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諭為人低調,平日裏碰上了這等謙讓的事兒倒也不計較的退到一旁,所以在朝中人緣還是不錯的,不然以為他的資曆,斷然夠不上入閣的條件,既進來了,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內閣大學士了,作為北方第一個狀元目前的成就倒也不錯,但他的目標顯然不甘於僅僅當一個入閣端茶倒水毫無用處之人,所以在名望上交為旁人多了幾分執著,楊溥四朝元老,又是從三楊時代走過來,無論是名望還是地位他都比不了,也不敢有爭奪之心,楊崢功勳卓絕,名望地位不亞於三楊,年紀是比他小了點,但做官兒起點高,又有是當今皇上的老師,內閣大學士的義弟,年紀輕輕就做到了太子少保,從一品的官兒,他相比也沒法與人家比,剛才的話兒他固然是客氣,可也不是沒有真心實意的敬佩,楊溥與楊崢一個他比不了,另一個他相比卻那個本事,這個他計較不來,自然也用不著去計較,但自己身後的五個人就不做這般想了,論資曆除了比陳循差了點,他還真不輸給一個人,比才情他自問不輸給任何一個人,從宣德九年他便侍講史官及庶吉士37人同進文淵閣,以他為首。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再遷至侍讀學士,正統二年,他為與楊士奇等人一起清點藏書,編成《文淵閣書目》4卷,以《千字文》字序排次,著錄圖籍7 000多部,參與《宣宗實錄》的撰修,名動天下,論官職時至今日他是侍讀學士,正兒八經的三品官兒也說得過去,入閣的時間他也隻是差了楊崢半拍而言,以上種種都讓他認為,內閣的第三套值房都該屬於自己才對。
這麽一想,也不等楊溥說話,徑自站起身來,對著堂上站著的徐唏等人拱了拱手大聲說道:“諸位,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馬某比諸位先一步入閣,楊榮大人的值房馬某就卻之不恭了。”
話音一落,其它四人除了陳循都站了起來,彼此看了一眼,站在首位的高穀心道:“好你個馬愉,仗著自己是狀元身份就當我們是傻子了,古往今來狀元多了去了,還沒見有人這麽幹的。”
高衷、徐唏都一個心思,都是在官場摸爬打滾了幾十年,馬大人的那點心思誰都看得出來,人言三楊內閣,聽起來好像是三人都是一體的,沒有地位權勢之分,但在京城的這一畝三分地上,誰都明白,三楊那也是有排名的,楊士奇第一,楊榮次之,楊溥再次之,楊溥保持原地位不動,楊崢是日後的首輔,住楊士奇的值房以決定了他的地位,可楊榮的值房就是一個顯眼且重要無比的位置了,誰都知道大明官製,閣臣隻能由三品以上的大臣通過共同推舉產生,而大臣一旦入閣,便可向上接近天子,向下傲視百官。加上本朝內閣並沒有定員定製,多時有七、八人入閣,少的時候隻有三、四人或二、三人,特別是宣德末年,內閣權勢日益加重,首輔、次輔、群輔之分,首輔位高權重,可謂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隻能參與討論,這就使得內閣的排序就變得十分重要,第一個與第二個,第二個與第三個差別之大不輸給一個知府與縣太爺了,所以但凡入閣的人,都想著把名次往前一點,哪怕沒有做首輔的那一日,也可讓自己在內閣有些話語權才好,所以馬大人的這一番話,諸人可就沒那麽爽快的答應了。
最先發難的是高穀,之所以是第一個跳出來,是因他有這個資曆,他自幼聰慧,承家訓嗜讀不倦,且資質厚重,舉止端莊。十歲入縣學,成庠生,永樂三年十五歲中舉,永樂十三年登進士,年方廿五。選庶吉士,授中書舍人。正統元年(因大學士楊士奇薦拔,充任翰林侍讀,成經筵,為帝王講讀經學。三年與修《宣廟實錄》,升侍讀學士,同樣是正兒八經的三品官,說了資曆,官職,再說才情,他著作甚豐,除《育齋文集》10卷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世人多有讚揚,書法一道上更是無人能比,自問輸給誰,也不會輸給馬愉,況且他是永樂十三年的進士,而馬愉不過是宣德二年的狀元,這中間的差距之大,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基於這一點,他最先發難了,衝著馬大人冷笑了聲,道:“馬大人這話兒從何說起,入閣嘛,排的不就是官職,資曆麽,要我說啊,這裏小一輩裏,老夫年紀最大,資曆最老,咱們學的都是聖人的道理,敬老愛幼從來都是傳統,楊大人這屋子,還是我住下算了。”
