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安的消息同樣是傳回了廣州,引得輿論一片嘩然,雖然許多人對於政府這個所謂名義上的國家中央政權都或多或少有著不滿。
但實際上華夏聯邦現在並沒有對其進行多少負麵宣傳,而是公開在國內尋求和平的統一的道路,隻要在理念上認同中國古代聖王道統,就是華夏子民,不以政見不合而妄動刀兵。
事實上黨也日漸脫離赤化的體製,而回歸古代帝製這種中央集權政治體係,不過還在華聯可接受的範圍內。就算是關注底層民眾生活與利益的紅門右派,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與接納。
但這次西北軍、東北軍以及紅門左派殘黨份子勾結在一起,發動的這一次針對薑瑞元的叛亂事件,卻讓國家陷入了萬劫不複的死地。
說起西北的局勢,也是幾經波折,鍾泱從地宮收集來的情報資料中得知了西北地方聯軍這個所謂“三位一體”的聯合本質。
東北軍於1935年秋入陝之初,頗為地方部隊楊虎城將軍之第十七路軍之忌,有來陝西奪取地盤之嫌,雙方士兵亦時生衝突。
張漢卿因為是客軍,本身又背著惡劣的名聲,雖表示忍讓,仍未能排出雙方之隔閡。張、楊關係由敵對、猜忌到合作互賴,這其中與杜重遠的連番溝通有密切關係。
1935年11月高崇民攜杜重遠致杜斌丞的介紹信由北平來西安,即致力於張、楊兩部上層疏解、溝通。不久,孫達生等紅門門徒也抵西安,即負責王以哲之六十七軍與楊的聯係。高崇民、孫達生頗得楊之信任。
張、楊聯合起來共同抵抗中央軍的基礎迅即奠定,紅門和蘇俄在這裏也是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張漢卿倒是個二愣子,沒真才實學,被吉少山一番忽悠,就腦門子發熱的帶頭發動了這次幾乎等同於叛變的兵諫。
至於楊虎城,這人與紅門的關係已達十年之久。其部下文武官員很多是紅門門徒,如秘書長南漢宸,秘書王菊人、王炳南,武人如許權中、張漢民旅長等。十七路軍的低級軍官和士兵也多受赤化鼓動,狂熱而盲目。
而在這一次兵變之中,金陵帝都方麵的各方勢力都是蠢蠢欲動,薑瑞元還在之時到可以鎮壓下次。可如今群龍無首,許多跳梁小醜也開始粉墨登場,意圖置薑瑞元於死地的政敵,不在少數。
12月14日,星期一。
在風雨飄搖的事變背景下,大批軍人、普通黨員、從外地趕赴南京的各界人士聚集在丁家橋。許多黨政要人紛紛上台,對事變發表看法。“元老”居正發言時,神態悲愴,會堂鴉雀無聲。
“必須以最迅速的方法,平息事變尤其是黃埔與其他軍事學校的學生們,你們的校長,現在蒙此大難,該如何的振臂而起,聽你們最高長官的指示,援救你們的校長啊”
此時坐在台下的賀衷寒,以和的地位與年齡不相稱的激越,驀然挺身。他舉手疾呼黃埔學生在這裏”
在台上的居正,聲音戛然而止。賀衷寒陰冷得意的表情,讓居正意識到了事態很可能朝著難以控製的惡劣方向發展。
這個城府森嚴的老人目光呆滯,整個人像失去牽引的木偶那樣定格了一小會。而台下,會堂被這一句話攪動起來,一些藍衣社軍人也效仿賀衷寒,紛紛起身。更多的人對這個舉動竊竊私語。
許多人以或不屑、或似笑非笑的表情,把目光投向了賀衷寒。
當日午後,宋美齡來到朝天宮,她召集在南京的所有藍衣社幹事,試圖平息藍衣社的戰爭叫囂。白瑜曾談到,宋美齡對這幾十個軍人,苦口婆心,反複強調不能以大軍圍攻的理由,這時孔祥熙與賀衷寒都在她左右。
