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駕崩,按照祖製,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之說。而明代帝後葬期均未行此說,僅皇後有梓宮發引“例不出百日”的記載,皇帝隻擇吉而葬,或長或短沒有定製,但楊榮等人覺得還是依停禮拜儀式,古稱“虞禮”。虞禮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舉行,八虞在京城之外舉行,都由護喪官員主持行禮。九虞禮在皇宮的“幾筵殿”舉行,嗣皇帝衰服躬親行禮。九虞禮行過後,神主附享太廟。至此,喪禮才告結束。這樣一來,時間上充足,二來眼下還有幾件大事尚未定奪,楊榮的提議與眾人一說,楊溥等人立即讚同,當下有楊榮以眾人的名義,上書給朱瞻基。


    剛剛失去了父親的朱瞻基還在悲痛之中,想父王戰戰兢兢的做了二十年的太子,好不容易登基為帝,本想做出一番業績來,不辜負列祖列宗,卻不想老天爺如此殘忍,竟這麽讓父王去了——?


    心頭雖悲傷不止,但父王大行的那一番話兒,讓他不得不忍住悲痛開始著手處理國家政務,看了楊榮等人的奏折,也知眼下的局麵,如此操辦,的確對朝局大大有利,隻是皇帝駕崩,按照祖製要即可昭告天下,這樣一來,不免讓漢王知曉了這個消息,也不知他會弄出什麽動靜來?讓剛剛著手處理朝廷政務的他不免有幾分擔心,為了穩定局麵,這份擔心他也不敢太過表現出來,怕被人看做懦弱,父王既將江山托付給自己,自不能辜負父王的信任,他是當朝太子,如今依著父王的遺詔:“


    屬纊之後,七日便殯。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製,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閑務,任之有司。“(注解一)他是可以算大明的新皇帝了,隻是尚未舉行登基大典而已,天下尚不知而已。


    在楊榮的奏折上,飛快的批了自己意見後,立即派人送到了內閣。


    楊榮等人沒想到太子的意見來得這麽快,往日仁宗因身子不適,奏折送上去,少不了要拖延幾日,如今看太子這效力,驚愕之餘,點了點頭道:“上天對我大明果然不薄啊,新皇帝能文能武,朝氣蓬勃,實乃我大明之福啊?”


    將太子的批複給眾閣臣看了一遍後,開始下達仁宗葬禮的各種號令,皇宮內有內侍著手搭設靈堂、布置宮闈,混堂司開始為皇帝準備喪衣喪服,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等大明皇親國戚準備喪禮之服。


    內閣大臣,依著官職大小,自今日起輪流當值,其他個府衙不可因皇帝駕崩而耽擱政務,照常辦公。


    下達完這一切號令,眾人又將皇帝駕崩的事情昭告天下的事情商議了一番,為防漢王有所舉動,京城各大衙門就地祭奠,藩王亦是如此,不必進京,商議既定,有楊榮按幾位閣臣的意思,斟酌詞句寫好告示,蓋上內閣關防。命人送往京城各大衙門,昭告天下!眾人忙完了這些事情,差不多天大亮了,早有太監送來膳食,幾碗小米粥,幾盤栗子糕,幾碟宮中的小菜。


    幾個閣臣都忙了一晚上,這會兒早已餓得厲害,見膳食送來了,當下放下了手中湖筆,開始吃早飯。


    楊榮對小米粥倒不怎麽喜歡,唯獨喜歡栗子糕,這種又叫花糕的點心,是一種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得名。


    製作之時,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後搗成泥,將栗子泥分成三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後,最後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麵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拚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麵即可。色澤豔麗,質地鬆軟細膩,香甜適口,楊榮吃了三塊,喝了一大碗涼茶便吃飽了,正要繼續處理手頭上的公務,卻見楊溥一個侍衛在門外道:“弘濟大人,府上送來了一些東西,讓卑職給您拿進來?”


    楊溥哦了聲,放下手中的小米粥,從那侍衛手中接過包袱,打開後從裏麵取出喪服來,隻見他去了內閣後的屏風裏,換下了身上的官服,出來時已是一身青色的喪服,楊榮等人一見,登時拍了一下額頭道:“還是弘濟想得周到,我等都忙忘記了?”當下忙喊來門外的侍衛,讓讓他們各自去各位閣臣家中取來一套喪服來,眾人領命而去。


