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節進城之議
道光三十年的八月二十九,皇帝駕返紫禁城已經過了數日,在養心殿叫起,軍機大臣行禮已畢,皇帝命人給幾位大人搬來杌子,然後內侍退下:“朕記得今年正月十八的時候,也是在養心殿叫起,曾經和穆彰阿說過,從今年的九月初一到明年的四月三十,軍機,內閣,六部官員入值的時間向後延遲半個時辰,賽尚阿,你還記得此事嗎?”
“是!奴才記得的。皇上當時說:‘……每天寅時起床,卯時入宮,……縱使諸位臣工有扶掖之心,也難抒皇上眷念之意。……故而從今日起,臣工入宮時間改定為每日辰正時刻,以每年的9月到來年的4月為期,其他的時刻,則以辰初時入宮為準。’”
“唔,不錯,是這樣說的。”皇帝倒似乎沒有想到賽尚阿是記憶力這樣驚人,很有點訝異的打量了他幾眼,他說:“等一會兒下去,將這番旨意交內閣明發。”
“喳!”
“還有一件事,陸建瀛上了一道折子,關於《英夷文安攜通譯麥華陀到兩江總督府投遞公文,循案谘送。並該夷不肯守候欲赴天津各一摺》,你們看過了嗎?”
“回皇上話,臣等看過了。”賽尚阿不等皇帝再發問,主動答道:“皇上毋需為此等小事憂勞聖懷,陸大人的折子裏雖然有夷人‘且動輒稱欲赴天津,’之語,在臣等看來,不過是夷人虛聲恫喝,此乃其故智,皇上不必理睬就是了。”
“不必理睬?”皇帝古怪的一笑:“這就是軍機處幾位大臣議定的章程嗎?若是夷人執意要進京呢?還有,英夷當年與耆英就進城一事確有磋商事體,今日英夷舊事重提,倒也不能說全然無禮。季芝昌?”
“臣在!”
“當年英人退還舟山群島之時,曾經就英夷進入廣州城一事有過協約,你可還記得其中文字?”
季芝昌無奈的一皺眉,文字他當然記得,隻是在這時候提及此事,無疑是為英人進城一事張目,身為軍機大臣,實非本心所願。正在一個愣神間,皇帝不滿的‘嗯?’了一聲,這一次他不能再拖延了:“回皇上話,臣記得協約中關於英夷進城之事是這樣說的:‘進粵城之議,中國大憲(這是指耆英,當時他是負責談判此事的中方全權代表)奉大皇帝諭旨,可以經久相安,方為妥善等因……故議定,一俟時行欲臻妥協,再準英人入城。然此一款雖經延遲,斷不可廢止矣。’”
這件事是發生在道光二十六年,轉過年來,英國人要求清政府允許其僑民入住廣州城,時任兩廣總督的耆英抗拒無力,隻得勉強簽下兩年之後入城之約,心中又知道兩年之後此事必生事端,於是便進京活動,以為規避。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果然就進城一事引發事端,新任總督徐廣縉,巡撫閑的翹起了二郎腿:“當年高廟在熱河行宮召見英使馬嘎爾尼時曾說過:‘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朕常有見賢思齊之心,想效法高廟,當麵將朕於英人觀感告誡於他,祁相,你認為若是允許英人進京來,在朕於他天語教誨之餘,讓彼等認識到我大清宮殿井邑之繁麗,倉廩之富足充實,正是詩經所載四方之極地!高廟有詩雲,‘百年熙皞(音耗)繁文物,勝似三都及兩京。’這樣的景致,難道讓那些化外小民瞻仰之後,不能有益宣揚教化?”
祈雋藻越聽越害怕。皇帝年紀輕,很多地方尚不知利害。若是依他的話,竟似是允許英人進入這天子腳下,首善之區!便不考慮英使朝見皇帝時行禮方麵的糾纏——這是有前車之鑒的,隻是想到滿堂的朝臣之中多出來一個紅頭發,綠眼睛的夷人,隻是同僚的眼神便足以讓老人汗顏。更不用提日後天下眾口籍籍,談及此事,都會說是他祈雋藻沒有盡到人臣匡扶君上的規勸之責,史筆如鐵,這樣的罪名如何當得?想到這裏,皇帝正好說完:“……將來談起,不也是朕文治之功嗎?”
祈雋藻趕忙跪了下來:“老臣不敢奉召,請皇上收回成命。”
“為什麽?”皇帝有點不願意了:“難道朕說得不對嗎?”
“臣不敢。隻是,英夷進京之事,從來都是事關國體,老臣以為,便是皇上有此意,也要多方籌劃,各部同議。況,英夷進京之後,麵見皇上,當行何等禮儀,都是舉國觀瞻。更不用提小民之中……”
“你是擔心有季芝昌說到的圍觀之事吧?這倒不必擔心。北京城乃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區,百姓飽經聖人教化,萬不至出現什麽騷動的。”
祈雋藻隻覺得口中又苦又澀,難過的咧開了嘴巴,心中暗想:這樣聽起來,皇帝竟似是鐵了心要讓夷人進京了?
