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下了各種規矩後,才讓早已聞訊趕來的大小官員進入殿來,這些官員多半是淒淒慘慘戚戚,一臉的悲容,尚未進門就開始哭泣,紛紛按照禮部指定的禮儀開始行跪拜之禮,六部九卿洋洋灑灑跪了一地上,楊榮看了看眾人,與楊溥相視望了一眼,將目光看向了殿外,按照規矩,這個時候太子應該來了,這樣一來,他二人好趁機讓皇太子入殿成禮!如此一來,也算是開了一個好頭?“
二人看了一陣不見動靜,不免有些心急,眼看眾人行了禮,哭哭滴滴就要起來,若是太子再不出現,自己雖是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食三祿,也不能阻止眾人離去,正暗暗焦急,卻聽得楊溥喜道:“建安兄,你看,太子來了?“
楊榮登時大喜,循聲望去,果見門外幾個太監簇擁著一乘肩輿走來,走在前方的王振率先衝到門前,大聲喊道:“皇太子駕到~!”
眾官員此時已經起身,正要轉身離去,聽了這一句,微微感到驚愕,太子這會兒不是在南京麽,怎麽會在這裏?“
就在眾人驚愕之餘,那頂轎子已經在門前落了下來,朱瞻基一身孝服走了出來,眾人一看果真是太子,驚愕之餘,不及細想匆匆奔上前來,撩袍跪下,楊榮與楊溥暗暗鬆了一口氣,各自點了一下頭,楊榮麵色一悲,一行淚水便滾落了下來,跪在朱瞻基的麵前,沉聲道:“皇帝已經大行,我大明不可一日無主,老臣請皇太子入殿成禮!”
朱瞻基一臉的悲痛之色,看了一眼殿內正中父王的靈位,強忍著悲痛,一臉肅然的道:“楊愛卿請起,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父王剛剛大行……?“
眾官員剛才陡然見到朱瞻基,心頭驚愕而已,此時紛紛回過神來,再看朱瞻基著一身孝服,麵色悲切,雙眼紅腫布滿血絲,看樣子是回宮有些時日了,心頭忍不住想:“太子莫非一早知道陛下會大行,若非如此,怎麽皇帝剛大行了,殿下就能及時出現在麵前,南京離北京少數也有數千裏,若不是一早得到了消息,豈能如此準時的出現在這裏?”
眾人有了這個心思,耳聽楊榮一臉悲切的呼喊,頓時明白了過來,幾個官員低聲罵了聲:“又讓這老狐狸搶先了?“
楊榮在宮中素以觀察顏色威名遠播,他曾說過“吾見人臣以伉直受禍者,每深惜之。事人主自有體,進諫貴有方。譬若侍上讀《千文》,上雲‘天地玄紅’,未可遽言也,安知不以嚐我?安知上主意所自雲何?安知‘玄黃’不可為‘玄紅’?遽言之,無益。俟其至再至三,或有所詢問,則應之曰:臣幼讀《千文》,見書本是‘天地玄黃’,未知是否?“被官場人稱頌,後來追隨朱棣左右多有貢獻,這老狐狸的名號,則是在永樂二十二,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與楊榮、金幼孜密商如何處置。楊榮指揮若定,與金幼孜商議,認為離北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他們用錫鑄椑將朱棣屍體收殮起來放在車中,每到一地進膳和平時一樣,明軍渾然不覺。楊榮和海壽先回京師,向太子報告情況,決定處理方法,使得太子順利登基,漢王得知情況後,大罵楊榮為老狐狸,自此老狐狸就被傳開了。
眾人此時已經看出,太子能順利返回京城出現在這裏,楊榮這老狐狸沒少從中搞鬼,此時這般模樣,隻怕是一早就算計好的。
心頭暗恨楊榮占盡了功勞,但也不得不佩服他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的本事。
朱瞻基似沒有準備,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做,好在一旁的禮部尚書呂震在旁,難得表現立功的機會,自不會錯過,忙躬身上前,一一說來。呂震雖一把年紀,但記憶力極好,永樂時每次奏事,別的尚書都手拿副本,又與左右侍郎輪番上奏。呂震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參予。情狀複雜,千頭萬緒,他都背誦如流,不曾有誤。他曾扈從朱棣北狩,朱棣見有石碑立在沙磧中,率群臣去讀碑文。過了一年,朱棣與文臣談及該石碑,詔令禮部派官去錄回碑文。呂震說不用派,請備好筆紙在皇上麵前寫出來。朱棣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對,竟無一字脫誤,此時將各種繁瑣的禮節說來,竟是絲毫不差,朱瞻基在太監海濤以及王振的攙扶下,按照呂震口述,一步一步走了進來,倒也沒出什麽亂子,朱瞻基走了進去,看到了父王的靈位,一陣呼天搶地的哭喊,聞著傷心,聽者落淚,那些剛剛哭過了一幹大臣,此時看太子如此模樣,也隻好跟著又哭了一場。
