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節京中大審(2)
載瀅沒有休息數日,他是年輕人,自問身體支撐得住;心中來這件哄傳全國的案子也實在好奇,回府呆了一天,第二天便到了刑部,名為白雲亭的治公之所,和紹祺、桑春榮、剛毅、翁曾桂幾個人見了麵。這其中紹祺和桑春榮是刑部滿漢尚書,翁曾桂聽審此案,卻是因為他是刑部浙江司的主事。
桑春榮為八月二十日的時候,提京會審楊乃武一案的上諭大傷腦筋,因為第一,寶鋆早有囑托,希望他對這件案子格外關顧;第二,浙江巡撫楊昌浚剛剛送了一份重禮。走的是外省督撫照例的碳敬的名義。
以刑部尚書的身份,每年的冰炭二敬總是在一二百兩銀子,但這一次卻高達一千兩。得人錢財,為人消災,煌煌上諭雖然不能公然違抗,但想辦法拖延,還是能夠給楊昌浚一段化解的時間的。
因為這樣,浙江司主事的吉順拿著根據上諭所擬的谘文上堂請求畫行的時候,桑春榮擺擺手說,“先放在那裏,等我看過了再說。”
這原也正常,桑春榮雖然不像剛毅那樣精通律例,但說要看,也是合理舉動,因此吉順並未多說。但一等兩三天,桑春榮始終不提此事,讓吉順有些按捺不住了,“白公……”桑春榮號白齋,所以這樣稱呼他,“卑職看,還是馬上辦出去的好。”
“為什麽呢?”
“刑部複核此案,幾次駁下去,都讓浙江頂了回來,威信大損;如今既有上諭,正該及早發出,若是耽擱太久,怕不好交代。”
桑春榮無理之下,隻得胡攪蠻纏,“我看,胡學使的複奏也該到了,等看看他如何說法,再做道理,比較妥當,也許已經審明白了呢?那就不必多此一舉了嘛!”
“複奏是複奏,上諭是上諭;如果浙江那邊真的已經審問明白,自然也可以申複,請求免提人證卷宗,那時候再奏聞請旨也不要緊。”
“不,不能這麽辦。”桑春榮執意不允,卻又說不出一個理由。
吉順很覺得無奈,隻得去找紹祺。紹祺是個泥菩薩,為人隻知自謙以保名,任何得罪人的事都不做;眼看此事要出現岔頭,沒奈何之下,隻好去找一個人,此人叫汪鳴鑾,他是在京中的浙江籍的翰林魁首之一,任職在國子監司業,是翁同龢的學生;還有一個人是鹹豐十年的狀元鍾駿聲,現在的翰林院侍讀。
這兩個人和另外十八個人連銜起草了一份狀子,但領銜的卻不是他們,而是一個叫汪樹屏的杭州士紳,這樣做的目的是表示呈控乃是出於地方公意,而並不是以浙江的京官意圖幹預桑梓的公事。
折子遞到都察院,認為此案惟有提京部審,才能有正確的結果,而惶惶上諭如天,竟然在刑部為人打了折扣,這樣的事情,不知道朝廷問不問,管不管?
這樣的訴訟,先不必說大部分是雅負清望,為公卿所尊敬的名士,也不必問在都察院內有沒有人動問,隻是看事情的由頭,就非出奏不可。
但都察院的奏折剛剛轉到禦前,皇帝還不曾看過,桑春榮先慌了手腳,趕忙傳吉順上堂,首先畫行,隨即抄繕用印,封緘妥當,封套上標明‘加緊’,送交兵部驛遞。
而辦過這件差事,桑春榮仍舊魂夢不安,以為最起碼也要落一個奉旨申斥的罪名,即便沒有什麽實際損失,大大的跌一番麵子也是肯定的;誰知道皇帝倒似乎並不將此事放在心上似的,肅順問及此事,也為他含糊的敷衍過去。
等到甘瀅到部聽審此案,連桑春榮在內都很覺得奇怪,他在二月的時候調任戶部侍郎,如何到此處來聽審案了?他的身份無一不知,但煌煌上諭寫得清楚明白,還是叫他‘甘瀅’,可知皇帝並不是要他以皇子之尊坐鎮刑部。這如何接待,倒成了很大的問題。
還是翁曾桂說了一句話,“既然上諭上說,以戶左甘瀅聽審此案,就當他是戶部左侍郎就是了。我等奉旨而行,還能有什麽錯嗎?”
