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想要維持一個江山的長治久安靠的還是讀書人,而不是一幫太監,一個朝廷一旦出現大麵積的太監把政務,都會出現政局的紊亂,一旦宦官掌權了,那麽這個朝代,也都無一例外的在短時間內滅亡了,秦因趙高指鹿為馬,二世而亡,東漢中後期後,多由幼主臨朝,政權多落入皇太後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後,不甘於外戚專權局麵,便依靠身邊的宦官發動政變,這樣,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團而操縱政權。由於宦官沒有社會基礎,沒有政治才幹,因而導致政治更加腐敗。比較正直的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團起而反對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進行反擊和鎮壓,因而導致了黨錮之禍,使東漢統治日趨腐敗,政局更加混亂。
唐代宦官專權是從唐中期開始的。安史之亂後,宦官因擁立有功而權力增大。後來又直接掌握了兵權,宦官開始幹政,最終敗壞了大唐的政務,將好好的一個江山弄得支離破碎,他可以不顧祖宗規矩信任太監,重用太監,但比起朱家的江山的延續而言,自己再能信任太監,也不想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讓人了,可皇家的安全難道就不要了麽,皇帝頓時變得猶豫起來。
楊士奇做了多年的內閣首輔,在揣摩皇帝的心思上,無人能比得上他,一看皇帝這神情,便知楊崢先前的一番話起到了作用了,之所以遲遲不說話,是內心還有些猶豫,這個時候就得來點猛料了,想到了這裏,他輕聲喊了聲,道:皇上,小人之情,猥險無顧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則無威,習而不疑,故昏君蔽於所昵,英主禍生所忽。玄宗以遷崩,憲、敬以弑殞,文以憂僨,至昭而天下亡矣。禍起開元,極於天祐,凶愎參會,黨類殲滅,王室從而潰喪;譬猶灼火攻蠹,蠹盡木焚,詎不哀哉!跡其殘氣不剛,柔情易遷,褻則無上,怖則生怨,借之權則專,為禍則迫而近,緩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勢也。如今太子還年幼,微臣還請皇上三思?”
楊士奇這話兒說得十分明顯,這些太監就是一幫小人,他們日日伴著皇上身邊,以各種法子獲取皇帝的信任,如果你是一位明主的話,他們會羈糜你,磨耗你。如果你是一位庸主的話,他們會控製你,支配你。如果你是一位昏君的話,他們會操縱你,掌握你。如果你壓根兒是傀儡,他們會折騰你,玩弄你,如果你成為障礙,他們會廢黜你,幹掉你,皇帝你不能因一時的好惡開了這個口子,你老人家是明君,明白是非,可太子還小啊,未必有明白是非的能力吧?“
宣宗最擔心的就是主少,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這個時候也是容易引起叛亂。如果把批紅權給了太監,權利太大,一叛亂就難收拾了,想到了這裏,皇帝眯著的雙眼立即睜了開來,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此事容朕再考慮考慮。”
這已是最好的結果,皇帝的性子是吃軟不吃硬,最見不得臣子不信任的眼神,一旦如此,這事兒就沒有半分商量的餘地,所以楊士奇知趣的不再說話,一屁股做回了繡墩上,放下了心口的石頭,三楊算是吐了一口氣,氣氛也變得愉快起來,說話兒也就隨意了些,沿著先前的太監的問題,楊士奇又說了些不痛不癢的話,讓氣氛徹底變得和睦了不少,一直沒說話的楊榮,忽的想起了一個關於太監的趣事兒,一時沒想到這樣的場合合適不合適,當眾說了出來,起先皇帝還能陪著一幹老臣說說笑笑,卻不想楊榮的趣事兒剛說完,皇帝的臉色就變了變,先前的氣氛頓時冷了場,眾人也不好說什麽,隻好尷尬的笑了幾聲了。
其實楊榮所說的趣事也不是什麽秘密,說的是五代十國的那會兒,南方有一個小朝廷史稱南漢。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劉岩割據一方,自稱皇帝,建都廣州,稱興王府。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國理論,認為一般人都有妻兒老小,既有妻兒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無私奉獻自己於皇上,而太監“無鳥一身輕”,故隻有太監最無私,沒有後顧之憂,必死命效力。傳位到他的孫子南漢王劉倀,更下了一紙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進士還是狀元出身,一律要閹割,達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化境之態,方能當官。這種截然不同的效果,沒少引起後世史官的辱罵,認為這南漢父子是昏君了,可皇帝卻不這麽看,在那個武將文人橫行的時代,皇帝的性命都得不到保障,能把一國的文武官員都變成太監,這個皇帝受到的威脅是何其多了,想到威脅,原先的讓太監掌批紅的念頭又動了幾分。
眼看再說下去,皇帝沒準兒又動了聯合太監的念頭,楊士奇急忙站起來不再給楊榮說話的機會,抱拳告退了,皇帝心頭雖對先前的事兒還存在幾分想法,可這會兒也不好說什麽,嗯了聲,就此作罷,眼看楊士奇等人都走到了門前,皇帝似又想起了什麽,衝著楊崢喊道:“楊愛卿,你且留下陪朕再說說話?”
