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爭持不下,恰好群龍無首,張楷、王琳雖有心統領言路,無奈人望、地位、以及影響力都不足以達到這等效果,隻好作罷。
但兩派分歧還在,誰也說服不了誰,眼看眾人無心理事,彈劾楊崢一事停滯不簽,而聲援楊崢的官員越來越多,讓張楷等人心急如焚,他做了言官多年,早些年遭皇帝辱罵成了士林的笑話,沉寂了多年,如今好不容易有這個機會,自不想放棄,況且他的文章已打了出去,這個時候放棄,非他所願,所以在與王琳商議了一番後,兩人決定請一個威望足夠的人來繼續彈劾楊崢的大業,兩人不約而同的想到了李時勉。
自那次不愉快的和談後,李大人氣得吐了不少血,回到家中也就臥床不起,直到這兩日才慢慢有了恢複,回憶起昔日的種種頗有些感慨,往日那種急先鋒的性子頓時淡了許多,麵對外麵的閑言碎語他也難得理會,終日閉門不出,這可急壞了張楷等人,眼看局勢再拖下去也越發與言官不利了,與王琳一合計,幹脆輪流到李時勉的府上懇請對方出來主持公道,然而李時勉表示傷心過度,也無顏再複出麵對朝廷大臣,所以不僅不答應他們的請求,還讓他們不要在來找自己,不僅如此,就在第二日一早,李大人為了表示自己絕不複出的心境,當晚寫了一份奏折送到了禦前,言及昔日的種種,的確有顧慮不周全的地方,也不乏年少時書生意氣在作怪,累計先帝名聲罪不可赦,懇請皇帝批準自己的辭呈。
皇帝以李大人才學卓絕,性子耿直,雖偶有大不敬之言,但不失其忠君愛國之心,其歸隱的辭呈不予答應。
但李大人的性子倔強,接下來的三日,他一共上了五份奏折,其退隱之心,不言而喻了,讓天下百官好生敬佩,紛紛上書為李大人說話,皇帝本就沒有怪罪李大人人的意思,自是樂得順水推舟賣這個人情,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將其官職提到國子監祭酒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
與李大人升官加爵相比,張楷等人心急如焚了,要知道在這個言官提醒中,再有人的有李時勉這樣的大名聲,不說人家兩罵皇帝,就是其才學,人品也是他人難以比擬的,他這一走本就意見不統一的言官意見更大,迫得最後張楷不得不親自來做這個領頭人,他先是不顧眾人的勸說,學了楊大人的路子,寫了一首詩,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 詩大大意鳳鳥啊,鳳鳥啊(指大道)!怎麽就到了如此德衰禮壞之地步呢?未來的繁榮不能期待會出現,過去的興旺也沒辦法再追回。天下有道,興隆繁榮是聖人(也指大道,後同)成就之功;天下無道,災連禍結,也是聖人在那裏艱難支撐時日。正如今日之天下,僅僅能勉強躲避大災大難,福慶之事象羽毛那樣輕,想去接受它卻又飛了;災禍之患比大地還要重,想去躲開它卻怎麽都躲不開。過去了、過去了!往後就靠僅有的這點德性了;完結了、完結了!在被劃好的軌跡上奔趨!昏暗無光使我看不清,但不妨礙我的前行!曲曲彎彎使我行動不便,但也不會傷害我的雙足!”這一番夾槍帶棒的指責,本還說得過去,隻是張楷文筆雖好,腦子也不好使,很快有人就從中挑出了毛病,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這分明是連天下的官兒都罵了,這些算是徹底得罪了天下官兒,本有些觀望的大小官兒,這下不幹了,紛紛尚書指責張楷這種胡亂扣帽子的行為,皇帝本就對張楷一肚子壞印象,好不容易逮住了這個機會,自是樂意順應群臣的意見了,下了道聖旨狠狠教訓了張楷,並給出了發俸一年的處罰,可憐的張大人偷雞不成蝕把米,其苦悶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但其亡楊崢之心,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繼續彈劾。
