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年,唐玄宗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唐玄宗把《道德經》列入科舉考試,並注釋推廣《道德經》,應該是務實之舉,以提高治國水平。唐玄宗也曾說注疏《道德經》的宗旨是“取之於真,不崇其教,理國之要,可不然乎”。很少玄理的探討,更少宗教性的詞語,從務實主義出發,著重闡述的是治國理身的理論。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時,也大力倡導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術,注重德治,一邊輕徭薄賦,一邊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麵,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調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曾在《貞觀政要》中,如此敘述了他治國的深切體會:“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唐太宗還在詔令中曾說:“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百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唐太宗甚至關心起老百姓的婚配問題,據《新唐書?太宗本紀》載:貞觀元年,“下令老百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以上者沒有配偶的,由州縣政府以禮為他們聘娶;因家庭貧困而沒有經濟能力婚配者,鄉裏的富人以及親戚共同出資操辦”。唐玄宗李隆基也竭力推崇道家思想,在其親撰《禦注道德真經》和《禦注道德真經疏》中,他寫道:“順天之時,順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則群臣輻湊,賢與不肖各盡其用,君得所以製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國無為之道也。”宋代因為沒能統一,在選擇路子上,采用了儒家治國,最終亡於儒家之上,登到大明的時候,朱元璋治國的路子又重新走回了漢武帝定下的路子。


    在開國初期,朱元璋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養生息”政策,並親自注解《道德經》並在《禦注道德經》序中說,自己即位以來,迫切了解前代聖人的治國哲理,“自即位以來,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晝遑遑,慮穹蒼之切”。於是問道多人,終於發現《道德經》,認為此書“盡皆明理,其文淺而意奧”。他反複體會,想試注釋,“用神盤桓其書久之,以一己之見,似乎頗識,意欲試注,以遺方來。恐今後人笑,於是弗果”。他認為此書價值重大,因此注之,“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術也。故悉朕之丹衷,盡其智慮,意利後人,是特注耳。“朱元璋早期的無為而治,使得大明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文化相對繁榮,國力強盛,為日後的永宣盛世奠定了基礎。朱棣以藩王之位取得天下,在遵循祖宗製度上多有突破,但早年朱元璋定下的路子,卻沒有多大的改變,基本上延續了初期的路子,後來的帝王多有改變,但這個路子基本上沒有改變,前期以無為治天下,到後期則實現儒家人治,走上維護皇權的路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的治國路子是演化了宇文泰與蘇大人的以反治反的加強版,正是外儒內法統治術的必然產物。使得從西漢後的法律都披上了一層“外儒”的仁德外衣,使一切法律都找到了倫理依托。翻開曆朝曆代的律書,可以發現,開頭都冠冕堂皇地戴著一頂仁德的倫理樣式的帽子。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麵,可以為統治者的包庇縱容犯罪留下後路,又為法律向每個社會細胞延伸提供了方便之門。隻要是統治者不願懲罰的人,皇帝或者地方官吏都可以輕鬆地“宥”之,給予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這麽做,不僅不會有“枉法”的責任,反而顯示出統治者的寬厚仁慈,體恤下情。而當作為社會細胞的家族出現罪犯時,統治者又可以將某個家族成員的罪刑放大為整個家族的罪刑:族內未能很好地執行禮教,以致出此敗類!於是滅九族、連座等酷刑都可堂而皇之地用上。“滿門抄斬”就是以此為依據得以執行起來的。與此同時,這種儒法結合的統治方式,還可以延伸到封建宗法社會的每個細胞組織之中,特別是封建集權統治的後期,國家將法製“下放”到宗族,族長有權采取法律的手段懲罰族人,而法律這時保護的不是族人的利益,而是宗族製度的穩定:隻要族長認為有錯,就可以到宗祠裏對族人實施懲處。私設公堂在封建社會裏之所以不被看出犯罪,原因正在於此。但不可否認,這法子卻是比名目張膽的蘇大人以反治反要高明了許多,隻因在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王振這一番話說給外麵的那些大臣聽,自然算不上如何高明,可對於太子與二皇子來說,這些話兒就是至理名言了,果然這次看到了非但是太子一臉的崇拜,就連二皇子眼裏也是滿滿的星星。


    太子道:“先生之言與帝王而言,是難得好東西,可與百姓而言,怕是欺人的?”


    “好家夥。”站在花叢後的楊大人恨不得為這句話兒叫聲好,如太子所言,所謂的外儒內法,實則是曆代帝王掛羊頭賣狗肉為實現自己的權勢的手段而已,說得好聽點,這叫帝王之道,說得不好聽那就是皇帝在騙人,非但皇帝在騙人,全國的上上下下的文武官員都跟著騙人了。


    麵對這樣的尖銳的問題,不要說楊崢這個擁有二十一世紀不該如何做答,就是本朝最博學多才的翰林學院的學士未必能解答地了。


    楊大人將目光看向了王先生,事實上這會兒不光光是他,太子,二皇子以及幾位聽得津津有味的王侯公孫也將目光看向了王振。


    王先生神情不變,隔著花叢楊大人甚至能感受到王先生渾身散發的某種自信,明知道太子的這個問題有些尖銳,可楊大人仍能感覺得出來,這問題王先生一定能給出答案來。


    果然,王先生對著太子頷了頷首,神情之中多了幾分欣慰,似是對太子今日的表現十分的滿意,略一沉吟道:“奴婢問太子,何為王道,何為霸道?”


