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均不知這鍾聲何來。
楊榮走到門前,背著雙手看了一眼漢經廠方向,漆黑的夜色裏,永樂大鍾模糊的影子仍清晰可見。
這口永樂大鍾於永樂初年便開始鑄造,數千大明工匠在北京城外開的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鍾模型,分七節製出供鑄造使用的外範,低溫陰幹,焙燒成陶。再根據鍾體不同斷麵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鍾的內範。當七個陶製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鍾外範便拚裝成功了。
這是天衣無縫的操作,纖毫之隙,分厘之差便會引起“跑火”,招致全盤失敗。為了承受澆鑄的壓力並確保足夠的強度,外範四周無疑是用泥土填滿並層層夯實的。鍾鈕旁邊四處不易覺察的疤痕,泄露了四個澆鑄口的準確位置,然後幾十座熔爐沿四條槽道排開,爐內大火流金、銅汁鼎沸;地坑裏內外模範同時高溫預熱。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相率奔瀉而出後,這口萬鈞大鍾便一氣嗬成了。整個大鍾,鍾體光潔,無一處裂縫,內外鑄有經文230184字,無一字遺漏,鑄造工藝精美,來古往今來第一大鍾。
鍾於永樂十八年左右鑄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他招集大臣商議鑄好的大鍾應該懸掛於何處。大臣們議論紛紛,其實明成祖的心裏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鍾懸掛於漢經廠。漢經廠位於紫禁城的邊上,屬於皇家宮殿群的一部分。明成祖選定漢經廠來懸掛大鍾,答案就在於永樂大鍾那二十三萬字的銘文上。明成祖朱棣戎馬一生,虔誠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響,朱棣推崇利用佛教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他曾下令:每遇重要節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像僧人一樣撞鍾誦經,完畢後再換上朝服。為了方便參拜,皇宮邊上修建了漢經廠並懸掛起了永樂大鍾。從此以後,漢經廠的鍾聲延綿不斷,響徹整個北京城。
當初大鍾鑄成之時,不知何故,京城便流傳一股永樂皇帝鑄造永樂大鍾,乃是心頭對誅殺建文帝一朝時的忠臣心生愧疚之感,是在懺悔,當時這種說法在京城一地廣為流傳,不僅許多百姓都信了,便是朝中不少文武大臣都信了這說法,當年他感到十分的可笑。
史上,宮廷政變屢見不鮮,可以說每次政變都是十分殘酷的,未見哪個因政變登基的帝王“懺悔”過。勤政愛民如唐太宗當年莫不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皇,剪除異己之後登上皇位的嗎?然而,他為政大有作為,創造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成為大唐盛世的主要開創者,朱棣登基後,對唐太宗的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tu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穀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的手段都都讚許有加,並積極效法,何曾有過“懺悔”,他不僅從未因“靖難之役”而懺悔過,而且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終認為靖難之役是秉承父王旨意,曾親口對眾大臣說過:““建文中,信任奸回,以殘骨肉。朕於其時,迫於危禍,不得已起兵。賴天地祖宗之靈,克平內難雲雲。”不僅如此,如他在永樂十五年為刻在永樂大鍾上的禦製《諸佛如來世尊菩薩尊者神僧名經》所作序文中說:“讒言君臣,誣毀善良,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王法所誅皆不忠不孝之人,凶暴無賴,非化所遷。所以拔惡類,扶植善良,顯揚三寶,永隆佛教,廣利一切。”第二年,他在禦製《姚少師神道碑》中又說:“及皇考賓天,而奸臣擅命,變革舊章,構為禍亂,危迫朕躬。朕惟宗社至重,匡救之責,時有所在……內難即平,社稷奠安。”何曾有半分的懺悔?偏偏就那麽多人信了?
