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與胡濙兩人是進士出身,一身書卷氣,對於船艙的布置,極為滿意,尤其是看到了茶幾上方的一卷長軸。
長軸上的諸葛亮頭枕書匣,仰麵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人物高臥狂放的情態,刻畫得很生動,線條洗練。墨竹用筆瀟灑,得元人意韻,看得兩人暗暗點頭不止。
而徐勉一介武夫,對什麽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實在沒什麽興趣,掃了幾眼,目光便落在了右側的書桌上麵的一副書法字帖上,臨摹的是趙孟頫所作的《黃鍾•人月圓》。
“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喚卿卿。緩歌金縷,輕敲象板,傾國傾城。幾時不見,紅裙翠袖,多少閑情。想應如舊,春山澹澹,秋水盈盈。”筆法輕盈,婉轉流利,卻有一股外秀內剛之氣,尤其最後幾筆起筆收筆不加修飾,仿佛是一道上乘的劍法,隨意揮灑。
徐勉看得津津有味,渾然不覺,一個小書童進來倒了茶水,擦拭了桌椅,直到三人朱瞻基對他擺手,方才紅著臉,燦燦一笑,落下座。
朱瞻基坐在桌前,眼眸微微閉著,似乎在想著某種大事,略顯蒼白的臉上因為沉思而顯得有幾分紅暈。
太子沒說話,身為臣子的自然不敢說話,甚至連有些口渴的胡濙,也不敢動手喝茶,生怕自己一動手,打斷了太子的沉思。
朱瞻基的沉思了一會兒,麵色神色慢慢恢複了平靜,那一抹紅暈也退去了,燭光下看不出喜樂哀愁,一如得道高僧般入了定。
重重的吐了口氣,朱瞻基的眼眸子打開了,乜了三人一眼,輕聲道:“父王決意遷都,三人愛卿有何看法?”
三人中,徐勉是武人,對遷都一事並無多大興趣,北京也好,南京也罷,錦衣衛不過是皇家的一把利刃而已,皇帝何時要他們出鞘,不管是對,還是錯,不管這個人殺不殺得,他們都必須出鞘,利刃出鞘必然見血,所以,南京,北京對於這把利刃來說,不過是從北方到了南方,又或者從南方到了北方而已,並無多大幹係。
但對於楊士奇,胡濙來說,遷都可不是簡單的事情,那是需要動用數十萬的民力,物理,財力,關乎國之大運,稍有不慎,就有亡國之災,不得不慎之又慎。
楊士奇,胡濙彼此望了一眼,一時摸不清楚的朱瞻基的意圖,一時不知該如何開口。
朱瞻基並沒有記著催問,而是端起茶杯,輕輕的吹開了杯中的茶葉,放在嘴邊喝了一口,吧唧吧唧了兩下,輕輕的咽了下去。
這是南京的雨花茶,茶葉外形圓綠,如鬆針,帶白毫,緊直。衝泡後茶色碧綠、清澈,香氣清幽,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在南京城內,是大大的有名,但朱瞻基並不十分的喜歡,這就好比他不喜歡南京一樣。
對於這座大明開國的都城,他自然知道有它的好處,不說那六朝古都的名頭,豔麗的秦皇河畔,長江天塹,龍盤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等等,哪一樣足以讓人歡喜,便是那做皇城,也是世間最為富麗堂皇的。
可這一切總是引起不起他的歡喜來,他更向往的是北國風光,山海關外的蕭殺之氣,當年追隨皇爺爺叱吒蒙古草原的一切都無比吸引著他,讓他對北京多了一份好感。
^^^^^^^^^^^^^^^^^^^^^^^^^^^^^^^^^^^^^^^^^^^^^^^^^^^
當然,身為大明未來的儲君,遷都大事,自不能以個人喜好而定,這座金陵城,是當年tai祖皇帝,以非凡的魄力,背倚紫金山,添平燕雀湖,憑空造出來的,但此舉終究是差了些人意,雖說燕雀湖底以巨石鋪底,打入木樁,又用石灰三合土反複打夯加固,可經過洪武一朝,建文一朝,當年牢不可破的金陵城,北部地基就開始下沉,弄到現在皇宮前高後低,一旦下雨,內宮就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對於這樣的一座城池,自然說不上好到那裏去,最主要的是,相對於北京,南京城地處江南,離中原太遠,如果北方發生戰事十分不易防守,這一點,就是當年的tai祖皇帝也深有體會。
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一直都有遷都的想法,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殘餘力量。遷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朱標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不料世事無常,太子朱標於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問題了,遷都一事才就次作罷。
