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實際上危害並不大,可以說並沒有實際掌握過權力。明朝的皇帝都是通過宦官來製衡文官官僚集團,當皇帝對他的內閣比較滿意的時候,其實宦官根本沒有什麽權力,隻有當皇帝對他的內閣不滿意的時候,宦官才可以以皇帝的名義掌握一些權力,但最終這權力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宦官根本沒有辦法對皇帝的地位構成威脅,所以一旦新皇帝即位後,舊的宦官馬上就失勢了。就像魏忠賢,天啟皇帝一死,他馬上被趕回老家,而且還在半路上被皇帝秘密除掉了。況且太監本身是皇帝的貼身家奴,和其他人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聽話,對皇帝言聽計從,千方百計的討主子歡心,這種親密的關係使得皇帝對太監頗為信任,這是人之常情,皇帝雖說是天子,但畢竟不是真的天子,除了位置高一些,其實與尋常人差不多,都有七情六欲,隻不過明君懂得克製罷了,昏君不懂克製,加上選擇太監的眼光太差,才導致了權勢沒得到很好的平衡,從而給了太監為所欲為的機會,但以楊崢看這並非就說所有的太監都是壞的,所有的太監都不能掌權的,皇帝之所以會把權力交給宦官,都是因為皇帝身邊有著其他的人或勢力在限製著皇帝,所以皇帝要有個團體來幫他奪回或者是順心地行使他的權力。這種限製著皇帝的勢力,東漢是外戚,唐朝是藩鎮,明朝是文人官僚集團了,說到底太監能參與其中,並非是太監本身的問題,而是權勢選擇了太監。
隨著文官集團的日益強大,皇帝出於自身的顧慮,想要在與文官集團較量中獲得勝利,就得尋幫手,相比外戚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宦官就可靠了多了,這些太監大多數都忠於皇上,而且還沒有文官那些臭毛病,明明他們自己都做不到的品德,卻偏偏要讓皇帝這麽做,明明他們自己一副大老爺的神情,卻要皇帝做那聖人,相比這些太監就純粹得多了,隻要皇帝喜歡,他們沒什麽做不到,辦不到的,從感情上來說,皇帝毫無疑問是喜歡太監的,選擇皇帝來對付文臣也是最合適不過了,久而久之這些太監也就有了實權了,有了太監的幫助,皇帝也就不用顧忌百官的反對和牽製,盡心所欲的辦自己喜歡的事,盡情享樂了,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所以縱觀大明一朝,皇帝基本上都是信任太監的,即便是後來崇禎皇帝除掉了大太監魏忠賢,也都沒有對太監幹淨殺絕。但這樣做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一個朝廷能夠維持下去,能夠長治久安,說到底還是得靠讀書人來治理,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有抱負,有能力,心係天下的讀書人,大明的天下才能順暢運行,政務才能得到合理貫徹,而皇室強行將自己的勢力安插進去,勢必會造成製度的破壞,宦官的職分本為皇帝的家奴,插手政治,無名無分,於法理不符,對政治秩序的破壞毫無疑問是巨大的,任何一個朝廷想要維持正常的運行,都要有一定的規則、秩序去遵守,一旦打破,那麽這個組織必然會亂了套,大明的宦官從一開始的“不及百人”到末期的總數超過兩萬;品秩從“五品至七品不等”到蟒袍加身,最高級的宦官地位與最高級的文武官員相埒;從“不識字”、“不得幹預政事”到“通文墨、曉古今”掌司禮監成為皇帝的政治秘書,其勢力一直處在膨脹的態勢之中,而其專權幹政的程度,亦是愈演愈烈說到底還是皇帝打破了規矩導致,至於宦官本人其實問題並不大,皇帝控製得好,就會有鄭和率舟師下南洋,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趾等由宦官負責的政治活動。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都能得到合理的運用,反過來說皇帝昏庸,那麽勢必造成的一連串的破壞,如魏忠賢就是最好的證明,他本是無賴出身,又不識字。因為與熹宗的乳母客氏是對食的夥伴而得以有機會見幸於熹宗,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上台之後,他先是大肆捕殺東林黨人,並恢複廷杖威嚇群臣以排除異己,而後又網羅親信,使宦豎閹黨盡掌朝廷大權。一時之間,他的親信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盡布朝堂之上。全國各地建起了大量他的生祠,朝臣都呼其為“九千歲”。