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同意的是言官,他們以朱元璋當告誡官員的一番話兒作為突破口,“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起羽,新植之木不可搖起根。”明朝對於周邊國家也以仁政為主,不輕啟兵釁,把當時的朝鮮、日本、安南、占城、蘇門答臘等十五國列為“不征國家”,對耗費較大的海外貿易也不鼓勵提倡,特別是當海外貿易威脅到政治穩定的時,堅決不同意,並以昔下西洋,費錢穀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此一時弊政,牘即存,尚宜毀之,以拔其根,猶追究其有無耶,堅決反對下西洋。
有了言官開道,其他官員也多有附和,一時朝廷之上,反對下西洋的言論占了半邊天,聲勢堪稱好大。
之所以說一大半,那是因為朝廷之上還是有些眼光長遠之人,如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其中尤以楊溥為甚,自從見識了邏輯學帶來的好處,這位老大人越發覺得下西洋對大明所帶來的好處,除此之外,其他六部官員也有不少,戶部表現的最為熱切,他們先以鄭和六次下西洋所帶來的好處,所經國家和地區包括了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柯枝、古裏、暹羅、南巫裏、加異勒、甘巴裏、阿撥巴丹等國,充分炫揚了大明國威,同時這些國家都派人贈送了禮物,琉球中山、山南,婆羅,阿魯,蘇門答剌,滿剌加,浡泥、占城、暹羅、榜葛剌、南浡利、小葛蘭等國遣使入貢,禮品也不少!應該繼續下西洋,不僅如此,這位新上位的老尚書,顯然是鼓足了勁兒,要改善一下大明的戶部,列出了這些還不夠,還將永樂年間重重好處都做出了一番比較,好讓皇帝,以及百官感受一下,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好處。
他先以胡椒為例,“將原產地價格、明前期鈔、銀的比價和胡椒在中國的官方價格及其與輸入蘇木折賞、折俸用途製成表格”,結果顯示,“洪武年間,明廷對海外各國朝貢附進貨物胡椒一項的給價,是原產地的二十倍,……永樂五年鄭和第一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市價是原產地的十倍。……更有甚者,宣德五年,……每斤胡椒100貫的折合比價大量折俸,這獲取的好處不言而喻,有了實物比較不說,這位老尚書又親自動手將永樂年初到永年年末,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戶部的盈利統籌了一遍,最後得出的結論:“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用未嚐乏。比國無大費,而歲用僅給。即不幸有水旱,征調將何以濟?“
由於下西洋的活動停止多年,一些稀少番貨如龍涎香之類遂斷來源,新皇帝登基時,不少黃金、珍珠、寶石諸物都大量匱乏,朝廷不得不遣官“於沿海番舶可通之地,多方尋訪,勿惜高價。”甚至“記諸臣罪,赳期訪買,再遲重治。”“時采芝、采銀、采香之命並下,使者四出,官司督趣,急於星火。”這種現象,在鄭和下西洋時代,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可見下西洋能否充分開展國際貿易,對國用是否充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鄭和下西洋之時,不僅大明從發展海外貿易中,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就是普通老百姓,也多因此致富。正如明嚴從簡所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這一係列結論,莫不是告訴滿朝文武百官,永樂年間下西洋,導致的結果不僅是“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而且貧窮百姓按照命令轉賣這些貨物,也有許多人因此而致富,國庫也充實。如今到是沒有下西洋,國家沒什麽置辦什麽大事,國庫卻年年不夠用,這說明什麽問題,說明下西洋還是有莫大的好處。
這一番話自然合了皇帝的心思,自從消除了自己的幾個叔叔後,皇位最大的威脅便消除了,這幾年他采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複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加上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隨著政局的穩定,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複,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大明開始走向繁榮。
朱瞻基骨子裏頗有幾分祖父的風範,回想著小時候看到的萬國來朝的局麵,的確不錯,如今局麵穩定,大明走向繁榮昌盛,這位年輕的皇帝也動了這個心思,隻是下西洋的壯舉已停了七年之久,往日來朝貢的“萬邦”,因為路途遙遠,慢慢不再來朝貢了,皇帝想要人家來朝貢,先得告訴人家才行,所以下西洋就是最好的法子,這一點君臣不得而知了。
有了戶部的支持,朱瞻基以皇祖立規矩“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表明了自己立場,永樂年,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麵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麵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係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真正做到了“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這是祖宗規矩不可違背,如今“遠人數萬裏來,來訴不平”這件事本身,足以表明其對大明的“誠敬”,所以大明不可不理會,下西洋勢在必行。
但他小看了文官的力量,他們依舊紛紛尚書,言官言官更是上疏曰:“安內救民,國家之急務;慕外勤遠,朝廷之末策。漢光武閉關謝西域,唐太宗不受康國內附,皆深知本計者也。今畿輔、山東仍歲災歉,小民絕食逃竄,妻子衣不蔽體,被薦裹蓆,鬻子女無售者。家室不相完,轉死溝壑,未及埋瘞,已成市臠,此可為痛哭者也。望陛下用和番之費,益以府庫之財,急遣使振恤,庶饑民可救。”
這話兒說的有些過,但大半個朝廷都這個態度,朱瞻基畢竟是剛登基才幾年,威望還欠些火候,再者,他也沒有tai祖宗、皇祖爺爺的殺伐手段,此事就此閣下了,但每日的爭論還在繼續。
