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循與梁潛居同院,盡力庇護他的家人。梁潛平日所作詩文類稿,當時多散逸,循遣人訪求於市,倍價贖還,“今鋟梓以傳者,公所贖也”。不單單如此,在才情上他絕對算得上不輸給楊崢以外的人,時至今日京城外麵還在流傳他寫於邊塞的詩作《山城月夜自和東行集句韻》:“蟾光如水浸清秋,防塞將軍在戍樓。千裏無塵烽火寂,夜深猶起看旄頭。“來京城的將士一旦去了青樓,必會讓歌姬演唱的一首小曲,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引起楊溥的好奇,因為這些前麵的高穀等人都有,雖有些不同但差別不大,唯一區別陳循與他們不同的在於,他的行事風格是那種肯幹,可幹大事的人,不論是邊塞,還是江南但凡他去了,總有一番政績出來,所以在功勳上,他五人裏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幹、名望、地位,功勳都有了,無論怎麽看爭楊榮的房子,他最有資格,也是最有把握,偏偏旁人為此爭得麵紅耳赤,他卻一派悠閑,這就不得不讓人好奇了。猶豫了片刻,楊溥還是忍不住問道:”陳大人為何一言不發,莫非是心有所屬?“
聽得問話,陳循才放下了茶杯,衝著楊溥點了點頭,道:“回大人的話,下官的確心有所屬?”
楊溥哦了聲,好奇的問:“不知陳大人看中了那座值房?”
陳循伸手一指,道:“就是楊大人這座?”
此話一出,非但楊溥感到奇怪,就連剛要步入值房的楊崢以及爭論不休的高穀等人也是一臉的茫然,紛紛扭頭朝陳循看來。
“陳大人此言,莫非是告訴老夫,楊大人的這座值房除了你以外,旁人進不得?”
陳循淡淡一笑,衝著楊溥頷了頷首道:“下官就是這個意思?”
這話兒就越發的猖狂了,楊崢心道:“這老家夥年紀不小,膽色到不差,頗有我當年幾分風采。”
高穀等人在一旁早就表示了不服,隻是礙於楊溥在,不便過於展露出來罷了。
“陳大人何出此言?”楊溥語氣一如先前的平定,到沒因對方的幾句張狂的話兒就換了神色。
陳循不慌不忙的道:“下官所說並非過於猖狂,實乃楊大人這屋子,除了我與小楊大人外,諸位還真沒這個資格入?”
如果說先前的張狂,高穀等人礙於楊溥的麵子,不好指責詢問,能少一事就少一事,那麽眼下的這一番話,高穀等人可就坐不住了,這話兒的意思,反過來說豈不是說在這文淵閣裏站在的七個人,除了楊溥、楊崢、他自己三人外,旁人根本就沒入閣的資格,這等輕視他們的行為今日若是就此忍了,他日還不知還輕視到何種程度,所以高穀率先冷哼了聲,道:“陳大人此話何意?”
“下官沒別的意思?下官隻是比諸位多看了一幅官聯而已?”陳循神態安詳,絲毫沒有在意高穀怒目而視的神情。
“官聯?”
高穀茫然的問了聲。
不等陳循作出回答,楊溥率先哈哈大笑了起來,道:“如此說來,勉仁這屋子,還真隻能你入住了。”
“楊大人您老這話兒是何意,莫不是您老看成大人順眼,說話兒好聽,故意這麽說吧?”馬愉與名之一字最是看不破,因陳循是永樂十三年的狀元郎,自己也是狀元,平日裏沒少暗中較勁的意思,這次兩人同時入閣,他仗著門無私謁,不媚權貴,廉潔自守,又是小皇帝的授課老師之一,入閣的時候占了些便宜,比陳循早一步通過廷推入閣,本以為仗著這次機會來個暗中取勝,坐穩內閣第三把交椅,也正因如此,他才不顧體麵的爭搶楊榮的值房了。
聽了這話兒,楊溥的一張老臉頓時拉了下來,沒好氣的瞪了一眼馬愉,冷聲道:“馬大人做官固然是門無私謁,不媚權貴,廉潔自守,但老夫也未必是溜須拍馬了?”
