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郊外的山穀中,村民們可以在那裏自由自在優哉遊哉的生活著,但對於襄平城內的那些“大人物”們而言,這個世界卻是如此的複雜,又或者說他們需要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txt全集下載]


    “那個伯固又派人過來了麽?”


    “是的,按照其名為大加實為丞相的優居所言,伯固已經時日無多,正為立嗣之事憂愁。”


    “知道伯固打算立他哪個兒子作為繼任者麽?”


    “伯固原本有三個兒子,長子男武早亡,其妃又無子可以繼承王位。剩下的兩子,按照優居與伯固手下名為主簿實為大將的然人所言,稍長一些的拔奇有勇力而不孝,且對我等頗有怨言,常酒後發狂言,欲將我等繩之於其丸都城門之上。而伯固最小的兒子伊夷模,聰慧賢能,幫助國王治理地方的時候依照才能聘任官員,甚至就連農民和奴隸如果有才能的話也可以成為那位伊夷模的臣子,所以這個小兒子得到了群臣的擁戴。”


    “既然那個叫做什麽……一一,(伊夷模)對對對,伊夷模,伊夷模,這些高句麗人的名字真是拗口。既然群臣都屬意伯固的小兒子,又何必找我這個不相幹的外人去商量呢。”


    “還不是因為伯固表示對我遼東的尊重麽。”


    “哼!不過是一派胡言罷了,他們這麽說你就真的這麽信了麽!”


    “當然不,當然不是,隻不過既然高句麗用這件事來試探我們,我們若是不予以‘回複’。這實在是有些太對不起這麽一個好機會了,屬下實在是有些不太甘心,所以有些僭越了。”


    “哼哼,還知道自己僭越了,行。腦子不糊塗,既然還不糊塗,那麽就該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了吧。”


    “是,屬下會看好那些高句麗人,不會再給他們趁亂搞小動作的機會。”


    “很好。這一次其實的確是個好機會。隻可惜現在的局勢有些不太對勁,若非如此,小小的高句麗竟然敢和我玩陽奉陰違,真當我公孫度是軟柿子隨便捏的嗎!”


    高句麗,一個盤踞在大漢東北的附屬勢力。就算稱之為大漢的附庸國也不為過,領土主要集中在現在中國吉林省東部與遼寧省東北部,另外勢力膨脹的時候也可以將觸角伸向北朝鮮東北部地區,與那裏的濊、貊等部落一較高下,又或者和東邊的沃沮人來上一場說戰就戰的戰爭,不過總體而言,他們還是更喜歡像西部和南部已經被充分開發的地方擴張。


    高句麗被稱為是扶餘人的“別種”,也就是說他們的祖先是至少也是與扶餘人有著密切關係的存在。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扶餘部落所建立的異族政權。


    也正因為如此,可以確定的是高句麗並不是後來王建所建立的那個高麗王朝政權的先祖,雙方之間並無傳承關係。高句麗以及後來的高麗國傳承到唐代的時候就因為屢次對中原王朝的擴張而最終被唐朝所滅,領土完全被新羅吞並,至於王族血脈更是不知道流落到了什麽地方。


    至於王建,不論說先祖是太原王氏,又或者其他來自中原的氏族血統,卻是與高句麗的先祖完全便是南轅北轍。就好像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人們還姑且可以將之算作是延續了漢朝血統的王朝。但是劉淵建立的漢國和劉知遠建立的後漢顯然不會有人將之作為漢朝的延續。


    同樣印度的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者是自稱自己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子孫的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建立的王朝,史學界會將之當做是蒙古帝國的延續麽?


    高句麗生於白山黑水之間。自然不會對那些起伏的山巒和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太大的興趣,所以雖然光武帝劉秀登基後便選擇依附。而且從原本被王莽降到了侯爵的爵位一躍升到了王爵,但卻並沒有讓高句麗人感念漢人給予的恩惠,反而與其他邊境的異族部落一樣,不斷對漢王朝的邊境采取蠶食政策,今天攻擊邊兵,明天劫掠邊民,後天燒殺搶掠,從東漢建國到現在,雖然東漢政府偶爾會對其采取懲戒式的征伐,但絲毫不能熄滅其貪婪之心,反而愈演愈烈,令東北邊塞的玄菟郡、樂浪郡丟失大量國土,遼東郡也遭受到其愈發猛烈的蠶食。


    可以說若沒有別的變故,或許百年後,遼東半島將完全歸其所有。


    完全不需要等到北魏時期無心東顧的時候才完成這一壯舉。(..tw無彈窗廣告)


