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前來傳消息的太監一看三位楊大人從府邸上走了出來,頓時鬆了一口氣,這樣一來自己可以少跑幾趟了,大半夜的,從皇宮趕往天子街,再趕往棋盤街還不得累得夠嗆,所以對於三人同時走出楊家府邸顯得十分的歡喜。
楊士奇擔心朝局,一看那傳消息的太監,一把拉著他的手腕問道:“皇上到底怎麽樣了,為何突然就不省人事了,可請了太醫入宮?”
那太監也是個聰明人,自己可不像那些跟宮外的他官兒,得罪了人,大不了丟了官帽,隨時走人,自己是太監自從入了宮,一輩子就離不開這皇宮了,想要在這宮中活得好點,最要緊的就是懂得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今日出來的時候,一早就有人對他囑托了,這紫禁城的天要變了,從今兒起這紫禁城就屬於太子了,想要活下去,乾清宮的那一幕權當沒看見,就算是首輔大人問起來也是一問三不知了,所以他低著頭從容地應道:“這個小人可不知?”
楊士奇對這太監的回答有些不滿,怒道:“你不知為何知道來這兒傳旨。”
那太監道:“小人本也不知道的,是娘娘讓小人來的,小人就來了。”
“你是說孫皇後?”楊士奇問道。
那小太監頷了頷首道:“正是。”
楊士奇微微楞了一下,她怎麽也在乾清宮?
那小太監生怕言多必失,不敢再多言搪塞了幾句,便在先前領路。
楊士奇見問不出什麽來,也不再多問側過身來與楊溥與楊崢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低聲問道:“這事兒你們怎麽看?”
楊溥道:“怕是有些蹊蹺?”
楊崢嗯了聲跟著點了點頭,算是讚同了楊溥的看法,按說皇後在坤寧宮沒有宣宗的旨意根本進不了乾清宮,大明的規矩極為嚴厲,這種嚴厲不在於官場,皇宮也是如此,所以一聽那太監奉了孫皇後的號令前來,不免有些奇怪,這是其一,其二,乾清宮是皇上的寢宮,在這兒能發號施令的除了皇上外,再沒有任何人,就算有那也是身邊的太監斟酌的發出號令,唯獨皇後是最不該是個發號施令的人,除非一個可能,孫皇後控製了皇上。
而這正是楊士奇最擔心的,本朝雖沒有外戚幹政的規矩,但難保不會跳出一兩個來,孫皇後有野心有心計,並非沒有這種可能的。
楊崢看楊士奇心急如焚的樣子,忙寬慰道:“事已至此再過擔心也無濟於事了,看孫皇後為人處世,倒也不是那種心狠之輩,能在這個時候想到我們,說明在爭奪權勢這件事上她還保留餘地,否則她大可等皇上駕崩了再遣人來,我等縱有懷疑也無可奈何,如今皇上隻是不省人事,生死尚且不明,過早擔憂反而亂了陣腳。
楊溥讚道:“不錯,事情還沒到最壞的地步況且孫皇後能讓人來通知我們,這說明皇上身子骨還有見我們的可能,若是孫皇後當真有了不法之心,大可不必這麽做,當務之急,我們是快些入宮,見了皇上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不錯,老夫心急倒是糊塗了,當務之急,見皇上才是最要緊的事。”楊士奇點了點頭道。目光往紫禁城的方向看了看,許久才歎了聲,道:“我們先進宮吧?”
眾人頷了頷首正要趕往乾清宮,楊士奇忽的想起了什麽,又問那小太監問道:“娘娘隻是讓我們內閣入宮麽?”
那太監道:“小人隻是負責給三位內閣和小楊大人傳旨意,並不知其他人,不過奴婢出宮的時候,看見平日裏與奴婢交好的太監趕往英國公、定國公的府邸了,想來除了三位楊大人與小楊大人外,還有兩位國公爺了。”
楊士奇哦了聲,神色緩和了不少,這樣說來,自己先前的猜測有些多餘了。
一行人入了皇宮,早有太監迎了上來,不等那太監問話,楊士奇便急切的問道:“皇上可好些了?”
