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上說,臣聞國家極重之勢、慮不可反、天下殷憂之伏、謀當預圖、方今宗藩日盛、祿糧不及、人皆憂之、言官亦嚐屢切陳之、然而卒未聞有善處之策往歲本部會議宗藩條例、事有畫一之法、冐濫不得容其奸、冗蠹□裁、時稱一快然天潢繁衍、而椒聊瓜瓞者不可限也國課有額、而歲征難派人者、不足供也、近因科臣建議、事下本部、臣係該司職掌、巳經通行各藩、及兩京各衙門人攄所見得具疏請、今巳及期、止有南京禮部一疏、稍擴條格、略陳其槩、而其它亦未有言及之者、蓋以宗藩事體、動關 祖訓是以議即窒礙、法多掣肘、然欲不拂 祖訓而聊且通融、則亦補偏救弊之法、而非拔本塞源之道也、諺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今日之事、若非大破常格以處之、則將來祿糧、必不可支、有司必不能給、宗藩必不能謀生、國家必不能無事、不出數年而禍有不可勝言者矣、今之議者每曰 祖訓在上、不可少幹、而不知 祖訓之言。 祖宗未嚐拘也。故欲議宗藩。而各得所當。先統觀宗藩前後始終不一之故。而深察 祖宗微意之所在。然後可以審其權衡而酌議之耳。葢高皇帝雄略開創。首啟宗封。眾建諸子。周錯要地。如北平天險。文章的開頭就列舉,宗藩重重罪責,種種弊端,愣是把一幹宗藩實實在在大罵了一通,林狀元的才學自不用多說,此奏折一出,立即獲得了大量的支持,便是皇帝也大聲叫好。
林狀元眼看著局麵被控製,再接再厲,連夜又上了一道奏折,內容更加豐富。天下王府之祿。反多於歲供京師之米即使盡發上供之輸。猶不足王祿之半。為今之計。欲裁宗藩之祿以分給之。則各宗所入。刻削巳盡而且至於無可裁矣。欲加小民之賦以周給之。則貧民之業。誅求已極。而且至於無可加矣。夫各宗迫於饑寒。而嗷嗷相聞。有司苦於無措。而遑遑在慮。況乎名封婚禮。請乞保勘。奏報查駁。文移展轉。更有甚不易者。以參之乎。夫今日之事。巳為難處。十年之後。截長補短。每人而生二子。又不知其增幾何人也。中間雖有老死夭亡。然死者不如生者之多。所增率四五萬。添一人。則添一人之封。添一封。則添一人之祿。繼此而複益以數千百萬祿米。國家常賊。不足以供。豈有神運鬼輸之術以濟之哉。議者有曰國課不給、稍仿漢家分王之意、使各宗人自為養、生育多寡、皆不必顧、則冐濫自絕、亦可少蘇有司之力、為此說者意非不美、然以一人論之。且如郡王。其祿千石。倘生十子。則每人而百石。三七兼支。尚有本色米三十石也。又一相傳則或生三四子。或生十數子。則以三十石米而三四十數分之矣。又一再傳亦複如是。則愈分而愈微。夫婦臧獲。少者不下數人。朝饔夕餐。婚姻死葬。其何以贍。彼庶民之家。亦有產保而世傳不乏者。以其各有營業。而日生不窮也。今宗室坐食自守。而欲人自為生。臣固知其不能矣。臣謂當今國事之極大者莫如宗室。天下之大可憂者。亦莫如宗室。於此而不開之以生路固不可。
開之以生路而不善通夫祖法。亦不可。盍不觀諸祖宗朝乎。彼國親王之祿五萬複有段絹茶塩等用。亦複萬計。不數年而止給祿米。不給雜用。又不數年而減為萬石。又不能給。而代肅遼慶寧國諸王。且歲給五百石。是高皇令出自巳。而前後之言。巳不信矣。至永樂祿米日殊。秦魯唐府各五千石。遼韓伊府各二千石。肅府僅七百石。慶府雖七百五十石。而郡王常於數內撥給。文皇去國初未遠。而祖訓之文。亦不盡守之矣。況親王出城。歲時訓練。搜兵講武。祖訓也。而靖難以後則寢之。郡王子孫。任用以官。升轉如常。祖訓也。而累葉以來皆無之。則高皇祖訓。列聖巳不遵而奉行之矣。其在今日。事勢愈難。尚可膠柱而調瑟乎。即使高皇而覩今日之困如此。
