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事情鬧騰到了這個份上,劉三吾、張信等人服個軟,然後重新批閱試卷,錄取幾個北方士子,好讓朱元璋對天下士子有個交代,這件事還是有回旋的餘地,隻可惜這幾個老學究,實在不懂帝王的心思,叫嚷著自己沒錯。


    這一下刑部不幹了,這不是打皇帝的臉麽,一番嚴審,未得可資定罪口供,於是抓了一大批有過來往的人和家丁嚴刑逼供,一些人受不了酷刑,屈打成招。


    很快,張信的罪名是“為胡為庸鳴冤,反叛朝廷”,劉三吾、白信蹈等人變成藍玉餘黨。此時上距胡為庸之死已有十七年,藍玉之死也有五年,朱元璋明知罪名為羅織所致,但為了打擊廷臣的反對勢力,安撫北方人心,仍將在案人士處以極刑。四月底,張信、白信蹈、司憲、王奢華等被淩遲處死,劉三吾年老免死,發往邊疆充軍。高中的陳安有行賄嫌疑,被同日處斬。


    五月初,朝廷宣布複審結果,新選六十一名貢士全部是北方人,河北韓克忠居首位,第二名山東任泊安,南方舉子無一人入選。曆史上稱為“春秋榜”。


    今日的這場科舉案簡直就是洪武三十年的春秋榜案的翻版。


    今年二月,春闈會試,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官批閱試卷,到了三月,榜單出來,六十三名中舉的考生,有六十名都是南方人,北方舉子中舉的竟是三個,還是最末尾幾名,這結果剛出來,立即引起北方的士子不滿了,聯名上疏,告考官偏袒南方人。北方籍的南京官員也心有不滿之意,多有激憤彈劾,一時平靜了數年的南京城,因這次的科舉,而變得騷動起來。


    這件事一直爭吵的大半年,尚未有定論,直到前兩日,朱瞻基才得知,士子門聽說皇帝有意遷都南京,紛紛阻止起來,要找皇帝評理,便是返回家鄉的北方士子,也紛紛連夜趕到的南京,一時間,南京城裏裏外外都是北方的士子子,引起了滿朝文武的關注。


    朱瞻基生怕鬧出大亂子了,這才召集了南京的文武百官,要在今日對此事做出結論。


    對於今天的結論,朝野上下人人都在關注,等待了大半年的天下舉子也極為關注,北方士子,從三月一直鬧騰,如今好不容易等待了今天,早已奔走相告,一時南京城內,士子湧動,人人在皇城外靜坐等待,他們明白,今日的結果,要麽是太子給了他麽公平,要麽就是太子也偏袒南方士子,但後麵的一種結果,他們知道那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他們不服,繼續抗爭下去,直到真正的公平那一天的到來!


    文武百官也聽說了皇帝遷都的消息,對於太子急於處理這件大事,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倒也沒人拿其他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請示朱瞻基。


    一陣沉默後,朱瞻基道:“諸位說說吧,眼下科舉一案,諸位愛卿可有什麽好的建議?“


    禮部負責這次的科舉,自從三月北方士子鬧事,一直就膽戰心驚,生怕發生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所以一聽太子問話,禮部侍郎胡濙便率先站了出來,抱拳的道:“我朝科舉沿用宋朝手段,實行糊名和譽錄,考生交卷後,經過彌封、謄錄、對讀等程序,這次主考官不曾有半分徇私舞弊之嫌,依微臣看,北方舉子,高中人數少於南方舉子,實乃因北方人受金人和元人先後統治兩百多年,不習教化,又兼北方因戰亂不斷,而貧困於南方,財力物力上稍遜南方,與南方舉子一同科舉,文章才情自是要遜色些——?“


    胡濙是建文二年舉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永樂登基後,升任戶科都給事中。


    對於建文帝是否**而死,永樂皇帝很不放心,有人告訴他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他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親信胡濙與認識建文帝的內侍朱祥,以尋訪道士張三豐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去查訪建文帝下落,長達十六年之久,他是朱棣最為信任的心腹,所以朱高熾登基後對他對他極為看重,按照他的心願,將其留在了南京,做了太子的賓客。


