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沉吟了片刻,在楊崢目光等待下,楊士奇吐了口氣,道“這個老夫也不知該如何說,自古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朝局最是容易生亂子,隋文帝,宋太祖可都是趁著人家孤兒寡母謀取了皇位,我朝雖防範甚嚴,但未必就沒有野心的人,太子還年幼,老夫也老了,再也經不起折騰,有生之年隻想大明能穩穩當當,皇上一代性子儒雅,心係百姓,一手開創的盛世也必會延續下去,所以如今的大明最需要皇上的時候,隻可惜皇上身子本就有恙,當以靜養才對,可皇上卻劍走偏鋒,寵幸道士、吃丹藥,欲望不知節製,這樣下去便是鐵打的身子骨也承受不住,更何況是皇上的身子骨並不是鐵打的,如何能長久……?”
鐵一般的事實,讓楊崢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剛才他說過,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也不例外,無論是他如何否認,再怎麽掩飾當初他在彭家是活得多麽的逍遙快活,都難以改變宣宗對他的這份知遇之恩,這些年他固然有兩世為人想做些有意大明好事想法,但也不否認這其中沒有報恩的意思,所謂女為知己者容,視為知己者死,這句話古往今來其實都沒有多大的改變,因此在內心深處,他是希望自己這個朋友能活得更好,哪怕比自己生命更長久,隻可惜現實就是現實,縱然他是兩世為人也難以改變生命走向終結,他答應楊士奇擇日勸說宣宗,一方麵被楊士奇的忠君愛國之心所感動,另一方麵也是想盡一盡朋友的情誼,算是為了那份知遇之恩了。
“你也不要太悲觀!”楊崢歎了聲,從臉上擠出幾分笑容來道:“皇上雖荒唐,但也不是毫無主見之人,待明日我入了宮中,憑著你所說的什麽情分,恩情、功勳了把該勸的話兒一股腦兒勸說了,我跟著皇上說了這麽多話,還被沒皇上拒絕過呢,就算皇上不聽退一步說,大明不是還有你老麽,旁人我是不知,你我可是一清二楚的,胸中的韜略不亞於任何人,大明在你手中風雨了幾十年,還不是越走越好麽!”
“你謬讚了。”楊士奇神色並無多大的喜悅,這些年身居高位,這樣的話兒每日不知聽了多少,就連皇上偶爾也說上幾句,更別說那些離了遠的朝廷命官了,對於讚揚,這位四朝老臣早已練就了一番風雨不動安如山了,聞言隻是頷了頷首,算是認可了楊崢的讚揚道:“老夫也不怕你笑話,說雄心,說報複即便是老夫今日年過七旬,仍是雄心萬丈,恨不得在這位置上再幹他個十年二十年,老夫也不是戀舊宰輔這個權勢,你也知道人活到了老夫這把年紀,什麽功名利祿早已看淡了,官場這座圍城,還不如老夫農家的小院來得舒坦,可即便是如此,老夫仍舊不肯走還是想多看看這座江山,隻希望它能走得再好一些,再穩當一些,再強大的一些,百姓的日子再好過一些,胸中的抱負再能實現一些,洪武爺的時候,官兒做的是品德,永樂爺的時,官兒不過是聽話的奴才吧,唯有仁宗的時候,咱們大明的官兒才算個人,才能好好將胸中所學一一展現出來,這份恩情世人能忘,老夫能忘麽,不能啊,所以老夫才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隻可惜,單靠老夫區區一人,論才學,論見識都難以做好這些,好在老天爺眷顧,老夫身旁有楊榮、楊溥這等誌同道合的朋友,還有楊小弟,正是有你們的支持與信任,這十年來老夫才將一展胸中所學,老夫相信,就算他日老夫去了,這大明的江山也不會敗下來,這幾年說國事,著實沒做什麽,可要說人才上,老夫倒有幾分自豪,算上小兄弟你這個最大的人才,於謙、劉中敷、鄺野、金濂、陳鎰、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驥,這些可都是經國之才,老夫留下你們,也算是對得起先帝了,他日老夫致仕,將這位置讓給你,老夫這一生算是圓滿了!”
