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王驥率先站出來一來出乎百官的意料之外,二來則是也想看看王驥想說什麽,畢竟昨日的事兒並不久遠。


    隻聽到王驥道:“回皇上的話末將昨日返朝,聽聞諸位大人聯名上奏末將老師費財,以一隅騷動天下,末將思來想去認為諸位大人所奏甚有道理,所以末將也不想說什麽解釋的話兒,隻不過末將心頭有些疑問想問問諸位大人?”


    小皇帝哦了聲道“什麽話?”


    王驥歎了聲道:“末將得皇上信任,自正統三年到今時今日總督軍務,三次征討麓川為朝廷開疆拓土抵製外患十幾年,得聖上保佑王公公調度有方,末將才能屢次為朝廷抵製外患,建立功業,末將自問做不到嶽王爺那般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但也算是武將不怕死了,這麽多年來末將身上沒有一塊好肉,碰上了陰雨天渾身的骨頭都疼得厲害,還有老臣這風餐露宿所留下的肚疼的小毛病怎麽著也不比不上諸位大人坐在衙門裏風吹不著雨淋不著來得舒坦,算上妻兒老小都不在身旁,因為人殺多了,有時候整宿整宿的睡不著,渾身的傷痛換來的卻是諸位大人的職責辱罵,末將每每想來心頭總是傷感,或許諸位大人認為老臣老了不重用了,又或者諸位大人看末將不順眼說上兩句說上兩句,這些末將都能理解,末將也不怪誰,末將隻是問一問諸位這些年末將南征北戰當真是如此罪大惡疾麽?”


    這話兒問得巧妙,正統六年至正統十三年間,王驥總督軍務,三次征討麓川,雖說百官因王振彈劾他“老師費財,以一隅騷動天下”。但不可否認王驥進行的戰役確實基本平定了麓川的叛亂,並將之控製在朝廷手下,鞏固了邊疆的安全,加上這幾年王驥被與都禦史陳鎰巡視延綏、寧夏、甘肅等地時,時寧夏邊軍三年一換,並增選軍屬以防備,致使軍士疲憊、軍用困乏。王驥請每年調換一次,讓應來更代的十月份到達,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回去,以此提高效率。可謂是有利於朝政之舉,算上王驥參與討平湖廣、貴州各地苗人的叛亂,功勳之高用陳敬宗的話兒說,王驥是蓄文武將相雄剛之才德,且素著西鄙韓範(韓琦、範仲淹)之功,簡在聖衷,非一日矣!……然則永清南徼,俾朝廷無複南顧之憂者,公之功豈淺淺哉?銘鼎彝而紀竹帛,炳炳然直與古之儒將爭光後先。……此儒者遭遇之極,蓋不特縉紳之光,寔為邦家之光也。這樣的一個與朝廷大有用處的人,百官本也沒想著彈劾,若不是王振參與了這件事還算是一件罪名的話,言官也不想去得罪這樣一個當世名將,畢竟人家現在簡在帝心不說,光是湖廣、貴州各地苗人的叛亂就離不開他,說句不好聽的話,人家是有持無恐,未必把你奏章上的哪點罪名看在眼裏。


    所以麵對王驥的喝問,昨日還信誓旦旦的言官禦史仿佛是領了指令一般,無人啃聲。


    王驥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目光在左上角的方向看了看,最終將目光落在了小皇帝的臉上,那意思很明顯:“皇上,末將的委屈百官不管,您總得給個說法吧。”


