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一番話太過高深,饒是況鍾、徐朗二人都是飽學之士,一時也難以消化這段話的精髓,但兩人畢竟是非凡之人,細細思索之餘,或多或少有些感悟,隻是心照不宣罷了。
好在楊崢也沒有給他們說出的機會,嘮叨了半天,才話鋒一轉,道:“無論再咄咄逼人的限製對富戶大戶來說,都不過是一種臨時手段而已,一旦官員的離開,朝廷對此打擊的力度鬆懈,富戶大戶照樣可以冠冕堂皇的對土地進行兼並,這個那金家來說,金家在蘇州原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富戶而已,但憑著金老爺子堂堂二品工部尚書的便利,竟在短短數十年來,兼並良田二十四萬畝,一躍成為蘇州第一家,這其中固然有金家采用各種卑劣手段,巧取豪奪的因素,可也不是沒有朝廷放任的原因,朝廷給的特權太多,使得他們披上朝廷的外衣,大肆為自己謀取福利,最終肥了自己虧了朝廷,這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想要解決這個禍端,就得對症下藥,從根本上杜絕?“
況鍾急切的問:“如何杜絕?“
楊崢道:“很簡單,這些富戶大戶說到底敢采用各種卑劣手段,巧取豪奪是因為他們手中的特權,要限製他們再次兼並土地,就得從特權上下手?“
況鍾皺了皺眉道:“這隻怕不容易辦,這些富戶大戶免去稅收是朝廷的慣例,千百年來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都是這麽幹的,貿然這麽做,怕有失去妥當?“
“慣性隻怕未必!“一旁的徐朗道:”我朝洪武爺就沒這麽做幹,其詔諭: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賢人君子,既貴其家,而複役其身,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自今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這裏哪有什麽慣例,況大人莫要被富戶大戶的說法蒙蔽了雙眼?“
這一點其實怪不得況鍾,朱元璋的時代畢竟已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當年留下什麽規定,如不是細心之人還真不知道,再者隨著永樂盛世後,許多洪武爺的規定早已打破,一些地方甚至有明確的規定,京官一品優免役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遞減,至九品優免役糧六石、人丁六丁;外官減半;舉、監、生員優免糧二石、丁二人;致仕優免本品十分之七。更有些地方更是離譜的規定,什麽現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八品免田兩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進士優免田最高可達三千三百五十畝,未仕舉人優免田一千二百畝;生員、監生八十畝。這種大肆的特權在大明延續多年,久而久之已讓人習慣,誰還記得洪武爺當年定下了什麽規定,就是朱家子孫也未必能記得,更不要說對那些好處的富戶、大戶了,所以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洪武爺的規定早已被人忘得一幹二淨,反而是應運而生的新規矩,被世人當做金科玉言,久而久之當舊的規矩不被人提起,新的規矩又深入人心,也就沒人記得當年定下了什麽規矩,這是一種不斷循環的東西,任何舊東西都有被遺忘的那一天,即便是新東西也一樣有這麽一天。
一個被人遺忘的東西,這個時候被人提出來,並且用來限製一些新東西的權利,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為新東西一旦被人所接受,被人所適應,那麽他的力量也就足以摧古拉朽,容不得任何其他東西滲透,但凡事也總有些例外,若是當年的舊東西影響足夠深遠,恰好又有些用,被一個善於利用的給利用了,也不是不能發揮作用,就如楊崢利用一個足足被人忘記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的規矩,來打破在況鍾看來都成了千年慣例的規矩的新東西,或多或少有些不自量力,但楊崢敢這麽做,並非沒有點屏障,先不說洪武爺當年留下的餘威,在大明但凡能搬出洪武的旗號來,就不怕沒人關注,其次所謂的什麽千百年來延續的慣例,根本就是法律規定的正常減稅條例,並且它還是有嚴格的限額數量的,不可能你無限土地兼並也就跟著無限免稅。