那太監道:“回閣老的話,剛剛太醫已來過了,皇上已醒了過來,勉強能說話了。”
一聽這話,楊士奇頓時鬆了一口氣,道:“如此最好不過了。”
入了暖閣,眾人的心頓時變得緊張起來,行了跪拜之禮後,眾人便往那龍床望去,隻見昔日生龍活虎的大明天子,此時麵色蒼白如紙,鼻息出的氣兒緩慢而凝重,那雙龍目毫無神采,聽得動靜艱難的扭過頭來,雙眸無神的看看眾人。
孫皇後獨自伏在榻邊,一邊垂淚,一邊為宣宗搓著雙手,神情悲切,倒也不是裝裝樣子。
聽著動靜,這才站了起來,端坐一旁。
楊士奇尚未來得及說話,門外又是一陣動靜,楊崢循聲望去,便見一群太監擁簇著一個小孩子急急忙忙地趕了過來,為首的那孩子一身黃色的滾龍袍顯得十分顯眼,位於左側的王振緊跟其後,一雙目光早早就往裏麵看了過來。
“父皇……?”老遠便聽得太子悲切的一聲呼喊。
眾人心頭一顫,這份悲痛,但凡有做了父親的人都能感受出這份感情,人都說天家沒情義,看到這場麵,誰都還能相信天家薄情呢?
太子哭泣了一陣,想說什麽,可這樣的場麵畢竟是頭一次遇上,一時半會兒也不知說什麽好,場上頓時變得冷清了下來,唯獨孫皇後嗚嗚哭泣的聲音時不時的傳出來幾聲。
這時楊士奇走上前問道:“太醫可來看過了麽?”
“蕭太醫剛剛來過,他說皇上……?”說著便又嗚嗚的哭了起來,接下來的話兒便說不下去了。
其實,下麵的話兒用不著多說,眾人都明白,宣宗的身子骨到了今天,算是油盡燈枯了。
眾人默默歎了聲,眼前的這個皇帝未必是最好的,性子也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不否認就皇帝而言,他還算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一個尊重信任文人墨客的皇帝,作為皇帝他是合格的,是符合文人的要求,無論是太祖、成祖都是難以比擬的,因此在骨子裏站在這兒的官兒對宣宗都有一份感情在,看著他如此模樣,少不了心生感慨來。
又是一陣沉默後,楊士奇再一次上前,對著龍床輕輕呼了聲:“皇上……微臣我等都來了。”
一動不動的宣宗聽了這句兒,那雙眼睛開始轉動了起來,目光順著楊士奇一一看了過去,當目光落在場上官員的身上,每個人都輕輕呼喚了聲:“皇上……?”
每一聲呼喊莫不是讓宣宗頷了頷首,那動作的幅度並不大,但每個人對這微笑的變化莫不是湧出莫名的感動來,不少人眼圈裏竟有了淚痕。
屋子裏重新又恢複了寂靜,人人的目光隻是那麽看著宣宗,等待著這位皇上說些什麽,哪怕是臨終的遺言也好。
宣宗終於把場上的眾人看完了,目光重新落在了楊士奇、楊溥、楊榮的臉上,這三位老臣一路風風雨雨從洪武、永樂、仁宗走了過來,為了這個大明朝嘔心瀝血貢獻了大半輩子,如今論到自己了又要將這個重任交給了他們,想到這十年的陪伴,十年的教誨,十年的嘔心瀝血,為自己打砸了一個輝煌的大明,想到了這一切,宣宗的眼睛忍不住濕潤了起來,他顫抖著伸出雙手來,一把抓住了楊士奇的手腕,顫抖著聲音道:“太子年幼,以天下累先生……?”一句話尚未說完,宣宗猛的踹了幾口粗氣,跟著用力咳嗽起來。
偌大的乾清宮無人說話,但每個人的目光都看著宣宗,看著這個曾經叱吒風雨的大明皇帝,到了此時竟連吸一口氣,都變得這麽難,幾個動了真情的大臣已落下了眼淚來。
宣宗咳嗽了一陣,終於停了下來,燈光下那張臉色也多了幾分紅潤,當著群臣的麵,宣宗猛吸了一口氣,跟著輕輕吐了出來,先前的那淒慘的模樣,似好了許多,他緩緩看了一眼楊士奇,艱難的的道:“朕之所托,還望三位先生莫要忘了。”
楊士奇嗚咽道:“皇上請放心,微臣必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不負皇上所托。”