這可是典型的倚老賣老,不等馬大人答應,高衷就不滿了,要說年紀場上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了,他生於洪武二十年,於永樂六年鄉試中舉。永樂九年得中榜眼後,授翰林編修。論資曆他隻比楊溥第一點而已,論科舉先後,他可是永樂九年的榜眼,比高穀早三年,比馬愉早了整整十六年,比陳循早四年,比徐唏也四年,論科舉名次,比高穀、徐唏隻高不低,論官職他在宣德初年,就是預修兩朝實錄轉侍讀。正統改元他侍經筵,預修《宣宗實錄》成,升侍讀學士也是正兒八經的三品官,綜合看他並不輸給任何人不說還有賣老的資格,當即冷哼了聲,道:“高大人這話兒甚是有道理,咱們學的都是聖人的道理,敬老愛幼從來都是傳統,楊大人這屋子,要說最能住的,怎麽著也輪不到高大人吧,老夫年事已高,手腳諸多不便,擺弄桌椅書櫃可就比不上諸位了,所以今日老夫放下臉皮,楊大人這屋子就請諸位高抬貴手讓給老夫可好?”說完,便站了起來往楊榮的屋子走去。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倚老賣老了?眾人可沒想到一向溫厚簡重,學術純正,被士林所雅重的高大人一旦不要起臉來,竟如此的無恥,心頭雖各有千秋,奈何一時尋不到合適的理由來。
眼看苗衷就要入了屋子,高穀和馬愉實在不想讓到嘴的肥肉就這麽飛走了,紛紛上前攔住,這個說自己是當朝狀元,最有入住的資格,另一個則說自己官兒最大,名頭最響,也是入住的最佳人選。三人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一時爭論得倒也熱鬧。
楊溥沒想到不過是選一個值房就引起了一場爭論,若是他日碰上了朝廷大事也這般不知退讓那該如何是好,這麽一想不由得的連連搖頭,越發想念楊士奇、楊榮起來,想著三楊彼此配合默契,一心以朝廷為重,什麽功啊,什麽名啊,什麽利啊,全都不在意,用楊士奇的話兒說,那是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正是三人都秉著這個念頭,才攜手打造了一個穩固健全的三楊內閣,本以為這幫後起之秀都如此,那知才入閣,不過是為了一個值房,便不顧臉麵,不顧體統的爭論不休,心頭不免有幾分失望來,眼看再任由爭論下去,怕是越發鬧得不可開交,今日這事兒,若是傳揚了出去還不讓外麵的那幫太監笑掉了大牙,自己身為內閣資曆最老的大學士,自不能坐視不管,當即走出值房,冷喝了聲,道:“爾等身為朝廷重臣,凡事當以為朝廷大事為重才是,此番爾等入閣,無論是陛下,還是大明的百姓,滿朝文武百官那個心頭不是希望諸位大人能事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做出一番功勳來,可你們看看你們是怎麽做的,入閣才不足半日,就為了一座院子爭得麵紅耳赤,試問你們如何對得起天下的百姓的信任,對得起陛下的信任的,老夫並非反對諸位追求功名,但若是功名心重了些,怕是壞了本心?”
這一番嗬斥,說得眾人麵紅耳赤,卻又不服,高穀心道:“你老站著說話不腰疼,三楊名頭之響,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什麽功名都有了,我若是到了你這般年紀,有你這般一番作為,這等話兒我何嚐說不出來,好男兒那個不是追求功業,名聲,否則我輩忍辱負重所為何來?”
