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縣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最後卻變成了草草收場的鬧劇,這不能不令人感到唏噓不已――這一次晦暗不明的交鋒中,幾乎沒有一個贏家,不論是孫策和他的孫策軍,還是那些前來迎接神人的江東世家,亦或是那些最為無辜卻被卷進這種上層爭鬥的圍觀群眾們。[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當然,這其中最為鬱悶的,便應該屬那無辜躺槍,縱然不斷補救卻被一個又一個意外的出現插成了刺蝟的婁縣縣令――縱然事後孫策很大度的表示此事與他無關,甚至還表揚了他在組織方麵的才能,但嗅覺敏銳的婁縣縣令黃獻依舊還是向孫策提出了辭呈,並在孫策駁回後幹脆棄官而逃,結果還沒等他逃出婁縣的地界便被“恰好”出現在逃亡之路上的士兵擒獲。
按照官方的說法,黃獻這個暗通賊寇的內鬼是被巡邏的士兵偶然發現並擒獲。
至於事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反正黃獻在婁縣的家族產業倒是被查抄的挺迅速。
至於這一次“意外衝突”中獲利的那一方,大概那位舉止神秘的老者可以算是唯一的贏家吧,但是卻也同樣因此被統帥江東的“小霸王”糾纏上想來絕對沒有那麽容易應付。
隻不過考慮到其有意引誘孫策的舉動,或許這樣的結果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也說不一定。
從婁縣返回吳縣的路程倒是沒有再發生什麽奇怪的事情,倒是讓緊張了一路的周瑜多少有些精疲力竭的感覺,卻也不得不勉力支撐,與張昭等人合力舉辦了一場規模上雖然比不了婁縣,但卻勝在不會有什麽不開眼的家夥來搗亂的凱旋入城式,多少緩解了孫策心中的不爽。
那些在婁縣被坑掉的世家子弟自然也在孫策軍的裹挾下出現在了這一次的入城式上。向江東的世家豪強昭示著支持孫策軍勢力的壯大,向著那些依舊中立和頑抗的家族發出明確的信號――不要再負隅頑抗了,因為你們很快就會變成少數派,並最終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這樣的做法是否有意義,或者說能夠起到多大的效果孫策軍的謀士們並不敢打包票,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便是出現在這一次入城式上的那些世家子弟,他們和他們背後的家族,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打上孫策軍的標簽,今後自然會被其他依舊堅持與孫策軍對抗的家族排斥,就算心中或許對孫策的行為充滿怨恨,但在利益的感召下未必不會成為新的助力。
這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就算那些世家豪強明知道這是一個巨大的陷坑也不得不跳進取。
畢竟別看現在這些江東世家們似乎團結一致共同進退,但誰都清楚在孫策入主江東之前,這些家族之間的齷齪並不少。就算真的在互相之間發生背叛也絕對不是什麽令人意外的事情。
至於那個叫做於吉的琅邪宮老道人,則沒有出現在這一次的入城式上。
他被萬分不情願的孫策給釋放了。
好吧,既然是萬分不情願,你就應該清楚,若不是孫策的好基友周瑜的一力勸解,想要讓孫策放棄將於吉老道當做戰利品的一份參與到這一次的入城式中是多麽的困難。
尤其是當孫策注意到被自己所釋放的那個老道竟然依舊還是那般風輕雲淡,依舊還是如之前那樣的平靜自然,就好像完全不在乎孫策對於他生命的威脅。原本就已經堆積了甚多的怒火險些將孫策的理智再一次燒糊,那樣的話就算是有好基友周瑜在身邊也是無能為力的吧。
不管怎麽說。婁縣的事情最終能夠以較為和平的結局收場應該可以說是謝天謝地謝人了。
雖然說就算到了現在,當孫策聽說那個於吉老道在婁縣開壇講學竟然依舊頗受歡迎的時候依舊會表現出狂躁的情緒來,就好像某隻始終無法吃到某根很香很香的肉骨頭的野犬一般。
甚至某段時間周瑜不得不考慮是不是需要將老太夫人請出來才能平息此事呢?