    小皇帝倒早就有了主意,聽了這話兒倒也沒思索,張口說道:“本朝之製文臣不許封爵邑,惟有武功者不在令。自洪武以來蓋百年於茲矣,文臣有武功而封爵邑者,始一人焉,愛卿天資通敏,遇事敢為,正色立朝,欲以身狥天下,毎陳國家利害,生民休戚,辭氣懇切,孜孜不已。襟懷開爽,好賢樂善,人有寸美,必極口稱道。見人材沉滯,必拔起任用,始終成就之,未嚐有德色。與人交,不立厓岸,循循和易,雖位兼將相,望重累朝,曾無一毫驕矜之意,見於顏麵,體貌清臞,風儀俊整,尤善談論,見者為之愯然,當大事,屹若砥柱之在中流,功名事業,視前古為無愧,這些非但是朕知道,便是宮外的百姓也是一清二楚的,那些百姓唱的歌謠愛卿不記得,朕還記得兩句。”小皇帝說到了這兒,忽得當著百官的麵,唱起了歌謠來:“天生豪傑,祚我邦家。大其抱負,弘彼聲華。乃若斯人,世豈多有。為鳳為麟,出也非偶。惟忠毅公,間氣所鍾。芬芬茅葦,挺見孤鬆。早奮於庠,入奉廷對。羽儀公朝,展也無愧。曆試繁劇,如劍斷犀。佐持憲節,名震山西。召尹京畿,畿內安堵。貳我夏官,折衝尊俎。進大司馬,出巡邊陲。斬其怯將,大張兵威。於甘於涼,於彼沙漠。矯矯強敵,罔不就縛。麓寇弗靖,以跳以梁。公來督戰,如鷹之揚。殲厥渠魁,蕩其巢穴。滇南之境,遺患斯絕。報功有典,逈出群流。河山帶礪,與國同休。將相之才,一代之望……?百姓都知曉愛卿忠貞愛國,乃大大的國之忠臣,莫不是在愛卿的眼裏,朕還不如宮外那些無知的百姓不成?愛卿奉詔行邊。指揮安敬,黷怯斬焉。軍勢大振,莫不爭先。謀敵犯境,蔣貴檄前。任禮繼後,勗其勉旃。若功不立,相見無年。眾力感奮,一戰赫然。黃河敵遁,追至黑泉。俘以千計,斬獲十全。捷聞還部,再討麓川。東西乘隙,腹背搗堅。破其七砦,俘溺萬千。任發機發,敗逃若煙。渠魁雖失,天威大宣。文臣出討,殊足稱賢。朕雖久居深宮,但不糊塗。”


    “末將不敢”。王驥又驚又喜,聽皇上語氣不悅,生怕熱得小皇帝心頭不快,如今的他在百官眼裏已是罪孽纏身,早就該被打入第十八層地獄了,指望有人出來給自己說句好話怕是不太可能,唯一能指望的也就是小皇帝心頭的哪點信任。所以一聽小皇帝語氣不對,剛忙回了話兒。


    小皇帝道:“既是不敢,這事兒就不要多想了,諸位大人此舉也是為了朝廷,為了讓愛卿更明白自身的重責罷了,才給朕上了幾道奏章並非指責愛卿的功勳人品,朕的江山還指望將軍來守衛。”


    “末將謝過陛下信任,末將此生必定為陛下肝腦塗地以報皇恩。”


    小皇帝似對王驥的表現十分滿意,頷了頷首道:“愛卿能這麽想實乃我大明之福,不過愛卿也該用用心了,愛卿前後三征麓川,終抓不到思機發,與朝廷而言,此事終究是一個隱患,麓川前後打了多年,朝廷勞師費財,以西南一隅而騷動天下實屬不該了。也怪不得百官對愛卿多有指責之言了。”


    這一番話兒入情入理,落在了百官的耳朵裏大是欣慰。


    楊崢撇了一眼小皇帝見他神色肅然,頗有明君之相,心道:“這個小皇帝若是好好治國,倒也不是一個糊塗人。”


    麵對小皇帝的責問,王驥的一張老臉漲得通紅,他雖天資明敏,遇事敢為,用能屢效戰勞。然麓川之役,他前後三次為朝廷立的功勳是不少,可始終沒能抓住賊首不免有些遺憾,百官以這條指責他的時候,他雖覺得委屈,可也無可奈何,畢竟人家說的是實話,此時被小皇帝提起,羞愧之餘,更是恨透了總能逃走的思機發,同時心頭也暗暗下定了決心,此番重回戰場,絕不能再讓思機發跑了。”


