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牆內古典樓閣飛簷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鍾樓,都源於楓橋夜泊詩。佛龕背後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麵朝裏,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比起楓橋,大雄寶殿香火極旺,進進出出的善男善女可不少,按照楊崢的心思,這全天下寺廟的大雄寶殿差不多,不去也罷,無奈一幹女眷也不答應,這寒山寺的香火是出了名的靈驗,即便是深閨的她們也是略知一二,如今看這麽多的男男女女進進出出,香火旺盛,早就想去進去看看,求神拜佛了,沒有子女的想要子女,有了子女的想要夫君為官平安,願望不一而足,即便是隨行的丈夫多有嗬斥,可平日裏溫順的女眷,今日卻表現出了她們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勢,就是要進去,弄得一幹男人,不得不將目光看向楊崢,這種局麵下,楊大人哪有不答應,隻要應允了。
一幹女眷登時歡喜不易,圍在一起嘰嘰喳喳說過不停,那模樣讓人感到好笑,又好氣,除了女眷滿心歡喜之外,方丈與一幹小和尚也麵帶喜色,尤其是方丈表現的尤為明顯,這寒山寺以文人詩詞傳揚天下,先後有歐陽修,王安石這等文章大家留下墨寶詩詞,為寒山寺增色不少,所以曆朝曆代的方丈莫不是把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放在首位作為壯大弘揚寒山寺的首要任務,本朝自永樂後文人墨客來得到是不少,但真正的大才的並不多,即便是留下墨寶也不足以與前代向抗衡,更別說為寒山寺創下名頭了,許多都默默無聞,以至於這兩年寒山寺的名頭漸漸不如浙江的靈隱寺,算起來這兩座寺廟本是差不多,但近兩年來靈隱寺多有傳世詩詞流傳下來,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加以吹捧,使得靈隱寺一躍成為蘇杭數一數二的寺廟,大有取代寒山寺的勢頭,身為寒山寺當家方丈,自是心急,按說出家人本不該有爭強好勝之心,但關乎寺廟的名聲,即便是如方丈這樣佛法高深的高僧,也難免看不開了,他一早就聽聞這位江南巡撫大人年紀雖輕輕,但與詩詞歌賦上算得上當世大家,所撰寫的《楊氏詞話》在蘇浙一帶很有名頭,時時聽人說起,市麵上流唱的曲子多半出自他的手筆,若能留下一句半句足以讓寒山寺名聲再一次響亮,心頭有了計較,侍奉起來自是格外的殷勤。
眾人在方丈的引領下進了大雄寶殿,因是方丈引領,加上楊崢這一行人男的英俊,女的嫵媚,且衣著華麗,少不了引起眾人的觀望,但誰也沒多驚訝,寒山寺畢竟是蘇州數一數二的大寺,平日裏來往的達官貴人,王侯公孫不計其數,對此香客早已見怪不怪了,該許願的依舊許願,該叩頭的依舊叩頭,該說什麽也不含糊。
如此淡定從容的氣氛,到與廟宇的莊嚴頗有幾分融洽,楊崢對求神拜佛沒什麽興趣,沿著大雄寶殿四周一路看了過去,女眷則是三五成群,彼此拉著走向了那麵向莊嚴的佛祖,至於說什麽,沒人能聽得到,能看到的就是一張張真心實意求神拜佛的臉龐。
與楊崢一樣,況鍾等人對這寒山寺的好奇隻限於它的名聲還有無數文人墨客吹捧的《楓橋夜泊》,與這大雄寶殿的莊嚴的佛座把並無多大的興趣,一路走走看看,興致倒也不高。
尾隨的方丈幾次倒是想開口讓楊崢等人留下詩詞,可一來眾人沒這個心思,二來興致也沒調起來,貿然討要怕引起楊崢等人的不喜,所以話到嘴邊了愣是吞了回去。
眾人以楊崢為首走馬觀花的看了看,大雄寶殿雖是寒山寺第一寶刹,但也隻是相對比起其他的建築物大一些而已,其本身的麵積並不多,幾尊佛像足足占了一半,再配上兩側文人墨客題字的牆壁,所剩並不多,不到半柱香的功夫,一座大雄寶殿便看了個遍,越發覺得無趣的很,眾人正要出殿堂去前方瞧瞧張繼的《楓橋夜泊》,卻在這時,卻聽得幾聲爭論,聲音不大,倒也讓人聽得清楚,按說這種寺廟本不該有與人爭論的稀奇事,畢竟與寺廟佛門重地氣氛不服,而這恰好引起了眾人的好奇,剛剛退出的身影重新走了回來,循著聲音的方向看了過去。
但見在大雄寶殿的邊閣,閣內供奉的兩座佛像,數十個小和尚圍著兩座佛像而坐雙手合什,彼此麵對麵的爭論什麽,言語竟相當的激烈。
這下不管是楊崢看得好奇,就是況鍾等人也覺得詫異,佛門重地,竟有如此爭論,而且還是寺中僧侶,這樣的場麵可謂少見。
“方丈這是……?”楊崢看得好奇忍不住問道。
