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全力以赴集結超過三萬大軍的公孫瓚相比,袁紹這邊雖然沒有如同公孫瓚那般表現出了孤注一擲的氣概,但同樣做出了周密的布置。
袁紹軍的後方基地設立在了位於河間郡南部的弓高城,以此城為依托,袁紹軍在距離清河大約六十餘裏的地方安營紮寨並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
雖然與公孫瓚隔河對峙的袁紹軍的總兵力高達五萬餘人,但袁紹卻並不認為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可以讓己方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以進攻者的姿態取得對公孫軍的戰爭優勢。
最重要的原因便在於士兵們的平均戰鬥力上。
如果說公孫瓚手上的兵馬主要是由戰鬥力在大漢全國正規軍平均水準之上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幾近一流的精銳士兵和異族士兵,以及一定數量戰鬥力在全國豪強私兵平均水準之上的幽州豪強私軍和戰鬥力比一般強一點的冀州、青州豪強私軍所組成。
那麽袁紹手上的兵馬則是由戰鬥力在大漢全國正規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幾近一流的精銳士兵,以及大量戰鬥力一般的冀州豪強私軍所組成。
聽起來雙方的力量對比相差的並不大,甚至似乎袁紹一方還要稍占優勢,畢竟正規軍的戰鬥力才是軍隊的核心,那些私軍或者部曲往往無法成為戰場上決定姓的力量。而且就算袁紹軍這邊的私軍在戰鬥力上無法與公孫瓚一方相比,但是至少數量上的優勢多少能夠彌補。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麽?
袁紹與身邊的將軍謀士們經過多次分析後,隻能得出讓他們苦笑的答案來――隻怕未必。
雖然答案聽上去令人沮喪,但是因為兩者曾經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有過合作,不論是主戰場上袁紹與公孫瓚曾經攜手進退共抗西涼大軍,還是在河北戰場冀州人與幽州人在田豐的帶領下對抗著讓人捉摸不透的並州人,可以說袁紹與麾下文武對於公孫瓚軍的戰鬥力並不陌生。
公孫瓚的部隊主要以擅長騎射的騎兵與擅長弓箭的弓兵組成,雖然並非沒有能夠結陣作戰的輕步兵,但是因為在北地所發生的大部分戰鬥中作用不大而一直數量不多,畢竟輕步兵能夠做到的事情幽州那些彪悍的弓兵們哪怕是兼職做的也足夠的出色。
可以說幽州漢人、烏丸人以及鮮卑人以及其他各種異族互相混雜而居的局麵不但讓幽州男兒沾染上了來自於胡人身上的蠻勇之氣,讓原本就悍勇異常的燕國後裔們變得更加雄壯勇猛,同樣也鍛煉出了大量擅長騎馬和射箭的士兵。
雖然因為這裏更靠近禮儀之鄉,同時燕國作為周王室後裔比起出身蠻夷的秦國先祖也更多了幾分儒雅之色,讓幽州的男兒比起西涼軍團少了幾分蠻氣胡風,但卻也同樣是孕育騎馬軍團的大好場所,尤其是在另一個位麵當中並州逐漸向那個禁錮於兩山之間的閉塞區域靠攏後更是成為漢人獲取強悍騎兵軍團唯二的地區之一。
不論是幽州的正規軍,還是散落在邊塞地區的豪強家族,人人以擅長騎馬為榮,人人都會修習射術以防被不知什麽時候便會衝到城牆外塢堡邊的敵人。
而冀州雖然與幽州相去不遠,但是肥沃的土壤和左右屏障存在的幽州讓冀州從世家豪強到黎民百姓已經將這裏瓜分的一幹二淨,根本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戰馬肆意的施展自己矯健的身姿,同樣中央政斧也不希望這一大片重要的糧倉無法起到其應有的戰略價值。
可以說如果不是一場黃巾之亂讓冀州的世家豪強感受到了亂世的臨近而紛紛增加了防護的力量,他們甚至連站在經常需要麵對各種規模戰鬥的幽州邊塞豪強的對麵。
畢竟一方的主力兵種是以騎兵和弓騎兵為核心,輔以擅長射術的弓兵做輔助,輕步兵僅僅是作為保護弓兵的存在,對上一群大部分都是輕步兵和弓兵,騎兵兵種隻是作為少量將領或者土豪身份的象征出現在戰場之上,在這片廣袤的平原之上,這無異於是找死的節奏。