楊榮等朱瞻基哭得聲音沙啞了才上前勸說了一番,悲痛的朱瞻基才停止了哭泣,對著眾人說了一番話兒。
眾人紛紛跪下行了大禮,重新爬起來,各自交頭接耳說著話兒。
楊榮看時候差不多了對楊溥丟了個眼色,楊溥會意,立即走上前對著呂震嘀咕了兩聲,呂震會意,立即衝著身後的一個官員招了招手,那官員走上前按照禮儀開始唱儀,楊榮與楊溥、夏元吉立即上前立即奏請朱瞻基桌上放在殿中的黃綢龍椅。
眾人一看這模樣,紛紛跪下請新歡地登基。
朱瞻基看了看百官,又抬頭看了那金色的龍椅,輕歎了聲將衣衫理正,方才走了上去坐了下來,兩手放在大腿上,腰板挺起,雙目平視前方,竟是一臉的威嚴。
楊榮立即走上前跪拜新君前,高呼一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立即回過神來,偌大的欽安殿裏立即山呼海嘯般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震屋瓦。
入了成禮,接下來新皇帝要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幾筵(陳設祭品的桌子,前麵列有先帝、神靈的牌位)。”這是儀式的序幕。先要由禮部的官員分別到天壇、先農壇、太廟告知祖先。“至時,鳴鍾鼓,新皇帝袞服禦奉天門。,這樣登基儀式才算正式開始。
朱瞻基在“洪臚寺”官員的引導下,隨眾官員經過金水橋進入紫禁城。但這時他們還不能進入“奉天殿”,因為皇帝還在奉天門上做禱告,所以,大臣們隻能留在午門外的廣場上。他們以“文東武西”的方式跪在禦道的兩側,等皇帝和各路神仙溝通完畢後從“奉天門”上下來。
朱瞻基渾渾噩噩做好了這一切,從**城樓上下來後,進入“奉天殿”就座,楊榮立即率領文武百官依官階高低魚貫進入,對新皇帝上表道賀。
待百官行過大禮後,朱瞻基才抬頭讓百官起來。
既是見了新君,自有朝廷的規矩,百官立即分成了文武兩派,依著官職大小站定。
龍椅上的朱瞻基道:“宣詔書吧?“
王振立即從一旁走了上前,從懷中摸出黃色的詔書,居高臨下的掃了一眼下麵的文武百官,登感意氣風發,今日這詔書,按照規矩,今日這詔書該是司禮監大太監海濤來當眾宣讀的,根本不曾輪到他,隻可惜海濤不識字,一番打探之下,唯有王振誦讀過四書五經,還當過教書先生,識文斷字,這份重任自然落在他的身上了。
王振望著腳下一臉肅然的文武大臣,當真歡喜不已,想不到我王振也有居高臨下的機會,這種被人仰視的滋味,果然不錯。
獨自歡喜了一番,這才從一個太監手中接過染黃色的詔書,按照祖製,詔書多用大幅染黃紙書寫製成。所謂染黃紙,是將紙放入黃柏樹汁浸染至滅白為止,以達到防蟲滅菌的效果。詔書紙高約**十厘米,橫寬視文字內容長短而定,長者可達五六米,表裏二層成長卷式樣,雖大卻十分堅固,不容易破損。
詔書或作詔令、詔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親政、殯天、入繼大統等宗室要務,與國家重大災變、重大革新或隆重慶典時,詔告天下所用之文書,統稱為“詔令文書”;由於擬旨承宣的機構與功能各有不同,功用、名稱便不同,如誥命、敕命、敕諭、敕令、諭令、諭旨、聖旨、聖令、皇令、皇榜、金榜、公榜、冊、書、符、檄文等,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城樓上宣讀,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
^^^^^^^^^^^^^^^^^^^^^^^^^^^^^^^^
第二更送上,請圍觀!