文皇而遇今日之難為又如此。將援照製祿之初而盡給之乎。抑通變其術而別為之議乎。國家宗室之患惟在崇之太尊防之太密況封建同姓世世相傳此古之所有坐食縣官爵職世授則古之所無臣故以為欲善其法。必須大破常格。不拘祖訓。各藩封爵。不必盡授。有不封者。士農工商。各從其便。一切出城越關之例。盡弛其禁。使人人得以力業。則各宗有謀身之策。而國家紓空乏之憂。我皇上親親之誼。亦庶可以善其後矣。臣之此議。人非智不及此。而不敢以聞於上者。良以祖訓難更。又恐出城之禁一開。萬一有不逞之徒。啟釁生變。則追論首事之臣。不免鼂錯始禍之誅耳。又聞高皇帝時。平遙訓導葉伯臣應詔陳言。首請裁抑諸王。而上輒大怒。被逮死獄。其後不數年而親王之祿。亦遂大減。是高皇誅其身而用其言。伯臣之身雖戮。而有功於國則大矣。臣於此時無故而發大難之端。非不知其事之可危。但今日之事國事也。人臣之義。苟利於國。死生以之。臣職掌所關。禍福利害。皆所不計。即使用臣之言而誅臣之身。臣無所悔。何者害及一身為甚小。而利在國家為甚大也。昔扁鵲過齊、桓侯客之、及見其有疾、喻以不治將深、乃三見而不見信、以致於不可捄、今宗室之並巳在腸胃、然酒醪可及、再益數年而深入骨髓、則扁鵲且將驚而走矣、臣故僣擬數欵開例如左、條議上聞、伏乞敕下本部、通行各親郡王大集將軍中尉從長計議、當今各宗子女。見有幾何。各處賦稅。見有幾何自今以後。人數向增幾何。天下民力。足能供億幾何。各省錢糧。尚可加泒與否。各宗坐食。可為久計與否。將臣之所議、與相沿之製。彼此參酌。孰便孰礙何利何害。當必有一定之見如於事體人情、果為利便即具奏前來、聽本部議覆施行、至於臣之意見所不及、與彼之易地所難行者、則化裁通變、全在當國者一劑量之耳、臣不勝切望之至、
與前麵的破口大罵,痛批藩王的種種罪責不同,這份奏折則是從朝廷的利益出發,言及此次實行《宗藩條例》的必要,同時將祖宗法度狠很批判了一番,文章最後還沿用了楊崢那句,若洪武爺活到現在,第一開到的便是自己的兒孫?“這一句話太狠毒,但也最有說服力,那些鬧騰的藩王細細品味之下,不得不承認這話兒是對的,以洪武爺的手段,若是得知因當年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蓋矯枉鑒覆,使得朝廷不堪重負,隻怕當真會豎起屠刀斬殺他們也不定,如今朝廷隻不過是從朝廷利益出發,做出了這一番調整,雖說日子不好過,可藩王還是藩王,大不了日後少取幾個老婆,少生些孩子,況且皇帝還說了,朝廷對宗室子弟的禁令有所鬆動,準許無爵位名號自謀生路,各宗自首明言其為擅婚之子。照例給與本等口糧。士農工商。仍聽其便,雖說少了些好處,但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如可以經商,可以科舉,憑著藩王的名號在,朝廷也多有照顧,總好過在王府坐吃等死好得多了,這麽一番思索,加上寧王的事情也讓眾藩王理直氣壯不起來,況且看皇帝,滿朝文武的態度,若繼續鬧騰下去,指不定還有什麽更狠毒的規矩,他們早就聽說了,不少大臣對他們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了他們頭頂上的藩王,京城的百姓沒少叫好的,若不是皇帝仁慈,這事兒沒準就落實了,以他們今時今日的地位,既沒能力謀反,也沒有權勢對抗文官,唯一能做的隻能盡量保持自己頭頂上王號,天家再無情,總不能對太祖子孫幹淨殺絕吧,這一番計較,也記不得是誰第一個先走的,跟著有第二個,第三個,鬧騰了足足兩個月的藩王與文官的大戰,最終以藩王全麵退出,接受《宗藩條例》而告終,至此紫禁城才算恢複了安靜。
比起這些熱鬧,楊崢更關心的是對朝廷於寧王的處罰,也不知道是不是朝廷對於這次借著寧王謀劃蘇州的由頭,處罰各大藩王的事情太過關心了,還是對於寧王被囚禁在蘇州城,太過放心,自寧王圖謀蘇州整整三個月朝廷竟無人過問,眼看著就要過年了,楊大人不免有些心急,連番上了兩道奏折後,才引起了朝廷的重視,這處罰的結果才算是塵埃落定了。
寧王大逆不道,不顧朝廷法度,私自勾結外臣,依法當斬,但皇帝念及早年戍邊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多年來為朝廷編輯《通鑒博論》二卷,又寫成《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功勳不小,從輕發落,責令錦衣衛押送京師對本人禁錮終身?