楊榮望著永樂大鍾模糊的影子,一時陷入了對往日的思索當中,此時,永樂大鍾鍾聲綿綿不絕。
楊榮眉頭皺了皺,似乎覺得那裏不對,卻又說不出哪裏不對來。
“這鍾聲好生奇怪的很?往日悠閑散漫,聽在耳中,隻覺清爽無比,今夜的鍾聲如此急躁,讓人心頭好生煩躁的很?“楊溥這時看了一眼楊榮道。
楊榮聽得皺了皺眉頭,隻覺得每聽一下這鍾聲,心頭的那種不安的感覺似乎強烈了一份。
就在這時,聽得一陣腳步聲在門外響起,卻是無人進來,不免好奇的走到門前,伸出脖子望了一眼,隻見宮中正在行走的宮女,侍衛、太監都神色匆忙,似在忙些什麽?卻又看不出端倪來。
楊榮正要詢問,卻在這時,永樂大鍾的聲音忽的便緩了幾分,當當當了幾下,透著某種悲傷之意,他皺著眉頭默數了一下,竟是九下。他心頭一動,忽然想起了什麽,驚愕的抬起頭看向欽安宮方向,隻見原先匆匆忙忙的宮娥、太監、侍衛都停止了動作,寂靜的皇宮之中,唯獨那口永樂大鍾兀自當當當的響個不停。
過了片刻,那片皇宮裏,也不是誰先喊了一聲:“皇上——?“
這一聲響徹整個皇宮,人人聽得清楚,楊榮心頭一震,兩道熱淚立即流了下來,撲通一聲向欽安宮的方向跪了下去,俯身磕頭。
內閣其他人微微一愣,隨即神色一凝,撲通幾聲,紛紛跪下了下去,楊溥悲切的喊了聲:“皇上——?“
也不知跪了多久,隻聽得那厚厚的宮門內,傳出一片嚎哭之聲,聲響整個皇宮。
嚎哭之聲,從最初的一人,兩人,三人到最後無論是宮娥、太監、侍衛,以及當值的太醫,官員都跟著嚎啕大哭。
內閣眾人也是一片哭喊之聲,楊溥淚流滿麵的看著楊榮,悲切的道:“楊大人,皇上,皇上這就駕崩了麽?”
楊榮滿臉淚痕的看著沉浸在黑夜中的欽安宮,許久才從嘴裏吐出幾個字:“皇上駕崩了——?”
^^^^^^^^^^^^^^^^^^^^^^^^^^^^^^^^^^^^^
《天下有爭》算是完結了,這一卷寫得有些長,也不知諸位喜不喜歡,但不得不說,這一卷小景的訂閱,收藏都跟著長了不少,可見諸位還是喜歡的,這是小景最高興的事情,下一卷小景取名為《京華煙雲雪滿天》從清明節開始上傳,爭取做到每天兩更至三更,不斷更,不棄坑,讓諸位喜歡,最後說一句,已經寫了兩百多萬了,那些還在觀望,甚至有意養肥的書友們現在可以上船,可以宰殺了!還記得當初我們說過的話,這條船很長,要上船,早些買票!
