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事就容不得旁人宣示,這一點就如前世的記者一般,本沒有這回事,偏偏一解釋,好話兒也成了惡毒之語了,所以想起這首詩詞,言官就有些不舒坦了,世人都說這首詩詞,表達了楊大人不記前仇,坦蕩豁達的胸懷,翰林院那幫天之驕子更是把這首不痛不癢的小令吹噓天花亂墜,如此一來,這首《偶然》的是詩作,經過翰林院悠悠之口,算是徹底定性了。世間的事情就這樣,本沒這個意思,經過世人之口,意思千奇百怪了,而言官偏偏都是一幫死腦筋,認死理的人,對翰林院對這首詩詞的宣示更是耿耿於懷,認為楊崢寫這樣的詞兒,是對言官的彈劾不屑一顧,同時還隱隱的透露出言官此舉是錯誤的意味,這下言官就不幹了,心說我們這麽的場麵,這麽的聲勢,光是彈劾的奏折差不多有半人高了,更別說參與的人數,從南京到北京也有數百人,可謂是大明開國以來最大的陣仗了,若我們錯了,那天下還有對的麽,所以對於這首詩詞的理解,言官們斷然是不敢苟同的,因此氣氛慢慢變得有些壓抑了。
縱然有薛暄這個和事老在一旁調節氣氛,但雙方就好比是一對前世的仇敵一般,縱然有楊崢的妥協,有薛暄從旁調節,但仍舊於事無補,飯菜吃到一半,戰神李時勉就開始向楊崢發難了:“近來,下官常常夜不能寐,按劍而起,想起陛下登極以來這些年來,楊大人的所作所為,心氣難平啊,想陛下登基之初,楊大人意氣風發 ,為朝廷除漢王,退蒙古韃子,風姿卓絕,天下仰慕,就是李某的府邸裏,還藏有著大人的《楊氏詞話》,李某雖孤傲,但仍認為楊大人的《楊氏詞話》在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裏,可以將其奉為圭臬,對於大人提出的境界說,仍十分的敬佩!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李某雖學問不如楊大人,但也看得出,楊大人提出此點的意義,經過多年,世人仍舊讚揚,可見其用意之大,長歌當哭,狂醉似醒,繁華銷盡,浮躁漸去,李白的“鬥酒詩百篇”,曹操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說的是酒,唱地何嚐不是一種精神。
楊崢默默的聽著,事實上不僅是楊崢,就是其他言官、薛暄何嚐不是默默地聽著,誰也不知李時想要說什麽?“
聽得李時勉繼續說道:“楊大人以晏殊、柳永、辛棄疾三首詞的斷句,描繪了作詞的艱苦曆程,可謂是恰到好處,難得是楊大人年紀輕輕,眼光卻不至如此,竟能將詩詞引申到成大事業、大學問方麵去,由不得讓人不佩服?“
楊崢起初聽他說家中藏有《楊氏詞話》,還以為這老頭是敷衍自己,這會兒才聽出所說不假,而且看得出,對方的確有一番研究,這三種境界,作為《楊氏詞話》的名言,被人所熟知,並不足奇怪,但能說出其中的精髓,若下一番功夫研究,是體會不出,詩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修養和鍛煉的問題。審美主體(作者)對人和物的審美把握,形成待物化的意識客體,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將此用藝術形式表現為意識性的客體(作品),其間有一個漸悟到頓悟的過程,可以說是極其艱難的。
此時,李時勉的話兒並沒有停下來,仍是用一副敦敦教誨的口吻繼續在說:“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西風凋碧樹”,是一種煩躁的心情,詩人要觀物,首先要擺脫現實的種種紛擾,破除一切我執,包括苦樂、毀譽、利害、得失,掙脫一切個人的私念,達到胸中洞然無物,才能達到觀物之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時,便入定,能去體會物之內在本質的美了。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對審美客體的審美把握,審美主體(作者)有一種擇一的、固執的、終身無悔的精神,在探索著事物的美。這種美必須將事物個別的、外在的、偶然的東西跨越過去,得出普遍性的、內在的、必然的一種理念,用審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詩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靜、純淨、自然的,尋求一種自然的樂趣。一方麵,這種尋求是艱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時,另一方麵,這種尋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華,達到完美的意境,雖然”衣帶漸寬”,又是值得的,殉身無悔的。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裏說的是頓悟。經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苦苦尋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語言,將事物玲瓏剔透的表達出來,渾如天成。這時作者的心情達到了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的境界,獲得了智慧。”