這些條例在《大明律》中那是寫的非常清楚明確的,也就是說,所謂的慣例不過是披著外衣下人為形成的慣例,並非《大明律》上的慣例,根據《大明律》許多官員固然有免稅的權利,但免稅是額度免稅,而是全免,你們全免,這就是非法特權了。此外就是有瞞報土地的問題。如果完全按照法律規定嚴格執法,大戶富戶根本達不到所謂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大片良田,這些隱藏與律法之下的東西,沒人提也沒人去理會,可一旦被人擺在明麵上,那就不能坐視不管了,一旦按照律法來執行的話,這些富戶大戶甚至官員,不僅僅是兼並土地那麽簡單,而是公然違法,因為律法是洪武爺定下的,雖說過了半個世紀,可律法並沒有改動,也就是說當年洪武爺定下的規矩並因為時間的流失而發生改變,那麽在這樣的一個規定下,官員與富戶、大戶公然兼並超過特權下的土地,公然違法偷稅漏稅……當真追究起來,任何的慣例都不管用,這樣一來,提幾個要求,遏製一下富戶大戶貪婪的小心髒,並非如況鍾想象的那麽難,事實上真正為難的是執法,若按照律法所載,蘇州九成的富戶大戶,王侯公孫都貪了朝廷的賦稅,違了朝廷的法度,就算是砍了他們的腦袋,其實他們也沒理可說,沒冤可去申,當然了事情沒走到這一步,楊崢並不顯弄得這麽絕,因為一旦這麽做了,那意味著自己要麵對的不是整個蘇州的富戶大戶,王侯公孫那麽簡單,在特權下,天下的官兒,讀書人這股強大的力量,足以讓他死好幾回,事實上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任憑你有多大的本事,多麽深遠的見識,終究還是要遵循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一旦得罪了天下官員,讀書人那等於自廢武功,下場是什麽,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正是清楚這其中的凶險,他才找一個最為妥當的法子來實現這件事,既不會得罪天下的官員,又不至於讓富戶大戶太過瘋狂,重新兼並土地,至少不能那麽狠,給百姓留點活路,可謂是用心良苦。
況鍾雖不知楊崢有什麽法子,但看他神色淡然,便知他定有主意,這些時日養成的凡事依賴的性子,讓他不知不覺的相信眼前這人:“大人讓我做什麽?“
楊崢看了一眼況鍾,道:“況大人就不好奇我會不會坑了百姓?”
況鍾淡淡一笑道:“大人若想坑百姓,也不至於頂著這麽大的壓力為百姓謀取田產了,世人皆知我的壓力大,殊不知在這件事上,大人的壓力比卑職大得多,況且這件事從始至終都是大人一手策劃,若非大人運籌得當,哪有今日退天五十萬畝的大喜事?所以卑職早已認定了,大人看似對百姓漠不關心,實則骨子裏最是關心百姓,愛護百姓,斷然不會做出對百姓不利的事情,既如此卑職還有什麽好擔心的?聽從吩咐便是?”
楊崢笑道:“你倒是看得開?”
況鍾哈哈一笑道:“這個當然,常言道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大人便是那非常之人,偶爾有些非常的舉動也是可以理解的,卑職不擔心就對了?”
楊崢沒想到自己一句話竟引出況鍾這樣的一番話來,細細想來對於自己的信任,無論是斷案為名,還是糧食的調度,況鍾似從未對自己產生懷疑,這份絕對的信任從何而來,至今他不得而知,好在他也沒什麽事情瞞著這位青天大人,就連接下來的打算告訴對方。
事實上,楊崢這次的打算很簡單,在既不得罪官員,讀書人的前提下,利用大明律法這件外衣,對蘇州賦稅與富戶大戶的關係進行調整,說是調整並不對,用通俗的話說,其實就是對士紳特權進行簡單的約束。
一是,按照慣例不變,但前提是富戶大戶、官員的特權得變一變,原先的官一品優免役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遞減,至九品優免役糧六石、人丁六丁;外官減半;舉、監、生員優免糧二石、丁二人;致仕優免本品十分之七這規矩並不變,但在官紳免賦役田土的規模上進行了控製,如按照當下的慣例,一品官,其名義下所能享受免賦役的土地不得超過一萬畝,一下依次遞減,到七品官則不得高於一千畝,這個福利看似有些苛刻,但在眼下大明良田上億的良田,放在數千官員的待遇上,不算那些皇室宗親,這個待遇可以說很優待。
-->