王振話音剛落,黃福就忍不住道:“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用未嚐乏。比國無大費,而歲用僅給。即不幸有水旱,征調將何以濟?那些言官反對鄭公公下西洋,我看是怕壞了自己的好處吧?“
張本道:“可不是麽,自永樂改元,譴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下西洋還是有些好處的?“
有了言官開道,其他官員也多有附和,一時朝廷之上,反對下西洋的言論占了半邊天,聲勢堪稱好大。
之所以說一大半,那是因為朝廷之上還是有些眼光長遠之人,如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其中尤以楊溥為甚,自從見識了邏輯學帶來的好處,這位老大人越發覺得下西洋對大明所帶來的好處,除此之外,其他六部官員也有不少,戶部表現的最為熱切,他們先以鄭和六次下西洋所帶來的好處,所經國家和地區包括了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柯枝、古裏、暹羅、南巫裏、加異勒、甘巴裏、阿撥巴丹等國,充分炫揚了大明國威,同時這些國家都派人贈送了禮物,琉球中山、山南,婆羅,阿魯,蘇門答剌,滿剌加,浡泥、占城、暹羅、榜葛剌、南浡利、小葛蘭等國遣使入貢,禮品也不少!應該繼續下西洋,不僅如此,這位新上位的老尚書,顯然是鼓足了勁兒,要改善一下大明的戶部,列出了這些還不夠,還將永樂年間重重好處都做出了一番比較,好讓皇帝,以及百官感受一下,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好處。
他先以胡椒為例,“將原產地價格、明前期鈔、銀的比價和胡椒在中國的官方價格及其與輸入蘇木折賞、折俸用途製成表格”,結果顯示,“洪武年間,明廷對海外各國朝貢附進貨物胡椒一項的給價,是原產地的二十倍,……永樂五年鄭和第一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市價是原產地的十倍。……更有甚者,宣德五年,……每斤胡椒100貫的折合比價大量折俸,這獲取的好處不言而喻,有了實物比較不說,這位老尚書又親自動手將永樂年初到永年年末,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戶部的盈利統籌了一遍,最後得出的結論:“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用未嚐乏。比國無大費,而歲用僅給。即不幸有水旱,征調將何以濟?“
由於下西洋的活動停止多年,一些稀少番貨如龍涎香之類遂斷來源,新皇帝登基時,不少黃金、珍珠、寶石諸物都大量匱乏,朝廷不得不遣官“於沿海番舶可通之地,多方尋訪,勿惜高價。”甚至“記諸臣罪,赳期訪買,再遲重治。”“時采芝、采銀、采香之命並下,使者四出,官司督趣,急於星火。”這種現象,在鄭和下西洋時代,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可見下西洋能否充分開展國際貿易,對國用是否充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鄭和下西洋之時,不僅大明從發展海外貿易中,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就是普通老百姓,也多因此致富。正如明嚴從簡所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這一係列結論,莫不是告訴滿朝文武百官,永樂年間下西洋,導致的結果不僅是“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而且貧窮百姓按照命令轉賣這些貨物,也有許多人因此而致富,國庫也充實。如今到是沒有下西洋,國家沒什麽置辦什麽大事,國庫卻年年不夠用,這說明什麽問題,說明下西洋還是有莫大的好處。
這一番話自然合了皇帝的心思,自從消除了自己的幾個叔叔後,皇位最大的威脅便消除了,這幾年他采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複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加上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隨著政局的穩定,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複,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大明開始走向繁榮。
朱瞻基骨子裏頗有幾分祖父的風範,回想著小時候看到的萬國來朝的局麵,的確不錯,如今局麵穩定,大明走向繁榮昌盛,這位年輕的皇帝也動了這個心思,隻是下西洋的壯舉已停了七年之久,往日來朝貢的“萬邦”,因為路途遙遠,慢慢不再來朝貢了,皇帝想要人家來朝貢,先得告訴人家才行,所以下西洋就是最好的法子,這一點君臣不得而知了。
有了戶部的支持,朱瞻基以皇祖立規矩“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表明了自己立場,永樂年,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麵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麵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係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真正做到了“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這是祖宗規矩不可違背,如今“遠人數萬裏來,來訴不平”這件事本身,足以表明其對大明的“誠敬”,所以大明不可不理會,下西洋勢在必行。
但他小看了文官的力量,他們依舊紛紛尚書,言官言官更是上疏曰:“安內救民,國家之急務;慕外勤遠,朝廷之末策。漢光武閉關謝西域,唐太宗不受康國內附,皆深知本計者也。今畿輔、山東仍歲災歉,小民絕食逃竄,妻子衣不蔽體,被薦裹蓆,鬻子女無售者。家室不相完,轉死溝壑,未及埋瘞,已成市臠,此可為痛哭者也。望陛下用和番之費,益以府庫之財,急遣使振恤,庶饑民可救。”
這話兒說的有些過,但大半個朝廷都這個態度,朱瞻基畢竟是剛登基才幾年,威望還欠些火候,再者,他也沒有tai祖宗、皇祖爺爺的殺伐手段,此事就此閣下了,但每日的爭論還在繼續。
王振話音剛落,黃福就忍不住道:“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用未嚐乏。比國無大費,而歲用僅給。即不幸有水旱,征調將何以濟?那些言官反對鄭公公下西洋,我看是怕壞了自己的好處吧?“
張本道:“可不是麽,自永樂改元,譴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下西洋還是有些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