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雖說有些才名,但終究不是走科舉的路子,名聲最有,但就待遇而論,與林大狀元的名頭就差得太多了,此人“生而穎異,及學,目十行下,時人皆稱神童”。 年幼喪母,事繼母以至孝,家庭生活貧困,但貧不移誌,堅持刻苦讀書,據林震自述:“夜則讀書於室,晝則樵於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攜卷腰底,讀之聲朗朗出樹間。”經多年苦讀,他學問淵博,文章超群。


    永樂十八年,林震參加鄉試,考中第六名舉人。對此,胸懷大誌的林震並不滿足,再曆十年刻苦學習。明宣德五年林震進京會考,獲第十五名進士。據傳林震參加殿試時,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題。林震才思敏捷,即賦:“騎鯨直上九天台,親見嫦娥將桂栽;幸得廣寒宮未閉,待臣連月抱歸來。”皇帝聞之大喜,禦筆圈定林震為新科狀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榜眼為建安(今建甌市)龔錡,第三名探花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三名,閩中一科三鼎甲,至今傳為佳話。


    林震狀元及第後,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國史編修,在京城除去楊崢之外才名最甚的狀元郎。


    仗著狀元郎的身份,林震是有些看不起無功名的楊崢的,礙於內閣的麵子,才受了這份差遣,對於這位胸中無點墨的楊巡撫可是一臉的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宗藩的問題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多少才學之事都不能解決,一個靠著運氣的江南巡撫,能做到這一步,帶著這份疑惑,他與楊崢見了麵。


    初次見麵時,他見楊崢雖貴為二品巡撫,卻毫無官架子,對他的印象改變了不少,說明來意後,兩人便細細交談了起來,期初還沒什麽感覺,可隨著交談的深入,他發現這位讀書不多,又沒有功名在身的楊大人卻有不少獨特的想法,這些想法看起來有些雜亂無章,但細細想來也不是沒有道理,而且看問題的關鍵,總能一言中的,或能道出其中厲害,原本看似毫無結果的問題,到了他哪兒隻不過是輕描淡寫的給解決了,往往還給人的感覺,原來這事兒竟這麽簡單的感覺,經過這麽一番交談,林狀元郎立即收了怠慢之心,神色變得恭敬了不少,在一番說辭後,才拋出了藩王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他抱的希望並不大,一來,這個問題太大,曆史久遠,自漢代有藩王,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漢代采用推恩令,其具體法子是,令諸侯王各分為若幹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者,則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原來施行的是郡縣製,製推恩令是在郡縣製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隻有其長子繼承改為由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法子看著是解決了藩王問題,實則不然,藩王的權勢隻是減小,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以至於後來的當權者多不采用,本朝采用削藩,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有這個榜樣在前,對於藩王的問題朝廷從來都是十分看重,而群臣明知道藩王的問題日益嚴重,卻因找不到合適的法子,一直引而不提,以至於大明開國六十年,藩王的人數膨脹了數倍,消耗朝廷的糧食,賦稅竟有三分之一之多,更可怕的是,隨著天下承平,這個數字還會不限製的增長,朝廷根本養不起,如今的局麵雖不至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也嚴重威脅到了朝廷的利益,這次寧王圖謀蘇州事件,無疑是一個借口,一個合適的機會,若能順利解決這件壓製在朝廷身上的毒瘤,無疑是大功一件。


    可想得是好,卻苦於尋不得好的解決法子,林震在腹內雖有些想法,但多半也是前人雅慧,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遲遲沒有表露,所以此番前來,對於這個問題也看得極重,有先前的那一番交談後,心頭的盼望便多了幾分,旁敲側擊的說出了自己此番的來意。


    對於這個問題,楊崢雖沒多關注,但早些年從前世影視劇上看到的那個《宗藩條例》卻記得清清楚楚,有了這個法寶,自是有條不紊,說了幾句自以為豪的話兒,如先是義正言辭的揭露了恩養藩王開支巨大,國家難堪重負的嚴峻現實。更指出先前朝廷的各色規矩,都是小打小鬧修補,如果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要出台一部根本法令,作為後世遵循的準則。即“以垂萬世不易之規”。