事實上如果沒有密布的水網和周密的伏擊方案,最重要的是強悍將領在小範圍戰鬥中的決定姓作用,當初公孫越的部隊也絕對不可能最終落得個幾乎全軍覆沒的下場。
君不見李書實派出的由趙雲、張頜等悍將率領的那支小股“義從”便能夠在敵人的圍剿中安然逃脫,之後更是依靠幾位冀州籍將領的人脈讓袁紹至今抓不到他們的蹤跡。
當然,士兵的戰鬥力並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全部因素。事實上假如公孫軍的主將是一個沒有什麽太大能力的草包,那麽袁紹以及其麾下的謀士們同樣有著足夠的自信可以通過種種手段削弱對方的優勢甚至讓對方的優勢成為致命的劣勢並最終引導戰場的走向。
但問題是公孫瓚也算得上是沙場宿將,在北方專注對抗異族胡人二十年,雖然為人脾氣有的時候過於急躁,是一個可以利用的缺陷,但是豐富的作戰經驗卻讓一眾謀士不敢確信自己因此而設下的謀略是否真的就能夠讓對方墜入到其所預想的圈套之中。
袁紹雖然對於自己指揮戰爭的水平相當信任,不過他同樣也不能肯定自己就會比公孫瓚、李書實、董卓這樣的宿將強出很多,最多也就是一線之差(當然袁紹童鞋是領先一線的)。
而且更讓袁紹和謀士們感到憂心的,是來自於天氣的影響。
雖然現在冀州大地的溫度並沒有處於讓冀州士兵無法忍受的程度,但是因為最近幾年大漢一直受到“全球氣候變冷”的影響,冬天一年冷過一年,若不是從並州陸陸續續傳來了那些個取暖的方法,每年冬天因為嚴寒而凍死的百姓數量隻怕會增幅兩三成。
而且作戰不同於生活,比起經常會遇到在惡劣天候下作戰的幽州士兵,冀州的豪強私軍們實在是缺乏這方麵的經曆,低烈度的戰爭還看不出什麽,一旦讓戰爭再相持一兩個月,天氣進入到寒冬臘月,嚴寒之下隻怕袁紹軍就要縮頭“收拾行囊待明年”。
如此分析下來,孫子所提出的戰爭五要素“道、天、地、將、法”之中,袁紹認為自己隻有在道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將和法上屬於均勢,天和地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逐漸轉為劣勢,看上去似乎是己方稍占優勢,但是作為進攻的一方,這個優勢所能轉化的勝勢又要打個折扣。
可以說,雖然袁紹的部隊在數量上是公孫軍的一點五倍,但是在廣袤的冀州平原上,在枯水期已經讓河床逐漸裸露,河水已經不足以阻礙公孫瓚軍騎兵奔馳的情況下,讓袁紹軍主動發起對公孫瓚軍的攻擊,在對方已經熟悉的地區以逸待勞,袁紹想一想都覺得這是取死之道。
但是,如果攻守之勢相異,那麽袁紹覺得自己的勝算會多出不少來。
不僅僅是因為作為防守一方可以有以逸待勞以及在己方熟悉的環境中可以做出一些讓對方無法意料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袁紹手中同樣擁有自己的王牌――強悍的冀州軍。
如果不是因為參與了討董之戰讓公孫瓚軍有著比袁紹軍更大的損失,如果不是袁紹手中有著這樣一張王牌,或許袁紹會考慮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與公孫瓚周旋,而不是像這樣一切的行動都圍繞著麵對麵的碰撞而展開。
雖然來自幽州的騎兵在騎射方麵要略強過來自西北的羌人,而且他們也比羌人更加願意喜歡使用這項騎兵所獨有的可怕武器,但他們終究擺脫不了騎兵作戰的規律。
而作為袁紹軍最為倚重的王牌的冀州軍,則恰恰是對付騎兵的行家裏手。
畢竟在西北數年間,在名將皇甫嵩的耳提麵命之下,在嚴苛的環境下,那些原本在冀州僅僅隻是郡兵或者較強一點的豪強私軍的軍隊在血與火的錘煉下蛻變成了強悍的部隊,最重要的是與羌人的戰鬥之中,他們在老兵們的提攜下掌握了大量對抗騎兵的方式。
也許在野戰中騎兵依然擁有著戰略上的主動,但是如果優秀的統帥和聰慧的軍師能夠通過各種方法將騎兵的這些優勢削減甚至集中於某一個局部,那麽冀州軍就有足夠的把握在野戰中擊潰那些經常不可一世,在軍中也享有某些“特權”的部隊。
聽起來似乎很是讓人熱血沸騰,但是……
