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除了每日抄錄《桃花庵歌》外,金老爺子最大的樂趣,便是在書房誦讀詩書,或在荷花池邊賞花養魚,再者就是含飴弄孫,日子過得逍遙快活,頗有幾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感覺,這讓老爺子十分高興,常說自己若早知做一個富貴閑翁這麽舒坦,該早些致仕才好。↖,
卻不想家人卻不以為然,大兒子說,若是早會,隻怕就沒有今日的光景。
小兒子則說,今日因,明日果,沒有老爹你在朝廷的打拚,哪有蘇州第一家,總之一句話,老爺你不是回家晚了,而是你老就不該回家。
其餘子孫雖沒說什麽,但或多或少有些抱怨,這些抱怨從何而來,金老爺子是個明白人,哪能看不明白,他不在家的時候,金家不光光是一個財大氣粗的富貴之家,還是一個擁有二品官身的官宦之家,一個家若集聚了財、勢、地位,再橫行霸道點也沒人敢說什麽,可若天下三占其二,雖也算是大戶人家,可在氣勢上終究是弱了一等,這也是為何兒孫不滿的原因了,當然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金家這些年仗著自己在朝中做官,子女不法、家仆驕橫、橫行鄉裏的事情可沒少做,尤其是兼並百姓之田,更是肆無忌憚。
雖說這事兒並不能怪家人,蘇州賦稅之重,天下第一,不要是平頭百姓吃不消,就是好一點的大戶也略感吃力,所以一些大戶,富戶、與金家沾親帶故的親朋好友便將田土托付到官紳名下便可以逃稅,有了官家這個保護傘,擁有土地之人,隻需以佃戶名義繳納地租若幹而已,總比賦稅輕,更別說攀上金家後,不用服徭役、不用交賦稅、不用應付官差了,起先家人倒也沒那麽大的膽子,金家雖說是詩書禮儀之家,但在金老爺子之前,不過小門小戶而已,直到金老爺子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題名,從七品的縣令,芝麻開花節節高,一路做到了同知、知府、侍郎、尚書,正二品的官兒,金家才開始發家致富,這些年來送土地、送店鋪,送房舍的絡繹不絕,金家本不過是殷實的小戶人家,靠著祖上勤懇,倒也留下了幾十畝上好良田和一樁一進一出的房舍,兩家綢緞鋪子,家業雖不算豐厚,但絕對算得上殷實,可自從他做官,披上了官家這張二品的官服,他家的田產、房舍、店鋪宛如決堤的太湖一般,洶湧而來,各種產業,各種田產,禮品都湧入了金家,短短幾年的功夫,金家就有了十幾萬畝的田產,除了蘇鬆一帶的兩幢三進三出的房舍外,就是蘇北一帶,不算這座田然風光的桃花庵外,就他知道的就還要三幢房舍,更別說其店鋪上百間,嫣然已是蘇州第一家了。按說金家已到了這地步,再多的田產,房舍、店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作用不大,弄不好還是禍根,身為官員他自是知道,有了金家帶頭,其他大戶、富戶少不了有樣學樣,大肆兼並蘇州田產,如此以來,造成的後果,蘇州每年少幾萬畝家產都是小菜一碟,十萬畝也不是沒可能,而整個蘇州府一共才有將近六百萬的土地,一個金家十幾萬,二十幾萬,蘇州大戶、富戶、王侯公孫人數可不少,一旦都吞並,所占比例可不小,這樣的後果就是朝廷損失相當一部分的稅收和數十萬壯丁的徭役,蘇州知府能放過,朝廷能放過,雖說在大明百姓投獻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可身份不同,做的規模就不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似金家這樣大規模的接受投獻,隻會讓金家的田產、房產的數字變大,最終是把金家放在火爐上去烤。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蘇州賦稅雖重,但洪武時土地兼並不慎嚴重,百姓尚且還能承擔的起,可到了永樂後期,似他這樣的官宦人家,外加宗室勳貴、縉紳地主仗著特權隱瞞田畝、偷稅漏稅”從中大肆漁利,百姓賦稅越來越重,朝廷賦稅卻年年虧空,一年兩年尚未可以看做是天災**,年年若此,朝廷就不能坐視不管。當今聖上勵精圖治,蘇州賦稅關乎大明江山安穩,豈能置之不理。