方丈臉上神色有些不好看,但並不慌亂,雙手合十,便說出了這其中原由。
這事兒還要從兩位得道高僧說起,一個名曰寒山、另一個名曰拾得,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裏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鹹、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麽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隻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裏盛開著一片紅豔豔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采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裏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據說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於“和合”在此喜相逢並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於“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洗劫,但事後總能複建,足見寒山寺在曆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兩句佛家名言也就此讓寒山寺成為兩派,兩派互相爭論誰的佛法高深,拾得派說寒山大師曾問: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大師回答說:彌勒菩薩曾雲:有人罵老拙,老拙隻好說;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麵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拾得佛法自然,該當高寒山一籌。
而寒山一派則認為寒山提出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是佛法的源頭,該是寒山佛法高深一些,兩派誰也不服誰,常年以往就此爭論不休,平日裏有方丈加以嗬斥,雙方倒也不敢太過放肆,今日方丈一心一意全在迎接巡撫大人這件事上,竟將這件事給忘記了,才讓楊崢等人看到了這一幕,這時見巡撫大人詢問,生怕他責怪狠很瞪了為首的兩個和尚,目光示意他們趕緊離去。
一幹女眷登時歡喜不易,圍在一起嘰嘰喳喳說過不停,那模樣讓人感到好笑,又好氣,除了女眷滿心歡喜之外,方丈與一幹小和尚也麵帶喜色,尤其是方丈表現的尤為明顯,這寒山寺以文人詩詞傳揚天下,先後有歐陽修,王安石這等文章大家留下墨寶詩詞,為寒山寺增色不少,所以曆朝曆代的方丈莫不是把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放在首位作為壯大弘揚寒山寺的首要任務,本朝自永樂後文人墨客來得到是不少,但真正的大才的並不多,即便是留下墨寶也不足以與前代向抗衡,更別說為寒山寺創下名頭了,許多都默默無聞,以至於這兩年寒山寺的名頭漸漸不如浙江的靈隱寺,算起來這兩座寺廟本是差不多,但近兩年來靈隱寺多有傳世詩詞流傳下來,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加以吹捧,使得靈隱寺一躍成為蘇杭數一數二的寺廟,大有取代寒山寺的勢頭,身為寒山寺當家方丈,自是心急,按說出家人本不該有爭強好勝之心,但關乎寺廟的名聲,即便是如方丈這樣佛法高深的高僧,也難免看不開了,他一早就聽聞這位江南巡撫大人年紀雖輕輕,但與詩詞歌賦上算得上當世大家,所撰寫的《楊氏詞話》在蘇浙一帶很有名頭,時時聽人說起,市麵上流唱的曲子多半出自他的手筆,若能留下一句半句足以讓寒山寺名聲再一次響亮,心頭有了計較,侍奉起來自是格外的殷勤。
眾人在方丈的引領下進了大雄寶殿,因是方丈引領,加上楊崢這一行人男的英俊,女的嫵媚,且衣著華麗,少不了引起眾人的觀望,但誰也沒多驚訝,寒山寺畢竟是蘇州數一數二的大寺,平日裏來往的達官貴人,王侯公孫不計其數,對此香客早已見怪不怪了,該許願的依舊許願,該叩頭的依舊叩頭,該說什麽也不含糊。
