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這個時候根本沒有修築長城的必要,但事情無絕對,誰讓草原上的韃子並隻有一股呢,瓦刺是投靠了朝廷,可一直被瓦刺壓製著的兀良哈三衛可沒有投靠的意思,這股原本實力相對較小的勢力,這幾年則日見強盛,尤其是朵言衛逐漸控製了泰寧衛實力大增,其首領生了入住中原的心思,這幾年在遼東邊疆進行著零星的搶掠,早年遼東守將上書宣宗希望能“掩擊之,宣宗一直未予準奏。但同樣的入侵發生在宣宗三年巡遼東邊疆之時,忍無可忍的宣宗派兵遣將從喜峰口一直攻打到會州,此次戰役成果頗豐“獲其人口、兵器、馬匹、牛羊、瑙重,不可勝計。腥擅蕩滌,邊境肅清。
經過十幾年努力發展,兀良哈的實力可謂是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眼看著昔日的對手瓦刺小子日過得滋潤無比,心生不滿的三衛屢次犯邊,正統九年正月,小皇帝特命守備獨石、永樂左參將楊洪,“去冬兀良哈往延安一帶搶劫,春暖必回,爾(楊)洪其選所部精銳往大同境外黑山迄北等處截殺。”二月,楊洪等“於逸西地名以克列蘇等處俘斬兀良哈安出部下賊,奪回虜去人畜、器械等物。才算是狠很打擊了一把。
但勝利所帶來的結果並非是滿朝歡喜,而是百官的思索與責問。
在文官看來國朝自洪武爺開始就著手修築長城,曆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城池本應堅固無比才是,為何屢屢被韃子輕易突破防線。
對此邊疆守將自是問題不少,卻又不足以讓百官信服。
在這種局麵下,楊崢建議讓朝廷派遣一名經驗老道的武將去長城上看一看,這個提議立即獲得了文武百官的讚同,人選上首選當然是英國公張輔,考慮北方環境惡劣,而張輔年紀有大了些,萬一有一個閃失也不好向張家交代,所以改為成國公朱勇了。接到了命令的朱勇也沒含糊,騎著馬就趕往山海關以及山西大同了,經過他老人家的仔細查看,發現朝廷修建的這些邊牆並非不牢固,而是一帶河澤眾多,沙礫遍地,舊牆早已衝垮,大多頹廢,根本起不到阻擊敵人的效果,雖說在邊牆上設置了不少敵台,但這種按結構可分為“實心敵台”和“空心敵台”兩種。實心敵台不是齊牆而建,無箭窗,僅有登台頂的踏道;空心敵台是跨城牆而建的中空、四麵開窗的樓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裏麵,並儲存武器、彈藥以抗擊來犯之敵本是最佳的防守城牆,可不知是材料上的原因,還是修築的時候工匠偷工減料,許多的敵台其實是空心的,這種空心敵台碰上了韃子的回回炮就土崩瓦解,這種局麵自是讓朱勇大為憤怒,認為這是自家人有意放縱敵人,他老人家在沒有稟報的情況下處置了修建長城的工匠,還以八百裏加急的形勢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上寫道:“邊垣,延袤二千裏,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請跨牆為台,睥睨四達。台高五丈,虛中為三層,台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大意是說這些城比較低薄,很容易傾圮,“間有磚石小台與牆各峙,互不相救。軍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無所借庇。軍火器具如臨時起發,則遠送不前;如收處牆上,則無可藏處;敵勢眾大,乘高四射,守卒難立。一堵攻潰,相望奔走。大勢突入,莫之能禦。今建空心敵台,盡將通人馬處堵塞。其製,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衝處(即險要處)數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緩處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餘步不等者為一台。兩台相救,左右而立”。造台的方法:“下築基與城牆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內出五尺有餘,中層空豁,四麵箭窗,上層建樓櫓,環以垛口,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每台百總一名,專管調度攻打。台頭、副二名,專管台內軍器輜重,兩旁主容軍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總,十台一千總,節節而製之。”此番奏章立即得到了朝廷上上下下的關注,內閣首輔楊崢更是提出重新打造了這段長城。