最近花了大量筆墨寫明仁宗朱高熾的為人,以及為政措施,很多書友看完後,認為我對明仁宗有些誇大了,一個皇帝再能幹,也不可能有如此高的評價,甚至不少書友認為,明仁宗的貢獻是被後世的文人誇大的,其實並沒有什麽貢獻,對此我務必要說幾句。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生於公元1378,卒於公元1425年,終年47歲。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成祖病逝後繼位,在位僅一年就病死。他在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明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五十萬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我相信許多書友們看到了這裏,一定會覺得,明仁宗並非那麽沒有用,他隻是身子不好而已,心胸,用人,識人都可以說是不輸給當時的漢王朱高熙的,更別說後來,建文帝聽從方孝孺的建議,以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麵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這一點既可以看出朱高熾的聰慧,同時也看出,朱高熾在建文帝的眼裏,是個值得拉攏的人,再者,從他接到信後,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麵前,還可以看出他對人性的了解,至少對自己的父王,比自己其他的兩個弟弟要了解的多。
當然了,若就靠這兩點,就說明他對大明有巨大的貢獻,未免有些說不過去。《明史》對他的評價是:““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這份評價還是算中肯的,因為評價中,並非僅僅說他登基後的十個月功勳,而是將他作為太子時監國時的政績都算進去了。
朱高熾真正對大明做出貢獻,不愧他帝號中的“仁“字,大部分的功勳都歸功於他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隸應天府並代行皇權、進行的六次監國,這六次監國長達十六年。
第一次監國永樂六年八月,朱棣下詔稱遷都北京,並將於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同年冬十一月,命丘福、蹇義、金忠、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兼輔導皇長孫。
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監國。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貢、邊境調發的事情轉上請行在(北京),其餘其他常務都不必啟奏,而由太子直接處理。命吏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輔導監國。而命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及戶部尚書夏原吉等扈從明成祖北上。
同年二月,朱棣離開南京;次月抵達北京。都禦史虞謙、給事中杜欽奉命巡視兩淮,啟奏潁川軍民缺食,請發廩賑貸。朱高熾遣人馳諭立即發廩賑貸。此外讚善王汝正每次都向皇太子論說賦詩,朱高熾問楊士奇詩文高低,楊士奇則稱詩文隻會喪失誌氣,而讀兩漢詔令亦可觀。其為政簡明,平時刻苦與學習。永樂八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熾完成第一次監國。
永樂十一年,朱棣北上北京,皇太孫朱瞻基跟隨,命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及洗馬楊溥等輔導太子監國。次年三月,朱棣開始北征瓦刺,同年六月班師,駐蹕沙河,太子遣兵部尚書金忠等齎表往迎。
同年八月,朱棣抵達北京,因太子所遣使迎車駕緩,且書奏失辭而大怒,稱:“這是輔導者的過錯。”漢王朱高煦再次進讒,朱棣於是派遣使者逮捕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洗馬楊溥、芮善及司經局正字金問等抵達,中途又下旨寬恕蹇義回南京,而黃淮先至北京下獄。此日,楊士奇與金問抵達,朱棣稱:“楊士奇姑且寬恕了。我卻不能識別金問,你怎麽侍奉東宮的?”命法司逮捕詢問。之後召楊士奇,問東宮的事情。楊士奇叩頭稱太子孝敬誠至,凡是出問題的都是臣等罪過。於是朱棣下楊士奇入詔獄。不久,特別寬恕並恢複原職。金問因詞語牽連楊溥,楊溥也一同下獄。之後有人問朱高熾:“殿下你知道有人在讒言麽?”朱高熾稱:“我不知道,隻知道做兒子的責任。”
永樂十三年秋九月,直隸鹽城縣有颶風,海水泛溢,傷民田二百一十五頃。太子命減少田租一千一百七十餘石。之後朱棣回朝,結束第二次監國。
第三次監國,永樂十五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上巡北京,命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翰林學士兼諭德楊士奇、侍讀兼讚善梁潛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同年七月,賜皇太子《務本之訓》。太子監國時期,視朝之暇,手不釋卷,被服寬博,如同儒者。
