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事兒倒也並不是什麽大事,主要是朝廷對於是否再一次下西洋爭論不休,從二月打算的下西洋的壯舉一直沒落下來,爭爭吵吵,竟過了大半年,還落到實處,這讓一心想再一次去下西洋的鄭和焦急不已,不得已將自己多年珍藏的禮物,一次又一次厚著老臉去求當朝廷的大官兒給自己說幾句話兒,這事兒從三月就一直在進行,禮物到是送了不少,話兒卻沒見有人說,這下鄭和坐不住了,不得一次一次的厚著臉皮去送禮的官員府上,開始人家還能那幾句話兒打發他,到後來去了多,幹脆閉門不見,大半年來,偌大的京城,這一個六十歲的老人,竟跑了個遍,下西洋的事兒仍沒落實下來,讓鄭和頓生萬念俱灰之感。
這就在這個時候,楊崢回朝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北京城,緊跟著楊崢升為吏部侍郎的消息也傳到了鄭和的府上,這個消息,讓這個失望了大半年的老人心裏忽然湧出一股希望了,他還記得當年大報恩寺的那個晚上,兩人秉燭夜談的情景,讓他心思開始活動開了,但兩人畢竟是五年沒見麵,如今的楊崢還是不是當年的楊崢,他不得而知,所以才讓鄭恩來帶著禮物來了。
聽著鄭恩來敘說著這大半年重重,楊崢眼裏竟有些濕潤,他似乎看到了一個年過半百,須發皆白的為了心頭的理想,一次一次懷抱著禮物,敲開一扇又一扇的木門,然後一次一又一次帶著失望走出,可即便如此,這個老人的後背依舊是那麽筆直,步伐仍是那麽鏘鏘有力,眼神還是那麽炯炯光彩,那份對實現夢想的雄心依舊在,他就是大明獨一無二的鄭和,一個開船大明航海時代的鄭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鄭和。
夢想人人都有,然而並非人人都有去實現夢想的勇氣,鄭和無疑是有這個勇氣,一個人有了去實現夢想的勇氣,自己又有什麽理由不去幫他一把呢。
“大人……?“鄭恩來將楊崢雙眼濕潤,有些驚訝。
楊崢擺了擺手道:“鄭大人,你回去告訴鄭公公,當年楊某說的話兒沒有一天忘記,請他老人家保重身子,做好下西洋的準備?“
“楊大人……“鄭恩來聲音有些嗚咽,這大半年來他陪著鄭和敲開了無數次的大門,但似這般肯定的話兒,還是頭一次,大半年的委屈,仿佛在此刻即將宣泄出來一般。
楊崢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孟夫人老人家都說了,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次的經曆,權當是一種人生的曆練好了,隻要我們心中的夢想不滅,還有什麽困難是客服不了的呢?“
鄭恩來重重的應了聲,轉身去了,奇怪的是楊崢沒有給他任何的承諾,但楊崢說的話兒,他無比的相信,他相信這個年輕人答應他父親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得到。
鄭恩來的到來對於楊崢來說是個意外,他沒想到鄭和的第七次的西洋之行,竟走的如此艱難,敬重鄭和的同時,也不免為大明即將放棄海洋感到痛惜。
從前世他得知,大明從鄭和第七次西洋之行後,鑒於國力不支,國內放棄下西洋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加上鄭和死後,後繼無人,朱瞻基也放棄了下西洋,後來的孝宗、世宗都有下西洋的心思,莫不是被這些聲音所淹沒,西洋之行終大明一朝,再也沒有人提起過,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從公元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這段短暫的時間,大明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裏得知歐洲的存在,但並不想去那裏。歐洲這個「遠西」之地,所能提供的隻有羊毛和酒,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在這三十年之中,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甚至可以超過日後的日不落的帝國英國。
但在如此強大的實力,絕佳的機會,甚至最可能的成為最大殖民地國家的時候,但大明沒這麽做。
在寶船最後一次航行後不久,隨著鄭和的死,明宣宗以下西洋是勞民傷財之舉,下令嚴禁出海航行,並停止了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在一百年間,舉世無雙的海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時期。十五世紀初,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曆史的舞台。就在同時,正在萌芽的國際貿易和剛開始的工業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代。
當公元一四九八年,達伽馬(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繞過好望角,於東非登陸時,當地的居民向他們誇示精致鑲邊的刺繡青絲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藝兒--小珠子、鈴鐺、珊瑚項鏈、洗臉盆--而且似乎不認為他們的小船有什麽了不起。村中的長老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白色的「鬼」,穿著絲綢,駕著大船,到訪他們的海岸。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曉得他們來自何方。寶船就這樣從世界的意識中被遺忘了。
