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心頭那個汗啊。


    隻聽得王振從懷裏摸出第三份聖旨,微微停頓了片刻,繼續念道:“朝廷有疏爵之恩視夫皆而並貴,懿範彌彰崇嘉永,吏部侍郎楊崢魏為國立下大功,當以表彰,其楊氏之妻,沈氏、李氏,坤儀毓秀,月室垂精,錦線穿雲,佐夫子以青燈,肅針偃月,贈良人以征袍,治行有聲,亦宜榮寵。當以表彰,朝廷特賜為從三品誥命夫人,望兩位夫人從今往後,輔佐夫楊氏,再立新功!欽此!”


    楊崢心道:“這還差不多,打發了她們,這下老子算是安靜了,若不然還不得家無寧日!”


    三道聖旨念完,王振才鬆了一口氣,將手中的聖旨恭恭敬敬的遞到了楊崢的手中。


    按照大明規矩,受封人得旨後,對聖旨要嚴加保管。如遇水、火、盜、毀等失去者,必須申請補給;如保管不慎導致蟲蛀、損傷或受潮汙染者,罰俸祿六個月;如將聖旨典當,一經查實則革去官職;如違反刑律,則追奪繳還……所以,我們見到的一些聖旨,伴有名貴木材精雕細刻的、用以防黴防蛀的匣子。而有的受封官員特請木工將聖旨雕刻成匾,高懸廳堂,以顯赫家族尊榮、光祖耀宗,這才有了後世藏家手中的聖旨匾。所以楊崢不敢怠慢,喊來沈豔秋將聖旨接過去,找個妥當的地方,好生表起來。


    剛才聖旨,大小姐、沈豔秋早已聽得一清二楚,雖說兩人都不在乎這些虛名,但真來了,終歸還是高興的,所以聽了這話兒,沈豔秋恭恭敬敬的走上前,小心翼翼的捧著三道聖旨下去了。


    王振望著三道聖旨,心裏除了羨慕,還是羨慕,大明封賞的也不是沒有,但對一個臣子下三道聖旨,還是頭一次,封賞一次的倒也罷了,偏偏人家一家的封賞,都沒有落下,封賞完了老公,封賞老婆,若不是肚中的那個小的沒有出來,隻怕這次封賞的還要多一些,這種結果,除了開國時,以及靖難時有過這種封賞,似這種和平年代還是第一次,這怎麽不讓王振羨慕。


    通過這一點足以看出,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在新皇帝的心目中的位置,隻怕除了楊士奇那些老臣外,再也沒人能比得上了,不過話說出來了,人家也著實爭氣,滿朝文武都不看好的安南,愣是給他以三千兵馬給平定了下來,關鍵是人家的一國兩製,愣是永久的結局了安南之患,開疆拓土宣德一朝第一人,皇帝對他寵愛些也是應該的。


    “恭喜楊大人,賀喜楊大人了?”王振臉上堆滿了笑容,笑眯眯的道。


    楊崢嗬嗬一笑:“公公與我是什麽關係,還要說這些話兒麽?”說著拉著王振的手腕,往茶幾上落了座位,剛才從寬大的袖袍中抽出來的幾張銀票,不動聲色的遞了過去。


    王振本想推脫,可看楊崢的神色,便也不推脫,悄無聲息的收入了懷中了,看其動作,這幾年來,沒少收銀子。


    兩人落了座位,楊崢提起茶壺給王振到了一杯茶湯,兩人說著不痛不癢的話兒,雖說沒說什麽,但從王振的話兒當中,他還是聽出了一點信息。


    戶部侍郎雖說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官兒,但好歹的也是高官,也不是什麽人都能做的,本來按照楊士奇、楊溥的意思,楊崢年少有為,學問以出眾,可以入閣的了,這事兒經過楊士奇一番商議,倒也沒人不答應,畢竟楊崢的功勳在這兒,加上楊士奇、楊溥的活動,軍方方麵張輔對於楊崢以三千將士平定安南的功勳大加讚揚,一時之間,竟沒人反對,本以為十拿九穩的事情,可名單送了上去,皇上卻不答應,說楊崢的年紀太輕了,加上資曆、根基太淺,這麽早入閣對他沒好處,不如先做個侍郎曆練曆練,對於這個結果,楊士奇倒也沒什麽意見,反正內閣與吏部一直都有些摩擦,苦於吏部沒有一個聽話的人,往日有蹇義在,迫於人家是四朝老臣,又立下大工,內閣有什麽想法也不好說什麽,如今蹇義光榮退休了,換上來的郭璡,雖也算得上是能幹之臣,但無論是威望,還是根基上,還是人脈上,畢竟不能與蹇義相比,內閣想要控製吏部,從而達到控製百官的目的,阻力立即小了許多,不過這事兒也不能馬虎,如今倒好,有一個自己人去了內閣做了吏部二把手,也算是給內閣埋下了一個有用的人,吏部有什麽事兒,內閣也能知道,可以說這個結果,比楊崢來內閣要好了許多,所以楊士奇、楊溥等人也沒人反對。


