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證很快就見功效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所在的全體才去做,一定要有利於當時的時代才去做,這幾種情況雖然有不同,但都是從事功的角度來的。聖賢君子做事,所重視的是道義,事功的實現體現在道義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義之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有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患。依據道義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暫時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長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金家的實力是不,可得罪了他換取是整個蘇州的安穩,又有何不可呢?我況鍾“寧為循吏,不做清流”。難道就因這阻力,就躊躇不前麽?不,不,絕不,他們的力量雖強大,但我況鍾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朝廷,有楊大人,有蘇州的百姓,還有更多誌同道合的官員,我本是一階刀筆吏,承蒙陛下看得起做了這蘇州知府,這天大的恩情,豈能不報。
這一番計較,況鍾豁然開朗,將驚堂木一拍,道:“來人啊,傳金家老爺上堂?”
府衙外站著不少人,多半是本著看熱鬧的心思,誰不知道這啞巴的案子是有金家的在背後搗鬼,若不然就這個明朗的案子,堂堂的知府大老爺會審不清楚麽,拖著遲遲不審理,還不是怕得罪金家,大老爺既要審案子,那也得敢抓人才是,若不然你憑什麽讓我們信任你?“
但很快他們信了,因為況大人剛才的話兒得很清楚,官府派出衙役去金家抓人?
許久都不曾聽到過這樣有底氣話兒的百姓,先是沒回過神來,待看到了衙役出了府衙,況大人一臉正氣的模樣,他們信了,僅過了片刻,歡呼之聲絡繹不絕。
金家身為蘇州第一家,就住在蘇州城北最富饒繁華一帶,此地郡邑之盛,甲第入雲,名園錯綜,交衢比屋,街道上更是居貨山積,…………,行雲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朱欄層樓,柳絮笙歌,河麵上,船隻來來往往,遊船畫舫款款而過,一等一的富貴之地。
金家的院落本是一個三進三出的院落,雖算不上蘇州最富麗堂皇的院落,但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可自從金老爺從朝中退回後,家中就不這麽看了,這樣的房舍豈能住下一個當朝二品的官兒呢,一番商議,金家就開始大興土木了,金家既是蘇州第一家,要修建,自是要修建一座配得上自家身份地位的院子,為此金家不惜花費重金,尋了一處桃花庵,這裏原是宋人章莊簡別墅的廢墟上仿照陶淵明所的桃花源,地縮武陵脈,軒開蔚藍天,造了一座山野田園式的別墅。他造的這座別墅並非是樓榭池館,因為他的錢不多,實際上隻是幾間雅致草堂、幾個竹亭、竹溪廳、蛺蝶齋。園外一曲清溪蜿蜒流過,溪外一株柳樹一株桃。起先金家對此地並不滿意,覺得格局太了,難以與金家的身份地位匹配,但金老爺十分喜歡這裏的桃花,金家也隻好隨了金老爺的意思,將金家搬到了此處,正屋給金老爺獨居,其餘眾人按照長幼有序,住在偏房。雖是偏房,但也是十步一亭,五步一閣,其富麗堂皇,遠勝一般豪門地主可比。
金老爺的主屋,辟了藥欄,疏浚後的雙荷池,種了荷花,養了池魚,一派田然景象,金老爺很為滿意,取名為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最近聽人時常唱起《桃花庵歌》,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需花下眠。酒醉酒醒日複日,花開花落年複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覺得這詞兒看似庸俗,實則筆力不凡,其難是“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一句:
五陵,五陵是漢代長安城外五個漢代皇帝陵墓所在地,分別是高祖的長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陽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
五陵原,即是以西漢王朝在這裏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的。漢高祖九年,劉邦接受了郎中劉敬的建議,將關東地區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傑並兼之家大量遷徙關中,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徙者居住。以後,漢惠帝劉盈在修建安陵,漢景帝在修建陽陵,漢武帝在修建茂陵,漢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時,也都競相效尤,相繼在陵園附近修造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漢朝時代,重農輕商,尚仁尚儉,沒有青樓,即使非常顯貴的大官和富人,其富貴也隻體現在車塵、馬足、顯耀、忙碌方麵,不能享受尋花覓柳帶來的樂趣。