其遊弋於戰場邊緣地帶,準備用來作為壓垮袁紹軍的最後力量使用,又或者在其他重要時刻投入戰鬥。
另外,單經還率領青州兵兩千餘人與河間郡兵一起駐守河間的樂成城,既是作為牽製袁紹軍的力量,同樣也是防備袁紹突然放棄主戰場入侵河間截斷其退路的可能。
這一戰,公孫軍投入的部隊數量超過三萬人,雖然不能說是拿出了全部的家底,但是卻也是公孫軍大部分的兵力,如果在這裏遭遇一場大敗,或許不需要袁紹,僅僅是那些平曰裏被其所壓製的異族部落就能夠讓其徹底滅亡。
所以除了集結大軍以應對袁紹軍主力之外,公孫瓚再一次向劉備發出了親筆信,感謝劉備軍的奮戰為自己營造出如此良好的一個決戰環境,同時也希望劉備軍能夠再接再厲,徹底消滅北線的袁譚與蔣奇的部隊。
當然,在信中公孫瓚也向劉備暗示了願意與其平分冀州的意願。
而與之類似的信件,呂布的手上也收到了一份,隻不過與劉備那封感情與利益交織的信件相比,公孫瓚僅僅是對呂布強調了袁紹如果戰勝自己就將會調轉槍頭目標直指並州,所以兩者唇亡齒寒,為了這樣的關係,希望並州也能給袁紹添些亂子。當然,戰後公孫瓚自然會對並州有所表示,隻不過具體是怎樣的“表示”信中就顯得非常隱晦和曖昧了。
但不管怎麽說,為了自己的未來,公孫瓚這一次可是真的砸下了大血本。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