就今日這氣氛,楊崢著實不想再留下,況且陪著皇帝說話,可不是陪自家媳婦,想怎麽說就怎麽說那麽簡單了,說得不好弄不好腦袋是要搬家的,所以沒事的時候,楊大人本著有多遠走多遠,絕不會往皇帝跟前湊了,此時看著楊士奇大步流星離去的身影好不羨慕,這可恨的老狐狸走都走了,臨走時還不忘回頭嘿嘿一笑,氣得楊大人差點沒當著皇帝的麵破口大罵起來。
總算是礙於身份,愣是忍住了這口氣,一臉不情願的走回了暖閣,皇帝似沒看到他一臉的不情願,待他在一旁落了座後,便問道:“楊愛卿批紅一事,朕真得不可交給司禮監麽?”
楊崢實在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繼續討論,要知道這宮中可是太監的底盤,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一番話會不會傳了出去,若說不能給,那幫太監還恨死自己,可要說能給,太監固然是對自己產生好感,可文官哪兒自己就別想立足了,所以這一番話就好比女人問自己與老媽同時掉入水中,作為丈夫的會去救水,根本是兩頭得罪人的事情。
可這話兒畢竟是皇帝問的,況且作為兩世為人的大明官員,在公在私上他都不希望皇帝把這個權勢交到一幫太監手中,大明太監的危害足以比肩漢唐了,容不得有半點馬虎,所以這話兒雖有些難說,但他還是硬著頭皮說了下去:“權力這東西,就好比是皇上口袋裏的銀子,手裏有的時候,看不到它的好處,可一旦沒有了,那可是寸步難行了,微臣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麽比自己去把握權力更來得安全?”
皇帝哈哈一陣大笑,道:“說得好,朕也是這麽想的?”
楊崢暗暗鬆了一口氣,生怕皇帝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好在皇帝並沒有這個意思,剛說了兩句,皇帝便轉移了話題,道:“愛卿看太子如何?”
楊崢沒想到皇帝沒頭沒腦的來了這麽一句,一時也摸不準皇帝的意思,輕聲道:“聖君之姿。”
“嗯,謬讚了。”皇帝淡淡一笑,眼裏湧出幾分笑意,很顯然對楊崢這一句“聖君之姿。”評價十分的滿意,喃喃道:“朕也是這麽看,隻不過太子年紀太小了,學習上還差點火候啊?朕想讓你來當太子的老師可好?”
楊崢不知皇帝心裏打什麽主意,給當今太子當老師,他相信這個念頭提出來,滿朝文武百官都想進來,哪怕是楊士奇等人也不例外,太子的老師可不光是一個稱號那麽簡單,在大明可是一種人脈資源了,縱觀大明的能拿得出手的大臣,通常情況下都是先做太子的老師,一旦老皇帝駕崩,繼位的太子大都會起用自己的老師,讓他們進入內閣或進入六部,所以在大明王師不可簡單以教師身份看待了,他們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有的權力資源,成為一個搶手貨,基於這樣,大明對帝師的要求也十分高,朱元璋登基之初,就有言明,取法於古,必擇其善者而從之。元人事不師古,設官不以任賢,惟其類是與,豈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效彼作中書令乎?”乃令詹同考東宮官,設少師、少傅、少保、詹事、率府使、諭德、讚善,賓客等官。
這表現了朱元璋的卓見遠識,詹事府官員對太子的影響最為直接,所以明太祖慎擇其人,常以勳舊大臣兼領其職。據《明史?唐鐸傳》記載,初置詹事院,太祖對吏部說:“輔導太子,必擇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唐鐸謹厚有德量,以為詹事,食尚書俸如故。”以後,凡東宮官缺,則命廷臣推舉孝義篤行之京官兼任,此後專門設置了衙門管理太子的事務機構叫詹事府,與之的官員,除了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賓客以外,還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諭德、讚善大夫,都以勳舊大臣兼領其職。