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最善於察言觀色,看朱瞻基臉上神色變幻,便猜出了他的心思,稍微沉吟了片刻道:“開疆擴土的聲名固然好聽,可打下的疆土,也要能守住才行?成吉思汗的死孫當年何其輝煌,他們的鐵騎所到之處,莫不是攻城略地,打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疆土,在北方,西起今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今緬甸東北部和tai國北部。
與漢、唐極盛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僅在麵積上大大超過了它們,而且在控製程度上也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吐蕃地區和今新疆東部三個直屬於朝廷的單位(別失八裏、哈剌火州、哈密力)以外,元朝在全國都設置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其中包括漢唐時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蒙古高原以北和遼河下遊以北地區。對周圍的鄰國,元朝都曾進行過軍事征服,有的還設置過行政機構。但又如何,不過是維持了數十年的功夫,在這十幾年裏,韃子將自家的糧草去維護這些疆土,到頭來肥了旁人,瘦了自己,這些國家還是獨立了,大元的疆土不過中國一塊而已。
韃子也對安南(今越南)用兵三次,一度占領了安南,並派了達魯花赤(地方行政長官)去監督行政,但在安南的激烈反抗下,最後不得不撤出。元朝在緬甸設置過緬中行省,存在的時間也很短,這些國家到最後還是獨立了,反觀韃子,為了開疆擴土這個虛名,國內連年征戰,為了應付龐大的戰事,他們加以宮廷廩祿、宗藩歲賜,都需要巨額經費來支持。忽必烈急於解決國用不足的問題,因而日益信用以“理財助國”邀寵的大臣阿合馬、盧世榮、桑哥等人主持國政。
這些人如何做的呢,除了向平民百姓增加稅收外,別無他法,所以大元的百姓要承擔、興鐵冶、鑄農器官賣、“括勘”(追還被私人、寺院奪占的南宋公田,起征田賦)、“理算”(追征各地曆年積欠的錢糧)、變更鈔法等,使國家的收入顯著增加。但吏治**,專注搜刮,流於橫征bao斂,百姓怨聲載道。
而他們為了對外戰爭,打造東征海船,沿海和江南地區徭役征發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紛紛起義。至元二十年,江南各族人民起義凡兩百餘起,至元二十六年更增至四百餘起。在這前後,爆發了廣州歐南喜、黎德和福建黃華、鍾明亮等人領導的幾次規模較大的起義,最終壓垮了大元最後的一根稻草,建立不足百年的大元,先後有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率教眾發動起事,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壽輝起義,最後大好的江山據此斷送,昔日馬蹄所到之處,皆是蒙古人的疆土,事到如今如何,不過從哪兒來,會到哪兒去吧,這世間除了漠北,還有那一處是他們的疆土呢?“
楊榮的聲音不大,但人人對安南一事極為重視,因此誰也沒開口說話,一時聽得清清楚楚。
大殿裏,無比的安靜,唯獨楊榮不緊不慢的聲音,繼續說了下去:“安南就是一個泥團,在哪裏我們大明沒有民心,縱然是打下了這場戰事,可無休無止的戰事,又該如何應付呢?因為微臣以為,對於安南承認其獨立,然後加強壓力,迫使他們成為我們的屬國,年年歲貢豈不是更好,我大明既可獲得好處,又可避免無休無止的征戰,豈不是兩全其美?”
朱瞻基輕輕一歎,在他內心深處已經厭煩了這場無休無止的戰事,可楊崢的話兒讓他怦然心動,人不能隻看當下,要著眼未來,若說這幾句話放在數月前,他或許沒有這麽大的感觸,可眼下朱祁鎮出生,讓初為人父的他,感觸頗深,是啊,朕活著的時候,安南迫於我大明的強盛,不敢有所作為,可朕終有死的一天,那時又該如何是好呢?
