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皺了皺眉頭道:“如何心生繁榮!”


    楊溥道:“我問你,下西洋最能帶動什麽?”


    楊榮猛的一抬頭,有些驚愕的看著楊士奇,楊溥,許久才從嘴裏吐出兩個字——商業!“


    楊溥道:“不錯,開創大明的商業,勉仁你想想看,南宋土地和人口都不如北宋, 這是用屁股都可以得出的結論。偏偏南宋的稅收卻遠遠超過北宋,北宋中期以後平 均年財政收入在六千萬上下,而南宋的財政收入則常年保持在一億以上,土地減少 了三分之一,稅收增加了三分之二,宋朝財政收入的最高數字一億二千萬同樣是南宋創造的。這說明什麽?“


    楊榮被人稱為“東楊”並非是白叫的,略一思索,便體會出了其中的味兒,道:“靠商業?”


    楊溥道:“正是,宋代的商業一直是朝廷充盈的關鍵,他們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區,就連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也比唐代有較大發展,這也是另人很驚訝的。從手工業看,坑礦、茶鹽、造船、造紙、製糖、紡織、製瓷等都比唐代進步的多,宋的手工業除了產地擴大,產量增加以外,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比如“糖冰”(冰糖)的生產技術,“單筒井”的開鑿宋瓷的精良等,無不反應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而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解放了大量受俘於土地的農民,使他們投入於商業,手工業中。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煤等礦藏,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加工工廠,如,造船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火器廠,還有各地的官窯等等。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興旺是空前的,這些商業的發展,迅速讓“坊製”得以突破,集鎮的興起,因此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界限逐漸消失,宋代的這一類的”新型”都市有些發展至有了很大的規模,如開封和杭州都達到一百萬人口,而後者就是”馬可波羅”在元初所見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後期中國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達”其人口隻有三十至五十萬之間,數百年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貝圖塔也稱杭州為”世上最大的城市”!從事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產量加大,投入資本大幅度擴充,因此構成朝廷戶部收入主體的,也已不單獨隻是農業了,工商業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業了,他們的城市,隨處都可開設店鋪,所以改市稅為“住稅”,稅率千分之二十,另外,征收貨物通過稅,稱“過稅”,稅率千分之三十。對於次一等的草市、鎮市或墟、集,官府允許商人包稅。宋代全國的商稅達到了一個可觀的數額,而且有逐步增加的趨勢。


    宋太宗時,一年的商稅總額達四百萬貫,宋仁宗時增加到二千二百萬貫,這是北宋的最高顴。此後,一直保持在每年一千萬貫上下,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南宋時,各地商稅歲入逐步增加。臨安府在北宋熙寧十年是全國商稅最多的城市,共八萬二千多貫。南宋鹹淳年間,增加到四十二萬貫。這還隻是臨安府“在城”的商稅額。如果加上臨安城外及所屬各縣的商稅錢,宋孝宗淳熙年何共計一百零二萬貫,兒乎達北宋景枯年間全國商稅總額四百五十多萬貫的四分之一。鎮江府“在城”的商稅,熙寧年間每年收入二萬五千多貫,南宋嘉定年間增加到七萬四千多貫,鹹淳年間增加到三十三萬六千貫。“三人當中以為楊溥的學問最高,所以這些數字,楊榮並不以為是誇張的說法,事實上他也不是一無所知,宋代在商業上的確獨樹一幟。


    見楊榮沉默,楊溥繼續說道:“我做過統計,在宋代全國每年收入的商稅一千萬貫左右,按照“過稅”和“住稅”的平均率千分之二十五計算,每年的貿易總額就達四億貫。北宋的戶口最多為二千萬戶,如果每年的貿易總額為四億貫,則每戶參加商品交易的數額平均為二十貫,再看看我大明,疆域無疑是大於宋代,便是耕地麵積大於宋代,糧食的單位產量也高於宋代,但即便如此,可三十稅一的稅收,便是人口再多,耕地麵積再大隻怕我大明的戶部也是年年夠用,碰上好的年月到也罷了,一旦天災**,北方戰亂連綿的話,朝廷就拿不出銀子來,沒了銀子,防禦工事難以修建,黃河、運河難以修築,將士們的糧草,武器難以及時,如何捍衛這個國家,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域。先帝將朝廷托付與我們,難道我們交給他的還是一個為了應付天災**,應付蒙古人,需要削減開支,畏首畏尾的朝廷麽!若是這樣,我們怎麽能對得起先帝麽,大明的稅收之底,曆代罕見,可即便如此,朝廷能收上的歲入也不過兩百萬,而這竟是百姓的極限,一旦加稅收,農業必會破產,那時就是天下風起雲湧了,所以,單靠單純依靠農業是不可能達到像宋代那樣高的財政收入,顯然宋代的收入主要並非農業,而是商業……?“