“好端端的說這些做什麽,弄得跟生離死別似的,不知道還以為你這是交代後事呢?”楊崢淡淡一笑,算是打破略帶感傷的氣氛。
楊士奇哈哈一笑,道:“這倒是,老夫還想繼續幹幾年呢?”
楊崢道:“衝著你這身子骨再幹十年沒問題,別以為我不知道,這幾日可瞞著蘇雪姐沒少去一品居啊,那桃兒姑娘還不錯吧?”
楊士奇哈哈一笑,道:“就你知道得多,這不是說皇上的事,怎麽就扯到老夫的頭上了!明日可是你的重頭戲?你可好生準備才好?”
楊崢點了點頭道:“楊大哥請放心,小弟也是知那輕重的人,既答應了就盡心盡力,隻是這事兒在皇上可不在我,未必能一舉說服皇上。”
楊士奇道:“盡人事,看天命,我相信不管是我,滿朝文武百官也不會對你說什麽的。”
楊崢道:“那就好!”
兩人就明日勸說的細節有細細斟酌了一番,直到華燈初上,楊崢才帶著幾分醉意返回了府上。
第二日一早,天色尚未大亮,一向要人催促的楊大人便早早起來了,穿戴整齊,便坐上了轎子,往宮中趕去。
剛到了宮門口遞上了牌子,就他聽得那侍衛道:“皇上有令,今日誰也不見?”
“誰也不見?”收回牌子的楊大人微微吃了一驚,本朝因有朱元璋做了榜樣,所以後來的皇帝的都十分重視政務,除了每年春節、自己的生辰、以及中秋幾個特殊的節日裏,皇上會早早給出指令,不接見外臣陪陪家人外,大多數都會精於政務的,宣宗登基十年,祖宗的這個規矩延續的極好,十年從未沒出現過懈怠政務的情景,他怕自己說什麽勸說,皇上不願意見自己,特意給了一個公務的理由,目的就是趁著說正經事的時候,拐彎抹角的勸說幾句,沒想到那侍衛看都沒看,就給出了不見的口令,這讓他不免有些動怒,礙於自己的身份也不好計較,湊上去又細說了一番,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自己這是正經事的大事,皇上不可能不見,定是你的話兒沒傳到,勞煩你再進去傳一趟。
那侍衛一副聽不懂的模樣,待楊崢把好話兒說盡了,他仍舊是那句話,皇上有令,今日誰也不見,楊大人請回。
自從做了這個兵部尚書後,楊崢自問自己的脾氣性子好了許多,見誰都是一副笑眯眯的神情,任誰看了都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脾氣變了並不表示沒脾氣,往日陪著笑臉,那是自己的身份擺在哪兒,大紅的官袍,胸前的禽獸就是最好的說明,許多時候用不著他如何說,別人也都會心領神會,久而久之,年少的那點脾氣也隨之不見了蹤影,不見了並不表示消除了,隻是隱藏了而已,眼看自己好話歹話說了一籮筐,這可恨的小廝愣是不開竅,隱藏的怒火頓時如同火山噴發一樣席卷在心口,眼看就要衝著那一臉無辜的侍衛噴發而出,就在這時,聽得一個聲音道:“這不是楊大人麽,怎麽?這麽早來見皇上啊?”
楊崢循聲望去,隻見寬闊的城門內,王振身著一身蟒袍緩緩走了出來,神情從容而優雅,看到楊崢忙迎了出來。
楊崢一看王振,頓時大喜不等王振走出來,伸手一把將他的手腕抓住,急切的道:“王公公,你來了就好了,勞煩公公幫忙進去給皇上通報一聲,就說楊崢有要緊的事情想要見皇上一麵,讓我進一趟宮。”
王振眼裏閃過一絲警惕之色,三角眼裏出的光芒,不動神色地看了楊崢一眼,道:“如今天下太平,楊大人還能有什麽要緊的事情非得見了皇上說?”
