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原來設在諸邊的鎮守中官,也從宣德元年三月開始陸續補鑄關防。 鎮守中官日漸成為明代地房政治體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是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十分重要,自宣德登基,便沒放鬆對此地管轄與治理,宣德三年就派了大太監劉寧與況鍾一起來蘇州坐鎮。
要說這劉寧的確是個人物,宣宗喜歡他不是沒理由的,一次,明宣宗上馬出遊,胡床被踏折斷,劉寧就趴在地上以背代床,讓宣宗踩在他的背上上馬。又有一次,宣宗在西苑遊湖,不慎船傾落水,劉寧急忙跳到水中,將宣宗救到岸上。宣宗為其忠誠所感動,遂命他執掌司禮監。但劉寧是個睜眼瞎,鬥大的字不識半個,對有意培養太監牽製文官獨大宣宗來說,一個不識字的太監終究不是自己的目的,可他有十分歡喜這個太監,便以讓王振代筆,讓王振進了司禮監,讓劉寧坐鎮蘇州。
對於這個安排,劉寧倒也沒半分的不滿,比起宮中畏首畏尾,提心吊膽,地方上更適合他,況且,這坐鎮太監安與邊疆是有所不同的,邊疆的鎮守中官的職責是守邊,具體說,一是“監軍”,二是“撫夷”。鎮守中官的監軍與監察禦史不同,監察禦史監軍是稽核功罪賞罰,鎮守中官監軍則擁有監督軍事將領、協讚軍事行動、整飭軍紀邊防等權限。洪熙元年四月,仁宗敕諭甘肅總兵官費:“爾名臣子孫,為國重臣,先帝謂爾練習軍政,付邊寄。朕承先誌,付托尤專。不意爾比來溺於宴安而懦弱不振,低眉俯首,受製於人。大丈夫所為,固若是乎。”這是鎮守太監王安監督軍事將領的結果。將領的公務私事,皆在中官的監督之中,隨時可以劾奏,權利極大,但邊疆戰事不斷,一些文官武將與太監多有矛盾,弄不好將戰事的罪責推卸到他們的頭上,更有甚者不少武將借用軍隊嘩變,對太監先斬後奏,朝廷顧忌他們的軍功,邊疆戰事緊迫,對這樣的事情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者,在邊疆形事,也容易受到文官的攻擊,所以在朝的太監,若不是迫於皇命,多半是不想去邊疆了。
可地方上就不同了,尤其是南京、蘇州、浙江、這些地方都是繁華之地,條件不會太差,隻要有權勢,聲色犬馬不在話下,再者對其地方官可比邊疆那些粗俗的武將容易多了,邊疆的中官實則是作為朝廷耳目,隨時通報各地情況。辛苦不說,還容易得罪人,遭受彈劾,自設置邊疆中官以來,朝廷沒少人反對,邊疆武將就曾請罷鎮守中官,皇帝當即予以反駁:“往歲各處賊寇生發,人民流散,因令內官鎮守,得知事情緩急。爾等今擅欲取回,主意安在?”宣德五年九月,吏科都給事中請罷鎮守中官其他職事,“惟理機密。”雖說被皇帝反駁了,但日子一久,難免引起皇帝的不愉快,他們這些做太監的所能依附的不過是皇帝一人而已,一旦被皇帝厭惡,下場往往十分淒慘,所以但凡在宮中做太監的,最怕的便是那些文官的彈劾,引起皇帝不滿,這也是為何他對皇帝這個安排,十分滿意的原因之意了。
比起邊疆的忙碌,地方上鎮守就顯得輕鬆了許多了,他們來此地的目的,說得好聽是監視地方官,實則是為了皇室采辦土物貢品,以為奴才對主子的“孝順”。這一點他早有耳聞,各鎮守內官競以所在土物進奉,謂之‘孝順’。”孝順的名目繁多,數量浩大。前兩年鎮守蘇州的太監王舉選作奇玩器物進貢,其名目有屏風、石床、金銀器皿、寶石、珍珠、象牙、漆器等,又有金鑲玉寶石帽頂等,請求分別予以銷毀或入庫,孝宗卻命“悉解送京來”。河南鎮守太監廖堂的貢物有古銅器、窯變盆、黃鷹、錦雞、獵犬、羔羊皮等;甘肅等邊鎮守太監得采捕鷹豹等野味,廣東太監得進貢珍珠等海珍,不一而足,還有各種蛐蛐,文人字畫,這些東西讓文臣武將去做,先不說他們不願意,就算願意的,到頭來這筆爛賬都算到了皇帝的頭上,且不說那些言官不依不饒,往往皇帝到頭來什麽都沒得到,還惹得了一身騷,可太監就不一樣了,他們固然怕文官,可對皇帝的忠心程度非文官武將可比,再者,縱然言官彈劾,皇帝也有了退路,再不濟將罪名推脫到太監的身上,皇帝該如何還是如何,再者,太監搜索的寶物,不用經過國庫,直接入了皇室,比起文官武將的七七八八繞彎子可就實在多了,所以在皇帝的眼裏,用太監比起那些文官武將可就適合多了。