於是從正統十一年,朝廷上上下下都為這件事走動,按照朱勇的意思,重修的空心敵台應該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為基座,用大條石砌成,高與城牆相同,中部為空心部分,也可以用磚牆和磚砌筒拱承重,構築成相互連通的券室,而用木柱和木樓板承重,外側包以厚重的磚牆,形成一層或二層較大的室內空間,以供士兵駐守,存放糧秣和兵器。上部為台頂,多數敵台台頂中央築有樓櫓,供守城士兵遮風避雨,有台頂的則鋪漫成平台,供燃煙舉火以報警,而無樓櫓。上下台頂有的在樓層間開洞,利用繩梯、木梯,在磚砌牆體中留出僅供一人通行的磚砌或條石踏步通道。中部空心部位開箭窗和樓門,其數量隨敵台大小而異,每層前後各開三箭窗,左右各兩箭窗一門,較大的敵台每麵開四或五個箭窗,按照箭窗多少分別命名為“三眼樓”、“四眼樓”、“五眼樓”。之所以如此鄭重其事,一則這些敵台是整個長城防禦體係的一部分,它與牆台、烽火台等建築密切配合。在沒有烽火台的地帶,敵台也為傳烽之地。在邊軍駐守上,敵台也成為堅強堡壘。遇敵入犯,登台迎戰,台上備有軍器、輜重,並且守兵居高臨下,使敵軍不能近台,即令敵軍突入邊牆,敵台守軍依然可以據台固守,射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敵台之下,另有駐屯軍隊,和台上守軍配合作戰,令敵人無法拆牆入犯。二則有了這些製作精良的敵台可大大增強長城的防禦能力,減少將士的人數與傷亡,可謂是一舉兩得。對此兵部、工部都沒任何的意見,唯獨戶部表示了反對,戶部尚書王直認為,這樣的精良的敵台不是修複,而是重建了,說需要的財力、物力,人力不少,今年江西、蘇州、河南等地飽受洪水之災,加之西洋這行尚未返航,周貴妃誕下小公主、三大宮殿的修複,以及運河的疏通、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之亂將一年的稅收花了一大半,在秋收尚未送上來之時,戶部一時拿不出這麽多銀子來修築長城。
盡管百官都認為這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可戶部沒銀子,誰也不好說什麽,所以這事兒從正統十一年年初到了年末,仍沒聽到動靜,若自己能將這段長城給修築完成無疑是一件露臉的事情,就算不是軍功一件,但也是青史留名的大事,想當初秦始皇發兵三十萬修築長城如今誰還能否認他老人家的功勳與名頭,就連那蒙恬、孟薑女也占了修長城的光時時被人提起,曆史銘記的從來都是那些第一個下水的人。
定了這個心思,王公公就著手準備了,在他的調動下,工部早早就準備好工匠與草圖,以及修建法子,就連山西大同一帶不少的監軍太監也給出了極大的熱情,可戶部沒銀子一切都百搭,但王公公不愧是王公公,他老人家竟公然放出了話頭他老人家想要修築長城為天下的百姓,為邊疆的將士做點好事,這話中的意思在明顯不過了,那就是本公公要錢了。這話兒換做旁人說出去,不被人彈劾死才是怪事,沒準兒這話兒尚未說出口就被無處不在的東廠番子給抓了丟進大牢,可王公公是誰,那是東廠的廠公,司禮監頭號太監,小皇帝身板最當紅的紅人,一句話足以換來你官場的升遷,更別說其他的種種好處了。
話兒放出去不過三日的功夫,京城就變得熱鬧起來,那些走南闖北又一心想巴結王公公的達官貴人立即感受到了春天的到來,紛紛慷慨解囊,這個幾千兩那個上萬兩,短短數日竟被王公公籌備到了兩百萬之多,這還不算各地留守的太監送來的二百萬銀子,除了這些山西的那幫商人總不好一毛不拔,修築長城固然是王公公為了青史留名,可怎麽著也是為了山西百姓、山西商賈免受戰爭之苦不是,所以或多或少該出點。
這幫商人也不知是為了巴結王公公,還是彰顯自己財大氣粗的底蘊,竟在一日之內送來了三百萬兩白銀,如此一來,王公公手裏足足有了七百萬白銀,差不多有大半個國庫了,望著堆積如山的白銀,王公公頭一次感慨權勢所帶來的巨大的好處,心頭也著實有些動心,畢竟是白花花的銀子,握住手心裏總比看著舒坦,可一想到自己爬上司禮監太監走一遭,怎麽著也得留下一世英名才是,修好長城就是自己百世基業的第一步,若非如此當初何必挨上一刀,從此告別祖宗個,告別妻兒父母呢?