宣宗頷了頷首,對於這三個祖父留下的老臣,他是打心眼裏信任他們,從登基之初,便對他們委以重任,他們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宮廷官銜,而且在外廷兼任尚書。還得到了他的尊敬和信任,這不但是因為他們曾是他的老師,而且他們還是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開國皇帝禁止給予這類顧問丞相頭銜的命令並不能阻止他們勢力的穩步發展,特別在他們得到皇帝堅定的支持後更是如此。除此之外,他還將洪武年、永樂年的內閣地位大大提升了不少,使得他們淩駕六部之上,其突出地位還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強:定期上朝覲見皇帝以討論較為迫切的政府事務。遵循明仁宗的先例,皇帝要他們直接向他呈遞密封的奏議以確定適當的行動。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種稱之為條旨或票擬的正規的辦事程序,程序規定大學士們審議官員呈遞的奏議,並提出適當答複貼在每道草擬的詔令上以供禦批。皇帝一般采納他們的建議,並將詔令分送給主管的部去貫徹;他並不再召他的顧問們進行複議,除非主要內容出現了爭議。這樣,內閣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梁,與以往相比,更成了決策的力量。首輔這時可以不與主管的部商議就提出建議,每當皇帝感到應該默認他們的決定時,這些決定就自動生效,權勢地位都是洪武、永樂時難以比擬的,這裏麵固然有方便內閣幫著自己處理政務,另一方麵也是對三人的信任,三人也不負他的信任,楊士奇老臣謀國,楊榮明達有為,楊溥博古守正,三人識大體,顧大局,能以國家大事為重,相互包容,不計較個人恩怨,群臣攜手十年,開創大明最為輝煌的十年,如今他們老了,他要去了,可太子年幼,這天下還需要他們幫襯,他相信楊士奇的那句話絕不是敷衍,而是正兒八經的這麽做的,所以他放心了,文有“四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楊崢)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六部還有郭璡、王驥、顧佐、胡濙、黃福、張本這樣勤於政務的老臣,足以輔佐太子了,這個反而不是他眼下最擔心的事情,很為一個帝王,無論生前多麽輝煌,但死後是個什麽評價這才是帝王最為關心的東西,他想趁著自己尚未離去,親耳聽一聽這遺詔。
“有先生這一番話,朕就放心了!”宣宗輕輕拍了拍楊士奇的手腕欣慰的道。
“皇上……?”楊士奇再也忍不住嗚咽的喊了聲,聲音悲切,讓人聞之動人。
宣宗艱難地搖了搖頭示意楊士奇不必如此,緩了一口氣才才斷斷續續的道:“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聖人說,生生死死,就像來來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生並不是獲得,死也並不是喪失,生並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義。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歸萬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於道,由道所任意委托差譴。無為首領,生為脊背,死為尻尾,死生存亡為一體,這就叫作“生死如一”。生死如來往,死是回歸於萬物,是為道之大用,這就叫作“視死如歸”。人生和宇宙萬物一樣,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循環往複,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於道而又入於道,這就叫作“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對於這一天的到來,朕早有就準備,沒什麽好悲傷的,每個人都有那麽一天,朕也不例外,朝廷有你們這些老臣輔佐,朕也放心了,朕想在臨死前聽聽朕的遺詔?還請先生答應朕的要求。”
這個要求出乎楊士奇的意料之外,但不是說這遺詔有多難,以為他的才學當場寫一份遺詔倒也不是什麽難事,但宣宗的要求太過突然,讓這位以才幹注稱的老臣一時也不知該從何處著手。
楊士奇擔心朝局,一看那傳消息的太監,一把拉著他的手腕問道:“皇上到底怎麽樣了,為何突然就不省人事了,可請了太醫入宮?”