偏偏袁紹麾下有著這樣經曆的士兵滿打滿算也僅剩下萬人左右,而且這個數量還是加上了當初歸屬韓馥後來跟隨其將領又轉投袁紹的那部分。
畢竟經過一場慘烈的討董之戰,董卓的西涼軍固然是傷了元氣,就算是聯軍,在洛陽郊外那最後的一戰中受損嚴重,袁紹雖然大部分時間避戰自保,但是在那場戰鬥中麵對董卓所率領的飛熊軍的正麵突襲,袁紹依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尤其是手上那支唯一能正麵抵擋西涼鐵騎的冀州精銳。
就算回到冀州後用以老帶新的方式進行了擴軍,但是沒有經曆多少戰火考驗的新兵顯然無法和百戰後依然存活的老兵相比,經驗上的差距(各種意義上)幾乎難以彌補。
事實上這種混編所帶來的問題在袁譚與劉備的北線戰鬥中已經有所暴露――麵對張飛所率領的由其往曰結交的燕趙遊俠兒為核心的精銳騎兵的突襲,以三千冀州精銳為核心擴編的萬餘新軍竟然被其衝得手忙腳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北線的敗退。
所以如何使用手中的這七千餘冀州精銳同樣考驗著袁紹軍決策集團的能力。
“這樣一來,我們現如今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要將公孫瓚給引出來,而且還要讓他相信他有足夠的可能擊敗我們。這一戰關乎到我方的生死存亡,諸位都是有才德的高士,如何才能取得這一戰的關鍵就在諸位身上,還請諸位不要吝惜智慧,幫助紹擊敗強敵。”
此時的袁紹不但處於身體機能上的巔峰期,同樣雖然受到不少的挫折但總體而言卻是一直不斷向上,所以不但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帶著足以吸引任何人目光的青春氣息和無窮幹勁,同樣也逐步在身體之中形成了那被後人戲稱為“王八之氣”的某種威嚴和自信。
這樣的氣息自然不是那些初級階段的小說中能夠讓男姓納頭便拜,女姓自薦枕席的神級技能,而是上位者因為可以對下位者的某些方麵的未來進行裁斷所產生的某種優越感,或許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會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這樣的感覺會愈發明顯,同樣這樣的心理暗示也愈發強烈,所謂的氣勢也就愈發濃厚,當然所謂的“迷失在權力之中”的因由也在於此。
雖然袁紹的確不能無緣無故對手下行使殺伐之權,但是若僅僅是一兩個不長眼的家夥,袁紹卻完全可以一言決定對方的生死未來,甚至其所在家族的興衰枯榮。所以幾乎每一個手下都敬畏著這種權力,自然對於掌握這個權力的袁紹敬畏萬分。
但是,一樣米養百樣人,總有那麽一些特殊的家夥會無視這種“威嚴”。
“主公,臣以為在討論如何戰勝公孫瓚之前,應該先檢討一下您最近一段時間的疏失!”
“我oo@#¥※xx※¥#@……”
現在這個時候能夠讓袁紹如此下不來台卻又無話可說隻能捏著鼻子認下的除了冀州軍中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田豐田元皓之外,的確是沒有別人了。
而袁紹呢,在部下麵前被田豐如此頂撞臉色著實不好,雖然也知道田豐的話是為了提醒他,但是這種事情私底下說難道就不行麽,還是說害怕他不接受所以才要在眾人麵前這樣他逼迫,可袁紹覺得自己之前對他也算得上頗為尊重,所提的意見和建議也都有考慮……
好在袁紹是了解田豐的脾氣的,所以倒也不會認為對方是為了出風頭或者自己的私利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在這個需要同心協力共同對敵的環境下,袁紹倒也能夠忍得下來。
隻不過……
“現在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公孫瓚吧!我們在這件事上已經牽扯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不但讓公孫軍對河間、渤海破壞很大,而且還不得不分出魏郡給西邊那隻喂不飽的凶狼!”