相對於南京,北京地處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裏,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製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比起金陵,北京還有一個優勢,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大江河,融匯成京杭大運河,一旦發生戰事,也好運送糧草,比起南京的太過靠南要好得多。
再者,大明疆土北到黑龍江入海口和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南達曾母暗沙,國不可不畏不大,都城設在北京,“天子守國門”,利於北邊防務,永樂一朝,朱棣經營蒙古,經營東北,經營西域,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開設貴州,一直把明朝的控製到千裏石塘、萬裏長沙。整個這樣一個版圖,實際上是以北京為中心,這是繼承了元朝當時的版圖。可以說,都城在北京,比起金陵是好處不少,朱瞻基作為一個有眼光,有壯誌的太子,自然不希望,大明的帝都在江南,而忽略了北方。
朱瞻基自顧自的思索了一番後,放下了茶杯, 抬眼看了楊士奇問道:”楊愛卿——?“
自朱瞻基隨口問了這麽一句,楊士奇就一直在醞釀,他是南方人,自小在南方長大,見慣了江南的煙雨江南,小橋流水江南景色,自然對北方的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沒什麽好感,可這隻是個人的喜好問題,作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考慮的可不是個人的榮辱,而是國家,百姓,君王,所以他才沒有急著說話。
北京作為朱棣的龍興之地,經過多年的修建,早已從元末的戰亂中恢複了元氣,靖難後,朱棣更是對自己龍興之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建造,進行了十五年。這期間,為配合遷都,朱棣做了兩件事,一是從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運河,打通南北的運輸幹線。
洪武三十年,通過海運由南輸往北方的糧賦隻有七萬石,永樂六年,就增至六十五萬石。永樂十二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增至五十萬石,另還有四十萬石由海運輸入。到了十六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就已高達四百六十萬石,如此大的手筆,使得北京城,的財賦供給與人口幾乎比得上南方了,遷都後,朱棣更是對北京城大肆擴建,如今的北京城,比起南京城池可以說固若金湯了,從這些年朱棣的大手筆來看,北京作為都城,比起南京的偏於一方,的確是不錯的選擇。
細細思索了一番後,楊士奇站起身來,臉上神色變得莊嚴起來,抱拳對朱瞻基道:“北京乃龍興之地地處中原,經我永樂一朝,多年建造,已是固若金湯,以此為都城,最好不過!“頓了頓又道:”北方蒙古雖遁逃,實力卻不容小視,況且北有契丹丶女真丶韃靼都仍存在著騷擾中原的能力,對付東北的”虜患”,微臣以為,天子守門,以北京為都城,實乃明智之舉,微臣並不讚同遷都南京!“
朱瞻基點了點頭,目光轉向胡濙,道:”胡愛卿可有意見?“
胡濙想了想道:”我朝自永樂十九年遷都至今,不過四載,先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如今北京城剛剛恢複生氣,若是執意遷都,怕是引起民心不滿?“
頓了頓又道:“再者,連年征戰,下西洋,民力未蘇息,若此時遷都,北方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怕是——?”
朱瞻基點了點頭,道:“二位卿家所言,正是孤心中所想,隻是此事是父王授意,身為臣子,不可不為,但遷都一事茲事體大,不可不慎重,兩位愛卿是父王跟前信任之人,這遷都一事,還請兩位愛卿所以國事,規勸父王好生籌劃,切莫操之過急,做了那隋煬帝楊廣之舉啊!”
楊士奇、胡濙這才明白朱瞻基的心思,兩人見他如此體恤民情,心裏大為感動,垂淚道:“殿下憂心國事,微臣敬佩萬分,豈敢不盡心盡力!此事,我等必定好好與皇上說道,請殿下放心!“
朱瞻基點了點頭,起身抱了拳,畢恭畢敬的行了一禮,道:”孤代天下百姓,謝過二位了!“
楊士奇、胡濙大吃一驚,急忙回禮,道:”殿下折煞老臣了!“
就在這時,門簾一掀,吹進了一陣清涼新鮮的夜風,跟著一名錦衣衛按住腰間刀柄,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對著朱瞻基單腿跪地,道:“啟稟殿下,前方裏便到江南運河的範圍內,卑職已經通知了,杭州知府陳複,這會兒怕是已經到了運河碼頭等候殿下了?”
朱瞻基點了點頭,看了一眼楊士奇,道:“楊愛卿連日勞累,多有辛苦,次方江南運河,少不了奔波坐船,楊愛卿就在此地歇息一番,待孤巡視運河後,再與你匯合,可好?”
楊士奇的確吃不消暈船的滋味,便點了點頭,道:“一切聽從殿下吩咐!”
^^^^^^^^^^^^^^^^^求張月票!星期四了,諸位訂閱榜上下了哦!