宋美齡的這番講話,頗得到聽眾的好感,但賀衷寒始終一言不發。他的冷眼還壓製了鄧文儀等人的附和。隨即,宋美齡前腳剛剛走出朝天宮,他就旁若無人地開始起草再一份文稿,這就是比聯名通電更極端也更著名的《敬告民眾書》。
這個公開信,先是赤露o裸地把薑瑞元當作一個死人、“烈士”,“……全黨同誌與全國同胞,誓死以求貫徹委座主張,服膺其教訓,遵循其意誌,發揮其精神,而與黨國之叛徒絕不共戴一天於此世也……”
接著他開始羞辱張學良的人格乃至身世就其一己平日觀念之複雜,行為之放蕩,生活之浪漫,習慣之墮落……不無土匪之遺傳”。
隨著大段大段文字的行進,賀衷寒還對薑瑞元往死路上將了一軍深知領袖隻知愛護黨國之自由與生命,從未嚐顧及其一己之自由和生命……”。也就是說,薑瑞元如果活著的話,那他就是一個愧對“黨國”的懦夫。
他一氣寫了千餘字,隨即又遍邀南京將領在這份《敬告民眾書》上簽名,以恫嚇西安。這一次簽名的達275人。都是些原本被薑瑞元壓製得政敵和遊離於權力核心外圍的邊緣人物,熾烈的野望,在一些人的內心之中越燒越旺。
對於賀衷寒而言,哪怕用全中國的氣運來陪葬,也必須換取他實現心中野望的機會。
公開信次日在海內外發表。印製它的傳單,也再次通過飛機撒向西安的各個角落。同時,洛陽飛機已開始轟炸奉軍,戰爭的恐慌前所未有地籠罩著西安。
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此次簽名的275人中,悄悄地少了兩個顯赫的名字。那就是康澤和戴笠。而兩次簽名中,都沒有藍衣社首任書記騰傑的名字。
《敬告民眾書》發表前後的一兩天內,朝天宮“全體動員”,“發動輿論”,全國性的“赴難討逆”浪潮,像狂風暴雨一般地席卷起來。
12月14日,武漢戒嚴,幹國勳掩耳盜鈴地發動了無數“民眾團體”集會請願,要求即刻討伐西安。十餘個複興社小組組成“救國赴難團”,決定自費前往西安,一時從者如雲。規模之大導致了當日火車站秩序混亂,快車晚點達三個多小時。
同日,劉詠堯抵達福州,宣介溪抵達蕪湖,劉健群在廣州活動,任覺五在成都活動,一個個集會、一封封電報,在他們的策動下都變成了民眾呼籲“討伐”的聲音。
以蕪湖為例,蕪湖當時公私學校僅8所,師生數千人,但14日幾千人全部參加集會,在朔風烈烈中集合蕪中操場,開聯合會議達3小時之久。一致要求南京出兵夷平西安叛軍。
16日,就是《敬告民眾書》發表的次日,民國曆史上最大的請願浪潮在南京卷起。這一天,500餘名下級軍官通電“討伐”,海軍“全體官兵”通電討伐,南京體育聯合會、婦女聯合會、回教公會通電討伐,南京217家報社、雜誌社通電……
南京數萬童子軍組織了“討逆服務團”,黨國的教育機器被全麵啟動,從這個被藍衣社控製得最深的組織開始,成千上萬的機關、團體、學校,號稱百萬之眾,一同籌備南京“討張靖難大會”。
風潮在短短的一天裏,一波接一波地衝擊著聚集在丁家橋的大人物。這些大人物或別有用心,或難得糊塗,他們在當晚的會議上,紛紛以民意代表自居,認為和談是逆流,南京應毫不手軟,夷平西安連同薑瑞元也在所不惜
這一天午後,丁家橋單方麵地撕毀了對宋美齡的許諾。他們推選何應欽為討逆總司令,並命令已挺進至華陰縣的桂永清教導總隊,擔任隴海線的正麵攻擊軍,胡宗南一部、關麟征全師協同作戰,三麵夾擊西安。