那太監也是個聰明人,自己可不像那些跟宮外的他官兒,得罪了人,大不了丟了官帽,隨時走人,自己是太監自從入了宮,一輩子就離不開這皇宮了,想要在這宮中活得好點,最要緊的就是懂得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今日出來的時候,一早就有人對他囑托了,這紫禁城的天要變了,從今兒起這紫禁城就屬於太子了,想要活下去,乾清宮的那一幕權當沒看見,就算是首輔大人問起來也是一問三不知了,所以他低著頭從容地應道:“這個小人可不知?”
楊士奇對這太監的回答有些不滿,怒道:“你不知為何知道來這兒傳旨。”
那太監道:“小人本也不知道的,是娘娘讓小人來的,小人就來了。”
“你是說孫皇後?”楊士奇問道。
那小太監頷了頷首道:“正是。”
楊士奇微微楞了一下,她怎麽也在乾清宮?
那小太監生怕言多必失,不敢再多言搪塞了幾句,便在先前領路。
楊士奇見問不出什麽來,也不再多問側過身來與楊溥與楊崢彼此交換了一個眼神,低聲問道:“這事兒你們怎麽看?”
楊溥道:“怕是有些蹊蹺?”
楊崢嗯了聲跟著點了點頭,算是讚同了楊溥的看法,按說皇後在坤寧宮沒有宣宗的旨意根本進不了乾清宮,大明的規矩極為嚴厲,這種嚴厲不在於官場,皇宮也是如此,所以一聽那太監奉了孫皇後的號令前來,不免有些奇怪,這是其一,其二,乾清宮是皇上的寢宮,在這兒能發號施令的除了皇上外,再沒有任何人,就算有那也是身邊的太監斟酌的發出號令,唯獨皇後是最不該是個發號施令的人,除非一個可能,孫皇後控製了皇上。
而這正是楊士奇最擔心的,本朝雖沒有外戚幹政的規矩,但難保不會跳出一兩個來,孫皇後有野心有心計,並非沒有這種可能的。
楊崢看楊士奇心急如焚的樣子,忙寬慰道:“事已至此再過擔心也無濟於事了,看孫皇後為人處世,倒也不是那種心狠之輩,能在這個時候想到我們,說明在爭奪權勢這件事上她還保留餘地,否則她大可等皇上駕崩了再遣人來,我等縱有懷疑也無可奈何,如今皇上隻是不省人事,生死尚且不明,過早擔憂反而亂了陣腳。
楊溥讚道:“不錯,事情還沒到最壞的地步況且孫皇後能讓人來通知我們,這說明皇上身子骨還有見我們的可能,若是孫皇後當真有了不法之心,大可不必這麽做,當務之急,我們是快些入宮,見了皇上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不錯,老夫心急倒是糊塗了,當務之急,見皇上才是最要緊的事。”楊士奇點了點頭道。目光往紫禁城的方向看了看,許久才歎了聲,道:“我們先進宮吧?”
眾人頷了頷首正要趕往乾清宮,楊士奇忽的想起了什麽,又問那小太監問道:“娘娘隻是讓我們內閣入宮麽?”
那太監道:“小人隻是負責給三位內閣和小楊大人傳旨意,並不知其他人,不過奴婢出宮的時候,看見平日裏與奴婢交好的太監趕往英國公、定國公的府邸了,想來除了三位楊大人與小楊大人外,還有兩位國公爺了。”
楊士奇哦了聲,神色緩和了不少,這樣說來,自己先前的猜測有些多餘了。
一行人入了皇宮,早有太監迎了上來,不等那太監問話,楊士奇便急切的問道:“皇上可好些了?”
