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慎重的考察和試用,把帝位禪讓給虞舜。虞舜繼承了帝堯的良好作風,任用九官十二牧,也出現了天下太平的景象。天下事,可以隻由一個人說了算,卻不可能隻靠一個人治理好。個人的能力再強,即使像堯、舜這樣聖明的君主,也必須依靠賢臣的輔佐才能成功。後人常說堯、舜無為而天下治,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用人得當的緣故,還有許多平日根本難以理解的道理,經過楊大人的一番說教,他非但能明白,而且還有自己不錯的體悟,況且楊先生模樣周正,說話也風趣,教學上更是不拘一格,許多別開生麵的教學風格,著實讓他歡喜不易,這種教學風格比起些端著架子,板著臉,授其課來隻知道一板一眼的風格,他更喜歡,也更能接受楊大人的這種教學方式,所以楊大人授課不過才幾個月的功夫,竟成了太子最喜歡的先生了,即便是照顧多年的王先生也要退居第二了。這種表現平日裏與王先生的交談之中,沒少提起,王振並非是個容易記仇的人,但危機感還是頗強的,他子宮入宮,摸爬滾打了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今日的地位,可以說太子是他實現自己心頭抱負的最大的希望,自然不想自己的地位不如其他人了,眼看太子對於楊崢授課讚口不絕,王先生不得不在這上麵花費一番心思了,通過研究,他發現楊大人的授課,其實水平並不高,且多采用故事寓人的手段,用在小孩子身上倒也沒什麽,但問題是這樣的教學方式難免顯得單薄了些,若麵對尋常人家的孩子,這麽做也沒什麽,可授課的不是王子王孫,便是太子,非富即貴,日後也是大有作為的人兒,學得的東西,自然不能太過簡單了,若不然也用不著那些大學士月月來授課了,說到底還是為了在學問上給太子更深入一些,看到了這一點,王先生便開始思索了,單說學問他自比不上那些大學士,對於四書五經的理解,治國之道的經驗,他都沒法與大學士相比,可他也算是做過老師的人,在教學經驗上,無疑要比大學士,甚至是比楊崢要高一些,他很清楚自己的學生喜歡什麽,自己該說些什麽,看明白了這一點,他決議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大學士的四書五經考究個人學問的教學方式他做不了,楊大人這種以圖畫入手,配以故事,加上自己的個人見解,循環漸進,加以引導的教學方士,他略帶不屑,思來想去這事兒還得從太子身上著手,他的教學說到底是為了太子,有了這種想法,這幾個月來,他仔細琢磨,倒也想到了一個別開生麵的法子來,那便是給太子傳授帝王之術。
帝王之術中的那個術其實就是一個術——“心術。古往今來為了這個帝王之道,倒也有留下了不少經驗,隻是礙於這個多是打打殺殺,算計人的勾當,正兒八經的大學士並不願意,在他們看來,所謂的帝王之道,就是一道成為明君的大道,身處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應常存節儉的美德,隻有這樣,才不會傷財害民,壞政敗國;尤其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之後,就更應該時時事事以節儉為準繩來警戒自己,否則,國運就要衰微,社稷也必定傾覆。古代的聖王,雖然智慧高超,才能卓越,但都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為自己身份尊貴就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也不會因為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所以他們對此不屑一顧,所以曆史上能傳授帝王之道的多半不是有功名的人,要麽是道士,要麽是隱於世間的世外高人,這種人可遇不可求,往往數百年來碰不上一個,所以帝王追求的大道之術並不多,更別說有人對此傳授了。