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崢說了一陣,抬頭看了一眼況鍾,見他一臉雖然,聽得極為認真,便繼續道:“據我所知,這些店鋪幾乎都是在洪熙、宣德間應勢而發展起來的,這表明蘇州的經濟正趨活躍,同時也可窺知蘇州的風氣也正在由儉向奢轉化。●⌒頂點小說,事實上,你也應該比我更清楚,蘇州地處大運河,太湖,又是下西洋的所在地,從永樂年開始,已是北方最大的紡織品和糧食貿易中心而鼎盛一時。其街市繁華,各類各號店鋪布列其中,永樂年六次下西洋,蘇州貢獻了多少絲綢,多少絲織品、多少瓷器,茶葉雖不清楚,但想來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反而是蘇州的糧食不顯著,從宣德元年到現在,短短五年的時間,有資料可查的店鋪有:布店七十三家、緞店三十二家、雜貨店六十五家、磁器店三十餘家、紙店二十四家、遼東貨大店十三家、典當百餘家、客店大小數百家[,當然還有許多未統計進去的其他店鋪如果子店、皮店、弓店、手帕店、故衣店等以及更多的無名號的小攤鋪,另外臨清市內還有難以數計的飯鋪酒館。太湖、虎丘、寒山擁有店鋪更是多得下人,時人稱其“甲天下”,決非誇大之詞。這一切說明了什麽,以況大人聰明才智未必看不出來?“
況鍾濃厚的兩道眉頭深鎖了許久,才道:“大人是想告訴卑職,在蘇州這股新的力量就是商業?”
楊崢道:“不錯,正是商業,他們眼前的力量還不夠大,但已慢慢形成的規模,還崛起了一些幫派,如洞庭商幫、蘇商它們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會館為聯係場所,相互幫助,相互提攜,形成一支支頗有活力的生力軍,縱橫馳騁於商界,操縱著某些地區和某些行業的商業貿易,讓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慢慢興盛發達起來,蘇州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 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土地。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十幾萬頃。在朝廷,蘇州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占,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苦。有”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止留一鬥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和”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的歌謠,農民產去稅存和田居富室、糧坐下戶的情況多所發生,悲慘如此,尚未有大的動亂,不得不說蘇州的商賈功不可沒,他們仗著過人眼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辭辛苦的經營者各種物品,鹽、糧食、木材、茶葉、陶瓷、紡織品、書籍、文房四寶、開設典當鋪、旅館、倉庫,哪一樣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蘇州百姓賦稅重,使得他們不得不賣了賴以為生的良田,以求庇護,可事實上他們敢這麽多,除了賦稅的沉重不得已而為之,另外也不是沒有多一種選擇的餘地,若不然以蘇州這種情況,百姓還能不亂,隻怕是個奇跡了?”
況鍾雖不想承認,但細細想來的確如此,卻有這種可能,蘇州這幾年商業的確發展很快,其中的好處讓不少富戶、大戶、官宦人家眼熱不已,不少在官的大戶人家棄官從商的不是沒有,最為顯著的如吳江縣盛澤鎮為例,東南至新杭市五裏,東至王江涇鎮六裏,北至平望鎮十五裏,西南至新城鎮三十裏,至濮院鎮五十裏,西至震澤鎮三十裏,至南潯鎮五十裏。這些市鎮構成密集的市鎮網絡,在商業上可以相互支持,往年並不顯著的吳江縣,發展在今時今日,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還有人數眾多的小販、貨郎走街串巷叫賣,城內來自五湖四海各地的商品琳琅滿目,國外的客商往來不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不少百姓在農忙結束後,在需要人手的店鋪裏做個幫閑賺些零頭,有的眼看這個來錢快,幹脆將自家田地賣給了大戶,收取自己該有的銀兩後,一頭紮進了需要人手的商鋪,做了長工,按年按月拿起銀兩,過日子,可以說在土地兼並嚴重的蘇州城,能到今時今日沒有發生動亂,商業的興起功不可沒?