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打春
元宵節過後便是立春,歲月安排的真是好巧,讓人身心俱爽的日子一個接著一個。
季節的手總是躲在時間後麵,悄悄地翻動著日曆,因此,不管人們在意或不在意,季節都在悄悄地變幻著。
說起立春,不由地想起一個姓蔣的女士主演的一部電影,也叫《立春》,可能是自己智商、情商和文學素質都很低的緣故,剛看個開頭,不知所雲,隻是感到壓抑的很,與心目中春天的印象有著天壤之別,便立刻關掉做其他的事了。
在人們的心裏,春天總是給人以美好、以希望、以生命。
在記憶裏,南方的春天來的要早些,而且總是由春雨來牽引著。
接連的幾天的陰雨過後,嫩黃色的樹葉就會隨著金燦燦的陽光一起綻放,一夜之間你會忽然發現,整個世界一下子全部都綠了,深吸一口氣,感覺是那麽的清新,仔細瞧去,搖曵的迎春花還帶著幾滴昨夜晶瑩的雨露。
北方的春天則是要伴著風來,開始你能看到樹枝上冒出尖尖的嫩芽,待又幹又大的風吹過。
連續的陰雨天氣使人們還習慣性地蟄伏在冬的深處,用厚重的衣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可突然地,一輪火紅的朝陽躍出地平線,天地間仿佛混沌初開。
到了中午,過於燦爛的陽光似乎要把玻璃融化,在那份暖洋洋的氣息中孫剛居然破天荒地睡了一個多小時。
醒來的第一感覺是春天到了!因為這種酣暢和暖意是不同於冬日午後的,它讓人禁不住有蠢蠢欲動、卸去冬裝的感覺。
是的,春近了,春就要來了……
翻開日曆,大大的數字下麵,赫然寫著——立春。
立春,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天的開始。
從這一天起,人們將迎接嶄新的24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小寒、大寒,一路下來,農民們播種、耕耘、收獲和貯藏。
感謝聰明智慧的祖先,他們在沒有先進科學儀器幫助的情況下,憑著對自然體貼入微的觀察和了解,而掌握了季節變化的規律,從而創建了24節氣,有效地指導農事,確保農業的收成。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
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
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
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
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
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在很多農村人的節氣裏,沒有立春,隻有打春。
他們用莊稼量度節氣,把時令劃分得鮮明而生動,就像打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他們不會說,但明白這理。
春節一過,有事沒事,他們都抄著手,在地頭轉悠,打量麥苗。
陽光一早還明媚著,中午突然變了臉。
孫爸不以為然的說:“今個打春,晴打陰,陰打晴。”
孫剛愣了愣說:“是立春吧?”
孫爸斷然說:“打春!”
孫爸和村裏的其他農民把式一樣叫慣了打春,立春是學名,他不叫著拗口。
為何叫打春呢?立春多文靜,充滿詩情畫意,打春太雷人了吧!