!!
二人看了一陣不見動靜,不免有些心急,眼看眾人行了禮,哭哭滴滴就要起來,若是太子再不出現,自己雖是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食三祿,也不能阻止眾人離去,正暗暗焦急,卻聽得楊溥喜道:“建安兄,你看,太子來了?“
楊榮登時大喜,循聲望去,果見門外幾個太監簇擁著一乘肩輿走來,走在前方的王振率先衝到門前,大聲喊道:“皇太子駕到~!”
眾官員此時已經起身,正要轉身離去,聽了這一句,微微感到驚愕,太子這會兒不是在南京麽,怎麽會在這裏?“
就在眾人驚愕之餘,那頂轎子已經在門前落了下來,朱瞻基一身孝服走了出來,眾人一看果真是太子,驚愕之餘,不及細想匆匆奔上前來,撩袍跪下,楊榮與楊溥暗暗鬆了一口氣,各自點了一下頭,楊榮麵色一悲,一行淚水便滾落了下來,跪在朱瞻基的麵前,沉聲道:“皇帝已經大行,我大明不可一日無主,老臣請皇太子入殿成禮!”
朱瞻基一臉的悲痛之色,看了一眼殿內正中父王的靈位,強忍著悲痛,一臉肅然的道:“楊愛卿請起,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父王剛剛大行……?“
眾官員剛才陡然見到朱瞻基,心頭驚愕而已,此時紛紛回過神來,再看朱瞻基著一身孝服,麵色悲切,雙眼紅腫布滿血絲,看樣子是回宮有些時日了,心頭忍不住想:“太子莫非一早知道陛下會大行,若非如此,怎麽皇帝剛大行了,殿下就能及時出現在麵前,南京離北京少數也有數千裏,若不是一早得到了消息,豈能如此準時的出現在這裏?”
眾人有了這個心思,耳聽楊榮一臉悲切的呼喊,頓時明白了過來,幾個官員低聲罵了聲:“又讓這老狐狸搶先了?“
楊榮在宮中素以觀察顏色威名遠播,他曾說過“吾見人臣以伉直受禍者,每深惜之。事人主自有體,進諫貴有方。譬若侍上讀《千文》,上雲‘天地玄紅’,未可遽言也,安知不以嚐我?安知上主意所自雲何?安知‘玄黃’不可為‘玄紅’?遽言之,無益。俟其至再至三,或有所詢問,則應之曰:臣幼讀《千文》,見書本是‘天地玄黃’,未知是否?“被官場人稱頌,後來追隨朱棣左右多有貢獻,這老狐狸的名號,則是在永樂二十二,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與楊榮、金幼孜密商如何處置。楊榮指揮若定,與金幼孜商議,認為離北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他們用錫鑄椑將朱棣屍體收殮起來放在車中,每到一地進膳和平時一樣,明軍渾然不覺。楊榮和海壽先回京師,向太子報告情況,決定處理方法,使得太子順利登基,漢王得知情況後,大罵楊榮為老狐狸,自此老狐狸就被傳開了。
眾人此時已經看出,太子能順利返回京城出現在這裏,楊榮這老狐狸沒少從中搞鬼,此時這般模樣,隻怕是一早就算計好的。
心頭暗恨楊榮占盡了功勞,但也不得不佩服他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的本事。
朱瞻基似沒有準備,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做,好在一旁的禮部尚書呂震在旁,難得表現立功的機會,自不會錯過,忙躬身上前,一一說來。呂震雖一把年紀,但記憶力極好,永樂時每次奏事,別的尚書都手拿副本,又與左右侍郎輪番上奏。呂震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參予。情狀複雜,千頭萬緒,他都背誦如流,不曾有誤。他曾扈從朱棣北狩,朱棣見有石碑立在沙磧中,率群臣去讀碑文。過了一年,朱棣與文臣談及該石碑,詔令禮部派官去錄回碑文。呂震說不用派,請備好筆紙在皇上麵前寫出來。朱棣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對,竟無一字脫誤,此時將各種繁瑣的禮節說來,竟是絲毫不差,朱瞻基在太監海濤以及王振的攙扶下,按照呂震口述,一步一步走了進來,倒也沒出什麽亂子,朱瞻基走了進去,看到了父王的靈位,一陣呼天搶地的哭喊,聞著傷心,聽者落淚,那些剛剛哭過了一幹大臣,此時看太子如此模樣,也隻好跟著又哭了一場。