劉寧身為皇帝最寵幸的太監,坐鎮蘇州三年,仗著鎮守中官有權在轄區替皇室采辦土物貢品,同時乘機搜括敲剝,沒少獲得好處,被外放蘇州三年,此人權勢非但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比往年更大了許多,便是許多不得插手的事物都有此人的身影,但此人還算知趣,在楊崢治理的蘇州城,此人除了搜刮寶物外,並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來,相對於其他各地的鎮守太監濫受民訟,或批發所司而囑令枉斷,或差人提取而騷擾官民,甚至視所賂之多寡而斷所訟曲直,是致刑罰不中,善良被害不良舉動相比,此人還算恪守本分,而楊崢雖也知道有這太監的存在,采用的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雙方雖是老死不相往來,卻也算得上相安無事,沒想到這一次他竟也插了進來,不免感到奇怪。
事情到了這一步,他這個巡撫若就此坐視不理,一來於情於理說不過去,二來沈老爺子麾下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家商販,沒了沈老爺子坐鎮,難免會生出什麽亂子,這對於剛剛穩定的蘇州商業來說,影響不可謂不大,三來,對於坐鎮太監的插入,楊崢也有些好奇,因此,就算這是一個巨坑,他也得走一走,萬一不是坑呢?
本著這個心思,他迅速做出了安排,此事非同小可,或許涉及高官權勢,還有一個大太監,以這樣的俗人,難免有些畏手畏腳,而況鍾這樣的清官就不一樣了,從來就是太監的克星,無論從哪一方麵上看,況鍾是此行的最佳人選,所以讓那衙役去了一趟府衙,告知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其二,就是錦衣衛了,看對方的行動,顯然是有所準備,弄不好不免兵戎相見,論打架沒什麽人比錦衣衛更專業,此外,這樣的事少不了跑腿的,所以衙役也得跟著幾個,這麽一番安排下來,人數竟也不少,等這些人趕到府衙門外,竟有四十人之多,怎麽看怎麽都是去沒事找事的那種。
一番吩咐下去後,楊崢與況鍾便去了馬車,趕往征收太監的府邸。
劉寧身為坐鎮蘇州一府之地的太監,權勢不小,宣宗對自己這位心腹太監也是極為看重,宣德三年十二月特意下了一份敕書送到了蘇州,敕行在錦衣衛指揮任啟、參政葉春、監察禦史賴瑛同太監劉寧往鎮江、常州及蘇、鬆、嘉、湖等府巡視軍民利病,殄除凶惡,以安良善。凡軍衛有司官吏,旗軍裏老,並土豪大戶,積年逃軍、逃囚、逃吏,及在官久役吏卒,倚恃豪強,挾製官府,侵欺錢糧,包攬官物,剝削小民,或藏匿逃亡,殺傷人命,或強占田產人口,或汙辱人妻妾子女,或起滅詞訟,誣陷善良,或糾集亡賴,在鄉劫奪,為軍民之害者,爾等即同大理卿胡概體審的實,應合擒拿者,不問軍民官吏,即擒捕,連家屬撥官軍防護解京,有不服者,即所在衛所量遣官軍捕之,仍具奏聞。”根據這道敕書表明,劉寧在蘇州一地,可以監督文武官吏,調遣衛所官軍鎮壓人民反抗、彈壓土豪大戶、緝捕在逃人犯,應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議增削行政、軍事設置,協調本省文武官員及司、府、縣機構的公務,招撫流失人口等,比起這個二品巡撫權限不想多讓,而這也是他大感頭疼的原因之一了,依他的估計,對方敢公然將沈老爺子拉入府中,足以說明對方並沒有把自己的這個巡撫放在眼裏,同時心裏也感到奇怪,他來蘇州約莫三年了,三年來這老太監並沒有仗著權勢為所欲為,就是前些時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大戶退田,況鍾抓著他前些年所做的一件搶奪寶物事件,愣是讓他退了三百畝良田,也沒見他翻臉過,為何這次竟一反常態?莫非是這老太監對當初的那件小事念念不忘,留在了今天發作了。
可細細一想又不可能,沈老爺子被抓是南京的人,從自己掌握的消息看,這一切擺明了是南京那尊佛爺對沈老爺子在蘇州所作所為心有不滿了,才出手做出了這等事情。
說明:文中有錯別字不得已而為之,限製詞兒太多了!