這句話如撥雲見日,做臣下的,領旨而行,便萬無一失。於是,等載瀅到了刑部,翁曾桂和剛毅迎出白雲亭——載瀅也曾經在刑部任過職,知道白雲亭是平日聚談會食之所,是刑部這樣一個滿地肅殺的衙門中唯一一處小有花木之盛的地方。
載瀅進到亭中,依足禮數,逐一見過,雖然有翁曾桂的話在先,但任何一個也不敢大刺刺的受他的禮,紛紛起身,還禮如儀,“甘大人這一次東渡海峽,為國勞軍,路上多有風濤之惡,我等還以為甘兄總還要休整幾天,才能入值呢,何來之速耶?”
“說來好笑,我這一次到東瀛,……”載瀅胡亂解釋了幾句,最後說道,“隻盼著這件案子能夠水落石出,也好魚雁相傳,一解眾人心頭疑惑呢!”
他向一邊看去,“這位是剛子良剛大人吧?”
子良是剛毅的字,他是旗人,讀的書不多,偏偏喜歡掉文,經常念白字,給人家當笑話講;但在刑部多年,律例爛熟於心,所以雖然是直隸司的司官,這一次卻被調了出來,到浙江司審理此案——這也可以看的出來,朝廷對於浙江司上下並不信任。
剛毅聞言趕忙起身,“見過大人。”這倒不是他有意逢迎。甘瀅的身份是戶部侍郎,較他的司中主事還要高上一階。
“不敢,子良兄請坐。”甘瀅微笑著說道,“久聞老兄目光如炬,折獄精到,而又熟於律例,說起來,辦這一樁案子,仰仗你老兄之處甚多啊?”
剛毅高興極了,咧嘴笑了幾聲,方覺得不對,“剛某何能,還要靠白公、筱珊(翁曾桂的字,一做小山)和甘大人指點,我不過盡一番書役之務,以求皇上聖心所求,秋曹折獄,不可草‘管’人命的至意,不會落到空處而已。”
剛毅經常讀白字,把草菅人命的‘菅’念做‘管’,把皋陶的陶字念做本音(這個字應該念做搖,傳說他是虞舜時候的司法官),給部中同僚當笑話講;關於他的笑話還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刑部提牢司報請公文,有一個犯人‘瘐’斃獄中,剛毅提筆改作‘瘦’斃,且訓斥司員不識字。
另外有一次,四川報稱,征剿番夷獲勝,其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剛毅不懂,以為是對方寫錯了,“怎麽就知道是向北跑的?難道就不能向東、南、西逃竄嗎?”一時為眾人引以為笑談。
但其人秉性峻刻,而且心眼兒極小,旁人知道他這個毛病,本著與人為善的念頭,輕易不會糾正他,他還自以為得計;載瀅初至,不知內情,很是楞了一下,看看周圍人詭笑的眼神,猜到了一些,“子良兄,草菅人命。”
剛毅還不明白,瞪大了眼睛,“什麽?”
“不是草‘管’人命,是草菅人命。老兄讀錯了字音了。”
剛毅臉一紅,載瀅是他得罪不起的,隻好唯唯應承。轉而又覺得奇怪:自己念了多年的‘管’,旁人怎麽就不提醒一下?難道是他們都不識得?還是故意不說,讓自己在聽審的阿哥麵前出醜?!這樣一想,心中更是大恨!
小白菜是九月初六日解到北京的。在杭州,這個提審的消息引發了極大的轟動,茶坊酒肆到處有人議論,有那好事的,鑽頭覓縫的打聽兩個人起解的日期,走旱路還是水路?好趕到前麵要衝之地去一睹廬山真麵目。
但始終沒有確信,據說楊昌浚在接到刑部的公事後,大發雷霆,說,“正案既有確供,案子鐵定不移,要提人證卷宗到京,簡直是自找麻煩。”
楊昌浚這樣的說話,在省內引起很大的麻煩,士紳百姓對其早有不滿,聽到他言辭中公然詆毀,開始上下活動,要給他一個好看。便是他的幕僚也認為居停大人這種做法殊為不智,苦勸良久,才終於成行,但也隻有小白菜一個人;楊乃武傷情極重,必須要等醫好了才能就道。
楊乃武的刑傷非常嚴重,本來已經調養得差不多了,但胡瑞瀾重開此案,由邊葆誠主審,又大大的吃了一番苦頭,新創引發舊傷,寸步難行。於是楊昌浚決定,全案卷宗連同葛畢氏及一幹認證先行解送;楊乃武這一斌,等他的傷好了,再由海路進京。
浙江逆倫大案哄傳天下,經過兩年有餘的往返繁複,終於到了水落石出的日子,北京城中百姓又是好奇,又是有心湊趣,知道這一天是押解的威遠帶著正犯、人證和卷宗解交到部的日子,因此一早起來,刑部門外聚滿了百姓,都想看看這花名叫小白菜的女子是如何顏色!
