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奪生活必需品就成了他們發動戰事最大的利益。長期對峙,非但大明蒙古人感到戰事的疲倦,就是大明也十分厭倦這種無休無止的征戰。楊崢重新提起互市,無疑是一種生意上的往來,一來給了蒙古人減少發動戰事的借口,二來,雙方的位置上,朝廷對蒙古各部長封號官爵,對貢額、貢期貢道、互市、撫賞、歸降等六個方麵做了規定。既給了好處,又做出了諸多限製,避免了生出事端來。三來,在貿易產品上也十分符合雙方的要求,蒙古人好戰武器,鐵器毫無疑問不可輸出,將硝黃、銅鐵、盔甲、兵刃列為違禁物品,嚴禁進入互市交易,可謂是最佳的建議。四來,凡夷馬商貨,各有稅例,每年即以收獲銀充撫賞之用,不再是往日大手筆的送出去,算是給了朝廷一個開市的理由。這麽一番思索下來,越發覺得這事兒靠破,唯一擔心的就是如何說服朝廷的那些老頑固,當然了瓦刺方麵也有莫大的問題,按照楊崢這個構想,很顯然是將大明擺放在主動的位置上,雖說雙方的位置從永樂末年一直如此,但隨著瓦刺的實力日益強大,漸漸有了與大明分庭抗禮的勢頭,也先父子野心不小,縱然今日戰敗,未必沒有重新崛起的可能,一旦瓦刺沒這個意思,這事兒就算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了,到底成與不成,他著實沒什麽把我,不過他追隨楊崢多年,對於楊崢的性子,手段,以及成就大事的本事還是十分了解的,無論是打彌勒教的果斷,還是打造安南的遠見,開拓蘇州,打造西洋之行,罷黜朝貢,興市舶司,每一件大事都經過他的手,達到了預想不到的成果,大明能在短短十年從永樂末年的破敗中走出來,步入盛世繁華,楊崢功不可沒,多年的信任,讓他有理由相信,這天下還沒有楊大人辦不成的事情,所以在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衝著楊崢頷了頷首道:“此舉一旦成功,將是不世之功,隻是讓朝廷與韃子都讚同,怕是要費一些功夫?”
楊崢哈哈大笑道:“聖人不是常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你我還年輕,隻要肯做,費上些功夫又有什麽打緊的,如你所言,此乃萬世之功,一旦華夏一家,我大明何須如此年年征戰,光是每年省下的物資,就足夠我們百姓過上好日子了!”
“說得好!”張翼讚了聲:“俺老張是粗人,不懂得什麽軍國大事,可也知道戰事給百姓,給將士帶來的困苦,他們長年累月的守在邊關,家中其二老母多年盼望不說,還得承擔不少賦稅,一個家沒有一個男人如何算是家,還有,這些將士,他們有的才十五歲若不是戰事,他們本因為在家中陪著父母讀書寫字,可戰事讓他們年紀輕輕就上了戰場,許多人就沒能活下來,每次看到這兒,俺心頭就疼得很,你們說要是咱們華夏一家的話,什麽蒙古人,什麽漢人都能和睦相處,我大明有糧米、布匹、鍋釜、耕具、絨線及其它日用百貨,蒙古有牛羊皮張、馬尾、氈裘、鹽堿、柴草、木材,你以牛羊買我們的米,我以米換你的羊皮,何樂而不為呢,為何非要殺得個你死我活呢?”
“是啊,打了這麽多年,也該歇歇了!”朱勇歎了聲。
“話雖如此,可這事兒不是一件小事,朝廷的態度如何,你我不得而知,再說了,就算朝廷有這個意思,韃子若不答應,這仗還得這麽打下去!”王通一臉肅然的道。
楊崢哈哈一笑道:“諸位不必過於擔心,此事我多日前已上報三位閣老,三位閣老一番商議後,覺得此事大有可為,趁機上報了朝廷?”
張翼性子急躁道:“結果如何。”
楊崢淡淡一笑道:“三位閣老都是遠見之人,自不會固守成見,況且此事一旦湊成,無論是從朝廷對韃子的影響力上,還是在戶部實惠上,以及軍事上都對朝廷百利而無害,斷然沒有反對的道理。”
此話一出,四人頓時鬆了一口氣,朱勇看了一眼楊崢,打趣的道:“那些言官禦史就沒人反對?”