要說這劉寧的確是個人物,宣宗喜歡他不是沒理由的,一次,明宣宗上馬出遊,胡床被踏折斷,劉寧就趴在地上以背代床,讓宣宗踩在他的背上上馬。又有一次,宣宗在西苑遊湖,不慎船傾落水,劉寧急忙跳到水中,將宣宗救到岸上。宣宗為其忠誠所感動,遂命他執掌司禮監。但劉寧是個睜眼瞎,鬥大的字不識半個,對有意培養太監牽製文官獨大宣宗來說,一個不識字的太監終究不是自己的目的,可他有十分歡喜這個太監,便以讓王振代筆,讓王振進了司禮監,讓劉寧坐鎮蘇州。
對於這個安排,劉寧倒也沒半分的不滿,比起宮中畏首畏尾,提心吊膽,地方上更適合他,況且,這坐鎮太監安與邊疆是有所不同的,邊疆的鎮守中官的職責是守邊,具體說,一是“監軍”,二是“撫夷”。鎮守中官的監軍與監察禦史不同,監察禦史監軍是稽核功罪賞罰,鎮守中官監軍則擁有監督軍事將領、協讚軍事行動、整飭軍紀邊防等權限。洪熙元年四月,仁宗敕諭甘肅總兵官費:“爾名臣子孫,為國重臣,先帝謂爾練習軍政,付邊寄。朕承先誌,付托尤專。不意爾比來溺於宴安而懦弱不振,低眉俯首,受製於人。大丈夫所為,固若是乎。”這是鎮守太監王安監督軍事將領的結果。將領的公務私事,皆在中官的監督之中,隨時可以劾奏,權利極大,但邊疆戰事不斷,一些文官武將與太監多有矛盾,弄不好將戰事的罪責推卸到他們的頭上,更有甚者不少武將借用軍隊嘩變,對太監先斬後奏,朝廷顧忌他們的軍功,邊疆戰事緊迫,對這樣的事情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者,在邊疆形事,也容易受到文官的攻擊,所以在朝的太監,若不是迫於皇命,多半是不想去邊疆了。
可地方上就不同了,尤其是南京、蘇州、浙江、這些地方都是繁華之地,條件不會太差,隻要有權勢,聲色犬馬不在話下,再者對其地方官可比邊疆那些粗俗的武將容易多了,邊疆的中官實則是作為朝廷耳目,隨時通報各地情況。辛苦不說,還容易得罪人,遭受彈劾,自設置邊疆中官以來,朝廷沒少人反對,邊疆武將就曾請罷鎮守中官,皇帝當即予以反駁:“往歲各處賊寇生發,人民流散,因令內官鎮守,得知事情緩急。爾等今擅欲取回,主意安在?”宣德五年九月,吏科都給事中請罷鎮守中官其他職事,“惟理機密。”雖說被皇帝反駁了,但日子一久,難免引起皇帝的不愉快,他們這些做太監的所能依附的不過是皇帝一人而已,一旦被皇帝厭惡,下場往往十分淒慘,所以但凡在宮中做太監的,最怕的便是那些文官的彈劾,引起皇帝不滿,這也是為何他對皇帝這個安排,十分滿意的原因之意了。
比起邊疆的忙碌,地方上鎮守就顯得輕鬆了許多了,他們來此地的目的,說得好聽是監視地方官,實則是為了皇室采辦土物貢品,以為奴才對主子的“孝順”。這一點他早有耳聞,各鎮守內官競以所在土物進奉,謂之‘孝順’。”孝順的名目繁多,數量浩大。前兩年鎮守蘇州的太監王舉選作奇玩器物進貢,其名目有屏風、石床、金銀器皿、寶石、珍珠、象牙、漆器等,又有金鑲玉寶石帽頂等,請求分別予以銷毀或入庫,孝宗卻命“悉解送京來”。河南鎮守太監廖堂的貢物有古銅器、窯變盆、黃鷹、錦雞、獵犬、羔羊皮等;甘肅等邊鎮守太監得采捕鷹豹等野味,廣東太監得進貢珍珠等海珍,不一而足,還有各種蛐蛐,文人字畫,這些東西讓文臣武將去做,先不說他們不願意,就算願意的,到頭來這筆爛賬都算到了皇帝的頭上,且不說那些言官不依不饒,往往皇帝到頭來什麽都沒得到,還惹得了一身騷,可太監就不一樣了,他們固然怕文官,可對皇帝的忠心程度非文官武將可比,再者,縱然言官彈劾,皇帝也有了退路,再不濟將罪名推脫到太監的身上,皇帝該如何還是如何,再者,太監搜索的寶物,不用經過國庫,直接入了皇室,比起文官武將的七七八八繞彎子可就實在多了,所以在皇帝的眼裏,用太監比起那些文官武將可就適合多了。