許攸的這一席話算是說出了袁紹的心聲。當然,許攸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畢竟雖說為了共同的敵人兩方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對敵上,不過找機會刺對方一兩句也是樂趣不是。
而且,這種程度的發言,事實上也算得上變相的給對方台階下,互相之間爭鬥幾句之後袁紹再順水推舟調解一番,不但雙方派係領袖都有麵子,袁紹本人的麵子也能夠得以保證。
如此看來,許攸也並非不會做人,很懂得進退……才怪。
如果是一般的聰明人這個辦法自然沒有問題,可是作為爭鬥了數月之久的老對頭,許攸怎麽可能對田豐的脾氣不了解,這樣一番話對其他人可能是台階,對田豐來說那就是火上澆油。
結果也隻能是……
“哼!你也知道浪費時間!若非此次行事太過匆忙,沒能將方方麵麵都考慮進去,怎麽會麵對現在這種背腹受敵的局麵,魏郡又是因為什麽原因而被拋出去的難道你許子遠不清楚嗎!”
田豐這種直炮筒子如果順著他的脾氣捋或許也就發泄一會牢搔一下就算完,但是一旦有人跟他杠上,那火力充足的田豐也絕對能奉陪到底。畢竟如果說袁紹身為聯軍盟主主宰十數萬戶生死的一方霸主,身上已經逐漸逐漸顯露出那傳說中的“王八之氣”,那麽身為袁紹手下第一部下的田豐統理軍政大事甚至別領一軍這麽長時間後同樣助長了他直率的脾氣。
嗯,這是說得好聽的,不好聽的嘛,多少也算得上“目中無人”了吧。
這並不是說田豐不忠於袁紹,隻是原本還多少講究一些方式方法的田豐如今做事說話多少有些“簡單粗暴”了些,不但讓“敵人”火冒三丈,也讓自己人有些下不來台。
於是乎,不知不覺之中,哪怕田豐德行艸守智謀政略都是上上之選,可以說是極具君子之風,但是圍攏在他身邊的人也逐步與他拉開了少許的距離,頗為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這種情況對於真正的君子而言倒也並不是什麽壞事,可是對於一位派係領袖而言,可就真的不是什麽好事了。
就這樣,原本的對抗公孫軍的作戰會議卻因為火冒三丈的田豐導致不歡而散,原本應該立刻做出的迎敵方略也不得不推遲,這顯然對袁紹軍而言不是什麽好消息。
夜幕降臨,弓高城內除了時不時經過的打更人所發出的聲音之外,顯得十分平靜。畢竟哪怕公孫瓚的大軍就在不遠處的東光城附近駐紮,可是想要讓三萬大軍穿過袁紹軍設下的重重斥候暗哨到達這裏卻也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隻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這座城市就真的完全寧靜下來。
在弓高城北門旁的一座小的偏門,一匹戰馬悄無聲息的離開了,從戰馬經過時那沉悶且聲音明顯不似一般情況那般巨大的聲響來看,戰馬的馬蹄應該是被什麽給包裹住了。
而在幾乎同一時刻,弓高城南門的一座偏門同樣離開了一匹戰馬,而從聲音分辨,這匹戰馬的馬蹄同樣也被包裹了起來,並在隨後的短短幾息間便融入到了夜色之中。
“公仁,沒有想到這一次竟然還有意外驚喜,你本就曾擔任過癭陶長,對巨鹿一帶較為熟悉,這一次就拜托你了。那裏因為黃巾軍的緣故民風彪悍,所以你一定要小心啊。”
對於袁紹的囑托,那個立於他身後的微胖的中年人隻是深深行了一禮,並沒有說出什麽豪言壯誌來。而在這個中年人的身後,則站立著田豐、許攸和逢紀三個人,從他們平靜的麵容上,你完全看不到白曰間他們還曾經大戰過一場的痕跡。
夜晚的風,愈發的寒冷起來。
烈烈北風所吹動的旌旗之下,是數萬正摩拳擦掌準備一戰的兵士們。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袁紹軍的後方基地設立在了位於河間郡南部的弓高城,以此城為依托,袁紹軍在距離清河大約六十餘裏的地方安營紮寨並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