鄭和與達伽馬到達非洲的時間相差了八十年。或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他們相遇,會發生什麽事呢?了解大明帝國海軍超凡的力量,達伽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長的小船,敢不敢繼續穿越印度洋呢?見過葡萄牙的破船,中國艦隊指揮官會不會想在前進的途中踩扁那些擋路的蝸牛,以阻止歐洲人打開一條東西貿易的通路呢?這個問題,旁人自不能給他回答,甚至是在這個時代,也無人給他回答,唯有他自己去慢慢體會,他如今想的,大明朝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對鄭和下西洋反對的意見,最大,看似也是最有力的,便是下西洋是勞民傷財之舉,其耗費國力太大,卻沒有經濟上的回報,得不償失,難以持久支撐下去,必須停止才算是為國為民之舉,在這樣的國家大義上,便是皇帝再想下西洋,也得掂量掂量,後來的孝宗、世宗莫不是如此,而他想的,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讓大明的第七次西洋之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當然了,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畢竟就眼前的情況來,除了有乃祖之風的朱瞻基想嚐試一下萬國來朝的感覺,有下西洋的心思外,再就是戶部有一部分支持的聲音,便沒有任何人支持的聲音,否則以鄭和的人品,地位,三朝老臣的威望,也不會花了半年的功夫,敲開整個北京城文武大官的大門,都得到下西洋的結果,而自己不過是一個三品的吏部侍郎,這官兒說大,上麵還有更大的,說小下麵還有更小的,看著不錯,但真要做事兒,未必能做得成,所以鄭和來找他,其實並不算明智之舉,但有一件事鄭和是做對了,那就是整個大明,唯獨他知道,鄭和的寶船還有第七次之行,這就是他的優勢,能不能化不利為有利,就看接下來怎麽做了。
所謂事在人為,眼前的局麵雖不利,但隻要有了突破口,就大有可為,隻是這突破口什麽時來,他不是諸葛亮,沒那個算無遺策的本事,但從前世的記載上看,也該是這個時候了。
接下來的幾日他雖偶爾通過高航的口,關注那座神秘城池的動靜,但更多的還是將心思放在研究下西洋的事情上,務必在他所認為的突破口到來之前,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西洋道路來。
等他重新關注朝廷大事的時候,平靜的局麵再一次打破,竟成了西洋之行的最佳突破口,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這事兒還需從皇帝朱瞻基說起,朱瞻基自登基以來,就一直勤勤懇懇,算得上是勵精圖治,平日裏連自己的生辰也都是簡單的過一下,為了是給戶部減少些開支,如今的大明朝,經過自己五年的勵精圖治,加上洪武一朝,永樂一朝留下還算殷實的底子,尤其是永樂一朝,先是遷都北京,然後五次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此舉顯現了明朝蓬勃前進的不已之勢。
^^^^^^^^^^^^^^^^^^^^^^^^^^^^^^^^^^^^^^^^^^^^^^^
第二更送上,請圍觀,請訂閱!
這就在這個時候,楊崢回朝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北京城,緊跟著楊崢升為吏部侍郎的消息也傳到了鄭和的府上,這個消息,讓這個失望了大半年的老人心裏忽然湧出一股希望了,他還記得當年大報恩寺的那個晚上,兩人秉燭夜談的情景,讓他心思開始活動開了,但兩人畢竟是五年沒見麵,如今的楊崢還是不是當年的楊崢,他不得而知,所以才讓鄭恩來帶著禮物來了。
聽著鄭恩來敘說著這大半年重重,楊崢眼裏竟有些濕潤,他似乎看到了一個年過半百,須發皆白的為了心頭的理想,一次一次懷抱著禮物,敲開一扇又一扇的木門,然後一次一又一次帶著失望走出,可即便如此,這個老人的後背依舊是那麽筆直,步伐仍是那麽鏘鏘有力,眼神還是那麽炯炯光彩,那份對實現夢想的雄心依舊在,他就是大明獨一無二的鄭和,一個開船大明航海時代的鄭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鄭和。
夢想人人都有,然而並非人人都有去實現夢想的勇氣,鄭和無疑是有這個勇氣,一個人有了去實現夢想的勇氣,自己又有什麽理由不去幫他一把呢。
“大人……?“鄭恩來將楊崢雙眼濕潤,有些驚訝。
楊崢擺了擺手道:“鄭大人,你回去告訴鄭公公,當年楊某說的話兒沒有一天忘記,請他老人家保重身子,做好下西洋的準備?“
“楊大人……“鄭恩來聲音有些嗚咽,這大半年來他陪著鄭和敲開了無數次的大門,但似這般肯定的話兒,還是頭一次,大半年的委屈,仿佛在此刻即將宣泄出來一般。
楊崢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孟夫人老人家都說了,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次的經曆,權當是一種人生的曆練好了,隻要我們心中的夢想不滅,還有什麽困難是客服不了的呢?“
鄭恩來重重的應了聲,轉身去了,奇怪的是楊崢沒有給他任何的承諾,但楊崢說的話兒,他無比的相信,他相信這個年輕人答應他父親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得到。
鄭恩來的到來對於楊崢來說是個意外,他沒想到鄭和的第七次的西洋之行,竟走的如此艱難,敬重鄭和的同時,也不免為大明即將放棄海洋感到痛惜。