發現了這一點,王先生可謂是十分歡喜,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裏,不動神色的將這一套差不多被世人忘記的帝王之道的學問好生研究了一番,鑒於太子還年幼,太過高深的《陰符經》和《鬼穀子》他不敢說,隻挑了《韓非子》與《商君書》,尤以《韓非子》為重點,一來這本書把道理都說透了,帝王之道並非玄之又玄的東西,整理起來也容易了許多,太子也容易接受,其次,《韓非子》許多道理也是針對國事,最能看出效果,與他的目的不謀而合,經過一番籌劃,他自問對《韓非子》學有所得,這幾日有意無意的開始授課聽聽反應。
一個月前,他傳授的是帝王的治國之術,按照他的意思,明君治國都以平靜而又謙讓為珍寶。不親自操勞事務而知道了臣子的笨拙與巧妙;不親自謀略思考而知道臣子辦事的吉凶與福禍。所以帝王不必發表意見,應讓臣子很好地提出政見;不必規定事情的要求,而讓臣子做出更多的功效。臣子提出主張,君主握之以契,事情做了以後,君主握之以符,像用契符一樣對臣子加以驗證,考核言行是否相符,,作為賞罰的根據。所以臣子向君主陳述主張,君主要根據陳述而交給適當的任務,根據交給的任務責求應有的功效。取得的功效與交給的任務相符,完成的任務與陳述的主張相合,就給予獎賞;功效與任務不合,任務與主張相聲違,就予以懲罰。賢明君主的原則,不容許臣了陳述的主張與事實不符。所以賢明的君主施行獎賞的時候溫潤得像及時雨一樣,百姓都蒙受到他的恩澤;君主施行懲罰的時候,威嚴的就像雷霆地一樣,即使神聖之人也不逃避。所以賢明的君主不隨便給人獎賞,也不任意免除刑罰。隨便獎賞,群臣就會懈怠,免除刑罰,奸臣就會胡作非為。因此確實有功勞,即使是疏遠卑賤之人也一定要給予獎賞;如果確實有錯,即使是親近喜愛之人也一定要嚴懲。這樣一來,疏遠卑賤之人就不致於懈怠,親近喜愛之人就不敢驕橫了。本隻是試探,卻不想太子聽了竟十分喜歡,就連外廷的大學士偶有聽聞也給予了讚揚,太子的肯定無疑給了王先生莫大的鼓舞,從此對於《韓非子》越發看重起來,記過數月的整理與推敲,他竟統籌出帝王控製統禦臣一的方法有七種,君主需要明察的隱秘情況有六種。所謂七術就是七種禦下的方法:一是從各人方麵參驗、觀察;二是必須懲罰以顯示君主的威嚴;三是對盡國效忠的人一定兌現獎賞;四是逐一聽取意見,督促他們行動;五是發出可疑的詔令,詭詐地驅使臣子;六是掌握了事實反而詢問臣子;七是故意說反話,做逆理的事情來刺探臣子,這七種方法是君主所需要使用的禦製之術。所謂六微就是六種隱藏微妙的情況:一是君主把權勢供給臣下;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而臣下供用外力謀私;三是臣下假托類似的事蒙騙君主;四是君臣利害關係彼此相反;五是等級名分上下混亂導致內部爭權奪利;六是敵國設謀按他們的意圖任免大臣。
七術之一參觀。君主觀察言行與聽取意見不反複參照驗證就無法了解真正情況聽信某一個就會被臣子蒙蔽。讓權力相當的雙方臣子參政為敵。
七術之二必罰。君主太仁慈,法製就建立不起來;君主威嚴不足,臣下就會侵犯君主。因此刑罰不堅決執行,法律命令就不能推行。
七術之三賞譽。賞賜和榮譽輕而又不兌現,臣子就不會為為君主盡力,賞賜和榮譽重而又守信用,臣子就會為君主賣命。(人人都見利之所在,無真正意義上的勇士和忠誠)
七術之四一聽。君主一一聽取意見,愚蠢和聰明就不會紛亂;善於督責臣子,臣子的優劣就不會混雜不清。此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道理。
七術之五詭使。君主多次召見人臣,久待身邊而不作用他們,別人會以為他接受了君主的特別旨意,奸邪的人就會像鹿受驚而逃走。派別人去查問其它的事情,臣下就不敢謀私利。
七術之六挾智。掌握了已經知道的事去問臣下,那麽不知道的事也就知道了;深入地了解一件事,許多隱藏不明的事都會變得清楚明白。