但讓他就此放棄改革,那是萬萬不可的,商人發展再好,也不過末流,本朝自洪武爺立國之初就已定下了以農為本,農業才是國家根本,商業發展再好,與國事也隻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真舍棄了農業,以商業為本,不大亂才怪呢?“想到了此處,他不由得抬眼看了一眼楊崢,不知眼前這個年紀不足三十歲的二品官兒,腦海裏為何有這樣的奇怪且有不切實際的想法,雖說是自己上司,但自己有義務提醒他,這個商業的想法太危險,一旦深入,那是要出大亂子的?“
但對方畢竟是上司,冒然說話,未免有些唐突,況鍾是清官不假,但並不迂腐陳舊,甚至還有些狡黠,要不然短短三年,也不會在人人都畏懼如虎的蘇州城站住了腳,還掙了偌大的名頭,微微醞釀了片刻,道:“大人此言或許有些道理,但商終究是末業,發展再好,不過是一時之利,終究是不是長久治理,丈量土地,讓被隱瞞的官田重新回到朝廷的手上,再通過朝廷之手發放給百姓,讓耕者有其田,這才是長遠之計?“
楊崢並不意外,以農為本的觀念從秦朝開始,已經延續了上千年,在士林的心目中可謂是根深蒂固,雖說隨著永樂下西洋,大明的風氣大開,商人的地位慢慢提高,受到重視的程度也比前朝高了許多,但骨子還帶著商業是末業的觀念還未除掉,而這個觀念在官員中表現最為明顯,棄官從商的不是沒有,但那也隻是個別的奇葩,九成的人還是以當官為榮,要不然大明的八股文也不會那麽有生命力,延續五百年而不衰,所以對於況鍾能凝聽自己的這番言語,他已感到難得,至少眼前的這個人,不想清流那樣自命不凡,與商業上還是有幾分見識。
“是末業不假,可你不可否認它的生命力及其強大,短短幾年的功夫,它便涵蓋了整個蘇州,倘若運營得好,嗬護他們成長,未必就不能有大作為的,事實上,蘇州良田並不多,地方也不大,但就是這樣的一塊富庶之地,卻先後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鬆熟,天下足的諺語,這其中固然有百姓的辛苦勞作,但你能否認商業的繁榮沒有給蘇州帶來莫大的好處?“
若說在永樂以前,況鍾聽了這話兒會毫不猶豫的反駁過去,因為那個時候,鬆江府處於南糧北調、海漕運輸的中心地帶,海漕運輸為本地帶來了巨額商業利潤;其次,比兩宋時期更為發達的鹽業,成為鬆江府的一大財源;再次,一直作為經濟支柱的農業,由於濱海沙塗大量變為農田,澱山湖等地又圍田新增良田數萬畝,加之稻穀、雙季稻、小麥等高產作物的引種和推廣,鬆江糧食增產增收。還有,隨著棉紡織業的興起,棉花成為鬆江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大把大把糧食、棉花,讓蘇州成大明最富饒的產糧區,”蘇鬆熟,天下足”。蘇,是蘇州;鬆,是鬆江,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是,蘇州是全國的糧食輸出區。很自然地,從蘇州閶門到楓橋,兩岸十裏地,出現了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蘇州出現糧食市場,那個時候的大明朝都仰仗著蘇州的糧食,蘇州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也是底氣十足。
可從永樂後,蘇州的底氣就沒那麽足了,就連往日的”蘇鬆熟,天下足”也叫得不夠響亮,隨著天下承平,蘇州的經濟繁榮,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湧入了蘇州,迫使蘇州人口激增,人口一多,而原先的官田不變,百姓所能得到了良田必然少 了許多,原先有多餘的糧食,變得自給自足,到後來不少地方連最基本的自給自足的也不能滿足,糧食更多的依賴湖廣,變成”湖廣熟,天下足”了,甚至將更遠的四川的糧食也調運了過來,可即便如此,蘇州作為大明的糧食輸出地,並沒有因此有什麽改變,每年秋收的時候,大運河、楓橋仍是十分的忙碌,大把大把的糧食運送至的全國各地,之所以會是這樣的局麵,還真如楊崢所說,隨著人口越多,蘇州的商業也越發繁榮,一些商戶為了維持蘇州的名頭,沒少購買糧食,而蘇州百姓因商業也從中獲取不少好處,也能從餘杭、湖廣一帶買到糧食,這樣一來蘇州的糧食基本上還能維持昔日的那個名頭,而這其中蘇州的工商業出力不小,可以說沒有蘇州的工商業也就沒有今日的蘇州城?所以麵對楊崢這一番質問,他既說不出話來。