    但這事兒在士林中,還是有不少聲音,一來,楊崢太年輕,二來,人家說到底也不是科舉出身,如此年輕就做到了堂堂正三品的官兒,這讓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科舉了大半輩子的官員,情何以堪,紛紛要求,必須按照規矩來。


    所謂的規矩,就是部級的官員,需得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會同三品以上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通參以下吏部於弘政門會選詹事由內閣各衙門由各掌印在外官惟督撫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否認無人不服。


    楊士奇一聽臉就綠了,可文武百官人人不服,他又剛剛經過京察大計,弄得一身羊騷,還真不敢再越過眾官員,再說了,按照大明的規矩,他們的要求倒也說得過去,所以與內閣其他幾位同僚一商議,最終同意了百官按照祖宗規矩的請求了。


    所謂的祖宗規矩,其實很明顯,以楊崢如今的身份,無疑是走部推與廷推這兩條路。


    部推的意思,就是當某些職位有空缺的時候,由吏部推選出候選人名單,上交朝廷請求審批。一般情況下會有一到若幹個主推,也就是第一候選人,以及更多數量的陪推,也就是第二候選人。明朝的慣例,是皇帝看到名單以後,用朱筆在他滿意的人員名字上畫個圈,大部分情況下皇帝都會在主推的名字上畫圈,也有時候,皇帝跟大臣賭氣,那麽就故意在陪推的名字上畫圈,甚至把部推的名單打回來要求重推。一般來說,部推的適用範圍,主要是三品以下的中層京官和地方官。看到這裏,大家應該會知道為什麽我之前說吏部尚書職權很大了,因為他事實上掌握著整個明帝國中基層官員的任命權。


    廷推,是由吏部尚書領銜,六部正副官員以及言官和大學士全部到場,推選高級京官和地方官人選。一般來說,職位越高,參與推選的人數就越多,擬定名單之後,像部推那樣,上交皇帝處,要求畫圈。


    最終的結果,在吏部尚書郭璡的要求下,對於任命楊崢為吏部侍郎的事情上,是正三品的官兒,所以必須要廷退了,楊士奇雖覺得這事兒吏部尚書有些小題大做,但眾怒難犯,也隻好答應了。


    最終商議的結果是采用擎簽法,也就是抽簽。因為每次的候選人都是成百上千,而古代資訊比較落後,很難在短時間內確定誰到底應該去哪裏當什麽官,最公平的方式,就是用抽簽的方式,決定你的去向。這個製度最早在朱元璋的時候就開始實行,但一直沒形成慣例,你說它是規矩也不錯,說它不是,也沒人反對,但對於楊崢升為吏部侍郎這事兒上,大家空前的一致,那就是必須才用祖宗之法,朱瞻基、楊士奇縱然有些不願意,但也不好明說,再說了這法子從皇祖的時候就這一直延續下來,自己也不好壞了規矩,所以勉為其難的答應了。


    要說這個抽簽法倒也是個好法子,畢竟公正,但也有壞處,就是簡單,省事,結果還是旁人幹涉不了的,所以有的人手氣不好,被分配去窮鄉僻壤當縣太爺,有的人手氣好,撿到江南某地肥缺,但是不管怎麽樣,你分配去哪裏,都跟吏部老爺的私心無關,全看你自己的爪子在那一刻搖出了哪根簽。正因為這樣,很多很多很多的候選人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以至於在在大明一朝,還有許多人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進士集體跑到吏部門口大罵尚書是畜生的事情,而尚書的對策也很明確,帶著侍郎郎中等一幹屬官,跑到門口叉著腰,跟人對罵畜生,也算是千古奇聞了。


    不過這次略有不同,抽簽是抽簽,但抽的是同意如否,因此,這日一大早,朱瞻基就在金鑾殿上看著文武百官抽簽了,雖說這事兒他不過是畫個圈兒,但事關楊崢,自己的好兄弟,他多少還是有些緊張。


    事實證明,他的緊張是多餘的,一來楊崢年少有為,這次安南立下的功勳不小,按照賞罰分明,人家怎麽著也該撈一個說得過去的官兒當當,二來,這事兒內閣插手了,雖說按照規矩,吏部是外廷文官之首,手下的官兒,怎麽著也是自己一錐子的買賣,自己說得算,可郭璡不是蹇義,既沒有四朝老臣的威望,二來也沒有人家的才學,無論是威望,還是才幹都不足以笑傲群臣,更何況是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這等虎視眈眈的老臣,外加一個皇帝在側,文武百官也不是傻子,所以說是按照規矩,其實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結果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


    第三更送上請圍觀,請訂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