    經過先前的交談,林狀元對楊大人可謂充滿了期待,再聽到這樣一番豪言壯語,自是滿心歡喜,不斷的催促楊崢快些說。擺足了架子的楊大人好生得意了一番,這才慢條斯理的搬出了蓄謀已久的《宗藩條例》。


    林狀元起先一聽什麽條例,還以為又是什麽規矩,頓感有些失望,可聽楊崢一條條的說下來,其中嚴格限製藩王們的妻妾人數,娶老婆都要禮部審核。藩王子弟賜爵,更要有資格審查,對藩王的開支進行財政核算,削減大筆無用開支,更減少原定的固定工資數額,立宗學、準宗人科舉入仕,自食其力時,眼前頓時亮了,雖說他聽到的還不是完全的想法,但就眼前的這幾條就足以區別與往日的那些陳舊的建議,如第一條嚴格控製藩王,藩王的名額少了,少的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開支減少的就不是一星半點了,再說藩王們從襲爵,賜田到日常開支,都有了嚴格的監管,這又是一筆,幾筆下來可就不少,想到了這些,接下來的話兒,自是聽得極其認真,楊崢也沒保留的打算,將整個《宗藩條例》全都說了,雖說還存在不少的缺點,但自問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法寶,足夠應付朝廷這場爭論的局麵。


    林狀元細細體會之下,對這個條例也十分看重,帶著滿意的答案返回了京城,隻是這一番交談給林狀元的影響太過深刻,以至於林狀元念念不忘,回到京城後對遠在蘇州城的楊大人多有讚揚,林狀元在京城常閉門讀書,以詩史自娛。加上為人持身謙恭禮讓,待人接物從無疾言遽色,非因公事不至郡邑之庭。林震居家之時,廣藩(廣東布政)曾兩次聘請他赴粵主持鄉試。林震慧眼識人,選拔了不少優秀人才,受到士林的讚譽,這一番讚揚,自是大大提高了楊大人的名聲與威望,以至於京城稱其為無冕狀元郎,對於這個稱呼遠在江南的楊大人自是一無所知了。


    又一個月後,《大明士林報》則以頭版的刊登了有皇帝親自斟酌修改,經過內閣刊發的《宗藩條例》,條例比起楊崢所言,有所完善,同時也有所保留,如比如嚴格審查,發現冒名請賞的一律嚴辦。此外還加強教育,給藩王們辦學校,教育他們要為國分憂,勤儉節約。另外還有“均人役”,就是改革以往的免稅政策,令藩王分攤部分國家稅賦。這幾樣政策,確實也省了不少錢,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與楊崢提出最有效的法子,“定子女”,內容是把藩王們的後代們,特別是旁支庶出的後代,盡可能編入民籍,允許他們參與士農工商活動,從此自食其力。如果照此實行,藩王資格門檻提升,增長幅度必然大為減少。但宣宗皇帝思考半天,還是決定“從容審處”,畢竟牽涉十幾萬藩王的利益,不是小事,而且這些人說到底也是tai祖子孫,自己的親人,太過無情終究是下不去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皇帝還是有所保留,最終確定的《宗藩條例》有六大條例,一是諸宗喻禮犯法必得親王填壓之,乞令韓世孫自行鈴製,如有不遵約束者輕則戒飭重則參究;二是宗室冒禁出城事機可慮,宜時時查治,以杜釁端。聞先韓王常出郊田獵以致宗人相慕效之,世孫亦當改弦易輙為宗人模範;三是革爵花生庶人封號不登玉牒名姓不入版圖,漫難稽考真贗莫分,宜令長史司分列支派明立;四是冊令有司便於鈐束一閑宅之,設製仿高牆,若複恣其出入何以示法,宜令本府選委中官旗校嚴加防範;五是祿糧積欠數多,乞將本省應角□羊銀量留處補;六是關支之際,止令長史領銀送府自行分給,不得縱諸宗出入府縣淩逼有司。得旨允行。消息一出,自是引起各地藩王的不滿,紛紛上奏對文官破口大罵,說此舉是借皇帝誅殺皇室宗藩,非但如此,但凡是藩王都拿著朱元璋祖訓出來呐喊,藩王人數不少,加上肆意位置,一時規模可不小,眼看這局麵,從蘇州返回的林震當即上了一份奏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