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式艦載魚雷攻擊機1935年日本海軍命令中島公司與三菱公司分別研製新式艦上魚雷攻擊機,稱做10試艦上攻擊機,海軍將從中間挑選競爭獲勝者投產,中島公司與三菱公司都在1937年拿出了自己的10試艦上攻擊機,這2個公司的飛機外觀近似,性能差不多,中島公司采取了起落架可折疊收放的設計,而三菱公司的則采取固定起落架設計,三菱的魚雷機雖然采取固定起落架設計,但由於發動功率更大,反而飛行速度比中島公司的魚雷機還快,最後日本海軍難以取舍,決定幹脆中島公司與三菱公司的試製魚雷機全部投產,每種都要一些,於是中島公司的b5n就被命名為海軍97式1號艦攻,而三菱的b5m則被稱做97式2號艦攻,97式1號艦攻裝備部隊後,因為重量輕而且低速飛行時安定性好,有利於在航母上起降,所以比97式2號艦攻更受歡迎,軍方不停的追加訂單,產量大大的超過了97式2號艦攻,97式1號艦攻的改良型稱做97式3號艦攻,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戰爭期間多數b5n實際都是97式3號艦攻也稱做97式艦攻12型,至於97式1號艦攻也稱97式艦攻11型97式艦攻服役後立即就投入了中國戰場,由於載彈量大,機動性好,飛行速度也比早先海軍的雙翼魚雷機快的多,因此發揮了很大的威力,日軍海軍對此很滿意。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爭初期97式艦攻參與了日軍航母戰隊幾乎所有的作戰行動,並取得了重大戰果,直到1944年才被天山艦攻完全取代,不過到1945年已經轉入預備役訓練機的97艦攻再度複出充當自殺特攻機,又活躍在了第一線,到戰爭結束時97式1/3號艦攻還殘存134架飛機資料 (97式1號艦攻 [ b5n1 ] )翼 麵 積37.70m2自 重2,107kg最大重量3,650kg最大航速370km/h續航距離1,090~2,260km上升限度7,400m螺 旋 槳3葉變速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710馬力 中島 [ 光 ] 3型星型氣冷9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smenhu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總生產數1250架主要型號1號(b5n1):安裝 [ 光 ] 3型(標稱710馬力)發動機,後來改稱97艦攻11型1號練習用攻擊機(b5n1-k):1號艦攻的教練型3號(b5n2):安裝 [ 榮 ] 11型(標稱970馬力)發動機,後來改稱97艦攻12型b6n天山式艦載攻擊機中島公司97艦攻的高性能後續機,1939年海軍命令中島公司以14試艦攻的名義開發,1941年春原型機完成,b6n安裝大型的 [ 護 ] 大功率發動機,並且使用了層流翼設計,飛行速度比97艦攻快的多,而且運動性能優良,堪稱當時最佳艦上魚雷機,b6n天山艦攻沒有采取封閉彈艙攜彈設計,減輕了重量,提高運動性能,由於采用了大型的 [ 護 ] 大功率發動機,飛機尺寸與重量都較大,因此設計中主翼與垂尾均可折疊,以節約艦上空間不過b6n天山艦攻的性能雖然高,但卻長時間無法派駐航母上使用,因此讓日軍傷透了腦筋,主要原因是安裝了 [ 護 ] 發動機與4葉螺旋槳後,經常會造成過熱與震動問題,等好不容易解決了散熱與震動問題以後,又出現了因b6n重量較大,掛載了魚雷以後無法從航空母艦上安全起飛的問題,這樣b6n天山艦攻上艦服役的時間不斷的向後推遲,日軍航母戰隊隻得繼續訂購使用老舊的97艦攻,等到所以問題解決以後,竟然已經是1943年下半年的事情了,到1944年6月才大量部署在航空母艦上投入了戰鬥,而此時日本有經驗的魚雷機駕駛員已經極度缺乏,新手駕駛著天山艦攻並不能發揮雷擊威力,在曆次出擊中都沒有取得重大戰果,投雷命中敵艦的記錄罕見,戰爭後期隨著日軍航母力量的瓦解,b6n天山艦攻被部署在地麵基地裏,一部分安裝了雷達,主要用於夜間攜帶魚雷偷襲美軍艦艇,另外一些幹脆充當自殺飛機,反正那些新飛行員無法靠投雷擊沉敵艦,索性利用b6n天山艦攻超低空飛行性能好,容易躲避雷達追蹤的特點,對美軍艦艇實施自殺攻擊b6n的後期型號使用 [ 火星 ] 發動機,功率比[ 護 ]稍小,不過重量更輕而且有推力排氣裝置,所以反倒單位功率更高,飛行速度更快,航程更遠,各項性能指標都有所加強。
天山艦攻的魚雷並不掛載在機身中心線上,而是偏右30公分,以避開機首左側的機油冷卻器。
日軍航母上不裝彈射器,飛機是靠自身動力起飛,天山艦攻由於重量較大,掛載魚雷以後需要安裝2枚助推火箭加力才能安全起飛,天山艦攻出現的很早,但實際使用的太晚了,在魚雷攻擊方麵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威力飛機資料 (艦上攻擊機 天山 12型 [ b6n2 ] )翼 麵 積37.20m2自 重3,010kg最大重量5,200kg最大航速481km/h(高度4,000m)續航距離1,743~3,042km上升限度9,800m螺 旋 槳4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680馬力 三菱 [ 火星 ] 25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13mm旋回機槍1,smenhum旋回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總生產數1268架主要型號11型(b6n1):安裝 [ 護 ]11型(標稱1750馬力)發動機的初期型試製型,共133架12型(b6n2):安裝 [ 火星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12甲型(b6n2a):安裝了雷達的12型13型(b6n3):安裝 [ 火星 ]25丙型發動機,座艙風擋重新設計,隻有試製機流星式艦載轟炸機流星與流星改是日本海軍二戰期間第1種艦載雙重任務轟炸機,可以完成俯衝轟炸水平轟炸與魚雷轟炸任務,流星生產工藝簡單,零件數不到0戰一半,主翼為倒鷗型,其雙重襟翼與副翼襟翼聯動以提升低速性能,這種艦載轟炸機性能非常高,速度快並具有戰鬥機的格鬥性能,實戰中這種飛機很難攔截,不過流星改的生產同樣受東海地震影響而被破壞,出現的太晚,戰爭結束時連同流星與流星改隻有隻有很少數量,未能對戰局起到影響流星(b7a1)裝 [ 譽 ] 11型1650馬力發動機,但 [ 譽 ] 11型發動機的性能不穩定,真正量產的是裝 [ 譽 ] 12型1670馬力發動機的流星改(b7a2),另外還有極少裝ha43-11型2200馬力發動機的流星改(b7a3),但b7a3未在戰爭中使用過,流星改戰爭末期才出現,那時日軍飛行員訓練不足,難以用炸彈或魚雷準確擊中敵艦,所以一些流星與流星改充當了自殺飛機,用這麽好的攻擊機實施自殺攻擊非常可惜,流星改是二戰時期世界最高性能的艦載轟炸機飛機資料 (艦上攻擊機 流星改 [ b7a2 ] )翼 麵 積35.40m2自 重3,614kg最大重量5,700kg最大航速543km/h(高度6,200m)續航距離1,850~3,040km上升限度8,950m螺 旋 槳4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670馬力 中島 [ 譽 ] 12型複列星型氣冷18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20mm機炮2,13mm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1000kg總生產數111架主要型號試製流星(b7a1):安裝 [ 譽 ] 11型(標稱1650馬力)發動機的試製機11型(b7a2):稱流星改,安裝 [ 譽 ] 12型(標稱1670馬力)發動機試製流星改1(b7a3):安裝ha43-11型(2200馬力)發動機,隻有試製樣機彩雲式艦載偵察機日本在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的最後一種,也是最先進的高速艦載偵察機,1943年以海軍17試艦載偵察機為編號試製。