又有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及讚讀等官,到後來還設置了一個左春坊專門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門。凡講臣、詞臣、史官這三種歸口翰林院管轄的文臣,都有資格獲選為太子師。凡選為太子師者,時人便以“儲相”待之,所以不少官是還能希望被老皇帝選中的,但要求太高,能入得基本上都是那些科場的佼佼者,似他這種連科場都沒走過的人是沒這個資格的,所以在這事兒上,他也從未想過,沒想到皇帝今日竟提出這種要求,一時不免有些茫然。
皇帝見他沒說話,淡淡一笑道:“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總不能被規矩給憋死不是,太祖不也是說過麽,古者不備其官,惟賢能是用。朕以廷臣有才望勳德者,兼東宮官,非無謂也,嚐慮廷臣與東宮官屬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謀,離間骨月(肉),其禍非細。若江充之事,可為明鑒。朕今立法,令省台都督府官兼東宮讚輔之職,父子一體,君臣一心,庶幾無相構患,太祖雖沒讀過什麽書,但認知旁人還是比不了的,他老人家早就告訴我們後世子孫,在太子的教育這個問題上,著重的是德才兼備,一個好的君王懂得愛惜百姓固然是好,可沒有處理政務的才華,到頭來也是一個庸君罷了,詹事府的教育雖不能說壞,但規矩上太多了,老師也多是照本宣科,以太子這個年紀,聖人的大道理他又能知道多少呢,聽多了反而不以為然,所以朕才有了這個心思,不怕告訴你,朕起先並沒有想到愛卿,讓朕下定決心讓愛卿做這個老師的,還是王振與宮中一幫太監的推薦?“
皇帝這一番話更是讓楊崢驚訝,遲疑了片刻,道:“王公公……?”
皇帝點了點頭道:“不錯,王先生說了,這宮中帝師才學是夠的,德才也是好的,但在教學上未必就好了,因他們身居要職,在照本宣科的時候,難免會將自己的意圖通過授課傳了出來,太子還小,容易受到影響,若是好的治國理念到也罷了,可若是別有用心,朕豈不是愧對了先祖?”
楊崢哦了聲,一臉似懂非懂的神情,猶豫了一會兒,大著膽子,道:“皇上莫要忘記過了,微臣如今也是兵部尚書,正兒八經的二品官兒,算得上是身居要職了,皇帝尋我做太子的授課老師,就不怕我也將自己的意圖傳授給了太子,從而影響了太子?”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唐代宦官專權是從唐中期開始的。安史之亂後,宦官因擁立有功而權力增大。後來又直接掌握了兵權,宦官開始幹政,最終敗壞了大唐的政務,將好好的一個江山弄得支離破碎,他可以不顧祖宗規矩信任太監,重用太監,但比起朱家的江山的延續而言,自己再能信任太監,也不想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讓人了,可皇家的安全難道就不要了麽,皇帝頓時變得猶豫起來。
楊士奇做了多年的內閣首輔,在揣摩皇帝的心思上,無人能比得上他,一看皇帝這神情,便知楊崢先前的一番話起到了作用了,之所以遲遲不說話,是內心還有些猶豫,這個時候就得來點猛料了,想到了這裏,他輕聲喊了聲,道:皇上,小人之情,猥險無顧藉,又日夕侍天子,狎則無威,習而不疑,故昏君蔽於所昵,英主禍生所忽。玄宗以遷崩,憲、敬以弑殞,文以憂僨,至昭而天下亡矣。禍起開元,極於天祐,凶愎參會,黨類殲滅,王室從而潰喪;譬猶灼火攻蠹,蠹盡木焚,詎不哀哉!跡其殘氣不剛,柔情易遷,褻則無上,怖則生怨,借之權則專,為禍則迫而近,緩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勢也。如今太子還年幼,微臣還請皇上三思?”