這一番話太過高深,饒是況鍾、徐朗二人都是飽學之士,一時也難以消化這段話的精髓,但兩人畢竟是非凡之人,細細思索之餘,或多或少有些感悟,隻是心照不宣罷了。
好在楊崢也沒有給他們說出的機會,嘮叨了半天,才話鋒一轉,道:“無論再咄咄逼人的限製對富戶大戶來說,都不過是一種臨時手段而已,一旦官員的離開,朝廷對此打擊的力度鬆懈,富戶大戶照樣可以冠冕堂皇的對土地進行兼並,這個那金家來說,金家在蘇州原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富戶而已,但憑著金老爺子堂堂二品工部尚書的便利,竟在短短數十年來,兼並良田二十四萬畝,一躍成為蘇州第一家,這其中固然有金家采用各種卑劣手段,巧取豪奪的因素,可也不是沒有朝廷放任的原因,朝廷給的特權太多,使得他們披上朝廷的外衣,大肆為自己謀取福利,最終肥了自己虧了朝廷,這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想要解決這個禍端,就得對症下藥,從根本上杜絕?“
況鍾急切的問:“如何杜絕?“
楊崢道:“很簡單,這些富戶大戶說到底敢采用各種卑劣手段,巧取豪奪是因為他們手中的特權,要限製他們再次兼並土地,就得從特權上下手?“
況鍾皺了皺眉道:“這隻怕不容易辦,這些富戶大戶免去稅收是朝廷的慣例,千百年來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都是這麽幹的,貿然這麽做,怕有失去妥當?“
“慣性隻怕未必!“一旁的徐朗道:”我朝洪武爺就沒這麽做幹,其詔諭: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賢人君子,既貴其家,而複役其身,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自今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這裏哪有什麽慣例,況大人莫要被富戶大戶的說法蒙蔽了雙眼?“
這一點其實怪不得況鍾,朱元璋的時代畢竟已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當年留下什麽規定,如不是細心之人還真不知道,再者隨著永樂盛世後,許多洪武爺的規定早已打破,一些地方甚至有明確的規定,京官一品優免役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遞減,至九品優免役糧六石、人丁六丁;外官減半;舉、監、生員優免糧二石、丁二人;致仕優免本品十分之七。更有些地方更是離譜的規定,什麽現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萬畝,以下遞減,八品免田兩千七百畝;外官減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進士優免田最高可達三千三百五十畝,未仕舉人優免田一千二百畝;生員、監生八十畝。這種大肆的特權在大明延續多年,久而久之已讓人習慣,誰還記得洪武爺當年定下了什麽規定,就是朱家子孫也未必能記得,更不要說對那些好處的富戶、大戶了,所以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洪武爺的規定早已被人忘得一幹二淨,反而是應運而生的新規矩,被世人當做金科玉言,久而久之當舊的規矩不被人提起,新的規矩又深入人心,也就沒人記得當年定下了什麽規矩,這是一種不斷循環的東西,任何舊東西都有被遺忘的那一天,即便是新東西也一樣有這麽一天。
一個被人遺忘的東西,這個時候被人提出來,並且用來限製一些新東西的權利,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為新東西一旦被人所接受,被人所適應,那麽他的力量也就足以摧古拉朽,容不得任何其他東西滲透,但凡事也總有些例外,若是當年的舊東西影響足夠深遠,恰好又有些用,被一個善於利用的給利用了,也不是不能發揮作用,就如楊崢利用一個足足被人忘記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的規矩,來打破在況鍾看來都成了千年慣例的規矩的新東西,或多或少有些不自量力,但楊崢敢這麽做,並非沒有點屏障,先不說洪武爺當年留下的餘威,在大明但凡能搬出洪武的旗號來,就不怕沒人關注,其次所謂的什麽千百年來延續的慣例,根本就是法律規定的正常減稅條例,並且它還是有嚴格的限額數量的,不可能你無限土地兼並也就跟著無限免稅。