各項性能在同期的艦載偵察機中都十分突出彩雲是一種當時無法攔截的高性能飛機,標稱最大速度610公裏/小時,但美軍標稱速度達到720公裏/小時的p51b都無法追擊彩雲,這是因為日機的標稱速度是正常作戰高度的最大持續速度,並非是某一高度在瞬間衝刺可以暫時達到的速度,而且加速特別快,所以野馬都追不上彩雲,但彩雲11型裝的譽21型發動機性能並不可靠,所以也是日軍當時出動率最低的飛機之一,雖然不會被擊落但卻難以經常出動,後期型彩雲安裝了更可靠的發動機,提高了彩雲的出勤率,並且出現了夜間高空戰鬥機改型彩雲的續航距離達到5300公裏,戰爭末期一直用於本土與拉包兒等南洋日軍聯絡,以及遠程偵察,引導特攻隊,戰果確認等任務,美軍無法攔截,在前往南洋的彩雲遭遇美軍截擊加速擺脫後,曾發回的著名電文:身後已不見敵機追擊!!!戰爭末期彩雲依然可以在防守嚴密的美軍航母編隊與航空基地上空來去自如飛機資料 (艦上偵察機 彩雲 11型 [ c6n1 ] )翼 麵 積25.50m2自 重2,968kg最大重量5,260kg最大航速610km/h(高度6,100m)續航距離3,080~5,300km(攜帶副油箱)上升限度10,74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825馬力 中島 [ 譽 ] 21型(nk9h)複列星型氣冷18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smenhum旋回機槍1 (夜戰改造型另有20mm傾斜機炮1~2)總生產數398架主要型號11型(c6n1):安裝 [ 譽 ] 21型(標稱1825馬力)發動機,為主要量產型,少數安裝了20mm傾斜機炮試製彩雲改(c6n2):也稱12型,安裝有增壓渦輪的[ 譽 ] 24型發動機的試製機試製彩雲改1(c6n3):c6n2安裝20mm傾斜機炮的高空夜間戰鬥機型試製彩雲改2(c6n4):安裝有增壓渦輪的ha43-11型發動機的試製型試製彩雲改3(c6n5):也稱21型,試製高速攻擊機型試製彩雲改4(c6n6):試製木製型計劃機99式艦載轟炸機該機為1936年海軍11試艦載轟炸機愛知公司的競爭設計,海軍經過審核,最後選定了愛知公司的11試艦載轟炸機樣機,1939年正式給予99式艦載轟炸機的稱號,該機一直使用到了戰爭結束,在戰爭期間發揮過極大作用,戰爭期間日軍航母編隊大部分戰果恐怕都是該機獲得,本來99式艦上爆擊機應在1942年開始被彗星艦爆取代,但彗星艦爆在航母上使用,駕駛員要求很高,而中途島海戰日軍損失了大批優秀艦載機飛行員,卻無力迅速培養出大批合格艦載機駕駛員,所以多數彗星遲遲不能部署到航母上,而是成了岸基俯衝轟炸機,航母上使用的艦爆直到1944年大多數依然是容易駕駛的d3a型99式艦爆99式艦爆載彈量不大,但投彈精確,是二戰期間日軍對艦攻擊戰果最高的艦載機之一,戰爭末期99式艦爆也充當了自殺飛機,d3a采用固定起落架,安全性好,合適新手駕駛,由於日軍無法大量培養合格的飛行員,所以99式艦爆在整個戰爭期間充當主力艦載俯衝轟炸機很長時間,戰爭末期則成為自殺飛機,日軍航空艦隊的正規攻擊戰果基本都是由老式的99式艦爆與97式艦攻創造飛機資料 (99式艦載轟炸機 22型 [ d3a2 ] )翼 麵 積35.00m2自 重2,570kg最大重量3,800kg最大航速430km/h續航距離1,350km上升限度10,5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200馬力 三菱 [ 金星 ] 54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乘 員2名武 裝smenhu機槍3 航空炸彈 250kg總生產數1492架主要型號11型(d3a1):初期生產型,安裝[ 金星 ] 43/44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12型(d3a2):安裝[ 金星 ] 54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的試製機22型(d3a2):12型的正式生產型練習用爆擊機12型(d3a2-k):22型的教練機型彗星式轟炸機1937年日本海軍為了應付以後的戰爭,拚命追求兵器的先進程度,提出了一個研製難度極大的俯衝轟炸機設計構想,希望能研製出一種飛行速度超過500公裏/小時的艦載俯衝轟炸機,這個飛行速度比當時的戰鬥機速度還快,日本海軍希望這種俯衝轟炸機裝備部隊後,仍擁有不亞於當時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可以輕易的避開對方的空中攔截攻擊敵艦1940年在海軍航空技術工廠的努力下這種艦載俯衝轟炸機的原型機果真給造了出來,廠方編號d4y,為了追求高速,減小飛機的迎風麵阻力,d4y使用1台愛知公司生產的液冷發動機,這種被稱做 [ 熱田 ] 的海軍航空液冷發動機與川崎公司為陸軍生產的ha40發動機一樣,同為德國db601發動機的翻版,d4y在試飛中表現出了飛行速度快,控製靈敏,具有戰鬥機的飛行性能等優點,海軍認為d4y完全符合要求,於是下令d4y投產,海軍並給予d4y俯衝轟炸機一個叫彗星的名稱,不過海軍後來使用這一飛機的經曆並不愉快彗星進入海軍服役以後,開始數量有限,是作為艦載偵察機使用,利用高速為海軍航空艦隊偵察敵情,首次參戰是在中途島海戰,當時彗星部署在蒼龍號航空母艦上執行偵察任務,雖然彗星發現了美軍艦隊,但是發報機卻出了問題,無法及時通報,結果日軍4艘航空母艦在這次海戰中被擊沉,損失了大批對日軍以及戰局致關重要的熟練飛行員,為以後戰局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中途島海戰以後,日軍因無法迅速培養出大批熟練飛行員,為了彌補中途島海戰中的飛行員損失,隻得把草草訓練的新手飛行員推上戰場,因此日軍開戰初期擁有的空戰優勢開始下降,對日軍來說戰局開始惡化,而這彗星因為著艦速度高,訓練不佳的新手飛行員著艦時很容易出事故,簡直成了日軍的航母新飛行員殺手,日軍新組建的航空艦隊叫苦連天,隻得把彗星做為岸基轟炸機使用,航母則繼續使用老式的99式艦爆,而當日軍的0戰無敵神話被美軍的f6f潑婦打破以後,99式艦爆由於飛行速度較慢,很難躲避美軍戰鬥機的攔截,在戰鬥中損失嚴重,更加擴大了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損失,到馬裏亞納海戰時期,日軍艦載俯衝轟炸機部隊已經找不出幾個有經驗的飛行員了,而馬裏亞納海戰以後,日軍航母艦隊簡直到了隻剩空航母的地步,隻得把部署在陸地上的彗星飛行部隊招集到航母上,結果彗星在航母上接二連三的出事故,幾乎每天都有新手駕駛著彗星摔在航母甲板上,不過這個現象最終導致了神風特攻隊的誕生,因為戰局惡化,日軍大批飛行員都是草草訓練的新手,如果駕駛著老式但速度慢容易駕駛的飛機,雖然會在遭遇到對方攔截時被大量擊落,但突破攔截的好歹還能讓魚雷炸彈命中幾個,而駕駛著高速的彗星雖然被敵人攔截擊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根本無法命中目標隻會把炸彈扔在海裏,不但如此,由於訓練事故激增,彗星飛行員天天都有人降落時失事摔死在自己的航母上,比天山艦攻和0戰摔的要多的多。
這使得整個航空艦隊的飛行員異常的寒心,紛紛議論與其這樣摔死在自己的航母上,還不如摔死在敵人的航母上,而且如果帶著炸彈摔在敵人的航母上,敵艦也將會同歸於盡,於是在菲律賓海戰中,海軍航空兵率先組建了神風特攻隊,發動了令人震驚的自殺攻擊,此後日軍其他的海軍航空兵與陸軍航空兵部隊有樣學樣,紛紛投入到了自殺攻擊中去,最後搞的舉世皆驚彗星艦爆整個服役期間很少有用炸彈命中敵艦的戰例,主要戰果恐怕都是靠自殺攻擊取得,彗星作為自殺攻擊機是很有威力的,通常攜帶炸彈從6000米高度進入,在這個高度美軍飛機攔截高速飛行的日機比較困難,然後對準目標進行俯衝撞擊,彗星攜帶的炸彈比0戰帶的要大,撞中目標以後破壞效果要比0戰撞擊造成的損害更大部分彗星在戰爭後期改裝了氣冷發動機,航母降落安全性能得到了改善,不過這種修改出現的太晚了,那時日軍已經沒有什麽航母了,所以沒改幾架。