眾裏尋他千百度”,表達了”慧”的尋求的艱辛,”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達了智慧的頓悟。詩人在艱苦的尋求中,豁然開朗,靈感頓生,妙語連珠,境顯現得光輝耀人,情表達得沁人心脾,這是極不容易獲得的一種境界。說到這兒,目光卻望向楊崢,道:“李某本以為大人縱然沒有達到第三種境界,至少也能有第一種境界頓悟,做到破除一切我執,包括苦樂、毀譽、利害、得失,掙脫一切個人的私念,達到胸中洞然無物,才能達到觀物之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惜是我高估的大人的德行,先前大人不顧天下人反對,舌戰群儒,破除祖宗之法,以大毅力開海禁,重下西洋,罷黜朝貢,興市舶司可謂是功不可沒,可大事已定,大人立即轉變態度,擬定十分之一寶物,送給皇帝,其目的何在呢,曆代明君莫不是以天下為己任,以勤儉為德操,而你卻以西洋寶物供奉皇上,其心可誅,如今你看看這京城官場的,上行下效,好邀寵獲得名聲好處,人事修而後天道順,大臣法而後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賄賂盛行,先朝擾慕夜之私,而今則白日之攫。大臣汙則小臣悉效,京官貪則外臣無畏。”大員賣官納賄,貪婪搜括;中員敲詐勒索,營私舞弊;小員撈取油水,中飽私囊,成為無法抑製的態勢。楊大人還認為自己是對的麽?“
這下來得太突然,眾人一時沒反應過來,就是和事老薛暄也有些回不過味兒來,剛剛不是說詩詞麽,怎麽繞著繞著就回來了呢?這叫什麽事兒呢?眼看對方人多勢眾,楊崢孤零零的模樣,也著實有些可憐,若放任楊崢被人欺負,傳出去自己這個和事老臉上也不好看,便以勸慰的口道:“李大人此言嚴重了,楊大人不過是想讓西洋之行能下得安穩些,可不是你所說的邀寵,你錯怪他了?“
李時勉冷笑了聲道:“是麽?“
這話兒就有幾分挑釁的意味了,楊崢自問是個好說話的人,但如此挑釁,就算是放佛也有些火氣,更何況他是個大活人,淡淡地抬起頭看了一眼對方,沉吟了片刻,方才徐徐作答:“李大人這樣講話,可是大誤。公說我邀寵魅上,可是我到今日也不過是個吏部侍郎而已,上比不上李大人,下比不上其他一方封疆大吏,這寵從何而來,楊自入京,三入樂安洲,一退蒙古韃子,平定安南,其功勳如何,天下皆知,何須為功名利祿邀寵呢,若果真那樣容易,我能事到如今還是三品的吏部侍郎麽?”說完看了一楊李時勉冷聲道:“非我自傲,以下官之才,取代李大人怕是不難吧,若那樣,今日攻擊的是不是李大人你呢?”
“你……?”李時勉麵色一紅,雖說不想承認,但事實俱在,容不得他說什麽。
“至於魅上,我又不是女子,模樣雖過得去,尚未有潘安,宋玉之貌吧,就算有這個想法,也是有心無力,再說了當今聖上,朝綱獨膽,雄才大略,一心愛民,勤於政務,堪稱一代明君,豈能是我迷惑得了的,李大人這麽詆毀當今聖上,其目的何在,其心何在呢?”
李時勉一張臉漲得通紅,偏偏望著楊崢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剛才隻是一味的圖罵得痛快,竟全然忘記了還有一個皇帝,如今人家抓著把柄,隻需要將今日的談話說出去,自己再不濟,也會落一個誹謗當今聖上的罪名,此罪可大可大了,大了殺頭,小了廷杖,兩者非他所願,這才感到害怕。
縱然有薛暄這個和事老在一旁調節氣氛,但雙方就好比是一對前世的仇敵一般,縱然有楊崢的妥協,有薛暄從旁調節,但仍舊於事無補,飯菜吃到一半,戰神李時勉就開始向楊崢發難了:“近來,下官常常夜不能寐,按劍而起,想起陛下登極以來這些年來,楊大人的所作所為,心氣難平啊,想陛下登基之初,楊大人意氣風發 ,為朝廷除漢王,退蒙古韃子,風姿卓絕,天下仰慕,就是李某的府邸裏,還藏有著大人的《楊氏詞話》,李某雖孤傲,但仍認為楊大人的《楊氏詞話》在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裏,可以將其奉為圭臬,對於大人提出的境界說,仍十分的敬佩!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李某雖學問不如楊大人,但也看得出,楊大人提出此點的意義,經過多年,世人仍舊讚揚,可見其用意之大,長歌當哭,狂醉似醒,繁華銷盡,浮躁漸去,李白的“鬥酒詩百篇”,曹操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說的是酒,唱地何嚐不是一種精神。
楊崢默默的聽著,事實上不僅是楊崢,就是其他言官、薛暄何嚐不是默默地聽著,誰也不知李時想要說什麽?“
聽得李時勉繼續說道:“楊大人以晏殊、柳永、辛棄疾三首詞的斷句,描繪了作詞的艱苦曆程,可謂是恰到好處,難得是楊大人年紀輕輕,眼光卻不至如此,竟能將詩詞引申到成大事業、大學問方麵去,由不得讓人不佩服?“
楊崢起初聽他說家中藏有《楊氏詞話》,還以為這老頭是敷衍自己,這會兒才聽出所說不假,而且看得出,對方的確有一番研究,這三種境界,作為《楊氏詞話》的名言,被人所熟知,並不足奇怪,但能說出其中的精髓,若下一番功夫研究,是體會不出,詩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修養和鍛煉的問題。審美主體(作者)對人和物的審美把握,形成待物化的意識客體,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將此用藝術形式表現為意識性的客體(作品),其間有一個漸悟到頓悟的過程,可以說是極其艱難的。