    楊榮心頭一動,這一點他並不否認,宋代的繁華的確多半來自商業,否則每年的納貢就不是天下百姓承擔的?“


    “既要興盛商業,與下西洋有何幹係?”楊榮覺得自己還是沒找到事情的關鍵,繼續追問。


    “這個還是由我來說吧?”楊士奇嗬嗬一笑,他見楊溥已經開始喘氣了,有意讓他休息一下,便接過話兒道:“下西洋的好處剛才也說了利潤不小,隻要不全部收歸皇室,其實朝廷還是能負擔得起的,一旦下西洋對大明衝擊的不是農業,而是商業,瓷器業、紡織業、茶業、文房四寶,以及造船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火器廠等都會帶動,天文地理、海航也都順帶會興盛起來,而這些無疑是商業的主題,更別說靠著下西洋興盛起來的沿海城阜,長樂、寧波、太倉、泉州等地,這些地方想來你也看到了,其繁華程度不亞於蘇杭二州,更別說比雲貴一帶了,這些城池本不過是貧瘠之地,隻因為靠了海,大明下了西洋,他們依靠沿海的貿易帶來的商業不但能養活自己,還能給大明帶來財富,這同樣是下西洋帶來的好處,試問若海禁不開,西洋不下,結果會如何,這些沿海城池,必不會如此,而沿海的漁民也因為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海商,海禁斷絕了他們的生計,使禍亂更加嚴重,這無疑是增大了朝廷的隱患?”


    楊榮常年掌管軍務,與海防還是知道些,這些海盜,他過去以為沿海海盜是真的倭寇,經過詳細調查才知道,大部分海盜頭領都是福建、浙江的中國人,真正的倭寇可能隻有十分之三,而且還是受中國人的雇傭和指揮。所以楊士奇的這番話說來,他微微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西洋給沿海一帶百姓帶來的好處。


    楊士奇見他同意,顯得大為高興,三人雖各有分工,但在大事上從來都是意見統一,隻要有一人不同意,三人彼此就會商議,這個習慣一直延續了數十年,即便是今日開海禁,下西洋,皇帝從寶船中抽取十分之一的寶物成為既定事實,楊士奇也決定三人好好商議,爭取做到意見統一。


    “算上這個的話,下西洋帶動的不僅僅是貿易上的往來,商業上的繁榮,他飽含了文化、民生、以及朝廷海防的安定,若真要算經濟賬,這筆賬目隻怕是算不清楚的?既然下西洋有這麽大的好處,為何我們不行西洋之舉,如今我大明經過永樂年六次下西洋,技術純熟,線路清晰,與西洋諸國關係更是親密無間,既如此再做起來就是,況且我們最擔心,下西洋消耗國力的問題,罷黜朝貢,興盛市舶司加以彌補後,不再是朝廷的累贅,反而會是大明最大的財富保障!”


    楊榮聽了半天,總算是回過味兒來了,下西洋並非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以海禁、下西洋為突破口,從而帶動大明經濟、文化、民生全麵的繁榮發展,最好能影響大明的產業結構,走上一條以為商業與農業並重的國家,這樣一來,大明的戶部收入也不僅僅依賴於農業,而是側重商業,這樣的好處,朝廷收入增加,同時因有了商業,百姓的壓力變小,自是安居樂業,碰上天災**的年月,大明也不至於處處吃緊,可以說兩人謀劃的很全麵,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認,這個謀劃很誘人,一旦成功,大明離漢唐盛世絕不會太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