孫爸沒空理他,像個將軍,他忙於運籌帷幄。灌溉、施肥、除草,這是小打小鬧,按部就班即可穩操勝券。
孫爸抽著煙,用樹枝在院子裏的地上畫著,一年的遠景就近在眼前。
孫剛看不懂,從爸爸舒展的臉上,他能讀出,那是又一年的豐收和喜悅。
最後,父親扔下樹枝,撇掉棉襖,換上夾克,扛起鐵鍬。他不是打架,立春了,貓了一冬,他要“打春”,給莊稼鬆鬆土,種上希望。
孫剛終於嗅到春味,打春的味道。
這個“打”一點也不暴力,像兒時父親的嗬責,滿是愛的氣息。
冬使人慵懶,不知春在何夕,要“打”,才能驚醒夢中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是付出的季節,要勤到自己的田地看看,不能荒了莊稼,荒了時光。
孫剛也找來一把鐵鍬,加入爸爸的陣營。孫爸看看兒子,笑了笑。
父子倆一前一後的,來到自家的麥地裏。
立春剛到,新年還沒完,空曠的田野——麥田裏就多了忙碌的身影。都在對越冬作物進行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大家都趁著打春抓緊培土理溝,或追施土雜肥或泥肥,以控製小麥地上部分生長,保護分蘖節和幼穗。
有些對受凍麥苗及時進行追施速效肥料,使麥苗恢複生長,促進小麥萌發高節位分蘖,產生新生分蘖。
很多家庭半大的孩子都跟著父親到地裏忙活,他們知道,他們的父親也知道,孩子並幫不了他們多少,但起碼,孩子可以陪陪他們,陪他們一起“打春”。
孫剛和爸爸一起把麥地裏的排水溝清理一遍,夯實。
回家的路上,遇到很多村子裏的小孩,絨帽上都縫著一隻“春雞”。
立春之日,這一天人們為討吉利有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成公雞飾手工縫製的“春雞”。釘在兒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為“春雞”。
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剛進臘月,家有孩子的農家婆媳,便從針線筐兒裏翻撿出平日裁襖做褲剪一名頭戴“春雞”的孩子剩下的花布頭兒,開始縫製春雞。
在立春節給孩子戴春雞,是老輩子留下來的傳統。
隻要是老輩子留下來的,都會有根有脈。
為什麽在立春這天戴春雞兒,而不戴其他小動物。
據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取個吉利的意思。
再者,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象征孩子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了。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討飯的並不鮮見,農人窮怕了,讓孩子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將來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雞(饑)荒之苦。
春雞做起來很簡單,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雞樣子剪好,用花兒線縫合時留下一個口兒,把爛布頭,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當作填充物塞進去,然後將口兒縫上。
春雞的雛形便有了。
接下來,要用黑線給春雞縫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兒五色彩線縫在春雞兒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隻俊俏的春雞兒便栩栩如生,但手兒巧的媳婦還不滿足,還要用一丁點兒紅布縫成一個小巧的紅辣椒,紅辣椒的頂端還要縫上一小塊剪成齒狀的綠布。
最後用線把這個可愛的小紅辣椒吊在春雞兒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愛。
這一切完畢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縫在孩子的棉襖袖子挨肩膀的位置上。
一般男孩兒的春雞縫在左邊的袖子上,女孩兒的春雞要縫在右邊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傳統。
有縫製兩隻春雞兒的也就不論孩子的性別了,一個袖子上縫一隻,看起來更花哨一些,會把孩子襯托得更加俊俏可愛。