從前世他得知,大明從鄭和第七次西洋之行後,鑒於國力不支,國內放棄下西洋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加上鄭和死後,後繼無人,朱瞻基也放棄了下西洋,後來的孝宗、世宗都有下西洋的心思,莫不是被這些聲音所淹沒,西洋之行終大明一朝,再也沒有人提起過,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從公元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這段短暫的時間,大明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裏得知歐洲的存在,但並不想去那裏。歐洲這個「遠西」之地,所能提供的隻有羊毛和酒,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在這三十年之中,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甚至可以超過日後的日不落的帝國英國。
但在如此強大的實力,絕佳的機會,甚至最可能的成為最大殖民地國家的時候,但大明沒這麽做。
在寶船最後一次航行後不久,隨著鄭和的死,明宣宗以下西洋是勞民傷財之舉,下令嚴禁出海航行,並停止了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在一百年間,舉世無雙的海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時期。十五世紀初,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曆史的舞台。就在同時,正在萌芽的國際貿易和剛開始的工業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代。
當公元一四九八年,達伽馬(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繞過好望角,於東非登陸時,當地的居民向他們誇示精致鑲邊的刺繡青絲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藝兒--小珠子、鈴鐺、珊瑚項鏈、洗臉盆--而且似乎不認為他們的小船有什麽了不起。村中的長老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白色的「鬼」,穿著絲綢,駕著大船,到訪他們的海岸。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曉得他們來自何方。寶船就這樣從世界的意識中被遺忘了。
鄭和與達伽馬到達非洲的時間相差了八十年。或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他們相遇,會發生什麽事呢?了解大明帝國海軍超凡的力量,達伽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長的小船,敢不敢繼續穿越印度洋呢?見過葡萄牙的破船,中國艦隊指揮官會不會想在前進的途中踩扁那些擋路的蝸牛,以阻止歐洲人打開一條東西貿易的通路呢?這個問題,旁人自不能給他回答,甚至是在這個時代,也無人給他回答,唯有他自己去慢慢體會,他如今想的,大明朝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對鄭和下西洋反對的意見,最大,看似也是最有力的,便是下西洋是勞民傷財之舉,其耗費國力太大,卻沒有經濟上的回報,得不償失,難以持久支撐下去,必須停止才算是為國為民之舉,在這樣的國家大義上,便是皇帝再想下西洋,也得掂量掂量,後來的孝宗、世宗莫不是如此,而他想的,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讓大明的第七次西洋之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當然了,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畢竟就眼前的情況來,除了有乃祖之風的朱瞻基想嚐試一下萬國來朝的感覺,有下西洋的心思外,再就是戶部有一部分支持的聲音,便沒有任何人支持的聲音,否則以鄭和的人品,地位,三朝老臣的威望,也不會花了半年的功夫,敲開整個北京城文武大官的大門,都得到下西洋的結果,而自己不過是一個三品的吏部侍郎,這官兒說大,上麵還有更大的,說小下麵還有更小的,看著不錯,但真要做事兒,未必能做得成,所以鄭和來找他,其實並不算明智之舉,但有一件事鄭和是做對了,那就是整個大明,唯獨他知道,鄭和的寶船還有第七次之行,這就是他的優勢,能不能化不利為有利,就看接下來怎麽做了。
所謂事在人為,眼前的局麵雖不利,但隻要有了突破口,就大有可為,隻是這突破口什麽時來,他不是諸葛亮,沒那個算無遺策的本事,但從前世的記載上看,也該是這個時候了。
接下來的幾日他雖偶爾通過高航的口,關注那座神秘城池的動靜,但更多的還是將心思放在研究下西洋的事情上,務必在他所認為的突破口到來之前,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西洋道路來。
等他重新關注朝廷大事的時候,平靜的局麵再一次打破,竟成了西洋之行的最佳突破口,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這事兒還需從皇帝朱瞻基說起,朱瞻基自登基以來,就一直勤勤懇懇,算得上是勵精圖治,平日裏連自己的生辰也都是簡單的過一下,為了是給戶部減少些開支,如今的大明朝,經過自己五年的勵精圖治,加上洪武一朝,永樂一朝留下還算殷實的底子,尤其是永樂一朝,先是遷都北京,然後五次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此舉顯現了明朝蓬勃前進的不已之勢。
^^^^^^^^^^^^^^^^^^^^^^^^^^^^^^^^^^^^^^^^^^^^^^^
第二更送上,請圍觀,請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