同年夏五月,朱棣殺讚善梁潛、司諫周冕。因為當時太子監國,朱棣不時生病,況且北京南京相隔數千裏,小人多偷偷依附漢王朱高煦,屢次誣陷朱高熾。而當時侍從監國的大臣,朝夕惴惴不安,人都無法自保。當時有陳千戶曾經擅取民財,事情被發現後,太子朱高熾令謫交趾立功。數日後,複念其軍功,寬恕了他。於是又有人進讒給朱棣稱:“皇上所謫的有罪之人,太子都曲意寬恕了。”朱棣於是逮捕陳千戶殺之。並以梁潛、周冕,而一並逮捕下獄,均被處死。
六月,朱棣派遣禮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諸郡,麵奏後,朱棣稱:“人們都說東宮多有政失,當今抵達京師後,可以多留幾天,試圖觀察一些,然後密奏過來。‘奏’字需要大寫,晚上到的時候我就會看的。”胡濙抵達京師後,隨朝覲見並記錄各種政事,並將其所見到的誠敬孝謹七事寫入密疏呈上朱棣。朱棣讀後大悅,於是自此不再懷疑皇太子。
永樂十八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宮殿修成,朱棣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召太子朱高熾、太孫朱瞻基在十二月終抵達北京。其在離開北京時,拜謁鳳陽皇陵,並途徑山東,恰遇饑荒,即令布政司發粟賑災十九年,朱棣回南京,第三次監國結束。
第四次監國永樂二十年春三月,朱棣再次親征漠北,同年秋九月,返回京師,期間朱高熾再次負責監國。
永樂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舉報,稱:“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糾合羽林衛指揮彭旭等,舉兵將推趙王朱高燧為主,而計謀不利於上及皇太子的事情。”朱棣命急忙逮捕,遂召太子朱高熾、趙王朱高燧以及文武大臣,朱棣在右順門親自詢問。當時,朱棣因生病而多不視朝,朝廷內外諸多事悉啟奏太子處分。太子往往裁抑宦官侍衛,宦官黃儼、江保尤其被疏斥。黃儼於是每天都在朱棣麵前詆毀朱高熾,並與朱高燧素來要好,私下經常勾結。欽天監官王射成與孟賢密,對他說:“觀天象,當有易主之變。”。於是眾人與山左護衛老軍馬恕、田子和,興州後屯衛老軍高正,通州右衛鎮撫陳凱等密謀,將獻毒藥給朱棣。待朱棣病死後,即以以兵劫內庫兵仗符寶,分兵執府部大臣。高正偽造遺詔,交付給中官楊慶養子,其中包括廢皇太子,而立趙王高燧為帝。商議確定後,高正密告其甥王瑜。王瑜力阻不聽,於是隻好上告。朱棣在看完偽造的詔書後震怒,立即逮捕楊慶養子誅殺,並對朱高燧稱:“這是你設計的吧?”朱高燧顫栗無法說話,太子朱高熾則為之解說,稱:“高燧必然不會參與這個計謀,這是下麵人所做的。”朱棣於是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孟賢等所犯大逆,且有顯實,當一並處以極刑。之後王射成、孟賢等人下詔獄論死。
第五次監國永樂二十一年八月,朱棣再次北征,同年十一月返回京師,期間朱高熾再次負責監國。
第六次監國永樂二十二年三月,朱棣朝議北征。同年四月,詔令太子朱高熾再次監國。同年七月,朱棣在榆木川駕崩,大學士楊榮、少監海壽奉遺命馳訃太子。
六次監國,長達十六年,十六年裏能朱棣前後五次出兵蒙古,遷都北京、下西洋、出兵安南,可以說功不可沒,在這期間雖有朱高熙、朱高燧多次從中作梗,但大明局麵並沒有混亂,反而呈現勃勃生機的狀態,說永樂盛世有明仁宗的一份功勞並不為過。
登基後,改年號為洪熙,開始了他不足一年帝位,但僅僅一年,做出的事情卻是不少,第一,赦免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緩和了自朱棣登基以來的朝廷內部的各種矛盾,從內部讓大明朝局穩定。
第二,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三楊(楊榮、楊士奇、楊博)輔政。內閣的三楊輔政在他死後的若幹年中繼續保持穩定;而內閣雖然有某些缺點,在維持文官政府方麵,其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
第三,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使得永樂末年開始逃離的人口,慢慢返回。
第四:科舉上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製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比起朱元璋,朱棣赫赫戰功,他所做的事情並的確不多,但四件事按照史書說,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大明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做出了鋪墊,這一點並不是勉強,從後來明宣宗的種種為政手段,多半是延續了明仁宗的路線,可以說,若沒有明仁宗這一年所做出的鋪墊,明宣宗的十年未必有那麽順,後來的“治世”確實有明仁宗的一半功勳,因為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沒有什麽驚天地,泣鬼神的赫赫武,但是他的仁慈之政依舊在明代曆史裏麵熠熠生輝,在我看來,尊號中的“仁”字還是名副其實的!