這麽一想,王公公便一咬牙著手修築長城了。
常言道,錢能使鬼推磨錢鈔貨,若說謊負難免災與禍。況且這上百萬的銀子還是王公公堆出來的,那個敢私吞公款,所有辦事人員,一改往日十分銀子也落不到實處的作風將這筆銀子用到了極致,一分銀子都用在了刀刃上。一年下來,宜、大,挑修邊牆幹餘裏,城牆上築牆台、敵台,“利於旁擊”,台上置鋪屋“以處戍卒”;靠近長城之處築堡,“以休伏兵”,城垣下留有暗門,“以便出哨”,形成了以城牆、關隘、煙墩、戍堡共同組成縱深防禦體係,進攻與防守的作用大大增強了不少,非但如此,也不知是王公公的銀子耐用,還是這次銀子籌募多了,東起四海冶(北京延慶縣東),西抵黃河,延袤一千三百餘裏的長城修成後,竟還剩下八十萬兩銀子,這可歡喜壞了曹吉祥等人,真金白銀哪有不動心的時候,況且作為王公公的心腹,這些日子他為了表示忠心耿耿,自掏腰包的事兒可沒少幹,這會兒銀子有多的,哪有貪墨的道理,哪知這筆修長城的銀子從京城運至山西大同就一直被世人說關注,所剩八十萬兩白銀早早就被人上報給朝廷,文武百官更是拭目以待,就連小皇帝也時不時的過問一番,翰林院更是在士林報上大書特書,京城上下,沒有人不知這次修築長城多了八十萬兩白銀的事兒。
王公公深知眾怒難犯,一咬牙,忍痛割愛,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剩餘的八十萬白銀全部用於將士的武器構造上,將平日裏舍不得打造的,購買武器,如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全都買了一個遍,就連盔、甲、長槍,圓木挨牌、長木牌、斬馬刀、撒袋、弓、弦、箭、攢竹長槍、腰刀也都置辦齊全,八十萬兩白銀直到花完了最後一兩銀子,王公公才一臉落寞的返回了京城。
消息傳至京城,非但是百官對王公公此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就連不少言官禦史也讚譽有加,小皇帝更是親自提筆寫了一道聖旨下達六部昭告天下,充分讚揚了王公公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操,這下王公公的那幫死黨算是有事可幹了,對王公公的光輝事跡大書特書,就連一向以敢說敢言的士林報也破天荒的刊發了王公公的幾位死黨的吹捧文章,如此大肆宣揚,本朝還是頭一次,誌得意滿的王公公不免有些飄飄然了。
經過十幾年努力發展,兀良哈的實力可謂是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眼看著昔日的對手瓦刺小子日過得滋潤無比,心生不滿的三衛屢次犯邊,正統九年正月,小皇帝特命守備獨石、永樂左參將楊洪,“去冬兀良哈往延安一帶搶劫,春暖必回,爾(楊)洪其選所部精銳往大同境外黑山迄北等處截殺。”二月,楊洪等“於逸西地名以克列蘇等處俘斬兀良哈安出部下賊,奪回虜去人畜、器械等物。才算是狠很打擊了一把。
但勝利所帶來的結果並非是滿朝歡喜,而是百官的思索與責問。
在文官看來國朝自洪武爺開始就著手修築長城,曆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城池本應堅固無比才是,為何屢屢被韃子輕易突破防線。
對此邊疆守將自是問題不少,卻又不足以讓百官信服。
在這種局麵下,楊崢建議讓朝廷派遣一名經驗老道的武將去長城上看一看,這個提議立即獲得了文武百官的讚同,人選上首選當然是英國公張輔,考慮北方環境惡劣,而張輔年紀有大了些,萬一有一個閃失也不好向張家交代,所以改為成國公朱勇了。接到了命令的朱勇也沒含糊,騎著馬就趕往山海關以及山西大同了,經過他老人家的仔細查看,發現朝廷修建的這些邊牆並非不牢固,而是一帶河澤眾多,沙礫遍地,舊牆早已衝垮,大多頹廢,根本起不到阻擊敵人的效果,雖說在邊牆上設置了不少敵台,但這種按結構可分為“實心敵台”和“空心敵台”兩種。實心敵台不是齊牆而建,無箭窗,僅有登台頂的踏道;空心敵台是跨城牆而建的中空、四麵開窗的樓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裏麵,並儲存武器、彈藥以抗擊來犯之敵本是最佳的防守城牆,可不知是材料上的原因,還是修築的時候工匠偷工減料,許多的敵台其實是空心的,這種空心敵台碰上了韃子的回回炮就土崩瓦解,這種局麵自是讓朱勇大為憤怒,認為這是自家人有意放縱敵人,他老人家在沒有稟報的情況下處置了修建長城的工匠,還以八百裏加急的形勢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上寫道:“邊垣,延袤二千裏,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請跨牆為台,睥睨四達。