道光三十年的八月二十九,皇帝駕返紫禁城已經過了數日,在養心殿叫起,軍機大臣行禮已畢,皇帝命人給幾位大人搬來杌子,然後內侍退下:“朕記得今年正月十八的時候,也是在養心殿叫起,曾經和穆彰阿說過,從今年的九月初一到明年的四月三十,軍機,內閣,六部官員入值的時間向後延遲半個時辰,賽尚阿,你還記得此事嗎?”
“是!奴才記得的。皇上當時說:‘……每天寅時起床,卯時入宮,……縱使諸位臣工有扶掖之心,也難抒皇上眷念之意。……故而從今日起,臣工入宮時間改定為每日辰正時刻,以每年的9月到來年的4月為期,其他的時刻,則以辰初時入宮為準。’”
“唔,不錯,是這樣說的。”皇帝倒似乎沒有想到賽尚阿是記憶力這樣驚人,很有點訝異的打量了他幾眼,他說:“等一會兒下去,將這番旨意交內閣明發。”
“喳!”
“還有一件事,陸建瀛上了一道折子,關於《英夷文安攜通譯麥華陀到兩江總督府投遞公文,循案谘送。並該夷不肯守候欲赴天津各一摺》,你們看過了嗎?”
“回皇上話,臣等看過了。”賽尚阿不等皇帝再發問,主動答道:“皇上毋需為此等小事憂勞聖懷,陸大人的折子裏雖然有夷人‘且動輒稱欲赴天津,’之語,在臣等看來,不過是夷人虛聲恫喝,此乃其故智,皇上不必理睬就是了。”
“不必理睬?”皇帝古怪的一笑:“這就是軍機處幾位大臣議定的章程嗎?若是夷人執意要進京呢?還有,英夷當年與耆英就進城一事確有磋商事體,今日英夷舊事重提,倒也不能說全然無禮。季芝昌?”
“臣在!”
“當年英人退還舟山群島之時,曾經就英夷進入廣州城一事有過協約,你可還記得其中文字?”
季芝昌無奈的一皺眉,文字他當然記得,隻是在這時候提及此事,無疑是為英人進城一事張目,身為軍機大臣,實非本心所願。正在一個愣神間,皇帝不滿的‘嗯?’了一聲,這一次他不能再拖延了:“回皇上話,臣記得協約中關於英夷進城之事是這樣說的:‘進粵城之議,中國大憲(這是指耆英,當時他是負責談判此事的中方全權代表)奉大皇帝諭旨,可以經久相安,方為妥善等因……故議定,一俟時行欲臻妥協,再準英人入城。然此一款雖經延遲,斷不可廢止矣。’”
這件事是發生在道光二十六年,轉過年來,英國人要求清政府允許其僑民入住廣州城,時任兩廣總督的耆英抗拒無力,隻得勉強簽下兩年之後入城之約,心中又知道兩年之後此事必生事端,於是便進京活動,以為規避。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果然就進城一事引發事端,新任總督徐廣縉,巡撫閑的翹起了二郎腿:“當年高廟在熱河行宮召見英使馬嘎爾尼時曾說過:‘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朕常有見賢思齊之心,想效法高廟,當麵將朕於英人觀感告誡於他,祁相,你認為若是允許英人進京來,在朕於他天語教誨之餘,讓彼等認識到我大清宮殿井邑之繁麗,倉廩之富足充實,正是詩經所載四方之極地!高廟有詩雲,‘百年熙皞(音耗)繁文物,勝似三都及兩京。’這樣的景致,難道讓那些化外小民瞻仰之後,不能有益宣揚教化?”
祈雋藻越聽越害怕。皇帝年紀輕,很多地方尚不知利害。若是依他的話,竟似是允許英人進入這天子腳下,首善之區!便不考慮英使朝見皇帝時行禮方麵的糾纏——這是有前車之鑒的,隻是想到滿堂的朝臣之中多出來一個紅頭發,綠眼睛的夷人,隻是同僚的眼神便足以讓老人汗顏。更不用提日後天下眾口籍籍,談及此事,都會說是他祈雋藻沒有盡到人臣匡扶君上的規勸之責,史筆如鐵,這樣的罪名如何當得?想到這裏,皇帝正好說完:“……將來談起,不也是朕文治之功嗎?”
祈雋藻趕忙跪了下來:“老臣不敢奉召,請皇上收回成命。”
“為什麽?”皇帝有點不願意了:“難道朕說得不對嗎?”
“臣不敢。隻是,英夷進京之事,從來都是事關國體,老臣以為,便是皇上有此意,也要多方籌劃,各部同議。況,英夷進京之後,麵見皇上,當行何等禮儀,都是舉國觀瞻。更不用提小民之中……”
“你是擔心有季芝昌說到的圍觀之事吧?這倒不必擔心。北京城乃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區,百姓飽經聖人教化,萬不至出現什麽騷動的。”
祈雋藻隻覺得口中又苦又澀,難過的咧開了嘴巴,心中暗想:這樣聽起來,皇帝竟似是鐵了心要讓夷人進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