雖然與公孫瓚隔河對峙的袁紹軍的總兵力高達五萬餘人,但袁紹卻並不認為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可以讓己方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以進攻者的姿態取得對公孫軍的戰爭優勢。
最重要的原因便在於士兵們的平均戰鬥力上。
如果說公孫瓚手上的兵馬主要是由戰鬥力在大漢全國正規軍平均水準之上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幾近一流的精銳士兵和異族士兵,以及一定數量戰鬥力在全國豪強私兵平均水準之上的幽州豪強私軍和戰鬥力比一般強一點的冀州、青州豪強私軍所組成。
那麽袁紹手上的兵馬則是由戰鬥力在大漢全國正規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士兵,再配以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幾近一流的精銳士兵,以及大量戰鬥力一般的冀州豪強私軍所組成。
聽起來雙方的力量對比相差的並不大,甚至似乎袁紹一方還要稍占優勢,畢竟正規軍的戰鬥力才是軍隊的核心,那些私軍或者部曲往往無法成為戰場上決定姓的力量。而且就算袁紹軍這邊的私軍在戰鬥力上無法與公孫瓚一方相比,但是至少數量上的優勢多少能夠彌補。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麽?
袁紹與身邊的將軍謀士們經過多次分析後,隻能得出讓他們苦笑的答案來――隻怕未必。
雖然答案聽上去令人沮喪,但是因為兩者曾經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有過合作,不論是主戰場上袁紹與公孫瓚曾經攜手進退共抗西涼大軍,還是在河北戰場冀州人與幽州人在田豐的帶領下對抗著讓人捉摸不透的並州人,可以說袁紹與麾下文武對於公孫瓚軍的戰鬥力並不陌生。
公孫瓚的部隊主要以擅長騎射的騎兵與擅長弓箭的弓兵組成,雖然並非沒有能夠結陣作戰的輕步兵,但是因為在北地所發生的大部分戰鬥中作用不大而一直數量不多,畢竟輕步兵能夠做到的事情幽州那些彪悍的弓兵們哪怕是兼職做的也足夠的出色。
可以說幽州漢人、烏丸人以及鮮卑人以及其他各種異族互相混雜而居的局麵不但讓幽州男兒沾染上了來自於胡人身上的蠻勇之氣,讓原本就悍勇異常的燕國後裔們變得更加雄壯勇猛,同樣也鍛煉出了大量擅長騎馬和射箭的士兵。
雖然因為這裏更靠近禮儀之鄉,同時燕國作為周王室後裔比起出身蠻夷的秦國先祖也更多了幾分儒雅之色,讓幽州的男兒比起西涼軍團少了幾分蠻氣胡風,但卻也同樣是孕育騎馬軍團的大好場所,尤其是在另一個位麵當中並州逐漸向那個禁錮於兩山之間的閉塞區域靠攏後更是成為漢人獲取強悍騎兵軍團唯二的地區之一。
不論是幽州的正規軍,還是散落在邊塞地區的豪強家族,人人以擅長騎馬為榮,人人都會修習射術以防被不知什麽時候便會衝到城牆外塢堡邊的敵人。
而冀州雖然與幽州相去不遠,但是肥沃的土壤和左右屏障存在的幽州讓冀州從世家豪強到黎民百姓已經將這裏瓜分的一幹二淨,根本沒有足夠的土地供戰馬肆意的施展自己矯健的身姿,同樣中央政斧也不希望這一大片重要的糧倉無法起到其應有的戰略價值。
可以說如果不是一場黃巾之亂讓冀州的世家豪強感受到了亂世的臨近而紛紛增加了防護的力量,他們甚至連站在經常需要麵對各種規模戰鬥的幽州邊塞豪強的對麵。
畢竟一方的主力兵種是以騎兵和弓騎兵為核心,輔以擅長射術的弓兵做輔助,輕步兵僅僅是作為保護弓兵的存在,對上一群大部分都是輕步兵和弓兵,騎兵兵種隻是作為少量將領或者土豪身份的象征出現在戰場之上,在這片廣袤的平原之上,這無異於是找死的節奏。
事實上如果沒有密布的水網和周密的伏擊方案,最重要的是強悍將領在小範圍戰鬥中的決定姓作用,當初公孫越的部隊也絕對不可能最終落得個幾乎全軍覆沒的下場。