馬愉話一出口便後悔了,此時看楊溥須發皆張,對自己怒目而視,迫於對方的威嚴,哪敢多言。
“老夫說此話,便是因陳大人所說的官聯而來?諸位都是飽讀詩書的學士,不妨抬頭看看楊大人的門簾,就該明白了老夫為何讚同陳大人的看法了。”楊溥背負著雙手,讓開了道兒。
眾人紛紛抬頭看去,隻見楊榮的值房一左一右寫有一幅官聯,左側為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爾公,先慎爾獨;——右側則是,國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還酌其通。兩聯工整得體,三十四個瘦金大字藏於門簾左右,雖不至於太顯眼,但也不難發現,五人都是飽讀詩書的學者,與這對聯的含義片刻的功夫便心領神會了,上聯道出了為官就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道理,同時提醒自己要保持“慎獨”的操守;下聯則將國事與家事聯係起來,表達了“在其位要謀其政”的思想,對“份內事”要努力去做,公正處理,並著力解決問題。聯未必是絕佳的千古名對,但勝在極好的彰顯了自己內心。
這樣的對子,平日裏五人也會去寫,非但他們,但凡在京城做官的,沒有不寫的,張貼在官署衙門上,便是俗稱“官聯”,官員們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風、官聲、官政等為官之道。官聯的內容,有的告誡自己不貪不賄,比如有官兒為了自勉為官清正,在衙門前貼上一聯,“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有的彰顯自己愛民如子,比如江南有一縣令,在衙門前貼一聯以時時提醒自己,鼓勵自己,“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弱者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還有的表達自己為政的決心,如京城一縣令在縣衙照壁上撰聯曰:“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無所益;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幹。”聯語一出,“四鄉人皆聚觀”。這種聯語帶著冷鋒劍音,使好人快意、歹徒膽寒,還有的彰顯自己的政績書寫的功勳聯等等多不勝舉,這股風氣從前朝的時候就蔓延在官場,到本朝早已成了為官一任的習慣,入了府衙不寫點不張貼的對聯,似難以彰顯自己的做了官似的,但這樣的風氣也有一個好處,那便是從對聯之中看出一個官兒的心聲,所以在京城的衙門裏,但凡坐衙門的官兒總會絞盡腦汁給衙門的左右張貼這樣一幅對聯,楊榮這對子以家國百姓為重,體現是一個老臣的赤膽忠心,誦來讓人肅然起敬,楊溥這麽說倒也不是存了偏袒陳循的意思,而是本著就事論事的態度,高穀、馬愉、苗衷三人都以侍讀學士入閣,說到底還是沒脫離文人的路子,於天下百姓所知不多,唯獨陳循以戶部右侍郎的十分入閣,平日所見所聞多是家國大事,加上陳循為人懷抱著治理國家和減輕人民痛苦的願望,又好為排難解紛,與楊榮柄國理念大體相同,衝著這一點,楊溥倒覺得陳循這番言語頗有幾分氣魄。
眾人聽楊溥說來心頭既佩服又好生懊悔,想為自己辯解幾句,抬頭看了看門前的官聯,竟沒先前的底氣,一時之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在吭聲。
楊溥見四人都不說話,也懶得去一一解說,當即一捶定音道:“陳大人入住這楊大人的房舍,想來諸位是沒什麽意見了。”
高穀等人心有不服,可話兒到了這兒也不知該說什麽,幹脆來了個默認了。
陳循倒也不客氣,端著茶杯衝著高穀等人抱了抱拳道:“承讓了。”
高穀等人,眼睜睜的看著陳循入了房子,心裏暗罵不止,奈何技不如人隻能接受現實,彼此尋了自己的值房搖了搖頭去了。