如此淡定從容的氣氛,到與廟宇的莊嚴頗有幾分融洽,楊崢對求神拜佛沒什麽興趣,沿著大雄寶殿四周一路看了過去,女眷則是三五成群,彼此拉著走向了那麵向莊嚴的佛祖,至於說什麽,沒人能聽得到,能看到的就是一張張真心實意求神拜佛的臉龐。
與楊崢一樣,況鍾等人對這寒山寺的好奇隻限於它的名聲還有無數文人墨客吹捧的《楓橋夜泊》,與這大雄寶殿的莊嚴的佛座把並無多大的興趣,一路走走看看,興致倒也不高。
尾隨的方丈幾次倒是想開口讓楊崢等人留下詩詞,可一來眾人沒這個心思,二來興致也沒調起來,貿然討要怕引起楊崢等人的不喜,所以話到嘴邊了愣是吞了回去。
眾人以楊崢為首走馬觀花的看了看,大雄寶殿雖是寒山寺第一寶刹,但也隻是相對比起其他的建築物大一些而已,其本身的麵積並不多,幾尊佛像足足占了一半,再配上兩側文人墨客題字的牆壁,所剩並不多,不到半柱香的功夫,一座大雄寶殿便看了個遍,越發覺得無趣的很,眾人正要出殿堂去前方瞧瞧張繼的《楓橋夜泊》,卻在這時,卻聽得幾聲爭論,聲音不大,倒也讓人聽得清楚,按說這種寺廟本不該有與人爭論的稀奇事,畢竟與寺廟佛門重地氣氛不服,而這恰好引起了眾人的好奇,剛剛退出的身影重新走了回來,循著聲音的方向看了過去。
但見在大雄寶殿的邊閣,閣內供奉的兩座佛像,數十個小和尚圍著兩座佛像而坐雙手合什,彼此麵對麵的爭論什麽,言語竟相當的激烈。
這下不管是楊崢看得好奇,就是況鍾等人也覺得詫異,佛門重地,竟有如此爭論,而且還是寺中僧侶,這樣的場麵可謂少見。
“方丈這是……?”楊崢看得好奇忍不住問道。
方丈臉上神色有些不好看,但並不慌亂,雙手合十,便說出了這其中原由。
這事兒還要從兩位得道高僧說起,一個名曰寒山、另一個名曰拾得,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裏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鹹、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麽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隻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裏盛開著一片紅豔豔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采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裏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據說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於“和合”在此喜相逢並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於“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洗劫,但事後總能複建,足見寒山寺在曆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兩句佛家名言也就此讓寒山寺成為兩派,兩派互相爭論誰的佛法高深,拾得派說寒山大師曾問: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大師回答說:彌勒菩薩曾雲:有人罵老拙,老拙隻好說;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麵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拾得佛法自然,該當高寒山一籌。
而寒山一派則認為寒山提出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是佛法的源頭,該是寒山佛法高深一些,兩派誰也不服誰,常年以往就此爭論不休,平日裏有方丈加以嗬斥,雙方倒也不敢太過放肆,今日方丈一心一意全在迎接巡撫大人這件事上,竟將這件事給忘記了,才讓楊崢等人看到了這一幕,這時見巡撫大人詢問,生怕他責怪狠很瞪了為首的兩個和尚,目光示意他們趕緊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