唯有到了本朝,經過洪武、永樂、洪熙的勵精圖治,天下太平,商業繁榮,蘇州繁花似景,五湖四海各方富貴人員聚集之地,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中地位都非常重要。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以金老爺子看,一共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五陵豪傑墓不見了,無花無酒鋤作田的社會風氣也不見了。第二個意思是,你沒看見伺奉五個漢代皇帝墓塚的大官和富人嗎?這麽顯貴的大官和富人都無花無酒,隻懂得鋤地作田,隻解決溫飽問題,不解決**問題。這樣的生活享受還比不上我這麽一個閑人、隱士,更不能和明朝的官員比了。第三個意思是,應該對已經成為曆史的“五陵豪傑墓”以及“無花無酒鋤作田”的社會風氣視而不見,不要想著複古。
但從另一麵看,這花枝巷之所以能夠常年繁榮昌盛,新人一批接一批細水長流、源源不斷地進來,背後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默默操縱著,這涉及到一種文化,甚至一種政治理念。有種樹,才有花可摘。能通過青樓看穿世情的人不多,能吟唱這首詩的人,算得上一個,不過這其中,也不免有幾分自我吹捧的意思,如此一來,“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一句亦可做這樣的解釋:看那五陵豪傑多麽的風光,如今他們的墳墓也是沒有花,沒有酒(指代沒有人來祭拜)更是被鋤開做了良田。和好了歌裏麵的“古來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表達的意思相近。這表達一種對功名利祿的淡薄和輕視的感情,給“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做了一個很有力的注腳,算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自我安慰,自我勉勵,要早在二十年前,金老爺子未必喜歡這種略顯頹廢放浪之意的詩詞,那時候他還年輕,春風得意馬蹄疾,自然體會不出詩中的自我放逐的心境,可如今他年事已高,所見所想所感,也不再是二十年前可比了,再來看的話,自是別有一番見解,與三種意思之中,他更為欣賞的是第二種,再大的官職又如何,無花無酒,到頭來還不是隻懂得鋤地作田,隻解決溫飽問題,比起那些閑雲野鶴可好不了多少……當然了,這也隻是金老爺子自我感慨而已,金家依著他的身份地位,已掙下了偌大的家業,無花無酒的情況不會出現,更別讓他鋤地作田,解決溫飽,所以從這一方麵看,這詩與金老爺的此時此刻的心境全然相反,但金老爺子喜歡這詩中的自我勉勵,自我安慰的勁兒,外加這詩與自己這桃花院也十分貼切,便讓兒孫請了蘇州妙筆丹青,將桃花庵畫成了畫卷,然後填上了這首詩,裝成了匾額,掛在了書房,還別,效果還不錯,剛致仕的那會兒,朝廷沒少有人來看望,但凡進了書房,目光無不落在這幅畫卷上,人來人往沒少讚揚,詩詞畫卷的不俗,更多的則是對他能自勉自況深感佩服,一來二去少不了被人傳揚。
與他這個年紀,按與功名利祿早已看淡,但金家畢竟不是他一個人的金家,還有一大家子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幫襯,他在朝的時候,自不需多慮,可如今不是退下了麽,既沒權,那就不能丟了名,恰好這首詩能給他這個效果,其喜愛之情,不言而喻了。
每日金老爺子總會讓人在書房裏焚一爐檀香,準備些文房四寶,再煮上一壺上等的洞庭湖碧螺春,待檀香嫋嫋升起,茶湯沸騰的時候,金老爺子便會穿上一身藏青色的道袍,坐在堂中的竹椅上,鋪開文房四寶,開始抄錄這首足以倒背如流的《桃花庵歌》,每日抄錄三遍,從不間斷,家人多有不解,金老爺也不解釋,用它自己的話兒,這是體悟,沒到那種境界是感觸不到的,家人看老爺子執意如此,也不敢多,直道老爺子致仕回家,沒了權利在手的失落罷了。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證很快就見功效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所在的全體才去做,一定要有利於當時的時代才去做,這幾種情況雖然有不同,但都是從事功的角度來的。聖賢君子做事,所重視的是道義,事功的實現體現在道義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義之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有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患。依據道義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暫時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長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金家的實力是不,可得罪了他換取是整個蘇州的安穩,又有何不可呢?我況鍾“寧為循吏,不做清流”。難道就因這阻力,就躊躇不前麽?不,不,絕不,他們的力量雖強大,但我況鍾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朝廷,有楊大人,有蘇州的百姓,還有更多誌同道合的官員,我本是一階刀筆吏,承蒙陛下看得起做了這蘇州知府,這天大的恩情,豈能不報。
這一番計較,況鍾豁然開朗,將驚堂木一拍,道:“來人啊,傳金家老爺上堂?”
