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他的提議下加強了海防,楊崢更是親自將自己的愛將許霆調到江浙一帶招募身體強壯的進行係統訓練組織成“楊家軍”,而且經過這幾年兵工程的打造,軍隊的武器上更為出色,不僅有江南所產之狼筅,更有多種長短武器的小組組合,包含倭刀腰刀火槍等等,這些強有力的武器,再配上鴛鴦陣法,再強夯的倭寇也不敢在東南沿海一帶登陸了,那等於自絕生路。


    單說這些還不足以讓王公公沮喪,倭寇雖小弄好了那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可偏偏朝廷隻上到下,除了楊崢足夠重視倭寇之外,全都沒把倭寇當一回事,前年許霆親自率6000浙兵秘密進至海橫嶼邊,乘退潮之機,命士卒負草鋪路,涉海進攻,出奇製勝,迅速登島,一舉搗其巢穴,斬倭寇2600餘人。如此戰功,朝廷也隻是略做了一番嘉獎就算了事,官職上、名譽上一樣都沒有,比起從北方回來的將帥可謂是天壤之別,他王振是什麽人,是要名垂千古的人,豈可做這等末尾小事,所以王公公才一直沒動靜,這事兒也被他擱淺了,隻希望有生之年,待天下有變之時,自己好一戰成名。


    可自從太皇太後去世,太祖鐵牌被自己除掉後,他也算是位極人臣了,心頭那股建功立業的勁兒也就日日高漲了,加上曹吉祥的一番勸說,內閣、六部、翰林院的一番讚揚,王公公覺得還真該做上一件大事來彰顯自己的本事,可如今天下太平,還真沒什麽大事,倭寇又看不上,好不容易期盼的瓦刺也接受詔安了,貿易上壓製讓他們越發不敢生出二心來,生怕那天大明哪位大人物對他們不滿,不要他們的牛羊,可就喝不上鮮美的肉湯,穿不上柔軟而暖和的綢緞,怕是茶葉、煙草、鍋碗瓢盆都沒了,這些東西沒用上之前,什麽苦楚都能堅持,可一旦吃上了再想回到當年那般模樣可是玩玩接受不了的,什麽王圖霸業過了一百年,幾代人的努力都不曾有半分成就,瓦刺的許多老一輩的黃金家族都死了這份心思,在他們看來,老天爺早在一百年前就拋棄了他們,再怎麽打也回不到中原,既得不到何不放棄,這些年與中原苦苦廝殺,妻兒老小都喪生與戰火,所期盼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原,喝上鮮美的羊肉湯,穿上暖和柔順的綢緞,再喝點茶湯,手裏弄點銀子,一家人圍在一起,沒有戰火,也用不著擔心會有敵人,時隔了這麽多年,眼下的他們不正是過上了這樣的日子麽,即使如此又何必苦苦爭鬥呢,這中原本就是漢人的地方,老天爺既讓他們奪回去了也沒什麽不好的,他們本來就屬於草原,屬於大漠,如今他們回來了也是應該的,每日放牧養馬再從漢人的手裏換取生活需要的布帛鍋釜,針、線、梳、篦,米、鹽、糖果之類,吃的喝的穿的都有了,還爭個什麽勁兒,老老實實的放牧養馬才是正經。瓦刺沒了膽色,邊疆也就沒什麽大事算是斷了王公公建功立業的宏圖偉業,這兩年公王公公可沒將瓦刺那幫韃子恨死,貿易上沒少動手腳,以藻飾太平為名減少與瓦刺的牛羊貿易,奈何這事兒也由不得他,京城囤積的那幫商人對羊毛、牛毛需求量極大,還有西洋的那幫商賈,他這邊剛對瓦刺動了點手腳,這幫商賈就開始鬧騰,還有平日裏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的好首輔楊崢,在這件事上卻是態度堅硬,他這邊發話翰林院的那幫天之驕子立即撰寫各種文章刊發在士林報上加以指責,而那幫硬骨頭的言官禦史則是紛紛上奏章,不過幾日的功夫奏章足有半人高,以王公公今時今日的地位權勢自是不怕這幫讀書人,但事兒弄得太過難看小皇帝哪兒也不好交代,小皇帝年級小是小了點,但也並非一無所知,似邊疆這等大事倒也時時過問,還有那個錢皇後從旁規勸,他也不好明著來,所以在這件事上他算是死心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王振的權勢一日大過一日,權勢越大,王公公越覺得該做點什麽,為了這事兒王公公可謂是茶不思飯不香了,可就是尋不到一件足以彰顯自己豐功偉業的大事,最後還是曹吉祥給出了一個好主意——修長城。


    長城一直是每個王朝一等一的大事,其重視程度不亞於一場廝殺,自西周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曆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礙於國力、財力、物力上的限製,西周乃至春秋戰國修的長城並不成,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修築長城要算秦始皇。