……
載瀅沒有休息數日,他是年輕人,自問身體支撐得住;心中來這件哄傳全國的案子也實在好奇,回府呆了一天,第二天便到了刑部,名為白雲亭的治公之所,和紹祺、桑春榮、剛毅、翁曾桂幾個人見了麵。這其中紹祺和桑春榮是刑部滿漢尚書,翁曾桂聽審此案,卻是因為他是刑部浙江司的主事。
桑春榮為八月二十日的時候,提京會審楊乃武一案的上諭大傷腦筋,因為第一,寶鋆早有囑托,希望他對這件案子格外關顧;第二,浙江巡撫楊昌浚剛剛送了一份重禮。走的是外省督撫照例的碳敬的名義。
以刑部尚書的身份,每年的冰炭二敬總是在一二百兩銀子,但這一次卻高達一千兩。得人錢財,為人消災,煌煌上諭雖然不能公然違抗,但想辦法拖延,還是能夠給楊昌浚一段化解的時間的。
因為這樣,浙江司主事的吉順拿著根據上諭所擬的谘文上堂請求畫行的時候,桑春榮擺擺手說,“先放在那裏,等我看過了再說。”
這原也正常,桑春榮雖然不像剛毅那樣精通律例,但說要看,也是合理舉動,因此吉順並未多說。但一等兩三天,桑春榮始終不提此事,讓吉順有些按捺不住了,“白公……”桑春榮號白齋,所以這樣稱呼他,“卑職看,還是馬上辦出去的好。”
“為什麽呢?”
“刑部複核此案,幾次駁下去,都讓浙江頂了回來,威信大損;如今既有上諭,正該及早發出,若是耽擱太久,怕不好交代。”
桑春榮無理之下,隻得胡攪蠻纏,“我看,胡學使的複奏也該到了,等看看他如何說法,再做道理,比較妥當,也許已經審明白了呢?那就不必多此一舉了嘛!”
“複奏是複奏,上諭是上諭;如果浙江那邊真的已經審問明白,自然也可以申複,請求免提人證卷宗,那時候再奏聞請旨也不要緊。”
“不,不能這麽辦。”桑春榮執意不允,卻又說不出一個理由。
吉順很覺得無奈,隻得去找紹祺。紹祺是個泥菩薩,為人隻知自謙以保名,任何得罪人的事都不做;眼看此事要出現岔頭,沒奈何之下,隻好去找一個人,此人叫汪鳴鑾,他是在京中的浙江籍的翰林魁首之一,任職在國子監司業,是翁同龢的學生;還有一個人是鹹豐十年的狀元鍾駿聲,現在的翰林院侍讀。
這兩個人和另外十八個人連銜起草了一份狀子,但領銜的卻不是他們,而是一個叫汪樹屏的杭州士紳,這樣做的目的是表示呈控乃是出於地方公意,而並不是以浙江的京官意圖幹預桑梓的公事。
折子遞到都察院,認為此案惟有提京部審,才能有正確的結果,而惶惶上諭如天,竟然在刑部為人打了折扣,這樣的事情,不知道朝廷問不問,管不管?
這樣的訴訟,先不必說大部分是雅負清望,為公卿所尊敬的名士,也不必問在都察院內有沒有人動問,隻是看事情的由頭,就非出奏不可。
但都察院的奏折剛剛轉到禦前,皇帝還不曾看過,桑春榮先慌了手腳,趕忙傳吉順上堂,首先畫行,隨即抄繕用印,封緘妥當,封套上標明‘加緊’,送交兵部驛遞。
而辦過這件差事,桑春榮仍舊魂夢不安,以為最起碼也要落一個奉旨申斥的罪名,即便沒有什麽實際損失,大大的跌一番麵子也是肯定的;誰知道皇帝倒似乎並不將此事放在心上似的,肅順問及此事,也為他含糊的敷衍過去。
等到甘瀅到部聽審此案,連桑春榮在內都很覺得奇怪,他在二月的時候調任戶部侍郎,如何到此處來聽審案了?他的身份無一不知,但煌煌上諭寫得清楚明白,還是叫他‘甘瀅’,可知皇帝並不是要他以皇子之尊坐鎮刑部。這如何接待,倒成了很大的問題。
還是翁曾桂說了一句話,“既然上諭上說,以戶左甘瀅聽審此案,就當他是戶部左侍郎就是了。我等奉旨而行,還能有什麽錯嗎?”