一旁的馬大人同樣是這個心思,與錢財上他看得並不重,但與名之一字就執著了些,這也怪不得他,古往今來,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讀書人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頂著狀元的名頭走上了凶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古往今來那麽多的狀元,那個狀元郎不想做出對得起頭頂上這個名頭,他也不例外,最怕的便是旁人提起他也隻是狀元這個名頭而忘記了他本人,所以這些年他才處處謹小慎微,目的就是讓自己與狀元實至名歸而言,僅此而已,奈何天下事兒不少,未必都能落在他的頭上,詩詞文章他是好的,可自問難以名垂千古,出征塞外非他所長,奮鬥幾十年來,他發現除了當年的那場考試,他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外,竟是一無所有,唯有在名之一字上苦苦追尋,好對得起壓在頭上的狀元的稱號,十餘年來,他從未放過任何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追逐名之一字兒,早已深入了他的骨子裏,成了一種習慣,但凡碰上了,重要爭一爭。
楊溥見自己一番算是起到了效果,也不多言,他算是看明白了,楊榮這一件值房,再任由這五個人去選,怕是選到明日也沒有結果,弄不好還弄出點事兒來,所以這事兒還得自己來,這麽一想,目光在五人的臉上掃了掃,如期說是五人,不如說是四人,自覺站在末位的徐唏直接被他忽略掉了,並非他有意如此,實在此人太過知趣,他還沒出來的時候,就自覺去了末尾的值房與幾個負責打掃的小廝著手開始整理雜物了,拋開他是王振的人,楊溥還是頗為喜歡這等知趣的人,在這內閣最容不得你處處爭強好勝的性子,能來這兒可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強中自有強中手,知趣點總沒有壞處。
除了對徐唏的表現感到滿意外,最好奇的還是坐在太師椅上自顧自喝茶的陳循,要說他的資曆名望並不差,生於洪武十八年,與成祖永樂十三年乙未科狀元。是第十二名狀元,也是在北京錄取的第一名狀元,大明前期的十一名狀元都是南京考取的。本邑先有讖雲:“龍洲過縣前,泰和出狀元。”楊士奇在南京寄二絕,其一雲:“龍洲過縣千年讖,黃甲初登第一名,從此累累題榜首,東城迎喜過西城。”曆事永樂至正統四朝,由修撰累官戶部侍郎,權勢上比起高穀、馬愉、苗衷還要重幾分,而且人緣十分的好,宣德時期,禦史張楷獻詩忤旨,得罪宣宗,將要治罪。陳循從中向宣宗解釋說,張楷也是出於一片忠愛之心,於是得到解脫。禦史劉祚上疏觸犯皇上,引得宣宗發怒,陳循婉言為他解釋,宣宗才免劉祚一死。永樂“戊戌年,梁潛以職務違錯被逮,使者均來自皇宮,人皆惶恐。
這麽一想,也不等楊溥說話,徑自站起身來,對著堂上站著的徐唏等人拱了拱手大聲說道:“諸位,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馬某比諸位先一步入閣,楊榮大人的值房馬某就卻之不恭了。”
話音一落,其它四人除了陳循都站了起來,彼此看了一眼,站在首位的高穀心道:“好你個馬愉,仗著自己是狀元身份就當我們是傻子了,古往今來狀元多了去了,還沒見有人這麽幹的。”
高衷、徐唏都一個心思,都是在官場摸爬打滾了幾十年,馬大人的那點心思誰都看得出來,人言三楊內閣,聽起來好像是三人都是一體的,沒有地位權勢之分,但在京城的這一畝三分地上,誰都明白,三楊那也是有排名的,楊士奇第一,楊榮次之,楊溥再次之,楊溥保持原地位不動,楊崢是日後的首輔,住楊士奇的值房以決定了他的地位,可楊榮的值房就是一個顯眼且重要無比的位置了,誰都知道大明官製,閣臣隻能由三品以上的大臣通過共同推舉產生,而大臣一旦入閣,便可向上接近天子,向下傲視百官。加上本朝內閣並沒有定員定製,多時有七、八人入閣,少的時候隻有三、四人或二、三人,特別是宣德末年,內閣權勢日益加重,首輔、次輔、群輔之分,首輔位高權重,可謂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隻能參與討論,這就使得內閣的排序就變得十分重要,第一個與第二個,第二個與第三個差別之大不輸給一個知府與縣太爺了,所以但凡入閣的人,都想著把名次往前一點,哪怕沒有做首輔的那一日,也可讓自己在內閣有些話語權才好,所以馬大人的這一番話,諸人可就沒那麽爽快的答應了。