府衙外站著不少人,多半是本著看熱鬧的心思,誰不知道這啞巴的案子是有金家的在背後搗鬼,若不然就這個明朗的案子,堂堂的知府大老爺會審不清楚麽,拖著遲遲不審理,還不是怕得罪金家,大老爺既要審案子,那也得敢抓人才是,若不然你憑什麽讓我們信任你?“
但很快他們信了,因為況大人剛才的話兒得很清楚,官府派出衙役去金家抓人?
許久都不曾聽到過這樣有底氣話兒的百姓,先是沒回過神來,待看到了衙役出了府衙,況大人一臉正氣的模樣,他們信了,僅過了片刻,歡呼之聲絡繹不絕。
金家身為蘇州第一家,就住在蘇州城北最富饒繁華一帶,此地郡邑之盛,甲第入雲,名園錯綜,交衢比屋,街道上更是居貨山積,…………,行雲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朱欄層樓,柳絮笙歌,河麵上,船隻來來往往,遊船畫舫款款而過,一等一的富貴之地。
金家的院落本是一個三進三出的院落,雖算不上蘇州最富麗堂皇的院落,但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可自從金老爺從朝中退回後,家中就不這麽看了,這樣的房舍豈能住下一個當朝二品的官兒呢,一番商議,金家就開始大興土木了,金家既是蘇州第一家,要修建,自是要修建一座配得上自家身份地位的院子,為此金家不惜花費重金,尋了一處桃花庵,這裏原是宋人章莊簡別墅的廢墟上仿照陶淵明所的桃花源,地縮武陵脈,軒開蔚藍天,造了一座山野田園式的別墅。他造的這座別墅並非是樓榭池館,因為他的錢不多,實際上隻是幾間雅致草堂、幾個竹亭、竹溪廳、蛺蝶齋。園外一曲清溪蜿蜒流過,溪外一株柳樹一株桃。起先金家對此地並不滿意,覺得格局太了,難以與金家的身份地位匹配,但金老爺十分喜歡這裏的桃花,金家也隻好隨了金老爺的意思,將金家搬到了此處,正屋給金老爺獨居,其餘眾人按照長幼有序,住在偏房。雖是偏房,但也是十步一亭,五步一閣,其富麗堂皇,遠勝一般豪門地主可比。
金老爺的主屋,辟了藥欄,疏浚後的雙荷池,種了荷花,養了池魚,一派田然景象,金老爺很為滿意,取名為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最近聽人時常唱起《桃花庵歌》,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需花下眠。酒醉酒醒日複日,花開花落年複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覺得這詞兒看似庸俗,實則筆力不凡,其難是“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一句:
五陵,五陵是漢代長安城外五個漢代皇帝陵墓所在地,分別是高祖的長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陽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
五陵原,即是以西漢王朝在這裏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的。漢高祖九年,劉邦接受了郎中劉敬的建議,將關東地區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傑並兼之家大量遷徙關中,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徙者居住。以後,漢惠帝劉盈在修建安陵,漢景帝在修建陽陵,漢武帝在修建茂陵,漢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時,也都競相效尤,相繼在陵園附近修造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漢朝時代,重農輕商,尚仁尚儉,沒有青樓,即使非常顯貴的大官和富人,其富貴也隻體現在車塵、馬足、顯耀、忙碌方麵,不能享受尋花覓柳帶來的樂趣。