!!
楊榮走到門前,背著雙手看了一眼漢經廠方向,漆黑的夜色裏,永樂大鍾模糊的影子仍清晰可見。
這口永樂大鍾於永樂初年便開始鑄造,數千大明工匠在北京城外開的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鍾模型,分七節製出供鑄造使用的外範,低溫陰幹,焙燒成陶。再根據鍾體不同斷麵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鍾的內範。當七個陶製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鍾外範便拚裝成功了。
這是天衣無縫的操作,纖毫之隙,分厘之差便會引起“跑火”,招致全盤失敗。為了承受澆鑄的壓力並確保足夠的強度,外範四周無疑是用泥土填滿並層層夯實的。鍾鈕旁邊四處不易覺察的疤痕,泄露了四個澆鑄口的準確位置,然後幾十座熔爐沿四條槽道排開,爐內大火流金、銅汁鼎沸;地坑裏內外模範同時高溫預熱。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相率奔瀉而出後,這口萬鈞大鍾便一氣嗬成了。整個大鍾,鍾體光潔,無一處裂縫,內外鑄有經文230184字,無一字遺漏,鑄造工藝精美,來古往今來第一大鍾。
鍾於永樂十八年左右鑄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他招集大臣商議鑄好的大鍾應該懸掛於何處。大臣們議論紛紛,其實明成祖的心裏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鍾懸掛於漢經廠。漢經廠位於紫禁城的邊上,屬於皇家宮殿群的一部分。明成祖選定漢經廠來懸掛大鍾,答案就在於永樂大鍾那二十三萬字的銘文上。明成祖朱棣戎馬一生,虔誠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響,朱棣推崇利用佛教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他曾下令:每遇重要節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像僧人一樣撞鍾誦經,完畢後再換上朝服。為了方便參拜,皇宮邊上修建了漢經廠並懸掛起了永樂大鍾。從此以後,漢經廠的鍾聲延綿不斷,響徹整個北京城。
當初大鍾鑄成之時,不知何故,京城便流傳一股永樂皇帝鑄造永樂大鍾,乃是心頭對誅殺建文帝一朝時的忠臣心生愧疚之感,是在懺悔,當時這種說法在京城一地廣為流傳,不僅許多百姓都信了,便是朝中不少文武大臣都信了這說法,當年他感到十分的可笑。
史上,宮廷政變屢見不鮮,可以說每次政變都是十分殘酷的,未見哪個因政變登基的帝王“懺悔”過。勤政愛民如唐太宗當年莫不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皇,剪除異己之後登上皇位的嗎?然而,他為政大有作為,創造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成為大唐盛世的主要開創者,朱棣登基後,對唐太宗的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tu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穀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的手段都都讚許有加,並積極效法,何曾有過“懺悔”,他不僅從未因“靖難之役”而懺悔過,而且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終認為靖難之役是秉承父王旨意,曾親口對眾大臣說過:““建文中,信任奸回,以殘骨肉。朕於其時,迫於危禍,不得已起兵。賴天地祖宗之靈,克平內難雲雲。”不僅如此,如他在永樂十五年為刻在永樂大鍾上的禦製《諸佛如來世尊菩薩尊者神僧名經》所作序文中說:“讒言君臣,誣毀善良,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王法所誅皆不忠不孝之人,凶暴無賴,非化所遷。所以拔惡類,扶植善良,顯揚三寶,永隆佛教,廣利一切。”第二年,他在禦製《姚少師神道碑》中又說:“及皇考賓天,而奸臣擅命,變革舊章,構為禍亂,危迫朕躬。朕惟宗社至重,匡救之責,時有所在……內難即平,社稷奠安。”何曾有半分的懺悔?偏偏就那麽多人信了?