君不見李書實派出的由趙雲、張頜等悍將率領的那支小股“義從”便能夠在敵人的圍剿中安然逃脫,之後更是依靠幾位冀州籍將領的人脈讓袁紹至今抓不到他們的蹤跡。
當然,士兵的戰鬥力並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全部因素。事實上假如公孫軍的主將是一個沒有什麽太大能力的草包,那麽袁紹以及其麾下的謀士們同樣有著足夠的自信可以通過種種手段削弱對方的優勢甚至讓對方的優勢成為致命的劣勢並最終引導戰場的走向。
但問題是公孫瓚也算得上是沙場宿將,在北方專注對抗異族胡人二十年,雖然為人脾氣有的時候過於急躁,是一個可以利用的缺陷,但是豐富的作戰經驗卻讓一眾謀士不敢確信自己因此而設下的謀略是否真的就能夠讓對方墜入到其所預想的圈套之中。
袁紹雖然對於自己指揮戰爭的水平相當信任,不過他同樣也不能肯定自己就會比公孫瓚、李書實、董卓這樣的宿將強出很多,最多也就是一線之差(當然袁紹童鞋是領先一線的)。
而且更讓袁紹和謀士們感到憂心的,是來自於天氣的影響。
雖然現在冀州大地的溫度並沒有處於讓冀州士兵無法忍受的程度,但是因為最近幾年大漢一直受到“全球氣候變冷”的影響,冬天一年冷過一年,若不是從並州陸陸續續傳來了那些個取暖的方法,每年冬天因為嚴寒而凍死的百姓數量隻怕會增幅兩三成。
而且作戰不同於生活,比起經常會遇到在惡劣天候下作戰的幽州士兵,冀州的豪強私軍們實在是缺乏這方麵的經曆,低烈度的戰爭還看不出什麽,一旦讓戰爭再相持一兩個月,天氣進入到寒冬臘月,嚴寒之下隻怕袁紹軍就要縮頭“收拾行囊待明年”。
如此分析下來,孫子所提出的戰爭五要素“道、天、地、將、法”之中,袁紹認為自己隻有在道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將和法上屬於均勢,天和地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逐漸轉為劣勢,看上去似乎是己方稍占優勢,但是作為進攻的一方,這個優勢所能轉化的勝勢又要打個折扣。
可以說,雖然袁紹的部隊在數量上是公孫軍的一點五倍,但是在廣袤的冀州平原上,在枯水期已經讓河床逐漸裸露,河水已經不足以阻礙公孫瓚軍騎兵奔馳的情況下,讓袁紹軍主動發起對公孫瓚軍的攻擊,在對方已經熟悉的地區以逸待勞,袁紹想一想都覺得這是取死之道。
但是,如果攻守之勢相異,那麽袁紹覺得自己的勝算會多出不少來。
不僅僅是因為作為防守一方可以有以逸待勞以及在己方熟悉的環境中可以做出一些讓對方無法意料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袁紹手中同樣擁有自己的王牌――強悍的冀州軍。
如果不是因為參與了討董之戰讓公孫瓚軍有著比袁紹軍更大的損失,如果不是袁紹手中有著這樣一張王牌,或許袁紹會考慮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與公孫瓚周旋,而不是像這樣一切的行動都圍繞著麵對麵的碰撞而展開。
雖然來自幽州的騎兵在騎射方麵要略強過來自西北的羌人,而且他們也比羌人更加願意喜歡使用這項騎兵所獨有的可怕武器,但他們終究擺脫不了騎兵作戰的規律。
而作為袁紹軍最為倚重的王牌的冀州軍,則恰恰是對付騎兵的行家裏手。
畢竟在西北數年間,在名將皇甫嵩的耳提麵命之下,在嚴苛的環境下,那些原本在冀州僅僅隻是郡兵或者較強一點的豪強私軍的軍隊在血與火的錘煉下蛻變成了強悍的部隊,最重要的是與羌人的戰鬥之中,他們在老兵們的提攜下掌握了大量對抗騎兵的方式。
也許在野戰中騎兵依然擁有著戰略上的主動,但是如果優秀的統帥和聰慧的軍師能夠通過各種方法將騎兵的這些優勢削減甚至集中於某一個局部,那麽冀州軍就有足夠的把握在野戰中擊潰那些經常不可一世,在軍中也享有某些“特權”的部隊。
聽起來似乎很是讓人熱血沸騰,但是……
偏偏袁紹麾下有著這樣經曆的士兵滿打滿算也僅剩下萬人左右,而且這個數量還是加上了當初歸屬韓馥後來跟隨其將領又轉投袁紹的那部分。