    太子一愣,顯然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做答,倒是一旁的二皇子反應快,道:“這個我知道,楊先生說了,所謂王道,便是先王治天下之道。”


    王先生點了點頭,道:“二皇子果然聰穎,奴婢鬥膽再問一句,何為霸道?”


    這下太子算是回過神來了,興奮的舉起小手道:“這個孤知道,荀子曰,故明其不並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是這個意思麽?”


    王先生道:“不錯,便是這個道理!”頓了頓王振繼續說道:“王道是先王治天下之道,霸道則是天下無王霸主,奴婢鬥膽敢問太子,若是你選,你當選何道?”


    太子淡淡一笑,道:“孤是大明的太子,日後繼承的祖宗江山,所行的是先王的治天下之道,選的自然是王道!”


    王振大聲道:“說得好,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這便是天底下最大的王道與霸道了,方才殿下說以外儒內法是欺騙,這個奴婢不否認,可千百年來,自漢武帝開始,帝王治國,那個不是講究個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理、智的四端道德。殿下想想若是這天下的百姓,能真正掌握天理,恪守三綱,並擁有“五常”,在人們的生活中,都能有惻隱之心、行恭敬、知羞恥、辨是非、守忠信,殿下的江山必將會安定和諧,既如此,又何必在乎這是不是欺騙百姓的伎倆,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這便是王道的作用了,太子是大明儲君,將來坐了天下,還得講究刑名、術數,注重實效的法家思想,才能使自己擁有絕對權力,有效地駕馭臣下,至於百姓,儒家的那一套規矩足夠他們安分守己!至於兩者如何使用,那就看太子殿下對權勢的把握了!”


    太子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卻是沒啃聲,一旁的二皇子則仰著一張小臉問道:“先生,是不是學會了外儒內法就能當一個好皇帝?”


    王振以無比自信的口吻道:“當然!你看明君如漢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還有本朝的太祖、成祖以及當今聖上,那個不是用的這種手段,隻要手段高明就能做明君?”


    “是這樣麽?”二皇子嘀咕了聲,忽的將臉麵看向了花叢道:“楊先生你說呢?”


    王振真自鳴得意,聽得腳步聲才知有人來,一聽楊先生,王振的臉頓時漲得通紅,要知道今日這課程根本不是他來上的,可他趁著楊崢來晚了便壞了規矩,本想趁著楊大人尚未來之前,自己賣弄完了,好溜之大吉,縱然楊崢問起來,也可以你來晚了這個理由搪塞過去,以兩人的交情,他相信楊崢不太會計較,可當麵抓住就不一樣了,一來,這表明人家根本就沒來晚,二來,自己此舉有砸人飯碗的意思,以王振的厚臉皮,此時此刻一張老臉也漲得通紅。


    對於王振這一番心思,楊崢心知肚明,太監的權勢大半是來自皇帝的,但凡有點野心的太監沒有不在巴結上花點心思的,太子是未來的皇帝,作為有理想,有野心的王先生沒有道理不巴結,況且太子年幼,受到影響最大的還是平日裏的老師,可以說能否在太子心裏多擁有一點地位,就看各位老師平日裏的表現了,要說以王振多年陪伴太子的情誼,滿朝文武百官無人能及,若是放在往日,王先生倒也不必如此,可近日情況卻有些不同了,自從聽了楊崢的一次講課後,太子便對這位年輕的老師多了幾分讚揚,尤其是前幾日,朝廷奉楊大人之命,將其編寫的《帝鑒圖說》印製成冊,送到了太子府,由於內容取唐太宗以古為鑒之意,“溯唐虞以迄漢、唐、宋理亂興衰、得失可為勸戒者,條其事百餘,各因事繪圖,係之說,將《資治通鑒》上麵故事,畫成一幅幅圖畫,然後給太子看,太子方在衝齡,語取易曉,對這些讀物自然十分喜歡,加上楊大人有意教導,每日先給太子說一個故事,然後加上自己的理解,讓太子自己去理解古人的對錯得失,最後將古往今來的帝王的道理給說了出來,單說資質而言,太子讀書並不聰穎,許多方麵反而不如二皇子來的快,那些文武大臣平日裏授的四書五經,《資治通鑒》、《貞觀政要》根本聽不明白,有些縱然勉強明白了,也是一知半解,並不能深入,可楊崢通過這一幅幅的字畫,把曆代為君者的道德,道理,治國的本事用最淺顯生動的語言,給講解了出來,那些平日裏不能理解的道理,太子竟一下子明白了,就比如說,這第一篇《任賢圖治》就讓他明白了,身為帝王的堯,把自己信得過的得力助手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人派到各地指導農業生產,還親自走訪五嶽,尋找德才兼備的接班人。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