這話兒若是擱在洪武時,不被人罵上一句幹政的話兒才怪,可如今畢竟不是洪武一朝,太監從幕後走到台前,已成了必然趨勢,楊崢也懶得去計較這些,可王振這一問還真就他問住了,要說這要緊之事,不過是一個臨時的借口而已,當真讓他說出來還真沒什麽大事,隨著安南,四川、樂安州、瓦刺、韃靼的戰亂平息,他這個兵部尚書,還真沒什麽要緊的大事入宮當著皇上的麵去說,可話一說出口了,也不好再換個理由,隻好硬著頭皮說下去,想起昨晚楊士奇說起江西官員上報匪首曾子良最近活動猖獗,大有鬧事的意向,這事雖說還沒準確的消息,但自己這個兵部尚書的確有權過問,尋皇上商議也不是不可,想到此處便將這個借口對王振說了。
王振是宮中老太監,本身就對這些建功立業的事情十分的向往,平日裏或多或少也聽說一些,這曾子良名頭不大,但事情卻鬧騰得不小,洪武十六年,永新、龍泉人民揭竿而起,起義領袖自稱順天王,曾打敗江西都指揮同知戴宗仁率領的明軍,起義堅持到第二年三月,才被申國公征南副將軍鄧鎮所鎮壓。洪武二十二年,贛州農民夏三舉行起義,眾至數萬人,並與湖廣地區農民相聯絡,聲勢浩大。明朝特派東川侯胡海為總兵官,普定侯陳桓為左副將軍,靖寧侯葉升為右副將軍,率領三萬三千五百人前往鎮壓,起義被平定。宣德六年永新縣艾長胞聚眾起義,抗拒官府,殺死官吏。宣德九年,永豐縣民夏九旭率眾三千起義,在大盤山立營紮寨。夏九旭被殺後,起義部眾由曾子良領導,並聚集永豐、新湖廣地區。洪武十一年六月,湖廣五開民吳奤兒發動起義,明靖州衛指揮僉事過興率三百人前去鎮壓,被起義軍打敗,過興父子被殺。十一月,明朝以辰州衛指揮楊仲名為總兵官率軍前往圍剿,起義軍作戰失利,吳奤兒在人民的掩護下得以逃脫,回到家鄉秘密活動,積聚力量。到洪武十八年六月再次起兵,“稱鏟平王,古州十二長官司悉應之,號二十萬”。明廷聞訊大震,急派信國公湯和為征蠻將軍,江夏侯周德興、都督同知湯醴為副,會合楚王的護衛隊,號稱二十萬大軍,將起義鎮壓。永樂七年,李法良在湘潭發動起義。成祖即位後,在北京修建皇宮,所用木料多采自南方各省。永樂四年,吏部侍郎師逵在湖南役使十萬民工入山采木,使不少人喪生。李法良起義後,應役伐木的民工紛紛參加。起義軍轉戰至江西安福縣,遭到明軍堵截,再至吉水,被明軍鎮壓,但在這些匪首當中,唯獨曾子良狡猾無比,朝廷多次圍剿都未能將其剿滅,但勢力卻大不如從前,部下多隱藏與江西山川之中,已多年沒聽到動靜,這次江西連年水旱,官府振恤遲了些日子,這廝抓住了機會,以大盤山(在今江西樂安縣西北,綿延數十裏,跨新淦、永豐二縣界)為根據地起事,自號永順王,部下達三萬餘人。朝廷屢次招撫都未成功,但也給出了致命的打擊,本以為這廝要躲一陣子,卻不想這廝竟不知死活,再次趁機鬧事,對於這些軍國大事,王振心頭略知一二,自然對楊崢的說法沒了懷疑。
“按說這事兒是一件大事,咱家該為大人入宮走一趟,可今日咱家是有心無力,實話告訴你吧,皇上,皇上他根本不在皇宮,大人就算進去了,也見不著皇上……?”王振左右看了一眼,將楊崢拉到了一旁,壓低著聲音道。
“什麽?“楊崢吃了一驚,好一會兒才道:”好端端怎麽出宮了,皇上可沒這個習慣啊?“
王振道:“誰說不是麽,咱家今日來給皇上收拾文房四寶,就聽宮中的太監說了,皇上就今日一早就跟著劉寧出宮了!”