很快,周瑜便發現,這個叫做於吉的老道人就仿佛是孫策的克星一般,不斷有其的消息如同無法滅殺的野草一樣傳入到孫策的耳朵裏。[..tw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而每一次和其有關的消息出現,又都能夠引發孫策新一輪的情緒波動,某些時候就算出現“一日三驚”的情況也並不為過。
總覺得日子在這麽下去就真的沒法過了吧。
還是說果然於吉(虞姬)才是霸王的最終歸宿,而好基友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愛人對抗麽。
這麽算來的話果然孫伯符也是一隻重色輕友的大混蛋吧。
真相把那個家夥的腦袋打開,然後看一看裏麵到底都裝了些什麽東西。
偶爾的閑暇時光中。某個帥氣儒雅,卻因為最近的心境而帶上了幾絲陰鬱的男人也會忍不住想一些這樣對於他而言多少有些出格的事情。哪怕隻是一閃而過,卻總覺得自己似乎做了什麽天大的錯事一般,那種背叛了彼此間友誼的感覺,令人恐懼的同時卻又有著一種另類的感覺,不斷刺激著男人敏感的神經,那種難以名狀的情緒如蛆附骨,令人難以擺脫。
看樣子這個突然出現並強勢插入他們生活中的老道士,已經將兩個人快要逼瘋了。
“看起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結局一定會非常的糟糕。”
可越是收集那個自稱於吉的神人的各種資料,周瑜便愈發覺得心驚。
這絕對是一個比張角還要危險的家夥!
而得出這個判斷的緣由,則是周瑜將其與張角的一些過往進行了比較後得出的結論。
張角的妖道屬性對於現在的大漢臣民而言已經算得上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他的過往雖然官方上多有遮掩但架不住人多口雜也算是流傳甚廣,尤其是張角所領導的叛亂敗亡後沒超過五年的時間,大漢這個曾經龐大且威嚴無比的帝國便步入混亂動蕩之中,於是很多消息都來不及銷毀,隻要是有心人。總是能夠從各種渠道收集來不少先不論是真是假的消息。
更不要說因為李書實的緣故,孫策和周瑜原本就對張角有著比常人更多三分的關心。
張角早年的出身已經無法考究,雖然各種版本很多,其中不乏一些看起來明顯就是在貶低的言辭,不過周瑜覺得對方至少也應該是寒門出身的讀書人,畢竟就算後來張角獲得《太平要術》真的是因為所謂的仙人傳授。但是想要讓一個不識字的成年人通過那比一般的典籍更加晦澀難懂的道術書學習到那麽多詭異的法術,就算世間或許真有這麽傳奇的事情,但這種超小概率的存在也完全可以歸結於不可能事件之中。
至於後來張角那一身令人感到神秘莫測的法術的由來,大抵也有很多種版本,不過比較令周瑜在意的,是其中的兩個――其中一個自然是那傳說中通過由南華仙人賜予的三卷《太平要術》自學成才,而另外一個,便是張角不知道通過什麽方式從琅邪宮得到了那一部同樣堪稱傳奇的道術書《太平清領道》的傳承,進而從裏麵學到了一身令人驚歎的本事。
這兩種說法不論是哪一種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有一些破綻,但周瑜之所以會如此關注這兩種說法並非沒有來由,要知道張角還未掀起叛亂前之所以能夠積累起足夠的名聲,除了他一身玄學和讖緯之學的確相當出色,能夠讓士林中的那些大儒也不得不佩服他在這方麵的造詣,同樣也是因為他經常行走於田間地壟,與他的弟子們一起利用符水免費救治普通百姓,才能讓其在久而久之中積累起來偌大的名聲。
最後。再加上其名聲漸大後所創立的太平道被當時的皇帝劉宏接受,雖然並沒有諸如將其冊立國師、國教之類的舉動。但這種不反對甚至可以說是暗中放縱的態度已經足以令太平道在短時間內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向整個大漢基層的每一個角落擴散,或者說擴張。
而到了如今的這個時候,在江東的土地上,再一次出現了一位同樣擅長使用符水救治百姓,同時一身玄學讖緯的本事比起張角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物,最重要的是這個人還是出自於張角相關傳說中的那神秘的琅邪宮。這真的不能不讓周瑜感到足夠的警覺。
難不成這於吉其實是隱藏不出的威力加強版的張角?
張角學道不過十數載,就已經可以操控人心並在大漢的土地上掀起血雨腥風,如今來了一個年紀更大,實力因為婁縣的事情似乎顯得更加高深莫測,身份上更是張角大概屬於師祖乃至於師曾祖級別的。從順帝開始便已經頗有盛名的老怪物,這尼瑪是要逆天的節奏吧!