楊士奇這話兒說得十分明顯,這些太監就是一幫小人,他們日日伴著皇上身邊,以各種法子獲取皇帝的信任,如果你是一位明主的話,他們會羈糜你,磨耗你。如果你是一位庸主的話,他們會控製你,支配你。如果你是一位昏君的話,他們會操縱你,掌握你。如果你壓根兒是傀儡,他們會折騰你,玩弄你,如果你成為障礙,他們會廢黜你,幹掉你,皇帝你不能因一時的好惡開了這個口子,你老人家是明君,明白是非,可太子還小啊,未必有明白是非的能力吧?“
宣宗最擔心的就是主少,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這個時候也是容易引起叛亂。如果把批紅權給了太監,權利太大,一叛亂就難收拾了,想到了這裏,皇帝眯著的雙眼立即睜了開來,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此事容朕再考慮考慮。”
這已是最好的結果,皇帝的性子是吃軟不吃硬,最見不得臣子不信任的眼神,一旦如此,這事兒就沒有半分商量的餘地,所以楊士奇知趣的不再說話,一屁股做回了繡墩上,放下了心口的石頭,三楊算是吐了一口氣,氣氛也變得愉快起來,說話兒也就隨意了些,沿著先前的太監的問題,楊士奇又說了些不痛不癢的話,讓氣氛徹底變得和睦了不少,一直沒說話的楊榮,忽的想起了一個關於太監的趣事兒,一時沒想到這樣的場合合適不合適,當眾說了出來,起先皇帝還能陪著一幹老臣說說笑笑,卻不想楊榮的趣事兒剛說完,皇帝的臉色就變了變,先前的氣氛頓時冷了場,眾人也不好說什麽,隻好尷尬的笑了幾聲了。
其實楊榮所說的趣事也不是什麽秘密,說的是五代十國的那會兒,南方有一個小朝廷史稱南漢。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劉岩割據一方,自稱皇帝,建都廣州,稱興王府。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國理論,認為一般人都有妻兒老小,既有妻兒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無私奉獻自己於皇上,而太監“無鳥一身輕”,故隻有太監最無私,沒有後顧之憂,必死命效力。傳位到他的孫子南漢王劉倀,更下了一紙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進士還是狀元出身,一律要閹割,達到“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化境之態,方能當官。這種截然不同的效果,沒少引起後世史官的辱罵,認為這南漢父子是昏君了,可皇帝卻不這麽看,在那個武將文人橫行的時代,皇帝的性命都得不到保障,能把一國的文武官員都變成太監,這個皇帝受到的威脅是何其多了,想到威脅,原先的讓太監掌批紅的念頭又動了幾分。
眼看再說下去,皇帝沒準兒又動了聯合太監的念頭,楊士奇急忙站起來不再給楊榮說話的機會,抱拳告退了,皇帝心頭雖對先前的事兒還存在幾分想法,可這會兒也不好說什麽,嗯了聲,就此作罷,眼看楊士奇等人都走到了門前,皇帝似又想起了什麽,衝著楊崢喊道:“楊愛卿,你且留下陪朕再說說話?”
就今日這氣氛,楊崢著實不想再留下,況且陪著皇帝說話,可不是陪自家媳婦,想怎麽說就怎麽說那麽簡單了,說得不好弄不好腦袋是要搬家的,所以沒事的時候,楊大人本著有多遠走多遠,絕不會往皇帝跟前湊了,此時看著楊士奇大步流星離去的身影好不羨慕,這可恨的老狐狸走都走了,臨走時還不忘回頭嘿嘿一笑,氣得楊大人差點沒當著皇帝的麵破口大罵起來。
總算是礙於身份,愣是忍住了這口氣,一臉不情願的走回了暖閣,皇帝似沒看到他一臉的不情願,待他在一旁落了座後,便問道:“楊愛卿批紅一事,朕真得不可交給司禮監麽?”
楊崢實在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繼續討論,要知道這宮中可是太監的底盤,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一番話會不會傳了出去,若說不能給,那幫太監還恨死自己,可要說能給,太監固然是對自己產生好感,可文官哪兒自己就別想立足了,所以這一番話就好比女人問自己與老媽同時掉入水中,作為丈夫的會去救水,根本是兩頭得罪人的事情。
可這話兒畢竟是皇帝問的,況且作為兩世為人的大明官員,在公在私上他都不希望皇帝把這個權勢交到一幫太監手中,大明太監的危害足以比肩漢唐了,容不得有半點馬虎,所以這話兒雖有些難說,但他還是硬著頭皮說了下去:“權力這東西,就好比是皇上口袋裏的銀子,手裏有的時候,看不到它的好處,可一旦沒有了,那可是寸步難行了,微臣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麽比自己去把握權力更來得安全?”
皇帝哈哈一陣大笑,道:“說得好,朕也是這麽想的?”
楊崢暗暗鬆了一口氣,生怕皇帝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好在皇帝並沒有這個意思,剛說了兩句,皇帝便轉移了話題,道:“愛卿看太子如何?”