“討伐”短暫地成為主流了。同時,賀衷寒利用他兼任的新聞檢查總局局長身份,嚴令各檢查單位,從17日起,不許任何報刊鼓吹和解。違者可以“異黨疑犯”名義,逮捕入獄。
除了孤獨的宋美齡和她的內親外戚,南京聽不到任何“和談”論調了。這些討伐浪潮的策動者之所以可以如此行事,還是赤化狂熱體製天然的權力弊端。力行社之主張武力討亂,其組織能動員實際的武力、輿論和群眾,是其主張之後盾。”
也是這一夜,賀衷寒炮製、導演的討伐大戲,在南京炮標禮堂達到了頂峰。
這一夜,按照賀衷寒的安排,在南京的近二千名藍衣社軍官,以一種肅穆、沉痛的表情步入炮標大禮堂。他們嚴嚴實實地穿著軍裝,但這又是開天辟地的荒唐一幕。
一些人的軍帽底下,垂著白色布帶;更多的人或在腰間、或在臂上紮著白布。在一大片灰色、煙黃色的將校製服中,一小片一小片的白色顯得異常醒目。
白色映襯著弧頂牆麵上的碩大的薑瑞元半身像,它把威嚴的禮堂裝扮成一個靈堂,使軍裝成為孝服。賀衷寒挺身而上講台,滿臉疲憊,眼中滿是淚水。他雙眼略顯低沉地環視過一排一排的軍人後,開始了簡短、有力的討伐動員。
動員隻進行了短短的三五分鍾,接著,賀衷寒領著與會者喊起了誓師口號武裝起來、開赴潼關、直指西安、與張楊決一死戰、救出校長”
2000個軍人的喉嚨,幾乎使口號聲衝破了屋頂。動員結束後,校尉軍官步出炮標禮堂,隨時待命。300餘名將官則在賀衷寒、鄧文儀的主持下,使白衣誓師變成為一個軍事部署會議。
其第一個安排,就是命令洛陽飛機於次日清晨出動,轟炸西安。
第二個安排命令桂永清等部以民國無可匹敵的火力,摧毀一切敵對防線,使裝甲戰車直抵西安的灰色城牆。
第三個安排,則是對何應欽進行“逼宮”。賀衷寒攜帶300餘人的聯名要求函,前往丁家橋,要求以剛剛從南京各個角落冒出來的“失業同學”為骨幹,組建編製為3個甲等師的討逆軍,由賀衷寒親任軍長。
作出這三個安排後,賀衷寒邁步走出禮堂,一步步地走下台階。
所謂“白衣誓師”,是藍衣社在日暮途窮之際的一場大戲。它為的是向南京展示的氣魄、實力,以達到“不戰屈人之兵”的目的。
當天深夜,從炮標禮堂匆匆趕到朝天宮的賀衷寒、鄧文儀,緊急邀約陳立夫。他們代表藍衣社向陳立夫提議,為“安定社會、應付急變”團“應該”專管黨務方麵,軍隊與社會、青年由藍衣社負責。
但陳立夫並不愚蠢至此,他對此事未作任何回答。
緊接著,在何應欽那裏,這兩個人也碰了一鼻子灰。當賀衷寒向何應欽要一個軍的討逆部隊時,何應欽當麵責備他是火中取栗。
白衣誓師不過是黨內一群野心家的坐地分贓,目的還是在於要瓜分部隊軍權,這些明目張膽的舉動,使南京官場開始眾口一聲地認為,賀衷寒胸懷異誌,有當董卓的野心。
這件事也恍若一瓢冷水,澆在了何應欽的頭上。何應欽的主戰決心漸漸動搖了。主戰氣焰在它達到最旺盛的當天晚上,就開始緩慢地熄滅。
幾個月後,美國駐華大使詹姆生曾向國務院遞交一份備忘錄,記載了當時在南京的一些外國人,對“白衣誓師”的觀察:
“……了南京有人想藉轟炸西安而事實上要毀滅委員長的一個陰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陰謀,由新生活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鄧將軍發起。鄧將軍組織了一批在德國和意大利受訓、並同情法西斯的青年軍官。他和他最親密的一個同事,在南京的一個大禮堂,組織這些軍官穿著白衣。在中國人的習慣裏,白衣意味死亡。他們以此表達讓委員長和西安一同毀滅的決心……”