抱在懷裏的嬰孩,一般都縫在絨帽上。
回到家中,孫媽正在做準備工作,中午炸春卷吃。
春卷是用幹麵皮包餡心,經煎、炸而成。它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來。
炸春卷,孫剛喜歡吃,但是做起來很麻煩。
孫媽做的是大白菜肉餡和芹菜肉餡的兩種。
將肉絲入鍋,用豬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調料翻炒,然後裝盤攤涼。
將大白菜和芹菜切成絲,撒入炒好的肉絲中拌勻成餡。
將擀好的春餅皮子放在案板上,放上肉絲餡,卷攏,兩頭折攏,最後卷成約二寸六分長、八分寬的小長方形包,用麵糊封口。
起鍋放油,油燒至七成熟,將春卷入鍋炸炸時用筷不斷翻動,約兩分鍾後呈金黃色,撈起裝盤。
外酥裏鮮,外脆裏嫩,口感極佳。
吃時可蘸醋。因為醋能解膩,很有道理。
出鍋後,外皮酥酥脆脆黃黃澄澄的,內裏透著清香,冒著熱氣。吃著,就感覺春天真的就在手上在鼻尖在眼睛裏了。
其實說起吃春卷,孫剛覺得,好象無論什麽節日都有一種特殊的食物作代表。
給孫剛的感覺就是人們更愛用吃來表達內心對自然變化的接受。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
元宵節過後便是立春,歲月安排的真是好巧,讓人身心俱爽的日子一個接著一個。
季節的手總是躲在時間後麵,悄悄地翻動著日曆,因此,不管人們在意或不在意,季節都在悄悄地變幻著。
說起立春,不由地想起一個姓蔣的女士主演的一部電影,也叫《立春》,可能是自己智商、情商和文學素質都很低的緣故,剛看個開頭,不知所雲,隻是感到壓抑的很,與心目中春天的印象有著天壤之別,便立刻關掉做其他的事了。
在人們的心裏,春天總是給人以美好、以希望、以生命。
在記憶裏,南方的春天來的要早些,而且總是由春雨來牽引著。
接連的幾天的陰雨過後,嫩黃色的樹葉就會隨著金燦燦的陽光一起綻放,一夜之間你會忽然發現,整個世界一下子全部都綠了,深吸一口氣,感覺是那麽的清新,仔細瞧去,搖曵的迎春花還帶著幾滴昨夜晶瑩的雨露。
北方的春天則是要伴著風來,開始你能看到樹枝上冒出尖尖的嫩芽,待又幹又大的風吹過。
連續的陰雨天氣使人們還習慣性地蟄伏在冬的深處,用厚重的衣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可突然地,一輪火紅的朝陽躍出地平線,天地間仿佛混沌初開。
到了中午,過於燦爛的陽光似乎要把玻璃融化,在那份暖洋洋的氣息中孫剛居然破天荒地睡了一個多小時。
醒來的第一感覺是春天到了!因為這種酣暢和暖意是不同於冬日午後的,它讓人禁不住有蠢蠢欲動、卸去冬裝的感覺。
是的,春近了,春就要來了……
翻開日曆,大大的數字下麵,赫然寫著——立春。
立春,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天的開始。
從這一天起,人們將迎接嶄新的24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小寒、大寒,一路下來,農民們播種、耕耘、收獲和貯藏。
感謝聰明智慧的祖先,他們在沒有先進科學儀器幫助的情況下,憑著對自然體貼入微的觀察和了解,而掌握了季節變化的規律,從而創建了24節氣,有效地指導農事,確保農業的收成。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
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
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
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
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
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在很多農村人的節氣裏,沒有立春,隻有打春。
他們用莊稼量度節氣,把時令劃分得鮮明而生動,就像打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他們不會說,但明白這理。
春節一過,有事沒事,他們都抄著手,在地頭轉悠,打量麥苗。
陽光一早還明媚著,中午突然變了臉。
孫爸不以為然的說:“今個打春,晴打陰,陰打晴。”
孫剛愣了愣說:“是立春吧?”
孫爸斷然說:“打春!”
孫爸和村裏的其他農民把式一樣叫慣了打春,立春是學名,他不叫著拗口。
為何叫打春呢?立春多文靜,充滿詩情畫意,打春太雷人了吧!