台高五丈,虛中為三層,台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大意是說這些城比較低薄,很容易傾圮,“間有磚石小台與牆各峙,互不相救。軍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無所借庇。軍火器具如臨時起發,則遠送不前;如收處牆上,則無可藏處;敵勢眾大,乘高四射,守卒難立。一堵攻潰,相望奔走。大勢突入,莫之能禦。今建空心敵台,盡將通人馬處堵塞。其製,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衝處(即險要處)數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緩處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餘步不等者為一台。兩台相救,左右而立”。造台的方法:“下築基與城牆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內出五尺有餘,中層空豁,四麵箭窗,上層建樓櫓,環以垛口,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每台百總一名,專管調度攻打。台頭、副二名,專管台內軍器輜重,兩旁主容軍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總,十台一千總,節節而製之。”此番奏章立即得到了朝廷上上下下的關注,內閣首輔楊崢更是提出重新打造了這段長城。
於是從正統十一年,朝廷上上下下都為這件事走動,按照朱勇的意思,重修的空心敵台應該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為基座,用大條石砌成,高與城牆相同,中部為空心部分,也可以用磚牆和磚砌筒拱承重,構築成相互連通的券室,而用木柱和木樓板承重,外側包以厚重的磚牆,形成一層或二層較大的室內空間,以供士兵駐守,存放糧秣和兵器。上部為台頂,多數敵台台頂中央築有樓櫓,供守城士兵遮風避雨,有台頂的則鋪漫成平台,供燃煙舉火以報警,而無樓櫓。上下台頂有的在樓層間開洞,利用繩梯、木梯,在磚砌牆體中留出僅供一人通行的磚砌或條石踏步通道。中部空心部位開箭窗和樓門,其數量隨敵台大小而異,每層前後各開三箭窗,左右各兩箭窗一門,較大的敵台每麵開四或五個箭窗,按照箭窗多少分別命名為“三眼樓”、“四眼樓”、“五眼樓”。之所以如此鄭重其事,一則這些敵台是整個長城防禦體係的一部分,它與牆台、烽火台等建築密切配合。在沒有烽火台的地帶,敵台也為傳烽之地。在邊軍駐守上,敵台也成為堅強堡壘。遇敵入犯,登台迎戰,台上備有軍器、輜重,並且守兵居高臨下,使敵軍不能近台,即令敵軍突入邊牆,敵台守軍依然可以據台固守,射擊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敵台之下,另有駐屯軍隊,和台上守軍配合作戰,令敵人無法拆牆入犯。二則有了這些製作精良的敵台可大大增強長城的防禦能力,減少將士的人數與傷亡,可謂是一舉兩得。對此兵部、工部都沒任何的意見,唯獨戶部表示了反對,戶部尚書王直認為,這樣的精良的敵台不是修複,而是重建了,說需要的財力、物力,人力不少,今年江西、蘇州、河南等地飽受洪水之災,加之西洋這行尚未返航,周貴妃誕下小公主、三大宮殿的修複,以及運河的疏通、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之亂將一年的稅收花了一大半,在秋收尚未送上來之時,戶部一時拿不出這麽多銀子來修築長城。