彗星除了俯衝轟炸型以外,彗星也有岸基夜間截擊型,數量也不大飛機資料 (艦上爆擊機 彗星 12型 [ d4y2 ] )翼 麵 積23.60m2自 重2,440kg最大重量3,650kg最大航速580km/h(高度5,250m)續航距離1,463~3,604km上升限度10,7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340馬力 愛知 [ 熱田 ] 32型倒立v型液冷12缸發動機 1乘 員2名武 裝smenhu機槍3 航空炸彈 500kg1,30kg2總生產數2157架 (含改裝氣冷發動機的彗星)主要型號11型(d4y1):安裝[ 熱田 ] 21型(標稱1010馬力)發動機的初期型12型(d4y2):安裝[ 熱田 ] 32型(標稱1340馬力)發動機,風擋形狀與瞄準器做了改變12甲型(d4y2a):後部旋回機槍更換為13mm機槍12戌型(d4y2-s):安裝20mm傾斜機炮的夜間戰鬥機型試驗機21型(d4y1改):11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22型(d4y2改):12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22甲型(d4y2a改):12甲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96式攻擊機日本海軍1930年代中期研製的遠距離岸基轟炸機,1930年代日本海軍策劃日後對英美開戰的構想,日本海軍認為,海軍必需有一種遠距離的岸基大型轟炸機,在開戰時可以直飛敵人後方縱深重要基地,利用魚雷與炸彈攻擊對方艦艇,港口,工廠,機場等重要設施,力爭在雙方主力決戰之前就大幅度削弱敵人的實力,使自己的主力艦隊可以在決戰中,順利的擊敗已經被嚴重削弱的敵人於是在1934年日本海軍提出了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開發任務書,要求該機能夠用炸彈與魚雷轟炸1500公裏以外的陸上與海上目標,並且具有當時戰鬥機的飛行速度。
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當時的日本航空工業還比較落後,日軍的航空武器大多數都是由外國公司設計,發動機多數靠進口或仿製,而且國外發達國家也沒有研製過這樣性能的轟炸機,當時的戰鬥機與轟炸機多數都還是些雙翼飛機,航程一般不過1000公裏,這樣高的性能指標對日本的航空製造工業與設計能力水平都是個考驗不過日本三菱公司居然順利的完成了該機的設計任務,當時三菱公司研製成功了新型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所以設計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為了提高飛行速度,三菱公司果斷的放棄了雙翼機設計,使用了單翼設計,並且采用了可收放起落架減小飛行阻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飛機之一,機身則為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公司編號g3m。
g3m的試飛成功標誌著1930年代中期,日本的航空設計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g3m試飛期間還曾到國外去秀了一把,當時歐美國家雖然覺得g3n的確水平很高,但又認為g3n肯定不是日本獨立設計製造的,一些國家的報紙還發表過報道,認為g3n裝的是從歐洲進口的先進發動機,後來幹脆推測g3n與更早時期的日本飛機一樣,是由日本雇傭的歐洲飛機設計師幫日本人設計的,差點沒把日本人氣死g3n在1936年正式被海軍訂購,海軍稱其為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該機的總設計師是本莊季郎,此外還有久保富天,日下部信彥,尾田弘治,福永說二,高橋己治郎等日本著名航空設計人員參與設計,96式中型攻擊機的航程非常大,可以說是當時航程最遠的轟炸機,為了滿足發揮這種轟炸機的訓練需要,日本海軍特地為96式陸上中攻修建了鹿屋與木更津2個航空基地,訓練結束後被部署到了台灣,從台灣起飛的96式陸上中攻可以威脅新加坡,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菲律賓,法屬印度支那等廣大區域1937年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開始投入實戰,大肆轟炸中國內陸,但也並非沒有損失代價,1937年8月14日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首次作戰,從台灣起飛對杭州筧橋空軍基地和安徽廣德基地進行轟炸,在杭州灣上空遭遇中華民國空軍攔截就被擊落3架另有3架被嚴重擊傷。
戰爭中96式中攻作為日本海軍侵華轟炸機的主力,除對前線抗日國軍陣地狂轟濫炸以外還對南京,南昌,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進行長期轟炸,造成中國軍民死傷慘重,至於所造成的物資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恐怕是當時中國軍民最痛恨的日軍飛機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96式陸攻又充當了日軍攻南洋的急先鋒,從台灣起飛的96式陸攻猛烈轟炸了菲律賓,馬來亞地區地麵目標,從法屬印度支那起飛的96式陸攻在馬來地區用魚雷擊沉了英國部署在遠東地區的反擊號戰列巡洋艦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當時由於英軍見慣了英軍慢吞吞的雙翼魚雷攻擊機,突見到單翼的96式陸攻撲來,感覺簡直是風馳電摯,頓時慌了手腳,結果被96陸攻輕易擊沉了2艘主力艦,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96陸攻發揮了重大作用,對英軍,美軍,荷軍都造成了重大損失,戰爭中期由於有速度更快,載彈量更大的1式陸上攻擊機接替,96式陸攻就退出了第1線改裝以後充當海上反潛巡邏機,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飛機資料 (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 11型 [ g3m2a ] )翼 麵 積75.00m2自 重4,770kg最大重量7,642kg最大航速350km/h續航距離4,000km上升限度7,5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790馬力 三菱 [ 金星 ] 3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乘 員7名武 裝smenhu旋回機槍3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總生產數1048架主要型號11型(g3m2a):最初生產型。
安裝[ 金星 ] 3型(標稱790馬力)發動機21型(g3m2b):安裝[ 金星 ] 41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11型設計22型(g3m2c):修改了後方機槍塔,機體2側追加了機槍射擊艙23型(g3m3):最後生產型。