在皇帝的聖旨上,都不敢直呼魏忠賢的名字,而以廠臣代之。魏忠賢的擅權專政、倒行逆施,終於使內外交患的明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十數年後覆滅在滿洲八旗的鐵蹄之下,若皇帝是明君,魏忠賢未必有這個機會,但從後世的結果上看,大明在成祖首開宦官幹政的惡端之後,宦官勢力在宣宗、英宗、憲宗、武宗、世宗、熹宗諸朝中逐步增強,太祖所立下的祖製也被一條條的打破,因皇帝唯恐他人篡奪自己的皇位。一般情況下,皇帝猜忌朝廷的文武外官,總防著他們有外心:但卻認為朝夕侍候在自己身邊百依百順、出身低下而又沒有後代的內官員可靠。而宦,官則往往利用在宮廷中的這種特殊地位,攫取極大的權力,甚至操縱帝上。這些人數量不多,但奴,性十足,狡黠陰險、殘忍狠毒。一旦成為皇帝的心腹,更是讒諂佞邪,毫無顧忌。他們結成死黨,挾持皇帝,假傳聖旨,賣官鬻爵,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甚至可以廢立以至殺死皇帝。而一旦皇帝沒有威信或過於幼小,便會去依靠從小跟他在一起生活的太,監,就會變成太,監,專,權,與想要爭奪皇位的大臣對抗。一旦有太,監,專,權的情況發生,便代表此時的朝廷是處在黑暗時期。其中以東漢、唐、明三代為最。秦朝的趙高,東漢的侯覽、張讓,唐代的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以及清代末年的李蓮英,鄒傑,都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這些莫不是因多通文墨、曉古今,他們變得逞其智巧,逢君作詐,漸漸掌握權勢,但先天性的差異,使他們在治理國家上,並不能與讀書人相提並論,從而使得朝政走上了一條不健康之路,大明後期的各種爭鬥這固然有文人的秉性,但不否認太監的勢力的涉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楊崢雖說對太監沒什麽惡感,但鑒於日後太監幹預政務所引發的種種弊端,在內心深處或多或少有些反對的意思。
見皇帝問自己的意見,倒也沒推脫的意思,一番思索後便站起身來說道:“這事兒微臣以為這事兒三位閣老所言甚是,我朝宦官較之前朝大有改進,但在權勢上卻也多了不少便利,先說這司禮監,司禮監的最高長官是掌印太監,隻有一人。下設秉筆太監幾人,專管批紅。秉筆太監中有一名負責管理東廠,稱“提督太監”,位居其他秉筆太監之上,稱為次輔。司禮監下設文書房,由掌房十員組成,協助掌印、秉筆太監處理通政司所進章奏、內閣票擬、皇帝的聖旨等,一旦他們有了批紅的權利,那麽他們事實上成為了皇權的代言人,通過“批紅”大權,可以暗中擴展勢力,對抗內閣,進而對抗整個官僚階層,東漢宦官專政可以說是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輪流坐莊,唐代宦官集團將勢力滲透到中央禁軍係統進而掌控朝政,所以大唐的太監可以“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日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而且還組建牙,隊,最後形成專權,甚至有立廢皇儲之大權,唐文宗甚至稱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漢獻帝。如此一來,皇帝主子反過來要看太監奴才的臉色,成了“兒皇帝”。權勢這個東西,在手的時候,或許不覺得,一旦丟出去,想要拿回來就不容易了。
見皇帝露出深思的神色,楊崢膽氣頓時大了不少,稍作醞釀後,繼續說道:“再說這司禮監掌管全部宦官,包括宦官的任命調動。其權力高度集中,隻對皇帝一人負責。明代宦官機構龐雜,在京師就有二十四衙門和廠衛係統。在地方上,也有鎮守太監、留守守備。其中最重要的有,南京守備、鳳陽皇陵守備,各省各軍事要塞的鎮守太監。南京、蘇州、杭州三地織造局,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市舶司,各地國家倉庫也歸宦官主管。英宗正統年間,司禮監還主要主管內廷宦官,各地宦官還是由皇帝親自指派,這無疑違背了官場的規矩,難免引起朝堂的震蕩,非但如此一旦司禮監掌握了批紅的權力,少不了有些宵小之人動了壞心思,到頭來吃虧的還不是皇上,就說這幾年吧,自從皇帝開始重用太監,相比洪武、永樂時年的太監人數,全國宦官人數激增,調派權力逐漸落到了司禮監太監手中。同時,對所有宦官的懲治大權,也是司禮監太監負責,這樣的後果,勢必給了宦官飛揚跋扈,勢焰熏天的底氣?”