楊崢沒想到皇帝沒頭沒腦的來了這麽一句,一時也摸不準皇帝的意思,輕聲道:“聖君之姿。”
“嗯,謬讚了。”皇帝淡淡一笑,眼裏湧出幾分笑意,很顯然對楊崢這一句“聖君之姿。”評價十分的滿意,喃喃道:“朕也是這麽看,隻不過太子年紀太小了,學習上還差點火候啊?朕想讓你來當太子的老師可好?”
楊崢不知皇帝心裏打什麽主意,給當今太子當老師,他相信這個念頭提出來,滿朝文武百官都想進來,哪怕是楊士奇等人也不例外,太子的老師可不光是一個稱號那麽簡單,在大明可是一種人脈資源了,縱觀大明的能拿得出手的大臣,通常情況下都是先做太子的老師,一旦老皇帝駕崩,繼位的太子大都會起用自己的老師,讓他們進入內閣或進入六部,所以在大明王師不可簡單以教師身份看待了,他們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有的權力資源,成為一個搶手貨,基於這樣,大明對帝師的要求也十分高,朱元璋登基之初,就有言明,取法於古,必擇其善者而從之。元人事不師古,設官不以任賢,惟其類是與,豈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效彼作中書令乎?”乃令詹同考東宮官,設少師、少傅、少保、詹事、率府使、諭德、讚善,賓客等官。
這表現了朱元璋的卓見遠識,詹事府官員對太子的影響最為直接,所以明太祖慎擇其人,常以勳舊大臣兼領其職。據《明史?唐鐸傳》記載,初置詹事院,太祖對吏部說:“輔導太子,必擇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唐鐸謹厚有德量,以為詹事,食尚書俸如故。”以後,凡東宮官缺,則命廷臣推舉孝義篤行之京官兼任,此後專門設置了衙門管理太子的事務機構叫詹事府,與之的官員,除了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賓客以外,還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諭德、讚善大夫,都以勳舊大臣兼領其職。又有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及讚讀等官,到後來還設置了一個左春坊專門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門。凡講臣、詞臣、史官這三種歸口翰林院管轄的文臣,都有資格獲選為太子師。凡選為太子師者,時人便以“儲相”待之,所以不少官是還能希望被老皇帝選中的,但要求太高,能入得基本上都是那些科場的佼佼者,似他這種連科場都沒走過的人是沒這個資格的,所以在這事兒上,他也從未想過,沒想到皇帝今日竟提出這種要求,一時不免有些茫然。
皇帝見他沒說話,淡淡一笑道:“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總不能被規矩給憋死不是,太祖不也是說過麽,古者不備其官,惟賢能是用。朕以廷臣有才望勳德者,兼東宮官,非無謂也,嚐慮廷臣與東宮官屬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謀,離間骨月(肉),其禍非細。若江充之事,可為明鑒。朕今立法,令省台都督府官兼東宮讚輔之職,父子一體,君臣一心,庶幾無相構患,太祖雖沒讀過什麽書,但認知旁人還是比不了的,他老人家早就告訴我們後世子孫,在太子的教育這個問題上,著重的是德才兼備,一個好的君王懂得愛惜百姓固然是好,可沒有處理政務的才華,到頭來也是一個庸君罷了,詹事府的教育雖不能說壞,但規矩上太多了,老師也多是照本宣科,以太子這個年紀,聖人的大道理他又能知道多少呢,聽多了反而不以為然,所以朕才有了這個心思,不怕告訴你,朕起先並沒有想到愛卿,讓朕下定決心讓愛卿做這個老師的,還是王振與宮中一幫太監的推薦?“
皇帝這一番話更是讓楊崢驚訝,遲疑了片刻,道:“王公公……?”
皇帝點了點頭道:“不錯,王先生說了,這宮中帝師才學是夠的,德才也是好的,但在教學上未必就好了,因他們身居要職,在照本宣科的時候,難免會將自己的意圖通過授課傳了出來,太子還小,容易受到影響,若是好的治國理念到也罷了,可若是別有用心,朕豈不是愧對了先祖?”
楊崢哦了聲,一臉似懂非懂的神情,猶豫了一會兒,大著膽子,道:“皇上莫要忘記過了,微臣如今也是兵部尚書,正兒八經的二品官兒,算得上是身居要職了,皇帝尋我做太子的授課老師,就不怕我也將自己的意圖傳授給了太子,從而影響了太子?”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