“白衣誓師”澆滅了何應欽的利令智昏,也浸濡了南京的主戰火焰。接著浸濡它的,是在大半個北中國飄飄揚揚的漫天大雪。
16日的丁家橋“討伐令”、炮標禮堂誓師,曾給西安帶來巨大恐慌。史沫特萊獲知這一消息後,和數萬西安部隊一樣,仿佛掉進了冰窖。她在當天的日記裏寫道內戰看來已不可避免了……”
接著,負責戍衛西安的楊虎城部隊爆發了小規模騷亂。一小群軍官醉醺醺地衝進張漢卿寓所,指責張學良把他們拖進“死無葬身之地”。他們並揚言,隻要第一顆炸彈在城內爆炸,就立即槍斃薑瑞元。
隻有帥氣而沒有腦子的張少帥被逼無奈,他來到交通銀行大樓的地下室,以“擴情兄”的稱謂,請求一向尊重他的曾擴情,發表廣播講話。
當夜,許多南京、上海的中產居民,在家裏聽到了曾擴情那沙啞、口音厚重的聲音。講話很簡短,先信誓旦旦地保證“委員長尚在世”,隨後呼籲南京方麵“慎重處事”。
但當夜,西安、南京都混亂一團,這篇講話像一粒擲進水麵的小石子,迅速被各種猜測乃至小道消息給吞沒了。
戰爭的車輪似乎沒有人能夠阻止了。隻要17日的太陽一升起,來自洛陽的飛機,就會以低空俯衝、不可一世的姿態,將一顆顆500磅重的炸彈,投向這個古老的城市。剛滿50歲的薑瑞元,也將在第一聲爆炸響起時,化作一股黑煙。
這是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一刻,鍾泱也在遙遠的廣州,時時刻刻關注這裏的事態,之所以不主動插手此事,還是因為沒有必要。
若薑瑞元如同原本時空的曆史中那樣奇跡般生還,那麽凝聚在一起的黨也必須要和日本死磕。而如果在這個曆史的岔路口,薑瑞元不幸死去,那麽一盤散沙的中國或許會在短內被日本占領大片土地。
不過以華聯的軍事力量,無非是亞付出比原先預計更大的傷亡和損耗,但勝利毫無疑問屬於華夏,。我們輸得起,這才是大國的底氣
所以他才能從容不迫,好整以暇的在廣州遙遙相望,靜待時局演變。
1936年12月17日,是天氣而不是任何人阻止住了戰爭。這日清晨,一架架飛機逼近陝西時,飛行員都看到了飄灑的大雪、寒洌的氣流。他們隻能將炸彈投擲在華山、平漢鐵路一線,然後無功而返。
18日依然大雪,果真是自古天高意難測。
這寶貴的兩天,連同彌漫在南京官場、西安孤城的一種極端微妙的“患得患失”心態,被兩個極其傑出的人物把握住了。
第一個是宋美齡,這個原本瀕臨絕望的,發覺已沒有人再敢當眾侮辱她了。事變已經一周,善於窺測時機的官僚心下都在嘀咕。夜長夢多,他們正走在一條伸手不見五指的官場黑胡同裏,不明哲,必定不能保身。
也就是說,在漫長的一周後,由於形勢的莫測,薑瑞元昔日的“威望”又令人啼笑皆非地重建起來,而這一點立即被神經緊繃的宋美齡給牢牢把握住了。
“患得患失”的神經貫穿著無比壓抑的孤城西安。這一點,也被一個於17日冒雪從保安飛抵西安的傳奇人物把握住了。
這個人就是吉少山,在西安,他迅速成為六神無主的張、楊的主心骨。他不僅幫助宋美齡保住了薑瑞元的性命,還幫助2萬餘名長征壯士,把握住了中國未來的曆史命脈。
原本鼓動兵諫的人就是吉少山與馬子任,如今因為蘇俄的強烈反對,卻又改弦更張,主張和平解決事變,並且與薑瑞元達成協議,讓數萬赤軍獲得了正式的政府編製。
如此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的確讓人歎為觀止,將晦澀暗淡的陰謀,一手導演成惶惶陽謀,的確是馬子任的氣魄,更是吉少山的才學智計。