他腦海裏不由得浮現了建文帝與洪武祖爺爺的畫麵,當年朱元璋注重荊條除刺”理論,太子朱標性格仁厚,對父親的屠殺功臣很是不滿,經常竭力勸諫,朱元璋很是生氣,便把一根荊條放在地上,叫太子拾起,太子見上麵布滿了刺,麵露難色,朱元璋乘機教導他惡人就像這些刺一樣,我現在在殺人就是除刺,我替你除了刺,未來你這個皇帝才好當啊。更讓人擔心的事朱元璋選定的太子於洪武二十五年先於朱元璋死去,繼承人朱允文年齡既小又滿身書卷氣,這使得朱元璋更不擇手段。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大明開國功臣幾乎被誅殺殆盡。曾經與朱元璋出生入死為明朝建立汗馬功勞的李善長、藍玉、傅友德、馮勝、徐達都沒有逃過這一劫。藍玉案的牽涉甚廣。
據《逆臣錄》記載,“藍黨之獄”有1公2伯13侯,幾十位將領被殺,株連被殺者15000餘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雖然朱元璋為建文帝除去了心頭之患,但是卻埋下了另一個禍根,那就是藩王造反,朝廷麵臨無將可用,後來的事實證明,建文帝當時的擔心是對的,他根本不足以駕馭這些藩王,所以才盲目的做出了削藩的重重錯誤的舉動。
可換一個角度想想,若是當年的洪武聖爺爺,目光能遠一些,在自己手中一舉解決了藩王,還有後來的靖難之役麽,自然是沒有的,可洪武聖爺爺看到了是藩王戍守邊疆,拱衛京師,卻沒看到藩王也會叛亂,自己留下這個安南,會不會又是下一個藩王呢?“
心頭有了這個想法,越發覺得楊崢的話兒在理:“皇祖爺爺打下了安南,用了二十年治理,朕豈能因為吃了一次敗仗便生出懶惰之心呢,眼下的局麵雖不好,可咬牙挺一挺也就過了,再說了韃子眼下忙於內鬥,暫時無暇理會我大明,拿下安南眼下是最好的機會!“想到這裏,目光一掃,落在了楊崢的臉上道:“楊愛卿,楊閣老的意見,你如何看?此事乃一等一的大事,你不可信口開河,好好想想再說?”
通過這麽會兒功夫,楊崢早已有了計較,所以聽了朱瞻基的喊叫,並不如何驚慌,同時也隱約感覺到皇帝的語氣的變化,似對安南有了計較,隻不過是找個台階而已。明白了這種變化,話兒就好說了。
略一沉吟道:“微臣敬佩楊閣老的肺腑之言,但楊閣老的意見,微臣不敢苟同!“
朱瞻基雙目一閃,看了他一眼,哦了聲的道“剛才楊大人的意見你聽到了,安南反複無常,縱是我大明派遣剿滅了安南,隻怕又要陷入無休止的征戰,此事乃我大明一等一的大事,萬萬掉以輕心不得,朕讓你說出看法,你可要胡說才是?”
楊崢見識均不凡,尤其是《楊氏詞話》一出,在士林中威望極高,眼看皇帝如此問,無論是文臣武將都來了興趣,紛紛抬起頭看向楊崢,要聽聽他說出怎樣的花兒來。
楊崢早有準備,眼看眾人如此模樣,竟絲毫不見慌亂,抱拳道:“回稟皇上,微臣不敢苟同並非楊大人的言語是錯誤的,相反他的看法完全正確,安南人反複無常,黎利更是狡猾無比,對付這樣的人,縱然我大明打了這場勝仗,怕是也要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之中……?”
朱瞻基一聽這話兒,頓時眉頭皺了皺,不明所以。
便是楊榮也微微感到有些驚訝的看了一眼他,心道:“這小子到底站在那一頭的,莫非是臨時變卦,可看這小子的模樣,不像啊?隻怕是陰謀,對一定有陰謀!“
場上算楊士奇最為了解楊崢,聽他這般言語沒絲毫的奇怪,心道:“這楊小弟隻怕是有了法子了,這下勸皇帝撤兵安南怕是空想了?不過隻要法子好,能將守住安南倒也不錯?”
楊崢似沒看到朱瞻基眼裏的不滿,繼續說道:“但楊閣老隻看到了問題的一麵,而忽略了另一麵!”
“果然來了……?”楊士奇目光一閃,自言自語的道。
朱瞻基似也感到了變化,急切的道:“此話怎將?”