七術之七倒言。用說倒話做反事來試探懷疑不決的事,奸邪的情況就可以了解到。
六微之一權借。君主的權勢不能借給別人。君主失去一份權勢,臣下就把它作為百倍的權勢利用。所以臣下能憑借君主的權勢,力量就強大;力量強大,朝廷內外就被他利用;朝廷內外被他利用,那麽君主就會被他蒙蔽。
六微之二利異。君主和大臣的利益不同,所以大臣沒有誰忠誠,大臣的利益得到了,君主的利益卻丟失了。因此奸臣召敵國的軍隊除掉國內的對手,提出外交上的事來迷惑君主,如果能獲取私人的利益,就不顧及國家的禍患。
六微之三似類。臣下假托類似的事來蒙蔽君主,這就是君主的誅罰不當,大臣能夠謀取私利的原因。
六微之四有反。事情發生了,如果有益處,君主就應當主持它;如果有害處,一定要從反麵來考察它。所以英明的君主考慮事情,對國家有害,就察言觀色看誰在其中得利,臣子受害就要考察他的對立麵。
六微之五參疑。被人們爭奪的權勢地位,是禍亂和的根源,因此英明的君主對此十分慎重。
六微之六廢置。敵國努力追求的事,在於使人觀察錯亂辦事不當;君主不仔細考察,就會按敵國的意圖任免大臣。施用計謀的話就用廟攻。七術和六微法一出,便備受肯定,就連當今聖上也認為,這七術和六微法是帝王最有力的總結,並且讓王先生定時給太子授課,有了這個保障,王先生的大名,才不至於那麽慘淡,雖說如今在太子的心目中依舊比不上說故事的楊大人,但總算好過幾位大學士,也算是揚眉吐氣了一番,今日本沒有他的課,隻是礙於這幾個月來,名聲一直在楊大人之下,或多或少有些不滿,加上這幾日他對《韓非子》研究越來越透徹,有意趁著幾個機會賣弄一番,也好趁機搬回幾分臉麵,卻不想被楊大人給碰上了,難免有幾分尷尬。
好在楊大人也不是小氣之人,雖說碰上了這等尷尬之事,楊大人卻隻是笑了笑,道:“公公今日的授課實在太過精彩,我實在不忍心走出來,隻是我再不走出來,今日就算是曠工了,本朝當太子的老師的可不少,還沒聽說過有誰曠工的,我也不好壞了規矩不是?”
一番話入情入理,更是讓王振慚愧不已,同時也有幾分感激,要知道今日的這局麵,換做是其他的大學士少不了要記恨在心,縱然有大度的也難免會譏諷一番,似這般為自己開解的,楊崢還是頭一個。
這是,太子道:“楊先生也認為今日先生之課有道理麽?”
此話一出,王振頓時抬起了頭,一雙三角眼射出期盼的光芒。
楊崢淡淡一笑,對於王振今日所說的一切,他還是讚同的,無論是宇文泰與蘇大人的以反治反,還是漢武帝的外儒內法說到底都是特定的環境下,中國古代帝王所運用的一種手段而言,至於成果有好有壞,單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其實很難說,但就以曆史長河存在的長短來說,外儒內法毫無疑問延續了數千年,的確是帝王最佳的手段,但要說這手段一定適應當下,楊崢就有些不讚同了,麵對著太子的疑問,王振的期待,楊大人不慌不忙的一笑,然後正色對太子道:“王公公所說帝王當以外儒內法家為根本,這話兒有些道理,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數千年來,唐宗宋祖都延續了這法子,這說明這法子的確是帝王不二法寶!”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帝王之術中的那個術其實就是一個術——“心術。古往今來為了這個帝王之道,倒也有留下了不少經驗,隻是礙於這個多是打打殺殺,算計人的勾當,正兒八經的大學士並不願意,在他們看來,所謂的帝王之道,就是一道成為明君的大道,身處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應常存節儉的美德,隻有這樣,才不會傷財害民,壞政敗國;尤其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之後,就更應該時時事事以節儉為準繩來警戒自己,否則,國運就要衰微,社稷也必定傾覆。