聽到這兒皇帝,插上了一句,道:“太監權勢未必有這麽大,他們既沒有任命官員的權勢,也不掌握軍隊,如何能做到飛揚跋扈?楊愛卿你切莫信口胡說?”
楊崢似對這個問題早有研究,也沒在意皇帝略帶不滿的按口吻,笑著道:“皇上說的不錯,司禮監不是大明的吏部,沒有官員的任命權,也不是兵部,掌握不了將士的調動,但皇上忘了他們擁有司法大權啊,手中有東廠、有西廠,這兩個衙門有多麽厲害,就不用微臣細說了吧,掌握這兩個衙門的可都是司禮監,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司法大權進而控製朝政。”
皇帝嘴上雖不想承認,但不否認楊崢所說的是事實,明代因皇帝的需要,建立東廠,西廠,這些人廠公一直都是太監手裏,他們想要弄點動靜出來,也不是不可能,但皇帝並不擔心太監把握廠公,因為大明的兵製,實行衛所製度。中央設立五軍都督府作為最高軍事機關,各地設立衛所負責軍隊日常的訓練和管理。衛下設千戶所,千戶所下設百戶所,其長官分別是都指揮使、千戶、百戶。衛所之上設都指揮司,管轄幾個衛所。五軍都督府負責全國的日常軍事工作,兵部管軍官的任免和軍隊調遣。戰爭時期,將帥由皇帝親自任命,戰爭結束後將帥把軍隊帶回衛所,他的使命宣告結束。可見,明代皇帝對軍隊的分而治之,使得都督府有軍隊管理權,兵部擁有人事權和調動權,真正的指揮權在皇帝手中。任何一個人要想完全控製軍隊,都是不可能的,太監可以掌握東廠、西廠,但決不能掌握兵馬大權,所以在明代,太監說到底是皇帝的家奴,根本對皇帝構不成任何的威脅,相反他們想要作威作福,就必須死死的依附皇上,這也是為何在尋找平衡文官集團力量的時候,皇帝選的不是自己的外戚,也不是自己的兄弟,而是太監,就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威脅最小,而且還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他今日裝病是假,趁機提高太監的地位是真,才有了今日的這一番舉動,如今聽楊崢這一番話,不免有些動搖,楊崢的意思很明顯,太監參與政務表明看是沒什麽大問題,但這種以非正常手段插入政務,難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為了給自己正名,把握了權勢的太監勢必要進行各方麵的幹預,太監一旦得勢,民間往往相應掀起“自宮潮”,許多小康之家的兒子也忍痛自宮,以圖仕進,這確實是一條終南捷徑:讀書須受十年寒窗苦,自宮卻是一時痛終身富貴,比起讀書人他們的富貴來得太容易,難免就不知道愛惜了,太監作為保護自己的實力平衡文官集團是不錯的選擇的,但也僅止於此了,說到治國他們就比不上讀書人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隨著文官集團的日益強大,皇帝出於自身的顧慮,想要在與文官集團較量中獲得勝利,就得尋幫手,相比外戚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宦官就可靠了多了,這些太監大多數都忠於皇上,而且還沒有文官那些臭毛病,明明他們自己都做不到的品德,卻偏偏要讓皇帝這麽做,明明他們自己一副大老爺的神情,卻要皇帝做那聖人,相比這些太監就純粹得多了,隻要皇帝喜歡,他們沒什麽做不到,辦不到的,從感情上來說,皇帝毫無疑問是喜歡太監的,選擇皇帝來對付文臣也是最合適不過了,久而久之這些太監也就有了實權了,有了太監的幫助,皇帝也就不用顧忌百官的反對和牽製,盡心所欲的辦自己喜歡的事,盡情享樂了,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所以縱觀大明一朝,皇帝基本上都是信任太監的,即便是後來崇禎皇帝除掉了大太監魏忠賢,也都沒有對太監幹淨殺絕。