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初天下讀書人讀到這道討伐榜文的時候,沒有不較好的,可事實證明,這位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弑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複包藏禍心並非駱賓王想象的那麽不堪,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使得大唐在她的手中重新換發生機,倒是那幫太宗子孫越發不堪起來,可即便是如此,千百年來對這位走上幹政道路的女皇帝並無好感,其喝罵之聲時至今日仍能時時聽讀書人說起,可細細想一下,武氏除了重用了一些酷吏打擊了一下政敵,未必做了令人發至的勾當,試問這樣的勾當,無古往今來又幾個帝王沒做過,就連千古一帝唐太宗不也殺了自己的兄弟才做了這大唐的皇帝,為何男人做了反而被後人讚揚,女人做了這些,便要飽受世人的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的狠毒女子,說到底還是這道德禮儀都在讀書人手裏攥著罷了,武則天尚且如此,就更別說孫皇後了,本朝的規矩可是太祖親定,這幫讀書人早已奉若神明,想要打破這個規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初永樂爺不過是想立戰功卓越的漢王為太子,就遭受到讀書人的強烈反對,為了這事兒永樂爺沒少殺人,可結果如何,規矩還是那個規矩,所以仁宗才做了皇帝,可以說本朝的讀書人風骨不是一般的硬朗。以孫皇後的心機,碰上了這幫為了維護祖宗規矩可以不要命的讀書人,根本沒有任何的勝算,而這種結果導致的局麵隻有兩種,一種是孫皇後徹底妥協甘於躲在後宮做個不問政務的本分婦人,另一種則是打破祖宗定下的規矩,走到台前做一個垂簾聽政的權勢女人,以孫皇後的性子,王振幾乎可以肯定的預言到孫皇後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而後者正是他想要的結果,大明的權勢在洪武爺的時候是皇帝一家獨大的,這位來自民間的皇帝,以霹靂手段先後製造了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空印案將一幹官員殺的殺,關的關,流放的流放,往日高高在上的讀書人在洪武爺一朝的時候根本沒有地位可言,整整三十一年的洪武朝,早已成了洪武爺一言堂的朝廷,這樣的局麵除了洪武爺這樣的開國君王能做得到,後麵的繼承人未必就能延續了,洪武三十一年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登基,這位長與婦人之手,性子難免寬和,加上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此舉看似不錯,實則是給了文官壯大的機會,隻因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與祖上法製的霹靂手段相比,他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登基之初,便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朱允炆關於君之為君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他在洪武十八年舉進士第一名。他在太祖皇帝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太祖皇帝死後,被朱允炆任命為翰林學士,並參與國家政事。齊泰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於禮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才開始進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後被召為翰林侍講。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並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方孝孺是《周禮》,三位老師儒家式的教育讓年輕的建文帝漸漸摒棄了太祖一朝定下的基調,在洪武爺一朝飽受打壓的文官集團在建文一朝開始走上了正道,他們鼓動建文帝以以文臣學士作為主要仕進對象,大開科舉,從而讀書人地位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建文帝還大大提高了文官的官職地位,因此整個建文一朝,被稱為“秀才朝廷”。