楊崢因住著是首輔大人的值房,規模上要大了些,加上位置坐北朝南,剛剛突破天際的朝陽便一點一點的照射了進來,讓整個屋子變得敞亮了許多,楊大人落了座,寬大的紅木書桌上擺著文房四寶,還有一摞奏章,茶杯茶葉,以及用得著的四書五經都整整齊齊的擺放在紅木桌子上,頗讓人賞心悅目,想著自己日後日日要在這張大桌子上看奏章,擬票,商討軍國大事,頗有幾分肆意的感覺,心頭不免感慨古人為何如此熱衷官居一品,不得不承認,麵對著外麵的江山,自己獨自坐在這張寬大的書桌前,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感覺,無時不刻不讓人心生滿足之感,細細品味了一番,隨手從桌上拿起了一份奏章看起來,不知是下麵的人有意為之,還是自己與兵事多有緣分,隨手拿起了奏章竟從蘇州呈送的戰事奏章,奏章說的竟是倭寇擾浙東一事,大明開國之初,朝廷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倭寇朝貢使者到明朝這裏來騙錢。很多到大明來冒充朝貢使者的倭寇沒有倭寇幕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大明沿海搶劫。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布了海禁政策。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製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淩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嶽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
盡管朝廷有律法,但貿易還是大量存在,隨著永樂開海禁下西洋,朝貢貿易隻允許外國與明朝廷進行有時間、地點規定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各自方物土產來華,明朝廷收貢品、購方物後,以“國賜”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國物品。各國貢期或3年,或5年。對倭寇則規定10年一貢。貢舶必須持有明廷事先所頒“勘合”(執照簽證)。也就說大明製定了一套相應的規矩,倭寇隻有遵行規矩才可貿易,這種局限很顯然滿足不了倭寇的需要,隨著宣德初年,大明開海禁,下西洋,罷黜朝貢,興盛市舶司,種種開放性的策略,給了西洋諸國提供了貿易往來的機會,加上,隨著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倭寇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的勾當,從中獲取大量的好處,巨大的利益麵前,讓不少倭寇開始不顧大明的律法,鋌而走險,乘機侵掠,屠殺沿海軍民,今年年初倭船四十餘艘,連破台州、桃渚、寧波,大嵩二千戶沿所,又攻陷昌國衛,官庾民舍,焚劫一空。針對戰亂,大明上下到是一心一意,小皇帝在王振的授意下下詔加強沿海兵備,誅失事之將官三十六人。後又增設沿海防倭官,算是抵製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興風作浪,楊崢對太監幹政談不上什麽好感,也談不上什麽惡感,用他的話兒說,在權勢麵前為人與太監其實沒有多大的差別,這一點在明朝末年表現得最明顯,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征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比起太監他們並沒有強多少,明麵上他們雖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皇位繼承權之爭和京察之爭,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但是,這並不能掩沒東林黨人在這些鬥爭中力圖革新朝政、反對統治集團中最反動腐朽勢力的進步作用。
聽得問話,陳循才放下了茶杯,衝著楊溥點了點頭,道:“回大人的話,下官的確心有所屬?”
楊溥哦了聲,好奇的問:“不知陳大人看中了那座值房?”
陳循伸手一指,道:“就是楊大人這座?”
此話一出,非但楊溥感到奇怪,就連剛要步入值房的楊崢以及爭論不休的高穀等人也是一臉的茫然,紛紛扭頭朝陳循看來。
“陳大人此言,莫非是告訴老夫,楊大人的這座值房除了你以外,旁人進不得?”
陳循淡淡一笑,衝著楊溥頷了頷首道:“下官就是這個意思?”
這話兒就越發的猖狂了,楊崢心道:“這老家夥年紀不小,膽色到不差,頗有我當年幾分風采。”
高穀等人在一旁早就表示了不服,隻是礙於楊溥在,不便過於展露出來罷了。
“陳大人何出此言?”楊溥語氣一如先前的平定,到沒因對方的幾句張狂的話兒就換了神色。
陳循不慌不忙的道:“下官所說並非過於猖狂,實乃楊大人這屋子,除了我與小楊大人外,諸位還真沒這個資格入?”