而楊大人幹脆不予理會,隻是不斷的上奏折請求離去,從十月隻十一月短短一個月的功夫,不算那首《偶然》小令難難得糊塗四字真言,楊大人的奏折竟有十二分之多,數字公布出來,縱是那些對他一肚子意見的禦史們也不懷疑他此番歸去的決心了,有了這麽一個低姿態,又有皇帝,內閣的加入,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該怎麽做了,事實上能混跡大明官場的官兒,眼觀八方,耳聽六路是最基本的本領,更別說是見風使舵了,所以短短幾日的功夫,楊大人這種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的態度,引起了天下官兒的同情與支持,就連先前參與彈劾的禦史們也開始為他說話了,在都察院禦史大人的統領下,都察院上下,除了禦史張楷,王琳外,都紛紛上疏,敦請皇帝一定要挽留楊大人,切莫讓國之大才,老死山林。
如此大的轉變,讓楊崢出乎意料之外,但多少也能猜出一些,所以除了上了兩份感激以及自勉的奏折外,楊大人每日上班,批閱公務,渾然不影響。
這樣的謙虛的態度,更能引起眾官兒的好感,這不,就在今日一早,作為楊大人的頂頭上司郭大人則公開讚揚了楊大人是勤於政務的好官,並懇請皇帝莫要聽信小人的言語,錯怪了良臣,對於這份熱情洋溢的奏折,皇帝卻表現的很冷淡,隻是淡淡批了一個“知道了”了事,如其他官員長篇大論的批文相比,多少顯得有些寒酸,這讓郭大人內心深處有些忐忑。
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做了什麽比誰都清楚,雖說這天下未必是什麽事情都能公眾於世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的道理他還是明白了,所以對於皇帝的冷淡,他心頭雖忐忑,卻也不敢多問,就此不敢多言,隻是說了些不痛不樣的話兒,如希望朝廷盡快平息這場沒完沒了的爭鬥,讓天下官兒的精力都放到實事上來等等……作為吏部尚書,這番話兒中規中矩,但來的不是時候,所以不少人還是很鄙視,尤其是翰林院那幫天之驕子打趣之餘,還做了幾首諷刺的詩詞,雖說沒指名道姓,但罵人不帶髒字向來是這些天之驕子的本事,因此詩詞傳出來後,眾人還是知道罵的是誰,內心深處早已樂開了話兒,但麵上卻人人一副不知情的模樣,弄得郭大人好不狼狽,偏生這事兒還發作不得,人家沒指名道姓,你若湊上去,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麽,所以也隻好裝作不知情了。
在各方大佬紛紛出麵後,彈劾楊大人的奏折不複再有,這場聲勢浩大的爭鬥,最終以楊大人四兩撥千斤的太極功夫,引得了短暫的勝利,但事情並未那麽完美,對於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張楷,王琳來說,這種結果無疑是給兩人臉上抹黑,一旦讓這結果落實了,那今後這京城之地再也沒他二人的落腳之處,等待他們的不是各種笑話,就是南京養老了,而這兩種結果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兩人決定放手一搏。
他們秘密商議了一番後,決定聯絡南京言官再行彈劾,但此時兩人已到了眾叛親離的局麵,南京那些言官雖莫不清楚局麵,但為人也不少,朝廷的風向還是看得出來,所以附和的人並不多,讓兩人不免沮喪,思來想去兩人決定親自上奏,不死不休。
就在這個時候,老好人薛暄將兩人拉到了府上。
對於這次薛暄的態度,兩人自是有些鄙視,但兩人也感激這個時候,薛暄還能讓他們進府,要知道,從昨日起,他二人早已成了眾人眼裏的卑鄙小人,可謂是人人喊大,不要說那些不認識的官兒, 就算是認識的,這會兒避之不及,似這般找兩人入府的少之又少。
兩人落了座,喝了茶湯,薛暄也不客氣,直言兩人的莽撞,最後勸說兩人不要再生事。
兩人自是不大樂意,尤其張楷,精心準備了一番,到頭來竟為他人做了嫁衣,這種巨大的挫敗感,讓他多了一份狠勁兒,他知道在道義上,他說不出什麽東西來,最終要彈劾還得落在西洋寶物上來,所以麵對薛暄的勸慰,他不置可否,隻問了句:“西洋寶物的事情就這麽算了麽,皇帝今日可以要十分之一,他日就不能要了全部麽?你們再欣賞姓楊的,也不能放著這事兒不管吧?”這是他最後的屏障,所以說起來語氣不免大了幾分。