隻要是讀書人便可做官,官職還不小,這樣的結果造就了建文一朝權勢分配幾乎是皇帝與文官集團垂首而治,這樣的後果是若是處在太平盛世,君臣和平相處,倒也能成就一番偉業,可一旦朝廷有難,而君臣又難以和睦,所造成的結果必然是雙方的不滿,日益壯大的文官集團必然因理念的不同,有意架空皇上,使得皇帝成為一個垂拱無為的“聖君”。而讓皇帝成為這樣一位聖君的手段,便是將皇帝禁錮在紫禁城中,由一些年老德高的大臣定期向皇帝講授儒家經典。而作為一個成年的皇帝,顯然不會滿足於扮演這樣一個角色,這便必然有人要打破這種平衡,皇帝位於九五之尊,固然有君臨天下的權勢,可畢竟是孤家寡人,而文官則不同,天下有的讀書人,隻要肯讀書,就可參加科舉,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殿試為會試之後,是唯一有皇帝點名的考試,但殿試之前,參加殿試的資格是先通過由禮部官員負責的會試。凡通過會試者一律參加殿試並一律保證通過,皇帝隻不過是點評一下而已,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文官的手中,而在這種層層的考試中,皇上所起到的作用除了殿試外微乎其微,反而是主考文官對士子的科考命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帶來的後果無疑是嚴重的,因為這樣一來,所謂的天子門生其實通過文官的轉變而牢牢操持著人才選拔的大權。科舉成功的讀書人,除了感謝自己的過人才華之外,更多的是感謝選了自己的老師,所以同科及第的進士互稱同年,稱主考官為座主、座師或恩門,自稱門生。這樣,新進士就和主考官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師生關係,他們結黨營私,建立和培植自己的勢力,開始把持朝政,這樣的局麵皇帝當然不甘心,奈何本人的權勢雖大,精力卻有限,根本難以應付文官集團,這個時候皇帝就開始尋幫手,而天下都是讀書人,用來用去都不是自己的人,到最後皇帝發現其實自己根本無人可用,唯獨身旁的太監,這幫太監治國或許不如文官,但說到忠心就未必輸給了文官了,況且在人數上雙方的力量均衡,是皇上均衡權勢拉攏的最佳人選,這種以二打壓一的權勢局麵,從宣宗開始這位睿智的帝王就開始著手這麽幹了,讓太監讀書是第一步,打破太祖規矩參與政務是第二步,遏製文官集團是第三步,如今的局麵雖不明朗,但種種勢頭還在,因此孫太後真有幹預政務的心思,到頭來能依靠的不是文官而是他們這幫臭太監了。而自己識文斷字比起外麵的文官並不遜色,可謂是孫皇後均衡權勢的最佳人選,但在這之前他得先要讓孫皇後明白其中的奧妙,其次他得拿下司禮監秉筆太監職權才行,否則他王振識文斷字再多也不是外麵文官的對手。
這麽一想,王振的心思就徹底放開了。
曹吉祥將王振的神情看得一清二楚,這時湊過來低聲道:“這事兒宜早不宜晚,公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萬一被外麵的那些文官看出了門道,可不是鬧著玩的內閣裏的那三個老狐狸可都不是省油的燈。”
王振的神情本是一臉的淡然,聽了曹吉祥這一番話,忽的嘴角微微向上揚起,冷哼了聲道:“再精明的狐狸也老了。不足為慮。”說完,望著坤寧宮的方向看了看,道:“孫皇後今日可還在坤寧宮住著?”
曹吉祥道:“是的,本來娘娘要住進乾清宮的,可這不是怕外麵的那些官兒說閑話麽,再說了宮裏還住著一個老祖宗,娘娘也怕哪位老祖宗說個不是,所以就耐著性子住在坤寧宮了。”
王振哦了聲,沒再說什麽。
曹吉祥跟著王振最久,一看王振的神情,便知道這位最有心思的先生已下了決定,知趣的退到了一旁,什麽也沒問,什麽也沒說。
王振緩緩轉身看了看半遮半隱在雲霧中的坤寧宮暗暗點了點頭,便抬腳去了。
按照宮中的規矩,天子的駕崩是國喪,古代傳下來的禮法要求臣下服“斬衰”三年,這是古代五種喪服製中最長的一種,子服父喪,就必須遵照這一禮製,三年之內不應考、不做官、不婚娶。不過,這對於國家顯然是不適合的,假如朝廷在那麽久的時間裏無所事事,天下還不知要亂成什麽樣子。禮法無非是治天下務須以孝為根本的意思,因此為達到目的,從權變通就是無可非議的了。這種做法似乎是從仁孝的漢文帝開始的,他把三年的時間縮為短短的三十六日,大唐自高宗以來,都是遵照此製行事。先帝的遺詔更是效法列祖的寬仁厚愛,要求“天下吏人,三日釋服”,也就是說,隻須服喪三日。
民間就是不娛樂,不嫁娶,稍做些哀傷就行了。今天剛好是三日已過,冷清了三日的紫禁城,一早就顯得熱鬧起來,街道外的店鋪商鋪,酒肆紛紛開了門,雖說不少店鋪上還掛著白燈,酒客的袖子上還掛著戴孝之物,但絲毫不影響商客的往來,各種叫賣聲彼此起伏,一些衣著華麗的西洋商人嘻嘻哈哈與各種店鋪上輾轉,在他們的眼裏這座神秘的紫禁城是最繁華,最熱鬧的,也是物品最多的,機會最多的地方,來這裏做買賣,尋找機會就成了他們最高興的事情,但比起這些,他們更歡喜的是看到那些穿著大紅官袍,胸前佩戴著各式各樣野獸的官兒,盡管這些官兒一個個都是臉寬,小眼睛,扁鼻子,胡子稀少的老頭,談不上多麽的好看,但他們仍舊希望看到他們,因為這座城池有他們匆忙的身影,這座神秘無比的紫禁城就會變得熱鬧起來,這裏熱鬧,他們想要的東西就都能買的到,所以相較於百姓對官員的畏懼,他們則更多的對這些官兒是一種敬愛,恨不得天天都能看到他們,看到他們忙碌而焦急的身影才好。