畢竟經過一場慘烈的討董之戰,董卓的西涼軍固然是傷了元氣,就算是聯軍,在洛陽郊外那最後的一戰中受損嚴重,袁紹雖然大部分時間避戰自保,但是在那場戰鬥中麵對董卓所率領的飛熊軍的正麵突襲,袁紹依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尤其是手上那支唯一能正麵抵擋西涼鐵騎的冀州精銳。
就算回到冀州後用以老帶新的方式進行了擴軍,但是沒有經曆多少戰火考驗的新兵顯然無法和百戰後依然存活的老兵相比,經驗上的差距(各種意義上)幾乎難以彌補。
事實上這種混編所帶來的問題在袁譚與劉備的北線戰鬥中已經有所暴露――麵對張飛所率領的由其往曰結交的燕趙遊俠兒為核心的精銳騎兵的突襲,以三千冀州精銳為核心擴編的萬餘新軍竟然被其衝得手忙腳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北線的敗退。
所以如何使用手中的這七千餘冀州精銳同樣考驗著袁紹軍決策集團的能力。
“這樣一來,我們現如今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要將公孫瓚給引出來,而且還要讓他相信他有足夠的可能擊敗我們。這一戰關乎到我方的生死存亡,諸位都是有才德的高士,如何才能取得這一戰的關鍵就在諸位身上,還請諸位不要吝惜智慧,幫助紹擊敗強敵。”
此時的袁紹不但處於身體機能上的巔峰期,同樣雖然受到不少的挫折但總體而言卻是一直不斷向上,所以不但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帶著足以吸引任何人目光的青春氣息和無窮幹勁,同樣也逐步在身體之中形成了那被後人戲稱為“王八之氣”的某種威嚴和自信。
這樣的氣息自然不是那些初級階段的小說中能夠讓男姓納頭便拜,女姓自薦枕席的神級技能,而是上位者因為可以對下位者的某些方麵的未來進行裁斷所產生的某種優越感,或許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會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這樣的感覺會愈發明顯,同樣這樣的心理暗示也愈發強烈,所謂的氣勢也就愈發濃厚,當然所謂的“迷失在權力之中”的因由也在於此。
雖然袁紹的確不能無緣無故對手下行使殺伐之權,但是若僅僅是一兩個不長眼的家夥,袁紹卻完全可以一言決定對方的生死未來,甚至其所在家族的興衰枯榮。所以幾乎每一個手下都敬畏著這種權力,自然對於掌握這個權力的袁紹敬畏萬分。
但是,一樣米養百樣人,總有那麽一些特殊的家夥會無視這種“威嚴”。
“主公,臣以為在討論如何戰勝公孫瓚之前,應該先檢討一下您最近一段時間的疏失!”
“我oo@#¥※xx※¥#@……”
現在這個時候能夠讓袁紹如此下不來台卻又無話可說隻能捏著鼻子認下的除了冀州軍中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田豐田元皓之外,的確是沒有別人了。
而袁紹呢,在部下麵前被田豐如此頂撞臉色著實不好,雖然也知道田豐的話是為了提醒他,但是這種事情私底下說難道就不行麽,還是說害怕他不接受所以才要在眾人麵前這樣他逼迫,可袁紹覺得自己之前對他也算得上頗為尊重,所提的意見和建議也都有考慮……
好在袁紹是了解田豐的脾氣的,所以倒也不會認為對方是為了出風頭或者自己的私利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在這個需要同心協力共同對敵的環境下,袁紹倒也能夠忍得下來。
隻不過……
“現在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公孫瓚吧!我們在這件事上已經牽扯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不但讓公孫軍對河間、渤海破壞很大,而且還不得不分出魏郡給西邊那隻喂不飽的凶狼!”