而這也是為什麽周瑜對於張角一身所學來自何處的第一條傳言那麽關心的緣故。
如果說張角那神鬼莫測的一身本事有一部分,最好是大部分是源於那部傳聞中由南華老仙所傳的《太平要術》中習得,周瑜覺得自己或許還可以稍稍鬆上一口氣。
可若是第一條傳言純屬子虛烏有,張角身上的本事都學自於琅邪宮中……
諸天神佛鬼怪,不管是哪一路的大仙,出來一個將這個困擾他們這對好基友感情的老妖怪收了吧,你讓兩個“普普通通”的人類去對付那種非人類一級的存在,太捉弄人了吧!
好吧,這隻不過是周瑜想到這種可能時一時有些過於激動而產生的掀桌衝動,事實上如果真的確定了自己的對手的確是某種老妖怪級別的存在,發泄過後的周瑜也好,孫策也罷,都不會是那種直接喪失了鬥誌的膽小鬼,對手越強隻會激起他們更加的努力去解決那些困難。
否則以當時孫堅身死內部意誌動搖,外部群狼環飼的窘境中,孫家班早就已經垮掉,而不是如現在這般縱橫江東,而且為了彌補作為後來者的劣勢而隻爭朝夕。
隻不過,有了野心的張角將因為他過往的行為而聚攏在他身邊的勢力轉化為戰爭能力對大漢造成了多大的破壞即使是已經過去了這麽多年依然還讓那些經曆過這件事的人記憶猶新,就算周瑜自己並沒有經曆過那場動亂。但是黃蓋、程普這些老將軍可都是那次事件的親曆者,所以對這一切有著深刻了解的周瑜自然很清楚如果於吉選擇了與張角同樣的道路,那麽將會對江東帶來多麽大的禍患。
先前不願意輕易對這位“名士”揮動手中的屠刀是因為殺掉他可能對江東造成極大的震動,可當周瑜發現不殺掉此人的話對於江東而言將會多出一柄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那麽就算這於吉真的人畜無害,江東也絕對要將其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
更別說婁縣的那一處讓孫策和周瑜都很清楚的意識到對方對己方顯然缺乏善意。
或者幹脆點說。就是對方對於孫策軍有著滿滿的惡意,甚至可以說是不死不休的敵人。
“但是,越是如此,我們就越不能隨意行動,必須掌握了足夠的信息後予以雷霆打擊,否則不但無法解決掉對方,讓江東陷入到巨大的混亂,就算是我方內部也有可能陷入分裂。”
周瑜對孫策的勸誡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真正調查過對方才知道這個對他們抱有滿滿惡意的於吉到底對江東的滲透已經到了何種的程度――不提婁縣僅僅隻是聽到他的名字和即將到來便蜂擁而至的世家家眷和普通百姓。上演了一出令孫策極為惱火和尷尬的鬧劇。就算是在孫策軍內部,同樣有數量不少的部下與於吉以及於吉的徒子徒孫們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而這還不是最讓人頭疼的,因為周瑜剛剛知曉,就連孫策的兩位母親,孫堅的兩位遺孀吳氏太夫人姐妹也對於吉頗為崇信,而孫策的二弟孫權,也因為治療周泰的事情與擅長岐黃之術的琅邪宮有了一些來往,縱然這些來往還算不上多麽深刻。卻也令周瑜不得不小心對待。
當然,作為最終決策者的孫策也同樣如此。
隻不過稍稍有些出乎周瑜預料的是……
“既然覺得手頭的情報不足。無法看清那家夥的全麵目,那麽就將那家夥叫到眼前認認真真看個清楚好了,比起躲在一邊胡思亂想,倒不如正麵碰撞一下,得到的東西不但最為直接且更加寶貴,而且用身體得到的結果也遠比頭腦的思考來得更為準確不是麽~”
“這大概隻是伯符你這樣行動快過頭腦的家夥才會有的想法吧。”
“嘿嘿。或許公瑾你說得不錯,不過有的時候想得太多也不是什麽好事嘛,就好像在戰場上一樣,有的時候想得越多倒還不如懷著破釜沉舟的勇氣來一次衝鋒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那麽你在衝鋒之前考慮好了一切的利弊得失了麽?”