楊崢道:“剛才微臣已經說過了,世間的大事不能隻看當下,要著眼未來,其實說到底,就是不能隻看一件事的壞的一麵,而忽略的它好的一麵,秦始皇修長城發兵三十萬,死傷無數,這是他的壞處,可正是這座耗費了無數人的心血的長城,保護了華夏千年的文明,時至今日它依舊是我們阻擋韃子最有利的城池,隋煬帝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禦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
接著,他又下命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整個工程耗時六年,是一條真正利民的大運河,可結果如何,世人的目光盯著是河運帶來的災難,卻沒看到運河的好處,事實上,隋開運河不僅僅有經濟方麵的動機,也有政治方麵的。
^^^^^^^^^^^^^^^^^^^^^^^^
有書友問,何為禦門聽政,這裏說一下,這裏不算字數,因為字數已經夠了。
說禦字
禦字,《說文解字》曰:禦,駛馬也。禦字本來的意思是禦駛車馬。《論語•子罕》說:執禦乎?執射乎?掌駕車,還是掌射箭?後演變為多義詞,其中一義是指同皇帝有關事物的敬稱。如皇帝的文章稱禦製文,詩詞稱禦製詩,看書稱禦覽,吃飯稱禦膳,喝茶稱禦茶,指示稱禦旨,寶座稱禦座,圖章稱禦寶,器物稱禦器,醫生稱禦醫等。總之,就是皇帝親自參與、親自主持的意思。
說門字
門,就是門窗的門。永樂帝開始禦門聽政的門,不是普通的門,而是特指的門,就是奉天門(今太和門)。明朝皇宮分為前朝與後廷,前朝主要是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還有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群;後廷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大宮,還有東六宮、西六宮等建築群。奉天殿前麵的門叫奉天門,這座門位於三大殿的最前端。門前有廣場,適合文武百官在此列班奏事。因此永樂帝選擇奉天門作為禦門聽政的地點。
說聽字
聽字很有意思。現在簡化字的聽字,看不出它的原來意思。過去繁體字作聽,左邊一耳一(tin),為形聲;右邊一直一心,為會意。用今天的話詮釋為:君王用耳傾聽,聽時要直心有德(直心為德)。《史記•李斯列傳》說: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言。突出聽政,而不是議政、理政、觀政。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禦門聽政,貴在一個聽字,重在一個聽字。君王傾聽大臣的聲音,應真心聽、誠心聽、細心聽、耐心聽、虛心聽。這是皇帝正確決策的前提與基礎。
說政字
《論語•顏淵》曰:政者,正也。政字右偏旁為攴,《說文解字》曰:攴,小擊也。這是字源學的頗有意思的解釋。在這裏,政主要是指軍政大事、官員任免等。
總之,禦門聽政一詞,通俗地說,禦就是皇帝,門就是奉天門(清時移至乾清門),聽就是聽取各部院官員的奏報,政就是議商決定軍國政事。也就是說,皇帝親自到皇宮奉天門,主持朝廷會議,聆聽內閣及各部院大臣的奏報或奏言,進行議商,做出決斷,發布諭旨,貫徹實行。
!!
與漢、唐極盛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僅在麵積上大大超過了它們,而且在控製程度上也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吐蕃地區和今新疆東部三個直屬於朝廷的單位(別失八裏、哈剌火州、哈密力)以外,元朝在全國都設置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其中包括漢唐時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蒙古高原以北和遼河下遊以北地區。對周圍的鄰國,元朝都曾進行過軍事征服,有的還設置過行政機構。但又如何,不過是維持了數十年的功夫,在這十幾年裏,韃子將自家的糧草去維護這些疆土,到頭來肥了旁人,瘦了自己,這些國家還是獨立了,大元的疆土不過中國一塊而已。
韃子也對安南(今越南)用兵三次,一度占領了安南,並派了達魯花赤(地方行政長官)去監督行政,但在安南的激烈反抗下,最後不得不撤出。元朝在緬甸設置過緬中行省,存在的時間也很短,這些國家到最後還是獨立了,反觀韃子,為了開疆擴土這個虛名,國內連年征戰,為了應付龐大的戰事,他們加以宮廷廩祿、宗藩歲賜,都需要巨額經費來支持。忽必烈急於解決國用不足的問題,因而日益信用以“理財助國”邀寵的大臣阿合馬、盧世榮、桑哥等人主持國政。
這些人如何做的呢,除了向平民百姓增加稅收外,別無他法,所以大元的百姓要承擔、興鐵冶、鑄農器官賣、“括勘”(追還被私人、寺院奪占的南宋公田,起征田賦)、“理算”(追征各地曆年積欠的錢糧)、變更鈔法等,使國家的收入顯著增加。但吏治**,專注搜刮,流於橫征bao斂,百姓怨聲載道。
而他們為了對外戰爭,打造東征海船,沿海和江南地區徭役征發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紛紛起義。至元二十年,江南各族人民起義凡兩百餘起,至元二十六年更增至四百餘起。在這前後,爆發了廣州歐南喜、黎德和福建黃華、鍾明亮等人領導的幾次規模較大的起義,最終壓垮了大元最後的一根稻草,建立不足百年的大元,先後有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率教眾發動起事,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壽輝起義,最後大好的江山據此斷送,昔日馬蹄所到之處,皆是蒙古人的疆土,事到如今如何,不過從哪兒來,會到哪兒去吧,這世間除了漠北,還有那一處是他們的疆土呢?“
楊榮的聲音不大,但人人對安南一事極為重視,因此誰也沒開口說話,一時聽得清清楚楚。
大殿裏,無比的安靜,唯獨楊榮不緊不慢的聲音,繼續說了下去:“安南就是一個泥團,在哪裏我們大明沒有民心,縱然是打下了這場戰事,可無休無止的戰事,又該如何應付呢?因為微臣以為,對於安南承認其獨立,然後加強壓力,迫使他們成為我們的屬國,年年歲貢豈不是更好,我大明既可獲得好處,又可避免無休無止的征戰,豈不是兩全其美?”