長軸上的諸葛亮頭枕書匣,仰麵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人物高臥狂放的情態,刻畫得很生動,線條洗練。墨竹用筆瀟灑,得元人意韻,看得兩人暗暗點頭不止。
而徐勉一介武夫,對什麽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實在沒什麽興趣,掃了幾眼,目光便落在了右側的書桌上麵的一副書法字帖上,臨摹的是趙孟頫所作的《黃鍾•人月圓》。
“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喚卿卿。緩歌金縷,輕敲象板,傾國傾城。幾時不見,紅裙翠袖,多少閑情。想應如舊,春山澹澹,秋水盈盈。”筆法輕盈,婉轉流利,卻有一股外秀內剛之氣,尤其最後幾筆起筆收筆不加修飾,仿佛是一道上乘的劍法,隨意揮灑。
徐勉看得津津有味,渾然不覺,一個小書童進來倒了茶水,擦拭了桌椅,直到三人朱瞻基對他擺手,方才紅著臉,燦燦一笑,落下座。
朱瞻基坐在桌前,眼眸微微閉著,似乎在想著某種大事,略顯蒼白的臉上因為沉思而顯得有幾分紅暈。
太子沒說話,身為臣子的自然不敢說話,甚至連有些口渴的胡濙,也不敢動手喝茶,生怕自己一動手,打斷了太子的沉思。
朱瞻基的沉思了一會兒,麵色神色慢慢恢複了平靜,那一抹紅暈也退去了,燭光下看不出喜樂哀愁,一如得道高僧般入了定。
重重的吐了口氣,朱瞻基的眼眸子打開了,乜了三人一眼,輕聲道:“父王決意遷都,三人愛卿有何看法?”
三人中,徐勉是武人,對遷都一事並無多大興趣,北京也好,南京也罷,錦衣衛不過是皇家的一把利刃而已,皇帝何時要他們出鞘,不管是對,還是錯,不管這個人殺不殺得,他們都必須出鞘,利刃出鞘必然見血,所以,南京,北京對於這把利刃來說,不過是從北方到了南方,又或者從南方到了北方而已,並無多大幹係。
但對於楊士奇,胡濙來說,遷都可不是簡單的事情,那是需要動用數十萬的民力,物理,財力,關乎國之大運,稍有不慎,就有亡國之災,不得不慎之又慎。
楊士奇,胡濙彼此望了一眼,一時摸不清楚的朱瞻基的意圖,一時不知該如何開口。
朱瞻基並沒有記著催問,而是端起茶杯,輕輕的吹開了杯中的茶葉,放在嘴邊喝了一口,吧唧吧唧了兩下,輕輕的咽了下去。
這是南京的雨花茶,茶葉外形圓綠,如鬆針,帶白毫,緊直。衝泡後茶色碧綠、清澈,香氣清幽,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南京山、水、城、林相映成趣,在南京城內,是大大的有名,但朱瞻基並不十分的喜歡,這就好比他不喜歡南京一樣。
對於這座大明開國的都城,他自然知道有它的好處,不說那六朝古都的名頭,豔麗的秦皇河畔,長江天塹,龍盤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等等,哪一樣足以讓人歡喜,便是那做皇城,也是世間最為富麗堂皇的。
可這一切總是引起不起他的歡喜來,他更向往的是北國風光,山海關外的蕭殺之氣,當年追隨皇爺爺叱吒蒙古草原的一切都無比吸引著他,讓他對北京多了一份好感。
^^^^^^^^^^^^^^^^^^^^^^^^^^^^^^^^^^^^^^^^^^^^^^^^^^^
當然,身為大明未來的儲君,遷都大事,自不能以個人喜好而定,這座金陵城,是當年tai祖皇帝,以非凡的魄力,背倚紫金山,添平燕雀湖,憑空造出來的,但此舉終究是差了些人意,雖說燕雀湖底以巨石鋪底,打入木樁,又用石灰三合土反複打夯加固,可經過洪武一朝,建文一朝,當年牢不可破的金陵城,北部地基就開始下沉,弄到現在皇宮前高後低,一旦下雨,內宮就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對於這樣的一座城池,自然說不上好到那裏去,最主要的是,相對於北京,南京城地處江南,離中原太遠,如果北方發生戰事十分不易防守,這一點,就是當年的tai祖皇帝也深有體會。
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一直都有遷都的想法,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殘餘力量。遷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朱標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不料世事無常,太子朱標於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問題了,遷都一事才就次作罷。
相對於南京,北京地處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裏,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製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比起金陵,北京還有一個優勢,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大江河,融匯成京杭大運河,一旦發生戰事,也好運送糧草,比起南京的太過靠南要好得多。