“那是當然了。就算不能都考慮清楚,但基本的判斷和直覺上的感應都不會落下。”
果然這才是孫策伯符的風格。而這也是為什麽這對好基友聯起手來會那麽的令敵人聞風喪膽――他們之間的分工有的時候十分明確,有的時候又顯得有些模糊可以彼此替代,但歸根到底性格爽朗的孫策還是更加喜歡使用更加直接一些的方式,就好像他的戰鬥風格那樣,這在某些時候或許會被稱之為無謀,但在大多數的時候往往卻能引領整個戰場上的局勢。
隻要不是沒有頭腦的猛打猛衝,事實上這就隻能被成為一種作戰風格而沒有高下優劣。
有的將軍習慣在後方運籌帷幄,判斷局勢的發展變化,而有的則以自身為先導將戰局納入到自己的行動之中,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取勝的方式也不止一條,甚至有的時候思考的太多也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選擇,而在這方麵最大的反麵教材便是空城之外猶豫不決的司馬懿。
所以雖然從個人的性格上,周瑜顯然不可能像孫策那樣喜歡豬突猛進式的戰鬥方式,但卻也不會真的過於幹涉友人的行為方式,反而會像一位賢惠的妻子那樣,在友人的身後默默為他的行為查缺補漏,盡上自己的一份心力。
所以好基友一輩子什麽的可不是隨便亂說的啊!
就好像李書實在並州軍中一樣,當他還沒有做出決斷的時候,不論是程昱還是小強都可以據理力爭。甚至就算是賈詡有的時候也可以暫時拋棄自己對踢飛存在感的執著,甚至有的時候為了達成某些目的,私底下也不是沒有做過一些其他的行動。
但是當李書實下定決心並開始付諸實施,除非打算徹底決裂,否則大家唯一的選擇便是努力完成李書實下達的任務,而一切的核心也以李書實定下的目標為核心運轉。
當然。論及貼心程度而言,就算是李書實和小強等人捆起來大概也是比不上心心相映的好基友組合,若不是李書實這邊占了人多勢眾的優勢,當初偃師那一戰也不會那麽快分出勝負。
反正這兩個人才是能夠相互扶持一輩子的好基友,兩隻蘿莉什麽的完全就是這種真情的阻礙嘛,就好像那兩個心中裝著那座山的男人,妻子什麽的隻不過是一種裝飾和社會施加的束縛。
咳咳,好像跑得有些太遠了點。
於是,在那番對話過去後沒幾天。略做準備的周瑜便開始了自己的謀劃。
首先,便是按照孫策的想法,直接將那個令人感到不安的於吉老道請到了吳縣,名義上自然是要請於吉講解學問,隻不過對於雙方而言,都很清楚對方對己方懷有著的惡意。
隻是麵對孫策一方提出的正式邀請,於吉想也沒想便答應了下來,顯然從之前的表現就可以知曉。這位老道並不懼怕孫策對其生命所進行的威脅,甚至在周瑜看來。於吉或許還巴不得孫策能夠將那種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的威脅轉化為事實,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口頭上。
於是又過了三日,當孫策與周瑜、張昭等人在自己的討逆將軍府中商議對江東的治理問題時,忽然發現門外守衛的兵將忽然在那裏交頭接耳起來。
須知道對於護衛而言,在執勤的時候隨意私欲是一件很犯忌諱的實情,不僅僅因為這樣的行為有很大可能打擾到所護衛之人的心情。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行為會眼中幹擾到護衛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忽視很多有可能傷害到所護衛之人的危險。
也就是說,無論怎麽辯解,這種私底下的竊竊私語都是一種很嚴重的瀆職行為。
若是沒有人發現或許還可以蒙混過關。可是如今被性烈如火的孫策發現並抓了個正著,就算孫策平日裏為人開朗,對待自己的部下也都十分的寬厚,但是依舊無法饒恕自己部下的錯誤,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尤其是對於掌兵之人,若是有功不賞,有過不罰,那麽軍隊的凝聚力絕對會大幅降低甚至有崩潰的可能。就算沒有給予幾位也算是立下過不少功勳的護衛們**上的懲處,但驅逐出親衛部隊並降職為普通士卒的懲罰依舊足以令有尊嚴的人羞憤欲死。