朱瞻基輕輕一歎,在他內心深處已經厭煩了這場無休無止的戰事,可楊崢的話兒讓他怦然心動,人不能隻看當下,要著眼未來,若說這幾句話放在數月前,他或許沒有這麽大的感觸,可眼下朱祁鎮出生,讓初為人父的他,感觸頗深,是啊,朕活著的時候,安南迫於我大明的強盛,不敢有所作為,可朕終有死的一天,那時又該如何是好呢?
他腦海裏不由得浮現了建文帝與洪武祖爺爺的畫麵,當年朱元璋注重荊條除刺”理論,太子朱標性格仁厚,對父親的屠殺功臣很是不滿,經常竭力勸諫,朱元璋很是生氣,便把一根荊條放在地上,叫太子拾起,太子見上麵布滿了刺,麵露難色,朱元璋乘機教導他惡人就像這些刺一樣,我現在在殺人就是除刺,我替你除了刺,未來你這個皇帝才好當啊。更讓人擔心的事朱元璋選定的太子於洪武二十五年先於朱元璋死去,繼承人朱允文年齡既小又滿身書卷氣,這使得朱元璋更不擇手段。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大明開國功臣幾乎被誅殺殆盡。曾經與朱元璋出生入死為明朝建立汗馬功勞的李善長、藍玉、傅友德、馮勝、徐達都沒有逃過這一劫。藍玉案的牽涉甚廣。
據《逆臣錄》記載,“藍黨之獄”有1公2伯13侯,幾十位將領被殺,株連被殺者15000餘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雖然朱元璋為建文帝除去了心頭之患,但是卻埋下了另一個禍根,那就是藩王造反,朝廷麵臨無將可用,後來的事實證明,建文帝當時的擔心是對的,他根本不足以駕馭這些藩王,所以才盲目的做出了削藩的重重錯誤的舉動。
可換一個角度想想,若是當年的洪武聖爺爺,目光能遠一些,在自己手中一舉解決了藩王,還有後來的靖難之役麽,自然是沒有的,可洪武聖爺爺看到了是藩王戍守邊疆,拱衛京師,卻沒看到藩王也會叛亂,自己留下這個安南,會不會又是下一個藩王呢?“
心頭有了這個想法,越發覺得楊崢的話兒在理:“皇祖爺爺打下了安南,用了二十年治理,朕豈能因為吃了一次敗仗便生出懶惰之心呢,眼下的局麵雖不好,可咬牙挺一挺也就過了,再說了韃子眼下忙於內鬥,暫時無暇理會我大明,拿下安南眼下是最好的機會!“想到這裏,目光一掃,落在了楊崢的臉上道:“楊愛卿,楊閣老的意見,你如何看?此事乃一等一的大事,你不可信口開河,好好想想再說?”
通過這麽會兒功夫,楊崢早已有了計較,所以聽了朱瞻基的喊叫,並不如何驚慌,同時也隱約感覺到皇帝的語氣的變化,似對安南有了計較,隻不過是找個台階而已。明白了這種變化,話兒就好說了。
略一沉吟道:“微臣敬佩楊閣老的肺腑之言,但楊閣老的意見,微臣不敢苟同!“
朱瞻基雙目一閃,看了他一眼,哦了聲的道“剛才楊大人的意見你聽到了,安南反複無常,縱是我大明派遣剿滅了安南,隻怕又要陷入無休止的征戰,此事乃我大明一等一的大事,萬萬掉以輕心不得,朕讓你說出看法,你可要胡說才是?”
