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點了點道:”改當然是要改的,可事兒得用什麽理由改,該如何改,得要一個章程才是?“


    宣宗道:“章程前朝有的是,以楊愛卿之能,這事兒並不是難事,到是這借口,的確需要費些心思,朕可不想落一個亂征亂收的名聲?楊愛卿你看這事兒?”


    楊士奇道:“這事兒不難,楊大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起征收商業稅,必是有所準備,這商業稅的借口隻怕早就在他的肚子中,就等陛下派人去詢問了?”


    宣宗雙眼一亮,道:“言之有理,這事兒就交給他了!


    蘇州、巡撫衙門。


    楊崢正低頭閱讀況鍾送來的永樂年市舶司征收稅收的理念,因鄭和臨走時的囑托,他看得十分認真,明朝市舶的含義與宋、元不同,宋、元對進行海上貿易的中外船隻,均稱市舶,明朝則專指在中國近海停舶之外國商船,商舶專指中國居民載土產運往海外貿易的商船。


    明朝實行貢舶製度,即海外諸國來華貿易,必須向明朝廷進貢,進貢後則準其貿易,如不進貢則不準貿易。其市舶原則,既無財政目的,又無互通貨賄的意義,唯以通好、懷柔為原則。在這種原則指導下,明朝對海外諸國來華貿易的貨物,不征市舶課,有時官府對海舶帶來的貨物實行抽分,但卻從優償給其值,這種抽分實是官府高價收買而已。對於貢品,國家亦高於原價給其值。至於國內商船則實行禁海政策,一般嚴禁出海,隻有官府派官率船出海,如鄭和七下西洋即屬於此。但其目的不在於進行貿易。隻是招撫遠人。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市舶司多是負責貢舶管理和監視,通報敵情,不負責商舶的管理和征稅,以至於市舶司多年作用並不明顯,隨著鄭和下西洋停止後,幾乎荒廢,讓人不免惋惜,這一番研究楊崢發現,大明的市舶司之所以比不上宋代,一方麵固然有明朝自洪武起就不注重海上貿易有關,另一番也是明代統治者不善於管理市舶司有關,使得市舶司難以發揮到真正的作用,久而久之便無人重視了。


    鄭和臨走之時的構想雖說有些大膽,但不可否認並非不可實施,天下的商莫不是講一個“利”字,利益大,利益長,萬物必能長長久久,下西洋如此,市舶司同樣如此,宋代市舶司能貫穿整個宋代三百年除了宋代疆土狹小,趙宋當權者不得不將目光方向海外之外,最大的原因在於宋代市舶司所帶來的巨大的利益,海外的貿易通過市舶司抽取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的稅,大宗的貨物,田市舶司收買,市舶司不要的,才允許私商購銷。北宋慶曆中,每年商稅收入為一千九百七十五萬緡,熙寧年間更多一些,約占總緡錢(商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利益不可謂不大,據《宋史•職官誌》所載:“提舉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海口中轉站就是讓“遠人”“遠物”短暫停留的港口。這種巨大的利益讓宋高宗十分歡喜,忍不住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麵,說出了一番讚揚的話:“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爾”。上麵鼓勵,下麵自是賣力幹活,宋朝為了增加舶稅收入,鼓勵、招引舶舟來華,為此專門設置巡海水師營壘,派遣水師巡察附近海域,在東起香港附近,西至海南島的南海廣大區域加強海域巡邏,其目的是保證越來越多到海口港中轉、補給、避風貨船的安全,管理上的嚴謹,利益上的驅使,加上自身的需要,商人的繁榮,使得宋代的市舶司一直繁榮昌盛,可以說宋代的市舶司能夠長久,一方麵固然是當權者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麵也不能不說市舶司日益強大的利益回饋,否則宋代固然商業繁榮,沒了市舶司三分之一的的利益作為後盾,很難想象宋代的商業能達到中國古代商業最高峰的局麵。