楊榮等朱瞻基哭得聲音沙啞了才上前勸說了一番,悲痛的朱瞻基才停止了哭泣,對著眾人說了一番話兒。
眾人紛紛跪下行了大禮,重新爬起來,各自交頭接耳說著話兒。
楊榮看時候差不多了對楊溥丟了個眼色,楊溥會意,立即走上前對著呂震嘀咕了兩聲,呂震會意,立即衝著身後的一個官員招了招手,那官員走上前按照禮儀開始唱儀,楊榮與楊溥、夏元吉立即上前立即奏請朱瞻基桌上放在殿中的黃綢龍椅。
眾人一看這模樣,紛紛跪下請新歡地登基。
朱瞻基看了看百官,又抬頭看了那金色的龍椅,輕歎了聲將衣衫理正,方才走了上去坐了下來,兩手放在大腿上,腰板挺起,雙目平視前方,竟是一臉的威嚴。
楊榮立即走上前跪拜新君前,高呼一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立即回過神來,偌大的欽安殿裏立即山呼海嘯般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震屋瓦。
入了成禮,接下來新皇帝要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幾筵(陳設祭品的桌子,前麵列有先帝、神靈的牌位)。”這是儀式的序幕。先要由禮部的官員分別到天壇、先農壇、太廟告知祖先。“至時,鳴鍾鼓,新皇帝袞服禦奉天門。,這樣登基儀式才算正式開始。
朱瞻基在“洪臚寺”官員的引導下,隨眾官員經過金水橋進入紫禁城。但這時他們還不能進入“奉天殿”,因為皇帝還在奉天門上做禱告,所以,大臣們隻能留在午門外的廣場上。他們以“文東武西”的方式跪在禦道的兩側,等皇帝和各路神仙溝通完畢後從“奉天門”上下來。
朱瞻基渾渾噩噩做好了這一切,從**城樓上下來後,進入“奉天殿”就座,楊榮立即率領文武百官依官階高低魚貫進入,對新皇帝上表道賀。
待百官行過大禮後,朱瞻基才抬頭讓百官起來。
既是見了新君,自有朝廷的規矩,百官立即分成了文武兩派,依著官職大小站定。
龍椅上的朱瞻基道:“宣詔書吧?“
王振立即從一旁走了上前,從懷中摸出黃色的詔書,居高臨下的掃了一眼下麵的文武百官,登感意氣風發,今日這詔書,按照規矩,今日這詔書該是司禮監大太監海濤來當眾宣讀的,根本不曾輪到他,隻可惜海濤不識字,一番打探之下,唯有王振誦讀過四書五經,還當過教書先生,識文斷字,這份重任自然落在他的身上了。
王振望著腳下一臉肅然的文武大臣,當真歡喜不已,想不到我王振也有居高臨下的機會,這種被人仰視的滋味,果然不錯。
獨自歡喜了一番,這才從一個太監手中接過染黃色的詔書,按照祖製,詔書多用大幅染黃紙書寫製成。所謂染黃紙,是將紙放入黃柏樹汁浸染至滅白為止,以達到防蟲滅菌的效果。詔書紙高約**十厘米,橫寬視文字內容長短而定,長者可達五六米,表裏二層成長卷式樣,雖大卻十分堅固,不容易破損。
詔書或作詔令、詔是皇帝在登基、大婚、親政、殯天、入繼大統等宗室要務,與國家重大災變、重大革新或隆重慶典時,詔告天下所用之文書,統稱為“詔令文書”;由於擬旨承宣的機構與功能各有不同,功用、名稱便不同,如誥命、敕命、敕諭、敕令、諭令、諭旨、聖旨、聖令、皇令、皇榜、金榜、公榜、冊、書、符、檄文等,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城樓上宣讀,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
^^^^^^^^^^^^^^^^^^^^^^^^^^^^^^^^
第二更送上,請圍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