    秦三十二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裏”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裏長城之稱。


    長城的修築的確給中原帶來了邊防上的鞏固國家的安全,同時也給中原的農業的生產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就如《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正因長城作用如此之大,差不多統一的大王朝都修築了長城,隋唐、兩宋、金、元都在一定程度上修築過長城,到國朝後太祖皇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與秦始皇的萬裏長城有些不同,起因在於國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二十四道之多。城池可謂堅固無比。


    但這種局麵從永樂後期就不斷被打破,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幾年一次大規模的廝殺,讓國朝邊疆不斷受到挑戰,為了鞏固邊疆,也是為了抵擋韃子的騎兵,從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與秦始皇因地形,用險製塞修建規模不同,國朝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迤西,至洗馬林),皆築石垣,深壕塹”,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好抵擋蒙古韃子的進攻。


    但這種局麵在洪武爺的時候作用並不大,一來,開國之初,國勢比較強盛,在內蒙古地區,控製了許多軍事據點,其中主要的有大寧衛(地處東部蒙古走廊開平衛側翼)、開平衛(地處元上都為前進基地)、及東勝衛(地處黃河後套是各方進入河套的衝要開平衛側翼)三個重鎮呈三角形。明太祖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馬助軍資,以圖反攻嶺北繼承元朝這個僅存的行省,漠南所設置的諸多衛所都遠在長城以北。時人評價是設東勝城於三降城之東,與三降城並。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為一邊。地勢直,則近而易守。最為穩妥的防守城牆。


    但這種局麵被永樂皇帝說破壞,其主要原因在於藩王。


    永樂登基前,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遼王、寧王,燕王、穀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製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同時,還經常派遣宗王出邊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就命齊王槫率護衛騎兵於開平近地圍獵。在開平衛周邊地帶圍獵,時間大約在當年的三月至八月,名為圍獵,主要為了圍剿殘元軍隊繼承元朝嶺北行省,這是朱元璋宗王出鎮製度的一個具體表現。既“我若征你,不胡亂去,一程程築起城子來,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諭晉王“備邊十事”,包括檢閱開平地區的駐軍情況,設置斥侯,開展屯田生產等邊務,並交由晉王等全權負責,晉王亦掌管東勝衛附近諸衛所。肅王掌管居延海附近衛所,海居延海一帶水草豐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張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徑,洪武二十六年之後,朱元璋在離亦集乃不遠的地方設置了威遠守禦千戶所,在肅州與居延海中間設立了威虜衛、白城子守禦千戶所。這一衛二所成為明軍出征蒙古的據點。這時候的疆域算是東一千一百七十五裏,至於臨挑府之蘭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裏,至於西寧衛之黃河界;西五百七十裏,至於肅州衛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裏,至亦集乃地”。寧王在長城以北“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加上牢固的邊疆,韃子想進入中原,幾乎是吃人說夢。


    隻可惜這兩種易守難攻的局麵被永樂爺以及後來的宣宗皇帝給間接的破壞了,從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年間,永樂皇帝先後五次出兵,深入漠北,取得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打得往日不可一世的蒙古韃子被迫接受了國朝的冊封,加上永樂皇帝以藩王登上皇位,鑒於前朝之失,對控製藩王極為重視,或以謀反等罪名,分別削去他們的封爵、屬官、護衛,取消統領駐軍的權力,如借故削去代王、岷王的護衛、官屬,齊、穀王先後被廢為庶人;或者將要塞地區的藩王遷入內地,如寧王朱權遷往南昌。這種固然能起到鞏固朝政,但在邊疆上沒了這些藩王的守衛,等於放棄了朱元璋一手打造了邊防,自是,遼東與宣、大聲援阻絕,又以東勝孤遠難守,調左衛於永平,右衛於遵化,而墟其地”。永樂時還有足夠的能力和才智數征漠北,但仁、宣以後諸帝,從各方麵而言,都遜於太祖和成祖,因此除了宣德三年宣宗曾虛張聲勢巡邊一次外,都不敢輕易巡邊。尤其是中期以後,隨著明朝國力的衰微,北部邊防更是陷於全麵防禦和退縮。


    本朝皇帝以幼年登基,本是韃子崛起的最好機會,好在碰上了幾個用心做事的大臣,三楊加上楊崢、張輔等人武力的主動出擊配合一係列的外交手段和經濟手段,再加上蒙古草原在經濟上對內地的依賴關係增強,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蒙漢人生活的需要,都更加迫切要求互市貿易,以換取布帛糧米和生產工具,如此一來,算是加大了北方對中原的經濟依賴,加上這些年中原人口的遷移、商賈的互通、北方的韃子悶頭過好日子,早沒了往日的雄心壯誌了,而其他部落,一來實力相對較小,二來因忙於統一蒙古的步伐,無暇南顧。在此情況下,雙方都極力地維係著和平通好關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