事實上從宣德三年,金老爺子就明銳的感覺到朝廷對蘇州動手的意思了,先是派遣況鍾坐鎮蘇州城,跟著以善於理財的周忱也派往江南整頓田賦,身為二品金老爺子,在官場摸爬打滾的大半輩子,若連這點都看不清楚,那豈不是老眼昏花。
在這之前,他讓人給家送了一封信,信裏裝了點土和銀,目的便是告訴家人,皇帝要對蘇州田產、賦稅動手了,好生收斂,以自家兒子的聰明,不會看不出自己的用意,事實上他猜得不錯,大兒子金環很快就察覺了他的用意,除了告知家人外,倒也給了他一封信,信上說都已安排妥當,為父不必擔憂,他雖然心有疑慮,但千裏之外,縱然有心也鞭長莫及。
直到他以年事已高,致仕回家,方才知道所謂的妥當,不過將對金家最不利的輿論給壓製了下去,同時那些有田產真爭奪的案子,也被家人用了手段,弄成了拖字訣,百姓無錢大官司,又沒這個精力,一來二去,這事兒就也不了了之了。
他雖憤怒,但事已至此,也為之奈何,再者,總就是自家之事,自己這個一家之主,也不能坐視不管,致仕這幾年官職雖沒了,可影響力還在,那些受其恩惠的門生故吏可不少,這個言語幾聲,那個送個信兒,倒也讓金家在這幾年的風口浪尖上安然無恙。
本以為經過自己的苦心經營,家人感激之餘,怎麽也得見好就收,可這一切不過是他一廂情願罷了。
眼看父親致仕在家,尚有如此威力,幾個兒子膽子大了不少,趁著這次大雪之災,拉著金老爺子這張虎皮,大施坑蒙拐騙之能事,短短幾日的功夫,竟從百姓手中騙了數萬良田,速度不可謂不快,家人知曉金老爺子的脾氣,哪敢告訴他,金老子雖說對子女不放心,平日裏也沒少詢問,但府上眾人早已皮兒連著筋,厲害關係那還不知,再說了礙於老爺子的脾氣,誰也不敢說半句壞話,說都是自家公子已經痛改前非雲雲,當然了,金老爺子雖年邁,但人卻不糊塗,好話兒都是自家人說,旁人未必如此,一日趁著家人不在,微服私訪了一番,一番打探,聽到了都與自家人差不多,金老爺子這才放下心來,他哪裏知道,他的一舉一動,早就被幾個兒子看在眼裏,趁著他出門,給門外的難民一些好處,讓他們說些好話,糊弄金老爺子罷了,可憐的金老爺子對此一無所知。
有了這麽幾次試探,金老子算是相信了,在他看來,誰沒個年少輕狂的時候,年輕人做了點錯事,倒也不是什麽壞事,能懸崖勒馬就行了,沒必要不依不饒的,再說了,‘養不教父之過’,自己常年在外做官,極少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說起來,這事兒自己的責任居多,如今難得兒子肯聽自己的規勸,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所以與這件事上,金老爺子也沒在繼續追究了。
沒了金老爺子在一旁施加壓力,金家幾個兒子越發膽大,兼並良田,店鋪毫不手軟,才幾日功夫,有多了幾千畝,因為是大雪,他們每一畝田隻給了二石粗糧,黑心黑到家了!這一切金老子自然一無所知了。
閑話少說,卻說府衙的衙役奉了況大人之命,前往金家拿人,兩人雖算是衙門的人,但來金家還是頭一次,眼看院落綿延數十裏,沿河而居,河的兩岸莫不是桃花環繞,端是一處好地方,進了裏麵,眼見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複廊相連。假山東南部有雙魚放生池,一端通梅園的”雙荷花池”,一端通章園的”千尺潭”此外還有、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禦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當真是處處有水可依,有景可看。
兩人哪裏進過這等莊園,登時不知那一雙腳該落向何處,總算是金家仆人不少,也認識兩人身上的這身官衣,拿了朝廷的告示便向左側的一旁房舍跑了去。
金老爺一共有一妻一妾,生下三子,除了妻生的大兒子外,其餘兩個都是妾所生,大兒子金璠,今年二十五歲的年紀,出生不到一周歲,母親沈氏便故去,不久金老爺在官場上因得罪了小人,亦遠謫福建,金璠自幼失去父母的愛護,童年孤苦憂傷,金老爺子不免多了幾分偏愛。
等到年長,由官生蔭仕,除授右軍都督府都事,宗人府經曆等職,永樂十八年金公子遷雲南廣南知府,金老爺心中不忍,上疏為璠請改秩,雲:“臣男三人,璠最長,係臣前妻沈氏所生,周歲喪母,氣體素弱,性複至愚,今使領郡親民為州縣諸吏之長,而理其錢穀、刑名、賦役等項重大繁難之事,實恐不能稱職,無以仰副皇上慎擇守令之意。