    是的,這個所謂的“變故”便是如今坐落於大漢邊塞尚且還不能完全算是割據勢力想要成為“遼東王”的野心家公孫度。


    說起來這公孫度與李書實之間還有著少許的關係,當然這所謂的關係並非兩人之間有什麽親戚的關係。


    當初董卓臨朝主政的時候,就對東北的高句麗不斷對大漢的襲擾相當不滿,雖然東北的遼東郡對於他而言實在是太過遙遠,實在是伸手難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想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上一任的遼東太守楊終在張純、張舉的叛亂中被殺後這一職位一直空懸,所以董卓專門為此事向朝中的文武百官尋求合適的人選,希望他們能夠舉薦能人解決這個問題,而這個征求的範圍,顯然也包括了對董卓背後的皇帝表現出了恭順態度的李書實。


    身處並州的李書實自然管不到遠隔千裏之外的遼東,這種事情他原本是沒有必要參合的,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曆史的慣性,雖然徐榮在何進死後所引發的洛陽動亂中被李書實帶到了晉陽,遠離了洛陽的政治圈,可公孫度依舊還是找上了這位與他有同鄉之誼的老將軍。


    說是有同鄉之誼,不過是公孫度的自稱罷了,雖然出生在遼東,但公孫度很小的年紀便跟隨父親到玄菟郡定居。也是在那裏成為了郡吏,並在玄菟郡太守公孫琙的資助下娶妻並被舉為“有道”,也就是有德行之人步入仕途,可以說公孫度完全紮根於玄菟郡,就好像韓遂一般。


    李書實雖然在士林中沒什麽名氣。但身為牧守一方的州牧卻也可以算得上是當朝重臣,更何況李書實的背後還有當時擔任朔州牧的盧植,那可是士林當中也算得上響當當的人物,隻要能夠讓李書實將他舉薦給盧植,並獲得盧植的推薦,則戍守遼東之事便可以說是板上釘釘。


    以盧植的聲望和李書實加上盧植所擁有的實力。區區戍守遼東的機會,董卓絕對不會為難這兩位好歹也算是在政治上上對他予以某種程度上支持的朝中重臣。


    而事實上,完全不需要盧植出馬,一個李書實便已經將這一切輕鬆搞定。


    反正對於李書實而言,雖然公孫度算不得什麽太過出名的人物。但好歹能夠在遼東割據三代五十餘年,顯然還是很有一些本事的,至少不論是北方的高句麗和扶餘,還是西北的鮮卑,又或者是西方的烏丸人,都沒能讓這個割據政權垮掉,反而活得很挺滋潤。


    估計若不是碰到了某位氣運逆天的死螞蟻,或許這個政權還能繼續延續相當的一段時間。


    總而言之。按照漢代的傳統而言,李書實與公孫度之間,也算是有了舉薦之誼。有了那麽一點點的關係——當然這種關係在諸侯爭霸的麵前就宛若輕薄的紙張,一捅就破。


    久而久之,不論是並州的李書實,亦或是遼東的公孫度,大概都已經將此事拋在了腦後,成為他們人生之中完全先不起來任何漣漪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雖然說公孫度是野心家。是分裂分子,是割據諸侯。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公孫度家境不好,出身玄菟小吏。更是要靠玄菟太守公孫琙因為其與自己早夭的孩子同歲而產生的同情才能獲得舉薦和遊學的機會,到了現在又必須靠李書實這樣一個在大多數士人眼中雖然是重臣但卻更是“佞臣”的家夥才能得到遼東太守的職位,可想而知,他回到遼東的時候到底受到了怎樣的歧視。


    而這其中的代表,便是時任襄平令的出身遼東屬國的公孫昭,竟然以區區伍長的身份征辟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這樣的行為當真是輕視和打臉的很。


    麵對這種情況,公孫度的選擇與李書實並沒有本質性的區別,或者說和三國中很多梟雄人物的選擇毫無二致,那便是舉起屠刀令治下人頭滾滾,一朝蕩平那些強力的地方豪強,接下來不論是頒布法令還是安排政事就都變得輕鬆且暢通起來。


    當然,董卓和孫策也都是這樣的政策,隻不過與公孫度所獲得的效果卻似乎完全不同。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董卓自不必說,他的出身決定了全天下的士族除了少數沒有太多野心的存在之外但凡有一點點仕途上的野心都會對其的存在感到不滿。


    畢竟士族與宦官鬥爭了那麽多年,流血犧牲了那麽多年,竟然卻被一個地位低下的軍閥頭子竊取了勝利果實,而且還在他們的頭上作威作福,當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至於孫策,隻能說此人性格過於剛硬,當真是有孫堅的遺風,而且對於自己的武藝過於自信到了自負的程度,結果和他父親又是相似的很,可以說近乎重複了其父親的功過得失。