許攸的這一席話算是說出了袁紹的心聲。當然,許攸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畢竟雖說為了共同的敵人兩方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對敵上,不過找機會刺對方一兩句也是樂趣不是。
而且,這種程度的發言,事實上也算得上變相的給對方台階下,互相之間爭鬥幾句之後袁紹再順水推舟調解一番,不但雙方派係領袖都有麵子,袁紹本人的麵子也能夠得以保證。
如此看來,許攸也並非不會做人,很懂得進退……才怪。
如果是一般的聰明人這個辦法自然沒有問題,可是作為爭鬥了數月之久的老對頭,許攸怎麽可能對田豐的脾氣不了解,這樣一番話對其他人可能是台階,對田豐來說那就是火上澆油。
結果也隻能是……
“哼!你也知道浪費時間!若非此次行事太過匆忙,沒能將方方麵麵都考慮進去,怎麽會麵對現在這種背腹受敵的局麵,魏郡又是因為什麽原因而被拋出去的難道你許子遠不清楚嗎!”
田豐這種直炮筒子如果順著他的脾氣捋或許也就發泄一會牢搔一下就算完,但是一旦有人跟他杠上,那火力充足的田豐也絕對能奉陪到底。畢竟如果說袁紹身為聯軍盟主主宰十數萬戶生死的一方霸主,身上已經逐漸逐漸顯露出那傳說中的“王八之氣”,那麽身為袁紹手下第一部下的田豐統理軍政大事甚至別領一軍這麽長時間後同樣助長了他直率的脾氣。
嗯,這是說得好聽的,不好聽的嘛,多少也算得上“目中無人”了吧。
這並不是說田豐不忠於袁紹,隻是原本還多少講究一些方式方法的田豐如今做事說話多少有些“簡單粗暴”了些,不但讓“敵人”火冒三丈,也讓自己人有些下不來台。
於是乎,不知不覺之中,哪怕田豐德行艸守智謀政略都是上上之選,可以說是極具君子之風,但是圍攏在他身邊的人也逐步與他拉開了少許的距離,頗為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這種情況對於真正的君子而言倒也並不是什麽壞事,可是對於一位派係領袖而言,可就真的不是什麽好事了。
就這樣,原本的對抗公孫軍的作戰會議卻因為火冒三丈的田豐導致不歡而散,原本應該立刻做出的迎敵方略也不得不推遲,這顯然對袁紹軍而言不是什麽好消息。
夜幕降臨,弓高城內除了時不時經過的打更人所發出的聲音之外,顯得十分平靜。畢竟哪怕公孫瓚的大軍就在不遠處的東光城附近駐紮,可是想要讓三萬大軍穿過袁紹軍設下的重重斥候暗哨到達這裏卻也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隻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這座城市就真的完全寧靜下來。
在弓高城北門旁的一座小的偏門,一匹戰馬悄無聲息的離開了,從戰馬經過時那沉悶且聲音明顯不似一般情況那般巨大的聲響來看,戰馬的馬蹄應該是被什麽給包裹住了。
而在幾乎同一時刻,弓高城南門的一座偏門同樣離開了一匹戰馬,而從聲音分辨,這匹戰馬的馬蹄同樣也被包裹了起來,並在隨後的短短幾息間便融入到了夜色之中。
“公仁,沒有想到這一次竟然還有意外驚喜,你本就曾擔任過癭陶長,對巨鹿一帶較為熟悉,這一次就拜托你了。那裏因為黃巾軍的緣故民風彪悍,所以你一定要小心啊。”
對於袁紹的囑托,那個立於他身後的微胖的中年人隻是深深行了一禮,並沒有說出什麽豪言壯誌來。而在這個中年人的身後,則站立著田豐、許攸和逢紀三個人,從他們平靜的麵容上,你完全看不到白曰間他們還曾經大戰過一場的痕跡。
夜晚的風,愈發的寒冷起來。
烈烈北風所吹動的旌旗之下,是數萬正摩拳擦掌準備一戰的兵士們。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