楊榮望著永樂大鍾模糊的影子,一時陷入了對往日的思索當中,此時,永樂大鍾鍾聲綿綿不絕。
楊榮眉頭皺了皺,似乎覺得那裏不對,卻又說不出哪裏不對來。
“這鍾聲好生奇怪的很?往日悠閑散漫,聽在耳中,隻覺清爽無比,今夜的鍾聲如此急躁,讓人心頭好生煩躁的很?“楊溥這時看了一眼楊榮道。
楊榮聽得皺了皺眉頭,隻覺得每聽一下這鍾聲,心頭的那種不安的感覺似乎強烈了一份。
就在這時,聽得一陣腳步聲在門外響起,卻是無人進來,不免好奇的走到門前,伸出脖子望了一眼,隻見宮中正在行走的宮女,侍衛、太監都神色匆忙,似在忙些什麽?卻又看不出端倪來。
楊榮正要詢問,卻在這時,永樂大鍾的聲音忽的便緩了幾分,當當當了幾下,透著某種悲傷之意,他皺著眉頭默數了一下,竟是九下。他心頭一動,忽然想起了什麽,驚愕的抬起頭看向欽安宮方向,隻見原先匆匆忙忙的宮娥、太監、侍衛都停止了動作,寂靜的皇宮之中,唯獨那口永樂大鍾兀自當當當的響個不停。
過了片刻,那片皇宮裏,也不是誰先喊了一聲:“皇上——?“
這一聲響徹整個皇宮,人人聽得清楚,楊榮心頭一震,兩道熱淚立即流了下來,撲通一聲向欽安宮的方向跪了下去,俯身磕頭。
內閣其他人微微一愣,隨即神色一凝,撲通幾聲,紛紛跪下了下去,楊溥悲切的喊了聲:“皇上——?“
也不知跪了多久,隻聽得那厚厚的宮門內,傳出一片嚎哭之聲,聲響整個皇宮。
嚎哭之聲,從最初的一人,兩人,三人到最後無論是宮娥、太監、侍衛,以及當值的太醫,官員都跟著嚎啕大哭。
內閣眾人也是一片哭喊之聲,楊溥淚流滿麵的看著楊榮,悲切的道:“楊大人,皇上,皇上這就駕崩了麽?”
楊榮滿臉淚痕的看著沉浸在黑夜中的欽安宮,許久才從嘴裏吐出幾個字:“皇上駕崩了——?”
^^^^^^^^^^^^^^^^^^^^^^^^^^^^^^^^^^^^^
《天下有爭》算是完結了,這一卷寫得有些長,也不知諸位喜不喜歡,但不得不說,這一卷小景的訂閱,收藏都跟著長了不少,可見諸位還是喜歡的,這是小景最高興的事情,下一卷小景取名為《京華煙雲雪滿天》從清明節開始上傳,爭取做到每天兩更至三更,不斷更,不棄坑,讓諸位喜歡,最後說一句,已經寫了兩百多萬了,那些還在觀望,甚至有意養肥的書友們現在可以上船,可以宰殺了!還記得當初我們說過的話,這條船很長,要上船,早些買票!