    當然了,孫策的死在時間上多少有那麽一點蹊蹺,所以我們也有權利懷疑這背後是否還有一些其他人的影子,畢竟當時曹操麵對袁紹的壓力已經很嚴重了,實在是經不起背後再竄出來一隻猛虎,就算僅僅隻是在邊境的地方賣個萌都能讓人心生不安牽扯本就不足的兵力。


    反觀公孫度,殺了那些為非作歹的豪強,固然得罪了很多人,但由於遼東孤懸海外,再加上公孫度小吏出身手腕了得,就好似單騎入荊州的劉景升一般,很快便穩定了這遼東的局勢。


    遼東的內部的問題解決了,可周邊的問題卻似乎比內部更加令人感到棘手。


    就像之前說的,不但遼東的四周有烏丸、鮮卑、高句麗、扶餘、沃沮、會貊等諸多異族。內部還有盤踞在邊境富山地區彪悍的邊民。


    而這其中,最先對公孫度治下遼東下手的,便是這一直對大漢覬覦已久且不斷蠶食的高句麗之王伯固。


    說起來這位伯固的一生也是有夠跌宕起伏——曾經殺過樂浪郡南方帶方縣的縣令,掠走過樂浪郡太守的妻兒,其餘燒殺搶掠的事情更是不知道做了多少。結果終於引起了洛陽朝廷的不滿,被玄菟郡太守耿臨帶著人好一頓胖揍,死了數百人,不得不歸屬遼東,可以說老實不少。


    之後又請求歸附玄菟郡,大概是覺得遼東太強啃不動。還是蠶食玄菟郡比較穩妥。


    不過總的來說,一場戰損數百人的戰鬥大概是讓高句麗傷到了元氣,以致於之後的十數年間這位伯固一直沒有什麽多大動作,小打小鬧這種事情對於邊民是種折磨,但是對於中央政權而言。這點損失實在是九牛一毛完全不屑一顧。


    知道公孫度來到了這遼東郡,然後屠刀舉起人頭滾滾。


    也不知道是因為那些被誅殺的豪強餘孽跑到了伯固那裏要求做帶路黨,還是覺得殺了這無數郡內豪強後遼東的實力已經降至曆史最低點所以有機可趁,反正在當時的時候,這位高句麗之王伯固大概是看到了高句麗重新走上擴張之路的曙光。


    但是否真的是曙光還是要打過才能知道。


    事實上縱觀公孫度對敵對勢力的戰爭,他都很少親臨戰爭第一線,比起那種刀頭舔血的戰場搏殺,他顯然更喜歡坐鎮後防決勝於千裏之外。就好像遼東公孫氏所公認的先祖公孫弘那樣成為一名世人敬仰的儒林領袖,而不是像遼西公孫氏那群以公孫賀為祖先的武夫們。


    但惟獨對高句麗的這場反擊戰,公孫度少有的身先士卒。與同族為將的公孫模,以及部下柳毅、陽儀、張敞、韓忠等主要支持力量,率領郡內兵卒和從被查抄郡內豪強所得奴隸中遴選出的精壯為班底編練的新兵共同迎擊來自高句麗的挑戰。


    結果這一戰可以稱得上是毫無懸念。


    就好像牧野之戰打到了一半那些商王朝的奴隸便倒戈相向一般,那些被高句麗裹挾的漢民奴隸眼看著新來到遼東的太守不但身先士卒,而且看起來也有幾分本事,再加上公孫度於陣前大聲許諾令他們動心。終於使得這些人將武器捅進了身邊高句麗的扶餘人士兵的身體。


    哪怕這樣做的人一開始並不多,但隻要這些漢人奴隸劃水。便已經足以改變戰場上的局勢,這一戰過後。高句麗不但喪失了千餘名精壯的漢人奴隸,而且還喪失了千餘人的本國精銳,可以說伯固遭遇到了比上一次耿臨給予他的那場失利更為慘烈的大敗。


    在強權的麵前,高句麗再一次記起了自己身為屬國的責任,於是一番交涉之後,高句麗不但成為了公孫度而非漢庭的屬國,而且還必須派兵支援公孫度對“富山賊”的清剿行動。


    而收編了這支強悍的邊民隊伍的公孫度,也終於有底氣在遼東地區推廣他的統治。


    甚至一度將觸手伸向了海對麵的青州那裏。


    雖然這一次的行動因為茫茫大海的阻隔而宣告失敗——這是公孫度的說法,至於具體如何,隻怕唯有當事人的心裏最為清楚,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公孫度打退了高句麗的進攻後,又令遼東烏丸在他這裏吃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虧,再也不敢大舉來犯,而鮮卑又因為李書實的緣故同樣沒有了大規模南侵的能力,一時之間,公孫度的遼東當真成為了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到了現在,當伯固感到自己身體已經腐朽,生命即將走向盡頭的時候,不得不就繼承人的問題向公孫度通報,也許公孫度很難插手高句麗的內部事務,但作為高句麗的宗主,公孫度卻有權力決定身為屬國的高句麗下一代繼承者登基的合法性。