安裝[ 金星 ] 51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22型設計1式攻擊機太平洋戰爭中最有名的日本轟炸機,粗而圓的機身象極一根大雪茄,日軍稱做飛行雪茄,早期的型號無任何裝甲保護,因此很容易被美軍擊落,被戲稱為飛行的打火機(flying lighter),後期安裝了裝甲與防彈油箱,但總是大量被擊落,非常的倒黴,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與海軍頭號王牌西澤廣義都是做為乘客乘坐1式陸上攻擊機時被擊落,1945年8月19日運載著日本投降談判團前往硫磺島美軍基地的也是1式陸上攻擊機1式陸上攻擊機的研製計劃是海軍1937年提出的12試陸攻計劃,當時需要設計96式陸上中攻的後續型,海軍提出12試陸攻要有比96式陸上中攻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載彈量。
1939年樣機試飛,廠方編號g4m,但g4m試飛期非常漫長,直到1941年海軍才決定正式采購g4m並給予1式陸上攻擊機的稱呼,太平洋戰爭初期1式攻擊機少量參戰,戰爭初期日軍海軍轟炸機得到了0戰的有效保護,1式憑借大航程和高速度與96式陸攻一道,在太平洋戰場逞凶一時,但1式陸攻取代了96式陸攻以後,美軍已經找到了對付0戰護航的戰術,麵對采取打了就跑戰術的美機,0戰再也無法有效的嚴密保護轟炸機了,沒有裝甲沒有自封閉油箱的1式陸攻非常容易被擊落,很快就得到了個空中打火機的稱號,雖然如此,1式陸攻在整個大戰中一直服役於日本海軍,行蹤遍及整個太平洋戰場,絕對是戰時日本海軍的主力岸基轟炸機飛機資料 (1式陸上攻擊機 11型 [ g4m1 ] )翼 麵 積78.12m2自 重7,000kg最大重量9,500kg最大航速426km/h(高度4,200m)續航距離2,852~4,288km上升限度8,5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410馬力 三菱 [ 火星 ] 11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乘 員7名武 裝20mm旋回機炮1(機尾),smenhu旋回機槍4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1000kg總生產數2416架主要型號11型(g4m1):初期生產型。
一部分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12型(g4m2):公司內部對22型試製計劃機的呼稱13型(g4m1):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的11型機在公司內部的稱呼22型(g4m2):安裝 [ 火星 ] 21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使用4葉螺旋槳,載彈量增加22甲型(g4m2):安裝了雷達的22型,機身側麵機槍用20mm機炮取代22乙型(g4m2):22甲型機身上部換裝長身管機槍,相應改變了機身槍塔設計24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型相同24甲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甲型相同24乙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乙型相同24丙型(g4m2a):前方旋回機槍改為13mm口徑機槍24丁型(g4m2e):櫻花彈母機,改造了炸彈艙,防彈裝甲增強25型(g4m2b):安裝 [ 火星 ] 27型發動機的試驗型26型(g4m2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試驗機27型(g4m2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試驗機34型(g4m3):24型的防禦裝甲加強型,續航距離縮小34甲型(g4m3):22甲型,24甲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34乙型(g4m3a):22乙型,24乙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34丙型(g4m3a):24丙型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36型(g4m3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型號,與26型相同36丁型(g4m3e):36型改裝的櫻花彈母機37型(g4m3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型號,與27型相同月光式晝間戰鬥機j1n1是應日本海軍30年代後期根據戰場的需要而設計的一種重型岸基戰鬥機機,在昭和13年(1938年)以13試陸上雙發戰鬥機的名義開發,在0戰設計成功後,日本海軍又提出了13試陸上雙發戰鬥機應具備0戰的速度與格鬥能力並有96式陸上攻擊機的航程,而且還要裝備後座遙控活動機槍塔!!!為此,j1n1設計采用了前緣縫翼和空戰襟翼,具有很好的運動性能,但由於j1n使用的遙控槍塔超重而且射擊很不準確,所以根本達不到海軍的要求,j1n1就失去了戰鬥機的資格不過當時海軍很缺乏新式陸上偵察機,戰場上隻得經常借用陸軍的偵察機,海軍覺得很沒麵子,j1n1作為戰鬥機的開發努力失敗後,海軍看上了j1n1的大航程,所以沒有達到陸上戰鬥機要求的13試陸上戰鬥機就被海軍以2式陸上偵察機的名義在1942年投產服役,成為了海軍的陸上偵察機,編號為j1n1-c,不過j1n1-c是夜間偵察機,白天偵察海軍依然要依靠陸軍的高速偵察機jin1-c服役後,開始在南洋前線執行夜間偵察任務,在夜間搜索海上的敵人艦艇,並且比較勝任,但在1943年3月,台南航空聯隊251航空隊的小園安名中佐突發奇想,提出了在j1n1-c的機身上安裝2門向斜上方射擊的固定機炮與2門向斜下方射擊的固定機炮的構想,小園指出;j1n執行夜間偵察任務經常可以遭遇到美軍由大型轟炸機改裝的夜間巡邏機與進行夜間騷擾的大型轟炸機,j1n1-c雖然飛行性能好,但因對方裝甲堅固且jin1-c的活動槍塔射擊不準確,無法給予有效打擊,不如拆掉槍塔,改為向上或向下射擊的固定機炮,這樣利用j1n運動能力方麵的優勢,就可以輕易的在敵機下方或上方用機炮結果對方,而且還能避開對方大部分自衛火力的打擊。
這個建議引起了日軍的高度重視,於是251航空隊獲準改裝了3架j1n1-c,拆除了機身槍塔,安裝了2門向斜上方射擊的固定航炮與2門向斜下方射擊的固定航炮,1943年5月,改裝後的j1n1-c在前線開始了夜間戰鬥機任務實戰測試,改裝後的j1n1-c首次投入使用就一連擊落了多架盟軍大型轟炸機,5月21日夜晚在布幹維爾上空1架改造的j1n1-c竟在1小時內連續從後下方擊落2架b17。
海軍得到了j1n1-c改裝夜間戰鬥機獲得巨大成功的消息,立即下令工廠生產拆除槍塔安裝傾斜機炮的j1n1,給予了j1n1-s的生產編號,1945年8月,新生產的j1n1-s正式成軍服役,海軍給j1n1-s起了月光這個名稱,成了製式夜間戰鬥機,負責夜間截擊任務j1n1-s月光是日軍第一種安裝斜炮的截擊機,以後有很多2式陸上偵察機(j1n1-c)也被改造成了月光夜間截擊機,到1944年底停產前一共生產或改造了477架月光,以後日軍海軍還把一些銀河轟炸機改裝成了極光夜間戰鬥機,還專門設計了雙發夜間戰鬥機電光,但極光與電光並沒有投入過夜間實戰,月光夜間戰鬥機是日本海軍戰爭期間唯一大量投入實戰使用的夜間截擊機在南洋戰場月光投入使用後美軍的b17與b24遭受到了很大損失,美軍被迫在有月光威脅嚴重的地區停止使用b17與b24進行夜間巡邏或騷擾,月光攔截轟炸機一般是從下方接近對方轟炸機,然後用裝在機身上的機炮向上攻擊轟炸機,戰爭末期月光戰鬥機也調回了本土參加對抗b29的攻擊,月光爬不到b29的高度,但隻要月光保持在b29下方比較近的距離飛行就可以利用機身上的上射機炮轟碎b29,可月光爬升到可攻擊b29的高度需要時間太長,截擊效果不理想,除了用於攔截轟炸機外,戰爭末期月光主要用於在夜間對美軍艦艇展開自殺攻擊,到戰爭結束時僅剩餘40多架飛機資料 (夜間戰鬥機 月光 11型 [ j1n-1s ] )翼 麵 積40.00m2自 重4,562kg最大重量7,527kg最大航速504km/h(高度5,840m)續航距離2,547~3,778km上升限度9,320m螺 