但實際上華夏聯邦現在並沒有對其進行多少負麵宣傳,而是公開在國內尋求和平的統一的道路,隻要在理念上認同中國古代聖王道統,就是華夏子民,不以政見不合而妄動刀兵。
事實上黨也日漸脫離赤化的體製,而回歸古代帝製這種中央集權政治體係,不過還在華聯可接受的範圍內。就算是關注底層民眾生活與利益的紅門右派,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與接納。
但這次西北軍、東北軍以及紅門左派殘黨份子勾結在一起,發動的這一次針對薑瑞元的叛亂事件,卻讓國家陷入了萬劫不複的死地。
說起西北的局勢,也是幾經波折,鍾泱從地宮收集來的情報資料中得知了西北地方聯軍這個所謂“三位一體”的聯合本質。
東北軍於1935年秋入陝之初,頗為地方部隊楊虎城將軍之第十七路軍之忌,有來陝西奪取地盤之嫌,雙方士兵亦時生衝突。
張漢卿因為是客軍,本身又背著惡劣的名聲,雖表示忍讓,仍未能排出雙方之隔閡。張、楊關係由敵對、猜忌到合作互賴,這其中與杜重遠的連番溝通有密切關係。
1935年11月高崇民攜杜重遠致杜斌丞的介紹信由北平來西安,即致力於張、楊兩部上層疏解、溝通。不久,孫達生等紅門門徒也抵西安,即負責王以哲之六十七軍與楊的聯係。高崇民、孫達生頗得楊之信任。
張、楊聯合起來共同抵抗中央軍的基礎迅即奠定,紅門和蘇俄在這裏也是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張漢卿倒是個二愣子,沒真才實學,被吉少山一番忽悠,就腦門子發熱的帶頭發動了這次幾乎等同於叛變的兵諫。
至於楊虎城,這人與紅門的關係已達十年之久。其部下文武官員很多是紅門門徒,如秘書長南漢宸,秘書王菊人、王炳南,武人如許權中、張漢民旅長等。十七路軍的低級軍官和士兵也多受赤化鼓動,狂熱而盲目。
而在這一次兵變之中,金陵帝都方麵的各方勢力都是蠢蠢欲動,薑瑞元還在之時到可以鎮壓下次。可如今群龍無首,許多跳梁小醜也開始粉墨登場,意圖置薑瑞元於死地的政敵,不在少數。
12月14日,星期一。
在風雨飄搖的事變背景下,大批軍人、普通黨員、從外地趕赴南京的各界人士聚集在丁家橋。許多黨政要人紛紛上台,對事變發表看法。“元老”居正發言時,神態悲愴,會堂鴉雀無聲。
“必須以最迅速的方法,平息事變尤其是黃埔與其他軍事學校的學生們,你們的校長,現在蒙此大難,該如何的振臂而起,聽你們最高長官的指示,援救你們的校長啊”
此時坐在台下的賀衷寒,以和的地位與年齡不相稱的激越,驀然挺身。他舉手疾呼黃埔學生在這裏”
在台上的居正,聲音戛然而止。賀衷寒陰冷得意的表情,讓居正意識到了事態很可能朝著難以控製的惡劣方向發展。
這個城府森嚴的老人目光呆滯,整個人像失去牽引的木偶那樣定格了一小會。而台下,會堂被這一句話攪動起來,一些藍衣社軍人也效仿賀衷寒,紛紛起身。更多的人對這個舉動竊竊私語。
許多人以或不屑、或似笑非笑的表情,把目光投向了賀衷寒。
當日午後,宋美齡來到朝天宮,她召集在南京的所有藍衣社幹事,試圖平息藍衣社的戰爭叫囂。白瑜曾談到,宋美齡對這幾十個軍人,苦口婆心,反複強調不能以大軍圍攻的理由,這時孔祥熙與賀衷寒都在她左右。
宋美齡的這番講話,頗得到聽眾的好感,但賀衷寒始終一言不發。他的冷眼還壓製了鄧文儀等人的附和。隨即,宋美齡前腳剛剛走出朝天宮,他就旁若無人地開始起草再一份文稿,這就是比聯名通電更極端也更著名的《敬告民眾書》。