楊崢見識均不凡,尤其是《楊氏詞話》一出,在士林中威望極高,眼看皇帝如此問,無論是文臣武將都來了興趣,紛紛抬起頭看向楊崢,要聽聽他說出怎樣的花兒來。
楊崢早有準備,眼看眾人如此模樣,竟絲毫不見慌亂,抱拳道:“回稟皇上,微臣不敢苟同並非楊大人的言語是錯誤的,相反他的看法完全正確,安南人反複無常,黎利更是狡猾無比,對付這樣的人,縱然我大明打了這場勝仗,怕是也要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之中……?”
朱瞻基一聽這話兒,頓時眉頭皺了皺,不明所以。
便是楊榮也微微感到有些驚訝的看了一眼他,心道:“這小子到底站在那一頭的,莫非是臨時變卦,可看這小子的模樣,不像啊?隻怕是陰謀,對一定有陰謀!“
場上算楊士奇最為了解楊崢,聽他這般言語沒絲毫的奇怪,心道:“這楊小弟隻怕是有了法子了,這下勸皇帝撤兵安南怕是空想了?不過隻要法子好,能將守住安南倒也不錯?”
楊崢似沒看到朱瞻基眼裏的不滿,繼續說道:“但楊閣老隻看到了問題的一麵,而忽略了另一麵!”
“果然來了……?”楊士奇目光一閃,自言自語的道。
朱瞻基似也感到了變化,急切的道:“此話怎將?”
楊崢道:“剛才微臣已經說過了,世間的大事不能隻看當下,要著眼未來,其實說到底,就是不能隻看一件事的壞的一麵,而忽略的它好的一麵,秦始皇修長城發兵三十萬,死傷無數,這是他的壞處,可正是這座耗費了無數人的心血的長城,保護了華夏千年的文明,時至今日它依舊是我們阻擋韃子最有利的城池,隋煬帝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禦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
接著,他又下命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整個工程耗時六年,是一條真正利民的大運河,可結果如何,世人的目光盯著是河運帶來的災難,卻沒看到運河的好處,事實上,隋開運河不僅僅有經濟方麵的動機,也有政治方麵的。
^^^^^^^^^^^^^^^^^^^^^^^^
有書友問,何為禦門聽政,這裏說一下,這裏不算字數,因為字數已經夠了。
說禦字
禦字,《說文解字》曰:禦,駛馬也。禦字本來的意思是禦駛車馬。《論語•子罕》說:執禦乎?執射乎?掌駕車,還是掌射箭?後演變為多義詞,其中一義是指同皇帝有關事物的敬稱。如皇帝的文章稱禦製文,詩詞稱禦製詩,看書稱禦覽,吃飯稱禦膳,喝茶稱禦茶,指示稱禦旨,寶座稱禦座,圖章稱禦寶,器物稱禦器,醫生稱禦醫等。總之,就是皇帝親自參與、親自主持的意思。
說門字
門,就是門窗的門。永樂帝開始禦門聽政的門,不是普通的門,而是特指的門,就是奉天門(今太和門)。明朝皇宮分為前朝與後廷,前朝主要是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還有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群;後廷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大宮,還有東六宮、西六宮等建築群。奉天殿前麵的門叫奉天門,這座門位於三大殿的最前端。門前有廣場,適合文武百官在此列班奏事。因此永樂帝選擇奉天門作為禦門聽政的地點。
說聽字
聽字很有意思。現在簡化字的聽字,看不出它的原來意思。過去繁體字作聽,左邊一耳一(tin),為形聲;右邊一直一心,為會意。用今天的話詮釋為:君王用耳傾聽,聽時要直心有德(直心為德)。《史記•李斯列傳》說: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言。突出聽政,而不是議政、理政、觀政。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禦門聽政,貴在一個聽字,重在一個聽字。君王傾聽大臣的聲音,應真心聽、誠心聽、細心聽、耐心聽、虛心聽。這是皇帝正確決策的前提與基礎。
說政字
《論語•顏淵》曰:政者,正也。政字右偏旁為攴,《說文解字》曰:攴,小擊也。這是字源學的頗有意思的解釋。在這裏,政主要是指軍政大事、官員任免等。
總之,禦門聽政一詞,通俗地說,禦就是皇帝,門就是奉天門(清時移至乾清門),聽就是聽取各部院官員的奏報,政就是議商決定軍國政事。也就是說,皇帝親自到皇宮奉天門,主持朝廷會議,聆聽內閣及各部院大臣的奏報或奏言,進行議商,做出決斷,發布諭旨,貫徹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