孫策並沒有對幾個人予以過多的懲罰,不過內心之中依舊十分不好受,畢竟這幾個人可都是跟隨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卻因為這樣的失誤不得不調離崗位,而且還不似李書實親衛部隊中的那種正常流動,就算離開親衛部隊也能夠得到高升和晉升更高職位的機會。一擼到底後,就算以他們的能力從頭做起可能也能很快重新達到同樣的高度,可是想要再進一步卻會變得極為困難,除非他們能夠立下非常巨大的功勞,可那將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原本還比較安穩的生活一下子變得艱難起來,也難怪與親衛們關係極好的孫策心情會變得如此之差,可惜他既不可能將這種情緒發泄到部下身上,也不可能發泄到無辜群眾身上,所以一切的錯誤,自然就要歸咎於能夠讓那些護衛們低語的那個緣由上――
應孫策之邀來到吳縣的老道於吉。(未完待續。。)
當然,這其中最為鬱悶的,便應該屬那無辜躺槍,縱然不斷補救卻被一個又一個意外的出現插成了刺蝟的婁縣縣令――縱然事後孫策很大度的表示此事與他無關,甚至還表揚了他在組織方麵的才能,但嗅覺敏銳的婁縣縣令黃獻依舊還是向孫策提出了辭呈,並在孫策駁回後幹脆棄官而逃,結果還沒等他逃出婁縣的地界便被“恰好”出現在逃亡之路上的士兵擒獲。
按照官方的說法,黃獻這個暗通賊寇的內鬼是被巡邏的士兵偶然發現並擒獲。
至於事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反正黃獻在婁縣的家族產業倒是被查抄的挺迅速。
至於這一次“意外衝突”中獲利的那一方,大概那位舉止神秘的老者可以算是唯一的贏家吧,但是卻也同樣因此被統帥江東的“小霸王”糾纏上想來絕對沒有那麽容易應付。
隻不過考慮到其有意引誘孫策的舉動,或許這樣的結果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也說不一定。
從婁縣返回吳縣的路程倒是沒有再發生什麽奇怪的事情,倒是讓緊張了一路的周瑜多少有些精疲力竭的感覺,卻也不得不勉力支撐,與張昭等人合力舉辦了一場規模上雖然比不了婁縣,但卻勝在不會有什麽不開眼的家夥來搗亂的凱旋入城式,多少緩解了孫策心中的不爽。
那些在婁縣被坑掉的世家子弟自然也在孫策軍的裹挾下出現在了這一次的入城式上。向江東的世家豪強昭示著支持孫策軍勢力的壯大,向著那些依舊中立和頑抗的家族發出明確的信號――不要再負隅頑抗了,因為你們很快就會變成少數派,並最終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這樣的做法是否有意義,或者說能夠起到多大的效果孫策軍的謀士們並不敢打包票,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便是出現在這一次入城式上的那些世家子弟,他們和他們背後的家族,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打上孫策軍的標簽,今後自然會被其他依舊堅持與孫策軍對抗的家族排斥,就算心中或許對孫策的行為充滿怨恨,但在利益的感召下未必不會成為新的助力。
這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就算那些世家豪強明知道這是一個巨大的陷坑也不得不跳進取。
畢竟別看現在這些江東世家們似乎團結一致共同進退,但誰都清楚在孫策入主江東之前,這些家族之間的齷齪並不少。就算真的在互相之間發生背叛也絕對不是什麽令人意外的事情。
至於那個叫做於吉的琅邪宮老道人,則沒有出現在這一次的入城式上。
他被萬分不情願的孫策給釋放了。
好吧,既然是萬分不情願,你就應該清楚,若不是孫策的好基友周瑜的一力勸解,想要讓孫策放棄將於吉老道當做戰利品的一份參與到這一次的入城式中是多麽的困難。
尤其是當孫策注意到被自己所釋放的那個老道竟然依舊還是那般風輕雲淡,依舊還是如之前那樣的平靜自然,就好像完全不在乎孫策對於他生命的威脅。原本就已經堆積了甚多的怒火險些將孫策的理智再一次燒糊,那樣的話就算是有好基友周瑜在身邊也是無能為力的吧。
不管怎麽說。婁縣的事情最終能夠以較為和平的結局收場應該可以說是謝天謝地謝人了。
雖然說就算到了現在,當孫策聽說那個於吉老道在婁縣開壇講學竟然依舊頗受歡迎的時候依舊會表現出狂躁的情緒來,就好像某隻始終無法吃到某根很香很香的肉骨頭的野犬一般。
甚至某段時間周瑜不得不考慮是不是需要將老太夫人請出來才能平息此事呢?