旋 槳3葉定速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100馬力 中島 [ 榮 ] 21型 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乘 員2名武 裝20mm向上傾斜機炮2,20mm向下傾斜機炮2 航空炸彈 250kg2總生產數477架 (含由2式陸上偵察機改造的數量)主要型號11型(j1n1-s):武器為向上與向下射擊的傾斜機炮各2,後期加裝截擊雷達11甲型(j1n1-sa):取消了向下射擊的傾斜機炮,向上射擊的傾斜機炮增加為3,安裝截擊雷達12型:計劃安裝大功率 [ 金星 ] 發動機的性能提升型號,戰爭期間並沒有實際試製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爭初期97式艦攻參與了日軍航母戰隊幾乎所有的作戰行動,並取得了重大戰果,直到1944年才被天山艦攻完全取代,不過到1945年已經轉入預備役訓練機的97艦攻再度複出充當自殺特攻機,又活躍在了第一線,到戰爭結束時97式1/3號艦攻還殘存134架飛機資料 (97式1號艦攻 [ b5n1 ] )翼 麵 積37.70m2自 重2,107kg最大重量3,650kg最大航速370km/h續航距離1,090~2,260km上升限度7,400m螺 旋 槳3葉變速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710馬力 中島 [ 光 ] 3型星型氣冷9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smenhu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總生產數1250架主要型號1號(b5n1):安裝 [ 光 ] 3型(標稱710馬力)發動機,後來改稱97艦攻11型1號練習用攻擊機(b5n1-k):1號艦攻的教練型3號(b5n2):安裝 [ 榮 ] 11型(標稱970馬力)發動機,後來改稱97艦攻12型b6n天山式艦載攻擊機中島公司97艦攻的高性能後續機,1939年海軍命令中島公司以14試艦攻的名義開發,1941年春原型機完成,b6n安裝大型的 [ 護 ] 大功率發動機,並且使用了層流翼設計,飛行速度比97艦攻快的多,而且運動性能優良,堪稱當時最佳艦上魚雷機,b6n天山艦攻沒有采取封閉彈艙攜彈設計,減輕了重量,提高運動性能,由於采用了大型的 [ 護 ] 大功率發動機,飛機尺寸與重量都較大,因此設計中主翼與垂尾均可折疊,以節約艦上空間不過b6n天山艦攻的性能雖然高,但卻長時間無法派駐航母上使用,因此讓日軍傷透了腦筋,主要原因是安裝了 [ 護 ] 發動機與4葉螺旋槳後,經常會造成過熱與震動問題,等好不容易解決了散熱與震動問題以後,又出現了因b6n重量較大,掛載了魚雷以後無法從航空母艦上安全起飛的問題,這樣b6n天山艦攻上艦服役的時間不斷的向後推遲,日軍航母戰隊隻得繼續訂購使用老舊的97艦攻,等到所以問題解決以後,竟然已經是1943年下半年的事情了,到1944年6月才大量部署在航空母艦上投入了戰鬥,而此時日本有經驗的魚雷機駕駛員已經極度缺乏,新手駕駛著天山艦攻並不能發揮雷擊威力,在曆次出擊中都沒有取得重大戰果,投雷命中敵艦的記錄罕見,戰爭後期隨著日軍航母力量的瓦解,b6n天山艦攻被部署在地麵基地裏,一部分安裝了雷達,主要用於夜間攜帶魚雷偷襲美軍艦艇,另外一些幹脆充當自殺飛機,反正那些新飛行員無法靠投雷擊沉敵艦,索性利用b6n天山艦攻超低空飛行性能好,容易躲避雷達追蹤的特點,對美軍艦艇實施自殺攻擊b6n的後期型號使用 [ 火星 ] 發動機,功率比[ 護 ]稍小,不過重量更輕而且有推力排氣裝置,所以反倒單位功率更高,飛行速度更快,航程更遠,各項性能指標都有所加強。
天山艦攻的魚雷並不掛載在機身中心線上,而是偏右30公分,以避開機首左側的機油冷卻器。
日軍航母上不裝彈射器,飛機是靠自身動力起飛,天山艦攻由於重量較大,掛載魚雷以後需要安裝2枚助推火箭加力才能安全起飛,天山艦攻出現的很早,但實際使用的太晚了,在魚雷攻擊方麵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威力飛機資料 (艦上攻擊機 天山 12型 [ b6n2 ] )翼 麵 積37.20m2自 重3,010kg最大重量5,200kg最大航速481km/h(高度4,000m)續航距離1,743~3,042km上升限度9,800m螺 旋 槳4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680馬力 三菱 [ 火星 ] 25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13mm旋回機槍1,smenhum旋回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總生產數1268架主要型號11型(b6n1):安裝 [ 護 ]11型(標稱1750馬力)發動機的初期型試製型,共133架12型(b6n2):安裝 [ 火星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12甲型(b6n2a):安裝了雷達的12型13型(b6n3):安裝 [ 火星 ]25丙型發動機,座艙風擋重新設計,隻有試製機流星式艦載轟炸機流星與流星改是日本海軍二戰期間第1種艦載雙重任務轟炸機,可以完成俯衝轟炸水平轟炸與魚雷轟炸任務,流星生產工藝簡單,零件數不到0戰一半,主翼為倒鷗型,其雙重襟翼與副翼襟翼聯動以提升低速性能,這種艦載轟炸機性能非常高,速度快並具有戰鬥機的格鬥性能,實戰中這種飛機很難攔截,不過流星改的生產同樣受東海地震影響而被破壞,出現的太晚,戰爭結束時連同流星與流星改隻有隻有很少數量,未能對戰局起到影響流星(b7a1)裝 [ 譽 ] 11型1650馬力發動機,但 [ 譽 ] 11型發動機的性能不穩定,真正量產的是裝 [ 譽 ] 12型1670馬力發動機的流星改(b7a2),另外還有極少裝ha43-11型2200馬力發動機的流星改(b7a3),但b7a3未在戰爭中使用過,流星改戰爭末期才出現,那時日軍飛行員訓練不足,難以用炸彈或魚雷準確擊中敵艦,所以一些流星與流星改充當了自殺飛機,用這麽好的攻擊機實施自殺攻擊非常可惜,流星改是二戰時期世界最高性能的艦載轟炸機飛機資料 (艦上攻擊機 流星改 [ b7a2 ] )翼 麵 積35.40m2自 重3,614kg最大重量5,700kg最大航速543km/h(高度6,200m)續航距離1,850~3,040km上升限度8,950m螺 旋 槳4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670馬力 中島 [ 譽 ] 12型複列星型氣冷18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20mm機炮2,13mm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1000kg總生產數111架主要型號試製流星(b7a1):安裝 [ 譽 ] 11型(標稱1650馬力)發動機的試製機11型(b7a2):稱流星改,安裝 [ 譽 ] 12型(標稱1670馬力)發動機試製流星改1(b7a3):安裝ha43-11型(2200馬力)發動機,隻有試製樣機彩雲式艦載偵察機日本在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的最後一種,也是最先進的高速艦載偵察機,1943年以海軍17試艦載偵察機為編號試製。