這些條例在《大明律》中那是寫的非常清楚明確的,也就是說,所謂的慣例不過是披著外衣下人為形成的慣例,並非《大明律》上的慣例,根據《大明律》許多官員固然有免稅的權利,但免稅是額度免稅,而是全免,你們全免,這就是非法特權了。此外就是有瞞報土地的問題。如果完全按照法律規定嚴格執法,大戶富戶根本達不到所謂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大片良田,這些隱藏與律法之下的東西,沒人提也沒人去理會,可一旦被人擺在明麵上,那就不能坐視不管了,一旦按照律法來執行的話,這些富戶大戶甚至官員,不僅僅是兼並土地那麽簡單,而是公然違法,因為律法是洪武爺定下的,雖說過了半個世紀,可律法並沒有改動,也就是說當年洪武爺定下的規矩並因為時間的流失而發生改變,那麽在這樣的一個規定下,官員與富戶、大戶公然兼並超過特權下的土地,公然違法偷稅漏稅……當真追究起來,任何的慣例都不管用,這樣一來,提幾個要求,遏製一下富戶大戶貪婪的小心髒,並非如況鍾想象的那麽難,事實上真正為難的是執法,若按照律法所載,蘇州九成的富戶大戶,王侯公孫都貪了朝廷的賦稅,違了朝廷的法度,就算是砍了他們的腦袋,其實他們也沒理可說,沒冤可去申,當然了事情沒走到這一步,楊崢並不顯弄得這麽絕,因為一旦這麽做了,那意味著自己要麵對的不是整個蘇州的富戶大戶,王侯公孫那麽簡單,在特權下,天下的官兒,讀書人這股強大的力量,足以讓他死好幾回,事實上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任憑你有多大的本事,多麽深遠的見識,終究還是要遵循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一旦得罪了天下官員,讀書人那等於自廢武功,下場是什麽,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正是清楚這其中的凶險,他才找一個最為妥當的法子來實現這件事,既不會得罪天下的官員,又不至於讓富戶大戶太過瘋狂,重新兼並土地,至少不能那麽狠,給百姓留點活路,可謂是用心良苦。
況鍾雖不知楊崢有什麽法子,但看他神色淡然,便知他定有主意,這些時日養成的凡事依賴的性子,讓他不知不覺的相信眼前這人:“大人讓我做什麽?“
楊崢看了一眼況鍾,道:“況大人就不好奇我會不會坑了百姓?”
況鍾淡淡一笑道:“大人若想坑百姓,也不至於頂著這麽大的壓力為百姓謀取田產了,世人皆知我的壓力大,殊不知在這件事上,大人的壓力比卑職大得多,況且這件事從始至終都是大人一手策劃,若非大人運籌得當,哪有今日退天五十萬畝的大喜事?所以卑職早已認定了,大人看似對百姓漠不關心,實則骨子裏最是關心百姓,愛護百姓,斷然不會做出對百姓不利的事情,既如此卑職還有什麽好擔心的?聽從吩咐便是?”
楊崢笑道:“你倒是看得開?”
況鍾哈哈一笑道:“這個當然,常言道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大人便是那非常之人,偶爾有些非常的舉動也是可以理解的,卑職不擔心就對了?”
楊崢沒想到自己一句話竟引出況鍾這樣的一番話來,細細想來對於自己的信任,無論是斷案為名,還是糧食的調度,況鍾似從未對自己產生懷疑,這份絕對的信任從何而來,至今他不得而知,好在他也沒什麽事情瞞著這位青天大人,就連接下來的打算告訴對方。
事實上,楊崢這次的打算很簡單,在既不得罪官員,讀書人的前提下,利用大明律法這件外衣,對蘇州賦稅與富戶大戶的關係進行調整,說是調整並不對,用通俗的話說,其實就是對士紳特權進行簡單的約束。
一是,按照慣例不變,但前提是富戶大戶、官員的特權得變一變,原先的官一品優免役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遞減,至九品優免役糧六石、人丁六丁;外官減半;舉、監、生員優免糧二石、丁二人;致仕優免本品十分之七這規矩並不變,但在官紳免賦役田土的規模上進行了控製,如按照當下的慣例,一品官,其名義下所能享受免賦役的土地不得超過一萬畝,一下依次遞減,到七品官則不得高於一千畝,這個福利看似有些苛刻,但在眼下大明良田上億的良田,放在數千官員的待遇上,不算那些皇室宗親,這個待遇可以說很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