很快,周瑜便發現,這個叫做於吉的老道人就仿佛是孫策的克星一般,不斷有其的消息如同無法滅殺的野草一樣傳入到孫策的耳朵裏。[..tw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而每一次和其有關的消息出現,又都能夠引發孫策新一輪的情緒波動,某些時候就算出現“一日三驚”的情況也並不為過。
總覺得日子在這麽下去就真的沒法過了吧。
還是說果然於吉(虞姬)才是霸王的最終歸宿,而好基友無論如何也無法與愛人對抗麽。
這麽算來的話果然孫伯符也是一隻重色輕友的大混蛋吧。
真相把那個家夥的腦袋打開,然後看一看裏麵到底都裝了些什麽東西。
偶爾的閑暇時光中。某個帥氣儒雅,卻因為最近的心境而帶上了幾絲陰鬱的男人也會忍不住想一些這樣對於他而言多少有些出格的事情。哪怕隻是一閃而過,卻總覺得自己似乎做了什麽天大的錯事一般,那種背叛了彼此間友誼的感覺,令人恐懼的同時卻又有著一種另類的感覺,不斷刺激著男人敏感的神經,那種難以名狀的情緒如蛆附骨,令人難以擺脫。
看樣子這個突然出現並強勢插入他們生活中的老道士,已經將兩個人快要逼瘋了。
“看起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結局一定會非常的糟糕。”
可越是收集那個自稱於吉的神人的各種資料,周瑜便愈發覺得心驚。
這絕對是一個比張角還要危險的家夥!
而得出這個判斷的緣由,則是周瑜將其與張角的一些過往進行了比較後得出的結論。
張角的妖道屬性對於現在的大漢臣民而言已經算得上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他的過往雖然官方上多有遮掩但架不住人多口雜也算是流傳甚廣,尤其是張角所領導的叛亂敗亡後沒超過五年的時間,大漢這個曾經龐大且威嚴無比的帝國便步入混亂動蕩之中,於是很多消息都來不及銷毀,隻要是有心人。總是能夠從各種渠道收集來不少先不論是真是假的消息。
更不要說因為李書實的緣故,孫策和周瑜原本就對張角有著比常人更多三分的關心。
張角早年的出身已經無法考究,雖然各種版本很多,其中不乏一些看起來明顯就是在貶低的言辭,不過周瑜覺得對方至少也應該是寒門出身的讀書人,畢竟就算後來張角獲得《太平要術》真的是因為所謂的仙人傳授。但是想要讓一個不識字的成年人通過那比一般的典籍更加晦澀難懂的道術書學習到那麽多詭異的法術,就算世間或許真有這麽傳奇的事情,但這種超小概率的存在也完全可以歸結於不可能事件之中。
至於後來張角那一身令人感到神秘莫測的法術的由來,大抵也有很多種版本,不過比較令周瑜在意的,是其中的兩個――其中一個自然是那傳說中通過由南華仙人賜予的三卷《太平要術》自學成才,而另外一個,便是張角不知道通過什麽方式從琅邪宮得到了那一部同樣堪稱傳奇的道術書《太平清領道》的傳承,進而從裏麵學到了一身令人驚歎的本事。
這兩種說法不論是哪一種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有一些破綻,但周瑜之所以會如此關注這兩種說法並非沒有來由,要知道張角還未掀起叛亂前之所以能夠積累起足夠的名聲,除了他一身玄學和讖緯之學的確相當出色,能夠讓士林中的那些大儒也不得不佩服他在這方麵的造詣,同樣也是因為他經常行走於田間地壟,與他的弟子們一起利用符水免費救治普通百姓,才能讓其在久而久之中積累起來偌大的名聲。
最後。再加上其名聲漸大後所創立的太平道被當時的皇帝劉宏接受,雖然並沒有諸如將其冊立國師、國教之類的舉動。但這種不反對甚至可以說是暗中放縱的態度已經足以令太平道在短時間內如同燎原之火一般向整個大漢基層的每一個角落擴散,或者說擴張。
而到了如今的這個時候,在江東的土地上,再一次出現了一位同樣擅長使用符水救治百姓,同時一身玄學讖緯的本事比起張角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物,最重要的是這個人還是出自於張角相關傳說中的那神秘的琅邪宮。這真的不能不讓周瑜感到足夠的警覺。
難不成這於吉其實是隱藏不出的威力加強版的張角?
張角學道不過十數載,就已經可以操控人心並在大漢的土地上掀起血雨腥風,如今來了一個年紀更大,實力因為婁縣的事情似乎顯得更加高深莫測,身份上更是張角大概屬於師祖乃至於師曾祖級別的。從順帝開始便已經頗有盛名的老怪物,這尼瑪是要逆天的節奏吧!
而這也是為什麽周瑜對於張角一身所學來自何處的第一條傳言那麽關心的緣故。
如果說張角那神鬼莫測的一身本事有一部分,最好是大部分是源於那部傳聞中由南華老仙所傳的《太平要術》中習得,周瑜覺得自己或許還可以稍稍鬆上一口氣。
可若是第一條傳言純屬子虛烏有,張角身上的本事都學自於琅邪宮中……
諸天神佛鬼怪,不管是哪一路的大仙,出來一個將這個困擾他們這對好基友感情的老妖怪收了吧,你讓兩個“普普通通”的人類去對付那種非人類一級的存在,太捉弄人了吧!