    這次南京科舉,大部分是出自他的手,所以他的這一番話說出,極有說服力。


    ^^^^^^^^^^^^^^^^^^^^^^^^^^^^^^^^^^^^^^^


    朱瞻基點了點頭,道:“胡大人此言,孤自是知曉,我大明建國不足百年,而北方被金人、韃子統治百年,對我朝建立一直心存疑惑,不曾真正歸心過,正是如此,當年tai祖皇帝,皇爺爺方才迫不及待的實行科舉,洪武一朝自洪武三年詔設科舉,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四年,定三年一舉。六年旋令罷去,改行薦舉。十五年複設科舉。十七年始定科舉之式,命禮部頒行各省,後遂以為永製,到皇爺爺三年一次鄉試、會試從未間斷,即便是如此,北方士子一直觀望、徘徊,不曾真正的向著我大明一朝?“


    說到這兒,朱瞻基掃視了一眼群臣,繼續說道:“當年南北榜案,我tai祖皇帝以雷霆手段,不惜將劉三吾、白信蹈等人變成藍玉餘黨,將張信、白信蹈、司憲、王奢華等被淩遲處死,劉三吾發往邊疆充軍,這麽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安撫北方士子的心,讓他們對我大明有觀望,徘徊,變成重重的擁護!可惜,當年的劉三吾、張信、白信蹈、司憲、王奢華隻守自己的道,不顧天下的道。隻顧眼前的道,不顧長遠的道,若是當年的他們,能有一人,明白皇tai祖的聖意,從天下大局之看,錄取幾個北方士子,平息了北方士子的心,也不至於迫得tai祖皇爺爺動用了血腥手段!“


    說了半天話,朱瞻基停下來,平日裏侍奉他的太監陳蕪急忙從一旁的茶幾上端起茶杯,將一杯參茶遞了上去。


    朱瞻基一把接過,對著陳蕪點了點頭,皺著眉頭輕輕吹了兩下,一仰頭咕嚕咕嚕幾聲,將一杯參茶喝得幹淨,接過陳蕪遞來的絲巾,擦了一下嘴角,繼續說道:“今年的科舉,孤如何不知,南北文化差異大,可孤若是任由這南方士子占據了這榜單,那豈不是讓我大明將北方的半壁江山,北方的士子都摒棄在外麽,他們科舉無望,做不了官職,沒了希望,還能真心擁護我大明麽?“


    這幾句雷霆有聲,眾人聽得心頭一震,滿朝文武,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人人暗自點了點頭。


    “說得好,說得好啊?太子由此等眼光,實乃我大明之福啊?“


    聲音不大, 卻蒼勁有力,在空曠的殿內,久久不去。


    朱瞻基抬頭望了一眼,點了點頭,道:“楊愛卿過獎了,不知楊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說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楊士奇,自朱高熾登基後,對這位昔日的追隨者,極為看重,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不久前,朱高熾再一次晉升楊士奇為少保,與楊榮、金幼孜共賜“繩愆糾繆”銀章。之後晉升少傅,並命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同食三份俸祿(內閣、翰林院、兵部),可謂是當朝第一人,這一次南京科舉一案,朱高熾略有耳聞,怕太子年輕,難以處理這等大事,便派遣楊士奇來南京輔佐。


    對於這位對自己父王不離不棄的才學之士極為看重,聽他言語,忙出言詢問。


    楊士奇對朱瞻基同樣心存好感,到不是因為他是太子,是國之儲君,而是朱瞻基所表現的仁德明君的潛質,禮賢下士,虛心納諫、體恤民情,處理政務的高明手段,這些都已經超過了他的父親朱高熾,而這些無疑是楊士奇心生好感的地方。


    聽朱瞻基詢問,楊士奇想了想,道:“太子所言,微臣極為讚同,北方受金人、韃子奴役兩百多年,不習教化,又兼北方因戰亂不斷,而貧困於南方,財力物力上稍遜南方,所以才情才不如南方士子,可若我等不懂體恤,將科舉變成南方士子科舉,那麽北方士子勢必 入仕無望,必然離心離德,這樣一來,北方心中沒皇帝,沒朝廷,如何能凝固國力,眼下彌勒教猖狂,對我大明心存幻想的人還不少,若是他們趁機利用北方士子對付朝廷,豈不是容易得很,如今我大明剛剛平息,難道諸位還想再起朱戰亂麽?“


    這一番話聽得文武百官連連點頭,便是朱瞻基也暗暗點頭不止:“說得好,說得好,楊愛卿所言,句句在理啊?“


    楊士奇微微一笑,道:“太子過獎了!“頓了頓,繼續說道:”北方多年遭受戰亂,無論是財力,物力,還是文化本就不及南方,與南方士子科舉同台競技,這就好比讓一個秀才去與武將比武,這本身就極為不公平,若不加以改進,長久下去,北方士子科舉無望,朝廷大小官員盡數出自南方士子,試問我大明朝還能有安寧的那一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