    相對於宋代的市舶司,大明的市舶司就顯得破落許多,這其中固然有當權者不支持的態度,關閉海關的因素在裏麵,但在永樂後,市舶司也不是沒有短暫的輝煌,可輝煌並沒有形成足夠的規模,隨著鄭和下西洋而興起,隨後又隨西洋之行而走向沒落,楊崢在考究時發現,與宋代的市舶司無比強大的貿易利益相比,明代就顯得單薄了許多,這並非現有的市舶司不如宋代,事實上通過宋元兩代的發展與完善,到了朱元璋時代市舶司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這個結果,楊崢從種種記錄上探索,很快就尋到了答案,明代的市舶司無論是機構還是作用與前朝相比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市舶司的操作上,從永樂三年西洋之行的展開,朱棣為了偏於西洋諸國往來的便利,著實在大明各大海岸上修了不少市舶司,所擔負的職責便是朝貢體係下的檢查來華使團啊,你的使團到來是有商船的,要檢查是否是在規定範圍內,然後進行抽稅等,按說有稅可抽,倒也不錯,可問題的關鍵在於朝貢,凡外夷貢者,皆設市舶司以領之,許帶他物,官設牙行,與民貿易,謂之互市,是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矣。也就是說市舶司可以收取稅收,但有諸多的限製,不準私自來。這也是為何海上貿易有許多冒充朝貢的記錄,沒了來往各國的私人貿易,再大的朝貢也難以維持平衡,況且朱棣為彰顯大國風範,許多的朝貢幾乎是免費的,非但如此,朝貢貿易的數量並不多,朱元璋登基不久,就明確規定了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國為“不征之國”,實際上確立了中國的實際控製範圍。他並且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由此最後確立了朝貢體係成為東方世界的通行國際關係體製。在這個體製中,中國中原政權成為一元的中心,各朝貢國承認這一中心地位,構成中央政權的外藩。朱元璋也洪武三年定下規矩,朝鮮、占城、安南、暹羅、爪哇等是三年一貢,日本十年一貢。整個洪武一朝,朝鮮朝貢六十次左右,平均一年兩次,明成祖二十二年間朝鮮朝貢九十一次,平均一年四次。因為沿海有倭寇出沒,對日本的限製又嚴一些,為十年一貢,限製人數也在200人以內,船隻兩艘以內,規矩是不錯,可惜執行起來並不算好,許多都成了一紙空文,在永樂陸海軍的“威逼”和“厚往薄來”政策的“利誘”之下,許多國家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好處,從中大獲其利,永樂元年日本遣使300多人來貢,後來的7年之內,日本有8次朝貢,平均一年一貢還多,所使貢船通常多達5至6艘之多,他們打著朝貢的貿易名頭,以極低下的海關稅收,與大明進行的貿易,從中獲取好處,虧的隻是大明而已,


    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使節來華共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十五次,最多一次有一十八個朝貢使團同時來華,數量龐大的使團不斷的來往大明,讓當權者沉浸在一片王國來朝的巨大局麵之中,驚喜的他們為了臉麵,不得不重新開了寧波、廣州、泉州等市舶司,無論是人員的安排上,還是規模上無疑都超過了宋代,唯一讓人惋惜的是市舶司有接待來使的使命,卻沒有也有抽分收稅的職能,不能形成獨有的利益,沒了利益的趨勢維持,隻能是曇花一現,除了讓人偶爾想起昔日輝煌的場麵之外,並無多大的用處。


    楊崢重建市舶司,目的很明確,以市舶司為扭動,促進海上貿易,使大明從閉關之國走上海上貿易的大國,他相信做到這一點並不是什麽難事,隨著海禁的解除,西洋之行重新開啟,有著良好海軍的基礎,與西洋諸國的貿易開展起來並不是什麽難事,重新走上宋代的海上貿易,其實大有可為,唯一讓他頭疼的是如何改變延續了數十年的祖宗規矩,要說大明文人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們前赴後繼強權骨氣的話,那最讓人頭疼的便是他們對祖宗規矩固執的認同感,這種固執感以至於楊崢對上一次開海禁還記憶猶新,再想到一百年後的嘉靖皇帝與文人的那場大禮爭,這場爭鬥說起來不過使用兒子想認爹媽的問題,可滿朝文武愣是不答應,引出了一場大禮爭,前赴後繼的文人你來我往罵得不亦說乎,迫使朱厚熜不得不下令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可即便是這樣的結果,仍是沒人沒放棄,不得不說文人固執的可怕。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