唯有到了本朝,經過洪武、永樂、洪熙的勵精圖治,天下太平,商業繁榮,蘇州繁花似景,五湖四海各方富貴人員聚集之地,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中地位都非常重要。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以金老爺子看,一共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五陵豪傑墓不見了,無花無酒鋤作田的社會風氣也不見了。第二個意思是,你沒看見伺奉五個漢代皇帝墓塚的大官和富人嗎?這麽顯貴的大官和富人都無花無酒,隻懂得鋤地作田,隻解決溫飽問題,不解決**問題。這樣的生活享受還比不上我這麽一個閑人、隱士,更不能和明朝的官員比了。第三個意思是,應該對已經成為曆史的“五陵豪傑墓”以及“無花無酒鋤作田”的社會風氣視而不見,不要想著複古。
但從另一麵看,這花枝巷之所以能夠常年繁榮昌盛,新人一批接一批細水長流、源源不斷地進來,背後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默默操縱著,這涉及到一種文化,甚至一種政治理念。有種樹,才有花可摘。能通過青樓看穿世情的人不多,能吟唱這首詩的人,算得上一個,不過這其中,也不免有幾分自我吹捧的意思,如此一來,“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一句亦可做這樣的解釋:看那五陵豪傑多麽的風光,如今他們的墳墓也是沒有花,沒有酒(指代沒有人來祭拜)更是被鋤開做了良田。和好了歌裏麵的“古來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表達的意思相近。這表達一種對功名利祿的淡薄和輕視的感情,給“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做了一個很有力的注腳,算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自我安慰,自我勉勵,要早在二十年前,金老爺子未必喜歡這種略顯頹廢放浪之意的詩詞,那時候他還年輕,春風得意馬蹄疾,自然體會不出詩中的自我放逐的心境,可如今他年事已高,所見所想所感,也不再是二十年前可比了,再來看的話,自是別有一番見解,與三種意思之中,他更為欣賞的是第二種,再大的官職又如何,無花無酒,到頭來還不是隻懂得鋤地作田,隻解決溫飽問題,比起那些閑雲野鶴可好不了多少……當然了,這也隻是金老爺子自我感慨而已,金家依著他的身份地位,已掙下了偌大的家業,無花無酒的情況不會出現,更別讓他鋤地作田,解決溫飽,所以從這一方麵看,這詩與金老爺的此時此刻的心境全然相反,但金老爺子喜歡這詩中的自我勉勵,自我安慰的勁兒,外加這詩與自己這桃花院也十分貼切,便讓兒孫請了蘇州妙筆丹青,將桃花庵畫成了畫卷,然後填上了這首詩,裝成了匾額,掛在了書房,還別,效果還不錯,剛致仕的那會兒,朝廷沒少有人來看望,但凡進了書房,目光無不落在這幅畫卷上,人來人往沒少讚揚,詩詞畫卷的不俗,更多的則是對他能自勉自況深感佩服,一來二去少不了被人傳揚。
與他這個年紀,按與功名利祿早已看淡,但金家畢竟不是他一個人的金家,還有一大家子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幫襯,他在朝的時候,自不需多慮,可如今不是退下了麽,既沒權,那就不能丟了名,恰好這首詩能給他這個效果,其喜愛之情,不言而喻了。
每日金老爺子總會讓人在書房裏焚一爐檀香,準備些文房四寶,再煮上一壺上等的洞庭湖碧螺春,待檀香嫋嫋升起,茶湯沸騰的時候,金老爺子便會穿上一身藏青色的道袍,坐在堂中的竹椅上,鋪開文房四寶,開始抄錄這首足以倒背如流的《桃花庵歌》,每日抄錄三遍,從不間斷,家人多有不解,金老爺也不解釋,用它自己的話兒,這是體悟,沒到那種境界是感觸不到的,家人看老爺子執意如此,也不敢多,直道老爺子致仕回家,沒了權利在手的失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