如果說先前的張狂,高穀等人礙於楊溥的麵子,不好指責詢問,能少一事就少一事,那麽眼下的這一番話,高穀等人可就坐不住了,這話兒的意思,反過來說豈不是說在這文淵閣裏站在的七個人,除了楊溥、楊崢、他自己三人外,旁人根本就沒入閣的資格,這等輕視他們的行為今日若是就此忍了,他日還不知還輕視到何種程度,所以高穀率先冷哼了聲,道:“陳大人此話何意?”
“下官沒別的意思?下官隻是比諸位多看了一幅官聯而已?”陳循神態安詳,絲毫沒有在意高穀怒目而視的神情。
“官聯?”
高穀茫然的問了聲。
不等陳循作出回答,楊溥率先哈哈大笑了起來,道:“如此說來,勉仁這屋子,還真隻能你入住了。”
“楊大人您老這話兒是何意,莫不是您老看成大人順眼,說話兒好聽,故意這麽說吧?”馬愉與名之一字最是看不破,因陳循是永樂十三年的狀元郎,自己也是狀元,平日裏沒少暗中較勁的意思,這次兩人同時入閣,他仗著門無私謁,不媚權貴,廉潔自守,又是小皇帝的授課老師之一,入閣的時候占了些便宜,比陳循早一步通過廷推入閣,本以為仗著這次機會來個暗中取勝,坐穩內閣第三把交椅,也正因如此,他才不顧體麵的爭搶楊榮的值房了。
聽了這話兒,楊溥的一張老臉頓時拉了下來,沒好氣的瞪了一眼馬愉,冷聲道:“馬大人做官固然是門無私謁,不媚權貴,廉潔自守,但老夫也未必是溜須拍馬了?”
馬愉話一出口便後悔了,此時看楊溥須發皆張,對自己怒目而視,迫於對方的威嚴,哪敢多言。
“老夫說此話,便是因陳大人所說的官聯而來?諸位都是飽讀詩書的學士,不妨抬頭看看楊大人的門簾,就該明白了老夫為何讚同陳大人的看法了。”楊溥背負著雙手,讓開了道兒。
眾人紛紛抬頭看去,隻見楊榮的值房一左一右寫有一幅官聯,左側為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爾公,先慎爾獨;——右側則是,國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還酌其通。兩聯工整得體,三十四個瘦金大字藏於門簾左右,雖不至於太顯眼,但也不難發現,五人都是飽讀詩書的學者,與這對聯的含義片刻的功夫便心領神會了,上聯道出了為官就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道理,同時提醒自己要保持“慎獨”的操守;下聯則將國事與家事聯係起來,表達了“在其位要謀其政”的思想,對“份內事”要努力去做,公正處理,並著力解決問題。聯未必是絕佳的千古名對,但勝在極好的彰顯了自己內心。
這樣的對子,平日裏五人也會去寫,非但他們,但凡在京城做官的,沒有不寫的,張貼在官署衙門上,便是俗稱“官聯”,官員們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風、官聲、官政等為官之道。官聯的內容,有的告誡自己不貪不賄,比如有官兒為了自勉為官清正,在衙門前貼上一聯,“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有的彰顯自己愛民如子,比如江南有一縣令,在衙門前貼一聯以時時提醒自己,鼓勵自己,“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弱者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還有的表達自己為政的決心,如京城一縣令在縣衙照壁上撰聯曰:“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無所益;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幹。”聯語一出,“四鄉人皆聚觀”。這種聯語帶著冷鋒劍音,使好人快意、歹徒膽寒,還有的彰顯自己的政績書寫的功勳聯等等多不勝舉,這股風氣從前朝的時候就蔓延在官場,到本朝早已成了為官一任的習慣,入了府衙不寫點不張貼的對聯,似難以彰顯自己的做了官似的,但這樣的風氣也有一個好處,那便是從對聯之中看出一個官兒的心聲,所以在京城的衙門裏,但凡坐衙門的官兒總會絞盡腦汁給衙門的左右張貼這樣一幅對聯,楊榮這對子以家國百姓為重,體現是一個老臣的赤膽忠心,誦來讓人肅然起敬,楊溥這麽說倒也不是存了偏袒陳循的意思,而是本著就事論事的態度,高穀、馬愉、苗衷三人都以侍讀學士入閣,說到底還是沒脫離文人的路子,於天下百姓所知不多,唯獨陳循以戶部右侍郎的十分入閣,平日所見所聞多是家國大事,加上陳循為人懷抱著治理國家和減輕人民痛苦的願望,又好為排難解紛,與楊榮柄國理念大體相同,衝著這一點,楊溥倒覺得陳循這番言語頗有幾分氣魄。
眾人聽楊溥說來心頭既佩服又好生懊悔,想為自己辯解幾句,抬頭看了看門前的官聯,竟沒先前的底氣,一時之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在吭聲。