此話一出,張翼、王通、金一笑立即抬起了頭,看向了楊崢,要說這武將的好奇心一點都不比文官少。
楊崢苦笑了聲,這樣的大事,那幫言官若是一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那才叫一個不正常,當楊大人將這份籌劃多時的奏折送到了內閣就已掀起了不小的波浪。
先是內閣就意見不統一,楊榮多年來掌管軍務,卻對於邊防自是關心,一看楊崢這個大膽的構想,頓時興奮不已,當即表示了讚同,還說楊崢此番規劃堪比三國時諸葛亮的隆中對。
對於楊榮的興奮,楊薄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大明開國便以驅逐韃虜,光伏中華為己任,如今才不過百年,就放棄了祖宗的基業有忘本的嫌疑,況且大明洪武早就定下規矩,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堂堂大明豈能因邊疆一時的困苦,就做出不合規矩的事情來,所以此事是斷然不可行的。”
對於這位老朋友的脾氣,楊榮絲毫不以為意,耐性解說楊崢此番構想一旦成功的種種好處,無奈楊溥是個認死理的人,無論楊榮說破了天,他就是不肯點頭,無奈之下,楊榮隻好讓首輔楊士奇來定奪了。
楊士奇在認真凝聽了二人給出的理由後,又細細斟酌了一番,覺得這事兒還是大有可為便直接上奏了朝廷。
皇帝這兩年很少上早朝,具體的瑣事都有三楊定奪,但這件事畢竟不是尋常的瑣事,弄得好是百利無一害的好事,弄不好的話就辱沒了祖宗魂靈的大事了,所以宣宗難得從後宮的美人懷裏走了出來,讓太監王振發了告示,召集群臣商議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楊崢哈哈大笑道:“聖人不是常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你我還年輕,隻要肯做,費上些功夫又有什麽打緊的,如你所言,此乃萬世之功,一旦華夏一家,我大明何須如此年年征戰,光是每年省下的物資,就足夠我們百姓過上好日子了!”
“說得好!”張翼讚了聲:“俺老張是粗人,不懂得什麽軍國大事,可也知道戰事給百姓,給將士帶來的困苦,他們長年累月的守在邊關,家中其二老母多年盼望不說,還得承擔不少賦稅,一個家沒有一個男人如何算是家,還有,這些將士,他們有的才十五歲若不是戰事,他們本因為在家中陪著父母讀書寫字,可戰事讓他們年紀輕輕就上了戰場,許多人就沒能活下來,每次看到這兒,俺心頭就疼得很,你們說要是咱們華夏一家的話,什麽蒙古人,什麽漢人都能和睦相處,我大明有糧米、布匹、鍋釜、耕具、絨線及其它日用百貨,蒙古有牛羊皮張、馬尾、氈裘、鹽堿、柴草、木材,你以牛羊買我們的米,我以米換你的羊皮,何樂而不為呢,為何非要殺得個你死我活呢?”
“是啊,打了這麽多年,也該歇歇了!”朱勇歎了聲。
“話雖如此,可這事兒不是一件小事,朝廷的態度如何,你我不得而知,再說了,就算朝廷有這個意思,韃子若不答應,這仗還得這麽打下去!”王通一臉肅然的道。
楊崢哈哈一笑道:“諸位不必過於擔心,此事我多日前已上報三位閣老,三位閣老一番商議後,覺得此事大有可為,趁機上報了朝廷?”
張翼性子急躁道:“結果如何。”
楊崢淡淡一笑道:“三位閣老都是遠見之人,自不會固守成見,況且此事一旦湊成,無論是從朝廷對韃子的影響力上,還是在戶部實惠上,以及軍事上都對朝廷百利而無害,斷然沒有反對的道理。”
此話一出,四人頓時鬆了一口氣,朱勇看了一眼楊崢,打趣的道:“那些言官禦史就沒人反對?”
此話一出,張翼、王通、金一笑立即抬起了頭,看向了楊崢,要說這武將的好奇心一點都不比文官少。
楊崢苦笑了聲,這樣的大事,那幫言官若是一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那才叫一個不正常,當楊大人將這份籌劃多時的奏折送到了內閣就已掀起了不小的波浪。
先是內閣就意見不統一,楊榮多年來掌管軍務,卻對於邊防自是關心,一看楊崢這個大膽的構想,頓時興奮不已,當即表示了讚同,還說楊崢此番規劃堪比三國時諸葛亮的隆中對。
對於楊榮的興奮,楊薄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大明開國便以驅逐韃虜,光伏中華為己任,如今才不過百年,就放棄了祖宗的基業有忘本的嫌疑,況且大明洪武早就定下規矩,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堂堂大明豈能因邊疆一時的困苦,就做出不合規矩的事情來,所以此事是斷然不可行的。”
對於這位老朋友的脾氣,楊榮絲毫不以為意,耐性解說楊崢此番構想一旦成功的種種好處,無奈楊溥是個認死理的人,無論楊榮說破了天,他就是不肯點頭,無奈之下,楊榮隻好讓首輔楊士奇來定奪了。
楊士奇在認真凝聽了二人給出的理由後,又細細斟酌了一番,覺得這事兒還是大有可為便直接上奏了朝廷。
皇帝這兩年很少上早朝,具體的瑣事都有三楊定奪,但這件事畢竟不是尋常的瑣事,弄得好是百利無一害的好事,弄不好的話就辱沒了祖宗魂靈的大事了,所以宣宗難得從後宮的美人懷裏走了出來,讓太監王振發了告示,召集群臣商議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