這個公開信,先是赤露o裸地把薑瑞元當作一個死人、“烈士”,“……全黨同誌與全國同胞,誓死以求貫徹委座主張,服膺其教訓,遵循其意誌,發揮其精神,而與黨國之叛徒絕不共戴一天於此世也……”
接著他開始羞辱張學良的人格乃至身世就其一己平日觀念之複雜,行為之放蕩,生活之浪漫,習慣之墮落……不無土匪之遺傳”。
隨著大段大段文字的行進,賀衷寒還對薑瑞元往死路上將了一軍深知領袖隻知愛護黨國之自由與生命,從未嚐顧及其一己之自由和生命……”。也就是說,薑瑞元如果活著的話,那他就是一個愧對“黨國”的懦夫。
他一氣寫了千餘字,隨即又遍邀南京將領在這份《敬告民眾書》上簽名,以恫嚇西安。這一次簽名的達275人。都是些原本被薑瑞元壓製得政敵和遊離於權力核心外圍的邊緣人物,熾烈的野望,在一些人的內心之中越燒越旺。
對於賀衷寒而言,哪怕用全中國的氣運來陪葬,也必須換取他實現心中野望的機會。
公開信次日在海內外發表。印製它的傳單,也再次通過飛機撒向西安的各個角落。同時,洛陽飛機已開始轟炸奉軍,戰爭的恐慌前所未有地籠罩著西安。
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此次簽名的275人中,悄悄地少了兩個顯赫的名字。那就是康澤和戴笠。而兩次簽名中,都沒有藍衣社首任書記騰傑的名字。
《敬告民眾書》發表前後的一兩天內,朝天宮“全體動員”,“發動輿論”,全國性的“赴難討逆”浪潮,像狂風暴雨一般地席卷起來。
12月14日,武漢戒嚴,幹國勳掩耳盜鈴地發動了無數“民眾團體”集會請願,要求即刻討伐西安。十餘個複興社小組組成“救國赴難團”,決定自費前往西安,一時從者如雲。規模之大導致了當日火車站秩序混亂,快車晚點達三個多小時。
同日,劉詠堯抵達福州,宣介溪抵達蕪湖,劉健群在廣州活動,任覺五在成都活動,一個個集會、一封封電報,在他們的策動下都變成了民眾呼籲“討伐”的聲音。
以蕪湖為例,蕪湖當時公私學校僅8所,師生數千人,但14日幾千人全部參加集會,在朔風烈烈中集合蕪中操場,開聯合會議達3小時之久。一致要求南京出兵夷平西安叛軍。
16日,就是《敬告民眾書》發表的次日,民國曆史上最大的請願浪潮在南京卷起。這一天,500餘名下級軍官通電“討伐”,海軍“全體官兵”通電討伐,南京體育聯合會、婦女聯合會、回教公會通電討伐,南京217家報社、雜誌社通電……
南京數萬童子軍組織了“討逆服務團”,黨國的教育機器被全麵啟動,從這個被藍衣社控製得最深的組織開始,成千上萬的機關、團體、學校,號稱百萬之眾,一同籌備南京“討張靖難大會”。
風潮在短短的一天裏,一波接一波地衝擊著聚集在丁家橋的大人物。這些大人物或別有用心,或難得糊塗,他們在當晚的會議上,紛紛以民意代表自居,認為和談是逆流,南京應毫不手軟,夷平西安連同薑瑞元也在所不惜
這一天午後,丁家橋單方麵地撕毀了對宋美齡的許諾。他們推選何應欽為討逆總司令,並命令已挺進至華陰縣的桂永清教導總隊,擔任隴海線的正麵攻擊軍,胡宗南一部、關麟征全師協同作戰,三麵夾擊西安。
“討伐”短暫地成為主流了。同時,賀衷寒利用他兼任的新聞檢查總局局長身份,嚴令各檢查單位,從17日起,不許任何報刊鼓吹和解。違者可以“異黨疑犯”名義,逮捕入獄。