    吃過早飯,楊榮、楊溥兩人身子還算硬朗,熬了一夜,倒沒什麽,夏元吉、黃淮等人年紀大了,有些吃不住,楊榮便眾人各自回值房安歇,而自己與楊溥二人坐鎮內閣,經過剛才楊溥的提醒,楊榮已命人將內閣的院子前後各個樓座門口上的大紅燈籠都取了下來,換上了貼著黑色“奠”字的白紗西瓜燈,雖是白晝,但這幾盞黑色“奠”字的白紗西瓜燈往上一掛,昔日熱鬧的內閣院子,立即多了幾分肅穆悲涼的氣氛。


    門外的侍衛一早得楊榮的吩咐,早已在甲胄外穿了件白衫,宮中的太監、宮娥也多是身著白色服飾在宮內行走。


    偌大的宮殿內,一片肅穆悲涼。


    等到中午的時候,有太監來內閣,告知皇帝的靈堂已經搭建完畢,請諸位閣臣前去看一看。


    楊榮喊醒夏元吉等人,胡亂的吃了些東西,整理了一番,這才像皇帝的靈堂走去。


    靈堂設在了欽安殿正殿,殿內白色燈籠高掛,素幔白幃,氣氛莊重而肅然,清早才得知消息的禮部,在一陣手忙腳亂之後,總算是緩過神來了,將皇帝大行後的禮儀稍作整理,倒也及時擬定了出來。


    按照禮部定下的規矩,一共有五步。


    第一步小殮:為仁宗皇帝沐浴容顏、括發(頭發梳理後挽成鬢)、更換壽衣,並在屍前陳設祭奠物。停屍之所,設就放在仁宗生前住住的欽安殿,唯有這樣這叫“壽終正寢”。


    第二步大殮:即將仁宗裝入棺內。棺前設“幾筵”(擺有酒饌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種絲織物)、立銘旌(狀如旗幡,上書“大行皇帝梓宮”或“大行皇後某氏梓宮”字樣)。大殮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小殮的第二天。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嬪等宮眷要身著素服前往致奠。在京的文武員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婦,要連續幾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兩次,身著喪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員服素服,冠烏紗、腰係黑色犀角帶,成服後服“斬縗服”,即一種粗布做成而不緝邊的孝服),由西華門入宮到思善門(仁智殿院落的門)外哭臨。


    第三步聞喪,也就是從仁宗駕崩之日起,京城內的寺觀各要擊鍾三萬杵,代死的帝後“造福冥中”。京城內禁屠宰十三日。分封在外地的親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於本地麵向宮闕哭臨致喪,不必返回京城吊喪。


    第四步上尊諡,這是在大殮之後,按照皇帝留下的遺照,太子須在群臣的勸進之下擇日登極了。新皇帝即位後,除了頒布即位詔書,即應著手為已故帝、後上尊諡。由於故帝、後生前為一國之主,地位之高無上,故上諡時必須打出“天賜”的旗號,即由上天賜給,這叫“秋天而諡”。上尊諡的禮儀也極為繁複,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議,草擬“上尊議文”,嗣皇帝親禦宣治門審定後,由翰林院官寫出正式的諡冊文。然後,由嗣皇帝親行祭禮將冊寶安放於幾筵殿。


    第六步梓宮發引:民間俗稱“出殯”即將帝、後的棺槨由皇宮安葬到陵園之內。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之說。而明代帝後葬期均未行此說,僅皇後有梓宮發引“例不出百日”的記載,皇帝隻擇吉而葬,或長或短沒有定製。如明tai祖朱元璋死後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後竟停禮拜儀式,古稱“虞禮”。虞禮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舉行,八虞在京城之外舉行,都由護喪官員主持行禮。九虞禮在皇宮的“幾筵殿”舉行,嗣皇帝衰服躬親行禮。九虞禮行過後,神主附享太廟。至此,喪禮才告結束。


    這些不過是禮部在倉促之間擬出了喪禮製度,若要往細的指定,這些程序隻怕是說起來簡單無比,當真要做起來可就麻煩死個人,總算是皇帝駕崩前,留下了話兒,喪禮一切從簡,如此一來,有這六步就夠應付了。


    楊榮等人已經參加過一次皇帝喪禮,對於這些大同小異的規矩倒也知道些,所以並不擔心出什麽亂子。


    注解:意思是我死之後,停七日就可出殯。宗廟社稷還等著治理,國不可一日無主,所以依照周朝、漢朝時的慣例,皇太子可以在我的靈柩前即位,軍國大事必須親自處理,尋常的事務,才由各部門負責。


    從這裏可以看出,皇帝駕崩後是不會輟朝的,很有可能老皇帝才駕崩,新皇帝就即位了。


    明朝大興漢唐禮儀,應該也是按照這個來執行的。


    ps:新的一卷開始了,諸位可要支持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