孫爸沒空理他,像個將軍,他忙於運籌帷幄。灌溉、施肥、除草,這是小打小鬧,按部就班即可穩操勝券。
孫爸抽著煙,用樹枝在院子裏的地上畫著,一年的遠景就近在眼前。
孫剛看不懂,從爸爸舒展的臉上,他能讀出,那是又一年的豐收和喜悅。
最後,父親扔下樹枝,撇掉棉襖,換上夾克,扛起鐵鍬。他不是打架,立春了,貓了一冬,他要“打春”,給莊稼鬆鬆土,種上希望。
孫剛終於嗅到春味,打春的味道。
這個“打”一點也不暴力,像兒時父親的嗬責,滿是愛的氣息。
冬使人慵懶,不知春在何夕,要“打”,才能驚醒夢中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是付出的季節,要勤到自己的田地看看,不能荒了莊稼,荒了時光。
孫剛也找來一把鐵鍬,加入爸爸的陣營。孫爸看看兒子,笑了笑。
父子倆一前一後的,來到自家的麥地裏。
立春剛到,新年還沒完,空曠的田野——麥田裏就多了忙碌的身影。都在對越冬作物進行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大家都趁著打春抓緊培土理溝,或追施土雜肥或泥肥,以控製小麥地上部分生長,保護分蘖節和幼穗。
有些對受凍麥苗及時進行追施速效肥料,使麥苗恢複生長,促進小麥萌發高節位分蘖,產生新生分蘖。
很多家庭半大的孩子都跟著父親到地裏忙活,他們知道,他們的父親也知道,孩子並幫不了他們多少,但起碼,孩子可以陪陪他們,陪他們一起“打春”。
孫剛和爸爸一起把麥地裏的排水溝清理一遍,夯實。
回家的路上,遇到很多村子裏的小孩,絨帽上都縫著一隻“春雞”。
立春之日,這一天人們為討吉利有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製成公雞飾手工縫製的“春雞”。釘在兒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為“春雞”。
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剛進臘月,家有孩子的農家婆媳,便從針線筐兒裏翻撿出平日裁襖做褲剪一名頭戴“春雞”的孩子剩下的花布頭兒,開始縫製春雞。
在立春節給孩子戴春雞,是老輩子留下來的傳統。
隻要是老輩子留下來的,都會有根有脈。
為什麽在立春這天戴春雞兒,而不戴其他小動物。
據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取個吉利的意思。
再者,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象征孩子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了。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討飯的並不鮮見,農人窮怕了,讓孩子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將來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雞(饑)荒之苦。
春雞做起來很簡單,先把花布料按所需的雞樣子剪好,用花兒線縫合時留下一個口兒,把爛布頭,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當作填充物塞進去,然後將口兒縫上。
春雞的雛形便有了。
接下來,要用黑線給春雞縫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兒五色彩線縫在春雞兒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隻俊俏的春雞兒便栩栩如生,但手兒巧的媳婦還不滿足,還要用一丁點兒紅布縫成一個小巧的紅辣椒,紅辣椒的頂端還要縫上一小塊剪成齒狀的綠布。
最後用線把這個可愛的小紅辣椒吊在春雞兒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愛。
這一切完畢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縫在孩子的棉襖袖子挨肩膀的位置上。
一般男孩兒的春雞縫在左邊的袖子上,女孩兒的春雞要縫在右邊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傳統。
有縫製兩隻春雞兒的也就不論孩子的性別了,一個袖子上縫一隻,看起來更花哨一些,會把孩子襯托得更加俊俏可愛。
抱在懷裏的嬰孩,一般都縫在絨帽上。
回到家中,孫媽正在做準備工作,中午炸春卷吃。
春卷是用幹麵皮包餡心,經煎、炸而成。它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來。
炸春卷,孫剛喜歡吃,但是做起來很麻煩。
孫媽做的是大白菜肉餡和芹菜肉餡的兩種。
將肉絲入鍋,用豬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調料翻炒,然後裝盤攤涼。
將大白菜和芹菜切成絲,撒入炒好的肉絲中拌勻成餡。
將擀好的春餅皮子放在案板上,放上肉絲餡,卷攏,兩頭折攏,最後卷成約二寸六分長、八分寬的小長方形包,用麵糊封口。
起鍋放油,油燒至七成熟,將春卷入鍋炸炸時用筷不斷翻動,約兩分鍾後呈金黃色,撈起裝盤。
外酥裏鮮,外脆裏嫩,口感極佳。
吃時可蘸醋。因為醋能解膩,很有道理。
出鍋後,外皮酥酥脆脆黃黃澄澄的,內裏透著清香,冒著熱氣。吃著,就感覺春天真的就在手上在鼻尖在眼睛裏了。
其實說起吃春卷,孫剛覺得,好象無論什麽節日都有一種特殊的食物作代表。
給孫剛的感覺就是人們更愛用吃來表達內心對自然變化的接受。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