最近花了大量筆墨寫明仁宗朱高熾的為人,以及為政措施,很多書友看完後,認為我對明仁宗有些誇大了,一個皇帝再能幹,也不可能有如此高的評價,甚至不少書友認為,明仁宗的貢獻是被後世的文人誇大的,其實並沒有什麽貢獻,對此我務必要說幾句。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他生於公元1378,卒於公元1425年,終年47歲。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成祖病逝後繼位,在位僅一年就病死。他在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明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五十萬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我相信許多書友們看到了這裏,一定會覺得,明仁宗並非那麽沒有用,他隻是身子不好而已,心胸,用人,識人都可以說是不輸給當時的漢王朱高熙的,更別說後來,建文帝聽從方孝孺的建議,以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麵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這一點既可以看出朱高熾的聰慧,同時也看出,朱高熾在建文帝的眼裏,是個值得拉攏的人,再者,從他接到信後,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麵前,還可以看出他對人性的了解,至少對自己的父王,比自己其他的兩個弟弟要了解的多。
當然了,若就靠這兩點,就說明他對大明有巨大的貢獻,未免有些說不過去。《明史》對他的評價是:““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這份評價還是算中肯的,因為評價中,並非僅僅說他登基後的十個月功勳,而是將他作為太子時監國時的政績都算進去了。
朱高熾真正對大明做出貢獻,不愧他帝號中的“仁“字,大部分的功勳都歸功於他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隸應天府並代行皇權、進行的六次監國,這六次監國長達十六年。
第一次監國永樂六年八月,朱棣下詔稱遷都北京,並將於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同年冬十一月,命丘福、蹇義、金忠、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兼輔導皇長孫。
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監國。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貢、邊境調發的事情轉上請行在(北京),其餘其他常務都不必啟奏,而由太子直接處理。命吏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輔導監國。而命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及戶部尚書夏原吉等扈從明成祖北上。
同年二月,朱棣離開南京;次月抵達北京。都禦史虞謙、給事中杜欽奉命巡視兩淮,啟奏潁川軍民缺食,請發廩賑貸。朱高熾遣人馳諭立即發廩賑貸。此外讚善王汝正每次都向皇太子論說賦詩,朱高熾問楊士奇詩文高低,楊士奇則稱詩文隻會喪失誌氣,而讀兩漢詔令亦可觀。其為政簡明,平時刻苦與學習。永樂八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熾完成第一次監國。
永樂十一年,朱棣北上北京,皇太孫朱瞻基跟隨,命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及洗馬楊溥等輔導太子監國。次年三月,朱棣開始北征瓦刺,同年六月班師,駐蹕沙河,太子遣兵部尚書金忠等齎表往迎。
同年八月,朱棣抵達北京,因太子所遣使迎車駕緩,且書奏失辭而大怒,稱:“這是輔導者的過錯。”漢王朱高煦再次進讒,朱棣於是派遣使者逮捕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洗馬楊溥、芮善及司經局正字金問等抵達,中途又下旨寬恕蹇義回南京,而黃淮先至北京下獄。此日,楊士奇與金問抵達,朱棣稱:“楊士奇姑且寬恕了。我卻不能識別金問,你怎麽侍奉東宮的?”命法司逮捕詢問。之後召楊士奇,問東宮的事情。楊士奇叩頭稱太子孝敬誠至,凡是出問題的都是臣等罪過。於是朱棣下楊士奇入詔獄。不久,特別寬恕並恢複原職。金問因詞語牽連楊溥,楊溥也一同下獄。之後有人問朱高熾:“殿下你知道有人在讒言麽?”朱高熾稱:“我不知道,隻知道做兒子的責任。”
永樂十三年秋九月,直隸鹽城縣有颶風,海水泛溢,傷民田二百一十五頃。太子命減少田租一千一百七十餘石。之後朱棣回朝,結束第二次監國。
第三次監國,永樂十五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上巡北京,命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翰林學士兼諭德楊士奇、侍讀兼讚善梁潛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同年七月,賜皇太子《務本之訓》。太子監國時期,視朝之暇,手不釋卷,被服寬博,如同儒者。