古代的聖王,雖然智慧高超,才能卓越,但都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為自己身份尊貴就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也不會因為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所以他們對此不屑一顧,所以曆史上能傳授帝王之道的多半不是有功名的人,要麽是道士,要麽是隱於世間的世外高人,這種人可遇不可求,往往數百年來碰不上一個,所以帝王追求的大道之術並不多,更別說有人對此傳授了。發現了這一點,王先生可謂是十分歡喜,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裏,不動神色的將這一套差不多被世人忘記的帝王之道的學問好生研究了一番,鑒於太子還年幼,太過高深的《陰符經》和《鬼穀子》他不敢說,隻挑了《韓非子》與《商君書》,尤以《韓非子》為重點,一來這本書把道理都說透了,帝王之道並非玄之又玄的東西,整理起來也容易了許多,太子也容易接受,其次,《韓非子》許多道理也是針對國事,最能看出效果,與他的目的不謀而合,經過一番籌劃,他自問對《韓非子》學有所得,這幾日有意無意的開始授課聽聽反應。
一個月前,他傳授的是帝王的治國之術,按照他的意思,明君治國都以平靜而又謙讓為珍寶。不親自操勞事務而知道了臣子的笨拙與巧妙;不親自謀略思考而知道臣子辦事的吉凶與福禍。所以帝王不必發表意見,應讓臣子很好地提出政見;不必規定事情的要求,而讓臣子做出更多的功效。臣子提出主張,君主握之以契,事情做了以後,君主握之以符,像用契符一樣對臣子加以驗證,考核言行是否相符,,作為賞罰的根據。所以臣子向君主陳述主張,君主要根據陳述而交給適當的任務,根據交給的任務責求應有的功效。取得的功效與交給的任務相符,完成的任務與陳述的主張相合,就給予獎賞;功效與任務不合,任務與主張相聲違,就予以懲罰。賢明君主的原則,不容許臣了陳述的主張與事實不符。所以賢明的君主施行獎賞的時候溫潤得像及時雨一樣,百姓都蒙受到他的恩澤;君主施行懲罰的時候,威嚴的就像雷霆地一樣,即使神聖之人也不逃避。所以賢明的君主不隨便給人獎賞,也不任意免除刑罰。隨便獎賞,群臣就會懈怠,免除刑罰,奸臣就會胡作非為。因此確實有功勞,即使是疏遠卑賤之人也一定要給予獎賞;如果確實有錯,即使是親近喜愛之人也一定要嚴懲。這樣一來,疏遠卑賤之人就不致於懈怠,親近喜愛之人就不敢驕橫了。本隻是試探,卻不想太子聽了竟十分喜歡,就連外廷的大學士偶有聽聞也給予了讚揚,太子的肯定無疑給了王先生莫大的鼓舞,從此對於《韓非子》越發看重起來,記過數月的整理與推敲,他竟統籌出帝王控製統禦臣一的方法有七種,君主需要明察的隱秘情況有六種。所謂七術就是七種禦下的方法:一是從各人方麵參驗、觀察;二是必須懲罰以顯示君主的威嚴;三是對盡國效忠的人一定兌現獎賞;四是逐一聽取意見,督促他們行動;五是發出可疑的詔令,詭詐地驅使臣子;六是掌握了事實反而詢問臣子;七是故意說反話,做逆理的事情來刺探臣子,這七種方法是君主所需要使用的禦製之術。所謂六微就是六種隱藏微妙的情況:一是君主把權勢供給臣下;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而臣下供用外力謀私;三是臣下假托類似的事蒙騙君主;四是君臣利害關係彼此相反;五是等級名分上下混亂導致內部爭權奪利;六是敵國設謀按他們的意圖任免大臣。
七術之一參觀。君主觀察言行與聽取意見不反複參照驗證就無法了解真正情況聽信某一個就會被臣子蒙蔽。讓權力相當的雙方臣子參政為敵。
七術之二必罰。君主太仁慈,法製就建立不起來;君主威嚴不足,臣下就會侵犯君主。因此刑罰不堅決執行,法律命令就不能推行。