各項性能在同期的艦載偵察機中都十分突出彩雲是一種當時無法攔截的高性能飛機,標稱最大速度610公裏/小時,但美軍標稱速度達到720公裏/小時的p51b都無法追擊彩雲,這是因為日機的標稱速度是正常作戰高度的最大持續速度,並非是某一高度在瞬間衝刺可以暫時達到的速度,而且加速特別快,所以野馬都追不上彩雲,但彩雲11型裝的譽21型發動機性能並不可靠,所以也是日軍當時出動率最低的飛機之一,雖然不會被擊落但卻難以經常出動,後期型彩雲安裝了更可靠的發動機,提高了彩雲的出勤率,並且出現了夜間高空戰鬥機改型彩雲的續航距離達到5300公裏,戰爭末期一直用於本土與拉包兒等南洋日軍聯絡,以及遠程偵察,引導特攻隊,戰果確認等任務,美軍無法攔截,在前往南洋的彩雲遭遇美軍截擊加速擺脫後,曾發回的著名電文:身後已不見敵機追擊!!!戰爭末期彩雲依然可以在防守嚴密的美軍航母編隊與航空基地上空來去自如飛機資料 (艦上偵察機 彩雲 11型 [ c6n1 ] )翼 麵 積25.50m2自 重2,968kg最大重量5,260kg最大航速610km/h(高度6,100m)續航距離3,080~5,300km(攜帶副油箱)上升限度10,74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825馬力 中島 [ 譽 ] 21型(nk9h)複列星型氣冷18缸發動機 1乘 員3名武 裝smenhum旋回機槍1 (夜戰改造型另有20mm傾斜機炮1~2)總生產數398架主要型號11型(c6n1):安裝 [ 譽 ] 21型(標稱1825馬力)發動機,為主要量產型,少數安裝了20mm傾斜機炮試製彩雲改(c6n2):也稱12型,安裝有增壓渦輪的[ 譽 ] 24型發動機的試製機試製彩雲改1(c6n3):c6n2安裝20mm傾斜機炮的高空夜間戰鬥機型試製彩雲改2(c6n4):安裝有增壓渦輪的ha43-11型發動機的試製型試製彩雲改3(c6n5):也稱21型,試製高速攻擊機型試製彩雲改4(c6n6):試製木製型計劃機99式艦載轟炸機該機為1936年海軍11試艦載轟炸機愛知公司的競爭設計,海軍經過審核,最後選定了愛知公司的11試艦載轟炸機樣機,1939年正式給予99式艦載轟炸機的稱號,該機一直使用到了戰爭結束,在戰爭期間發揮過極大作用,戰爭期間日軍航母編隊大部分戰果恐怕都是該機獲得,本來99式艦上爆擊機應在1942年開始被彗星艦爆取代,但彗星艦爆在航母上使用,駕駛員要求很高,而中途島海戰日軍損失了大批優秀艦載機飛行員,卻無力迅速培養出大批合格艦載機駕駛員,所以多數彗星遲遲不能部署到航母上,而是成了岸基俯衝轟炸機,航母上使用的艦爆直到1944年大多數依然是容易駕駛的d3a型99式艦爆99式艦爆載彈量不大,但投彈精確,是二戰期間日軍對艦攻擊戰果最高的艦載機之一,戰爭末期99式艦爆也充當了自殺飛機,d3a采用固定起落架,安全性好,合適新手駕駛,由於日軍無法大量培養合格的飛行員,所以99式艦爆在整個戰爭期間充當主力艦載俯衝轟炸機很長時間,戰爭末期則成為自殺飛機,日軍航空艦隊的正規攻擊戰果基本都是由老式的99式艦爆與97式艦攻創造飛機資料 (99式艦載轟炸機 22型 [ d3a2 ] )翼 麵 積35.00m2自 重2,570kg最大重量3,800kg最大航速430km/h續航距離1,350km上升限度10,5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200馬力 三菱 [ 金星 ] 54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乘 員2名武 裝smenhu機槍3 航空炸彈 250kg總生產數1492架主要型號11型(d3a1):初期生產型,安裝[ 金星 ] 43/44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12型(d3a2):安裝[ 金星 ] 54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的試製機22型(d3a2):12型的正式生產型練習用爆擊機12型(d3a2-k):22型的教練機型彗星式轟炸機1937年日本海軍為了應付以後的戰爭,拚命追求兵器的先進程度,提出了一個研製難度極大的俯衝轟炸機設計構想,希望能研製出一種飛行速度超過500公裏/小時的艦載俯衝轟炸機,這個飛行速度比當時的戰鬥機速度還快,日本海軍希望這種俯衝轟炸機裝備部隊後,仍擁有不亞於當時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可以輕易的避開對方的空中攔截攻擊敵艦1940年在海軍航空技術工廠的努力下這種艦載俯衝轟炸機的原型機果真給造了出來,廠方編號d4y,為了追求高速,減小飛機的迎風麵阻力,d4y使用1台愛知公司生產的液冷發動機,這種被稱做 [ 熱田 ] 的海軍航空液冷發動機與川崎公司為陸軍生產的ha40發動機一樣,同為德國db601發動機的翻版,d4y在試飛中表現出了飛行速度快,控製靈敏,具有戰鬥機的飛行性能等優點,海軍認為d4y完全符合要求,於是下令d4y投產,海軍並給予d4y俯衝轟炸機一個叫彗星的名稱,不過海軍後來使用這一飛機的經曆並不愉快彗星進入海軍服役以後,開始數量有限,是作為艦載偵察機使用,利用高速為海軍航空艦隊偵察敵情,首次參戰是在中途島海戰,當時彗星部署在蒼龍號航空母艦上執行偵察任務,雖然彗星發現了美軍艦隊,但是發報機卻出了問題,無法及時通報,結果日軍4艘航空母艦在這次海戰中被擊沉,損失了大批對日軍以及戰局致關重要的熟練飛行員,為以後戰局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中途島海戰以後,日軍因無法迅速培養出大批熟練飛行員,為了彌補中途島海戰中的飛行員損失,隻得把草草訓練的新手飛行員推上戰場,因此日軍開戰初期擁有的空戰優勢開始下降,對日軍來說戰局開始惡化,而這彗星因為著艦速度高,訓練不佳的新手飛行員著艦時很容易出事故,簡直成了日軍的航母新飛行員殺手,日軍新組建的航空艦隊叫苦連天,隻得把彗星做為岸基轟炸機使用,航母則繼續使用老式的99式艦爆,而當日軍的0戰無敵神話被美軍的f6f潑婦打破以後,99式艦爆由於飛行速度較慢,很難躲避美軍戰鬥機的攔截,在戰鬥中損失嚴重,更加擴大了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損失,到馬裏亞納海戰時期,日軍艦載俯衝轟炸機部隊已經找不出幾個有經驗的飛行員了,而馬裏亞納海戰以後,日軍航母艦隊簡直到了隻剩空航母的地步,隻得把部署在陸地上的彗星飛行部隊招集到航母上,結果彗星在航母上接二連三的出事故,幾乎每天都有新手駕駛著彗星摔在航母甲板上,不過這個現象最終導致了神風特攻隊的誕生,因為戰局惡化,日軍大批飛行員都是草草訓練的新手,如果駕駛著老式但速度慢容易駕駛的飛機,雖然會在遭遇到對方攔截時被大量擊落,但突破攔截的好歹還能讓魚雷炸彈命中幾個,而駕駛著高速的彗星雖然被敵人攔截擊落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根本無法命中目標隻會把炸彈扔在海裏,不但如此,由於訓練事故激增,彗星飛行員天天都有人降落時失事摔死在自己的航母上,比天山艦攻和0戰摔的要多的多。
這使得整個航空艦隊的飛行員異常的寒心,紛紛議論與其這樣摔死在自己的航母上,還不如摔死在敵人的航母上,而且如果帶著炸彈摔在敵人的航母上,敵艦也將會同歸於盡,於是在菲律賓海戰中,海軍航空兵率先組建了神風特攻隊,發動了令人震驚的自殺攻擊,此後日軍其他的海軍航空兵與陸軍航空兵部隊有樣學樣,紛紛投入到了自殺攻擊中去,最後搞的舉世皆驚彗星艦爆整個服役期間很少有用炸彈命中敵艦的戰例,主要戰果恐怕都是靠自殺攻擊取得,彗星作為自殺攻擊機是很有威力的,通常攜帶炸彈從6000米高度進入,在這個高度美軍飛機攔截高速飛行的日機比較困難,然後對準目標進行俯衝撞擊,彗星攜帶的炸彈比0戰帶的要大,撞中目標以後破壞效果要比0戰撞擊造成的損害更大部分彗星在戰爭後期改裝了氣冷發動機,航母降落安全性能得到了改善,不過這種修改出現的太晚了,那時日軍已經沒有什麽航母了,所以沒改幾架。