、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鐵一般的事實,讓楊崢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剛才他說過,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也不例外,無論是他如何否認,再怎麽掩飾當初他在彭家是活得多麽的逍遙快活,都難以改變宣宗對他的這份知遇之恩,這些年他固然有兩世為人想做些有意大明好事想法,但也不否認這其中沒有報恩的意思,所謂女為知己者容,視為知己者死,這句話古往今來其實都沒有多大的改變,因此在內心深處,他是希望自己這個朋友能活得更好,哪怕比自己生命更長久,隻可惜現實就是現實,縱然他是兩世為人也難以改變生命走向終結,他答應楊士奇擇日勸說宣宗,一方麵被楊士奇的忠君愛國之心所感動,另一方麵也是想盡一盡朋友的情誼,算是為了那份知遇之恩了。
“你也不要太悲觀!”楊崢歎了聲,從臉上擠出幾分笑容來道:“皇上雖荒唐,但也不是毫無主見之人,待明日我入了宮中,憑著你所說的什麽情分,恩情、功勳了把該勸的話兒一股腦兒勸說了,我跟著皇上說了這麽多話,還被沒皇上拒絕過呢,就算皇上不聽退一步說,大明不是還有你老麽,旁人我是不知,你我可是一清二楚的,胸中的韜略不亞於任何人,大明在你手中風雨了幾十年,還不是越走越好麽!”
“你謬讚了。”楊士奇神色並無多大的喜悅,這些年身居高位,這樣的話兒每日不知聽了多少,就連皇上偶爾也說上幾句,更別說那些離了遠的朝廷命官了,對於讚揚,這位四朝老臣早已練就了一番風雨不動安如山了,聞言隻是頷了頷首,算是認可了楊崢的讚揚道:“老夫也不怕你笑話,說雄心,說報複即便是老夫今日年過七旬,仍是雄心萬丈,恨不得在這位置上再幹他個十年二十年,老夫也不是戀舊宰輔這個權勢,你也知道人活到了老夫這把年紀,什麽功名利祿早已看淡了,官場這座圍城,還不如老夫農家的小院來得舒坦,可即便是如此,老夫仍舊不肯走還是想多看看這座江山,隻希望它能走得再好一些,再穩當一些,再強大的一些,百姓的日子再好過一些,胸中的抱負再能實現一些,洪武爺的時候,官兒做的是品德,永樂爺的時,官兒不過是聽話的奴才吧,唯有仁宗的時候,咱們大明的官兒才算個人,才能好好將胸中所學一一展現出來,這份恩情世人能忘,老夫能忘麽,不能啊,所以老夫才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隻可惜,單靠老夫區區一人,論才學,論見識都難以做好這些,好在老天爺眷顧,老夫身旁有楊榮、楊溥這等誌同道合的朋友,還有楊小弟,正是有你們的支持與信任,這十年來老夫才將一展胸中所學,老夫相信,就算他日老夫去了,這大明的江山也不會敗下來,這幾年說國事,著實沒做什麽,可要說人才上,老夫倒有幾分自豪,算上小兄弟你這個最大的人才,於謙、劉中敷、鄺野、金濂、陳鎰、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驥,這些可都是經國之才,老夫留下你們,也算是對得起先帝了,他日老夫致仕,將這位置讓給你,老夫這一生算是圓滿了!”
“好端端的說這些做什麽,弄得跟生離死別似的,不知道還以為你這是交代後事呢?”楊崢淡淡一笑,算是打破略帶感傷的氣氛。
楊士奇哈哈一笑,道:“這倒是,老夫還想繼續幹幾年呢?”