除了孤獨的宋美齡和她的內親外戚,南京聽不到任何“和談”論調了。這些討伐浪潮的策動者之所以可以如此行事,還是赤化狂熱體製天然的權力弊端。力行社之主張武力討亂,其組織能動員實際的武力、輿論和群眾,是其主張之後盾。”
也是這一夜,賀衷寒炮製、導演的討伐大戲,在南京炮標禮堂達到了頂峰。
這一夜,按照賀衷寒的安排,在南京的近二千名藍衣社軍官,以一種肅穆、沉痛的表情步入炮標大禮堂。他們嚴嚴實實地穿著軍裝,但這又是開天辟地的荒唐一幕。
一些人的軍帽底下,垂著白色布帶;更多的人或在腰間、或在臂上紮著白布。在一大片灰色、煙黃色的將校製服中,一小片一小片的白色顯得異常醒目。
白色映襯著弧頂牆麵上的碩大的薑瑞元半身像,它把威嚴的禮堂裝扮成一個靈堂,使軍裝成為孝服。賀衷寒挺身而上講台,滿臉疲憊,眼中滿是淚水。他雙眼略顯低沉地環視過一排一排的軍人後,開始了簡短、有力的討伐動員。
動員隻進行了短短的三五分鍾,接著,賀衷寒領著與會者喊起了誓師口號武裝起來、開赴潼關、直指西安、與張楊決一死戰、救出校長”
2000個軍人的喉嚨,幾乎使口號聲衝破了屋頂。動員結束後,校尉軍官步出炮標禮堂,隨時待命。300餘名將官則在賀衷寒、鄧文儀的主持下,使白衣誓師變成為一個軍事部署會議。
其第一個安排,就是命令洛陽飛機於次日清晨出動,轟炸西安。
第二個安排命令桂永清等部以民國無可匹敵的火力,摧毀一切敵對防線,使裝甲戰車直抵西安的灰色城牆。
第三個安排,則是對何應欽進行“逼宮”。賀衷寒攜帶300餘人的聯名要求函,前往丁家橋,要求以剛剛從南京各個角落冒出來的“失業同學”為骨幹,組建編製為3個甲等師的討逆軍,由賀衷寒親任軍長。
作出這三個安排後,賀衷寒邁步走出禮堂,一步步地走下台階。
所謂“白衣誓師”,是藍衣社在日暮途窮之際的一場大戲。它為的是向南京展示的氣魄、實力,以達到“不戰屈人之兵”的目的。
當天深夜,從炮標禮堂匆匆趕到朝天宮的賀衷寒、鄧文儀,緊急邀約陳立夫。他們代表藍衣社向陳立夫提議,為“安定社會、應付急變”團“應該”專管黨務方麵,軍隊與社會、青年由藍衣社負責。
但陳立夫並不愚蠢至此,他對此事未作任何回答。
緊接著,在何應欽那裏,這兩個人也碰了一鼻子灰。當賀衷寒向何應欽要一個軍的討逆部隊時,何應欽當麵責備他是火中取栗。
白衣誓師不過是黨內一群野心家的坐地分贓,目的還是在於要瓜分部隊軍權,這些明目張膽的舉動,使南京官場開始眾口一聲地認為,賀衷寒胸懷異誌,有當董卓的野心。
這件事也恍若一瓢冷水,澆在了何應欽的頭上。何應欽的主戰決心漸漸動搖了。主戰氣焰在它達到最旺盛的當天晚上,就開始緩慢地熄滅。
幾個月後,美國駐華大使詹姆生曾向國務院遞交一份備忘錄,記載了當時在南京的一些外國人,對“白衣誓師”的觀察:
“……了南京有人想藉轟炸西安而事實上要毀滅委員長的一個陰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陰謀,由新生活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鄧將軍發起。鄧將軍組織了一批在德國和意大利受訓、並同情法西斯的青年軍官。他和他最親密的一個同事,在南京的一個大禮堂,組織這些軍官穿著白衣。在中國人的習慣裏,白衣意味死亡。他們以此表達讓委員長和西安一同毀滅的決心……”
“白衣誓師”澆滅了何應欽的利令智昏,也浸濡了南京的主戰火焰。接著浸濡它的,是在大半個北中國飄飄揚揚的漫天大雪。