-->
楊崢說了一陣,抬頭看了一眼況鍾,見他一臉雖然,聽得極為認真,便繼續道:“據我所知,這些店鋪幾乎都是在洪熙、宣德間應勢而發展起來的,這表明蘇州的經濟正趨活躍,同時也可窺知蘇州的風氣也正在由儉向奢轉化。●⌒頂點小說,事實上,你也應該比我更清楚,蘇州地處大運河,太湖,又是下西洋的所在地,從永樂年開始,已是北方最大的紡織品和糧食貿易中心而鼎盛一時。其街市繁華,各類各號店鋪布列其中,永樂年六次下西洋,蘇州貢獻了多少絲綢,多少絲織品、多少瓷器,茶葉雖不清楚,但想來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反而是蘇州的糧食不顯著,從宣德元年到現在,短短五年的時間,有資料可查的店鋪有:布店七十三家、緞店三十二家、雜貨店六十五家、磁器店三十餘家、紙店二十四家、遼東貨大店十三家、典當百餘家、客店大小數百家[,當然還有許多未統計進去的其他店鋪如果子店、皮店、弓店、手帕店、故衣店等以及更多的無名號的小攤鋪,另外臨清市內還有難以數計的飯鋪酒館。太湖、虎丘、寒山擁有店鋪更是多得下人,時人稱其“甲天下”,決非誇大之詞。這一切說明了什麽,以況大人聰明才智未必看不出來?“
況鍾濃厚的兩道眉頭深鎖了許久,才道:“大人是想告訴卑職,在蘇州這股新的力量就是商業?”
楊崢道:“不錯,正是商業,他們眼前的力量還不夠大,但已慢慢形成的規模,還崛起了一些幫派,如洞庭商幫、蘇商它們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會館為聯係場所,相互幫助,相互提攜,形成一支支頗有活力的生力軍,縱橫馳騁於商界,操縱著某些地區和某些行業的商業貿易,讓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慢慢興盛發達起來,蘇州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 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土地。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十幾萬頃。在朝廷,蘇州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占,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苦。有”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止留一鬥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和”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的歌謠,農民產去稅存和田居富室、糧坐下戶的情況多所發生,悲慘如此,尚未有大的動亂,不得不說蘇州的商賈功不可沒,他們仗著過人眼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辭辛苦的經營者各種物品,鹽、糧食、木材、茶葉、陶瓷、紡織品、書籍、文房四寶、開設典當鋪、旅館、倉庫,哪一樣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蘇州百姓賦稅重,使得他們不得不賣了賴以為生的良田,以求庇護,可事實上他們敢這麽多,除了賦稅的沉重不得已而為之,另外也不是沒有多一種選擇的餘地,若不然以蘇州這種情況,百姓還能不亂,隻怕是個奇跡了?”
況鍾雖不想承認,但細細想來的確如此,卻有這種可能,蘇州這幾年商業的確發展很快,其中的好處讓不少富戶、大戶、官宦人家眼熱不已,不少在官的大戶人家棄官從商的不是沒有,最為顯著的如吳江縣盛澤鎮為例,東南至新杭市五裏,東至王江涇鎮六裏,北至平望鎮十五裏,西南至新城鎮三十裏,至濮院鎮五十裏,西至震澤鎮三十裏,至南潯鎮五十裏。這些市鎮構成密集的市鎮網絡,在商業上可以相互支持,往年並不顯著的吳江縣,發展在今時今日,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還有人數眾多的小販、貨郎走街串巷叫賣,城內來自五湖四海各地的商品琳琅滿目,國外的客商往來不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不少百姓在農忙結束後,在需要人手的店鋪裏做個幫閑賺些零頭,有的眼看這個來錢快,幹脆將自家田地賣給了大戶,收取自己該有的銀兩後,一頭紮進了需要人手的商鋪,做了長工,按年按月拿起銀兩,過日子,可以說在土地兼並嚴重的蘇州城,能到今時今日沒有發生動亂,商業的興起功不可沒?