但這樣做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一個朝廷能夠維持下去,能夠長治久安,說到底還是得靠讀書人來治理,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有抱負,有能力,心係天下的讀書人,大明的天下才能順暢運行,政務才能得到合理貫徹,而皇室強行將自己的勢力安插進去,勢必會造成製度的破壞,宦官的職分本為皇帝的家奴,插手政治,無名無分,於法理不符,對政治秩序的破壞毫無疑問是巨大的,任何一個朝廷想要維持正常的運行,都要有一定的規則、秩序去遵守,一旦打破,那麽這個組織必然會亂了套,大明的宦官從一開始的“不及百人”到末期的總數超過兩萬;品秩從“五品至七品不等”到蟒袍加身,最高級的宦官地位與最高級的文武官員相埒;從“不識字”、“不得幹預政事”到“通文墨、曉古今”掌司禮監成為皇帝的政治秘書,其勢力一直處在膨脹的態勢之中,而其專權幹政的程度,亦是愈演愈烈說到底還是皇帝打破了規矩導致,至於宦官本人其實問題並不大,皇帝控製得好,就會有鄭和率舟師下南洋,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趾等由宦官負責的政治活動。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都能得到合理的運用,反過來說皇帝昏庸,那麽勢必造成的一連串的破壞,如魏忠賢就是最好的證明,他本是無賴出身,又不識字。因為與熹宗的乳母客氏是對食的夥伴而得以有機會見幸於熹宗,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上台之後,他先是大肆捕殺東林黨人,並恢複廷杖威嚇群臣以排除異己,而後又網羅親信,使宦豎閹黨盡掌朝廷大權。一時之間,他的親信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盡布朝堂之上。全國各地建起了大量他的生祠,朝臣都呼其為“九千歲”。在皇帝的聖旨上,都不敢直呼魏忠賢的名字,而以廠臣代之。魏忠賢的擅權專政、倒行逆施,終於使內外交患的明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十數年後覆滅在滿洲八旗的鐵蹄之下,若皇帝是明君,魏忠賢未必有這個機會,但從後世的結果上看,大明在成祖首開宦官幹政的惡端之後,宦官勢力在宣宗、英宗、憲宗、武宗、世宗、熹宗諸朝中逐步增強,太祖所立下的祖製也被一條條的打破,因皇帝唯恐他人篡奪自己的皇位。一般情況下,皇帝猜忌朝廷的文武外官,總防著他們有外心:但卻認為朝夕侍候在自己身邊百依百順、出身低下而又沒有後代的內官員可靠。而宦,官則往往利用在宮廷中的這種特殊地位,攫取極大的權力,甚至操縱帝上。這些人數量不多,但奴,性十足,狡黠陰險、殘忍狠毒。一旦成為皇帝的心腹,更是讒諂佞邪,毫無顧忌。他們結成死黨,挾持皇帝,假傳聖旨,賣官鬻爵,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甚至可以廢立以至殺死皇帝。而一旦皇帝沒有威信或過於幼小,便會去依靠從小跟他在一起生活的太,監,就會變成太,監,專,權,與想要爭奪皇位的大臣對抗。一旦有太,監,專,權的情況發生,便代表此時的朝廷是處在黑暗時期。其中以東漢、唐、明三代為最。秦朝的趙高,東漢的侯覽、張讓,唐代的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以及清代末年的李蓮英,鄒傑,都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這些莫不是因多通文墨、曉古今,他們變得逞其智巧,逢君作詐,漸漸掌握權勢,但先天性的差異,使他們在治理國家上,並不能與讀書人相提並論,從而使得朝政走上了一條不健康之路,大明後期的各種爭鬥這固然有文人的秉性,但不否認太監的勢力的涉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楊崢雖說對太監沒什麽惡感,但鑒於日後太監幹預政務所引發的種種弊端,在內心深處或多或少有些反對的意思。
見皇帝問自己的意見,倒也沒推脫的意思,一番思索後便站起身來說道:“這事兒微臣以為這事兒三位閣老所言甚是,我朝宦官較之前朝大有改進,但在權勢上卻也多了不少便利,先說這司禮監,司禮監的最高長官是掌印太監,隻有一人。下設秉筆太監幾人,專管批紅。秉筆太監中有一名負責管理東廠,稱“提督太監”,位居其他秉筆太監之上,稱為次輔。司禮監下設文書房,由掌房十員組成,協助掌印、秉筆太監處理通政司所進章奏、內閣票擬、皇帝的聖旨等,一旦他們有了批紅的權利,那麽他們事實上成為了皇權的代言人,通過“批紅”大權,可以暗中擴展勢力,對抗內閣,進而對抗整個官僚階層,東漢宦官專政可以說是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輪流坐莊,唐代宦官集團將勢力滲透到中央禁軍係統進而掌控朝政,所以大唐的太監可以“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日後宦,官不但總領神策軍,而且還組建牙,隊,最後形成專權,甚至有立廢皇儲之大權,唐文宗甚至稱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漢獻帝。如此一來,皇帝主子反過來要看太監奴才的臉色,成了“兒皇帝”。權勢這個東西,在手的時候,或許不覺得,一旦丟出去,想要拿回來就不容易了。