-->
除了每日抄錄《桃花庵歌》外,金老爺子最大的樂趣,便是在書房誦讀詩書,或在荷花池邊賞花養魚,再者就是含飴弄孫,日子過得逍遙快活,頗有幾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感覺,這讓老爺子十分高興,常說自己若早知做一個富貴閑翁這麽舒坦,該早些致仕才好。↖,
卻不想家人卻不以為然,大兒子說,若是早會,隻怕就沒有今日的光景。
小兒子則說,今日因,明日果,沒有老爹你在朝廷的打拚,哪有蘇州第一家,總之一句話,老爺你不是回家晚了,而是你老就不該回家。
其餘子孫雖沒說什麽,但或多或少有些抱怨,這些抱怨從何而來,金老爺子是個明白人,哪能看不明白,他不在家的時候,金家不光光是一個財大氣粗的富貴之家,還是一個擁有二品官身的官宦之家,一個家若集聚了財、勢、地位,再橫行霸道點也沒人敢說什麽,可若天下三占其二,雖也算是大戶人家,可在氣勢上終究是弱了一等,這也是為何兒孫不滿的原因了,當然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金家這些年仗著自己在朝中做官,子女不法、家仆驕橫、橫行鄉裏的事情可沒少做,尤其是兼並百姓之田,更是肆無忌憚。
雖說這事兒並不能怪家人,蘇州賦稅之重,天下第一,不要是平頭百姓吃不消,就是好一點的大戶也略感吃力,所以一些大戶,富戶、與金家沾親帶故的親朋好友便將田土托付到官紳名下便可以逃稅,有了官家這個保護傘,擁有土地之人,隻需以佃戶名義繳納地租若幹而已,總比賦稅輕,更別說攀上金家後,不用服徭役、不用交賦稅、不用應付官差了,起先家人倒也沒那麽大的膽子,金家雖說是詩書禮儀之家,但在金老爺子之前,不過小門小戶而已,直到金老爺子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題名,從七品的縣令,芝麻開花節節高,一路做到了同知、知府、侍郎、尚書,正二品的官兒,金家才開始發家致富,這些年來送土地、送店鋪,送房舍的絡繹不絕,金家本不過是殷實的小戶人家,靠著祖上勤懇,倒也留下了幾十畝上好良田和一樁一進一出的房舍,兩家綢緞鋪子,家業雖不算豐厚,但絕對算得上殷實,可自從他做官,披上了官家這張二品的官服,他家的田產、房舍、店鋪宛如決堤的太湖一般,洶湧而來,各種產業,各種田產,禮品都湧入了金家,短短幾年的功夫,金家就有了十幾萬畝的田產,除了蘇鬆一帶的兩幢三進三出的房舍外,就是蘇北一帶,不算這座田然風光的桃花庵外,就他知道的就還要三幢房舍,更別說其店鋪上百間,嫣然已是蘇州第一家了。按說金家已到了這地步,再多的田產,房舍、店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作用不大,弄不好還是禍根,身為官員他自是知道,有了金家帶頭,其他大戶、富戶少不了有樣學樣,大肆兼並蘇州田產,如此以來,造成的後果,蘇州每年少幾萬畝家產都是小菜一碟,十萬畝也不是沒可能,而整個蘇州府一共才有將近六百萬的土地,一個金家十幾萬,二十幾萬,蘇州大戶、富戶、王侯公孫人數可不少,一旦都吞並,所占比例可不小,這樣的後果就是朝廷損失相當一部分的稅收和數十萬壯丁的徭役,蘇州知府能放過,朝廷能放過,雖說在大明百姓投獻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可身份不同,做的規模就不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似金家這樣大規模的接受投獻,隻會讓金家的田產、房產的數字變大,最終是把金家放在火爐上去烤。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蘇州賦稅雖重,但洪武時土地兼並不慎嚴重,百姓尚且還能承擔的起,可到了永樂後期,似他這樣的官宦人家,外加宗室勳貴、縉紳地主仗著特權隱瞞田畝、偷稅漏稅”從中大肆漁利,百姓賦稅越來越重,朝廷賦稅卻年年虧空,一年兩年尚未可以看做是天災**,年年若此,朝廷就不能坐視不管。當今聖上勵精圖治,蘇州賦稅關乎大明江山安穩,豈能置之不理。
事實上從宣德三年,金老爺子就明銳的感覺到朝廷對蘇州動手的意思了,先是派遣況鍾坐鎮蘇州城,跟著以善於理財的周忱也派往江南整頓田賦,身為二品金老爺子,在官場摸爬打滾的大半輩子,若連這點都看不清楚,那豈不是老眼昏花。