楊崢道:“衝著你這身子骨再幹十年沒問題,別以為我不知道,這幾日可瞞著蘇雪姐沒少去一品居啊,那桃兒姑娘還不錯吧?”
楊士奇哈哈一笑,道:“就你知道得多,這不是說皇上的事,怎麽就扯到老夫的頭上了!明日可是你的重頭戲?你可好生準備才好?”
楊崢點了點頭道:“楊大哥請放心,小弟也是知那輕重的人,既答應了就盡心盡力,隻是這事兒在皇上可不在我,未必能一舉說服皇上。”
楊士奇道:“盡人事,看天命,我相信不管是我,滿朝文武百官也不會對你說什麽的。”
楊崢道:“那就好!”
兩人就明日勸說的細節有細細斟酌了一番,直到華燈初上,楊崢才帶著幾分醉意返回了府上。
第二日一早,天色尚未大亮,一向要人催促的楊大人便早早起來了,穿戴整齊,便坐上了轎子,往宮中趕去。
剛到了宮門口遞上了牌子,就他聽得那侍衛道:“皇上有令,今日誰也不見?”
“誰也不見?”收回牌子的楊大人微微吃了一驚,本朝因有朱元璋做了榜樣,所以後來的皇帝的都十分重視政務,除了每年春節、自己的生辰、以及中秋幾個特殊的節日裏,皇上會早早給出指令,不接見外臣陪陪家人外,大多數都會精於政務的,宣宗登基十年,祖宗的這個規矩延續的極好,十年從未沒出現過懈怠政務的情景,他怕自己說什麽勸說,皇上不願意見自己,特意給了一個公務的理由,目的就是趁著說正經事的時候,拐彎抹角的勸說幾句,沒想到那侍衛看都沒看,就給出了不見的口令,這讓他不免有些動怒,礙於自己的身份也不好計較,湊上去又細說了一番,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自己這是正經事的大事,皇上不可能不見,定是你的話兒沒傳到,勞煩你再進去傳一趟。
那侍衛一副聽不懂的模樣,待楊崢把好話兒說盡了,他仍舊是那句話,皇上有令,今日誰也不見,楊大人請回。
自從做了這個兵部尚書後,楊崢自問自己的脾氣性子好了許多,見誰都是一副笑眯眯的神情,任誰看了都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脾氣變了並不表示沒脾氣,往日陪著笑臉,那是自己的身份擺在哪兒,大紅的官袍,胸前的禽獸就是最好的說明,許多時候用不著他如何說,別人也都會心領神會,久而久之,年少的那點脾氣也隨之不見了蹤影,不見了並不表示消除了,隻是隱藏了而已,眼看自己好話歹話說了一籮筐,這可恨的小廝愣是不開竅,隱藏的怒火頓時如同火山噴發一樣席卷在心口,眼看就要衝著那一臉無辜的侍衛噴發而出,就在這時,聽得一個聲音道:“這不是楊大人麽,怎麽?這麽早來見皇上啊?”
楊崢循聲望去,隻見寬闊的城門內,王振身著一身蟒袍緩緩走了出來,神情從容而優雅,看到楊崢忙迎了出來。
楊崢一看王振,頓時大喜不等王振走出來,伸手一把將他的手腕抓住,急切的道:“王公公,你來了就好了,勞煩公公幫忙進去給皇上通報一聲,就說楊崢有要緊的事情想要見皇上一麵,讓我進一趟宮。”
王振眼裏閃過一絲警惕之色,三角眼裏出的光芒,不動神色地看了楊崢一眼,道:“如今天下太平,楊大人還能有什麽要緊的事情非得見了皇上說?”