同年夏五月,朱棣殺讚善梁潛、司諫周冕。因為當時太子監國,朱棣不時生病,況且北京南京相隔數千裏,小人多偷偷依附漢王朱高煦,屢次誣陷朱高熾。而當時侍從監國的大臣,朝夕惴惴不安,人都無法自保。當時有陳千戶曾經擅取民財,事情被發現後,太子朱高熾令謫交趾立功。數日後,複念其軍功,寬恕了他。於是又有人進讒給朱棣稱:“皇上所謫的有罪之人,太子都曲意寬恕了。”朱棣於是逮捕陳千戶殺之。並以梁潛、周冕,而一並逮捕下獄,均被處死。
六月,朱棣派遣禮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諸郡,麵奏後,朱棣稱:“人們都說東宮多有政失,當今抵達京師後,可以多留幾天,試圖觀察一些,然後密奏過來。‘奏’字需要大寫,晚上到的時候我就會看的。”胡濙抵達京師後,隨朝覲見並記錄各種政事,並將其所見到的誠敬孝謹七事寫入密疏呈上朱棣。朱棣讀後大悅,於是自此不再懷疑皇太子。
永樂十八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宮殿修成,朱棣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召太子朱高熾、太孫朱瞻基在十二月終抵達北京。其在離開北京時,拜謁鳳陽皇陵,並途徑山東,恰遇饑荒,即令布政司發粟賑災十九年,朱棣回南京,第三次監國結束。
第四次監國永樂二十年春三月,朱棣再次親征漠北,同年秋九月,返回京師,期間朱高熾再次負責監國。
永樂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舉報,稱:“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糾合羽林衛指揮彭旭等,舉兵將推趙王朱高燧為主,而計謀不利於上及皇太子的事情。”朱棣命急忙逮捕,遂召太子朱高熾、趙王朱高燧以及文武大臣,朱棣在右順門親自詢問。當時,朱棣因生病而多不視朝,朝廷內外諸多事悉啟奏太子處分。太子往往裁抑宦官侍衛,宦官黃儼、江保尤其被疏斥。黃儼於是每天都在朱棣麵前詆毀朱高熾,並與朱高燧素來要好,私下經常勾結。欽天監官王射成與孟賢密,對他說:“觀天象,當有易主之變。”。於是眾人與山左護衛老軍馬恕、田子和,興州後屯衛老軍高正,通州右衛鎮撫陳凱等密謀,將獻毒藥給朱棣。待朱棣病死後,即以以兵劫內庫兵仗符寶,分兵執府部大臣。高正偽造遺詔,交付給中官楊慶養子,其中包括廢皇太子,而立趙王高燧為帝。商議確定後,高正密告其甥王瑜。王瑜力阻不聽,於是隻好上告。朱棣在看完偽造的詔書後震怒,立即逮捕楊慶養子誅殺,並對朱高燧稱:“這是你設計的吧?”朱高燧顫栗無法說話,太子朱高熾則為之解說,稱:“高燧必然不會參與這個計謀,這是下麵人所做的。”朱棣於是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孟賢等所犯大逆,且有顯實,當一並處以極刑。之後王射成、孟賢等人下詔獄論死。
第五次監國永樂二十一年八月,朱棣再次北征,同年十一月返回京師,期間朱高熾再次負責監國。
第六次監國永樂二十二年三月,朱棣朝議北征。同年四月,詔令太子朱高熾再次監國。同年七月,朱棣在榆木川駕崩,大學士楊榮、少監海壽奉遺命馳訃太子。
六次監國,長達十六年,十六年裏能朱棣前後五次出兵蒙古,遷都北京、下西洋、出兵安南,可以說功不可沒,在這期間雖有朱高熙、朱高燧多次從中作梗,但大明局麵並沒有混亂,反而呈現勃勃生機的狀態,說永樂盛世有明仁宗的一份功勞並不為過。
登基後,改年號為洪熙,開始了他不足一年帝位,但僅僅一年,做出的事情卻是不少,第一,赦免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緩和了自朱棣登基以來的朝廷內部的各種矛盾,從內部讓大明朝局穩定。
第二,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三楊(楊榮、楊士奇、楊博)輔政。內閣的三楊輔政在他死後的若幹年中繼續保持穩定;而內閣雖然有某些缺點,在維持文官政府方麵,其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
第三,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使得永樂末年開始逃離的人口,慢慢返回。
第四:科舉上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製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比起朱元璋,朱棣赫赫戰功,他所做的事情並的確不多,但四件事按照史書說,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大明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做出了鋪墊,這一點並不是勉強,從後來明宣宗的種種為政手段,多半是延續了明仁宗的路線,可以說,若沒有明仁宗這一年所做出的鋪墊,明宣宗的十年未必有那麽順,後來的“治世”確實有明仁宗的一半功勳,因為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沒有什麽驚天地,泣鬼神的赫赫武,但是他的仁慈之政依舊在明代曆史裏麵熠熠生輝,在我看來,尊號中的“仁”字還是名副其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