相比這些西洋商人的一臉喜色,大明商人則是一種淡淡的哀傷,這種哀傷有一半是處於對老皇帝的哀悼,一個皇帝懂得愛惜民力。統治的十年間,多次下旨為民解困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古往今來做到這一步的也就是那幾個人,難得是這個皇帝開海禁、下西洋、興盛市舶司,提高商人地位,這可是洪武、永樂一朝沒有的好事,隨著朝局的穩定,那些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複,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朝廷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朝貢貿易更是往來活躍無比,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並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方孝孺是《周禮》,三位老師儒家式的教育讓年輕的建文帝漸漸摒棄了太祖一朝定下的基調,在洪武爺一朝飽受打壓的文官集團在建文一朝開始走上了正道,他們鼓動建文帝以以文臣學士作為主要仕進對象,大開科舉,從而讀書人地位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建文帝還大大提高了文官的官職地位,因此整個建文一朝,被稱為“秀才朝廷”。隻要是讀書人便可做官,官職還不小,這樣的結果造就了建文一朝權勢分配幾乎是皇帝與文官集團垂首而治,這樣的後果是若是處在太平盛世,君臣和平相處,倒也能成就一番偉業,可一旦朝廷有難,而君臣又難以和睦,所造成的結果必然是雙方的不滿,日益壯大的文官集團必然因理念的不同,有意架空皇上,使得皇帝成為一個垂拱無為的“聖君”。而讓皇帝成為這樣一位聖君的手段,便是將皇帝禁錮在紫禁城中,由一些年老德高的大臣定期向皇帝講授儒家經典。而作為一個成年的皇帝,顯然不會滿足於扮演這樣一個角色,這便必然有人要打破這種平衡,皇帝位於九五之尊,固然有君臨天下的權勢,可畢竟是孤家寡人,而文官則不同,天下有的讀書人,隻要肯讀書,就可參加科舉,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殿試為會試之後,是唯一有皇帝點名的考試,但殿試之前,參加殿試的資格是先通過由禮部官員負責的會試。凡通過會試者一律參加殿試並一律保證通過,皇帝隻不過是點評一下而已,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文官的手中,而在這種層層的考試中,皇上所起到的作用除了殿試外微乎其微,反而是主考文官對士子的科考命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帶來的後果無疑是嚴重的,因為這樣一來,所謂的天子門生其實通過文官的轉變而牢牢操持著人才選拔的大權。科舉成功的讀書人,除了感謝自己的過人才華之外,更多的是感謝選了自己的老師,所以同科及第的進士互稱同年,稱主考官為座主、座師或恩門,自稱門生。這樣,新進士就和主考官之間建立起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師生關係,他們結黨營私,建立和培植自己的勢力,開始把持朝政,這樣的局麵皇帝當然不甘心,奈何本人的權勢雖大,精力卻有限,根本難以應付文官集團,這個時候皇帝就開始尋幫手,而天下都是讀書人,用來用去都不是自己的人,到最後皇帝發現其實自己根本無人可用,唯獨身旁的太監,這幫太監治國或許不如文官,但說到忠心就未必輸給了文官了,況且在人數上雙方的力量均衡,是皇上均衡權勢拉攏的最佳人選,這種以二打壓一的權勢局麵,從宣宗開始這位睿智的帝王就開始著手這麽幹了,讓太監讀書是第一步,打破太祖規矩參與政務是第二步,遏製文官集團是第三步,如今的局麵雖不明朗,但種種勢頭還在,因此孫太後真有幹預政務的心思,到頭來能依靠的不是文官而是他們這幫臭太監了。而自己識文斷字比起外麵的文官並不遜色,可謂是孫皇後均衡權勢的最佳人選,但在這之前他得先要讓孫皇後明白其中的奧妙,其次他得拿下司禮監秉筆太監職權才行,否則他王振識文斷字再多也不是外麵文官的對手。
這麽一想,王振的心思就徹底放開了。
曹吉祥將王振的神情看得一清二楚,這時湊過來低聲道:“這事兒宜早不宜晚,公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萬一被外麵的那些文官看出了門道,可不是鬧著玩的內閣裏的那三個老狐狸可都不是省油的燈。”
王振的神情本是一臉的淡然,聽了曹吉祥這一番話,忽的嘴角微微向上揚起,冷哼了聲道:“再精明的狐狸也老了。不足為慮。”說完,望著坤寧宮的方向看了看,道:“孫皇後今日可還在坤寧宮住著?”