16日的丁家橋“討伐令”、炮標禮堂誓師,曾給西安帶來巨大恐慌。史沫特萊獲知這一消息後,和數萬西安部隊一樣,仿佛掉進了冰窖。她在當天的日記裏寫道內戰看來已不可避免了……”
接著,負責戍衛西安的楊虎城部隊爆發了小規模騷亂。一小群軍官醉醺醺地衝進張漢卿寓所,指責張學良把他們拖進“死無葬身之地”。他們並揚言,隻要第一顆炸彈在城內爆炸,就立即槍斃薑瑞元。
隻有帥氣而沒有腦子的張少帥被逼無奈,他來到交通銀行大樓的地下室,以“擴情兄”的稱謂,請求一向尊重他的曾擴情,發表廣播講話。
當夜,許多南京、上海的中產居民,在家裏聽到了曾擴情那沙啞、口音厚重的聲音。講話很簡短,先信誓旦旦地保證“委員長尚在世”,隨後呼籲南京方麵“慎重處事”。
但當夜,西安、南京都混亂一團,這篇講話像一粒擲進水麵的小石子,迅速被各種猜測乃至小道消息給吞沒了。
戰爭的車輪似乎沒有人能夠阻止了。隻要17日的太陽一升起,來自洛陽的飛機,就會以低空俯衝、不可一世的姿態,將一顆顆500磅重的炸彈,投向這個古老的城市。剛滿50歲的薑瑞元,也將在第一聲爆炸響起時,化作一股黑煙。
這是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一刻,鍾泱也在遙遠的廣州,時時刻刻關注這裏的事態,之所以不主動插手此事,還是因為沒有必要。
若薑瑞元如同原本時空的曆史中那樣奇跡般生還,那麽凝聚在一起的黨也必須要和日本死磕。而如果在這個曆史的岔路口,薑瑞元不幸死去,那麽一盤散沙的中國或許會在短內被日本占領大片土地。
不過以華聯的軍事力量,無非是亞付出比原先預計更大的傷亡和損耗,但勝利毫無疑問屬於華夏,。我們輸得起,這才是大國的底氣
所以他才能從容不迫,好整以暇的在廣州遙遙相望,靜待時局演變。
1936年12月17日,是天氣而不是任何人阻止住了戰爭。這日清晨,一架架飛機逼近陝西時,飛行員都看到了飄灑的大雪、寒洌的氣流。他們隻能將炸彈投擲在華山、平漢鐵路一線,然後無功而返。
18日依然大雪,果真是自古天高意難測。
這寶貴的兩天,連同彌漫在南京官場、西安孤城的一種極端微妙的“患得患失”心態,被兩個極其傑出的人物把握住了。
第一個是宋美齡,這個原本瀕臨絕望的,發覺已沒有人再敢當眾侮辱她了。事變已經一周,善於窺測時機的官僚心下都在嘀咕。夜長夢多,他們正走在一條伸手不見五指的官場黑胡同裏,不明哲,必定不能保身。
也就是說,在漫長的一周後,由於形勢的莫測,薑瑞元昔日的“威望”又令人啼笑皆非地重建起來,而這一點立即被神經緊繃的宋美齡給牢牢把握住了。
“患得患失”的神經貫穿著無比壓抑的孤城西安。這一點,也被一個於17日冒雪從保安飛抵西安的傳奇人物把握住了。
這個人就是吉少山,在西安,他迅速成為六神無主的張、楊的主心骨。他不僅幫助宋美齡保住了薑瑞元的性命,還幫助2萬餘名長征壯士,把握住了中國未來的曆史命脈。
原本鼓動兵諫的人就是吉少山與馬子任,如今因為蘇俄的強烈反對,卻又改弦更張,主張和平解決事變,並且與薑瑞元達成協議,讓數萬赤軍獲得了正式的政府編製。
如此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的確讓人歎為觀止,將晦澀暗淡的陰謀,一手導演成惶惶陽謀,的確是馬子任的氣魄,更是吉少山的才學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