彗星除了俯衝轟炸型以外,彗星也有岸基夜間截擊型,數量也不大飛機資料 (艦上爆擊機 彗星 12型 [ d4y2 ] )翼 麵 積23.60m2自 重2,440kg最大重量3,650kg最大航速580km/h(高度5,250m)續航距離1,463~3,604km上升限度10,7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340馬力 愛知 [ 熱田 ] 32型倒立v型液冷12缸發動機 1乘 員2名武 裝smenhu機槍3 航空炸彈 500kg1,30kg2總生產數2157架 (含改裝氣冷發動機的彗星)主要型號11型(d4y1):安裝[ 熱田 ] 21型(標稱1010馬力)發動機的初期型12型(d4y2):安裝[ 熱田 ] 32型(標稱1340馬力)發動機,風擋形狀與瞄準器做了改變12甲型(d4y2a):後部旋回機槍更換為13mm機槍12戌型(d4y2-s):安裝20mm傾斜機炮的夜間戰鬥機型試驗機21型(d4y1改):11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22型(d4y2改):12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22甲型(d4y2a改):12甲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96式攻擊機日本海軍1930年代中期研製的遠距離岸基轟炸機,1930年代日本海軍策劃日後對英美開戰的構想,日本海軍認為,海軍必需有一種遠距離的岸基大型轟炸機,在開戰時可以直飛敵人後方縱深重要基地,利用魚雷與炸彈攻擊對方艦艇,港口,工廠,機場等重要設施,力爭在雙方主力決戰之前就大幅度削弱敵人的實力,使自己的主力艦隊可以在決戰中,順利的擊敗已經被嚴重削弱的敵人於是在1934年日本海軍提出了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開發任務書,要求該機能夠用炸彈與魚雷轟炸1500公裏以外的陸上與海上目標,並且具有當時戰鬥機的飛行速度。
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當時的日本航空工業還比較落後,日軍的航空武器大多數都是由外國公司設計,發動機多數靠進口或仿製,而且國外發達國家也沒有研製過這樣性能的轟炸機,當時的戰鬥機與轟炸機多數都還是些雙翼飛機,航程一般不過1000公裏,這樣高的性能指標對日本的航空製造工業與設計能力水平都是個考驗不過日本三菱公司居然順利的完成了該機的設計任務,當時三菱公司研製成功了新型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所以設計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為了提高飛行速度,三菱公司果斷的放棄了雙翼機設計,使用了單翼設計,並且采用了可收放起落架減小飛行阻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飛機之一,機身則為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公司編號g3m。
g3m的試飛成功標誌著1930年代中期,日本的航空設計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g3m試飛期間還曾到國外去秀了一把,當時歐美國家雖然覺得g3n的確水平很高,但又認為g3n肯定不是日本獨立設計製造的,一些國家的報紙還發表過報道,認為g3n裝的是從歐洲進口的先進發動機,後來幹脆推測g3n與更早時期的日本飛機一樣,是由日本雇傭的歐洲飛機設計師幫日本人設計的,差點沒把日本人氣死g3n在1936年正式被海軍訂購,海軍稱其為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該機的總設計師是本莊季郎,此外還有久保富天,日下部信彥,尾田弘治,福永說二,高橋己治郎等日本著名航空設計人員參與設計,96式中型攻擊機的航程非常大,可以說是當時航程最遠的轟炸機,為了滿足發揮這種轟炸機的訓練需要,日本海軍特地為96式陸上中攻修建了鹿屋與木更津2個航空基地,訓練結束後被部署到了台灣,從台灣起飛的96式陸上中攻可以威脅新加坡,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菲律賓,法屬印度支那等廣大區域1937年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開始投入實戰,大肆轟炸中國內陸,但也並非沒有損失代價,1937年8月14日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首次作戰,從台灣起飛對杭州筧橋空軍基地和安徽廣德基地進行轟炸,在杭州灣上空遭遇中華民國空軍攔截就被擊落3架另有3架被嚴重擊傷。
戰爭中96式中攻作為日本海軍侵華轟炸機的主力,除對前線抗日國軍陣地狂轟濫炸以外還對南京,南昌,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進行長期轟炸,造成中國軍民死傷慘重,至於所造成的物資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恐怕是當時中國軍民最痛恨的日軍飛機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96式陸攻又充當了日軍攻南洋的急先鋒,從台灣起飛的96式陸攻猛烈轟炸了菲律賓,馬來亞地區地麵目標,從法屬印度支那起飛的96式陸攻在馬來地區用魚雷擊沉了英國部署在遠東地區的反擊號戰列巡洋艦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當時由於英軍見慣了英軍慢吞吞的雙翼魚雷攻擊機,突見到單翼的96式陸攻撲來,感覺簡直是風馳電摯,頓時慌了手腳,結果被96陸攻輕易擊沉了2艘主力艦,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96陸攻發揮了重大作用,對英軍,美軍,荷軍都造成了重大損失,戰爭中期由於有速度更快,載彈量更大的1式陸上攻擊機接替,96式陸攻就退出了第1線改裝以後充當海上反潛巡邏機,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飛機資料 (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 11型 [ g3m2a ] )翼 麵 積75.00m2自 重4,770kg最大重量7,642kg最大航速350km/h續航距離4,000km上升限度7,5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790馬力 三菱 [ 金星 ] 3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乘 員7名武 裝smenhu旋回機槍3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總生產數1048架主要型號11型(g3m2a):最初生產型。
安裝[ 金星 ] 3型(標稱790馬力)發動機21型(g3m2b):安裝[ 金星 ] 41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11型設計22型(g3m2c):修改了後方機槍塔,機體2側追加了機槍射擊艙23型(g3m3):最後生產型。
安裝[ 金星 ] 51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22型設計1式攻擊機太平洋戰爭中最有名的日本轟炸機,粗而圓的機身象極一根大雪茄,日軍稱做飛行雪茄,早期的型號無任何裝甲保護,因此很容易被美軍擊落,被戲稱為飛行的打火機(flying lighter),後期安裝了裝甲與防彈油箱,但總是大量被擊落,非常的倒黴,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與海軍頭號王牌西澤廣義都是做為乘客乘坐1式陸上攻擊機時被擊落,1945年8月19日運載著日本投降談判團前往硫磺島美軍基地的也是1式陸上攻擊機1式陸上攻擊機的研製計劃是海軍1937年提出的12試陸攻計劃,當時需要設計96式陸上中攻的後續型,海軍提出12試陸攻要有比96式陸上中攻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載彈量。