再者,大明疆土北到黑龍江入海口和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南達曾母暗沙,國不可不畏不大,都城設在北京,“天子守國門”,利於北邊防務,永樂一朝,朱棣經營蒙古,經營東北,經營西域,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開設貴州,一直把明朝的控製到千裏石塘、萬裏長沙。整個這樣一個版圖,實際上是以北京為中心,這是繼承了元朝當時的版圖。可以說,都城在北京,比起金陵是好處不少,朱瞻基作為一個有眼光,有壯誌的太子,自然不希望,大明的帝都在江南,而忽略了北方。
朱瞻基自顧自的思索了一番後,放下了茶杯, 抬眼看了楊士奇問道:”楊愛卿——?“
自朱瞻基隨口問了這麽一句,楊士奇就一直在醞釀,他是南方人,自小在南方長大,見慣了江南的煙雨江南,小橋流水江南景色,自然對北方的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沒什麽好感,可這隻是個人的喜好問題,作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考慮的可不是個人的榮辱,而是國家,百姓,君王,所以他才沒有急著說話。
北京作為朱棣的龍興之地,經過多年的修建,早已從元末的戰亂中恢複了元氣,靖難後,朱棣更是對自己龍興之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建造,進行了十五年。這期間,為配合遷都,朱棣做了兩件事,一是從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運河,打通南北的運輸幹線。
洪武三十年,通過海運由南輸往北方的糧賦隻有七萬石,永樂六年,就增至六十五萬石。永樂十二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增至五十萬石,另還有四十萬石由海運輸入。到了十六年,由運河輸往北京的糧賦就已高達四百六十萬石,如此大的手筆,使得北京城,的財賦供給與人口幾乎比得上南方了,遷都後,朱棣更是對北京城大肆擴建,如今的北京城,比起南京城池可以說固若金湯了,從這些年朱棣的大手筆來看,北京作為都城,比起南京的偏於一方,的確是不錯的選擇。
細細思索了一番後,楊士奇站起身來,臉上神色變得莊嚴起來,抱拳對朱瞻基道:“北京乃龍興之地地處中原,經我永樂一朝,多年建造,已是固若金湯,以此為都城,最好不過!“頓了頓又道:”北方蒙古雖遁逃,實力卻不容小視,況且北有契丹丶女真丶韃靼都仍存在著騷擾中原的能力,對付東北的”虜患”,微臣以為,天子守門,以北京為都城,實乃明智之舉,微臣並不讚同遷都南京!“
朱瞻基點了點頭,目光轉向胡濙,道:”胡愛卿可有意見?“
胡濙想了想道:”我朝自永樂十九年遷都至今,不過四載,先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如今北京城剛剛恢複生氣,若是執意遷都,怕是引起民心不滿?“
頓了頓又道:“再者,連年征戰,下西洋,民力未蘇息,若此時遷都,北方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怕是——?”
朱瞻基點了點頭,道:“二位卿家所言,正是孤心中所想,隻是此事是父王授意,身為臣子,不可不為,但遷都一事茲事體大,不可不慎重,兩位愛卿是父王跟前信任之人,這遷都一事,還請兩位愛卿所以國事,規勸父王好生籌劃,切莫操之過急,做了那隋煬帝楊廣之舉啊!”
楊士奇、胡濙這才明白朱瞻基的心思,兩人見他如此體恤民情,心裏大為感動,垂淚道:“殿下憂心國事,微臣敬佩萬分,豈敢不盡心盡力!此事,我等必定好好與皇上說道,請殿下放心!“
朱瞻基點了點頭,起身抱了拳,畢恭畢敬的行了一禮,道:”孤代天下百姓,謝過二位了!“
楊士奇、胡濙大吃一驚,急忙回禮,道:”殿下折煞老臣了!“
就在這時,門簾一掀,吹進了一陣清涼新鮮的夜風,跟著一名錦衣衛按住腰間刀柄,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對著朱瞻基單腿跪地,道:“啟稟殿下,前方裏便到江南運河的範圍內,卑職已經通知了,杭州知府陳複,這會兒怕是已經到了運河碼頭等候殿下了?”
朱瞻基點了點頭,看了一眼楊士奇,道:“楊愛卿連日勞累,多有辛苦,次方江南運河,少不了奔波坐船,楊愛卿就在此地歇息一番,待孤巡視運河後,再與你匯合,可好?”
楊士奇的確吃不消暈船的滋味,便點了點頭,道:“一切聽從殿下吩咐!”
^^^^^^^^^^^^^^^^^求張月票!星期四了,諸位訂閱榜上下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