最先發難的是高穀,之所以是第一個跳出來,是因他有這個資曆,他自幼聰慧,承家訓嗜讀不倦,且資質厚重,舉止端莊。十歲入縣學,成庠生,永樂三年十五歲中舉,永樂十三年登進士,年方廿五。選庶吉士,授中書舍人。正統元年(因大學士楊士奇薦拔,充任翰林侍讀,成經筵,為帝王講讀經學。三年與修《宣廟實錄》,升侍讀學士,同樣是正兒八經的三品官,說了資曆,官職,再說才情,他著作甚豐,除《育齋文集》10卷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世人多有讚揚,書法一道上更是無人能比,自問輸給誰,也不會輸給馬愉,況且他是永樂十三年的進士,而馬愉不過是宣德二年的狀元,這中間的差距之大,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基於這一點,他最先發難了,衝著馬大人冷笑了聲,道:“馬大人這話兒從何說起,入閣嘛,排的不就是官職,資曆麽,要我說啊,這裏小一輩裏,老夫年紀最大,資曆最老,咱們學的都是聖人的道理,敬老愛幼從來都是傳統,楊大人這屋子,還是我住下算了。”
這可是典型的倚老賣老,不等馬大人答應,高衷就不滿了,要說年紀場上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了,他生於洪武二十年,於永樂六年鄉試中舉。永樂九年得中榜眼後,授翰林編修。論資曆他隻比楊溥第一點而已,論科舉先後,他可是永樂九年的榜眼,比高穀早三年,比馬愉早了整整十六年,比陳循早四年,比徐唏也四年,論科舉名次,比高穀、徐唏隻高不低,論官職他在宣德初年,就是預修兩朝實錄轉侍讀。正統改元他侍經筵,預修《宣宗實錄》成,升侍讀學士也是正兒八經的三品官,綜合看他並不輸給任何人不說還有賣老的資格,當即冷哼了聲,道:“高大人這話兒甚是有道理,咱們學的都是聖人的道理,敬老愛幼從來都是傳統,楊大人這屋子,要說最能住的,怎麽著也輪不到高大人吧,老夫年事已高,手腳諸多不便,擺弄桌椅書櫃可就比不上諸位了,所以今日老夫放下臉皮,楊大人這屋子就請諸位高抬貴手讓給老夫可好?”說完,便站了起來往楊榮的屋子走去。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倚老賣老了?眾人可沒想到一向溫厚簡重,學術純正,被士林所雅重的高大人一旦不要起臉來,竟如此的無恥,心頭雖各有千秋,奈何一時尋不到合適的理由來。
眼看苗衷就要入了屋子,高穀和馬愉實在不想讓到嘴的肥肉就這麽飛走了,紛紛上前攔住,這個說自己是當朝狀元,最有入住的資格,另一個則說自己官兒最大,名頭最響,也是入住的最佳人選。三人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一時爭論得倒也熱鬧。
楊溥沒想到不過是選一個值房就引起了一場爭論,若是他日碰上了朝廷大事也這般不知退讓那該如何是好,這麽一想不由得的連連搖頭,越發想念楊士奇、楊榮起來,想著三楊彼此配合默契,一心以朝廷為重,什麽功啊,什麽名啊,什麽利啊,全都不在意,用楊士奇的話兒說,那是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正是三人都秉著這個念頭,才攜手打造了一個穩固健全的三楊內閣,本以為這幫後起之秀都如此,那知才入閣,不過是為了一個值房,便不顧臉麵,不顧體統的爭論不休,心頭不免有幾分失望來,眼看再任由爭論下去,怕是越發鬧得不可開交,今日這事兒,若是傳揚了出去還不讓外麵的那幫太監笑掉了大牙,自己身為內閣資曆最老的大學士,自不能坐視不管,當即走出值房,冷喝了聲,道:“爾等身為朝廷重臣,凡事當以為朝廷大事為重才是,此番爾等入閣,無論是陛下,還是大明的百姓,滿朝文武百官那個心頭不是希望諸位大人能事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做出一番功勳來,可你們看看你們是怎麽做的,入閣才不足半日,就為了一座院子爭得麵紅耳赤,試問你們如何對得起天下的百姓的信任,對得起陛下的信任的,老夫並非反對諸位追求功名,但若是功名心重了些,怕是壞了本心?”