這話兒若是擱在洪武時,不被人罵上一句幹政的話兒才怪,可如今畢竟不是洪武一朝,太監從幕後走到台前,已成了必然趨勢,楊崢也懶得去計較這些,可王振這一問還真就他問住了,要說這要緊之事,不過是一個臨時的借口而已,當真讓他說出來還真沒什麽大事,隨著安南,四川、樂安州、瓦刺、韃靼的戰亂平息,他這個兵部尚書,還真沒什麽要緊的大事入宮當著皇上的麵去說,可話一說出口了,也不好再換個理由,隻好硬著頭皮說下去,想起昨晚楊士奇說起江西官員上報匪首曾子良最近活動猖獗,大有鬧事的意向,這事雖說還沒準確的消息,但自己這個兵部尚書的確有權過問,尋皇上商議也不是不可,想到此處便將這個借口對王振說了。
王振是宮中老太監,本身就對這些建功立業的事情十分的向往,平日裏或多或少也聽說一些,這曾子良名頭不大,但事情卻鬧騰得不小,洪武十六年,永新、龍泉人民揭竿而起,起義領袖自稱順天王,曾打敗江西都指揮同知戴宗仁率領的明軍,起義堅持到第二年三月,才被申國公征南副將軍鄧鎮所鎮壓。洪武二十二年,贛州農民夏三舉行起義,眾至數萬人,並與湖廣地區農民相聯絡,聲勢浩大。明朝特派東川侯胡海為總兵官,普定侯陳桓為左副將軍,靖寧侯葉升為右副將軍,率領三萬三千五百人前往鎮壓,起義被平定。宣德六年永新縣艾長胞聚眾起義,抗拒官府,殺死官吏。宣德九年,永豐縣民夏九旭率眾三千起義,在大盤山立營紮寨。夏九旭被殺後,起義部眾由曾子良領導,並聚集永豐、新湖廣地區。洪武十一年六月,湖廣五開民吳奤兒發動起義,明靖州衛指揮僉事過興率三百人前去鎮壓,被起義軍打敗,過興父子被殺。十一月,明朝以辰州衛指揮楊仲名為總兵官率軍前往圍剿,起義軍作戰失利,吳奤兒在人民的掩護下得以逃脫,回到家鄉秘密活動,積聚力量。到洪武十八年六月再次起兵,“稱鏟平王,古州十二長官司悉應之,號二十萬”。明廷聞訊大震,急派信國公湯和為征蠻將軍,江夏侯周德興、都督同知湯醴為副,會合楚王的護衛隊,號稱二十萬大軍,將起義鎮壓。永樂七年,李法良在湘潭發動起義。成祖即位後,在北京修建皇宮,所用木料多采自南方各省。永樂四年,吏部侍郎師逵在湖南役使十萬民工入山采木,使不少人喪生。李法良起義後,應役伐木的民工紛紛參加。起義軍轉戰至江西安福縣,遭到明軍堵截,再至吉水,被明軍鎮壓,但在這些匪首當中,唯獨曾子良狡猾無比,朝廷多次圍剿都未能將其剿滅,但勢力卻大不如從前,部下多隱藏與江西山川之中,已多年沒聽到動靜,這次江西連年水旱,官府振恤遲了些日子,這廝抓住了機會,以大盤山(在今江西樂安縣西北,綿延數十裏,跨新淦、永豐二縣界)為根據地起事,自號永順王,部下達三萬餘人。朝廷屢次招撫都未成功,但也給出了致命的打擊,本以為這廝要躲一陣子,卻不想這廝竟不知死活,再次趁機鬧事,對於這些軍國大事,王振心頭略知一二,自然對楊崢的說法沒了懷疑。
“按說這事兒是一件大事,咱家該為大人入宮走一趟,可今日咱家是有心無力,實話告訴你吧,皇上,皇上他根本不在皇宮,大人就算進去了,也見不著皇上……?”王振左右看了一眼,將楊崢拉到了一旁,壓低著聲音道。
“什麽?“楊崢吃了一驚,好一會兒才道:”好端端怎麽出宮了,皇上可沒這個習慣啊?“
王振道:“誰說不是麽,咱家今日來給皇上收拾文房四寶,就聽宮中的太監說了,皇上就今日一早就跟著劉寧出宮了!”
、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