1939年樣機試飛,廠方編號g4m,但g4m試飛期非常漫長,直到1941年海軍才決定正式采購g4m並給予1式陸上攻擊機的稱呼,太平洋戰爭初期1式攻擊機少量參戰,戰爭初期日軍海軍轟炸機得到了0戰的有效保護,1式憑借大航程和高速度與96式陸攻一道,在太平洋戰場逞凶一時,但1式陸攻取代了96式陸攻以後,美軍已經找到了對付0戰護航的戰術,麵對采取打了就跑戰術的美機,0戰再也無法有效的嚴密保護轟炸機了,沒有裝甲沒有自封閉油箱的1式陸攻非常容易被擊落,很快就得到了個空中打火機的稱號,雖然如此,1式陸攻在整個大戰中一直服役於日本海軍,行蹤遍及整個太平洋戰場,絕對是戰時日本海軍的主力岸基轟炸機飛機資料 (1式陸上攻擊機 11型 [ g4m1 ] )翼 麵 積78.12m2自 重7,000kg最大重量9,500kg最大航速426km/h(高度4,200m)續航距離2,852~4,288km上升限度8,500m螺 旋 槳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410馬力 三菱 [ 火星 ] 11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乘 員7名武 裝20mm旋回機炮1(機尾),smenhu旋回機槍4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1000kg總生產數2416架主要型號11型(g4m1):初期生產型。
一部分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12型(g4m2):公司內部對22型試製計劃機的呼稱13型(g4m1):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的11型機在公司內部的稱呼22型(g4m2):安裝 [ 火星 ] 21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使用4葉螺旋槳,載彈量增加22甲型(g4m2):安裝了雷達的22型,機身側麵機槍用20mm機炮取代22乙型(g4m2):22甲型機身上部換裝長身管機槍,相應改變了機身槍塔設計24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型相同24甲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甲型相同24乙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乙型相同24丙型(g4m2a):前方旋回機槍改為13mm口徑機槍24丁型(g4m2e):櫻花彈母機,改造了炸彈艙,防彈裝甲增強25型(g4m2b):安裝 [ 火星 ] 27型發動機的試驗型26型(g4m2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試驗機27型(g4m2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試驗機34型(g4m3):24型的防禦裝甲加強型,續航距離縮小34甲型(g4m3):22甲型,24甲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34乙型(g4m3a):22乙型,24乙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34丙型(g4m3a):24丙型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36型(g4m3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型號,與26型相同36丁型(g4m3e):36型改裝的櫻花彈母機37型(g4m3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型號,與27型相同月光式晝間戰鬥機j1n1是應日本海軍30年代後期根據戰場的需要而設計的一種重型岸基戰鬥機機,在昭和13年(1938年)以13試陸上雙發戰鬥機的名義開發,在0戰設計成功後,日本海軍又提出了13試陸上雙發戰鬥機應具備0戰的速度與格鬥能力並有96式陸上攻擊機的航程,而且還要裝備後座遙控活動機槍塔!!!為此,j1n1設計采用了前緣縫翼和空戰襟翼,具有很好的運動性能,但由於j1n使用的遙控槍塔超重而且射擊很不準確,所以根本達不到海軍的要求,j1n1就失去了戰鬥機的資格不過當時海軍很缺乏新式陸上偵察機,戰場上隻得經常借用陸軍的偵察機,海軍覺得很沒麵子,j1n1作為戰鬥機的開發努力失敗後,海軍看上了j1n1的大航程,所以沒有達到陸上戰鬥機要求的13試陸上戰鬥機就被海軍以2式陸上偵察機的名義在1942年投產服役,成為了海軍的陸上偵察機,編號為j1n1-c,不過j1n1-c是夜間偵察機,白天偵察海軍依然要依靠陸軍的高速偵察機jin1-c服役後,開始在南洋前線執行夜間偵察任務,在夜間搜索海上的敵人艦艇,並且比較勝任,但在1943年3月,台南航空聯隊251航空隊的小園安名中佐突發奇想,提出了在j1n1-c的機身上安裝2門向斜上方射擊的固定機炮與2門向斜下方射擊的固定機炮的構想,小園指出;j1n執行夜間偵察任務經常可以遭遇到美軍由大型轟炸機改裝的夜間巡邏機與進行夜間騷擾的大型轟炸機,j1n1-c雖然飛行性能好,但因對方裝甲堅固且jin1-c的活動槍塔射擊不準確,無法給予有效打擊,不如拆掉槍塔,改為向上或向下射擊的固定機炮,這樣利用j1n運動能力方麵的優勢,就可以輕易的在敵機下方或上方用機炮結果對方,而且還能避開對方大部分自衛火力的打擊。
這個建議引起了日軍的高度重視,於是251航空隊獲準改裝了3架j1n1-c,拆除了機身槍塔,安裝了2門向斜上方射擊的固定航炮與2門向斜下方射擊的固定航炮,1943年5月,改裝後的j1n1-c在前線開始了夜間戰鬥機任務實戰測試,改裝後的j1n1-c首次投入使用就一連擊落了多架盟軍大型轟炸機,5月21日夜晚在布幹維爾上空1架改造的j1n1-c竟在1小時內連續從後下方擊落2架b17。
海軍得到了j1n1-c改裝夜間戰鬥機獲得巨大成功的消息,立即下令工廠生產拆除槍塔安裝傾斜機炮的j1n1,給予了j1n1-s的生產編號,1945年8月,新生產的j1n1-s正式成軍服役,海軍給j1n1-s起了月光這個名稱,成了製式夜間戰鬥機,負責夜間截擊任務j1n1-s月光是日軍第一種安裝斜炮的截擊機,以後有很多2式陸上偵察機(j1n1-c)也被改造成了月光夜間截擊機,到1944年底停產前一共生產或改造了477架月光,以後日軍海軍還把一些銀河轟炸機改裝成了極光夜間戰鬥機,還專門設計了雙發夜間戰鬥機電光,但極光與電光並沒有投入過夜間實戰,月光夜間戰鬥機是日本海軍戰爭期間唯一大量投入實戰使用的夜間截擊機在南洋戰場月光投入使用後美軍的b17與b24遭受到了很大損失,美軍被迫在有月光威脅嚴重的地區停止使用b17與b24進行夜間巡邏或騷擾,月光攔截轟炸機一般是從下方接近對方轟炸機,然後用裝在機身上的機炮向上攻擊轟炸機,戰爭末期月光戰鬥機也調回了本土參加對抗b29的攻擊,月光爬不到b29的高度,但隻要月光保持在b29下方比較近的距離飛行就可以利用機身上的上射機炮轟碎b29,可月光爬升到可攻擊b29的高度需要時間太長,截擊效果不理想,除了用於攔截轟炸機外,戰爭末期月光主要用於在夜間對美軍艦艇展開自殺攻擊,到戰爭結束時僅剩餘40多架飛機資料 (夜間戰鬥機 月光 11型 [ j1n-1s ] )翼 麵 積40.00m2自 重4,562kg最大重量7,527kg最大航速504km/h(高度5,840m)續航距離2,547~3,778km上升限度9,320m螺 旋 槳3葉定速螺旋槳發 動 機標稱1100馬力 中島 [ 榮 ] 21型 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乘 員2名武 裝20mm向上傾斜機炮2,20mm向下傾斜機炮2 航空炸彈 250kg2總生產數477架 (含由2式陸上偵察機改造的數量)主要型號11型(j1n1-s):武器為向上與向下射擊的傾斜機炮各2,後期加裝截擊雷達11甲型(j1n1-sa):取消了向下射擊的傾斜機炮,向上射擊的傾斜機炮增加為3,安裝截擊雷達12型:計劃安裝大功率 [ 金星 ] 發動機的性能提升型號,戰爭期間並沒有實際試製