林狀元眼看著局麵被控製,再接再厲,連夜又上了一道奏折,內容更加豐富。天下王府之祿。反多於歲供京師之米即使盡發上供之輸。猶不足王祿之半。為今之計。欲裁宗藩之祿以分給之。則各宗所入。刻削巳盡而且至於無可裁矣。欲加小民之賦以周給之。則貧民之業。誅求已極。而且至於無可加矣。夫各宗迫於饑寒。而嗷嗷相聞。有司苦於無措。而遑遑在慮。況乎名封婚禮。請乞保勘。奏報查駁。文移展轉。更有甚不易者。以參之乎。夫今日之事。巳為難處。十年之後。截長補短。每人而生二子。又不知其增幾何人也。中間雖有老死夭亡。然死者不如生者之多。所增率四五萬。添一人。則添一人之封。添一封。則添一人之祿。繼此而複益以數千百萬祿米。國家常賊。不足以供。豈有神運鬼輸之術以濟之哉。議者有曰國課不給、稍仿漢家分王之意、使各宗人自為養、生育多寡、皆不必顧、則冐濫自絕、亦可少蘇有司之力、為此說者意非不美、然以一人論之。且如郡王。其祿千石。倘生十子。則每人而百石。三七兼支。尚有本色米三十石也。又一相傳則或生三四子。或生十數子。則以三十石米而三四十數分之矣。又一再傳亦複如是。則愈分而愈微。夫婦臧獲。少者不下數人。朝饔夕餐。婚姻死葬。其何以贍。彼庶民之家。亦有產保而世傳不乏者。以其各有營業。而日生不窮也。今宗室坐食自守。而欲人自為生。臣固知其不能矣。臣謂當今國事之極大者莫如宗室。天下之大可憂者。亦莫如宗室。於此而不開之以生路固不可。
開之以生路而不善通夫祖法。亦不可。盍不觀諸祖宗朝乎。彼國親王之祿五萬複有段絹茶塩等用。亦複萬計。不數年而止給祿米。不給雜用。又不數年而減為萬石。又不能給。而代肅遼慶寧國諸王。且歲給五百石。是高皇令出自巳。而前後之言。巳不信矣。至永樂祿米日殊。秦魯唐府各五千石。遼韓伊府各二千石。肅府僅七百石。慶府雖七百五十石。而郡王常於數內撥給。文皇去國初未遠。而祖訓之文。亦不盡守之矣。況親王出城。歲時訓練。搜兵講武。祖訓也。而靖難以後則寢之。郡王子孫。任用以官。升轉如常。祖訓也。而累葉以來皆無之。則高皇祖訓。列聖巳不遵而奉行之矣。其在今日。事勢愈難。尚可膠柱而調瑟乎。即使高皇而覩今日之困如此。
文皇而遇今日之難為又如此。將援照製祿之初而盡給之乎。抑通變其術而別為之議乎。國家宗室之患惟在崇之太尊防之太密況封建同姓世世相傳此古之所有坐食縣官爵職世授則古之所無臣故以為欲善其法。必須大破常格。不拘祖訓。各藩封爵。不必盡授。有不封者。士農工商。各從其便。一切出城越關之例。盡弛其禁。使人人得以力業。則各宗有謀身之策。而國家紓空乏之憂。我皇上親親之誼。亦庶可以善其後矣。臣之此議。人非智不及此。而不敢以聞於上者。良以祖訓難更。又恐出城之禁一開。萬一有不逞之徒。啟釁生變。則追論首事之臣。不免鼂錯始禍之誅耳。又聞高皇帝時。平遙訓導葉伯臣應詔陳言。首請裁抑諸王。而上輒大怒。被逮死獄。其後不數年而親王之祿。亦遂大減。是高皇誅其身而用其言。伯臣之身雖戮。而有功於國則大矣。臣於此時無故而發大難之端。非不知其事之可危。但今日之事國事也。人臣之義。苟利於國。死生以之。臣職掌所關。禍福利害。皆所不計。即使用臣之言而誅臣之身。臣無所悔。何者害及一身為甚小。而利在國家為甚大也。昔扁鵲過齊、桓侯客之、及見其有疾、喻以不治將深、乃三見而不見信、以致於不可捄、今宗室之並巳在腸胃、然酒醪可及、再益數年而深入骨髓、則扁鵲且將驚而走矣、臣故僣擬數欵開例如左、條議上聞、伏乞敕下本部、通行各親郡王大集將軍中尉從長計議、當今各宗子女。見有幾何。各處賦稅。見有幾何自今以後。人數向增幾何。天下民力。足能供億幾何。各省錢糧。尚可加泒與否。各宗坐食。可為久計與否。將臣之所議、與相沿之製。彼此參酌。孰便孰礙何利何害。當必有一定之見如於事體人情、果為利便即具奏前來、聽本部議覆施行、至於臣之意見所不及、與彼之易地所難行者、則化裁通變、全在當國者一劑量之耳、臣不勝切望之至、