楊溥見四人都不說話,也懶得去一一解說,當即一捶定音道:“陳大人入住這楊大人的房舍,想來諸位是沒什麽意見了。”
高穀等人心有不服,可話兒到了這兒也不知該說什麽,幹脆來了個默認了。
陳循倒也不客氣,端著茶杯衝著高穀等人抱了抱拳道:“承讓了。”
高穀等人,眼睜睜的看著陳循入了房子,心裏暗罵不止,奈何技不如人隻能接受現實,彼此尋了自己的值房搖了搖頭去了。
楊崢因住著是首輔大人的值房,規模上要大了些,加上位置坐北朝南,剛剛突破天際的朝陽便一點一點的照射了進來,讓整個屋子變得敞亮了許多,楊大人落了座,寬大的紅木書桌上擺著文房四寶,還有一摞奏章,茶杯茶葉,以及用得著的四書五經都整整齊齊的擺放在紅木桌子上,頗讓人賞心悅目,想著自己日後日日要在這張大桌子上看奏章,擬票,商討軍國大事,頗有幾分肆意的感覺,心頭不免感慨古人為何如此熱衷官居一品,不得不承認,麵對著外麵的江山,自己獨自坐在這張寬大的書桌前,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感覺,無時不刻不讓人心生滿足之感,細細品味了一番,隨手從桌上拿起了一份奏章看起來,不知是下麵的人有意為之,還是自己與兵事多有緣分,隨手拿起了奏章竟從蘇州呈送的戰事奏章,奏章說的竟是倭寇擾浙東一事,大明開國之初,朝廷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倭寇朝貢使者到明朝這裏來騙錢。很多到大明來冒充朝貢使者的倭寇沒有倭寇幕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大明沿海搶劫。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布了海禁政策。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製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淩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嶽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
盡管朝廷有律法,但貿易還是大量存在,隨著永樂開海禁下西洋,朝貢貿易隻允許外國與明朝廷進行有時間、地點規定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各自方物土產來華,明朝廷收貢品、購方物後,以“國賜”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國物品。各國貢期或3年,或5年。對倭寇則規定10年一貢。貢舶必須持有明廷事先所頒“勘合”(執照簽證)。也就說大明製定了一套相應的規矩,倭寇隻有遵行規矩才可貿易,這種局限很顯然滿足不了倭寇的需要,隨著宣德初年,大明開海禁,下西洋,罷黜朝貢,興盛市舶司,種種開放性的策略,給了西洋諸國提供了貿易往來的機會,加上,隨著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倭寇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的勾當,從中獲取大量的好處,巨大的利益麵前,讓不少倭寇開始不顧大明的律法,鋌而走險,乘機侵掠,屠殺沿海軍民,今年年初倭船四十餘艘,連破台州、桃渚、寧波,大嵩二千戶沿所,又攻陷昌國衛,官庾民舍,焚劫一空。針對戰亂,大明上下到是一心一意,小皇帝在王振的授意下下詔加強沿海兵備,誅失事之將官三十六人。後又增設沿海防倭官,算是抵製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興風作浪,楊崢對太監幹政談不上什麽好感,也談不上什麽惡感,用他的話兒說,在權勢麵前為人與太監其實沒有多大的差別,這一點在明朝末年表現得最明顯,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征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比起太監他們並沒有強多少,明麵上他們雖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皇位繼承權之爭和京察之爭,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但是,這並不能掩沒東林黨人在這些鬥爭中力圖革新朝政、反對統治集團中最反動腐朽勢力的進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