    小皇帝看王驥不言語,又安慰了一番便讓他退下了。


    被王驥這一番鬧騷一鬧,殿中的氣氛頓時變得熱鬧起來,原先不怎麽說話的文武大臣紛紛開始上奏,這樣的局麵從楊崢做內閣首輔以來還是頭一次。


    起先楊大人以為這是百官難得看見小皇帝日益成熟了,紛紛上奏。


    可再聽下去事情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百官上奏是不假,可所說之事似都繞不過王振,昔日在言官眼裏的王公公是擅竊國柄,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不過才一日的功夫,百官所奏全都轉換了風氣,在他們的口中王公公是有不少的缺點,可並非大奸大惡之人,反而是為了朝廷,為了天下百姓的生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至於那些排除異己、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額勾當,都是一些大膽的手下所為,王公公毫不知情。


    為此這幫言官還是上奏了不少事實,如,麓川之役興起。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反叛,多次擊敗官軍。黔國公沐昂討伐不利,於途中病逝,由沐晟接替。沐晟提出攻取策略上奏,請調兵十二萬人,不切實際,是王公公認為王驥可以囑托,便想大舉興兵,而王驥也想出力,最終表明王公公薦人有功,王驥的確是可造之才,王驥和蔣貴以二萬人奔到上江,包圍其營寨,僅五天便以六千人突擊叛軍營寨,斬首數百級,又引誘擊敗了他們的象陣,王驥更是親自率諸將環攻叛軍七個寨門,堆上木材焚燒。狂風大作,叛軍被燒死無數,溺江而死的有數萬人。思任發帶著兩個兒子逃到孟養。官軍繳獲他的虎符、金牌、宣慰司印以及被他搶去的騰衝等衛所的印章三十多枚。王驥鏟平他的巢穴,留兵駐守而還,雖說沒有抓住賊首,但王驥進行的戰役確實基本平定了麓川的叛亂,並將之控製天朝之內,此番功勳絕不是諸人一句好大喜功可以抹殺的。


    其次是在言官大書特書的經濟賬上,百官更是言之鑿鑿,說什麽江南讀書人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士紳和江南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朝廷財政匱乏。這幾年江南以及蘇州的賦稅便可以看出,經過楊崢一手打造的蘇州與東南沿海商業日益蓬勃發展,商業大城市更是多達三十餘座,散布在運河兩岸、長江兩岸、東南沿海,手工業、冶鐵更是遍地開花,日益壯大的商人他們在各地設立會館,組織各種商幫。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江右商、晉商,再次是粵商、閩商、關陝商、吳越商。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商人,但也有擁資數萬、數十萬甚至百萬的大商人,這些商人販賣各種農產品及手工業產品,腰裏竄著大把大把的銀子,卻上繳可憐的稅收,一年下來不足四千萬,而王公公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朝廷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征稅,使朝廷不至於被財政拖垮,朝廷先後修築長城,打擊東南沿海的倭寇,評定苗人叛亂,三次出兵麓川那一次戰事不需要大把的銀子,沒有王公公幫著操持,朝廷哪有多餘的銀子打仗。


    百官似還覺得說了這麽多還不足以彰顯王公公的豐功偉績,還憑空想出了不少,哪怕隻是王公公說了隻言片語的話兒也成了為國為名的光輝事跡。王公公為朝廷修築山西長城一事,更是被無限誇大,王文的奏章說,王公公是自己的私產資助邊疆兵器馬匹等物品。山西大同守將候通疏稱:“廠臣王振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複,梟滅逆虜,任用黃文、江海等,而城外禦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觧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浙江巡撫賀田更是在奏章言之鑿鑿,依著他的意思,江南自古便是多災多難之地,大多數情況下是當地或有小荒,但不達救賑之標準,而有民眾到地方官府求賑。求賑的方式大多先是以罷市要挾,或是直接到官府哄鬧告災,偶有毀公堂物或毆差役的武力事件發生。加上地方官員失職的原因,如私自加派、斂錢自肥等等。使得一些百姓都相當激烈。如毆打地方官後再驅逐之等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