盡管百官都認為這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可戶部沒銀子,誰也不好說什麽,所以這事兒從正統十一年年初到了年末,仍沒聽到動靜,若自己能將這段長城給修築完成無疑是一件露臉的事情,就算不是軍功一件,但也是青史留名的大事,想當初秦始皇發兵三十萬修築長城如今誰還能否認他老人家的功勳與名頭,就連那蒙恬、孟薑女也占了修長城的光時時被人提起,曆史銘記的從來都是那些第一個下水的人。
定了這個心思,王公公就著手準備了,在他的調動下,工部早早就準備好工匠與草圖,以及修建法子,就連山西大同一帶不少的監軍太監也給出了極大的熱情,可戶部沒銀子一切都百搭,但王公公不愧是王公公,他老人家竟公然放出了話頭他老人家想要修築長城為天下的百姓,為邊疆的將士做點好事,這話中的意思在明顯不過了,那就是本公公要錢了。這話兒換做旁人說出去,不被人彈劾死才是怪事,沒準兒這話兒尚未說出口就被無處不在的東廠番子給抓了丟進大牢,可王公公是誰,那是東廠的廠公,司禮監頭號太監,小皇帝身板最當紅的紅人,一句話足以換來你官場的升遷,更別說其他的種種好處了。
話兒放出去不過三日的功夫,京城就變得熱鬧起來,那些走南闖北又一心想巴結王公公的達官貴人立即感受到了春天的到來,紛紛慷慨解囊,這個幾千兩那個上萬兩,短短數日竟被王公公籌備到了兩百萬之多,這還不算各地留守的太監送來的二百萬銀子,除了這些山西的那幫商人總不好一毛不拔,修築長城固然是王公公為了青史留名,可怎麽著也是為了山西百姓、山西商賈免受戰爭之苦不是,所以或多或少該出點。
這幫商人也不知是為了巴結王公公,還是彰顯自己財大氣粗的底蘊,竟在一日之內送來了三百萬兩白銀,如此一來,王公公手裏足足有了七百萬白銀,差不多有大半個國庫了,望著堆積如山的白銀,王公公頭一次感慨權勢所帶來的巨大的好處,心頭也著實有些動心,畢竟是白花花的銀子,握住手心裏總比看著舒坦,可一想到自己爬上司禮監太監走一遭,怎麽著也得留下一世英名才是,修好長城就是自己百世基業的第一步,若非如此當初何必挨上一刀,從此告別祖宗個,告別妻兒父母呢?
這麽一想,王公公便一咬牙著手修築長城了。
常言道,錢能使鬼推磨錢鈔貨,若說謊負難免災與禍。況且這上百萬的銀子還是王公公堆出來的,那個敢私吞公款,所有辦事人員,一改往日十分銀子也落不到實處的作風將這筆銀子用到了極致,一分銀子都用在了刀刃上。一年下來,宜、大,挑修邊牆幹餘裏,城牆上築牆台、敵台,“利於旁擊”,台上置鋪屋“以處戍卒”;靠近長城之處築堡,“以休伏兵”,城垣下留有暗門,“以便出哨”,形成了以城牆、關隘、煙墩、戍堡共同組成縱深防禦體係,進攻與防守的作用大大增強了不少,非但如此,也不知是王公公的銀子耐用,還是這次銀子籌募多了,東起四海冶(北京延慶縣東),西抵黃河,延袤一千三百餘裏的長城修成後,竟還剩下八十萬兩銀子,這可歡喜壞了曹吉祥等人,真金白銀哪有不動心的時候,況且作為王公公的心腹,這些日子他為了表示忠心耿耿,自掏腰包的事兒可沒少幹,這會兒銀子有多的,哪有貪墨的道理,哪知這筆修長城的銀子從京城運至山西大同就一直被世人說關注,所剩八十萬兩白銀早早就被人上報給朝廷,文武百官更是拭目以待,就連小皇帝也時不時的過問一番,翰林院更是在士林報上大書特書,京城上下,沒有人不知這次修築長城多了八十萬兩白銀的事兒。
王公公深知眾怒難犯,一咬牙,忍痛割愛,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剩餘的八十萬白銀全部用於將士的武器構造上,將平日裏舍不得打造的,購買武器,如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全都買了一個遍,就連盔、甲、長槍,圓木挨牌、長木牌、斬馬刀、撒袋、弓、弦、箭、攢竹長槍、腰刀也都置辦齊全,八十萬兩白銀直到花完了最後一兩銀子,王公公才一臉落寞的返回了京城。
消息傳至京城,非但是百官對王公公此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就連不少言官禦史也讚譽有加,小皇帝更是親自提筆寫了一道聖旨下達六部昭告天下,充分讚揚了王公公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操,這下王公公的那幫死黨算是有事可幹了,對王公公的光輝事跡大書特書,就連一向以敢說敢言的士林報也破天荒的刊發了王公公的幾位死黨的吹捧文章,如此大肆宣揚,本朝還是頭一次,誌得意滿的王公公不免有些飄飄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