好吧,這隻不過是周瑜想到這種可能時一時有些過於激動而產生的掀桌衝動,事實上如果真的確定了自己的對手的確是某種老妖怪級別的存在,發泄過後的周瑜也好,孫策也罷,都不會是那種直接喪失了鬥誌的膽小鬼,對手越強隻會激起他們更加的努力去解決那些困難。
否則以當時孫堅身死內部意誌動搖,外部群狼環飼的窘境中,孫家班早就已經垮掉,而不是如現在這般縱橫江東,而且為了彌補作為後來者的劣勢而隻爭朝夕。
隻不過,有了野心的張角將因為他過往的行為而聚攏在他身邊的勢力轉化為戰爭能力對大漢造成了多大的破壞即使是已經過去了這麽多年依然還讓那些經曆過這件事的人記憶猶新,就算周瑜自己並沒有經曆過那場動亂。但是黃蓋、程普這些老將軍可都是那次事件的親曆者,所以對這一切有著深刻了解的周瑜自然很清楚如果於吉選擇了與張角同樣的道路,那麽將會對江東帶來多麽大的禍患。
先前不願意輕易對這位“名士”揮動手中的屠刀是因為殺掉他可能對江東造成極大的震動,可當周瑜發現不殺掉此人的話對於江東而言將會多出一柄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那麽就算這於吉真的人畜無害,江東也絕對要將其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
更別說婁縣的那一處讓孫策和周瑜都很清楚的意識到對方對己方顯然缺乏善意。
或者幹脆點說。就是對方對於孫策軍有著滿滿的惡意,甚至可以說是不死不休的敵人。
“但是,越是如此,我們就越不能隨意行動,必須掌握了足夠的信息後予以雷霆打擊,否則不但無法解決掉對方,讓江東陷入到巨大的混亂,就算是我方內部也有可能陷入分裂。”
周瑜對孫策的勸誡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真正調查過對方才知道這個對他們抱有滿滿惡意的於吉到底對江東的滲透已經到了何種的程度――不提婁縣僅僅隻是聽到他的名字和即將到來便蜂擁而至的世家家眷和普通百姓。上演了一出令孫策極為惱火和尷尬的鬧劇。就算是在孫策軍內部,同樣有數量不少的部下與於吉以及於吉的徒子徒孫們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而這還不是最讓人頭疼的,因為周瑜剛剛知曉,就連孫策的兩位母親,孫堅的兩位遺孀吳氏太夫人姐妹也對於吉頗為崇信,而孫策的二弟孫權,也因為治療周泰的事情與擅長岐黃之術的琅邪宮有了一些來往,縱然這些來往還算不上多麽深刻。卻也令周瑜不得不小心對待。
當然,作為最終決策者的孫策也同樣如此。
隻不過稍稍有些出乎周瑜預料的是……
“既然覺得手頭的情報不足。無法看清那家夥的全麵目,那麽就將那家夥叫到眼前認認真真看個清楚好了,比起躲在一邊胡思亂想,倒不如正麵碰撞一下,得到的東西不但最為直接且更加寶貴,而且用身體得到的結果也遠比頭腦的思考來得更為準確不是麽~”
“這大概隻是伯符你這樣行動快過頭腦的家夥才會有的想法吧。”
“嘿嘿。或許公瑾你說得不錯,不過有的時候想得太多也不是什麽好事嘛,就好像在戰場上一樣,有的時候想得越多倒還不如懷著破釜沉舟的勇氣來一次衝鋒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那麽你在衝鋒之前考慮好了一切的利弊得失了麽?”