但兩派分歧還在,誰也說服不了誰,眼看眾人無心理事,彈劾楊崢一事停滯不簽,而聲援楊崢的官員越來越多,讓張楷等人心急如焚,他做了言官多年,早些年遭皇帝辱罵成了士林的笑話,沉寂了多年,如今好不容易有這個機會,自不想放棄,況且他的文章已打了出去,這個時候放棄,非他所願,所以在與王琳商議了一番後,兩人決定請一個威望足夠的人來繼續彈劾楊崢的大業,兩人不約而同的想到了李時勉。
自那次不愉快的和談後,李大人氣得吐了不少血,回到家中也就臥床不起,直到這兩日才慢慢有了恢複,回憶起昔日的種種頗有些感慨,往日那種急先鋒的性子頓時淡了許多,麵對外麵的閑言碎語他也難得理會,終日閉門不出,這可急壞了張楷等人,眼看局勢再拖下去也越發與言官不利了,與王琳一合計,幹脆輪流到李時勉的府上懇請對方出來主持公道,然而李時勉表示傷心過度,也無顏再複出麵對朝廷大臣,所以不僅不答應他們的請求,還讓他們不要在來找自己,不僅如此,就在第二日一早,李大人為了表示自己絕不複出的心境,當晚寫了一份奏折送到了禦前,言及昔日的種種,的確有顧慮不周全的地方,也不乏年少時書生意氣在作怪,累計先帝名聲罪不可赦,懇請皇帝批準自己的辭呈。
皇帝以李大人才學卓絕,性子耿直,雖偶有大不敬之言,但不失其忠君愛國之心,其歸隱的辭呈不予答應。
但李大人的性子倔強,接下來的三日,他一共上了五份奏折,其退隱之心,不言而喻了,讓天下百官好生敬佩,紛紛上書為李大人說話,皇帝本就沒有怪罪李大人人的意思,自是樂得順水推舟賣這個人情,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將其官職提到國子監祭酒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
與李大人升官加爵相比,張楷等人心急如焚了,要知道在這個言官提醒中,再有人的有李時勉這樣的大名聲,不說人家兩罵皇帝,就是其才學,人品也是他人難以比擬的,他這一走本就意見不統一的言官意見更大,迫得最後張楷不得不親自來做這個領頭人,他先是不顧眾人的勸說,學了楊大人的路子,寫了一首詩,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也。 詩大大意鳳鳥啊,鳳鳥啊(指大道)!怎麽就到了如此德衰禮壞之地步呢?未來的繁榮不能期待會出現,過去的興旺也沒辦法再追回。天下有道,興隆繁榮是聖人(也指大道,後同)成就之功;天下無道,災連禍結,也是聖人在那裏艱難支撐時日。正如今日之天下,僅僅能勉強躲避大災大難,福慶之事象羽毛那樣輕,想去接受它卻又飛了;災禍之患比大地還要重,想去躲開它卻怎麽都躲不開。過去了、過去了!往後就靠僅有的這點德性了;完結了、完結了!在被劃好的軌跡上奔趨!昏暗無光使我看不清,但不妨礙我的前行!曲曲彎彎使我行動不便,但也不會傷害我的雙足!”這一番夾槍帶棒的指責,本還說得過去,隻是張楷文筆雖好,腦子也不好使,很快有人就從中挑出了毛病,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這分明是連天下的官兒都罵了,這些算是徹底得罪了天下官兒,本有些觀望的大小官兒,這下不幹了,紛紛尚書指責張楷這種胡亂扣帽子的行為,皇帝本就對張楷一肚子壞印象,好不容易逮住了這個機會,自是樂意順應群臣的意見了,下了道聖旨狠狠教訓了張楷,並給出了發俸一年的處罰,可憐的張大人偷雞不成蝕把米,其苦悶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但其亡楊崢之心,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繼續彈劾。