那太監道:“回閣老的話,剛剛太醫已來過了,皇上已醒了過來,勉強能說話了。”
一聽這話,楊士奇頓時鬆了一口氣,道:“如此最好不過了。”
入了暖閣,眾人的心頓時變得緊張起來,行了跪拜之禮後,眾人便往那龍床望去,隻見昔日生龍活虎的大明天子,此時麵色蒼白如紙,鼻息出的氣兒緩慢而凝重,那雙龍目毫無神采,聽得動靜艱難的扭過頭來,雙眸無神的看看眾人。
孫皇後獨自伏在榻邊,一邊垂淚,一邊為宣宗搓著雙手,神情悲切,倒也不是裝裝樣子。
聽著動靜,這才站了起來,端坐一旁。
楊士奇尚未來得及說話,門外又是一陣動靜,楊崢循聲望去,便見一群太監擁簇著一個小孩子急急忙忙地趕了過來,為首的那孩子一身黃色的滾龍袍顯得十分顯眼,位於左側的王振緊跟其後,一雙目光早早就往裏麵看了過來。
“父皇……?”老遠便聽得太子悲切的一聲呼喊。
眾人心頭一顫,這份悲痛,但凡有做了父親的人都能感受出這份感情,人都說天家沒情義,看到這場麵,誰都還能相信天家薄情呢?
太子哭泣了一陣,想說什麽,可這樣的場麵畢竟是頭一次遇上,一時半會兒也不知說什麽好,場上頓時變得冷清了下來,唯獨孫皇後嗚嗚哭泣的聲音時不時的傳出來幾聲。
這時楊士奇走上前問道:“太醫可來看過了麽?”
“蕭太醫剛剛來過,他說皇上……?”說著便又嗚嗚的哭了起來,接下來的話兒便說不下去了。
其實,下麵的話兒用不著多說,眾人都明白,宣宗的身子骨到了今天,算是油盡燈枯了。
眾人默默歎了聲,眼前的這個皇帝未必是最好的,性子也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不否認就皇帝而言,他還算是一位善於納諫的皇帝,一個尊重信任文人墨客的皇帝,作為皇帝他是合格的,是符合文人的要求,無論是太祖、成祖都是難以比擬的,因此在骨子裏站在這兒的官兒對宣宗都有一份感情在,看著他如此模樣,少不了心生感慨來。
又是一陣沉默後,楊士奇再一次上前,對著龍床輕輕呼了聲:“皇上……微臣我等都來了。”
一動不動的宣宗聽了這句兒,那雙眼睛開始轉動了起來,目光順著楊士奇一一看了過去,當目光落在場上官員的身上,每個人都輕輕呼喚了聲:“皇上……?”
每一聲呼喊莫不是讓宣宗頷了頷首,那動作的幅度並不大,但每個人對這微笑的變化莫不是湧出莫名的感動來,不少人眼圈裏竟有了淚痕。
屋子裏重新又恢複了寂靜,人人的目光隻是那麽看著宣宗,等待著這位皇上說些什麽,哪怕是臨終的遺言也好。
宣宗終於把場上的眾人看完了,目光重新落在了楊士奇、楊溥、楊榮的臉上,這三位老臣一路風風雨雨從洪武、永樂、仁宗走了過來,為了這個大明朝嘔心瀝血貢獻了大半輩子,如今論到自己了又要將這個重任交給了他們,想到這十年的陪伴,十年的教誨,十年的嘔心瀝血,為自己打砸了一個輝煌的大明,想到了這一切,宣宗的眼睛忍不住濕潤了起來,他顫抖著伸出雙手來,一把抓住了楊士奇的手腕,顫抖著聲音道:“太子年幼,以天下累先生……?”一句話尚未說完,宣宗猛的踹了幾口粗氣,跟著用力咳嗽起來。
偌大的乾清宮無人說話,但每個人的目光都看著宣宗,看著這個曾經叱吒風雨的大明皇帝,到了此時竟連吸一口氣,都變得這麽難,幾個動了真情的大臣已落下了眼淚來。
宣宗咳嗽了一陣,終於停了下來,燈光下那張臉色也多了幾分紅潤,當著群臣的麵,宣宗猛吸了一口氣,跟著輕輕吐了出來,先前的那淒慘的模樣,似好了許多,他緩緩看了一眼楊士奇,艱難的的道:“朕之所托,還望三位先生莫要忘了。”
楊士奇嗚咽道:“皇上請放心,微臣必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不負皇上所托。”