    這,便是公孫度經過將近十年的努力後,在遼東這一畝三分地上,所擁有的威勢。


    “不過……”沉吟了一番。公孫度才用略顯猶豫的口氣詢問道:“最近西邊的烏丸人和鮮卑人都怎麽了,總覺得最近鮮卑人那邊的氣氛有些不太對勁啊。”


    “主公,屬下倒是聽聞因為公孫瓚悄然退走,袁紹似乎並不打算全額兌現之前向那些異族許諾的賞格,為了這件事。那些貪婪的鮮卑人和烏丸人據說鬧得十分不愉快。”


    “此事當真……不對,這不可能,袁本初是什麽樣的人,他怎麽可能為了區區一點點小小的利益就放棄可以拉攏到這些強悍‘打手’的機會,更不要說現在袁本初並沒有強到哪怕沒有那些胡人也可以取得天下的程度,或許對付南邊的曹孟德尚且還有些餘力。但對付西麵的李書實卻在兵力上還是有些捉襟見肘。不對,這裏麵一定有什麽不可告人的交易才對!”


    “那麽主公覺得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場交易呢?”


    “嗯,我也說不太好啊,誰知道那些貪婪的異族到底又對什麽感興趣起來,不過從這段時間從商人那裏得到的情報看。這些異族似乎對劫掠人口頗為上心,似乎已經超過了他們一貫對財帛金珠的喜好,可偏偏他們殺起人來同樣不曾手軟,真是讓人實在是想不明白啊。”


    “主公無須擔心,隻要這些胡人不踏入我們遼東就好。不過就算他們踏足遼東我們也不會擔心,隻要有主公在,他們來多少,我們就敢吃掉多少!”


    可惜的是。這樣的豪言壯語並沒有過多久便成了不得不自己吞咽下去的苦澀飄香的翔。


    從公孫度入主遼東開始便一直表現得非常克製的鮮卑人開始在遼東西北部肥美的草原上集結。而在鮮卑人集結的同時,遼東屬國的烏丸人似乎也從對抗公孫瓚的前線撤了回來,他們的態度同樣相當的不友好。沒有絲毫停頓,遼東屬國的烏丸大軍同樣也駐紮到了遼東郡的邊境上,大營內不斷傳來磨刀霍霍的聲音。


    “主公,根據可靠消息,這一次率領率領鮮卑大軍的應該是鮮卑的單於騫曼,身邊跟隨著的是東部鮮卑大人彌加。以及東部大帥素利、闕機,還有慕容部的慕容焉。段部的段末河,還有其餘各中下部落無數。總兵力估計至少至少十萬!”


    不論是騫曼以及騫曼身邊多少也算得上是全明星一樣的陣容,還是那龐大的數字,無不令公孫度感到渾身冷汗淋漓,這樣龐大的力量顯然不是區區遼東所能抵擋,就算遼東三郡玄菟、遼東和樂浪加起來大概也不過大約十五萬戶七十萬餘口,再加上那些豪強的所蓄養的奴隸也不會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最多也就是多出五六萬人的樣子,畢竟是地處邊鄙的遼東。


    這樣的人口數量,就算按照十丁抽一,能夠聚集起來的部隊滿打滿算也不過八萬人,而且比起玄菟郡,樂浪距離襄平實在是太過遙遠,關係也並不緊密,那裏的人口基本上很難為公孫度所用,最多不過是提供一些物資,然後給予三千勉強充充門麵的部隊,尚且還不如用府庫中的錢糧去到深山之中找尋那些善射的濊貊人和沃沮人,至少戰鬥力上更可靠些。


    當然,如果是總動員,那麽遼東倒也能夠拚湊出十五萬大軍,但那個素質……還是不要多想為好,而且這麽龐大的軍隊同樣對生產和糧草消耗是一個極大的負擔,假如鮮卑人僅僅隻是訓練一下他們的集結能力,不需要太多,兩三次就能讓公孫氏的政權陷入到崩潰的節奏中。


    隻不過,這或許並不是最為鬧心的。


    “主公,根據哨探回報,敵軍陣中似乎還有數萬匈奴人士兵,隻不過與我們熟悉的匈奴人軍隊似乎又有什麽不同,隻是一時之間難以分辨。”


    “匈奴人!難道並州李書實與鮮卑王庭和解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人物的英傑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服部正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服部正成並收藏小人物的英傑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