“那是當然了。就算不能都考慮清楚,但基本的判斷和直覺上的感應都不會落下。”
果然這才是孫策伯符的風格。而這也是為什麽這對好基友聯起手來會那麽的令敵人聞風喪膽――他們之間的分工有的時候十分明確,有的時候又顯得有些模糊可以彼此替代,但歸根到底性格爽朗的孫策還是更加喜歡使用更加直接一些的方式,就好像他的戰鬥風格那樣,這在某些時候或許會被稱之為無謀,但在大多數的時候往往卻能引領整個戰場上的局勢。
隻要不是沒有頭腦的猛打猛衝,事實上這就隻能被成為一種作戰風格而沒有高下優劣。
有的將軍習慣在後方運籌帷幄,判斷局勢的發展變化,而有的則以自身為先導將戰局納入到自己的行動之中,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取勝的方式也不止一條,甚至有的時候思考的太多也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選擇,而在這方麵最大的反麵教材便是空城之外猶豫不決的司馬懿。
所以雖然從個人的性格上,周瑜顯然不可能像孫策那樣喜歡豬突猛進式的戰鬥方式,但卻也不會真的過於幹涉友人的行為方式,反而會像一位賢惠的妻子那樣,在友人的身後默默為他的行為查缺補漏,盡上自己的一份心力。
所以好基友一輩子什麽的可不是隨便亂說的啊!
就好像李書實在並州軍中一樣,當他還沒有做出決斷的時候,不論是程昱還是小強都可以據理力爭。甚至就算是賈詡有的時候也可以暫時拋棄自己對踢飛存在感的執著,甚至有的時候為了達成某些目的,私底下也不是沒有做過一些其他的行動。
但是當李書實下定決心並開始付諸實施,除非打算徹底決裂,否則大家唯一的選擇便是努力完成李書實下達的任務,而一切的核心也以李書實定下的目標為核心運轉。
當然。論及貼心程度而言,就算是李書實和小強等人捆起來大概也是比不上心心相映的好基友組合,若不是李書實這邊占了人多勢眾的優勢,當初偃師那一戰也不會那麽快分出勝負。
反正這兩個人才是能夠相互扶持一輩子的好基友,兩隻蘿莉什麽的完全就是這種真情的阻礙嘛,就好像那兩個心中裝著那座山的男人,妻子什麽的隻不過是一種裝飾和社會施加的束縛。
咳咳,好像跑得有些太遠了點。
於是,在那番對話過去後沒幾天。略做準備的周瑜便開始了自己的謀劃。
首先,便是按照孫策的想法,直接將那個令人感到不安的於吉老道請到了吳縣,名義上自然是要請於吉講解學問,隻不過對於雙方而言,都很清楚對方對己方懷有著的惡意。
隻是麵對孫策一方提出的正式邀請,於吉想也沒想便答應了下來,顯然從之前的表現就可以知曉。這位老道並不懼怕孫策對其生命所進行的威脅,甚至在周瑜看來。於吉或許還巴不得孫策能夠將那種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的威脅轉化為事實,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口頭上。
於是又過了三日,當孫策與周瑜、張昭等人在自己的討逆將軍府中商議對江東的治理問題時,忽然發現門外守衛的兵將忽然在那裏交頭接耳起來。
須知道對於護衛而言,在執勤的時候隨意私欲是一件很犯忌諱的實情,不僅僅因為這樣的行為有很大可能打擾到所護衛之人的心情。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行為會眼中幹擾到護衛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忽視很多有可能傷害到所護衛之人的危險。
也就是說,無論怎麽辯解,這種私底下的竊竊私語都是一種很嚴重的瀆職行為。
若是沒有人發現或許還可以蒙混過關。可是如今被性烈如火的孫策發現並抓了個正著,就算孫策平日裏為人開朗,對待自己的部下也都十分的寬厚,但是依舊無法饒恕自己部下的錯誤,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尤其是對於掌兵之人,若是有功不賞,有過不罰,那麽軍隊的凝聚力絕對會大幅降低甚至有崩潰的可能。就算沒有給予幾位也算是立下過不少功勳的護衛們**上的懲處,但驅逐出親衛部隊並降職為普通士卒的懲罰依舊足以令有尊嚴的人羞憤欲死。
孫策並沒有對幾個人予以過多的懲罰,不過內心之中依舊十分不好受,畢竟這幾個人可都是跟隨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卻因為這樣的失誤不得不調離崗位,而且還不似李書實親衛部隊中的那種正常流動,就算離開親衛部隊也能夠得到高升和晉升更高職位的機會。一擼到底後,就算以他們的能力從頭做起可能也能很快重新達到同樣的高度,可是想要再進一步卻會變得極為困難,除非他們能夠立下非常巨大的功勞,可那將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原本還比較安穩的生活一下子變得艱難起來,也難怪與親衛們關係極好的孫策心情會變得如此之差,可惜他既不可能將這種情緒發泄到部下身上,也不可能發泄到無辜群眾身上,所以一切的錯誤,自然就要歸咎於能夠讓那些護衛們低語的那個緣由上――
應孫策之邀來到吳縣的老道於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