劉寧身為皇帝最寵幸的太監,坐鎮蘇州三年,仗著鎮守中官有權在轄區替皇室采辦土物貢品,同時乘機搜括敲剝,沒少獲得好處,被外放蘇州三年,此人權勢非但沒有因此下降,反而比往年更大了許多,便是許多不得插手的事物都有此人的身影,但此人還算知趣,在楊崢治理的蘇州城,此人除了搜刮寶物外,並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來,相對於其他各地的鎮守太監濫受民訟,或批發所司而囑令枉斷,或差人提取而騷擾官民,甚至視所賂之多寡而斷所訟曲直,是致刑罰不中,善良被害不良舉動相比,此人還算恪守本分,而楊崢雖也知道有這太監的存在,采用的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雙方雖是老死不相往來,卻也算得上相安無事,沒想到這一次他竟也插了進來,不免感到奇怪。
事情到了這一步,他這個巡撫若就此坐視不理,一來於情於理說不過去,二來沈老爺子麾下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家商販,沒了沈老爺子坐鎮,難免會生出什麽亂子,這對於剛剛穩定的蘇州商業來說,影響不可謂不大,三來,對於坐鎮太監的插入,楊崢也有些好奇,因此,就算這是一個巨坑,他也得走一走,萬一不是坑呢?
本著這個心思,他迅速做出了安排,此事非同小可,或許涉及高官權勢,還有一個大太監,以這樣的俗人,難免有些畏手畏腳,而況鍾這樣的清官就不一樣了,從來就是太監的克星,無論從哪一方麵上看,況鍾是此行的最佳人選,所以讓那衙役去了一趟府衙,告知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其二,就是錦衣衛了,看對方的行動,顯然是有所準備,弄不好不免兵戎相見,論打架沒什麽人比錦衣衛更專業,此外,這樣的事少不了跑腿的,所以衙役也得跟著幾個,這麽一番安排下來,人數竟也不少,等這些人趕到府衙門外,竟有四十人之多,怎麽看怎麽都是去沒事找事的那種。
一番吩咐下去後,楊崢與況鍾便去了馬車,趕往征收太監的府邸。
劉寧身為坐鎮蘇州一府之地的太監,權勢不小,宣宗對自己這位心腹太監也是極為看重,宣德三年十二月特意下了一份敕書送到了蘇州,敕行在錦衣衛指揮任啟、參政葉春、監察禦史賴瑛同太監劉寧往鎮江、常州及蘇、鬆、嘉、湖等府巡視軍民利病,殄除凶惡,以安良善。凡軍衛有司官吏,旗軍裏老,並土豪大戶,積年逃軍、逃囚、逃吏,及在官久役吏卒,倚恃豪強,挾製官府,侵欺錢糧,包攬官物,剝削小民,或藏匿逃亡,殺傷人命,或強占田產人口,或汙辱人妻妾子女,或起滅詞訟,誣陷善良,或糾集亡賴,在鄉劫奪,為軍民之害者,爾等即同大理卿胡概體審的實,應合擒拿者,不問軍民官吏,即擒捕,連家屬撥官軍防護解京,有不服者,即所在衛所量遣官軍捕之,仍具奏聞。”根據這道敕書表明,劉寧在蘇州一地,可以監督文武官吏,調遣衛所官軍鎮壓人民反抗、彈壓土豪大戶、緝捕在逃人犯,應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議增削行政、軍事設置,協調本省文武官員及司、府、縣機構的公務,招撫流失人口等,比起這個二品巡撫權限不想多讓,而這也是他大感頭疼的原因之一了,依他的估計,對方敢公然將沈老爺子拉入府中,足以說明對方並沒有把自己的這個巡撫放在眼裏,同時心裏也感到奇怪,他來蘇州約莫三年了,三年來這老太監並沒有仗著權勢為所欲為,就是前些時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大戶退田,況鍾抓著他前些年所做的一件搶奪寶物事件,愣是讓他退了三百畝良田,也沒見他翻臉過,為何這次竟一反常態?莫非是這老太監對當初的那件小事念念不忘,留在了今天發作了。
可細細一想又不可能,沈老爺子被抓是南京的人,從自己掌握的消息看,這一切擺明了是南京那尊佛爺對沈老爺子在蘇州所作所為心有不滿了,才出手做出了這等事情。
說明:文中有錯別字不得已而為之,限製詞兒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