而楊大人幹脆不予理會,隻是不斷的上奏折請求離去,從十月隻十一月短短一個月的功夫,不算那首《偶然》小令難難得糊塗四字真言,楊大人的奏折竟有十二分之多,數字公布出來,縱是那些對他一肚子意見的禦史們也不懷疑他此番歸去的決心了,有了這麽一個低姿態,又有皇帝,內閣的加入,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該怎麽做了,事實上能混跡大明官場的官兒,眼觀八方,耳聽六路是最基本的本領,更別說是見風使舵了,所以短短幾日的功夫,楊大人這種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的態度,引起了天下官兒的同情與支持,就連先前參與彈劾的禦史們也開始為他說話了,在都察院禦史大人的統領下,都察院上下,除了禦史張楷,王琳外,都紛紛上疏,敦請皇帝一定要挽留楊大人,切莫讓國之大才,老死山林。
如此大的轉變,讓楊崢出乎意料之外,但多少也能猜出一些,所以除了上了兩份感激以及自勉的奏折外,楊大人每日上班,批閱公務,渾然不影響。
這樣的謙虛的態度,更能引起眾官兒的好感,這不,就在今日一早,作為楊大人的頂頭上司郭大人則公開讚揚了楊大人是勤於政務的好官,並懇請皇帝莫要聽信小人的言語,錯怪了良臣,對於這份熱情洋溢的奏折,皇帝卻表現的很冷淡,隻是淡淡批了一個“知道了”了事,如其他官員長篇大論的批文相比,多少顯得有些寒酸,這讓郭大人內心深處有些忐忑。
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做了什麽比誰都清楚,雖說這天下未必是什麽事情都能公眾於世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的道理他還是明白了,所以對於皇帝的冷淡,他心頭雖忐忑,卻也不敢多問,就此不敢多言,隻是說了些不痛不樣的話兒,如希望朝廷盡快平息這場沒完沒了的爭鬥,讓天下官兒的精力都放到實事上來等等……作為吏部尚書,這番話兒中規中矩,但來的不是時候,所以不少人還是很鄙視,尤其是翰林院那幫天之驕子打趣之餘,還做了幾首諷刺的詩詞,雖說沒指名道姓,但罵人不帶髒字向來是這些天之驕子的本事,因此詩詞傳出來後,眾人還是知道罵的是誰,內心深處早已樂開了話兒,但麵上卻人人一副不知情的模樣,弄得郭大人好不狼狽,偏生這事兒還發作不得,人家沒指名道姓,你若湊上去,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麽,所以也隻好裝作不知情了。
在各方大佬紛紛出麵後,彈劾楊大人的奏折不複再有,這場聲勢浩大的爭鬥,最終以楊大人四兩撥千斤的太極功夫,引得了短暫的勝利,但事情並未那麽完美,對於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張楷,王琳來說,這種結果無疑是給兩人臉上抹黑,一旦讓這結果落實了,那今後這京城之地再也沒他二人的落腳之處,等待他們的不是各種笑話,就是南京養老了,而這兩種結果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兩人決定放手一搏。
他們秘密商議了一番後,決定聯絡南京言官再行彈劾,但此時兩人已到了眾叛親離的局麵,南京那些言官雖莫不清楚局麵,但為人也不少,朝廷的風向還是看得出來,所以附和的人並不多,讓兩人不免沮喪,思來想去兩人決定親自上奏,不死不休。
就在這個時候,老好人薛暄將兩人拉到了府上。
對於這次薛暄的態度,兩人自是有些鄙視,但兩人也感激這個時候,薛暄還能讓他們進府,要知道,從昨日起,他二人早已成了眾人眼裏的卑鄙小人,可謂是人人喊大,不要說那些不認識的官兒, 就算是認識的,這會兒避之不及,似這般找兩人入府的少之又少。
兩人落了座,喝了茶湯,薛暄也不客氣,直言兩人的莽撞,最後勸說兩人不要再生事。
兩人自是不大樂意,尤其張楷,精心準備了一番,到頭來竟為他人做了嫁衣,這種巨大的挫敗感,讓他多了一份狠勁兒,他知道在道義上,他說不出什麽東西來,最終要彈劾還得落在西洋寶物上來,所以麵對薛暄的勸慰,他不置可否,隻問了句:“西洋寶物的事情就這麽算了麽,皇帝今日可以要十分之一,他日就不能要了全部麽?你們再欣賞姓楊的,也不能放著這事兒不管吧?”這是他最後的屏障,所以說起來語氣不免大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