曹吉祥道:“是的,本來娘娘要住進乾清宮的,可這不是怕外麵的那些官兒說閑話麽,再說了宮裏還住著一個老祖宗,娘娘也怕哪位老祖宗說個不是,所以就耐著性子住在坤寧宮了。”
王振哦了聲,沒再說什麽。
曹吉祥跟著王振最久,一看王振的神情,便知道這位最有心思的先生已下了決定,知趣的退到了一旁,什麽也沒問,什麽也沒說。
王振緩緩轉身看了看半遮半隱在雲霧中的坤寧宮暗暗點了點頭,便抬腳去了。
按照宮中的規矩,天子的駕崩是國喪,古代傳下來的禮法要求臣下服“斬衰”三年,這是古代五種喪服製中最長的一種,子服父喪,就必須遵照這一禮製,三年之內不應考、不做官、不婚娶。不過,這對於國家顯然是不適合的,假如朝廷在那麽久的時間裏無所事事,天下還不知要亂成什麽樣子。禮法無非是治天下務須以孝為根本的意思,因此為達到目的,從權變通就是無可非議的了。這種做法似乎是從仁孝的漢文帝開始的,他把三年的時間縮為短短的三十六日,大唐自高宗以來,都是遵照此製行事。先帝的遺詔更是效法列祖的寬仁厚愛,要求“天下吏人,三日釋服”,也就是說,隻須服喪三日。
民間就是不娛樂,不嫁娶,稍做些哀傷就行了。今天剛好是三日已過,冷清了三日的紫禁城,一早就顯得熱鬧起來,街道外的店鋪商鋪,酒肆紛紛開了門,雖說不少店鋪上還掛著白燈,酒客的袖子上還掛著戴孝之物,但絲毫不影響商客的往來,各種叫賣聲彼此起伏,一些衣著華麗的西洋商人嘻嘻哈哈與各種店鋪上輾轉,在他們的眼裏這座神秘的紫禁城是最繁華,最熱鬧的,也是物品最多的,機會最多的地方,來這裏做買賣,尋找機會就成了他們最高興的事情,但比起這些,他們更歡喜的是看到那些穿著大紅官袍,胸前佩戴著各式各樣野獸的官兒,盡管這些官兒一個個都是臉寬,小眼睛,扁鼻子,胡子稀少的老頭,談不上多麽的好看,但他們仍舊希望看到他們,因為這座城池有他們匆忙的身影,這座神秘無比的紫禁城就會變得熱鬧起來,這裏熱鬧,他們想要的東西就都能買的到,所以相較於百姓對官員的畏懼,他們則更多的對這些官兒是一種敬愛,恨不得天天都能看到他們,看到他們忙碌而焦急的身影才好。
相比這些西洋商人的一臉喜色,大明商人則是一種淡淡的哀傷,這種哀傷有一半是處於對老皇帝的哀悼,一個皇帝懂得愛惜民力。統治的十年間,多次下旨為民解困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古往今來做到這一步的也就是那幾個人,難得是這個皇帝開海禁、下西洋、興盛市舶司,提高商人地位,這可是洪武、永樂一朝沒有的好事,隨著朝局的穩定,那些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複,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朝廷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朝貢貿易更是往來活躍無比,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