這一番嗬斥,說得眾人麵紅耳赤,卻又不服,高穀心道:“你老站著說話不腰疼,三楊名頭之響,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什麽功名都有了,我若是到了你這般年紀,有你這般一番作為,這等話兒我何嚐說不出來,好男兒那個不是追求功業,名聲,否則我輩忍辱負重所為何來?”
一旁的馬大人同樣是這個心思,與錢財上他看得並不重,但與名之一字就執著了些,這也怪不得他,古往今來,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讀書人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頂著狀元的名頭走上了凶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古往今來那麽多的狀元,那個狀元郎不想做出對得起頭頂上這個名頭,他也不例外,最怕的便是旁人提起他也隻是狀元這個名頭而忘記了他本人,所以這些年他才處處謹小慎微,目的就是讓自己與狀元實至名歸而言,僅此而已,奈何天下事兒不少,未必都能落在他的頭上,詩詞文章他是好的,可自問難以名垂千古,出征塞外非他所長,奮鬥幾十年來,他發現除了當年的那場考試,他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外,竟是一無所有,唯有在名之一字上苦苦追尋,好對得起壓在頭上的狀元的稱號,十餘年來,他從未放過任何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追逐名之一字兒,早已深入了他的骨子裏,成了一種習慣,但凡碰上了,重要爭一爭。
楊溥見自己一番算是起到了效果,也不多言,他算是看明白了,楊榮這一件值房,再任由這五個人去選,怕是選到明日也沒有結果,弄不好還弄出點事兒來,所以這事兒還得自己來,這麽一想,目光在五人的臉上掃了掃,如期說是五人,不如說是四人,自覺站在末位的徐唏直接被他忽略掉了,並非他有意如此,實在此人太過知趣,他還沒出來的時候,就自覺去了末尾的值房與幾個負責打掃的小廝著手開始整理雜物了,拋開他是王振的人,楊溥還是頗為喜歡這等知趣的人,在這內閣最容不得你處處爭強好勝的性子,能來這兒可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強中自有強中手,知趣點總沒有壞處。
除了對徐唏的表現感到滿意外,最好奇的還是坐在太師椅上自顧自喝茶的陳循,要說他的資曆名望並不差,生於洪武十八年,與成祖永樂十三年乙未科狀元。是第十二名狀元,也是在北京錄取的第一名狀元,大明前期的十一名狀元都是南京考取的。本邑先有讖雲:“龍洲過縣前,泰和出狀元。”楊士奇在南京寄二絕,其一雲:“龍洲過縣千年讖,黃甲初登第一名,從此累累題榜首,東城迎喜過西城。”曆事永樂至正統四朝,由修撰累官戶部侍郎,權勢上比起高穀、馬愉、苗衷還要重幾分,而且人緣十分的好,宣德時期,禦史張楷獻詩忤旨,得罪宣宗,將要治罪。陳循從中向宣宗解釋說,張楷也是出於一片忠愛之心,於是得到解脫。禦史劉祚上疏觸犯皇上,引得宣宗發怒,陳循婉言為他解釋,宣宗才免劉祚一死。永樂“戊戌年,梁潛以職務違錯被逮,使者均來自皇宮,人皆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