此時,李時勉的話兒並沒有停下來,仍是用一副敦敦教誨的口吻繼續在說:“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西風凋碧樹”,是一種煩躁的心情,詩人要觀物,首先要擺脫現實的種種紛擾,破除一切我執,包括苦樂、毀譽、利害、得失,掙脫一切個人的私念,達到胸中洞然無物,才能達到觀物之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時,便入定,能去體會物之內在本質的美了。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對審美客體的審美把握,審美主體(作者)有一種擇一的、固執的、終身無悔的精神,在探索著事物的美。這種美必須將事物個別的、外在的、偶然的東西跨越過去,得出普遍性的、內在的、必然的一種理念,用審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詩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靜、純淨、自然的,尋求一種自然的樂趣。一方麵,這種尋求是艱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時,另一方麵,這種尋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華,達到完美的意境,雖然”衣帶漸寬”,又是值得的,殉身無悔的。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裏說的是頓悟。經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苦苦尋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語言,將事物玲瓏剔透的表達出來,渾如天成。這時作者的心情達到了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的境界,獲得了智慧。”眾裏尋他千百度”,表達了”慧”的尋求的艱辛,”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達了智慧的頓悟。詩人在艱苦的尋求中,豁然開朗,靈感頓生,妙語連珠,境顯現得光輝耀人,情表達得沁人心脾,這是極不容易獲得的一種境界。說到這兒,目光卻望向楊崢,道:“李某本以為大人縱然沒有達到第三種境界,至少也能有第一種境界頓悟,做到破除一切我執,包括苦樂、毀譽、利害、得失,掙脫一切個人的私念,達到胸中洞然無物,才能達到觀物之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惜是我高估的大人的德行,先前大人不顧天下人反對,舌戰群儒,破除祖宗之法,以大毅力開海禁,重下西洋,罷黜朝貢,興市舶司可謂是功不可沒,可大事已定,大人立即轉變態度,擬定十分之一寶物,送給皇帝,其目的何在呢,曆代明君莫不是以天下為己任,以勤儉為德操,而你卻以西洋寶物供奉皇上,其心可誅,如今你看看這京城官場的,上行下效,好邀寵獲得名聲好處,人事修而後天道順,大臣法而後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賄賂盛行,先朝擾慕夜之私,而今則白日之攫。大臣汙則小臣悉效,京官貪則外臣無畏。”大員賣官納賄,貪婪搜括;中員敲詐勒索,營私舞弊;小員撈取油水,中飽私囊,成為無法抑製的態勢。楊大人還認為自己是對的麽?“
這下來得太突然,眾人一時沒反應過來,就是和事老薛暄也有些回不過味兒來,剛剛不是說詩詞麽,怎麽繞著繞著就回來了呢?這叫什麽事兒呢?眼看對方人多勢眾,楊崢孤零零的模樣,也著實有些可憐,若放任楊崢被人欺負,傳出去自己這個和事老臉上也不好看,便以勸慰的口道:“李大人此言嚴重了,楊大人不過是想讓西洋之行能下得安穩些,可不是你所說的邀寵,你錯怪他了?“
李時勉冷笑了聲道:“是麽?“
這話兒就有幾分挑釁的意味了,楊崢自問是個好說話的人,但如此挑釁,就算是放佛也有些火氣,更何況他是個大活人,淡淡地抬起頭看了一眼對方,沉吟了片刻,方才徐徐作答:“李大人這樣講話,可是大誤。公說我邀寵魅上,可是我到今日也不過是個吏部侍郎而已,上比不上李大人,下比不上其他一方封疆大吏,這寵從何而來,楊自入京,三入樂安洲,一退蒙古韃子,平定安南,其功勳如何,天下皆知,何須為功名利祿邀寵呢,若果真那樣容易,我能事到如今還是三品的吏部侍郎麽?”說完看了一楊李時勉冷聲道:“非我自傲,以下官之才,取代李大人怕是不難吧,若那樣,今日攻擊的是不是李大人你呢?”
“你……?”李時勉麵色一紅,雖說不想承認,但事實俱在,容不得他說什麽。
“至於魅上,我又不是女子,模樣雖過得去,尚未有潘安,宋玉之貌吧,就算有這個想法,也是有心無力,再說了當今聖上,朝綱獨膽,雄才大略,一心愛民,勤於政務,堪稱一代明君,豈能是我迷惑得了的,李大人這麽詆毀當今聖上,其目的何在,其心何在呢?”
李時勉一張臉漲得通紅,偏偏望著楊崢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剛才隻是一味的圖罵得痛快,竟全然忘記了還有一個皇帝,如今人家抓著把柄,隻需要將今日的談話說出去,自己再不濟,也會落一個誹謗當今聖上的罪名,此罪可大可大了,大了殺頭,小了廷杖,兩者非他所願,這才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