宣宗頷了頷首,對於這三個祖父留下的老臣,他是打心眼裏信任他們,從登基之初,便對他們委以重任,他們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宮廷官銜,而且在外廷兼任尚書。還得到了他的尊敬和信任,這不但是因為他們曾是他的老師,而且他們還是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開國皇帝禁止給予這類顧問丞相頭銜的命令並不能阻止他們勢力的穩步發展,特別在他們得到皇帝堅定的支持後更是如此。除此之外,他還將洪武年、永樂年的內閣地位大大提升了不少,使得他們淩駕六部之上,其突出地位還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強:定期上朝覲見皇帝以討論較為迫切的政府事務。遵循明仁宗的先例,皇帝要他們直接向他呈遞密封的奏議以確定適當的行動。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種稱之為條旨或票擬的正規的辦事程序,程序規定大學士們審議官員呈遞的奏議,並提出適當答複貼在每道草擬的詔令上以供禦批。皇帝一般采納他們的建議,並將詔令分送給主管的部去貫徹;他並不再召他的顧問們進行複議,除非主要內容出現了爭議。這樣,內閣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梁,與以往相比,更成了決策的力量。首輔這時可以不與主管的部商議就提出建議,每當皇帝感到應該默認他們的決定時,這些決定就自動生效,權勢地位都是洪武、永樂時難以比擬的,這裏麵固然有方便內閣幫著自己處理政務,另一方麵也是對三人的信任,三人也不負他的信任,楊士奇老臣謀國,楊榮明達有為,楊溥博古守正,三人識大體,顧大局,能以國家大事為重,相互包容,不計較個人恩怨,群臣攜手十年,開創大明最為輝煌的十年,如今他們老了,他要去了,可太子年幼,這天下還需要他們幫襯,他相信楊士奇的那句話絕不是敷衍,而是正兒八經的這麽做的,所以他放心了,文有“四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楊崢)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於謙、周忱這樣的巡撫,六部還有郭璡、王驥、顧佐、胡濙、黃福、張本這樣勤於政務的老臣,足以輔佐太子了,這個反而不是他眼下最擔心的事情,很為一個帝王,無論生前多麽輝煌,但死後是個什麽評價這才是帝王最為關心的東西,他想趁著自己尚未離去,親耳聽一聽這遺詔。
“有先生這一番話,朕就放心了!”宣宗輕輕拍了拍楊士奇的手腕欣慰的道。
“皇上……?”楊士奇再也忍不住嗚咽的喊了聲,聲音悲切,讓人聞之動人。
宣宗艱難地搖了搖頭示意楊士奇不必如此,緩了一口氣才才斷斷續續的道:“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聖人說,生生死死,就像來來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生並不是獲得,死也並不是喪失,生並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義。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歸萬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於道,由道所任意委托差譴。無為首領,生為脊背,死為尻尾,死生存亡為一體,這就叫作“生死如一”。生死如來往,死是回歸於萬物,是為道之大用,這就叫作“視死如歸”。人生和宇宙萬物一樣,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循環往複,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於道而又入於道,這就叫作“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對於這一天的到來,朕早有就準備,沒什麽好悲傷的,每個人都有那麽一天,朕也不例外,朝廷有你們這些老臣輔佐,朕也放心了,朕想在臨死前聽聽朕的遺詔?還請先生答應朕的要求。”
這個要求出乎楊士奇的意料之外,但不是說這遺詔有多難,以為他的才學當場寫一份遺詔倒也不是什麽難事,但宣宗的要求太過突然,讓這位以才幹注稱的老臣一時也不知該從何處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