七術之三賞譽。賞賜和榮譽輕而又不兌現,臣子就不會為為君主盡力,賞賜和榮譽重而又守信用,臣子就會為君主賣命。(人人都見利之所在,無真正意義上的勇士和忠誠)
七術之四一聽。君主一一聽取意見,愚蠢和聰明就不會紛亂;善於督責臣子,臣子的優劣就不會混雜不清。此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道理。
七術之五詭使。君主多次召見人臣,久待身邊而不作用他們,別人會以為他接受了君主的特別旨意,奸邪的人就會像鹿受驚而逃走。派別人去查問其它的事情,臣下就不敢謀私利。
七術之六挾智。掌握了已經知道的事去問臣下,那麽不知道的事也就知道了;深入地了解一件事,許多隱藏不明的事都會變得清楚明白。
七術之七倒言。用說倒話做反事來試探懷疑不決的事,奸邪的情況就可以了解到。
六微之一權借。君主的權勢不能借給別人。君主失去一份權勢,臣下就把它作為百倍的權勢利用。所以臣下能憑借君主的權勢,力量就強大;力量強大,朝廷內外就被他利用;朝廷內外被他利用,那麽君主就會被他蒙蔽。
六微之二利異。君主和大臣的利益不同,所以大臣沒有誰忠誠,大臣的利益得到了,君主的利益卻丟失了。因此奸臣召敵國的軍隊除掉國內的對手,提出外交上的事來迷惑君主,如果能獲取私人的利益,就不顧及國家的禍患。
六微之三似類。臣下假托類似的事來蒙蔽君主,這就是君主的誅罰不當,大臣能夠謀取私利的原因。
六微之四有反。事情發生了,如果有益處,君主就應當主持它;如果有害處,一定要從反麵來考察它。所以英明的君主考慮事情,對國家有害,就察言觀色看誰在其中得利,臣子受害就要考察他的對立麵。
六微之五參疑。被人們爭奪的權勢地位,是禍亂和的根源,因此英明的君主對此十分慎重。
六微之六廢置。敵國努力追求的事,在於使人觀察錯亂辦事不當;君主不仔細考察,就會按敵國的意圖任免大臣。施用計謀的話就用廟攻。七術和六微法一出,便備受肯定,就連當今聖上也認為,這七術和六微法是帝王最有力的總結,並且讓王先生定時給太子授課,有了這個保障,王先生的大名,才不至於那麽慘淡,雖說如今在太子的心目中依舊比不上說故事的楊大人,但總算好過幾位大學士,也算是揚眉吐氣了一番,今日本沒有他的課,隻是礙於這幾個月來,名聲一直在楊大人之下,或多或少有些不滿,加上這幾日他對《韓非子》研究越來越透徹,有意趁著幾個機會賣弄一番,也好趁機搬回幾分臉麵,卻不想被楊大人給碰上了,難免有幾分尷尬。
好在楊大人也不是小氣之人,雖說碰上了這等尷尬之事,楊大人卻隻是笑了笑,道:“公公今日的授課實在太過精彩,我實在不忍心走出來,隻是我再不走出來,今日就算是曠工了,本朝當太子的老師的可不少,還沒聽說過有誰曠工的,我也不好壞了規矩不是?”
一番話入情入理,更是讓王振慚愧不已,同時也有幾分感激,要知道今日的這局麵,換做是其他的大學士少不了要記恨在心,縱然有大度的也難免會譏諷一番,似這般為自己開解的,楊崢還是頭一個。
這是,太子道:“楊先生也認為今日先生之課有道理麽?”
此話一出,王振頓時抬起了頭,一雙三角眼射出期盼的光芒。
楊崢淡淡一笑,對於王振今日所說的一切,他還是讚同的,無論是宇文泰與蘇大人的以反治反,還是漢武帝的外儒內法說到底都是特定的環境下,中國古代帝王所運用的一種手段而言,至於成果有好有壞,單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其實很難說,但就以曆史長河存在的長短來說,外儒內法毫無疑問延續了數千年,的確是帝王最佳的手段,但要說這手段一定適應當下,楊崢就有些不讚同了,麵對著太子的疑問,王振的期待,楊大人不慌不忙的一笑,然後正色對太子道:“王公公所說帝王當以外儒內法家為根本,這話兒有些道理,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數千年來,唐宗宋祖都延續了這法子,這說明這法子的確是帝王不二法寶!”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