見皇帝露出深思的神色,楊崢膽氣頓時大了不少,稍作醞釀後,繼續說道:“再說這司禮監掌管全部宦官,包括宦官的任命調動。其權力高度集中,隻對皇帝一人負責。明代宦官機構龐雜,在京師就有二十四衙門和廠衛係統。在地方上,也有鎮守太監、留守守備。其中最重要的有,南京守備、鳳陽皇陵守備,各省各軍事要塞的鎮守太監。南京、蘇州、杭州三地織造局,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市舶司,各地國家倉庫也歸宦官主管。英宗正統年間,司禮監還主要主管內廷宦官,各地宦官還是由皇帝親自指派,這無疑違背了官場的規矩,難免引起朝堂的震蕩,非但如此一旦司禮監掌握了批紅的權力,少不了有些宵小之人動了壞心思,到頭來吃虧的還不是皇上,就說這幾年吧,自從皇帝開始重用太監,相比洪武、永樂時年的太監人數,全國宦官人數激增,調派權力逐漸落到了司禮監太監手中。同時,對所有宦官的懲治大權,也是司禮監太監負責,這樣的後果,勢必給了宦官飛揚跋扈,勢焰熏天的底氣?”
聽到這兒皇帝,插上了一句,道:“太監權勢未必有這麽大,他們既沒有任命官員的權勢,也不掌握軍隊,如何能做到飛揚跋扈?楊愛卿你切莫信口胡說?”
楊崢似對這個問題早有研究,也沒在意皇帝略帶不滿的按口吻,笑著道:“皇上說的不錯,司禮監不是大明的吏部,沒有官員的任命權,也不是兵部,掌握不了將士的調動,但皇上忘了他們擁有司法大權啊,手中有東廠、有西廠,這兩個衙門有多麽厲害,就不用微臣細說了吧,掌握這兩個衙門的可都是司禮監,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司法大權進而控製朝政。”
皇帝嘴上雖不想承認,但不否認楊崢所說的是事實,明代因皇帝的需要,建立東廠,西廠,這些人廠公一直都是太監手裏,他們想要弄點動靜出來,也不是不可能,但皇帝並不擔心太監把握廠公,因為大明的兵製,實行衛所製度。中央設立五軍都督府作為最高軍事機關,各地設立衛所負責軍隊日常的訓練和管理。衛下設千戶所,千戶所下設百戶所,其長官分別是都指揮使、千戶、百戶。衛所之上設都指揮司,管轄幾個衛所。五軍都督府負責全國的日常軍事工作,兵部管軍官的任免和軍隊調遣。戰爭時期,將帥由皇帝親自任命,戰爭結束後將帥把軍隊帶回衛所,他的使命宣告結束。可見,明代皇帝對軍隊的分而治之,使得都督府有軍隊管理權,兵部擁有人事權和調動權,真正的指揮權在皇帝手中。任何一個人要想完全控製軍隊,都是不可能的,太監可以掌握東廠、西廠,但決不能掌握兵馬大權,所以在明代,太監說到底是皇帝的家奴,根本對皇帝構不成任何的威脅,相反他們想要作威作福,就必須死死的依附皇上,這也是為何在尋找平衡文官集團力量的時候,皇帝選的不是自己的外戚,也不是自己的兄弟,而是太監,就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威脅最小,而且還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他今日裝病是假,趁機提高太監的地位是真,才有了今日的這一番舉動,如今聽楊崢這一番話,不免有些動搖,楊崢的意思很明顯,太監參與政務表明看是沒什麽大問題,但這種以非正常手段插入政務,難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為了給自己正名,把握了權勢的太監勢必要進行各方麵的幹預,太監一旦得勢,民間往往相應掀起“自宮潮”,許多小康之家的兒子也忍痛自宮,以圖仕進,這確實是一條終南捷徑:讀書須受十年寒窗苦,自宮卻是一時痛終身富貴,比起讀書人他們的富貴來得太容易,難免就不知道愛惜了,太監作為保護自己的實力平衡文官集團是不錯的選擇的,但也僅止於此了,說到治國他們就比不上讀書人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