在這之前,他讓人給家送了一封信,信裏裝了點土和銀,目的便是告訴家人,皇帝要對蘇州田產、賦稅動手了,好生收斂,以自家兒子的聰明,不會看不出自己的用意,事實上他猜得不錯,大兒子金環很快就察覺了他的用意,除了告知家人外,倒也給了他一封信,信上說都已安排妥當,為父不必擔憂,他雖然心有疑慮,但千裏之外,縱然有心也鞭長莫及。
直到他以年事已高,致仕回家,方才知道所謂的妥當,不過將對金家最不利的輿論給壓製了下去,同時那些有田產真爭奪的案子,也被家人用了手段,弄成了拖字訣,百姓無錢大官司,又沒這個精力,一來二去,這事兒就也不了了之了。
他雖憤怒,但事已至此,也為之奈何,再者,總就是自家之事,自己這個一家之主,也不能坐視不管,致仕這幾年官職雖沒了,可影響力還在,那些受其恩惠的門生故吏可不少,這個言語幾聲,那個送個信兒,倒也讓金家在這幾年的風口浪尖上安然無恙。
本以為經過自己的苦心經營,家人感激之餘,怎麽也得見好就收,可這一切不過是他一廂情願罷了。
眼看父親致仕在家,尚有如此威力,幾個兒子膽子大了不少,趁著這次大雪之災,拉著金老爺子這張虎皮,大施坑蒙拐騙之能事,短短幾日的功夫,竟從百姓手中騙了數萬良田,速度不可謂不快,家人知曉金老爺子的脾氣,哪敢告訴他,金老子雖說對子女不放心,平日裏也沒少詢問,但府上眾人早已皮兒連著筋,厲害關係那還不知,再說了礙於老爺子的脾氣,誰也不敢說半句壞話,說都是自家公子已經痛改前非雲雲,當然了,金老爺子雖年邁,但人卻不糊塗,好話兒都是自家人說,旁人未必如此,一日趁著家人不在,微服私訪了一番,一番打探,聽到了都與自家人差不多,金老爺子這才放下心來,他哪裏知道,他的一舉一動,早就被幾個兒子看在眼裏,趁著他出門,給門外的難民一些好處,讓他們說些好話,糊弄金老爺子罷了,可憐的金老爺子對此一無所知。
有了這麽幾次試探,金老子算是相信了,在他看來,誰沒個年少輕狂的時候,年輕人做了點錯事,倒也不是什麽壞事,能懸崖勒馬就行了,沒必要不依不饒的,再說了,‘養不教父之過’,自己常年在外做官,極少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說起來,這事兒自己的責任居多,如今難得兒子肯聽自己的規勸,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所以與這件事上,金老爺子也沒在繼續追究了。
沒了金老爺子在一旁施加壓力,金家幾個兒子越發膽大,兼並良田,店鋪毫不手軟,才幾日功夫,有多了幾千畝,因為是大雪,他們每一畝田隻給了二石粗糧,黑心黑到家了!這一切金老子自然一無所知了。
閑話少說,卻說府衙的衙役奉了況大人之命,前往金家拿人,兩人雖算是衙門的人,但來金家還是頭一次,眼看院落綿延數十裏,沿河而居,河的兩岸莫不是桃花環繞,端是一處好地方,進了裏麵,眼見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複廊相連。假山東南部有雙魚放生池,一端通梅園的”雙荷花池”,一端通章園的”千尺潭”此外還有、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禦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當真是處處有水可依,有景可看。
兩人哪裏進過這等莊園,登時不知那一雙腳該落向何處,總算是金家仆人不少,也認識兩人身上的這身官衣,拿了朝廷的告示便向左側的一旁房舍跑了去。
金老爺一共有一妻一妾,生下三子,除了妻生的大兒子外,其餘兩個都是妾所生,大兒子金璠,今年二十五歲的年紀,出生不到一周歲,母親沈氏便故去,不久金老爺在官場上因得罪了小人,亦遠謫福建,金璠自幼失去父母的愛護,童年孤苦憂傷,金老爺子不免多了幾分偏愛。
等到年長,由官生蔭仕,除授右軍都督府都事,宗人府經曆等職,永樂十八年金公子遷雲南廣南知府,金老爺心中不忍,上疏為璠請改秩,雲:“臣男三人,璠最長,係臣前妻沈氏所生,周歲喪母,氣體素弱,性複至愚,今使領郡親民為州縣諸吏之長,而理其錢穀、刑名、賦役等項重大繁難之事,實恐不能稱職,無以仰副皇上慎擇守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