但讓他就此放棄改革,那是萬萬不可的,商人發展再好,也不過末流,本朝自洪武爺立國之初就已定下了以農為本,農業才是國家根本,商業發展再好,與國事也隻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真舍棄了農業,以商業為本,不大亂才怪呢?“想到了此處,他不由得抬眼看了一眼楊崢,不知眼前這個年紀不足三十歲的二品官兒,腦海裏為何有這樣的奇怪且有不切實際的想法,雖說是自己上司,但自己有義務提醒他,這個商業的想法太危險,一旦深入,那是要出大亂子的?“
但對方畢竟是上司,冒然說話,未免有些唐突,況鍾是清官不假,但並不迂腐陳舊,甚至還有些狡黠,要不然短短三年,也不會在人人都畏懼如虎的蘇州城站住了腳,還掙了偌大的名頭,微微醞釀了片刻,道:“大人此言或許有些道理,但商終究是末業,發展再好,不過是一時之利,終究是不是長久治理,丈量土地,讓被隱瞞的官田重新回到朝廷的手上,再通過朝廷之手發放給百姓,讓耕者有其田,這才是長遠之計?“
楊崢並不意外,以農為本的觀念從秦朝開始,已經延續了上千年,在士林的心目中可謂是根深蒂固,雖說隨著永樂下西洋,大明的風氣大開,商人的地位慢慢提高,受到重視的程度也比前朝高了許多,但骨子還帶著商業是末業的觀念還未除掉,而這個觀念在官員中表現最為明顯,棄官從商的不是沒有,但那也隻是個別的奇葩,九成的人還是以當官為榮,要不然大明的八股文也不會那麽有生命力,延續五百年而不衰,所以對於況鍾能凝聽自己的這番言語,他已感到難得,至少眼前的這個人,不想清流那樣自命不凡,與商業上還是有幾分見識。
“是末業不假,可你不可否認它的生命力及其強大,短短幾年的功夫,它便涵蓋了整個蘇州,倘若運營得好,嗬護他們成長,未必就不能有大作為的,事實上,蘇州良田並不多,地方也不大,但就是這樣的一塊富庶之地,卻先後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鬆熟,天下足的諺語,這其中固然有百姓的辛苦勞作,但你能否認商業的繁榮沒有給蘇州帶來莫大的好處?“
若說在永樂以前,況鍾聽了這話兒會毫不猶豫的反駁過去,因為那個時候,鬆江府處於南糧北調、海漕運輸的中心地帶,海漕運輸為本地帶來了巨額商業利潤;其次,比兩宋時期更為發達的鹽業,成為鬆江府的一大財源;再次,一直作為經濟支柱的農業,由於濱海沙塗大量變為農田,澱山湖等地又圍田新增良田數萬畝,加之稻穀、雙季稻、小麥等高產作物的引種和推廣,鬆江糧食增產增收。還有,隨著棉紡織業的興起,棉花成為鬆江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大把大把糧食、棉花,讓蘇州成大明最富饒的產糧區,”蘇鬆熟,天下足”。蘇,是蘇州;鬆,是鬆江,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是,蘇州是全國的糧食輸出區。很自然地,從蘇州閶門到楓橋,兩岸十裏地,出現了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蘇州出現糧食市場,那個時候的大明朝都仰仗著蘇州的糧食,蘇州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也是底氣十足。
可從永樂後,蘇州的底氣就沒那麽足了,就連往日的”蘇鬆熟,天下足”也叫得不夠響亮,隨著天下承平,蘇州的經濟繁榮,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湧入了蘇州,迫使蘇州人口激增,人口一多,而原先的官田不變,百姓所能得到了良田必然少 了許多,原先有多餘的糧食,變得自給自足,到後來不少地方連最基本的自給自足的也不能滿足,糧食更多的依賴湖廣,變成”湖廣熟,天下足”了,甚至將更遠的四川的糧食也調運了過來,可即便如此,蘇州作為大明的糧食輸出地,並沒有因此有什麽改變,每年秋收的時候,大運河、楓橋仍是十分的忙碌,大把大把的糧食運送至的全國各地,之所以會是這樣的局麵,還真如楊崢所說,隨著人口越多,蘇州的商業也越發繁榮,一些商戶為了維持蘇州的名頭,沒少購買糧食,而蘇州百姓因商業也從中獲取不少好處,也能從餘杭、湖廣一帶買到糧食,這樣一來蘇州的糧食基本上還能維持昔日的那個名頭,而這其中蘇州的工商業出力不小,可以說沒有蘇州的工商業也就沒有今日的蘇州城?所以麵對楊崢這一番質問,他既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