與前麵的破口大罵,痛批藩王的種種罪責不同,這份奏折則是從朝廷的利益出發,言及此次實行《宗藩條例》的必要,同時將祖宗法度狠很批判了一番,文章最後還沿用了楊崢那句,若洪武爺活到現在,第一開到的便是自己的兒孫?“這一句話太狠毒,但也最有說服力,那些鬧騰的藩王細細品味之下,不得不承認這話兒是對的,以洪武爺的手段,若是得知因當年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蓋矯枉鑒覆,使得朝廷不堪重負,隻怕當真會豎起屠刀斬殺他們也不定,如今朝廷隻不過是從朝廷利益出發,做出了這一番調整,雖說日子不好過,可藩王還是藩王,大不了日後少取幾個老婆,少生些孩子,況且皇帝還說了,朝廷對宗室子弟的禁令有所鬆動,準許無爵位名號自謀生路,各宗自首明言其為擅婚之子。照例給與本等口糧。士農工商。仍聽其便,雖說少了些好處,但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如可以經商,可以科舉,憑著藩王的名號在,朝廷也多有照顧,總好過在王府坐吃等死好得多了,這麽一番思索,加上寧王的事情也讓眾藩王理直氣壯不起來,況且看皇帝,滿朝文武的態度,若繼續鬧騰下去,指不定還有什麽更狠毒的規矩,他們早就聽說了,不少大臣對他們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了他們頭頂上的藩王,京城的百姓沒少叫好的,若不是皇帝仁慈,這事兒沒準就落實了,以他們今時今日的地位,既沒能力謀反,也沒有權勢對抗文官,唯一能做的隻能盡量保持自己頭頂上王號,天家再無情,總不能對太祖子孫幹淨殺絕吧,這一番計較,也記不得是誰第一個先走的,跟著有第二個,第三個,鬧騰了足足兩個月的藩王與文官的大戰,最終以藩王全麵退出,接受《宗藩條例》而告終,至此紫禁城才算恢複了安靜。
比起這些熱鬧,楊崢更關心的是對朝廷於寧王的處罰,也不知道是不是朝廷對於這次借著寧王謀劃蘇州的由頭,處罰各大藩王的事情太過關心了,還是對於寧王被囚禁在蘇州城,太過放心,自寧王圖謀蘇州整整三個月朝廷竟無人過問,眼看著就要過年了,楊大人不免有些心急,連番上了兩道奏折後,才引起了朝廷的重視,這處罰的結果才算是塵埃落定了。
寧王大逆不道,不顧朝廷法度,私自勾結外臣,依法當斬,但皇帝念及早年戍邊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多年來為朝廷編輯《通鑒博論》二卷,又寫成《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功勳不小,從輕發落,責令錦衣衛押送京師對本人禁錮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