這句話如撥雲見日,做臣下的,領旨而行,便萬無一失。於是,等載瀅到了刑部,翁曾桂和剛毅迎出白雲亭——載瀅也曾經在刑部任過職,知道白雲亭是平日聚談會食之所,是刑部這樣一個滿地肅殺的衙門中唯一一處小有花木之盛的地方。
載瀅進到亭中,依足禮數,逐一見過,雖然有翁曾桂的話在先,但任何一個也不敢大刺刺的受他的禮,紛紛起身,還禮如儀,“甘大人這一次東渡海峽,為國勞軍,路上多有風濤之惡,我等還以為甘兄總還要休整幾天,才能入值呢,何來之速耶?”
“說來好笑,我這一次到東瀛,……”載瀅胡亂解釋了幾句,最後說道,“隻盼著這件案子能夠水落石出,也好魚雁相傳,一解眾人心頭疑惑呢!”
他向一邊看去,“這位是剛子良剛大人吧?”
子良是剛毅的字,他是旗人,讀的書不多,偏偏喜歡掉文,經常念白字,給人家當笑話講;但在刑部多年,律例爛熟於心,所以雖然是直隸司的司官,這一次卻被調了出來,到浙江司審理此案——這也可以看的出來,朝廷對於浙江司上下並不信任。
剛毅聞言趕忙起身,“見過大人。”這倒不是他有意逢迎。甘瀅的身份是戶部侍郎,較他的司中主事還要高上一階。
“不敢,子良兄請坐。”甘瀅微笑著說道,“久聞老兄目光如炬,折獄精到,而又熟於律例,說起來,辦這一樁案子,仰仗你老兄之處甚多啊?”
剛毅高興極了,咧嘴笑了幾聲,方覺得不對,“剛某何能,還要靠白公、筱珊(翁曾桂的字,一做小山)和甘大人指點,我不過盡一番書役之務,以求皇上聖心所求,秋曹折獄,不可草‘管’人命的至意,不會落到空處而已。”
剛毅經常讀白字,把草菅人命的‘菅’念做‘管’,把皋陶的陶字念做本音(這個字應該念做搖,傳說他是虞舜時候的司法官),給部中同僚當笑話講;關於他的笑話還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刑部提牢司報請公文,有一個犯人‘瘐’斃獄中,剛毅提筆改作‘瘦’斃,且訓斥司員不識字。
另外有一次,四川報稱,征剿番夷獲勝,其中有‘追奔逐北’一句,剛毅不懂,以為是對方寫錯了,“怎麽就知道是向北跑的?難道就不能向東、南、西逃竄嗎?”一時為眾人引以為笑談。
但其人秉性峻刻,而且心眼兒極小,旁人知道他這個毛病,本著與人為善的念頭,輕易不會糾正他,他還自以為得計;載瀅初至,不知內情,很是楞了一下,看看周圍人詭笑的眼神,猜到了一些,“子良兄,草菅人命。”
剛毅還不明白,瞪大了眼睛,“什麽?”
“不是草‘管’人命,是草菅人命。老兄讀錯了字音了。”
剛毅臉一紅,載瀅是他得罪不起的,隻好唯唯應承。轉而又覺得奇怪:自己念了多年的‘管’,旁人怎麽就不提醒一下?難道是他們都不識得?還是故意不說,讓自己在聽審的阿哥麵前出醜?!這樣一想,心中更是大恨!
小白菜是九月初六日解到北京的。在杭州,這個提審的消息引發了極大的轟動,茶坊酒肆到處有人議論,有那好事的,鑽頭覓縫的打聽兩個人起解的日期,走旱路還是水路?好趕到前麵要衝之地去一睹廬山真麵目。
但始終沒有確信,據說楊昌浚在接到刑部的公事後,大發雷霆,說,“正案既有確供,案子鐵定不移,要提人證卷宗到京,簡直是自找麻煩。”
楊昌浚這樣的說話,在省內引起很大的麻煩,士紳百姓對其早有不滿,聽到他言辭中公然詆毀,開始上下活動,要給他一個好看。便是他的幕僚也認為居停大人這種做法殊為不智,苦勸良久,才終於成行,但也隻有小白菜一個人;楊乃武傷情極重,必須要等醫好了才能就道。
楊乃武的刑傷非常嚴重,本來已經調養得差不多了,但胡瑞瀾重開此案,由邊葆誠主審,又大大的吃了一番苦頭,新創引發舊傷,寸步難行。於是楊昌浚決定,全案卷宗連同葛畢氏及一幹認證先行解送;楊乃武這一斌,等他的傷好了,再由海路進京。
浙江逆倫大案哄傳天下,經過兩年有餘的往返繁複,終於到了水落石出的日子,北京城中百姓又是好奇,又是有心湊趣,知道這一天是押解的威遠帶著正犯、人證和卷宗解交到部的日子,因此一早起來,刑部門外聚滿了百姓,都想看看這花名叫小白菜的女子是如何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